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覃亮

摘要:本文结合对心力衰竭病理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了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方法。在传统治疗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的基础上,其他针对心衰生物学机制的新型制剂正在不断问世。

关键词:心力衰竭,机制,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定义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量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按其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后者又称充血性心衰(CHF),目前(CHF)治疗的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认为慢性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源性缺陷通过治疗可以有真正的生物学改善[1]。

1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20世纪 50- 80年代,医学界一直认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肌损伤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因而研究多集中于循环病理生理,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如何影响心脏做功。所以,在治疗和药物作用的评价方面也主要是针对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然而,血流动力学参数仅与症状相关,与心衰进展和长期预后、死亡率无关。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管升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不仅对血流动力学状况有恶化作用,而且有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识到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神经体液紊乱情况发生。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使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水平增高[2],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多、心率增快和收缩力增强。其他升压因子有内皮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P物质、利钠肽等。这些神经体液因子除了引起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外,还可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途径干扰正常心肌细胞的活动、诱发细胞凋亡及促进纤维化[3],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异常。基于心衰时有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的激活,推测对这些系统进行调控在改变心衰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传统药物治疗

2.1 洋地黄制剂

慢性心衰的治疗长期以来是针对心衰的血液动力学异常,应用正性肌力药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而随着对“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洋地黄制剂已从主导的、首选药的地位降为辅助用药[4]。过去,用洋地黄治疗慢性心衰过分归因于正性肌力作用。最近证实其效应部分与抑制非心脏组织的酶有关。对迷走神经传入纤维Na+-K+ATP酶的抑制使心脏压力感受器致敏,由此使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交感兴奋减少。对肾脏的Na+-K+ATP酶的抑制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排出增加,抑制肾脏分泌肾。因此假设洋地黄对心衰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神经体液系统的活性,而非正性肌力作用[5]。

2.2 利尿剂

以往认为利尿剂以减轻心脏前负荷用于慢性心衰治疗。目前则认为[6],利尿剂在CHF治疗中是惟一能够完全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与其他抗心衰药物相比,能更快地缓解CHF 水肿症状。合理应用利尿剂是其他抗慢性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安体舒通作为传统的保钾利尿剂已被重新认识为醛固酮拮抗剂,与ACE抑制剂合用,起到拮抗慢性心衰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的作用。轻度心衰可用噻嗪类,如果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常见于老年心衰患者),噻嗪类的效果降低。当心衰加重时常需使用襻利尿剂;噻嗪类与襻利尿剂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以合用。

2.3 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特别是硝酸制剂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有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和运动耐量作用,但由于硝酸制剂极易产生耐药性,不宜用于慢性心衰的长期治疗,这是当今对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认识。肼屈嗪(hydralazin)与二硝酸异山梨醇酯(isosorbide dinitrate)合用最初是因为两者的扩血管作用互补,但最近证实两者还可能在生物化学和基因水平起作用。硝酸酯可抑制心肌和血管的异常生长,减轻心室重构[7]。肼屈嗪在理论上可干扰心衰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并减轻对硝酸酯的耐受[8]。

3 新概念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慢性心衰治疗的关键是阻滞神经激素,阻断心室重塑的恶性循环,从改善短期的血液动力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9]。

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应用

CHF时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血浆儿茶酚胺、肾素、AⅡ、醛固酮(ALD)水平显著升高。RAS、ALD等参与了心肌细胞异常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致心室重塑。ACEI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弱RAS激活,逆转恶化的神经体液机制,从而逆转心衰患者的心室重塑。ACEI还可增加冠脉血流,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从而改善抑顿心肌的功能恢复;缩小梗死面积,抑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改善缺血心肌代谢,减轻心肌组织中糖原和ATP等供能底物含量的下降及伴有乳酸、H+和脂肪酸的堆积,因为后者又可进一步加重缺血心肌损害;另外ACEI尚可消除再灌注损伤时的氧自由基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总之,ACEI可在心衰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它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衰患者预后;AMI时应用ACEI可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左心室重构,防止CHF的发生及发展,预防或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与ACEI比较,ARB阻滞A更直接!完全(阻滞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与AT1受体结合)。用ARB后,血清A水平上升,和A T2受体结合加强,可能发挥有利作用。对缓激肽代谢无影响,不增加缓激肽。ARB引起的咳嗽明显低于ACEI。

ELITE试验[10]比较772例老年心衰患者使用洛沙坦(losartan)与卡托普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随访1年后两组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因心衰住院率及联合发病和死亡率均无差别。ELITE试验[11]比较3152例心衰患者(NYHAⅡ~Ⅳ级、LVEF≤40%)用洛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随访115年,死亡率和住院率无差别。

尽管ARB治疗心衰有效!副作用较少,但迄今为止没有证据显示ARB优于ACEI,不主张用取代ACEI。ACEI和ARB均阻断RAS系统,但联合应用未见增加疗。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低血压、高血钾及肾功能恶化。

3.3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心衰时机体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而持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损伤心肌,使心衰恶化。β受体阻滞剂则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衰的进程:降低心肌氧需求;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降低肾素及AⅡ水平;抗氧化损伤,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在传统的心衰治疗中属禁用的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人以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晚期心衰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但这些试验的样本均较小。1988年人们首次将卡维地罗(carvedilol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继小样本试验取得成功后,进行了一些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

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最初可能减低,继续使用则出现改善。应在用ACEI和利尿剂后,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从小剂量开始,每1~2周剂量倍增,直到最大耐受量。β受体阻滞剂可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短暂性心衰加重,故在剂量递增过程中须监测血压、心率及液体潴留情况。

3.4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LDRB)

醛固酮(ALD)是RAAS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影响肾脏外,有独立于AⅡ以外的对心肌的不良作用。研究证明心肌组织中不仅存在AⅡ受体,还有大量ALD受体。螺内酯(安体舒)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能阻断心脏重构,阻止心衰发展,从而降低死亡率。因此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减少严重心衰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比安慰剂组降低30%)。

适用于中、重度心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螺内酯,是一线药物,但轻度心衰是否适用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小剂量(12.5~25mg/d)的治疗效果优于大剂量。过去认为螺内酯应避免与ACRI同时应用,但RALES研究认为使用ACRI获益的心血管病患者合用螺内酯可获益更大且初期结果提示,这一联合用药安全、有效,严重高钾血症发生率低。

4 结论

近10余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心衰的治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心衰现代的治疗不仅着眼于改善症状,而且注重预防症状出现!改变心衰的进程以及降低死亡率。心衰的当代治疗已不限于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注重改善心肌的生物学特性。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是心衰生物学治疗的开端,许多方面仍需要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植新培,叶象权,张学思.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的新概念.[J] 临床实

践,2003,21(6):129-131.

[2]Collucci WS.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myocardial failure[J].Am J Cardiol,1997,

80:15-25.

[3]Sabbah H,Sharov VG.Apoptosis in heart failure[J].Prog Cardiovasc Dis,1998,40:549-56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10)1:17.

[5]Hunt HA,Baker DW,Chin MH,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t headult.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5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rtfailure)[J].Circulation,2001,104:2996-3007.

[6] 刘治金.利尿剂-CHF治疗不可缺少的药物.全国世纪之交心力衰竭学术研究会议纪要,2001:9.

[7]Jugdutt BI,Khan MI.Effect of prolonged nitrate therapy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canin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4,89:2297-2307.

[8]Gogia H,Mehra A,Parikh S,et al.Prevention of tolerance to hemodynamic effects of nitrates with concomitant use of hydralaz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1995,26:1575-1580.

[9]戴闺柱.走出对心力衰竭“常规治疗”认识的误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1.

[10]Pitt B,Segal R,Martinez FA,et al.(onbehalf of ELITE Study Investigators).Randomized trial of losartan versus captopril in patients over 65 with heart failure(Evaluation of losartan in the elderly study,ELITE)[J].Lancet,1997,349:747-752.

[11]Pitt B,Poole-Wilson PA,Segal R,etal.Effect of losartan compared with captopril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andomized trial the Losartan heart failure survival study ELITE[J].Lancet,2000,355:1582-1587.

试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慢病管理及药物治疗

2017年试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慢病管理及药物治疗(必修-1.5)本套试题为必修课程试题,1.5学分 单选 1.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为:(A)A.心肌病理性重构B.压力负荷C.容量负荷D.感染* 2.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为几期:(C)A.2期B.3期C.4期D.5期* 3.哪一种心衰分级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A) A.NYHA分级 B.Forester分级:适用急性心力竭 C.KiLLip分级 D.6分钟步行试验* 4.慢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LVEF为(D) ALVEF<30%B.LVEF≥50%C.LVEF40%~49%D.LVEF<40% 5.6min步行试验用于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6min步行距离(A)为重度心衰 A<150m B150~450mC>450mD<100m* 6.托伐普坦是(B)拮抗剂 A血管加压素V1受体B血管加压素V2受体 C血管加压素V3受体D血管加压素V4受体* 7.ACEI的作用机制:(A) A通过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 B通过抑制迷走神经活性 C通过兴奋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 D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活性* 8.(C)是评估心脏β受体有效阻滞的指标之一. A运动心率B静息血压C静息心率D运动血压* 9.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具有(C)的作用,对伴顽固性水肿或低钠血症者疗效更显着. A利钠不排水B排水、利钠C仅排水不利钠D不排水不利钠

10伊伐布雷定的作用机制(A) A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Ik电流,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减慢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B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Ik电流,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增加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C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Ik电流,增加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减慢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D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Ik电流,增加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从而升高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多选题 11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成哪种类型:(ABC) A、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 B、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 )C、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LVEF40%~49%) D、射血分数升高的心衰(LVEF≥60%)* 12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是(AB) A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重症心肌炎等,B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 C体液潴留 D心动过速* 13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金三角”是:(ABC) A.ACEIBβ受体阻滞剂C.醛固酮受体拮抗剂D托伐普坦 14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BD)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1、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是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具有以下特性的是:(多项选择)ABCD A、可同时作用于利钠肽系统和RAAS系统; B、口服给药后迅速吸收,分解为沙库巴曲和缬沙坦; C、沙库巴曲缬沙坦各组分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 D、沙库巴曲缬沙坦分布于各个组织,组织分布率很高 2、ARNI临床应用适应症是:(单项选择)B A.NYHA II-IV级,LVEF≤50%的慢性心衰患者; B.NYHA II-IV级,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 C.NYHA III-IV级,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 D.NYHA II-IV级,LVEF≤35%的慢性心衰患者 3、ARNI临床应用禁忌包括:(多项选择)ACD A、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或任何辅料过敏者; B、禁止与ACEI 合用。必须在停止ACEI 治疗48小时之后才能服用; C、禁用于存在ACEI 或ARB 治疗相关的血管性水肿既往病史的患者; D、禁用于重度肝功能损害、胆汁性肝硬化和胆汁淤积患者。 4、伊伐布雷定的临床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是:(多项选择)ABCD A、用于房颤心室率控制不佳的心衰患者; B、适用于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使用ACEI 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达到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心率仍然≥70次/分,并持续有症状(NYHAⅡ~Ⅳ级); C、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心率≥70次/分的有症状的患者; D、起始剂量2.5mg,bid,根据心率调整用量,最大剂量7.5mg,bid 5、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作用是在:(单项选择)C A、肾小管的髓袢升支; B、远曲小管; C、髓质集合管; D、皮质集合管 6、交感神经激活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交感神经激活会导致:(多项选择)ABCD A、心率增快; B、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 C、肾素水平升高; D、肾血管阻力增加 7、伊伐布雷定作用机制是: (单项选择)B A、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对慢反应心肌电活动超抑制; B、窦房结起搏电流(If)的一种选择性特异性抑制剂; C、阻滞钾通道与延长复极; D、阻滞快速钠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8、RAAS的持续过度激活对心衰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的是:(多项选择)ABCD A、血压升高; B、心率增快; C、心室重构; D、血容量升高 9、利钠肽对心衰发挥以下作用的是:(多项选择)BCD A、肺动脉压力升高; B、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 C、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 D、右心房压力下降 10、正性肌力药物是一类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频率增加的药物,以下关于正性肌力药物说法正确的是:(多项选择)ABCD A、多巴胺小剂量有选择性扩张肾动脉、利尿作用,大剂量有正性肌力和收缩血管作用; B、多巴酚丁胺短期应用课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外周灌注; C、左西孟坦是一种钙离子增敏剂,可改善急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 D、除非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或升压药物合用,左西孟旦不适合治疗低血压(SBP<85mmHg)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医疗药品管理】第二十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第二十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又称充血性心力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为多种病因引起的超负荷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动脉系统供血不足,静脉系统(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症状。 CHF症状分为: 1.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倦怠、乏力。 2.静脉系统淤血。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肝淤血(上腹饱胀、黄疸、心原性肝硬化)、消化道淤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肾脏淤血(蛋白尿、肾功能减退)。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功能变化 ①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性下降)。 ②舒张功能障碍(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不协调,心室的顺应性降低)。 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室压±dp/dtmax下降;左、右室舒张末压、右房压升高)。 2.结构变化 ①心肌细胞凋亡和/或坏死(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②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纤连蛋白等)增加,心肌组织纤维化。 ③心肌肥厚与心室重构(心肌重量增加,致形态和功能改变)。 二、CHF神经内分泌变化(早期代偿,后期恶化) 1.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NE浓度升高:①胞内Ca2+ ,心肌损伤;②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加;③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AngⅡ浓度增高(循环与局部组织):收缩血管、促NE释放,促ET-1生成,生长因子表达,心肌肥厚、醛固酮分泌。 3.精氨酸加压素增多 收缩血管。 4.内皮素增多 收缩血管,促生长致心室重构。 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多(巨噬细胞、心肌细胞分泌) 促进炎症反应,负性肌力作用。 6.心房钠尿肽、EDRF、PGI2: 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等。 三、β受体信号转导变化 1.β1受体下调,密度降低。 2.β1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Gs减少。 3.心脏对β受体激动药敏感性降低,cAMP减少。 四、CHF药物治疗的演变 心肾模式(洋地黄和利尿药,40~60年代)。 心循环模式(强心,利尿+扩血管药,70~80年代)。 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AT1拮抗药,醛固酮拮抗药,90年代)。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般原则

1.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般原则 (1)对心力衰竭合并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不主张常规用抗心律失常药,因其弊多利少或者有害无益。(2)对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认真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能性,而不应无休止地给予药物治疗。 (3)应避免并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它可削弱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效果。 (4)应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征,能量合剂、白蛋白制剂一般不宜应用于心力衰竭病人。 2.利尿剂使用原则 (1)有充血症状者均应予以利尿剂,但必须与ACEI与(或)β-阻滞剂合用。 (2)利尿剂使用既要达到缓解瘀血症状又要消除体征,应注意勿导致低血压、氯质血症与电解质紊乱。(3)测量体重是调整利尿剂用量的主要依据(每日体重应减轻~㎏)。 (4)体液潴留可减弱ACEI的疗效,也增加β-阻滞剂治疗的风险性(利尿剂不足);而血容量不足(利尿剂过量)则可加剧ACEI等血管扩张药的低血压反应。 (5)利尿剂抵抗的对策有: ①静脉用药;②联合用药;③短期并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④应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使用原则 (1)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病人不论有无症状,ACEI治疗均能获益。 (2)应使病人知晓开始用药时可有副作用,但随后长期应用仍可能耐受。 (3)部分病人症状缓解不明显,但仍可延缓病情发展,从而延长寿命, (4)ACEI不是救命药,它的适应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 (5)为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应使用大型临床试验中证实能提高生存率的剂量(卡托普利50ml,1日3次;依那普利20mg/日),对收缩压(BP)<80mmHg、肌酐>3mg/dl、血钾≥L者使用ACEI应十分谨慎。(6)使用方法: 开始剂量要小,增加剂量要慢,临床观察要严,用药1~2周后复查血钾、肾功能。血钠<130mmol/L者,提示RAA系统明显激活,易在用药后发生低血压反应,应予注意。 (7)少数病人出现首剂低血压反应者,在适当调整内环境后,再次用药往往可以耐受。 (8)疗效一般在用药1~2个月后才显现。 4.洋地黄应用的近代观点 (1)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适用于有充血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可延缓病情发展。 (2)应与利尿剂,ACEI或和β阻滞剂合用。 (3)特别适用于快速性房颤并心力衰竭者,用药后安静时目标心室率应在70次/分左右。 (4)对窦性心律伴心脏扩大与S3奔马律者亦有效。 (5)一般开始量为d,维持量为~d。高龄(>70岁)或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要减少,但少数房颤病人可能每日需~才能满意控制心室率。 5.肼肽嗪-硝酸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1)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或伴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 (2)两药应联合使用,单一用药无效。 6.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与醛固醇拮抗剂的应用 (1)目前尚无确实证据表明ARB优于ACEI,故使用ACEI能够耐受且有效者,不需换用ARB。 (2)ACEI应用后出现不能耐受性咳嗽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者应换用ARB。 (3)螺内酯(安体舒通)可降低Ⅳ级心功能患者死亡率,且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病人耐受良好(每日25mg),故推荐使用。 7.β-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 (1)所有病情稳定的Ⅱ~Ⅲ级心功能不全患者如无禁忌症均应给予β-阻滞剂,并推荐与利尿剂、ACEI 合用。 (2)应使病人了解①开始服用时可有副作用,但大部分病人(约90%)可耐受长期用药;②要治疗2~3个月才可出现临床好转;③即使症状改善不明显,仍可延缓病情发展。 (3)切勿在病情不稳定期给药,急性左心衰竭时严禁使用。 (4)应很小量开始,很缓慢加量,很严密观察,且治疗后很缓慢显效。 (5)注意三种副反应,即①低血压;②体液滞留心力衰竭恶化;③心动过缓和心脏阻滞。无症状性低血压一般不需停药,有时将ACEI、β-阻滞剂放在不同时间服用可减轻低血压反应。适当增加利尿剂剂量可能消除第二种反应。心动过缓<50次/分或出现Ⅱ度以上房室阻滞则应减量或停用β-阻滞剂。(6)宜选用亲脂性β-阻滞剂(Bisoprolol,Metoprolol,Carvedilol),因其易透过血脑屏障,抑制交感神经传出冲动,从而减少猝死率,而亲水性Atenolol则无此作用。 意大利专家组“5个W”的意见 意大利专家组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使用β-阻滞剂提出“5个W”的意见,这对临床选择病人和预测治疗效果很有帮助(Maggioni AP,Heart81:453,1999)。 (1)哪种(WHICH)病人合适使用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心力衰竭为关键词在各大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下载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治疗研究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便于为临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患者的心室重构,主要表现为心脏的泵血功能出现障碍,临床上的血流动力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肺循环有淤血现象,体循环也有淤血现象,组织的血压也表现为灌注不足[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增多,心力衰竭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因此,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则主要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心力衰竭与炎性反应 很多研究证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炎性反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3],炎性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会释放较多的炎性因子,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4]。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是特别确定,但是可能与很多微生物、神经激素以及内毒素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5]。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脏出现了超负荷的情况,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细胞因子进行了表达,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6],这些物质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肌损伤发挥一定的诱导作用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7]。 1.2 心力衰竭与脑利钠肽 BNP是一种在心肌中合成并由其分泌的一种天然类激素物质,它通常出现在左右心室的心肌细胞以及脑组织周围细胞中[8]。当病人心脏的左心室功能出现损伤并发生扩张时,会刺激心肌细胞大量的合成BNP物质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进而起到抑制心脏不受损伤的功能[9]。研究发现,BNP释放进血液后可以促进血管的舒张作用,并加快钠以及尿的排除,其还具有促进抗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血管收缩能力[10],抑制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血压升高等,作为抑制剂参与到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机体中水含量和钠盐之前的平衡,增强肾

(完整版)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 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根据我国心衰病因谱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与风心病是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而目前二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预计,我国的心衰发病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人群中心衰患者的人数会不断扩大,从而对我国心血管和老年病防治领域构成了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如何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已经摆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面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1 慢性心衰的诊断 1.1临床表现: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 ≤40%;②有基础性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慢性舒张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正常,LVEF≥50%;②左室舒张末压和容量均升高;③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 1.2 X线胸片,可显示心脏增大,肺淤血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 1.3 超声心动图,可用M型,二维或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①定量房室内径,室壁厚度,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等,定性心脏几何形状,室壁运动,瓣膜及血管结构,同时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收缩末期容量(LVESV)计算LVEF;②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LVEF≤50%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③LVEF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 1.4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其主要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和心肌缺血表现,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收缩,舒张功能相对性差。 1.5心功能不全判定标准:目前,临床上评估心功能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①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为四级(主观分级):Ⅰ级,有心脏病,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出现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②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采用心电图,负荷试验,X线,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病严重程度,并分为四级(客观分级):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C级,具有中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D级,具有重度心血管疾病的依据。③ 6分钟步行试验:在特定的情况下,测量在规定时间内步行的距离。6分钟步行试验不但能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而且可预测其预后。具体操作: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慢性心衰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覃亮 摘要:本文结合对心力衰竭病理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了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方法。在传统治疗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的基础上,其他针对心衰生物学机制的新型制剂正在不断问世。 关键词:心力衰竭,机制,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定义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量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按其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后者又称充血性心衰(CHF),目前(CHF)治疗的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认为慢性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源性缺陷通过治疗可以有真正的生物学改善[1]。 1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20世纪 50- 80年代,医学界一直认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肌损伤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因而研究多集中于循环病理生理,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如何影响心脏做功。所以,在治疗和药物作用的评价方面也主要是针对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然而,血流动力学参数仅与症状相关,与心衰进展和长期预后、死亡率无关。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管升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不仅对血流动力学状况有恶化作用,而且有独立于血流动力学的、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识到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神经体液紊乱情况发生。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使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水平增高[2],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多、心率增快和收缩力增强。其他升压因子有内皮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P物质、利钠肽等。这些神经体液因子除了引起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外,还可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途径干扰正常心肌细胞的活动、诱发细胞凋亡及促进纤维化[3],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异常。基于心衰时有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的激活,推测对这些系统进行调控在改变心衰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4心衰诊治指南与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新指南)己颁布,全文近5千字,内容丰富,反映了该领域的新进展,适合我国临床医师应用。本文就新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包括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这两种慢性心衰在新指南中分别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称,即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EF)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保存性心力衰竭(HFPEF)。 一、药物治疗的现代理念 治疗心衰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强心、利尿和扩血管,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近20年研究已证实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源于神经内分泌尤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长期持续性过度激活,导致心肌重构,后者反过来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恶性循环。心肌重构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发生心衰,并最终进展至终末期心衰阶段。因此,现代心衰治疗着重于应用阻断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近期又有一个新的理念浮现出来,即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降低心率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SHIFT试验,2010年),由此单纯降低心率的药物也开始进入心衰处理方案。 二、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治疗药物 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基本治疗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改善症状但可以长期维持使用的药物(利尿剂和地高辛),以及能够改善预后的药物。后者主要有RAAS阻滞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

剂(ARB),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为交感神经系统阻滞剂,这两类均为神经内分泌阻断剂。此外,还有伊伐布雷定为窦房结起搏电流(If)抑制剂,其虽然列为改善预后的药物,但还有争议,临床试验证据还不够充分。 三、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的步骤和路径 慢性收缩性心衰药物治疗分五步进行:1.伴液体滞留患者先应用利尿剂; 2.继以ACEI或β受体阻滞剂; 3.尽快使两药联用,形成“黄金搭档”; 4.无禁忌证患者可再加用醛固酮拮抗剂; 5.形成“金三角”。如果这3种药已达循证剂量,患者仍有症状或效果不够满意,且窦性心律,静息心率>70次/分,LVEF<35%,可再加用伊伐布雷定(图1)。 四、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第二十一章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二十一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2学时)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下,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所需的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种超负荷心肌病,此时心肌储备力明显下降,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致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等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把心衰分为四级,传统的心衰药物治疗目标仅限于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现代治疗心衰目标还应防止并逆转心室肥厚,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利用基因治疗心衰是今后新方向之一。人们正试图将β-肌球蛋白重链及其他一些相应的线粒体蛋白基因导入骨骼肌细胞,使其具有耐疲劳性,再进行移植或修补,可望达到治疗晚期心衰的目的。 第一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药物分类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功能变化心功能受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CHF时心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收缩功能障碍用正性肌力作用药和扩张血管药。舒张功能障碍用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等。 2、结构变化(1)主要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自由基、Ca2+↑),(2)心肌细胞外基质成份↑,堆积,胶原量增加及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等因素也可促进。(3)心肌肥厚与重构。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2、RAAS系统激活; 3、其他:A VP↑、ET↑、TNF-α↑、ANP↑、NO↓,PGI2。 三、治疗CHF药物的分类 1、强心苷类药地高辛 2、ACEI及AT1-R拮抗药氯沙坦等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04级临床3班第3小组许玥,刘祺,邓瑞芬,王爽,杨勇,于杰,李玲玲摘要: 高血压是心衰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心脏是高血压最主要的靶器官。由于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导致以左室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变,临床上见心脏扩大,心搏有力。这种代偿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肌细胞过度肥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和代偿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出现左室扩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降低,每搏量,射血分数及心排出量减少而发生心力衰竭。从高血压,左室肥大到心室重构到心力衰竭是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时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使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很好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据美国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发现,中毒心力衰竭患者,2年内有37%的发生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仅1.7年。我国上海地区心力衰竭的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占36. 0 %。高血压病左室构形和功能变化的认识已趋向一致。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可以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这3个方面来解释。 1.血流动力学异常 长期的高血压克导致巡官结构重塑,变现为管壁增厚,小动脉和微动脉稀疏,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而且舒张功能异常早在还未发生左室肥厚时就出现。有30%-40%的患者出现舒张功能不全早于收缩功能不全[9]。心脏发生左室肥厚时,舒张与收缩功能发展逐渐恶化。肥厚的心肌出现扩张,心室腔增大,左室舒张期充盈量则下降,继而引起左房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肺淤血的症状和体征,右心房扩大出现体循环淤血。进而心指数下降时,出现低排血量的症状和体征。[5] 2.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素系统、一氧化氮、Ca2 + 、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在发生心力衰竭时的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变化。近年来对于心钠素和脑纳素在膏血压导致的心衰方面的研究也有进展。详细地了解这些发病机制,可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1.内皮素 内皮素( endot helin , ET) ,其转化酶( Endot helin -converting enzyme , ECE) 是一种由内皮细胞相应基因所表达的Ⅱ型整合膜蛋白,属于中性内肽酶E 家族成员。ECE 是合成ET-1 的限速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ECE 的表达和活性都增加。Endoh 和Masao 研究各种药物对心肌肌力的影响时发现,激活ET 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加速磷酸肌醇分解产生三磷酸肌酸和甘油二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12]。 据报道,在对麻醉状态的泉进行缺血再灌注时ET对心脏起着毒害作用,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脏疾病时, ET-1 对血液动力学的紊乱起着重要作用。Wang X W 等通过研究长期注射ECE 拮抗剂(FR901533) 对心室搏动过速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犬的血管重塑变化表明,ET-1 在犬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对血管结构的损害起着关键性作用。 2.2.一氧化氮 正常内皮会分泌出许多活性物质:NO,前列环素,内皮衍生的高极性因子等,发挥舒张血管,抗血栓,抑制血小板,抗增殖,抗炎等作用,保护血管器官[3]。长期高血压会损伤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2008》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推荐类别: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Ⅱ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 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Ⅲ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的分级: ?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荟萃分析; ?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 ?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2008》

心衰的常规治疗包括联合使用3大类药物,即利尿剂、 ACEI(或ARB) 和β受体阻滞剂。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控制心率等,地高辛应是第4个联用的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则可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2008》

1.利尿剂(I类,A级)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I类,A级) 3.β受体阻滞剂(I类,A级) 4.地高辛(Ⅱa类,A级) 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Ⅰ类,B级)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其他药物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2008》

?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氯重吸收,遏制心衰时钠潴留,减少静脉回流和降低前负荷,从而减轻肺淤血,提高运动耐量。 ?对有液体潴留的心衰患者,利尿剂是唯一能充分控制液体 潴留的药物,是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推广项目2008》

心衰的发病机理

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病因 一、广泛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或急进型高血压时,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肺循环压力升高。 二、二尖瓣狭窄,尤其伴有心动过速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左心房的血液不能充分地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瘀血扩张,因而引起肺静脉压升高。 三、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发作较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重度的心动过缓。 四、输液过快或过多,心脏的负荷突然增加,在原有左心衰竭病人可引起急性肺静脉高压。 由于上述诸病因引起的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突然明显增高,当肺毛细血管渗透压超过4.8kpa(36mmHg)时,则有大量浆液由毛细血管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发生急性肺水肿严重者左心室排血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心原性休克。 症状 病人常突然感到极度呼吸困难,迫坐呼吸,恐惧表情,烦燥不安、频频咳嗽,咯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状痰液,严重时可有大量泡沫样液体由鼻涌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四肢湿冷,两肺满布湿罗音,心脏听诊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脉搏增快,可呈交替脉。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 治疗 急性肺水肿是内科急症,必须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一、镇静: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使病人安静,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呼吸困难。对老年人,神志不清,已有呼吸抑制,休克或合并肺部感染者禁用。 二、吸氧:加压高流量给氧每分钟6-8升,可流经25-70%酒精后用鼻管吸入,加压可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酒精能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改善通气,也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消除泡沫。 三、减少静脉回流: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可加止血带于四肢,轮流结扎三个肢体,每5分钟换一肢体,平均每肢体扎15分钟,放松5分钟,以保证肢体循环不受影响。 四、利尿:静脉给予作用快而强的利尿剂如速尿20-40mg或利尿酸钠25-40mg 加入葡萄糖内静脉注射,以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应注意防止或纠正大量利尿时所伴发的低血钾症和低血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