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

【摘要】: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必然会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从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分析可发现,中西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渊源、人格的出发点、主体内涵、成长过程、人格动力、理想人格标准、研究方法、归宿等方面。中西人格心理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中国文化,突破西方心理学的框架,采用多取向方法开展创造性研究,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人格;人格差异

因受现代思潮的影响,“文化因素”已引起心理学界学者的关注。“文化指文明成果中那些历史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文化本身是限制个人行为变异的主要一个因素,他外在于人类个体,而有对于人施加者强大强制力量。”人们发现,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与潜在假设的影响上,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意识却又是高层次的,它决定着人们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方式。学者深人探讨文化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探讨文化对人格的种种影响。人格研究的文化取向扩大了文化与人的相互构成。Kardiner曾提出“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荣格曾说:“人格是文化要求其成员所承担的角色”。但是对于“文化如何影响人格”这一问题却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把文化看作能以某种方式对人格形成过程施加影响的独立因素;有的把人格看成是文化的内在化的构成,有的则把人格看成是文化的产物。

在这里,我们认为应从文化本质以及文化所定义的价值体系渗入个体行为模式加以解释和剖析,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差异实质。一、文化渊源的不同

(一)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中国文化根植于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故带有浓厚的农业心态:自给自足、谋生而不谋利。眷恋家园故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由于知识的不发达,经验成了人们最主要的依赖,因此老人常是青年的领航。中国人崇古尊老、重权威、求和思稳的思想与中国以农业为主的伦理社会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平和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西方文化的发祥地是古希腊,陆海相间的地理结构形成了西方人与海共处的生存

状态,海洋是通往外界的通道,自然主要以航海为生。而要航海,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坚强的意志,才能与海浪搏斗。这种与海共处的生存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的勇敢、冒险精神。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二)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

(三)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古希腊的哲学从开始就主要是一种自然哲学,把自然作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对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

(四)群体本位文化与个体本位文化

中西方文化在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上存在根本分歧,从而导致双方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双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强调群体,西方文化强调个体。

中国是个以群体为本位、具有群体文化特征的国家,孔儒一家曾作为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这种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把人定义为”仁者,人也。”这就是说个人只有在群体(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自我或对方下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类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个人与集体等。这种强调人具有人伦关系和本性的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因此它尤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建立,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目标。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灵魂和上帝信仰,一方面产生了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时也使人可以不必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来对自己下定义。因此我们说,西方文化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文化,其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把个体作为一切现实和社会的出发点,二是认为个体的性质体现于个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中。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即个体主义文化,必然凸现个体自我中心,强调个体独立于他人和唯一性。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西方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原则得到普遍的认同。费尔巴哈说到:”你的第一个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这一原则的实质便是: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样的人生价值得到历代西方思想家的肯定,也为一般公众所奉行,从而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情性文化与智性文化

西方文化是以理性为本体,注重外部知识的获得,属于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以感性为本体,注意自身生命的享受,属于情性文化。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两千年不动摇。《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就从“知识之树”上偷吃智慧之果。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追求知识的执着著称于世,为知而求索在古希腊智慧之士那儿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行为,他们为此开拓的道路和成果成为西方科学精神的源头。追求知识不仅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它已成为人的生命和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因此,在古希腊哲学中,自然或宇宙一开始便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独立对象,他们把追求抽象思维、拥有智慧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后来的西方文明正是在此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情,选择了感性,选择了“生命之树”,大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艺术是生命艺术,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应天道。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重人事而轻天道、轻实证而重玄想,从而导致自然科学不甚发达人文科学异常繁荣。

二、中西方人格理论差异的表现

(一)出发点不同

人格的出发点——人性的本质问题是中西思想家在探讨人格时所遇到的第一问题。中西人格心理思想虽然都以人性为基本出发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是以人性本善为主要倾向的,人生而具有“良知良能”,即优美质朴的潜能,对人性的发展充满希望与信心。中国的人格心理理论首先看到的是人性的优点及其高贵之处,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以人为本,其研究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性善论既然肯定人生的价值,人的生理本能和自然欲望在性善论里就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所以,其满足生理本能和自然欲望的方式还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这样,儒家就此逻辑地引出了将人性本善的原则由人生的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超越的合理性和必须性,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产生的根据及其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所以,在儒家那里,道德理性是人性本善的社会表现,同时也是推动人的自然意义上的善性向社会道德意义上的善性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

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是以人性本恶为主要倾向的,认为人生而具有原罪,今世就是为了赎罪而来的。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西方的人格理论多是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易碎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于黑格尔的人性本恶的观点,恩格斯写道:“黑格尔指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西方文化性恶论对人性从根本上持一种消极的否定性态度,对西方人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极其消极的不良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彻底否定了人生的价值,把人的肉体及人的生理欲望视为卑污的东西。在基督教性恶论看来,人生不过是永生永世遭受赎罪苦难的禁欲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本主义的兴起,才使注重研究正常人的人格心理学赢得了主动。

(二)主体内涵不同

自我是人格的主体部分,”自我”可分为三个层次: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中国人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来铸造自我人格的,在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主要不是从自己的内在自我,而是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出发进行自我设计的。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给自己定义,而是由他人给自己定义。中国人的内在自我实际是由他人内化而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自古以来,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重视他人超过重视自我;重视评价超过自我感受;重视群体超过重视个人;重视共性超过重视个性。中国文化中,私人状态始终不发达,中国语言中”私”往往含有贬义。

西方的人格构成是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并在内在自我的基础上生长出人际自我与社会自我。在西方人看来,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由他人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内在自我决定的,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都只是在它的支配下实现的,因而所遵循的也是内在自我的价值取向运作模式。西方人的人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倾向于同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注重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保护和尊重私人状态,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权利。西方思想史上常出现”自由”、”人权”等思潮,造成西方人强烈的个体意识。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人格,我们可根据其核心部分来源不同,把它们分为”自律人格”和”他律人格”。西方人的人格是自律的,因为它是以自我为核心建构起的人格;中国人的人格是他律的,因为它是以人际,即以同他人的关系为核

心建构起的人格。

(三)人格动力不同

人格动力主要探讨是什么驱使一个人去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中国的心理学传统在人格动力上强调的则是外在的引导,是目标、是外引力、是心理志向、是外拉的力量。在这种条件下,自我的内在价值,自我的独特品质不是强调的中心,行为的决定因素更多的在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社会义务。”义以为上”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中国人的人格动力是把个人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的人格尊严,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人格动力在近代的许多仁人志士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西方人格心理学家把自我看作是个人活动的动因,而自我是自主的、不受他人影响的。个人的期望、愿望、兴趣和能力是自我的主要因素。个人要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就必须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期望、愿望、兴趣和能力,必须在不受他人的影响下不断做出己的选择。

(六)理想人格标准不同

理想人格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自我完善的目标,也可以称为一种人生境界。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人格考察主要是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是横向比较的人格学说。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诸多理想人格的标准,又用”超我”、”创造性自我”、”理想自我”、”生产性自我”、”自我实现”等名称来指称人格概念中最高尚的部分、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最佳人格典范。但或者因为这种理想人格标准只是整个人格中难以起主导作用的部分,或者因为它只是一种理论推导的结论,或者因为它需以超人的毅力在极为特殊的文化条件和生活环境中才能形成,所以它始终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要实现它则需要社会提供尽善尽美的培养条件。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人格探讨主要是出自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纵向提升的人格学说。中国并且形成了提倡理想人格的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把人格的成长看作是向上的提升,或者是按照价值等级来阐述人格的提升,最为理想的人格则处在这个价值等级的顶端,它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描绘了理想人格的特征。并不像西方人格心理学家那样把实现理想人格的目标视为不可企及的境界,他们坚信,只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像圣人那样对待和处理人生各种问题,通过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就可以达到或实现理想的人格。如果说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带有功利性的色彩,那么传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则明显地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与西方人把追求利益当成是自己的自然权利不同,中国人把利摆在义的对立面,强调义永远重于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优先论在价值取向上是超功利的,即超越个体自身的物质欲望。因此,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模式是:大公无私、舍身忘己。

(七)研究方法不同

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研究是把人的人格心理当作客观的研究对象,它强调客观的观察、客观的测验和客观的实验。西方心理学的应用技术是把人格看作可以外在干预的对象,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去矫正人格的缺陷、去塑造人格的特征。那么,个体的人格就成为被动的或受动的。

中国的传统心理学则倡导的是由榜样引导的自我推动的成长和扩展的过程。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从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心性成长的榜样,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向导。儒家学说倡导心性修养,主张践行,即倡导知行合一。中国社会,最重人格修养,以达到一种人格完美之理想境界。中国的理想人格修行渠道是由内而外、内外共同作用。由于中国传统对人格的培养注重德行,成贤成圣,天人合一,所以修身养性、内省自律成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

(八)归宿不同

中西心理人格理论都以经世致用为其最基本之归宿,并且在运用的同时,都兼顾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西方的人格理论主要是用来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使人复归常态,其关注的重心是作为个体的单个的人;而中国的人格理论主要是用来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力求达到一种理想人格,其关注的重心是作为群体的社会。西方人格理论的应用虽然也包含有社会层面,但那只不过是极少数人格心理学家比较微弱的声音,未能形成气候,也没有对社会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相反,对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体,他们极为关注,下的功夫也最多,比如说,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对个人咨询与治疗的重视。西方社会中发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达的个人生涯咨询业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古代的人格理论的应用,虽然也注意到了对个人心理的调适,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但这只是人格应用的一个前期准备和铺垫而已。其真正关心的是作为群体的社会,关心的是理想人格具有者对社会的功用和对社会的影响。

三、简评:

通过上述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西人格理论的差异,包蕴于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系和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通过中西人格的比较发现,两者各有长短,呈现一种互补态势。“中国重整体,西方重个人;中国重精神,西方重物质;中国重崇善,西方重求真;中国重守成,西方重创新;中国尚同,西方求异;中国求平稳,西方喜冒险。”

自律人格因为强调自我,强调独立性和个性,故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快速发展,具有超越性。但它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容易使人的心理陷入孤独和空虚境地。这在现代西方社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且日益严重,已引起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

他律人格有利于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他律人格的优点是,容易建立人际间的和谐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温馨,富有人情味但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缺乏一种激发个人创造力的机制,难以对每个人的潜力进行充分的开发。但对人的心理和各种精神需求则带来了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广亚刘彦军.中西人格心理的比较研究[J].天中学刊,2007(2).

[2]王敏.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J].齐鲁学刊,2004,(6).

[3]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4]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葛鲁嘉.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6).

[6]宋怡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l)

中西方文化差异详细 中西方颜色差异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color between west and east Red For example, in the festivals and the weddings, people often put on red antithetical couplet (对联),red lantern (灯笼),red word “fortune”(贴福字)and red word “happy” (贴喜字).ν In China, red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lucky and joyous νEast West In America, red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blood and fire For example, the red battle(血战), red vengeance(血腥暴动), red ruin(火灾), red ink (赤字)and red flag(使人生气的事). Red China America Blue East In China, blue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further and eternal. For example, Chinese think the sky is blue and we regard blue as a color which can show our respect to the sky. And the blue blood(名门望族). West In America, blue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pornographic things. For example, the blue movie and the blue novels. Blue China America Yellow East In China, yellow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power and money. For example, the empires often wear yellow clothes with golden line and big dragon. West In America, yellow is a color which represent envy and cowardly. For example, yellow belly(胆小鬼), yellow journalism (恣意煽情的传媒). Yellow China America White For example, the bride often wear white clothes to show her pure. And the word “a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一、背景: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的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节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四、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学期论文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 Terms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 Terms Abstract: Du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lor words as well a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color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can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ords and improve ou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 color words ; cultural connotations ;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e is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permeated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t is the complex achievement of soc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Culture is a term tha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a narrow sense and in broad sense. The culture in a narrow sense, including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politics, soci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reflects the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corporeal civilization .The so-called generalized culture, confirms human life in a seri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ocial customs, social habits,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plays a great role of culture. On one han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no language, no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b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like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Language it not only contains the nat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also contains the nation's views on life and their way of life and their mode of thinking.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and summarizes of social life. We all live in a colorful world; however, color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embellishment of human lif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color, we can obtain the colorful life.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 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 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 视变通、含蓄。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 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 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西方 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另外, 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 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you”,欣 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而对于一向 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 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 “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 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 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41432054 李静 人类世界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赤橙黄绿青蓝紫”如一条五光十色的彩带为人类编织出光彩夺目的生态环境。颜色作为一种感官认知,人类对其的认知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基本颜色词的含义在各个语言中应是相同的,但因东西方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风俗、思维定势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尺度去描绘事物的颜色,赋予词汇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 不同国家对不同颜色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不同颜色的喜爱程度也不一样。中国、朝鲜、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均喜爱红色、绿色、黄色等较鲜艳之色,而日本则尤爱素雅之色,并将绿色视为不详之色。这些国家共同禁忌的颜色是黑色、灰色。沙特阿拉伯、也门、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等一些国家则喜欢绿色和深蓝色,忌讳的是大红色、紫色和黄色。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喜欢红色、蓝色,而禁忌黑色。 正因如此,人们对各种颜色词的判断就会产生偏误。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误译)布朗先生是个很白的人。那天他脸上却有点绿色。近来他一直感到蓝蓝的。每当看到他时,他总是在棕色的学习中,我希望他早日处于粉红色之中。 (正译)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色。近来他一直感到闷闷不乐。每当我看到他时,他总是处在极度深思之中,我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简单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 本文以在文化 中差异较大的红白两色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显著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M A S T E R 045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显著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齐 艳 摘 要: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一种主要语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日渐凸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词汇、亲属关系和法律等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究其根源,试图找出一条途径以期形成有效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词汇 亲属关系 法律 众所周之,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一种主要语言。在知识全球化与通讯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在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其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一)词汇 课程认定为纯粹的技能型课程。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和音乐传承人的目标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强化基础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实用性,一些高深的理论课程如复调、和声学应该设置为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和需要加深专业学习的学生选修;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内容要加大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介绍和对该项课程作出如下设置。 (1)必修课:音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汉族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土家族苗族侗族音乐鉴赏、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歌曲写作与配器。 (2)选修课:音乐美学、教师口语、音乐学概论、舞蹈名作赏析、中国民族经典音乐赏析、西方经典音乐作品赏析、中外音乐教育比较、中小学新课标新教材解析、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管弦乐器教学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和声学、复调。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设置按照必修主修技能课、必修辅修技能课和选修技能课,为体现学科特性,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可以明确规定为:必修主修技能课每人确立一门专业主修课(如: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必修辅修技能课则必须确立为非主修技能课(主修为声乐的辅修必修钢琴、器乐、舞蹈),而且非主修技能课必修涉及有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同时,选修课程中必修有一门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课程。 (1)必修课:专业主修课(声乐、钢琴、舞蹈、民族器乐、西洋器乐,开课学期为8学期)、专业辅修课(声乐、钢琴、舞蹈、民族器乐、西洋器乐,开课学期为4—6学期)、即兴伴奏(128学时)、合唱与指挥(64学时)、计算机音乐制作与合成 (64学时); (2)选修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模唱、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编排、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 (三)专业实践与考察课程 专业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应用,是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教师基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体现。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专业实践课程,有毕业论文和毕业汇演、学年度音乐会等,通过专业实践课程整合音乐专业学科知识,强化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体验,重视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二是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有教育教学实习、教育教学见习与课堂教学模拟等,通过教育实践型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日程教学的备、教、辅、改、考、评等基本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了解学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三是艺术考察与采风、基础教育调查等,通过这类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地域特性或民族特性的音乐文化形态和音乐传承方式,为毕业论文或毕业汇演积累素材,收集资料,强化生活体验,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经验储备;作为民族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考察类课程要侧重于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教育现状展开调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使学生关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投身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 专业实践必修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汇演、学年度音乐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考察、教育考察与模拟教学、武陵地区音乐文化考察。 (康晓蕴: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 数民族艺术与音乐教育。)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每个语言学习者要想熟悉使用这种语言,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掌握大量的词汇。学习英语词汇不仅要了解其读音、意义,更要了解其文化内涵。 1、elephant(大象) 有这样一则报道:某电池厂生产的“白象”电池在国内畅销,但相同的产品(包装上英文名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国外销路并不好。原来产品英文名处理不当。古泰国盛产白象,由于其体形庞大,性情温顺,毛色好看,而数量不多,所以被看成一种罕物,仅养于宫中,作为国王的宠物。国王为处罚失宠的大臣,就把食量惊人的白象赏赐给大臣。很快大臣的家当被吃个精光。但因为大象是国王所赐之物,大臣不敢随意处置,只得硬撑,直到一贫如洗。所以在英语里,也难怪以此命名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不受欢迎。如果弄清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失误和损失。 2、称呼意义的区别 字面意义和涵义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