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 背诵《石灰吟》。

2. 学会 2 个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凭借诗歌内容, 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指名读题, 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 释题: 吟, 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 赞颂, 赞扬的意思。

3. 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 不畏强暴, 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 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二)初读课文。

1. 录音范读课文,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借助汉语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3. 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 对石灰的初步感

知。

(1)指名读, 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

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

千锤/ 万击// 出深山, 烈火/焚烧// 若等闲。粉身/碎骨// 全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2)正音: 焚fen, 是前鼻音, 不是后鼻音。锤chui, 是卷舌音, 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 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 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 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 敲打。击: 撞击。若: 好像。等闲: 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 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 调整词语顺序,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 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 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3)读到这, 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

(四)、品读

1. 朗读诗句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 谁能说说整首诗的

意思?

2. 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 你认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借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3. 总结。

(五)、拓展根据内容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 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 可以准备一些

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 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激情导入

1、激趣

(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 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 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 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 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 于谦刚好十二岁。(屏幕出示全诗, 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

种体裁, 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1、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在上新课之前, 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老师总结学习

方法:1)理解诗句, 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 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 大家齐背一下。你认为“吟”有什么含义呢?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吟咏石灰)。

(2)看着这个诗题, 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 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看大屏幕,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教师重点强调“锤”和“焚”。接下来看看你搜集到了哪些资料。同学们了解了于谦的一些知识, 现在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二、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 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 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 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教师及时的评价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 了解古诗大意。

1、读了这首诗, 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于谦笔下的这首诗, 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 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

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 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 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 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 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 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 但浑身雪白, 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 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 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 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 寻找石灰的制作过程。

千锤万击 -----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3、组织交流, 教师提升: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读了这两句你有何感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 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 (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 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 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

7、指名朗读, 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进石灰, 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补充于谦的资料(于谦拒收礼的小故事)

2、诗歌表面写石灰, 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这首诗, 说一说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

3、周围合作, 大胆说出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2)一定是个打不倒, 压不垮

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石灰如人, 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6、赞颂石灰, 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意气风发, 壮志满怀,他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相信同学们已经背过了, 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吧。

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吟诵这首诗?

7、面对这样伟大的于谦,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 更体现了他人

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 一些诗。一起来朗读一下。

六、作业。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石灰吟》教案课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在古诗中,有不少是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石灰吟》。 2、“字乃人衣冠。”请你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板书)书写吟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撇,没有点。 3、“吟”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吟诵,赞美。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了解诗人:学生读简介。(课件出示) 5、作者于谦所要吟诵的是“石灰”这一事物。 (板书:物) 过渡:石灰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于谦要不惜笔墨对它赞颂一番呢? 二、读准古诗(课件出示) 1、现在,请你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力求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相信你一定还可以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 (师范读) 4、指名练读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这就读准了一首古诗。 三、读懂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懂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中的意境。 2、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古诗。 3、“等闲”的意思是?“若等闲”呢?石灰到底把什么看做了好像很平常的事呢?谁来读读古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你能用古诗当中的词归纳出石灰石变石灰的经过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 2.你认为这是怎样的锤打?请你吟一吟这句诗. 3.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还要经历哪个步骤? 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样的大火你知道有多少度吗?它有近五千度的高温,能在0.01秒将你的手掌完全融化。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5、大火之后的石灰石变成了这雪白的生石灰,还要经历哪一步? 粉骨碎身浑不怕 6、粉骨碎身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吗? 7.千锤万凿石灰惧怕了吗?烈火焚烧石灰惧怕了吗?它将这一切磨难看做最平常的事,这一切的困难它全不怕,为的是什么? 要留清白在人间 8.请你用四个字来赞美这样的石灰:__________为清白。 9、齐吟古诗,现在同桌之间来再试着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吧! 10、同学们,你们看,抓住诗中这些难懂的字词加以理解,我们就读懂了这首诗。 11、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小结: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诗意很容易理解。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理解了关键字词那古诗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四、体会于谦的坎坷人生,感受他的清白留世,诵读古诗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它有生命吗?于谦为什么要将石灰这样写?这里的石灰其实是人,是于谦自已. 2.再看古诗,哪个词或哪句诗让你看到了于谦的影子,闻到了人的气息? 3.虽然于谦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是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于谦。于谦要借这石灰表明自已会永留清白于世的高尚节操。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托物言志) 五、过渡:有人说:《石灰吟》伴随了于谦一生,见证了于谦一生,让我们走进诗人,诵读古诗。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课题12.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其余均为五号字体 课时安排 第课时 (共2 课时)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二课时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3分) 1.直接导入作者: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 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出示课件5)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 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2分)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8分)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石灰吟教案公开课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想象法:借助课本插图,或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齐读。 师指出,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准确地说叫一种体裁。往

往含有一种什么意思?(赞颂)我们有接触过关于“吟” 这一形式的古诗吗? (预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赞颂母爱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赞颂日落时分江上的美景。 2.所以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3.这首诗的作者是? 了解作者:于谦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读诗) 1.理解了诗题,现在就让我们先看看《石灰吟》,咱们经过预习,能不能提醒大家,这首古诗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的? 预设:“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差不多,但我们要看清楚,能不能读一下。 2.现在,你能正确地把诗读下来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语:字字响亮,字正腔圆。谁还来读读?什么叫抑扬顿挫,谁再像他的样子再读读。 3.指名读,师生、男女生配合读, 4.全班齐读。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古诗诵读: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石灰吟》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石灰的组成成分;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

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 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 的思想和感情。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是石灰更是作者。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 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 样的人。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 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 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 读《石灰吟》)。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 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 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石灰 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 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

19古诗三首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于谦。 2、了解古诗在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朗读课题。顺势解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2、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二、理解古诗: 1、点名读古诗,大家评价是否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处理是否合适。 2、自主学习: 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3、汇报学习所得: (1)同桌合作汇报:一人读诗句,一人说意思; (2)点名说全诗的意思,齐读全文; (3)点名回答“学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4、体会石灰精神: (1)千锤万凿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在这个词中,“千”和“万”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千一万,而是形容很多。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谁来说几个?千()万() (2)烈火焚烧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3)粉骨碎身: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4)石灰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古诗中的哪两个词体现出来了? a、理解“若等闲”:“若”是什么意思?“等闲”这个词我们以前在《长征》这课中学过,它是什么意思?石灰把什么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让学 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让学生 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 【板书:石灰吟明?于谦】 2、知道“石灰”是什么吗? 3、【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 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3、“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的意思。】 4、本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有谁了解他呢? 5、【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 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石灰吟》教案(精品文档)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 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例:生当作人杰----

(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诗题。(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 (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什么颜色? (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 (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 (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 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 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 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 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 板书:陆游林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 陆游是宋代大诗人。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 林升:南宋爱国诗人。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 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单元简单机械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 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 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 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