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本刊特稿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小平

[摘 要]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形态的演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

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物质保障、机制体系、评价

制度、基础工程和理论支撑等意见和观点,提出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专刊-0007-03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2008年2月23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

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

务。

一、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看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

政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

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成服务政

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充满活力、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

员资源和法律制度的总合。用10多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

30年的基础上,通过40年的努力,建立一整套新的比较完

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系统中的宏伟

工程。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和廉洁行政从不同层

面、不同角度对政府改革提出了诉求。就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基本

要求。

服务型政府,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全新概念。

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社会主义国

家政府的人民性、公共性命题,新中国建立人民政府的宗旨

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性质的政府,这是一以贯之的。作为全新概

念,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传承性与

开创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政府在领导方

式、工作重点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相互联系、互动发

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

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体现了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第二,公共服务是政府全方位的

最基本职能,为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层级政府所共有,而其

他职能则往往以某个层级、某些部门为主,服务型政府的表

述,概括了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共有职能,强化了政府

的公共属性,符合现代政府共性规律,有助于推动政府全面

履行职能;第三,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更好地为经济

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管理要体现服务,管理要寓于

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客

观要求。

二、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深化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从酝酿、起步到发展创新,大体经

过了三个阶段。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政治学、法

学等要恢复研究,“赶快补课”。一批专家学者大力提倡研

究行政管理学,为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

本刊特稿

革的展开,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为外商投资服务、

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提出了加强服务的要求,建立

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政府办事

大厅”等“一站式”服务机构,这是服务型政府的雏形。行政

管理学界很快作出回应,有学者提出了“服务行政”概念,并

对此进行了理论思考和研究。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

90年代中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第一阶段,即酝酿、

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服务意识不断增

强,服务方式有所创新,服务领域得到扩大。

从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六大,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第

二阶段。伴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提出了转变政府

职能的要求,找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个突破口,伴随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政府管理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展

开,服务型政府建设向纵深挺进,逐步形成了向全国推进、

向高层政府机关推进和在理论上取得突破的重大进展。学

术界开始探索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借鉴国外经验。2002年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第7期发表署名文章《服务型政

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

个阶段,重点是管理方式创新,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

政管理体制机制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

务公开、电子政务、行政流程再造、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制、

服务承诺制、政府集中采购、服务代理制、首问负责制、政府

服务热线电话等阳光透明政府、高效便民政府实践活动在

各地广泛开展起来。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了

新阶段,即大力推进、全面创新阶段。服务型政府建设从转

变职能到完善体制,从管理方式创新到制度创新,从单项改

革到配套推进,正在不断深入。2004年2月和3月,温家宝

总理先后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并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

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学术界积极行动,配合政府改革,出

现了一大批研究服务型政府的论文。2004年,中国行政管

理学会在1年中召开了3次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全国性研讨

会。2005年10月28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在《人民

日报》发表了《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这

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适应

并起到引领助推作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每一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决定

政治、行政等上层建筑的形态,行政管理形态必须与生产方

式相适应。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统治型”政府,与工业

社会相适应的是“管制型”政府,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是

“服务型”政府。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的

前期,国家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战略。

与这一生产方式相适应,适时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

突显了后工业化、特别是信息化的特征,要求政府改变政府

组织结构,突破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格局,利用现代信息和网

络技术,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更加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强

化政府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职能,建立“高效、廉洁、透明、

民主”的政府。这体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明

确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政府在职能和工作方式上的

一次根本性转型,是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的革命性突破,是

政府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程。

三、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特点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归纳

起来是4个方面。一是转变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

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

转变。二是机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部门,探索职能整合的

大部门体制,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向精简统一效能的根本转

变。三是制度建设,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

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实现行政

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

的根本转变。四是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政府

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方式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的根本转变。通过改革,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建设人

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十分鲜明:

一是制定中长期改革规划与提出近期工作任务。党的

十七大提出,要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七届

二中全会通过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是一个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划性总体设计,是当前5年和后7年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由党中央全会作出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明确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这是

首次。改革的方案经过了科学严谨的论证。党的十三届中

央委员会及以前,是政治局会议研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后

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从十四届二中全会开始,政府机构改

革方案提交到中央全会研究后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这次

改革,国务院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反复酝酿,广泛听取包括

学术界在内的各界意见,提交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研

究后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讨

论通过。这样做,就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与阶

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实践与

理论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是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突

本刊特稿

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对微观

经济的干预减少,以间接管理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

架已经形成,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政府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培

育、规范和监管功能,越来越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职能。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依靠行政审批

进行管理的模式正在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裁减,涉外

经济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有

了很大提高。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驾驭经济和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总体上

看,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然而,由于体制惯

性、思想惰性和利益刚性的原因,政府转变职能必然是一个

十分艰难和较长的过程。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

下,特别是我们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

对政府职能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

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

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无论是机构调整整合,还是部门职责界定,

都要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切实解决缺位、错位、越位

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推

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检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成

效的标志,主要就是看政府职能是否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了。

三是确定大部制的探索思路和渐进式推进策略。把相

关职能的部门进行有机整合,实行大部门体制,有助于解决

职责交叉、政出多门和部门利益的问题,增强部门全局意

识,扩大管理覆盖领域,提高政府整体效能。大部门体制作

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各

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我国这次通过的改革方案也

采取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门

体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防止仓促行事带来

负面影响。

四是明确提出建立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相互

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有权就

有责、失职要追究、权责边界清晰的要求,逐步使政府及组

成部门主要负责决策,直属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执行,监督机

构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解决“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

集于一身的问题,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

政管理体制。

四、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把服务型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就是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来引领。行政管理体制,是服务型政府基础性制度框架,建

设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和范围要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宽。建

设服务型政府,既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破除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适应的陈规陋制的结果,又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的新体制机制的过程;既要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履行

政府职能作为主要内容,又要革新观念、健全行政法制体

系、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既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的力

度,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又要实现公共管理方式创

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既要创新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又要创新公共管理、公共事务治

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是,建立适合我国国

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

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政府为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的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居民就

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4项重点指标衡量政府经济工

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4项

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物质保障是,改革和完善财政

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在完善政

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

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步使公

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主体。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机制体系是,创新公共管理和

服务方式,形成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多元

供给主体。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

组织、企业、公民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评价制度是,以科学合理的评

估指标体系为导向,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政府绩效管理制

度。探索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

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

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程是,加大政务公开的

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廉政建设和行政业务建设。

在政府行政流程再造中,设计制度化的依法行政机制、信息

公开机制、行政审批机制、信息化管理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支撑是,深入研究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加强对服务型政府、公共管

理、公共服务、公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分析新情

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认真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为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思想引导和理论支撑。建设学习型政

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要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为

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高素质队伍。行

(作者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北京 100017)

(责任编辑 方 晋)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 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6380146.html, 2008年01月04日 15: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

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

专题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许云昭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深刻揭示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新要求,把握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规律,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发布、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水平。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委员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加强巡视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健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权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传播经济信息,活跃文化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四级办台”中最基层的宣传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上面有中央台和省市台的压力,下面有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周围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硬件设备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显然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大幕的徐徐拉开和有线网络业务的剥离,留给县级广电发展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就我们新昌台来说,如何在危机中求发展,如何进行新闻、广告、活动等方面的挖潜和革新,如何进行职能调整、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解决精品节目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已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根据我台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观点。 一、抓思想,振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三种意识 一是危机意识。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及受之前“大锅饭”的影响,许多员工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影响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新闻、资讯、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断翻新,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影响力弱化。 收入难升。县级台主要依靠广告、视维费等经营收入保障。 随着新昌华数的剥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等因素,反而已越来越小。再从财政支持来说,几十年一贯之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大幅度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广告创收的道路必将更加艰难,而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差距较远。再就是,上级广电部门对县级广电的职能定位又相对滞后。所有这些,都将阻碍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及人员进口渠道复杂等历史原因,

对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点思考

文/何运保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升自主创

主任论坛 ZhuRenLunTan201/110301 中国高新区 关部门批准,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工委书记兼区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区长。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桂林国家高新区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2010年,园区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突出“创新、创业”两大主题,高效整合全区资源,成立13个工作组、组建6个办公室、整合9大公司,创造性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即将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为13个工作组,分块负责,分组管理,责任到人;对全区重点推进的工作分成6个办公室负责指导;为了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了9大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动作。从而形成一套具有高新区七星区产业与社会工作双重职能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目标。 桂林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产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 区划的管理及利益分配问题难度很大。桂林国家高新区有两个园区面积延伸到了周边两个县区,其开发建设涉及到周边两个县区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尽管桂林市政府作了协调,采取委托桂林高新区开发管理,利益五五分成的尝试,但是需要协调的环节多,管理的链条长,职能不够集中,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三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没有充分的财政自主权,每年50%的财政收入要上缴桂林市财政,可用财力减半。高新区的土地收益金市财政也占30%。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投资相应减少。因此,尽管地方政府在促进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多头管理,统筹考虑不够,难以形成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纵观全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高新区管委会独立管理模式,由上级政 三、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 21.43%;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产业规模约占桂林市的四分之一,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日趋增强。 桂林国家高新区“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园区拓展空间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总的讲比较顺利,但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一是高新区没有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市或县一级行政审批权。1995年5月桂林市政府下发的市政[1995]36号文件和1996年12月桂林市委下发了市发[1996]112号文件中授予高新区的权限近几年来逐步回归市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行政审批权上收,封闭式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制约和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是正处级单位,行政级别配置低,协调处理不同行政 二、桂林国家高新区现行体制 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 创新 2012-01-20 01:34:5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往往陷入单纯就行政管理改革而论改革的被动局面之中,甚至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就是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在党的十七大之前,我们曾经先后将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定位在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或行政管理体制之上,实际上,无论是机构改革,还是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身,都不是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所在,它们只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某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我国多次行政管理改革之所以难以迈出“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历史“怪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行政管理改革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先后确定在:十三大提出“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十四大提出“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十五大提出“推进机构改革”,十六大提出“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改革实践,党和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直到党的十七大,才开始认识到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其主要目标

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三种政府模式,即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统治型政府模式是一种最原始的政府类型,政治职能是政府的首要和中心职能,政府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管制型政府是统治型政府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此模式下,管理是政府的主旨,经济职能是政府的首要和中心职能,政府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服务型政府则是指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全方位变革。自2001年“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在国内首次出现以来,“服务型政府”已经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得到广泛讨论和实践。2004年“服务型政府”概念首次出现在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之中。2005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8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2005年的工作要点,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地强调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2007年“服务型政府”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虽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

在上海体制机制创新会上的讲话(蔡)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开创社区教育新局面 (2011、12、15) 尊敬的新均会长,乃林会长,王宏处长,青浦区委区政府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上海青浦区,召开全国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会,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会议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职成教司,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上海市和青浦区为会议筹备所负出的辛勤劳动和精心安排,表示衷心地感谢! 刚才,青浦区的领导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青浦区的领导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青浦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我觉得这个报告很好,很实在。近年来,青浦区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创新社区教育体制机制、载体平台、资源供给等方面,进行了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科学发展、特色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条块结合、各方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路径;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特点、青浦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推广。

借此机会,我想谈三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是为什么要创新社区教育体制机制 二是我国目前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三是如何开展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社区教育体制机制 首先,创新社区教育体制机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目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社区教育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性工程,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社区教育,而体制机制是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解决好了体制机制问题,才能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其次,创新社区教育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精心整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年), 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

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 、“西 “单 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摘要: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的 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 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 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 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 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 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 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 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 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 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安钢是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国有钢铁企业,体制机制比较固化,缺乏现代企业应有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安钢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亏损。为扭转这一局面,尽快使安钢走出困境,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放权让各生产单位在管理上创新、搞活。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新定员方案,对各主体生产单位按定员计发工资,实行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增人不增工资总额的包干政策,发挥各生产单位深挖内部潜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钢厂“心脏或命脉”之称的动力厂,面对公司日趋恶化的经营环境以及新上项目多、职工思想波动大、转岗人员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厂领导班子充分利用公司给定的放权搞活的政策,向内使劲、深挖潜力,确立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近两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以降本增效、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深化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全厂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责任心、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心齐、气顺、干劲足,已成为动力厂一种新的工作风尚。在职工收入下滑、岗位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确保了动力介质安全、可靠

供应,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项目,余热发电量连创新高,为公司节约了可观的外购电费,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一、直面困难,理清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环保的要求,安钢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又新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作为为公司主体生产工艺服务的动力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需要配套建设高炉鼓风站、110kv变电站、循环水泵站、干熄焦发电站、烧结环冷发电站等十多个站所,设计定员(含维检)达400余人。然而,公司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限,能分配到动力厂的很少,加之2012年安钢又出台了促进减员的新政策,这给动力厂人员调整、特别是给新建项目配备人员方面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动力厂领导班子向内使劲,主动为公司承担压力,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深入研究,确定了“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激发企业活力”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压缩检修和老岗位人员,用不到100人的净增量满足了十几个新建站所对运行人员的需求,确保了各项动力产品的连续、可靠、经济的供应,为公司解危脱困作出了贡献。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改变平均分配奖金的习惯做法,对生产(运行)岗位进行岗位测评,按测评结果确定各岗位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之文化篇 在文化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改革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此次改革气魄更大、步子更稳,涉及面更宽、更有深度。全会关于文化的论述与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对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作了重要论述,这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点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重点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 亮点1:体制改革思路明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决定》提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办”向“管”转变,“管”什么,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要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建设 作者:马音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3期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维护民族和谐统一的基石。本文从建设培养行政管理思想出发,分别论述了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建设,行政部门科学管理建设以及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一些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行政管理思想组织结构经济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2-01 1 引言 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使其能够配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民收入的提高。 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不是朝夕之作,它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反复改进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建设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政府行政体制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统一思想,团结努力,稳定发展。 2 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落实管理观念 行动的依据是思想,所以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统一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我们应该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并且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落实统一作风。 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符合中国国情。古代儒家就有“本立而道生”的重要思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政府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行政管理的落实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为公共服务”为准则,循序渐进的将控制性体制转变为服务为公的管理体制中来。 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论以及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主体潮流。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立足之本,这也是我们党性的综合本质体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主体,这个社会才能够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 为了能够顺利的落实行政管理思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组织行政管理工作者、基层干部、工作人员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这些思想作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

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强化改革引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改革引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改革引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Xxxx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对开发区来说,体制机制创新是发展要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路径,科学构筑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能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 xx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创新,注重协调发展,通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发展活力,逐步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和促改革的动力源。几年来,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取得不断突破,为开发区的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一、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充满生机的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开发区通过不断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着力形成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一)设立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 按照科学设岗、精简机构的原则,将竞聘岗位分为招商类、综合类和服务类三大类别,并将原有各招商部门进行科学整合,设立3个招商服务中心,即高端阀门招商服务中心、精细化工招商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招商服务中心。机关各局(室)机构设置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二)实行全员岗位公开聘用

按照“岗位聘用、档案管理、绩效考评、科学激励”的原则,大力推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选人用人打破身份、职级、年龄和地域等限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采取对外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优秀人才。聘用工作采取管委会聘用各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机关局(室)正副职;招商服务中心自行聘任内设机构正副职;机关局(室)负责人、招商服务中心内设机构负责人聘用一般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实行双向选择、内部竞争上岗,签订统一规范的聘用合同。 (三)建立双轨运行的档案管理 聘用人员原档案实行封存管理,保留原身份、职级、职称和工资等。原具有行政职级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按规定正常晋升职级、职称等。原企业人员,保留原身份,并 按原档案身份参加社会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按原档案身份退休。开发区人事部门将为聘用人员建立聘用档案,作为聘用人员职级升降、业绩评定、奖惩兑现、薪酬支付的依据。 二、激发组织活力,建立奖惩并举的考评激励机制 为明确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开发区管委会研究制定了《关于xx区(达道湾新城)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意见》、《xx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方法及措施,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薪酬激励、身份激励与退出激励相结合,坚决打破大锅饭,不断提高综合考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完善绩效考核多项制度,推进考核内容制度化 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以定量考评为主、分级分类考评的原则,对考评对象进行日常考评、阶段性考核和年度考评。日常考核中对聘用人员出勤、旷工、公派出差等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并形成记录;阶段性考核中对日常考评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并对阶段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一汇总;年度考核中根据年初制定的考核方案,将全年考核内容细化为20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园区机制体制的创新

对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载体,是当地投资最活跃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发挥着地区经济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已明显减弱,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则显得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在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克服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的战略意识。其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要不断地为生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新的路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质量,为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激发新的需求,从而牵引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自然资源匾乏、枯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和提供新的资源,包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配置及其运行中科学技术还能提供管理调控的功能。再次,要发挥后发性优势,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我省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园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二、在完善软环境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上有所创新。一是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

实施绩效管理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实施绩效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公司开展了以员工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工作,并以绩效考评为基础,推行奖励二次分配,激发员工潜能,给公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公司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进入2005年,集团公司提出要在全省供电企业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并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此,公司党委非常重视,将其列为今后企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建立适应国企特点、电力行业性质和公司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实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员工行为,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完成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二)通过动态循环、深入实施、沟通改进,激励员工持续改进绩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组织结构调整、薪酬分配、岗位调整、人才评价、员工培训等提供基础依据。

当前我们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还在沿袭传统的方式,尤其是职能部门仍然习惯于按照对口职责开展工作,没有真正建立起服从、服务于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实施绩效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从部门到员工层层分解为可衡量的绩效指标,通过实施绩效考核,促使员工向着企业战略目标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绩效。 一句话,绩效管理就是为了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工作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 二、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做好定编、定岗、定员、定责等劳动基础管理工作。科学设置公司组织机构,合理编制定员,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认真进行工作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 (二)整合现有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实施绩效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独立运行,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绩效管理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指标体系。将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年度生产经营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四)开展绩效考核知识的培训工作。通过广泛的培训,使员工掌握有关绩效考核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步骤,正确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尤其是要加强对考核者的培训,使考核者掌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做好智慧文化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智慧文化引领文章中共光山县委xx 为全面推进光山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贯彻 落实王铁书记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智 慧之光溢彩光山”特色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 大命题。光山县迅速行动,高端策划,积极作为,制 定了“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实施纲要,大力实施“旅 游立县”战略,把智慧文化作为光山经济社会发展巨 大引擎,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支撑,打 造光山特色文化品牌,全力做好智慧文章,给全县经 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确定了特色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王铁书记在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指 出,“做亮县域特色文化文章,大胆创新文化引领经济 社会发展机制”。要做亮我县县域特色文化文章,首要 条件就是要确定用什么样文化主题来引领。王铁书记 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智慧之光溢彩光 山”这一命题,及时为我们破题、立意,为我县文化 旅游带动发展确定了特色文化主题,非常符合光山实 际。围绕这一命题,我们迅速行动,成立了“让智慧

之光溢彩光山”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在 全县广泛开展“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大讨论活动, 在电视台、《光山通讯》、光山网上分别开辟专题、专栏,利用县内各种媒体密集宣传,炒热主题,报道工作动态、开展理念研讨。县委专门拿出一天时间,在全县召开了“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理论研讨会,各 单位各部门也纷纷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凝心聚力,出谋划策。县乡科级以上干部撰写了理论文章500余篇,目前已收集整理汇编成册。这一命题提出,为光山做亮县域特色文化文章,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提供了灵魂,指明了方向。 (二)确定了光山县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 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光山县旅游立县 指挥部”。制定了《光山县文化旅游带动发展体制机 制创新课题量化考评意见》,提出以“智慧光山·司马 光故里”作为光山旅游形象口号,明确以“智慧之光” 引领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一城四区五镇十村” 旅游发展格局,正式启动光山智慧之光博览园、智慧博物馆、净居寺、司马府、茶文化、星级宾馆等六大项目建设。出台了《中共光山县委光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决定》、《光山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及其改革方向

目前公共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 其改革方向 问题1: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它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取得了很大进展,促进了政府体制的逐步变革,初步建立了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直接经济职能缩减,社会职能增强,形成了多元的产权结构,市场基础逐步得到确立;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变了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的状况,使政府的服务更方便、办事更透明;政府行为的公益性有了明显提高;政府的投资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得到高度重视。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继续深化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

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是政府角色定位不当。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革,我国的政府的全能角色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尽管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有效放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政府仍习惯于包揽一切。市场体制框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政府行使职能时往往夸大其缺陷和不足,任意加以干预,各种必要的、没有必要的项目审批层出不穷,有些地方,政府还给企业下指标、定规模,用行政命令搞技改,用传统的方法搞评比,搞激励,走马灯似的考评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这几年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自治组织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这些机构大多为政府附属物,由政府决定其目标任务、工作方向、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政府运行监督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行政随意性大。各级政府虽然采取了行政公开、增强政府运行透明度的举措,但是政府的很多做法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尚未制度化,在实际操作上,人为影响的因素很大,这种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的监督渠道单一,监督手段有限。人大、政协监督缺乏刚性,公民、新闻舆论监督缺乏途径、制度、法律的保障。所以目前政府运行的透明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