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高中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高中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第一章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1.算法的定义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最核心过程。

2.法的特征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的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3、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入是指算法本身定出了初始条件;

4、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算法中执行的任何计算步都是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可执行的操作步,即每个计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也称之为有效性)

3.算法的描述方法

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进行描述。

(1)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算法如下:(自然语言描述法)

(1)输入半径r ;

(2) 计算周长c=2*π*r ;

(3) 计算面积 s=π*r*r ;

(4) 输出周长c,输出面积s ;

(5) 结束

例2: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9元,超过8小时的每小时增加15%的加班费,计算工人每天的应发的日工资。(1)输入工作小时X

(2)判断X值,分别计算

●X小于8,工资=X*9

●X大于8,工资=X*9+(X-8)*9*0.15

(3)输出工资

(4)结束

练习:求三个数中的最大数。(用自然语言描述)

(2)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练习:求三个数中的最大数。(用流程图描述)

(3)伪代码描述法: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流程图的基本图形及功能: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input r

c=2*π*r

s=π*r*r

print c,s

练习:求三个数中的最大数。(用伪代码描述)

4.程序与程序语言

(1)程序的定义:程序实际上是一组及其操作的指令或语句的序列,是算法的一种描述

(2)程序的基本特征:程序一共有七个基本特征

1、程序中,每一个算法的步骤对应着程序设计语言的一个或多个语句,每个语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操作。每个操作都要求有执行对象,并且根据对象状态变化形成动作的效果,同事可变的对象用变量来表示,变量的值的变化则可通过操作赋值来完成。

2、除非特殊索命程序都是从第一条语句开始顺序开始向下执行。

3、程序总是施行与操作与某些对象,这些对象通常称为数据。

4、这些数据一般应该有属性和取值范围,即类型说明。

5、有时语句要求执行者作出判断,即在某种条件成立情况下执行一条或一组语句,否则执行另一条或一组语句。

6、一条或一组语句可能需要执行一次以上,当一条或一组语句要重复时,必须指明重复的次数或重复的条件。

7、程序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执行语句的进程是动态的。

(3)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4)程序设计语言的的产生和发展

1、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指令

2、汇编语言:类似英语缩略词且带有助记性符号的语言,每条汇编指令和一条机器指令相对应,只是指令码和操作数都采用符号形式。而这种语言是不能被机器直接接受,必须用一种语言翻译器将程序中的每条语句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

3、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本身不是一种语言,只是一类语言的分类。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经过翻译器将其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在计算机上执行。常见的高级语言:C语言、C++、pascal、java、C#、VB、Basic (5)程序的编辑和翻译

1、程序的编辑:以汇编语言或者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被称为“源代码”,这些代码需要我们逐一的输入到计算机中。并把他们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起来,这个过程称为程序的编辑

2、程序的翻译:前面的学习中使我们知道,计算机只能识别和执行二进制的机器语言代码,而我们用级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要想被计算机执行,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最终才能被计算机执行。高级语言的翻译程序一般则有两种类型: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

练习题:

1 下面对算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只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

B、算法只能用图形方式来表示

C、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D、同一问题的算法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2.下面关于算法描述正确的是()

(A) 算法不可以用自然语言表示

(B) 算法只能用框图来表示

(C) 一个算法必须保证它的执行步骤是有限的

(D) 算法的框图表示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但只能有一个输出

3、图形符号"在算法流程图描述中表示( ).

A 处理或运算的功能

B 输入输出操作

C 用来判断条件是否满足需求

D 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4、以下哪个是算法的描述方法?( )

A 流程图描述法

B 枚举法

C 顺序法

D 列表法

5、下面的语句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的操作说明:

(1)初始值为x=1,y=1,z=0,n=0;

(2)n=n+1(将当前n+1的值赋予新的n);

(3)x=x+2(将当前x+2的值赋予新的x);

(4)y=2y(将当前2y的值赋予新的y);

(5)z=z+xy(将当前z+xy的值赋予新的z);

(6)如果z>7,则执行语句(7),否则返回语句(2)继续进行;

(7)打印n,z;

(8)程序终止.

由语句(7)打印出的数值为 ______,_______.

6、以下属于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有()

A、汇编语言

B、高级语言

C、机器语言

D、低级语言

7、执行程序时,程序中的每一条语句至少要运行一次()

8、最早的程序设计语言是汇编语言()

9、程序设计语言是指人们编制程序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VB是低级语言()

10、高级语言翻译程序有两种类型: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

第一节常量、变量的定义VB程序的一般包括如下部分:

(1)数据类型说明部分

(2)数据的输入部分

(3)数据的处理部分

(4)数据的输出部分

例: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r As Single //定义r为单精度型

Dim c As Single //'定义c为单精度型

Dim s As Single //定义s为单精度型

r = inputbox(“输入半径r”) //输入半径r

c = 2 * 3.14159 * r //计算周长

s = 3.14159 * r * r //计算面积

print c //输出周长

print s //输出面积

End Sub

一、常量:在程序进行过程中不变的量,在VB中一般分数值常量与字符常量两种。

数值常量:就是数学中说的常数,分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两种

整型常量:即整数,指不带小数点的数值如1、0、-10、+35等都是合法的整数

实型常量:即实数,指带小数点的数值。

实型常量又分为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种。

例:定点数:3.14159和-6.8,1.99

浮点数:2E6、1E5

例:1.2345×103 可表示为1.2345E3,字母E表示底数10

浮点数就是数学上的科学计数法。

字符串常量:被一对双引号括起来的若干个合法的字符称为字符串常量。例如:”China”、”Visual Basic”、”18”、”3.1415”等,双引号中字符,不包括双引号本身。

符号常量:如果多次用到同一个常量,则可用一个有意义的名字表示这个常量。

二、变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可以改变的量称为变量

变量命名注意要点:1、必须以字母开头,不能以数字或其他字符开头。

2、只能由字母、汉字、数字学或下划线组成,不能含有小数点、空格等字符。

3、最长不超过255个字符

4、不能以VB保留字作变量名,如语句定义符、函数名等。

5、VB不区分变量名中字母大小写。如HELLO和Hello是同一个变量。

三、常量和变量的定义

符号常量的声明:Const 常量名 [As 常量类型] = 常量值

如:Const pi As Single = 3.14159 常量名为pi

变量的声明:

Dim <变量名 >As <变量类型>

如:Dim a As Integer 定义一个整型变量,变量名为a

变量的赋值:变量 = 表达式

例: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c As Integer

Dim str As String

a = 54

b = 114

c = a + b

str = "Hello World"

Print "a="; a, "b="; b, "c="; c

Print str

End Sub

四、运算符

1、算术运算:

/ (浮点)除例:5 / 2 = 2.5

\ 整除例: 5 \ 2 = 2

Mod 求余数例:5 Mod 2 = 1

例:3 > 2 结果为 True(真或是)

3、逻辑运算

Not(取反)And(与) Or(或)

运算结果为布尔型(Boolean)True 或 False

逻辑运算符的优先级为:No > And > Or

4、日期运算符与日期表达式

日期表达式是用日期运算符“+”或“-”将算式表达式、日期型常量、日期型变量、日期函数等连接起来的式子,如表达式“#2003/09/01# +30”的运算结果是“2003-10-1”;表达式“#2003/10/20# - #2003/10/10#”的运算结果为整数10

5、字符运算

字符串连接符为“+”和“&”

“123” + “45” = “12345”

“123” & “45” = “12345”

123 + “45” = 168

“123” + 45 = 168

运算符的执行顺序:在VB中,当一个表达式中同时出现多种运算符时,运算次序由运算符的优先级决定,优先级高的运算符先运算,优先级相同的从左向右进行运算。不同性质的运算符优先级如下。

算术运算符 > 字符串运算符 > 关系运算符 > 逻辑运算符

练习题:

1、下列变量名写法错误的是( )

A 、abc_123

B 、123abc

C 、abc123

D 、abc 2、下列语句中定义了一个实型变量的是 ( ) A 、Dim end as Integer B 、Dim sum As Single C 、Dim Name As String D 、其它三项都不对

3、在VB 中,以下关于符号常量的声明,声明正确的是:( )

A 、Dim TAG as String

B 、Const TAG as String "Visual" + "Basic"

C 、Const TAG as String ="Visual Basic"

D 、Const TAG as String 4、下面( )不是字符串常量

A 、"True"

B 、#False#

C 、" "

D 、"你好" 5、分析 s=11\3 + 11 Mod 3,s 的值是( ). A 、5 B 、6 C 、4 D 、3

6、下面表达式的值是false 的有( ).

A 、"969" < "n97"

B 、Int(4.99) <> len("basic")

C 、str(2000) < "1997"

D 、3 > 2 7、设a=2, b=3,在VB 中,表达式a>b Or b>3值是:( ) A 、False B 、True C 、-1 D 、1

8、Visual Basic 中,下列( )函数是求绝对值的。 A 、ABS (X ) B 、SQR(X ) C 、INT (X ) D 、GN (X) 9、表达式Abs(-3.6)*sqr(100)的值是( )。 A 、-36 B 、360 C 、36 D 、-360 10、下列( )数据类型不是数值型。

A 、Date

B 、Single

C 、Double

D 、Integer 11、下列函数中,返回值是字符串的是 ( ).

A 、Mid

B 、Instr

C 、Val

D 、Len

12、代数表达式221gt 表达式后错误的是( )

A 、g*t*t/2

B 、1/2*g*t^2

C 、g*t^2/2

D 、gt^2/2

13、数学式子ab b

a 42 在VB 中的正确写法是:( )

A 、 (2*a+b)/4*a

B 、(2*a+b)/(4ab)

C 、(2a+b)(4ab)

D 、(2*a+b)/(4*a*b) 14、判断x 是否在区间[a, b]上,在VB 中以哪个逻辑表达式是正确的?( ) A 、ax and x<=b

15、向n 变量存入1个2位整数,要使此2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值分别存入x, y 变量。正确的算法是( )。 选项:

x 、①x=Left(n, 1) ②y=n-x*10 ③Print x:Print y

B 、①x=Left(n, 1) ②y=Right(n, 1) ③Print x:Print y

C 、①x=n/10 ②y=n-x*10 ③Print x:Print y

D 、①x=Int(n/10) ②y=n-x*10 ③Print x:Print y

16、向x 变量中输入任意一个小写字母,再将x 变量中的小写字母转成大写字母。正确的算法是( ). 选项:

A 、①输人字母到x ②a=Asc(x)-32 ③x=chr(x) ④Print x

B、①输人字母到x ②a=Asc(x)+32 ③x=chr(x) ④Print x

C、①输人字母到x ②a=Val(x)一32 ③x=Chr(x) ④Print x

D、①输人字母到x ②a=Val(x)+32 ③x=Chr(x) ④Print x

第二节程序的顺序结构

一、赋值语句

1.格式:变量名 = 表达式

功能:将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1)“变量”可以是简单变量,也可以是字符变量;

(2)“=”是赋值符号,它的含义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3)表达式代表一个数值或一个字符串。

例1:A=123;A=B;B=2*3;A=A+10;C$ =“CHINA”

2.赋值语句的功能:计算功能和赋值功能

3.注意事项

(1)赋值语句不是代数等式,赋值号与等号形同而意不同;

(2)赋值语句类型必须匹配;

(3)把字符串赋给串变量时,该字符串必须用双引号括起来;

(4)变量单元每次只能存一个数据,但可以多次赋值。

如:C$=“COMPUTER”

注意:“$”是区分字符串变量的的标志,即要在变量名后加“$”构成字符串变量,同时,字符串用双引号括起来,然后才赋给字符串变量。

二、输入数据的函数

InputBox()是提供从键盘输入数据的函数。利用它可产生一个对话框,提示用户输入数据并单击命令按钮。该函数返回值是字符串类型(string)。

InputBox()的语法格式为:InputBox(提示信息,标题,默认值,位置)

提示信息:指对输入数据的提示,显示在对话框中,不能省略

标题:指运行此函数后弹出的对话框的标题。

默认值:指默认的输入数据值

位置:指运行此函数后弹出的对话框的左上角在屏幕上的位置

注意:提示信息和标题是用引号引起来的字符串

三、输出数据的方法

1、基本格式:

Print 输出内容

注意:1、输出内容可以是数、变量、表达式,也可以是用引号括起来的字符串;

2、如果输出内容是数,变量,表达式,则输出的是数,变量,表达式,如果是用引号引起来的字符串,

则原样输出;

3、多个输出内容,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如果用分号,则后面一个输出紧跟前一个输出;如果是逗号,

则分区格式输出;

4、如果输出内容后面没有符号,则表示下一个Print换行输出,如果print中没有输出内容,则表示输

出一个空行。

程序设计的顺序结构:代码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一行一行地执行。程序执行过程中没有分支、没有重复,这种结构称为顺序结构。

例1:交换两个变量中的数据。

Private Sub cmdSwap_Click()

Dim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Dim m As Single

x = inputbox(“请输入X的值”)

y = inputbox(“请输入Y的值”)

m = x

x = y

y = m //交换数据

print x,y

End Sub

例2:从键盘上输入一个三位数,然后将它反向输出,如:输入456,输出654。

(1)分析问题

设X为输入的三位整数,Y为X的方向输出。因为 X的百位、十位、个位分别为:

X1=X\100

X2=(X-X1*100)\10

X3=X-X1*100-X2*10

所以Y=X3*100+X2*10+X1

(2)设计算法

①输入X的值

②计算:X1=X\100

③计算:X2=(X-X1*100)\10

④计算:X3=X-X1*100-X2*10

⑤计算:Y=X3*100+X2*10+X1

⑥输出Y的值

(3)编写程序

Private sub command_click()

Dim x as integer, x1 as integer, x2 as integer, x3 as integer, y as integer

X=inputbox(“x=”,”输入”)

X1=X\100

X2=(X-X1*100)\10

X3=X-X1*100-X2*10

Y=X3*100+X2*10+X1

Print “y=”;y

End sub

(4)调试程序

练习题:

1、以下是一段VB程序:

a = 1

b = a + 1

c = a + b

它的基本结构属于()

A、顺序结构

B、选择结构

C、循环结构

D、树型结构

2、下列VB程序运行后,变量x的值为( ).

x=2

Print x+l

Print x+2

3、执行以下程序,在弹出的第1个输入框输入“10”,第2个输入框输入“15”,则输出的结果为()。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a = InputBox("输入","a=")

b = InputBox("输入","b=")

Print a; "+";b; "=",a+b

A. b+a=25

B. 10+15=25

C. a+b=25

D. 15+10=25

4、已知A,B,C,D是整型变量,且都已有互不相同的值,执行语句“B=8:A=C:D=A: D=B”后,其值相等的变量是()。

A. A,D

B. A,C

C. C,B

D. B,A

5、要交换变量A和B之值,应使用的语句组是()。

A. A=B:B=C:C=A

B. C=A:A=B:B=C

C. A=B:B=A

D. C=A:B=A:B=C

6、有如下Visual Basic程序段:

m = "VB"

n = "is"

t = "easy"

t = m + n + t

该程序段运行后,变量t的值为。

7、试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输入一个四位数的数,然后将它倒序输出。

第三节程序设计的分支结构

一、行If语句

行If是指在一行中写完的If语句。其一般格式为:

格式一:If条件Then语句

功能:执行这种形式的If语句时,首先对条件进行判断。若条件成立,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若条件不成立,则执行If语句后继程序行的语句

格式二:If条件 Then 语句 1 Else 语句 2

功能:执行这种形式的语句时,先进行判断。若条件成立,则执行语句1;否则执行语句2。

例1:输入三个不相同的数,求出其中最小数。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As Single, b As Single, c As Single

Dim Min As Single

a = InputBox("输入a", "输入框")

b = InputBox("输入b", "输入框")

c = InputBox("输入c", "输入框")

If a < b Then Min = a Else Min = b

If c < Min Then Min = c

Print "最小数="; Min

End Sub

二、块If语句

行If-then语句只能根据条件的真假是否执行一条语句,当Then部分和Else部分包含的内容较多时,则可选用“块If语句”结构。

格式一:If 条件 Then

语句块

End If

例2:当从输入一个数时,当该数大于或等于60时显示"及格",该数小于60时显示"不及格"。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Single

a = InputBox("输入a")

If a >= 60 Then

Print "及格"

End If

If a < 60 Then

Print "不及格"

End If

End Sub

格式二:If 条件 The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例3:编写一程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a As Single, b As Single, c As Single

Dim d As Single, x1 As Single, x2 As Single

a = InputBox("输入a", "输入框")

b = InputBox("输入b", "输入框")

c = InputBox("输入c", "输入框")

d=b2-4*a*c

IF d>=0 then

x1=(-b+sqr(d))/2

else

x1=(-b-sqr(d))/2

end if

print “x1=”;x1,”x2=”;x2

End Sub

练习题:

1、以下是一段Visual Basic程序:

If I=1 Then

X=X+1

Else

X=X*2

End If

它的基本结构属于( ).

A、选择结构

B、循环结构

C、顺序结构

D、树型结构

2、下列程序段运行后,变量Value的值是()

x = 20

If x >= 10 Then

Value = 5 * x

Else

Value = 4 * x

End If

A、100

B、80

C、90

D、70

3、如要完成:从键盘输入一个正整数,判断是否是奇数,如是就在屏幕上显示。比较好

的算法是( )

选项:

A、①输人的数存人n变量②f=(n/2=Int(n/2))③如果f中的值为True就显示n中值

B、①输人的数存人n变量②f=(n/2=Int(n/2))③如果f中的值为False就显示n中值

C、①输人的数存人n变量②如果n/2=Int(n/2)成立,就显示n中值

D、①输人的数存人n变量②如果n/2=Int(n/2)不成立,就显示n中值

4、下面是判断变量x是不是能被5整除的偶数的程序,横线上的逻辑表达式应为( ) Private Sub commandl_Click()

Dim x As Integer

x=Val(Text1. Text)

If ____ = 0 Then

Print “这个数是能被5整除的偶数”

Else

Print “这个数不是能被5整除的偶数”

End If

选项:

A、(x Mod 5) = 0 And (x Mod 2 ) = 0

B、x Mod 10 = 0

C、x Mod 5 = 0

D、x Mod 2 = 0

5、如要完成:从键盘输入一个正整数,判断是否是偶数,如是就在屏幕上显示。比较好

的算法是( )。

选项:

A、①输入的数存人n变量②f=(n/2=Int(n/2))③如果f中的值为True就显示n中值

B、①输入的数存人n变量②f=(n/2=Int(n/2))③如果f中的值为False就显示n中值

C、①输入的数存人n变量②如果n/2=Int(n/2)成立,就显示n中值

D、①输入的数存人n变量②如果n/2=Int(n/2)不成立,就显示n中值

6、下列程序段运行后,m的值为( )

A=2: b=1: c=5

If A < b Then m = A Else m = b

If c < m Then m = c

选项:

A、1

B、2

C、5

D、提示错误,无答案

第四节程序设计的循环结构

一、For-Next循环

For循环变量一般形式是:

For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Step循环变量增量

循环体

Nxt循环变量

例1:求s=1+2+3+4.....+100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sum As Integer

sum = 0

For i = 1 To 100 step 1

sum = sum + i ' 循环体

Next i

Print "sum="; sum

End Sub

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循环变量增量都是数值型。其中要重复执行的操作称为循环体,增量可正可负,如果没有设置Step,则增量的缺省值为1

1、循环变量取初值;

2、循环变量与终值比较,没有超过终值转3,否则循结束,接着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继语句;

3、执行一次循环体

4、循环变量增加一个增量

5、重复步骤2~4。

以上可以看出,For-Next循环变量是一种当型循环。说明

(a)For语句与Next语句必须成对出现,而且它们当中的“循环变量”必须是同一个变量,如上例中均为I。

(b)当循环变量为正时,循环变量超过终值,是指循环变量的值大于终值时;若为负,则是指循环变量的值小于终值。

例2:编写程序,使能打印下面所示的图案。

@

@@

@@@

@@@@

@@@@@

@@@@@@

程序: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

For i = 1 To 6

For j = 1 To i

Print “@”;

Next j

Print

Next i

End Sub

一个FOR循环里包含了另一个FOR,我们称它为嵌套循环。

练习题:

1、阅读如下程序,跟踪程序的执行过程,观察变量A的值的变化,写出循环结束时变量A的值、循环次数和程序的运行结果。

①priva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 TO 10

print A

Next A

End Sub

②priva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 To 100

S=S+A

Next A

Pint “S=”;S

End Sub

③priva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00 To 1 step -1

S=S+A

Next A

Print “s=”;s

End Sub

④priva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 To 10

A=A+1

Print A

Next A

End Sub

2、阅读下面程序,输出结果是( )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Dim s As Integer

s = 0

For i = 1 To 5

s = s + i

Next i

Print s,i

End Sub

选项:

A、15 6

B、 s=15 i=6

C、6 5

D、s=6 i=5

3、试编写一个程序,求出100以内能被3整除的所有正整数。

4、试编写一个程序,求出1*2*3……*100积。

二、Do-Loop循环

For-Next循环的次数是确定的,但是有的问题只知道循环结束的条件,重复执行的次数事先并不知道,这是需要Do-Loop循环

格式一:Do While 条件

循环体

Loop

例3:求最大公约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Dim r As Integer

a = InputBox("输入a")

b = InputBox("输入b")

r = a Mod b

Do While r <> 0

a = b

b = r

r = a Mod b

Loop

Print b

End Sub

当VB执行Do While-Loop循环时,先判断指定的条件是否为真,若条件为真,执行循环体,条件为假时退出循环。

格式二: Do

循环体

Loop Until条件

这种循环的执行过程如图所示。进入循环体后,先执行一次循环体A,然后再检查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就重复执行循环体A,直到条件P成立退出循环体。

例4:如果我国人口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问多少年后我国人口达到或超过15亿?设现在人口为12.3亿。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p As Single

Dim r As Single

Dim n As Integer

p = 1230000000

r = 0.015

n = 0

Do

p = p * (1 + r)

n = n + 1

Loop Until p >= 1500000000

Print n; "年后", "人口="; p

End Sub

练习题:

1、在VB中,以下程序段:

x=0

Do While x<50

x=(x+2)*(x+3)

Loop

执行后,x的值为:( ).

A、168

B、50

C、72

D、0

4、要求计算机打印出100至200之问所有偶数的平方根值。正确的算法是( )。

选项:

A、①i=100 ②Do While i<200:Print i,Sqr(i):Loop

B、①i=100 ②Do While i<200:Print i,Sqr(i):i=i+1:Loop

C、For i=100 To 200 Step 2:Print i,Sqr(i):Next i

D、For i=100 To 200:Print i,Sqr(i):Next i

5、下列程序段中,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 )

y = 2

Do While y <= 8

y = y+y

Loop

选项:

A、2

B、3

C、4

D、5

6、阅读下面程序,当单击窗体之后,m的值是( ).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m As Integer:Dim i As Integer

m = 0

For i = 1 To 3

m = m + 2

Next i

Print m

End Sub

选项:

A、0

B、4

C、6

D、8

7、在VB中,假定有以下程序段:

For i=1 To 3 Step 2

Print "VB"

Next i

则语句Print "VB"的执行次数是:( )。

A、1

B、2

C、3

D、4

8、下列程序段中,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 )

x=0

For y=1 To 10 step -1

x=x+1

Next y

A、1

B、0

C、10

D、4

9、在VB中,假定有以下程序段:

For i=3 To 1

Print "VB"

Next i

则语句Print “VB”的执行次数是:( )

A、出错

B、2

C、1

D、0

10、下列程序段中,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

x=0

For y = 1 To 10 step -1

x = x+1

Next y

A、1

B、10

C、0

D、4

第三章算法与程序实现

1、解析法:是指通过分析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得符号来表达他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

2、穷举法:是例举一切与命题相关的情况,然后根据问题设定的条件,逐个加以检查,找到满足条件的解。

3、数组:数组是在程序设计中,为了处理方便,把具有相同类型的若干变量按有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

4、排序与查找数据

例1:一只猴子摘了一堆桃子,它每天吃当天桃子数的一半,每次忍不住多吃了一个。这样到第十天时只有一个桃子可以吃了,编程计算猴子最初共有多少个桃子。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s = 1

For i =1 To 9

s = (s + 1)*2

Next

Print “s=”;s

End Sub

例2:用计算机随机产生10个(1--100)的随机数,找出10个数中最小和最大的数,编程实现 Private sub button1_click()

Dim num(1 to 10)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For i=1 to 10

Num(i)=int(rand(100))

“出租车计费”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教案

VB录入、运行源程序的操作、使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算法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计算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算法的相关概念比较枯燥,理论过于抽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也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起来,活起来。 二、关于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对出租车计价器收费方法的算法设计,使学生理解分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能用分支结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对出租车计价器收费方法的算法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算法研究中的自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对出租车计价器收费方法的算法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知道算法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程序设计的实用性。同时也倡导同学间的相互研究讨论的风气,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好风气,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关于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 四、关于教学策略 通过项目式学习,一般要求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联系学习、生活的实践,设计学习任务、课题或项目,教师只起组织、指导作用,并考虑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对于在项目活动中出现学生思维出现盲点或陷入小巷思维时,教师因势利导,给与学生适时的引导与帮助。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生思维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最后,期望通过本项目学生能充分理解分支结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根据算法画出流程图。同时能形成相互研究讨论的风气,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好风气,取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及其实现》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及其实现》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要“用教材去教”,要求教学模式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任务型”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创作了学生学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教学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有趣故事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算法及其实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该教材是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达到“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的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的难点,介绍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

法的表示方法。相比较前三节的内容要抽象的多,二本节又是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程序设计实例》的知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学习重点是算法的概念、特点及表示方法;难点是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从思维品质上来说:高一学生已有使用计算机的感性经验,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接近成人,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已具有较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从知识储备上来说: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使用计算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但是学生还不了解了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解决方法,以及以何种方式来表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了解算法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3、学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 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 探讨,通过 Flash 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 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课时) (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 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

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 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 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 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 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 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 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 的危险。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请写一写你的渡河方案。学 生: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步骤〗 ①两个妖怪先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②再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③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和一个和尚回来; ④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⑤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⑥两个妖怪过河。 【F lash 动画展示】通过讨论和动画展示,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解决问题和 人解决问题一样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步骤。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步骤。(二)【课件展示】算法的概念:

2017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算法与程序设计》知识点 整理人:王宏珺 一、算法: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求分析:确定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如求解某道数学问题。★设计算法:找到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设计解题算法★编写程序:处理问题,使用程序语言描述算法,运行程序,得出结果。 2.什么是算法: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 3.算法具有的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能行性、有0个或者多个输入、有1个或者多个输出。 4.算法的表示:常见算法表示方法:自然语言描述、流程图、伪代码、程序语言等。 5.算法的三种基本模式:顺序模式、选择模式、循环模式 6.常见的几种算法:★枚举算法:逐一筛选判断,找到符合要求的结果。例:100以内所有3倍数个数;★解析算法:数学表达式求解问题。例:存钱多少年得到K元本息?;★排序:插入排序法、冒泡排序法、选择排序法。例:成绩排名;★查找:顺序查找、对分查找;★递归算法:代表问题:计算n的阶乘n!:f(n)=nx(n-1)x(n-2)..x3x2x1 二、VB程序设计: 1.VB常用数据类型: Integer 整数型-32768~32768范围内的任何整数 Long 长整数型-2147483648~2147483647内任何整数 Single 单精度实数型绝对值在..实数,有效数字约6~7位,例如:3.14 Double 双精度实数型绝对值在..实数,有效数字约14-15位,例如:13673323.78 String 字符串型一段文字与符号,例如:“abc” Boolean 逻辑型判断的结果:其值为真(True)或假(False) Date 日期型日期和时间 2.常量:★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不能改变的存储单元或数据,程序运行过程中不能被修改。★定义常量:例如:Const Pi= 3.14 3.变量:★是程序执行期间用来存储数据的,这些数据的具体数值在程序设计时是未知的。★定义变量:Dim 变量名As 变量的类型例如:Dim count as integer;Dim x as double, y as double ;Dim name as string 4.数组变量:★主要用来存储一批同类型的数据。★定义数组:Dim 数组变量名(a1 to a2) As 元素的类型例如:Dim d(1 to 50) as integer ;Dim price(1 to 20) as double ★使用数组变量:d(1),price(1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1)简单个人电话号码查询系统 2)哈希表设计

《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一、简单个人电话号码查询系统 1、需求分析 1、程序的功能:实现一个简单的个人电话号码查询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排序(按电话号码)并且可以进行快速查询(按姓名),同时还可以进行插入、删除、修改等维护功能 2、输入输出的要求:电话本中每个人的各项信息需要由键盘进 行输入,应用getch 函数进行输入,printf 函数实现输出。 3、测试数据。 2、概要设计 1、存储结构设计说明: 应用结构体类型的数组对电话本中的记录进行存储。 struct record { char name[20]; char phone[20]; char mailbox[20]; }people[60]; 2、程序设计组成框图 3、详细设计 1、主函数 函数功能:对写入文件函数及主菜单函数进行调用。实现主菜单的显示 函数类型:未调用参数,且无返回值。 函数调用关系描述:调用主菜单函数及写入文件函数,实现主菜 个人电话本系统 主菜单 文件导入函数 添加记录函 数 修改菜单 按姓名修改 删除菜单 删除函数 查找菜单 查找函数 排序菜单 排序函数 显示所有 写入文件

单的显示。 2、从文件导入函数 函数功能:判断文件是否存在,存在进行导入,不存在进行文件导入。 函数类型:未调用参数,且无返回值。 算法说明(流程图表示) 开始 是否为输入打开文件失败 是否为输出打开文件失败 建立失败 通讯录 已建立 返回主菜单 退出 指针调到文件尾 文件当 前位置 是否大 于0 返回文件头部,遍历 向电话本中写入信 息 文件导入 成功 任意键回主 菜单 文件导入成功, 无任何记录,任 意键回主菜单 返回主菜单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从文件导入函数流程图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

第一课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 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Flash演示材 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

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 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时) (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 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 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 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 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 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 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 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基础知识点汇总

1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 2 2、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3 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4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5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6 3、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7 3、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8 4、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如:3D 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试验;9 语音技术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 10 4、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 )11 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12 6智能代理技术主动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在教育、娱乐、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13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 、硬盘、内存、显示器 14 三、信息的获取过程 15 1、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1)直接获取信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加各种科学实验等,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16 (2)间接获取信息:人与人的沟通,查阅书刊资料、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等获取的信息 17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信息来源分类(1)文献型信息源:报纸、期刊、公文、报表、图书、辞典、论文、专刊(2)口头型信息源:通过交谈、聊天、授课、讨论等方式进行口头相传的信息(3)电子型信息源:广播、26 电视、电话、因特网(4)实物型信息源:运动会、动物园、销售市场、各类公共场所 27 信息获取的工具:(1)扫描仪扫描图片、印刷体文字,并能借助文字识别软件OCR 自动识别文字。(2)录音设备可采集音频信息。(3)数码相机可采集图像信息部分相机还有摄像功能。(4)数码摄28 像机可以采集视频和音频信息。(5)计算机可以获取来自光盘、网络和数码设备的多种类型的信息。 29 四、网络信息的检索 30 定位信息需求 选择信息来源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评价信息 调整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选修)》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点 (一)算法 1、定义 相关题解: 1算法:就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算法就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的步骤就是B、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2.算法的描述方法: 1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与伪代码进行描述。 2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3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就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4伪代码描述法:就是介于自然语言与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就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二) 程序设计基础 对象、属性=属性值 对象中属性可以在设计界面时通过属性窗中设置,也可以在运行时通过程序代码设置,方法如下例: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 Txt123、text =”20” 变量=对象、属性 如果要获取对象的状态或特性,这时就要读取对象的属性值,方法如下 例:读取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的代码如下 a = txt123、text 2方法 [对象]、方法[参数名表] 例:form、print ”欢迎使用” 该语句使用print方法在form1窗体中显示字符串“欢迎使用” 3事件及事件驱动 事件就是对象对外部操作的响应,如在程序执行时,单击命令按钮会产生一个Click事件。如需要命令按钮响应Click事件,就把完成Click事件功能的代码写到Click事件的事件过程中,与事件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

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 【基本信息】 【课标要求】 (一)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画成流程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很熟练,尤其对刚学过的循环结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此处说“已有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等知识的储备”,应该是指在必修部分对“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已有所体验与了解,或是指已学习过数学中相关模块的知识,这是本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建立求一批数据中最大值的算法设计思想,并将算法的设计思想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比较身高的活动,以及对武术比赛中“打擂台”流程的逐步梳理,让学生学会从此类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求最大值的思想方法,即算法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问题时能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进而设计出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有限步骤,从而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处理某种问题的。 『在过程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总结“求最大值”的算法思想。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抽象结论的构建。本案例的实例选择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在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再次体验与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为后面更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积累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练习

《算法与程序设计》练习 (满分:100分) 说明:本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为客观题,含单选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选题30小题,共45分;判断题20小题,共20分。第二卷为操作题,共3题,第1题15分,第2题10分,第3题10分,共35分。 一、单选题 1、(1.5分)下面是4位同学为解决问题编写的程序,完全正确的是( )。 同学1:某同学从17岁开始栽了1棵树,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多栽1棵,他要栽够100棵树,最小得多少岁?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Age As Integer,Tree As Integer Do Age=17 Age=Age+1 Tree=Tree+Age(Tree应该是树的累加数,这样合适吗?) Loop Until Tree=100 Print Age & “岁” End Sub

同学2:计算S=1×2×3×4×5×6×7×8×9的值。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S As Integer (S没有初始值,默认为0) For a = 1 To 10(终值设置错误) S = S * a Next a Print “S=” & S End Sub 同学3:求解方程ax+b=0。程序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A As Single,B As Single InputBox("A=")(从键盘得到的数据赋给谁了?) InputBox("B=") X=-B/A Print X End Sub 同学4:计算S=1+(1+2)+(1+2+3)+…+(1+2+3+…+100)的值。程序如下: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电脑配置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举例:物理仿真实验室、大型游戏或视频、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实验等语音技术举例:语音拨号、语音查询、语音自动定票系统、语音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及程序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VB (选修)》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点 (一)算法 1.定义 相关题解: 1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 单选题 1、运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的步骤是(B )。 A 、设计算法→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B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C 、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调试程序 D 、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分析问题→调试程序 2.算法的描述方法: 1算法的描述:可分多种表达方法,一般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进行描述。 2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3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4伪代码描述法: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 相关题解: 单选题 1、图形符号"在算法流程图描述中表示( B ). A 处理或运算的功能 B 输入输出操作 C D 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2、图形符号在算法流程图描述中表示( A ). A 输入输出操作 C 用来判断条件是否满足需求 D 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3、以下哪个是算法的描述方法( A ) A 流程图描述法 B 枚举法 C 顺序法 D 列表法 4、以下哪个是算法的描述方法( D ) A 顺序法 B 列表法 C 集合法 D 自然语言描述法 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下列哪个选项( )

B、流程图 C、高级语言 D、VB 程序设计语言 (二)程序设计基础 (1)常用高级编程语言:BASIC、VB、Pascal、C、C++、Java 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其中的对象主要是系统设计好的对象,包括窗体等、控件等 2控件:是指工具箱中的工具在窗体中画出的、能实现一定功能的部件,如文本框,命令按钮等。 对象属性=属性值 对象中属性可以在设计界面时通过属性窗中设置,也可以在运行时通过程序代码设置,方法如下例:给文本框“Txt123”的“Text”属性赋值为字符串“20”,代码如下 =”20”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沪教版选修1

解析法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用解析算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2)学会根据问题寻找恰当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精神和态度。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用解析法设计程序,解析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常用算法,在之前三种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例题分析中也曾使用过,该算法的分析也为今后的各种算法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解析算法的思想,能写出求解问题的解析式并用程序实现”,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学会分析问题,合理设计算法,建立求解问题的解析式”。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可视化编程的能力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这样就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算法的分析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一个测量树高的例子进行引入,用简单的例子分析解析算法,然后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求解铁丝问题”让学生掌握解析算法的实现过程,用“求岛屿面积”的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分析归纳、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题 2’ 从A、B两点仰角的角度与两点之 间的距离可计算出MN的高度。 引出课题:解析法 探究学习 8’[学习任务一] 问题:MN是竖直于地面的物体, 其底部N不可到达。为了测量MN 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一条与MN 在同一平面的水平线线段AB为 基线,测得AB的长为a=20米, 在A点向M点张望的仰角α =38.4°,在B点向M点张望的仰 角β=22.8°。试设计程序计算高 度MN。 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填 写电子文档) 1、问题分析:怎样写出计算表达 式。(请学生回答) 2、设计求解表达式MN=a/(1/tan β- 1/tanα)的算法。 (以下部分小组合作完成) 3、实现应用程序:老师提供程序 的可视化界面及不完整的程序, 要求学生程序填空,完善程序。 4、将程序输入到程序窗体的按钮 中并调试计算本题结果。附带计 算学校中一棵桂花树和一棵龙柏 的高度。 1、由α、β与a 推导出计算表达 式。 2、根据计算表达 式,分析解题算 法。 3、小组合作,填 空完成程序,交流 填空结果。 4、复制程序,调 试并得出运算结 果。 让学生在 老师的带 领下了解 解析法解 题的一般 过程。 学习小结2’老师提问:请同学说说求解任务 一的步骤是怎样的? 老师用流程图表示这个步 骤,提出解析法的概念。 了解解析算法的 概念。 让学生初 步了解解 析算法的 概念。 [学习任务二]求解“铁丝问题” “智力大比拼”活动: (1)一根长为6米,可制作一个 2平方米的矩形框,问该矩形长 和宽各为多少? (2)上面同样的问题,制作的面 积为2.1平方米,那么长、宽各 参与“智力大比 拼”活动。 产生计算机程序 解决问题与简单 人脑思维运算的 比较。 让学生参 与“智力大 比拼”活 动,产生冲 突,激发学 生学习的 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解析算法和程序实现教学设计Word版

解析算法及程序实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解析算法”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设计思想。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其算法的思想:用解析法找出数学表达式,用它来描述问题的原始数据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本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实例引入主题——认知主题——实践体验主题——扩展与提高这几个阶段层层深入的递进式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析算法。从而使学生形成解析算法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 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使用解析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要求:1.初步掌握解析算法。2.初步掌握解析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中很多例子,但是考虑到课时,具体采用了“计算1900年开始的任意一天是星期几”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程序的3种基本模式已有一个了解的基础,对于简单的程序段也有一定的认知意识。并且已学习了枚举算法,这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学生还是会觉得算法设计比较难掌握,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题目的设计思想转化为流程图,根据流程图写出相应的代码并通过自己编制程序上机实践来体验。因此在课堂分析过程中,学生应当从听课认识——分析理解——实践探究这些过程中全面掌握解析算法的设计思想,并能用此算法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及与其他学科有所关联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解析算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了解解析算法的解题结构,初步掌握对解析算法的程序实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问题分析,归纳解析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确定解题步骤。让学生理解如何用3步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感受解析算法的魅力,养成始终坚持、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的意志品质。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计算1900年开始的任意一天是星期几,让学生理解解析算法的思想,初步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 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的过程叫做信息的数字化 进位计数制:数位、基数、位权 将二进制数按权值展开求和,称为“按权乘基数相加”法 目前计算机中普遍采用的字符码是ASCII码 共可表示128种不同字符 控制字符34个、阿拉伯数字10个、英文字母52个、标点符号和运算符号32个 汉字的编码包括输入码、内码和字形码 输入码:为方便汉字输入的编码 内码:计算机内部用来进行存储、处理的编码,是唯一的 字形码:为显示、打印输出汉字的编码,用点阵、矢量、和曲线轮廓的方式表示 输入汉字编码→转化为内码→输出字形码 GB2312-80 7445个字符、6763个汉字 GB18030-2000 27484个汉字 声音的编码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 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级数越多,数据量越大 音质最好的是CD和W A V格式,MP3和WMA次之,RA只适用于在线播放MP3、WMA压缩、mid以乐器形式编码 图像分为矢量图和位图 矢量图通过数学计算公式获得WMF 位图由像素点构成,像素越多越清晰BMP、TIF、GIF、JPG 压缩分为有损和无损 无损:WinZip、WinRAR 有损:广泛应用于动画、声音、图像中MP3、JPG、MPEG JPG压缩比约为50:1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的相关技术 四大基本技术:感测(OCR 字符识别软件)、通信、计算、控制 信息处理:获取原始信息,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过程 获取、加工(文本表格多媒体)、表达、传播、存储、转换、使用 ENIAC 1946 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特征和信息技术发展 1.信息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 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2.信息的一般特征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等。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3.信息技术的简称是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GUI)、磁盘操作系统(DOS) 虚拟现实技术:如3D游戏、电子宠物等。 语音技术:语音技术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典型的例子是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Office助手”。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