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摘要:无论是从教学过程乃至母语学习自身的特点还是从学生素质内化的条件来看,大学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若能如此,大学生与母语学习的隔膜状态定能消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验;情感;内化

一、语文课程中“体验”的内涵

在哲学家那里,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体验又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生发剂或主要成分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人们把它作这样的界定: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认同,也就是说,体验之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认知),又包括情感的因素,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一种状态;但它又以情感活动为其显著特征和核心,因而“体验”一般被称为“情感体验”。

为了进一步把握体验的深刻内涵,我们还需要探讨它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适用于所有知识范畴和所有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2]具有情感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等一般特征。但是,就语文课程而言,体验又有自己的种种特殊表现。具体说明如下:

1.情感性。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3]所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侧重于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这就是体验的情感性。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特别丰富的情感资源,这是语文课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巨大优势。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打破时空环境的限制,与作者、文本形成情感交融,产生情感共鸣,真正领会到祖国语文的甜美

金业文,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滋味。倘若体验至深处,主体就会全身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诗经》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周萍)

大学语文教案 周萍 2007年7月修订 目录 教学大纲 讲义 绪论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周萍) 一、蒹葭(《诗经》) 二、涉江(屈原) 三、短歌行(其一)(曹操)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六、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七、长恨歌(白居易) 八、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理论专题: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周萍) 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十、山园小梅(林逋) 十一、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十二、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十三、长相思(纳兰性德) 十四、雨巷(戴望舒) 十五、毛泽东词二首(毛泽东)

十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十七、回答(北岛) 理论专题:诗歌的人文关怀(周萍) 十八、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十九、苏秦佩六国相印(《战国策》) 二十、论语·学而(《论语》) 二十一、秋水(庄子) 二十二、学记三则(《学记》) 二十三、谏逐客书(李斯) 二十四、垓下之围(司马迁) 二十五、朋党论(欧阳修) 二十六、谈读书(朱光潜) 二十七、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三十、论快乐(钱钟书) 理论专题:文学与人生(周萍) 三十一、席方平(蒲松龄) 三十二、宝玉挨打(曹雪芹) 三十三、离婚(鲁迅) 三十四、沉沦(郁达夫) 三十五、风筝飘带(王蒙) 理论专题:文学与审美(周萍) 三十六、长亭送别(王实甫) 三十七、游园(汤显祖) 三十八、屈原(郭沫若) 三十九、茶馆(老舍) 理论专题:戏剧与中国传统文化(周萍)综合练习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政治与行政学院、文法学院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为继续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绪论: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意义、方法。 第一编诗歌 诗歌概述:了解诗歌的产生与发展、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欣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创作。 1、《蒹葭》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全校各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目的和任务: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要求体现在: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一书。 本教材所选课文时间上涵盖了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并按文章内容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爱情婚姻、人物风神等十二个单元,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这些内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教学时数分配: 由于各系开设本课程所需的课时数、学期数不一样,下面按学时数来分配教学内容。表一:开课一学期,每周4节课,共68个学时: 章节讲授内容课时 第一单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冯谖客孟尝君》、《羌村三首》、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第二单元心怀天下《水龙吟》 1 《北征》、《少年中国说》 4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容忍与自由》 2 第四单元品格修养《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好学力行知耻》 2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登快阁》、《念奴娇》 4 第五单元社会人生《采薇》、《秦晋殽之战》、《燕歌行》、《婴宁》、《苦恼》10 第六单元人情世态《贫女》、《兰陵王》 2 第七单元乡思亲情《别赋》、《雨巷》 4 《听听那冷雨》、《哭小弟》 4 第八单元爱情婚姻《长恨歌》 2 《鹧鸪天》、《沈园二首》 2 第九单元人物风神《张中丞传后叙》、《左忠毅公逸事》、《纪念傅雷》 6 《徐文长传》 2

大学语文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A Brief Summary to 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目的、任务 《大学语文》主要是为普通高校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以及汉语言文学之外的文科等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走向未来的信心。 本课程的设置,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某一专业知识,背诵几篇佳作;也不以教会学生写作应用文为务。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既获得理性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感情、审美体验、精神境界、人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染。它是在愉悦情绪、提高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参第四)全书分为12单元,每个单元所选作品数量有差,总篇目124题129篇。授课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研究心得,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名篇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以民为本中国传统文化本具人本精神,无论是孔子的“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等等,都含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素。但长期以来因被专制政治利用而得不到发展。奉行民本思想,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义务和终极目标。 第二单元心怀天下关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心系家国天下,为社稷、苍生、全人类谋利益,不只是少数志士仁人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位卑不忘国,位高更要报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关于为人胸襟和处世智慧。多元并存,不偏执,不狭隘,明理容人,雅量海涵。在我们民族智慧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衷相济,又各存其见,各有其原则、操守。为人如此,为事、立国亦如此。 第四单元品格修养关于个人修养。志存高远,尚德重义,人格独立,诚信宽容,遵纪守法等,皆为修养的目标。 第五单元社会人生关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与融合。社会万象,可以成败人生。如何认识社会正视人生?如何面对社会造成的挫折而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六单元人情世态关于世道人心。世情百态,其异如人面。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良言至理,也是可望而难及的高标。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其多姿多彩,才需要深刻认识。 第七单元乡思亲情关于人的情感。“人生而有情”,乡土之思,亲亲之情,人同人有。所谓“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强调的都是乡情和亲情。爱家乡与爱国家,爱亲与爱人,其实是相联系的。 第八单元爱情婚姻正确树立现代爱情观和现代婚姻理念。爱情有幸福有痛苦,有美满有遗憾,如诗如歌。婚姻有温暖有责任,是归宿也是开始,如水如茶。爱情与婚姻相连,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第九单元人物风神通过学习一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风神,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留下自己的风采。 第十单元咏史怀古不是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强调历史意识,文化传统。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没有历史,就会失去走向未来的座标。 第十一单元写景记游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只是今天的话题,古人早已进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摘要:无论是从教学过程乃至母语学习自身的特点还是从学生素质内化的条件来看,大学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若能如此,大学生与母语学习的隔膜状态定能消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验;情感;内化 一、语文课程中“体验”的内涵 在哲学家那里,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体验又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生发剂或主要成分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人们把它作这样的界定: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认同,也就是说,体验之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认知),又包括情感的因素,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一种状态;但它又以情感活动为其显著特征和核心,因而“体验”一般被称为“情感体验”。 为了进一步把握体验的深刻内涵,我们还需要探讨它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适用于所有知识范畴和所有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2]具有情感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等一般特征。但是,就语文课程而言,体验又有自己的种种特殊表现。具体说明如下: 1.情感性。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3]所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侧重于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这就是体验的情感性。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特别丰富的情感资源,这是语文课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巨大优势。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打破时空环境的限制,与作者、文本形成情感交融,产生情感共鸣,真正领会到祖国语文的甜美 金业文,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滋味。倘若体验至深处,主体就会全身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第1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郭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广东珠海 519087)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争议颇多,有“人文论”、“文学论”、“文化论”、“工 具论”等。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文化素养;实用语文能力[中图分类号]H1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1-0079-05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3-01 郭海军(1964-),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 “语文”的出现,距今已近七十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学堂,从西方引进教学理念和课程教材,只以当时称作“国文”的课程来教授中国历代古文。 “五四”以后,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改设“国语”,教材多选用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口语特点鲜明。中学虽仍开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 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语文” 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却因抗战爆发而被迫终止。建国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此建议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纳并推向全国,自此,“语文”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建国前,则被称作“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恢复。 1980年8月,徐中玉、匡亚明两位先生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自此,这门课在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中,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曲折路程,有成就,也有很多未解的难题。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及教学效果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把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停开。一时间,大学语文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鉴于这种现状,《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媒体在2004年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进而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 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然而,大学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对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应不应该有所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特色体现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内部来寻找答案。 一、争议与问题 回顾近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颇多争议,大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大学语文应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Vol.19No.1 Mar.2012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S000418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总学时数:68 实验或上机学时:无 一、说明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非中文文科专业大一学生。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四)《大学语文》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以文学文本解读为主,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六)考核要求:平时成绩30%(包括点名、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查70%。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先秦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点掌握《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诗经》与《楚辞》艺术概述 第一节《诗经﹒黍离》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二、文本翻译 三、内容分析: 四、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的特色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句、分章换韵、反复咏叹、悲情淋漓 第二节《湘夫人》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文本赏析 四、主旨探讨: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五、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4、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 第1课在母语中生存 1.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这句话的意思? 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2.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张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答:(1)表现张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 3.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 答:(1)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 答:略。 5.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的理解。 答:略。 第2课孔孟语录 第3课老庄选言

第4课晋公子重耳之亡 1.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在卫国、曹国受辱之后,到郑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在秦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 启示: (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 2.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点。 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3篇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3篇 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学好专 业课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的主要课程,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一: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教学资料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外国语学外院2014级一班林青霞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综合性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改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是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没有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就业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大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注重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然而对语文水平及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大学生在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前觉得,与其把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这些与他们将来的生计有着更密切,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造成“重外语,轻母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大学语文在需要给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当作公共基础 课;在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当作一门素质教育的 课程;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步进行时,它又是

大学语文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不能明确,它的尴尬地 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本身暴漏出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作用的发 挥。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 兴趣和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模式 陈旧,教材鱼龙混杂。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让我们 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的成危机的到来。 二·深入教学改革是改善大学语文现状的根本 1·关键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和建立制度保障 我们要把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在制度上“法”定下来,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这句口号,浮于表而和“走过场”。除此之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容易改变,也会削弱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并非中学语文的延续,需要开辟一套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操守,更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凸显其人文性,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才能把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根本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人类已步入21世纪,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因此,必须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本课程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要让学生

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聪明智慧的学习,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思考和批判,从中汲取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尤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潮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我们惟有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因此,我们需要以恢宏、多元的新思维来观照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重新认识和评价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浙大老校长竺可祯确定“求是”为浙大校训,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激励广大“求是”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基本情况:

大学语文试卷及答案(课程代码)04729

大学语文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用的手法是( C)。 A.象征法 B.托物言志 C.先抑后扬 D.先扬后抑 2.在《秋水》中,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河水与海景的作用是( D )。 A.表现河伯初次见到大海不禁被它所陶醉 B.表现秋天河水的洪大和令人心喜的美丽 C.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一眼看不到头 D.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 A. “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 “满招损,谦得益” 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D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5.《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A )。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B.勿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C.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D.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6.《咬文嚼字》运用“推敲”典故所说明的是( B )。 A.更改一两个字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B.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C.“敲”比“推”更与全诗调和些

D.韩愈的修改确实很妥当 7.《吃饭》中用“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说明的观点是( B )。 A.吃饭有很多功用 B.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 C.表达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 D.嘲讽吃菜者的自讨苦吃 8.从《我的世界观》看,爱因斯坦的政治理念是( A )。 A.崇尚民主,反对专制 B.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C.全神贯注,献身科学 D.不承认万能上帝存在 9.《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10.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B )。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11.在《垓下之围》中,表现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的场面是( A )。 A.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 B.无路可逃时冲冠发怒 C.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D.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12.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里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篇(实用)

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篇 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的主要课程,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学习汇总报告范文一: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思想到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我面临黑暗世事,我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