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

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细条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

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

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辩证思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

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

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观察渗透理论”】

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

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技术活动方法是人类在技术发明等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方法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技术活动及其意义。有多种多样技术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核心是研究技术活动的不同阶段、过程和方面,以及如何实现技术活动目标。

技术构思是指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和工艺的构思。

技术试验是在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产品(方案)的定型阶段。它将对产品(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规划,确定零部件结构、尺寸、配合关系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决定着产品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工艺性、经济性、可靠性等。

【以下摘自百度知道“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技术构思通常是从原理出发判断一个方案的可行性,技术构思能行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理论上可行,得到的是思想或者大致方案;有了技术构思需要进一步细化细节以得到技术方案(产品),解决细节问题及具体问题,这个过程叫设计,得到的是样品;试验是对设计的样品进行检验,验证构思的正确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

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

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以下摘自百度贴吧帖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第五章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补充:十八大报告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大一思修课后答案

《大一思修课后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得变化。 大学生活得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得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得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得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得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得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得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得态度对待她人,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得优势。 (3)树立新得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得理念;树立全面学习得理念;树立创新学习得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得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就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得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就是什么? 不同时代得青年面对不同得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得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得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就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得必然要求,就是党与人民得殷切期望,也就是大学生需要确立得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得德智体美方面得素质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统一体。 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体就是人才素质得条件;美就是人才素质得重要内容。大学生得全面发展,就就是德智体美得全面发展,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得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与谐发展得一代新人。 3、谈谈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得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得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得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意识得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与谐社会、建设与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与谐文化得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得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得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意义与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大学思修课后习题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得变化。 大学生活得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得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得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得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得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得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得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得态度对待她人,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得优势。 (3)树立新得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得理念;树立全面学习得理念;树立创新学习得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得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就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得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就是什么? 不同时代得青年面对不同得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得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得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就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得必然要求,就是党与人民得殷切期望,也就是大学生需要确立得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得德智体美方面得素质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统一体。 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体就是人才素质得条件;美就是人才素质得重要内容。大学生得全面发展,就就是德智体美得全面发展,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得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与谐发展得一代新人。 3、谈谈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得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得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得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意识得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与谐社会、建设与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与谐文化得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得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得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意义与方法。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与做人得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得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

2013自然辨证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⑴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③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⑤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使得人化自然。 ⑵主要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⑶重大意义 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④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⑴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维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指的是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指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指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4、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及基本思想 ⑴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 ①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据“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包括土壤、森林、生物、矿物环境污染: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 ②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⑵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思修课后题目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答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5.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6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3.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谈谈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思修第二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修第二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 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思修课后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完整版)开卷考试用的着~ 新大一的分享之~ 来源:金徫灡?.·°的日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完整版)开卷考试用的着~ 这里是绪论的,其他的看楼下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极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义: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的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 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