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绍荡简介

严绍荡简介
严绍荡简介

严绍璗简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320 更新时间:2004-12-15

严绍璗的学术履历

严绍璗,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至今。1964-1989年任职北大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担任专业主任,1985年兼任副文献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至今任职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8年6月起担任研究所所长。其间又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佛教大学、宫城女子大学和日本文部科学省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与National Institute of Japa nese Literature等担任客座教授,学术访问日本30余回,先后数回走访海峡两岸和港澳、韩国和美国等。严绍璗长期从事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其主要学术兴趣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东亚文化与文学的历史联系和各自的民族特征,阐明了构造成各种联系的文化的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理解东亚文化本质的“变异体”理论,从而把对东亚文化与文学的“双边关系研究”提升为以“文化语境”为生存环境的“文化与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以《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和《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关系志》及相关论文为代表,其理论价值与演示模式在比较文学的一般研究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第二,从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的积累开始,建立并推进了“日本汉学”与“日本中国学”的学科建设,成为当今正在蓬勃发展的“国际汉学(中国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严绍璗在这一领域中主要做了以《日本的中国学家》为代表的“基础性资料编篡”,以对日本中国学者的大量的学术论著的翻译为基础的“基本文本建设”,和以《日本中国学史》为代表的学术史研究,从而构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第三,以《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为基本标志,严绍璗长期从事对国内外汉籍善本原典的追寻、整理和编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在理论上的一系列原创性见解和在方法论上的原典性实证的特征,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人文学者的最基本的学术基础。

自1980年以来,出版了13部专著,发表了120余篇论文、读书札记和调查报告,新建了4门课程,培养了2位文学博士和8位文学硕士、指导着8位博士生,学术出国24次,累计在国外工作研究五年有余,其中1985年应邀担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日本学部客员教授,1989年担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客员教

授,1992年担任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日本学部客员教授,1994年—1995年担任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员教授。他获得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第1届、第2届、第4届学术成果奖,1990年中国比较文学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学术图书金奖(APPA AWAROD GOLD PRIZE),1999年他撰写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关系志》作为《中华文化通志》的一种,荣获中国国家图书最高奖(荣誉奖)。

主要著作:

(1)《历代职官表索引》严绍璗·吕永泽·许树安合编著

1964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刊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四次印刷

(2)《李自成起义》严绍璗著1974年中华书局刊

1978年中华书局第二次印刷

(3)《关汉卿戏剧集(校本)》严绍璗·陈铁民·孙钦善校著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

(4)《日本的中国学家》严绍璗著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印

(5)《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严绍璗著

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刊

1988年香港中华书局刊

(此书获1990年比较文学研究图书一等奖)

(6)《中国文学在日本》严绍璗·王晓平共著

1990年花城出版社刊

⑦《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严绍璗著

199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刊

199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重印

(此书获得1994年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优秀奖)

(8)《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严绍璗著199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刊

199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重印

(9)《中国文化在日本》严绍璗著1994年中国新华出版社刊

(10)《 A Comparison of the Creation Myths Represented in Japanes Ancient Documents(Kojiki and Ni

honshoki) with Those of Othose Cultures in East Asia 》YAN SHAO-DANG(厳绍璗)著1995年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刊

(11)《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文学卷》严绍璗·中西进住编著

1995年日本大修馆出版社刊(日文版)

1996年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刊(中文版)

(此书日文版获得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学术类图书金奖·APPA AWARDS —GOLD PRIZE)(12)《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思想卷》严绍璗·源了园主编著

1995年日本大修馆出版社刊(日文版)

1996年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刊(中文版)

(此书日文版获得1996年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学术类图书金奖·APPA AWARDS —GOLD PRIZE)(13)《比较文化:中国与日本》严绍璗·王家驊·王勇·刘建辉著

1996年吉林大学出版刊

(14)《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严绍璗编著

1996年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刊

(15)《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志》严绍璗·刘渤著

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刊

(此书为1999年中国国家图书最高奖《中华文化通志》之一种)

(16)《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日文撰著)严绍璗著

2004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刊

(17)《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著

2004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刊

2,论文编年目录(自1979年起)

1979年

学术述评

《日本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严绍璗撰

《外国研究中国》1979年第2辑

1980年

论文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宋学的渊源》严绍璗撰

《中国哲学》第3辑1980年8月

又收入《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学术述评

《日本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问题》严绍璗撰

《国务院籍整理出版通报》No,74,(1980年3月)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战后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专著目录》严绍璗编

《中国哲学》第3辑1980年8月

1981年

论文

《一代之诗伯·万叶之文匠》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创刊号1981年1月

《吉川幸次郎与“吉川中国学”》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4辑1981年12月

学术述评

《日本学者近年来对中国古史的研究》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特刊)No,2(1981年3月)《日本学者对尚书的研究》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No,81,(1981年4月)

《日本学者对诗经的研究》严绍璗撰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通报》No,82,(1981年6月)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上)严绍璗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3辑

随笔

《京都三教授》严绍璗撰

《大学生》1981年第3期

译文

《中国的三十年代与鲁迅》(竹内实著)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1981年

《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丸山升著)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1981年

《鲁迅诗话》(高田淳著)严绍璗译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1981年

《鲁迅在日本》(山田野理夫著)严绍璗译

《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

《春节前后---- 从宁波归来》(稻田耕一郎著)严绍璗译

《中国烹饪》1981年第6期

《谨以鲁迅先生的战斗实绩奉献于日本人民》(宋庆龄著用日文著)严绍璗译《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精神的食粮》(茅盾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鲁迅的伟大》(郁达夫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鲁迅先生的精神》(景宋用日文著)严绍璗译

《新观察》1981年第18期

1982年

论文

《赵氏孤儿与十八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2年第2期

《日本鲁迅研究学派辨析》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纪念鲁迅百年诞辰论文集》1982年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严绍璗撰

《读书》1982年9月号

《徐福(市)东渡的史实与传说》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2年第9期

《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严绍璗撰

《国外文学》1982年第2辑

又收入北大《比较文学论文集》(北大出版社)1984年,

又收入《东方比较文学论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学术述评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下)严绍璗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2辑

译文

《敕勒之歌---- 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小川环树著)严绍璗译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岛田虔次)严绍璗译

《中国哲学》第7辑1982年3月

《丁玲篇》(冈琦俊夫著)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刊1982年

《丁玲论》(中岛碧著)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又收入《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

又收入《日本学者中国文学译丛》吉林教育出版1990年

1983年

论文

《狩野直喜和中国俗文学的研究》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7辑1983年3月

1984年

论文

《竹取物语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关系》严绍璗撰

《中日文化与交流》第1辑1984年3月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日本平安时代知识妇女的汉文学修养----九、十世纪中日文学交融的一个侧面》严绍璗撰

《学林漫录》第9辑1984年12月

随笔

《〈金刚经〉不是最早的印刷品》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84年6月13日

《赵氏孤儿在欧洲》(上、下)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84年9月25日、27日

《关于汉学的问答----- 访严绍璗》(与记者对话录)

《北京晚报》1984年12月31日

此文后编入中国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千载佳句白居易诗佚句辑稿》严绍璗编撰

《文史》第23辑1984年11月

1985年

论文

《中日古代创世神话的异同及其它》严绍璗撰

《东方世界》创刊号1985年1月

《日本古代小说浦岛子传与中国中世纪文学》严绍璗撰

《中日文化与交流》第2辑1985年3月

《日本的中国学》严绍璗撰

《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中国社科院)1985年4月

《明代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严绍璗撰

《中国比较文学》1985年第1辑

又载《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3辑1988年(北大出版社)

《日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争论》严绍璗撰《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1辑1985年12月随笔

《日本文化的启示-记者薛勇访严绍璗教授(对话录)》

严绍璗撰《文汇报·读书周刊》1985年12月21日

译文

《丁玲在日本》(小林二郎著)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刊1985年

《意外集的世界》(野泽峻敬著)严绍璗译

《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刊1985年

《郭沫若史剧论》(中岛碧著)严绍璗译

《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刊1985年

1986年

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命运》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6年第3期

又收入《新华文摘》1986年6月号,

又收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又载日本内山书店《中国图书》1991年3月号(日文版)《日本战后中国学发展的阶段及特征》严绍璗撰

《亚非问题研究》第6集1986年

《日本手抄室生寺本本朝见在书目录考略》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创刊号1986年12月

读书报告

《日本宫内访书拾趣》严绍璗撰

《书品》1986年第2期

1987年

论文

《日本古代文化与中国文化会合的形态》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

《论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美-以源氏物语·须磨为中心》

严绍璗撰《中日文化与交流》第3辑1987年9月

《日本文化史上的白居易》严绍璗撰

严绍璗撰《书品》1987年第4期

《东方文化史话》1987年12月

《唐人传奇游仙窟与日本古代文学》严绍璗撰

《东方文化史话》1987年12月

读书报告

《恭仁山庄“四宝”与杏雨书屋(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一)》严绍璗撰《书品》1987年第1期《足利遗宝与“金泽本”(上)(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二)》严绍璗撰《书品》1987年第2期《足利遗宝与“金泽本”(下)(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三)》严绍璗撰《书品》1987年第3期《静嘉堂文库与皕宋楼秘籍(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四)》

1988年

论文

《日本和刻汉籍脞论》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3辑1988年3月

1989年

论文

《儒学在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中的意义》严绍璗撰

《日本问题》1989年1月号

《日本传统汉学在明治时代的命运---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严绍璗撰

《日本学》创刊号1989年3月

《我和国际中国学》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88年第3期

《儒学在近代日本的命运---历史给了我们什麽教训?》

严绍璗撰《知识分子》1989年春季号1989年3月

《日本中世纪女性文学的繁荣与中国文学的影响》严绍璗撰

《东方研究论文集》1989年9月

《中日古代文化会合的历史轨迹》严绍璗撰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1989年10月

《二十世纪日本中国学学派及其特征》严绍璗撰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3辑

随笔

《近代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严绍璗撰

《翻译与动向》(国家外文局)1989年第2期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文部省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及经费汇编---1966年至1985年》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1989年3月

1990年

论文

《从经学向中国哲学的蜕皮---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形成之一》

严绍璗撰《日本学》第2辑1990年

《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严绍璗撰

《中日比较文化论集》1990年7月

《欧洲中国学的形成与早期理性主义学派》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严绍璗撰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1990年12月

读书报告

《真福寺的唐写本与宋刊本-日本寺庙汉籍特藏巡礼(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五)》

严绍璗撰《书品》1990年第1期

《日光轮王寺“天海藏”的明人小说及其它-日本寺庙汉籍特藏巡礼(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六)》严绍璗撰《书品》1990年第2期

《天理访书行(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七)》

严绍璗撰《书品》1990年第3期

《日本内阁文库的宋本与明人识文(跬步斋日本访书杂记之八)》

严绍璗撰《书品》1990年第4期

1991年

《敦煌文献与甲骨文东传考略》严绍璗撰

《中国文化》第3辑1991年1月

《二十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上)》严绍璗撰

《日本学》第3辑1991年3月

《中国古代文献东传日本考略》严绍璗撰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1991年5月

《华夏文化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严绍璗撰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1月14日

《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一)》严绍璗撰

《日本学研究》总第1辑1991年

学术评述

《王顺洪等著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序文》

严绍璗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

随笔

《日中学院与安藤彦太郎教授》严绍璗撰

《一个中国学者的日本观---〈人民日报〉记者刘迪访问严绍璗教授》《日本学刊》1991年第6辑

1992年

论文

《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二)》严绍璗撰

《日本学研究》总第2辑1992年

(日文稿)严绍璗撰

(《源氏物语讲座》第9卷)1992年1月

《从欧美近代文化的形成看中国文化的价值》严绍璗撰

《民主与科学》第14期1992年2月

日本《中外日报》1992年6月12日

严绍璗撰《The Miyagi Gakuin News 》1992,年6月30日

1993年

论文

《五山汉文学论纲》严绍璗撰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1月

《实物信仰与“桃”崇拜---中日古代美意识的探讨》严绍璗撰《中日民俗的异同与交流》1993年4月《日中神神话比较研究》(日文稿)严绍璗撰

《宫城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总77,1993年6月

此文收入日本平成五年《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5号《哲学·宗教·文化》分册。

《中国上古文献中的“日本观”—日本的发现》严绍璗撰《东方文化》创刊号,1993年9月

《日本现代化肇始期的文化冲突》严绍璗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YAN SHAO - DANG(严绍璗撰)《T he State of Happines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nced Studies Japan , 1993,3,

1994年

随笔

《在日本参加火警演习》严绍璗撰

《北京晚报》1994年1月4日

1995年

论文

《日本古传奇《浦岛子传》研究》(日文稿)严绍璗撰《日本研究》

(文部省国际日本研究-)第12集1995年

《和歌与假名的西传和汉诗的反馈》严绍璗撰

《和歌俳句与中日文学交流》1995年10月

学术述评

《王勇著中日关系史考·序文》严绍璗撰

中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1月刊

《王宝平等编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序文》严绍璗撰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刊

《李玉等编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版古籍目录·序文》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刊

随笔

《一千一百年间の文化融合》(日文)(《源氏物语历史と虚构》笔谈)严绍璗撰日本勉诚社刊1995年11月

1996年

论文

《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严绍璗撰《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差异与碰撞---中日美意识探讨》严绍璗撰

《华人文化世界》总第11期1996年1月

《かぐや姬の研究二题》(日文稿)严绍璗撰

《论集·平安文学》第2辑1996年勉诚社刊

《日本古汉文传奇浦岛子传研究---中日古代文学关系的基础性研究》严绍璗撰

《中国古籍研究》1996年8月

《汉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与形式》严绍璗撰

《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诗人不能产生语言,语言能够产生诗人》严绍璗撰

《学人》总第10辑1996年9月

《二十世纪日本近代中国学的实证主义研究---实证论的特质与经院派的先驱者们》严绍璗撰

《汉学研究》第1集1996年9月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严绍璗撰

《日本学》总第7辑1996年9月

《日本“儒学资本主义”辨析》严绍璗撰

《中国与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

学术评述

《一部充满中日文化底蕴的专著---评〈中日比较风趣民俗学〉》严绍璗撰《中国财经报》1996年8月28日又载入《日本学刊》1997年第1期又载入《亚非问题研究》1997年10月

1997年

论文

《幕末的“宇内混同说”与明治时代的“大东合邦论”---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潮研究》严绍璗撰

《日本学刊》1997年第1期

《战后五十年日本的中国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纪念专稿)严绍璗撰

《日本问题》1997年9月号

《日本古代“物语”形成的研究---- 日本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论丛》(南开大学)1997年11月

《日本古代《竹取物语》的研究── 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学研究之一章》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日本研究专刊)1997年10月

《日本近代中国学中的实证论与经院派学者── 狩野直喜·武内义雄·青木正儿研究》严绍璗撰《岱宗学刊(社哲版)》1997年2期

随笔

《友谊と理解真诚と坦率---中日文化交流の主题》(《人民中国》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专稿日文稿)严绍璗撰《人民中国》1997年9月号

《电视片:中国文化在日本》严绍璗撰稿并播讲(30分钟)

1997年9月11日CCTV第四套节目17:30

学术资料整理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文化资财的掠夺---日本中国学史上黑暗的一页·谨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严绍璗撰《汉学研究》总第2辑1997年

1998年

论文

《日本儒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严绍璗撰

《世界汉学》(文化部)创刊号称998年5月

《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此文为全国许多刊物转载)

《日本五山汉文学史论》严绍璗撰《中华文化与世界汉文学论文集》台湾文化建设基金管理委员会刊19 98年7月

《日本古代物语的形成与〈竹取物语〉的研究》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特集)1998年8月刊

《文化的传递与不正确理解的形态—十八世纪中国儒学与欧亚文化关系的解析》严绍璗撰

《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四辑(专论)

随笔

《永远的深情》(散文专稿)严绍璗撰

《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刊

《大东亚情结的陈套表演艺术——评日本东映公司的军国主义影片〈自尊〉》严绍璗撰《经济时报》19 98年6月3日

《研究汉字文化圈——〈联合报〉记者江中明台北采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严绍璗》

台湾《联合报》1998年8月6日

学术述评

《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序文》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刊

1999年

论文

《〈万叶集〉的发生学研究—兼评西乡信纲的〈日本文学史〉》严绍璗撰《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1辑

《津田左右吉研究札记——日本中国学家读书笔记之一》

严绍璗撰《汉学研究》第三期1999年5月

《中日文化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评估》严绍璗撰

《日本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确立解读文学文本的文化意识——关于古代日本文学发生学研究的构想》严绍璗撰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百周年论文集》1999年10月

读书报告

《贯彻邓小平教育理创造第一流的学术》

严绍璗撰《北京大学》1999年3月25日

学术评述

《简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严绍璗撰

《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5辑

《周阅著川端康成评传·序文》严绍璗撰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

随笔

《电视片:鉴真和尚》严绍璗撰稿并播讲(15分钟)

1999年5月11日CCTV第四套节目

10:15\15:30\18:00

《台湾怎会成为异国他邦?——评李登辉的“台湾立国论”》

严绍璗撰《经济时报》1999年7月16日

《千禧之年话百年文化》严绍璗撰

《国际航空报》(新千年特刊)1999年12月27日

2000年

论文

(21世纪以来待整理编目)

3,编辑书刊(1980年以来)(写作量少于25%者)

①,《中日文化与交流》任副主编1984年─1990年

②,《古籍整理与研究》任副主编1987年—1991年

③,《中国文化与典籍》任编委自1992年起至今

④,《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任副主编1994年主编文学卷

⑤,《国际汉学》任编委自1996年起至今

⑥,《汉学研究》任编委自1997年至今

⑦,《世界汉学》任编委自1998年起至今————————————————————————————————

3,任教以来课程表

①,历史文化论

本课程自1972年起开设,讲授关于“历史文化”传递与继承过程的理论问题。对象:原先以古典文献专业本科高年级为主,后来成为研究生课程。

②,日本中国学史

本课程自1986年起开设,讲授日本近代中国学形成的历史过程、流派与学者评价等。本课程在1988年被摄制成36个小时的录象教学片,在全国相关大学中作为课程放映。

③,东亚文化史研究

本课程自1990年开设,对象为从事东亚文化研究的中文系与其他系的研究生。主要讲述东亚文化中的“神道观念”、“两性观念”和“儒学文化观念”等专题。本课程在日本大学中用日本语讲授两学期。

④,中日文学关系史研究

本课程自1991年开设,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听课者中也有东语系和其他系的研究生,日本留学生聚多。主要以“文化传递的变异”概念为基础,以文学样式为对象,讲述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古代历史。

⑤,东亚神话研究

本课程是1992年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专门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日本语教学,内容一年。主要讲述以中国(汉族为主)、日本(大和族为主)和朝鲜神话的诸问题,例如神话的保存、形态、类型、年代的测定、图腾等。后来在日本发表过公开讲演,并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生课程中继续讲授。⑥,日本五山汉文学研究

本课程是1992年在日本宫城女子大学专门为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日本语教学,内容一年。主要讲述日本五山文化的基本特征,贵族儒学佛学的衰微与禅学的发达,五山汉文学的流派,并阅读五山作品等。

⑦,比较文化史论

本课程自1995年起为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主要是为博士生开设的专门性研究课程。主要以比较文化研究中的体验,及其成功与不成功的文本为对象,阐述“文化本体的特征”与“文化传递的特征”,力图寻找文化研究表述中属于学术的理性立场。

⑧,日本文学的发生学

本课程自1997年以来开设,它是在教育部博士点人文学术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宗旨是把“中日文学关系”从一般性的双边文学关系中提升为通过对“文化语境”的考察而成为“发生学”研究,使理论阐发与文本实证相互观照,从而力图把对双边文化的研究从“方法论”的立场推进为“观念论”的范畴。本课程对目前仍然在我国大学中通行的“日本文学史”,提出了具有文本实证又有理论支持的一系列的疑问。本课程的听课者应该具备比较好的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与文化修养。

⑨,其他

1970年到1971年,在“北大江西分校”主讲“四种文体写作”

1971年到1975年,在北大“新闻专业”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1971年到1976年,在中文系主讲“中共党史”;

1972年到1974年,在“古典文献专业”主讲“古文选读”

1982年到1990年,在“古典文献专业”主持“中国文化史”。

4,社会兼职

(1),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学术委员

(2),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

(3),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

(4),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

(5),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社会文化研究中心顾问

(6),教育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7),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8),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顾问、兼职教授

(9),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10),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11),日本早稻田大学古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12),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

(1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4),中国中日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15),中国中日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

(16),日本深见东洲日文化出版基金学术委员会主席

(17),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评审定委员会首席评委;(18),其他各学会理事(略)

寄语学生

踏实的学风,艰苦的学习,实在的研究,提高修养,不务空名。

——并不是老生常谈

周振鹤:“四书”的西译

新华网(2004-06-09 11:11:37 )

稿件来源:东方早报

文/周振鹤

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很重视翻译中国的经典,一方面是要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文化,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学习中文的工具。中国古代经典自然以五经最为重要,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与《春秋》,对新来乍到的西洋人来说,都是不易理解、难于翻译的作品。好在北宋时期将《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两篇,即《大学》与《中庸》提升为儒家重要经典,合称四书,到了南宋,又得到朱熹的大力提倡,于是学庸语孟的地位渐渐超过五经,成为芸芸士子必须烂熟于胸的经典。明代以后,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第一场,就是代圣贤立言,用八股文来阐发四书中某一句话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中国

的耶稣会士,自然要以翻译四

书为最要紧的作业了。四书当

中,只有《中庸》稍难,《论

语》与《孟子》里头有许多句

子近乎口头语言,容易学习理

解。《大学》很短,又有反复

排比的句子,如“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词句易于记诵,翻译起来难度也较小。

1593年,第一个来华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在欧洲出版了《大学》的片断翻译,这是四书首次被译成欧洲语言。70年后,即1662年,在江西的建昌出现了拉丁文的《大学》全部及《论语》的部分译本,冠以Sapientia Sinica的书名,意为“中国的智慧”。

1667-1669年,《中庸》的中文-拉丁文对照译本完成,取名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该译本是一项集体劳动的产物,主译者署名殷铎泽,另有16人作为监督人与评阅人列名其上,他们的国籍包括意大利、葡萄牙、法国与奥地利。有趣的是该书一半在广州印刷,另一半则于两年后印于印度果阿。再过20年,即1687年,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一书

在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的编辑下出版于巴黎,该书虽只有《大学》、《中庸》与《论语》的译本,但中文书名却为《西文四书直解》。

四书的全译最终由另一位比利时人卫方济完成,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卫氏译本的内容不只是四书,还包括《孝经》与朱熹的《小学》,故取名为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sex,即中国六经。从罗明坚开始到此,四书的西译走了120年的路程。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周振鹤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

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事件,而“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而死”则是故事。故

事即是在事件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文学叙述的力量表现。历史叙述也是如此,

它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而且建构出历史故事,并赋予其以社会意义。

文学与历史到底是一是二呢?当前将历史与文学看成一道的多从文学的阵营中

来,而很少从历史的营垒中来。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都强调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甚

至说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真而不实,虚而不伪。认为历史的真实不仅

取决于历史史实的真实,更取决于作家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西方旧历史主义文学关注的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认为在文学作品之外,有一个真

实的具体的历史,而文学作品只是对这个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换句话说,

历史是第一性的,文学作品是第二性的。历史作为一种客观的真实而决定了文学的存

在和文学的内容。而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所控制的过程,看成

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历史

的虚构成分和叙事方式同文学所使用的方法十分类似。因此两者之间不是谁决定谁,

谁反映谁的关系,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英国小说家E·福斯特在谈到小说叙事时曾经说过一段话,他打比方说:“国王死

了,王后也死了”是事件,而“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而死”则是故事。故事即是在事

件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原本单独存在的事件,被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具有前因后果

性的框架之中,就变成了故事。在新历史主义眼中,作为一种话语或文本的历史,恰

恰具有这种叙述性。而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把事件变成故事,这正是文学叙述的力

量的表现。历史叙述也是如此,它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而且“制造”了此事件与他事件

之间的联系,建构出一种历史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以社会意义。

强调历史与文学的互文性,其实不是什么新见解。如果他们知道中国历史的传统,读得懂《史记》的话,就一定会惊呼,原来新历史主义并非什么后现代,而是前古代

了。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呢?标准恐怕还得是“文胜质则史”,也

就是说,在事实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的描述与必不可少的虚构而成为历史。但描述与

介绍互联网的英语作文

如今,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词——网络时代。这个词真实地说明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让互联网与人的习关系越来越亲密。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和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据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亿,其中网民达到亿。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提升至%,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被国家国务院列为国家的第四波财富机遇。它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铃图下载、、、视频应用、、等丰富多彩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例如,如今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发展热点——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与面授教育相比,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了学习效率;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解决了教育资源贫乏、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 网络学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各类新兴的网校及相关网站也越来也不断涌现,比如三条杠网、91外教网等等。显然,这代表着

网校已经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并成为一种学习的主流趋势。因此很多人开始选择在线教育,特别是白领一族和大学生们。 仅2012年一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23亿元,且在线教育用户呈规模性放大。2012年中国进入移动学习元年,“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成立,120多所国内高校加入联盟。互联网冲击引发教育革命大学出现了网络化潮流。当然,网络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展不均衡,人才紧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交互性差等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还将有更大的发展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严重的问题;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真正的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平台和智能化的

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学生“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相统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有战略性又有具体可操作性,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四有好老师”要求我们教师要知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有理想信念”,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培养良好的接班人;“有道德情操”,就是要培养既有法律意识又有道德情操的好学生;“有扎实学识”,就是要有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有爱他人之子如爱亲生儿女的博爱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果不知道自己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那就不是好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教学生,先正自身。明确“四有好老师”的基本内涵,才能更好地成为“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更是明确了我们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要求我们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各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当一名合格公民,更要当一名优秀的炎黄子孙;“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有扎实学识,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给学生方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么学,还要引导学生不厌学,精益求精地学;“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新行为,允许并包容学生在创新时犯错,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力争成为创新型人才;“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做一个正常的人,更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不能仅仅思考自己,为自己思考,要“穷则独善其身”,更要“达则兼济天下”。 “四个相统一”要求我们老师要统筹兼顾,不“单打独斗”。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既要学术自由,更要学术规范;既要潜心问道,更要关注社会。不可只教书不育人,不可只言传不身教,不可只潜心问道不关注社会,不可只要学术自由不要学术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从各个方面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很关心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没有理由不成为好老师,没有理由不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要树立为国家发展、为民族未来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的自觉意识,担当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尽教育之责的重担。 惟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里谈到的“志”,

新闻编辑部简介

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新闻编辑部简介 院学生会新闻编辑部是院学生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院团委和院学生会主席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部门的配合下,秉承院学生会精神,积极工作,努力奋斗,正走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 本部门主要任务,负责院刊——《外语采风》的全程推出,严格把好稿件的质量关,不求数量,力求为同学们推出一套引人注目的期刊杂志;学期末负责出版工作简报,宣传报道我院的各项活动,加强与校报的联系,积极投稿,组织摄影,对外院树立我院的良好形象;主办每年一届“采风杯”新生现场作文征文大赛,选拔优秀的新闻编辑者。新闻编辑部联系着大一到大四的师生之间文化交流,推出学院文化发展的进程。 本部部长主要负责与其他各部门以及主席团的联系,全面指导和监督院刊的制作过程,副部长则协助部长工作,并分管部门一些其他任务,干事则在部长,副部长的帮助下,锻炼自身能力,以便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推陈出新,积极完成《外语采风》的推出工作,并负责院刊的散发与运送工作,扩大院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度,以求院刊更加完善。 新闻编辑部是一个富有朝气、富有激情的团体。这里是全院文学爱好者的家园,是才子才女们的聚集地。编辑部是每个敏感而富有文思孩子们的温馨家园,这里流溢着灵气,散发着光芒,彰显着着巨大的魅力。我们把自己的青春、激情奉献给这个骄傲的团体。 新闻编辑部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个体。我们在全院遍布着“眼线”,我们的视角观测着整个学院,我们不放过每一个人群聚集的场合,我们不错过校园每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每天学院里最鲜活、最生动的消息从我们这里发出,流散到校园的每一个小角落。每天我们以自己的辛劳换取同学们得到新的资讯的喜悦。 我们忙碌,但我们开心。秉承记者的工作精神,努力做到完美。欢迎同学们的加入。新闻编辑部成员 部长: 方穗萍 副部长:温欣欣 干事:杨欣李文波刘吉光昝建峰

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与简介

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与简介三年级是孩子分化的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孩子的试卷上不再是皆大欢喜的百分。而儿童阅读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如果在三年级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难再有阅读习惯。所以,爱孩子的父母要加油呀!关掉电视、强迫他坐在书桌前,不一定有效。最有效的恐怕还是用有“杀伤力”的儿童读物去吸引他们。本年级我们除了童话、小说,还推荐了诗歌---它是最美的文学语言;还推荐了科普作品“神奇的校车”,看看老外是如何把故事、知识、搞笑冶为一炉的;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写作文了,这真是让老师、家长伤神、孩子头疼的事,读一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相信你和孩子都能悟到一些为文之道。 1、《父与子全集》:连环漫画《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阅读这样的连环漫画并非如许多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同样需要借助阅读经验与技巧。引导孩子们阅读这种健康、幽默、充满智慧的漫画杰作,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乐趣。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父与子》漫画的版本很多,但整理得最完整最好的版本当属译林出版社的这个版本。 推荐年龄:5-99岁。 2、《夏洛的网》: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这是一本很好玩又寓意十分深刻的书,关于爱,关于友谊,关于生命,还有关于死亡。这部讲述一头猪和一只蜘蛛的童话故事,出自美国散文大师怀特之笔。它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被许多大人奉为生命中的经典,不可不读。 3、《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4、《格列佛游记》: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全书共分四卷。小说以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三年级课外阅读训练 【小试牛刀】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文,在()里分别填上合适的序号。 ( )小明走在半路上忽然发现一个小朋友在雨中哭。 ( )刚要出门,天下起了大雨。 ( )小明急忙跑上前去为小朋友打伞。 ( )小朋友高兴地笑了。 ( )小明妈妈要小明上街去买酱油。 ( )妈妈连忙给小明一把雨伞。 【阅读训练】 / (一)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 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 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文中“临摹”一词中的“临”是什么意思() A 面对,面临 B 靠近,挨近 C 到来,来临 D 照着,根据 2.齐白石长时间欣赏《梅鸡图》的原因是:() A 梅花艳丽俊秀。 B 公鸡画得生动别致。 — C 想临摹《梅鸡图》。 D 《梅鸡图》太有味道。 3.“这画太有味道了。”中的“味道”是什么意思() A 酸甜苦辣等味 B 香、臭等味 C 画的意境 D 意思 4、为什么起初谢时尼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A 齐白石是大画家,怎么可能临摹学生的画。 B 齐白石说话时的神情不够严肃。 C 齐白石经常跟学生开玩笑。 D 谢时尼觉得自己的画不够好。

互联网技术的相关介绍

互联网技术的相关介绍 软件技术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 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 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 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协议标准,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 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 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 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 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 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 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 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协议 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可以分为3层: 最底层 最底层的是IP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 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 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

一年级阅读书目()

一年级阅读书目(上) 必读书目 师生共读书目 1.《小猪唏哩呼噜》(上,下2本)童话作者:(当代)孙幼军 内容简介:唏哩呼噜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只着名的小猪。唏哩呼噜是一只不平凡的小猪,别看他小,经历过的事情可不少,小猪唏哩呼噜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可是,小猪唏哩呼噜才不在乎这些呢,因为他是那只着名的小猪啊。 2.《经典中国童话》童话作者:(当代)任溶溶,方素珍,汤素兰等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内容导读:《经典中国童话》选取的都是最优秀的儿童故事。当一个孩子捧着这套华美的童书,听爸爸妈妈讲述着精彩的故事,他一定是最幸福的孩子,拥有着一生都值得回味的童年。 3.《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童话作者:(当代)周锐 内容简介:大个子老鼠是男生,小个子猫是女生,他们是好朋友,不光因为大个子老鼠真诚、友爱,也不光因为小个子猫善良,她也挺漂亮的,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在一起互相关怀,才使共同经历的每件事情看上去都那么美好 亲子共读书目 4.《我和妈妈》绘本作者:(英国)艾莉森·里奇 内容简介:小熊妈妈是那样与众不同,她有一双巧手,能编出长长的花链,她非常勇敢,一点也不怕黑,她很灵巧,能像鱼儿一样自由游……有妈妈的地方,熊宝宝都会觉得快乐和安全,熊宝宝就能如愿以偿,变得和妈妈一样吗? 5.《妈妈的吻》绘本作者:(英国)克菜尔·弗莱德曼 内容简介:清晨,猫宝宝在妈妈的轻吻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探险,花园里有什么在等着它?它能爬上最喜欢的大树的树顶吗?那个神秘的旧水缺罐里藏着什么?是什么在躲在草丛中?星星升起,宝宝在妈妈的吻中睡去,明天,宝宝将在妈妈的吻中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 6.《我爱爸爸》绘本作者:(英国)吉利安哈克 内容简介:小熊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他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充满疑问。幸运的是,无论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总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他学会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每一次获得帮助之后,小熊都会对家人说“我爱你”,而小熊的家人也总是温情地回应说“我也爱你”。 7.《小巴掌童话》童话作者:(当代)张秋生 内容简介:读张秋生所写的小巴掌童话,总那那么平平常常,平平淡淡;他并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作为他苦心追求的目标,他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的

教师———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学生的引路人 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颗“怪味豆”,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但也其乐无穷的。看到学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就常常有喜悦萦绕于心,变为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以什么样的姿态与学生相处呢?我认为: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人都有自尊和希望他人尊重的要求,自尊心人人有之,不容许别人歧视和悔辱,有正当自尊心的人,才会自爱、自重,检点自己的行为。可以说,自尊心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动力。因此在批评教育时,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错误行为都不能侮辱其人格,必须注意无休止的重提学生过去的错误,告状家长,或者讽刺挖苦甚至谩骂,都容易激怒学生,使之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另外批评教育应特别重视尊重学生。比如,在师生对话时,应尽量尊重对方的陈述,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不要立即纠正,应主动提供一些“线索”巧妙地帮助对方纠正“记忆错误”,引导学生自觉完整地陈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一般好胜心强,总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信任,希望老师把他当成人看待,有事和他们共同善量,并希望和他们交朋友。教师如果能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相对待,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使学生确信感到自己是活动中的主人,那么他们就乐于接受教育,并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道出了“身教重于言教”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管理专家,一个班级的形象也就是一个班主任的形象,同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就会有不同的班风班貌。比如升国旗班主任的态度和站立姿势便代表了整个班级的态度和姿式,所有的大道理都不用讲,从你深情、庄重、专注的注目礼中学生就能学到一些书本中找不到的东西。 高尔基说过:“凡是哪怕一点点约束,也都将促成高尚。”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要远比在家的时间长,作为班主任,一言一行都将可能在品德、礼仪、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对他们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班主任的形象是学生的一把尺子,一盏明灯,一面镜子。人们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班主任工作的艰苦与神圣正体现于此。 三、走近学生,把握好教育的契机 作为班主任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关心和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但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且还要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因为只有心灵的碰撞,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掌握塑造灵魂的艺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网站新闻评论编辑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 联系电话:151*** 学历:本科专业:材料工程 工作经验:6年民族:汉 毕业学校:***理工大学 住址:*** 电子信箱:*** 自我简介: 我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本科学历,有丰富的新闻网站工作经验; 新闻敏感性强,熟悉网络新闻传播特点,尤其善于技术性分析重大新闻事件并快速提出操作方案。 文字功底专业扎实,笔法流畅隽永,善于信息搜索与编辑整理; 了解html代码,对相关编辑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和分析能力;善于沟通,表达及协调能力强,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具备工作主动性,能够承担较高工作压力并能适应加班工作,工作细致耐心,责任心强,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我还有良好的职业品格: 自信于自己的新闻天分与知识结构; 不断的学习探索并愿意接受失败; 不满足现状努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并希望接触那些超出传统范畴的人,形成将多种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的能力; 能够与持不同意见者相处合作,并为了支持他人的想法会把自己的意愿放在一边及时修正调整自己; 不规避风险、不逃避责任,还能善于倾听、心胸开阔并谦虚地寻求想法和帮助; 对于任何新闻保持高度的嗅觉并策划出操作方案,并且能够很好地平衡创造力和纪律性。 不放过对任何媒体行业动态的关注,并及时的吸收学习创造性的新闻操作技巧。

求职意向: 目标职位:网站编辑| 网站策划| 编辑·记者| 总编·副总编 目标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薪资:面议 期望地区:*** 到岗时间:面谈 工作经历: 中国***网站 新闻评论编辑 职责和业绩: 主要从事中国***网站评论频道.***com/)日常维护、更新、话题专题策划制作; 独自策划设计对该评论频道的频道架构,包括对频道栏目模块的策划以及页面产品、 版式风格的设计; 并全程协调UED、产品、程序等诸多部门,共同推出一个专业、合格的新闻评论网 站; 同时也独自策划设计了代表中国***网站权重,隶属于***评论频道负责维护的王牌评 论产品——《焦点关注》的页面产品; 日常工作主要是协同团队讨论策划话题专题《焦点关注》的每日选题,以及选题的评 论思路、操作路径、原创专题正文、专题制作等; 同时也负责***评论频道评论稿的日常更新、两首(***首页和频道首页)的更新维护; 半年多时间内,由于对评论频道工作的诸多筚路蓝缕式的工作,其效果出乎绝大多 数人的意料,本人获得了相关雅虎上下同事及网友的积极好评。这其中,尤其值 得提出的是,由于话题专题《焦点关注》的及时性,即当日重大新闻必须第二天与平 媒评论同时推出,顾本人对于所制作的一部分话题专题《焦点关注》的评论文字来源, 放弃了网络转载特色,坚持对评论正文文字的原创,并在评论中较好的平衡了新闻事 件的知识性、公益性以及“政治正确”之间的权重分配。取得不可替代的效果。 世界***经理人 编辑/记者 职责和业绩: ? 自己主要从事“世界***商业报道”和“世界***品牌实验室”的频道责编工作。负责频道 日常更新、网站首页更新、重大新闻专题制作、频道架构优化等。 半年时间将该频道的流量提升了10倍,谷歌广告月收入远超本人薪酬水平,页面收 藏率从最初的40%达到100%。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提升练习(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____ 瞬间——____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5)作者把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的宴席。把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看影片和卡通虽然有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的。 (5)阅读;细嚼慢咽;电视前的观赏;便捷的快餐。 (6)阅读书籍。 (7)略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精品教案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4.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重点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金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难点 感悟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1.识字写字教学 生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目标之一,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从低年级学段过渡到中年级学段,生字教学不能只是反复强调,也要重视识字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本课的会认字,可以组成词语“水洼、脚印、凌乱、增加、棕色、靴子”,在进行认读时,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理解。比如,“水洼、脚印、靴子”可分别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棕色”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教室内找颜色的方法理解词语,“增加”可以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需要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晶”这个字比较特殊,需要单独指导,可以借助字源识字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掌握这个字的书写方法。甲骨文=(日,代表发光的天体)+(日,代表发光的天体)+(日,代表发光的天体),表示众日同天、闪烁发光,即天穹夜幕中群星闪烁。这样的识字方法有趣味性,学生喜欢学,在识字过程中还对中国传统文字有了一定的了解。 2.阅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秋天门前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专项试卷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专项试卷及答案 一、课外阅读 心灵创可贴 佚名 离吃晚饭还有很长时间,可是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苏茜奇怪地问:“妈妈,你在做什么呀?”“我在帮邻居史密斯太太烤蛋糕。”妈妈回答。 “为什么呢?”①“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关照___1___照顾)她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妈妈?”②妈妈蹲下身,拉着苏茜的手,看着她的眼睛,柔声说:“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伤心的时候,她甚至没法做饭。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或者愉快地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了。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苏茜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③我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点力呢?几分钟之后,苏茜敲响了邻居家的门。过了一会儿,史密斯太太开了门,跟她打招呼:“嗨,苏茜。”苏茜注意到史密斯太太的语调(diào tiáo)不如从前和别人打招呼时那么委婉动听了。(因为而且)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因为而且)④她的眼睛很湿,还有些肿。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苏茜?”史密斯太太问。“妈妈说您失去了女儿,非常伤心,伤心得心都碎了。”苏茜害羞地伸出了手,手中是一片创可贴,“这是为您受伤的心准备的。”史密斯太太哽咽了,泪水有些止不住。她蹲下来抱住了苏茜,声音有点颤抖地说:“谢谢你,亲爱的,这很管用。” 史密斯太太买了个带玻璃框的小钥匙环,把苏茜给的创可贴和一张家人的照片一起放进镜框,以便每次看到时能提醒自己要让心灵的伤口快些愈合。那片创可贴已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象征,尽管她不会忘记曾与女儿一起分享的爱和欢乐。 1.选择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或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2.在横线上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在括号里写出反义词。 __________聪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伤心(____________)

以太网;因特网;万维网

因特网于1969 年诞生于美国。最初名为“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又成为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系统,现在则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五大洲150 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普通电脑用户只需要一台个人计算机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服务商连接,便可进入因特网。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例如在欧洲,跨国的互联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在美国还有“国际学术网”(BITNET),世界范围的还有“飞多网”(全球性的BBS 系统)等。 “因特网”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开头字母必须大写,指的是全球最大的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互联网络。小写的“internet”(“interreto”),则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一个大型网络。按全国科学技术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样的网络系统可以通称为“互联网”。这就是说,因特网和其他类似的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都可算是“互联网”,因特网只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对“互联网”和“因特网”所下的定义分别是“指由若干电子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和“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是由美国的ARPA 网发展演变而来的”。 关于以太网 以太网是最常用最常见的局域网技术。–Ethernet V2 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太网标准协议。目前IEEE802.3为以太网标准。以太网的发展: ?最早的采用共享媒体的争用型网络 ALOHA ? 70年代中期由 Xerox Palo Alto 研究中心提出,数据率为2.94M,称为 Ethernet(以太网)。 ?经 DEC, Intel and Xerox公司改进为 10M标准 (DIX 标准 ) 。 ? 1985年定名为 IEEE 802.3,即使用 CAMA/CD协议的 LAN标准,数据率从1M到 10M (现已发展到1000M),支持多种传输媒体。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a network of network)。它以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通信网络集合体,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借鉴于百度知道)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020507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北京大学新闻网简介 北大新闻网于2000年1月1日正式推出,是由北大党委宣传部、北大新闻中心主管的 以网络为载体,发布北大新闻的校园权威信息机构。 新闻网开办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关心支持下,新闻网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 工作展开新闻“攻势”,其视点触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探索网络新闻的特点与规律 ,努力在宣传北大的改革与发展,树立北大的良好社会形象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 突出表现在对我校各项重大活动的及时全面报道上,包括:北大新当选的两院院士、“21 1”工程验收、学习“三个代表”、师德建设、、北大“开放日”招生宣传、北大纪念建 党80周年活动、首届北大文科论坛等等。 从反响看,新闻网的报道不仅在校园内获得师生好评,更为社会各界了解北大开辟 了一扇窗口,同时也为国内各大媒体宣传北大提

2、内容架构—紧扣北大学术脉搏。学术是北大的灵魂,一百年来,无论国内外时局 如何,北大始终高举学术的旗帜,从早期的“教育救国”到现在的“科教兴国”,北大为 中华民族从落后到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当前这个以科技为先导进行综合国力竞 争的时代,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高等学府,北大理应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基于此,在依靠 专家学者努力基础上,宣传工作更要有所作为,及时总结报道我校科研动态和成果,介绍 学校的相关政策,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北大创造一流的学术 环境。 3、重点栏目—学术新闻、北大学人、媒体北大、思想理论、产业新闻、教育视点 、信息预告、校园文化等。“学术新闻”全面报道北大学术最新成果、科研进展、学术会 议、学科建设;“北大学人”集中展示各学科带头人的成就与风采,关注有潜力的学术新

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下学期)

2021年春季小学语文下册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教案等集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15~19题。(15分)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 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 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 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 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 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 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 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

2021年春季小学语文下册复习题 练习试卷 测试题教案等集合16.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 答: 17.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18.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3分) 答: 19.说说第?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4分) 答: 答案: (一)(15分) 15.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每件1分,共3分。) 16.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 17.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2分) 18.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 19.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意近即可,2分。) 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 他,是音乐的引路人。(2分)

小学生新闻写作简介

新闻: 1.种类:消息:事件新闻会议新闻 通讯 评论 x新闻小故事 2.原则: 真实:新闻必须是真实的。 精练 选材典型:选择典型事件或典型材料进行报道,可以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什么是典型事件、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有着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人们通过典型事件,能够举一反三,由个别见出一般,由现象认识本质。典型事件未必就是重大事件,有些事件虽小,却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规律,那也是典型事件。 巧取一隅:对于复杂的事件,还可以只表现它的一个小小的局部,把更多的部分留给别人去写。把一个局部强调出来,本身就有些出人意料,立意不俗,就容易吸引读者。 特写: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例文: 我校首届校园管乐节圆满成功 本报讯5月15、16两日,悠扬而动感的音乐打破了校园昔日的沉寂。由校团委主办的以“迎农大七十周年庆,展校园管乐风采”为主题的我校首届校园管乐节成功举办。 15日晚,管乐节专场音乐会在大礼堂开幕,会场嘉宾云集。南昌大学军乐团、城市学院交响管乐团及其韩籍教授李根浩应邀出席,我校副校长王华林教授、廖为明教授,校长助理胡春晓教授、徐斌华教授及我校上千师生观看了演出。 本次专场共安排有18首精彩曲目,伊始军乐团一队队员以其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水平演奏《鼓乐》、《春天的故事》等四首曲目。16日下午,一位去观看的学生还对我说:“我现在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喜悦组曲》的旋律,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在铜管乐器演奏《双鹰旗下》时,台下听众不由自主的在其强烈的节奏感下整齐的以鼓掌的形式为其伴奏。 在中场,不断的有些大人带着小孩进来观看,而当《烟花易冷》及《蝶恋》上演时台下顿时安静了,连小孩的嘈杂声也没有了。演出结束时,韩籍教授李根浩上台发言,他说我们的乐团可以算得上是具有(业余的)国家级水平。

(新编)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

课外阅读归类专项训练(部编版版三下)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小白鸽说:“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树绿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红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鸟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给春天的大地万紫千红。” 1.小鸟们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瞧()争论() 3. 写春雨下来时的动作的词语有:. 4.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别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1)小白鸽说: . (2)小燕子说: . (3)麻雀说: . (4)小黄莺说: . 5.小朋友,你能说一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 .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葡萄沟 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1.这一节共有____句话。(2 分) 2.作者用、、、、、这些词语描写了葡萄的颜色。(6 分) 3.这一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在括号里用“√”表示。(2 分) (1)葡萄种的地方。() (2)葡萄沟的老乡热情好客。() (3)葡萄长得十分茂盛,成熟后景色十分美丽。()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上课 上课了,董老师扶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本,笑眯眯地走进教室。她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清晰的声调开始讲课。一个假期没有见到老师了,同学们都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她,好像在说:“董老师,我们多么惦念您啊!”不知为什么我的眼前浮现出电视剧中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的形象,她是那么慈样,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小树苗。我们的董老师,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去打开科学宝库的大门。同学们完全被董老师的讲课吸引住了,随着她脸上的表情,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首微笑。 1.根据意思填词语。 (1)形容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2)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 ) 2.选择答案。 (1) “笑眯眯”是对老师( )的描写。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里 (2)文中作者把老师比做( ),把自己比做( ) A.园丁 B.红烛 C.花朵 D.小树;苗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 A.比喻句 B.拟人句 C.排比句

《有话好好说》电影简介素材

《有话好好说》电影简介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

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有话好好说》是由张艺谋导演,由李保田,瞿颖,葛优,姜文等主演的中国喜剧片,故事讲述的是青年赵小帅以奇特的方式,狂热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红的故事。该电影于2019年5月16日上映。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青年赵小帅以奇特的方式,狂热地追求漂亮姑娘安红,不幸的是,安红正与某娱乐公司老板刘德龙恋爱。刘德龙为教训小帅,大打出手。混乱之中,小帅抢过行人张秋生的背包,当武器抡打,将包内电脑砸得粉碎……最终小帅仍被打伤,他发誓要报复刘德龙。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