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唱响《国际歌》学案

23课唱响《国际歌》学案
23课唱响《国际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事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自身的历史.初步理解学习历史有助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

2、通过时有关材抖的搜集,阅读、整理、以及运用调查、访问等手段,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重点:了解《国际歌》创作背景和词、曲。

难点:《国际歌的影响》

教师活动:

你会唱《国际歌》吗?《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国际歌》也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很多革命者在英雄就义时都唱这首歌。《国际歌》传唱至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会奏响《国际歌》。《国际歌》四怎样诞生的?它的词曲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呢?一、

1、了解《国际歌》创造背景。

1870年,法国同普鲁土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一—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起义工人很快占领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斗非常惨烈,成千上万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土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巴黎公社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司法机构,还制定了许多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5月21日,围政巴黎的军队在奸细的指引下,从巴黎西南方攻进城内。尽管公社战

士英勇抗敌,还是挡不住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敌人。27日,大约二百名公社战士在贝尔一拉雪兹公墓同五千多敌人展开搏斗。最后,一些战士在墓地的一堵墙边壮烈牺牲。28日,巴黎全城失陷,三万多名公社战士为保卫自己的政权英勇牺牲。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唱开来。

2、介绍《国际歌》词曲创作人

《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 [1];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 [2] 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3、熟悉歌词

《国际歌》原版有六段歌词。1906年,将《国际歌》译成俄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柯茨,只选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3节。随后俄文版《国际歌》一直就只有三节歌词。因此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萧三版)的《国际歌》也只选用了三节歌词。萧三版

第一段: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第二段: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第六段: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副歌: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

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

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4]

4、歌曲鉴赏

反复听《国际歌》、学唱《国际歌》,分组和全班合唱《国际歌》。

《国际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8]《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气势宏大的高潮中结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1]

5、社会影响

对苏联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

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国际歌》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了这一作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直至1944年,苏联政府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的国歌,同时把《国际歌》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党歌。在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歌》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党歌。 [9]

对中国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1]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 [10]

6、全班讨论学唱《国际歌》的体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课《三顾茅 庐》预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二、合作预习 1.题目《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是。“茅庐”本意是指的是 。在中指的是居住的地方。 2.这篇课文选自《》。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另外还有三个人物,分别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23课第2 页共 8 页 是:、、。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

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第次去拜访的故事。 4.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拜谒谬举帝室之胄存恤社稷羽扇纶巾愧赧身披鹤氅箪食壶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⑵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⑶ 形 容 环 境 稀 疏 敞 亮。 6.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课后检测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23课第2 页共 8 页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 名,号,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

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2.读下面句子,想想可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①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②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③“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写出三个。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后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23课第2 页共 8 页 B.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一、课标透析 课标要求:(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整体形象,”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3、“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相互帮助。” 二、单元内容介绍 1、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初一下册教材的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本单元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在上学期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对自己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几个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只有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才能做生活的主人,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我们知道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的产生与迅速发展。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自我评价水平提高,自尊心增强,强烈的成人意识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给予信任。但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成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稳定,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出现评价过高;当遇到失败时,又很快丧失斗志,产生自卑,失去自信。因此,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起自尊与自信,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2、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和“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的主题探究活动。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包括三框内容:“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本课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什么是自尊,进而逐层分析自尊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彼此尊重,使

江苏省无锡地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 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三、自助内容 1、了解作者。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作者给同乡后辈马生的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读通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懂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 自行解答。)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 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仁)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 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 乃. (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3世界大家庭学案学生定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案姓名:班级: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1)世界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是:有的地区,有的地区 (2)人口分布情况用来表示。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用表示。 (3)读图2-25,说说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 答: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是、和; 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大洋洲的中西部地区。 2、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人口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和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与当地的社会、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二、不同肤色的人们 1、.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 世界的居民,根据皮肤的颜色以及头发、鼻形、眼色、面部的特征等可分为 、、三大人种。 2、人种的分布读课本图2-27回答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和;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大洋洲的东部和南部、亚洲西部和非洲的北部;黑色人种要分布在,。 3、树立人种平等观念 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 三、国家和地区 1.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家的最根本特征是具有主权。 2.国与国之间是有国界的,国界是人为划分的。国界以内的、和,总称为领土。一个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当今世界可分为和两大类。中国目前在世界上属于发展中国家。 四、关爱世界大家庭 1.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你所知道的国际组织有哪些?。 练习: 1、深圳市统计局2007年公布深圳常住人口846.43万,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市的人口密度约:() A.41.9人/平方千米 B.4190人/平方千米 C.419人/平方千米 D.41902人/平方千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新版)苏教版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1) 【学习目标】 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叩.问( ) 叱咄..( ) 俟.其欣悦 ( ) 逾. 约 ( ) 负箧.曳屣. ( ) 皲.裂 ( ) 媵.人( ) 衾. ( ) 容臭. ( ) 皆被绮.绣( ) 烨.( ) 敝. 衣( ) 砚.冰坚( ) 朱缨.(. ). 2.了解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本文的作者是( ),( )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 文,节选自《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手自笔.录( ) (2)不敢稍逾越.. ( ) 次数 35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

(3)既加冠 ..()(4)尝.趋百里外() (5)援.疑质理()(6)负箧.曳屣.() (7)緼袍 ..敝衣()(8)略无 ..慕艳意() 3.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 无致书以.观足肤皲裂而.不知。 计日以.还久而.乃 和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门人弟子填其.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4.翻译下列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

23科学思想文化学案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梵高和他们的著作。 【课前检测】: 1.、德国的___________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__________.。 2、列宁称______________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梵高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一)著名音乐家 贝多芬:________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而作,完成于1804年。 影响:标志着贝多芬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成就 (二)文学巨匠 俄国伟大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被列宁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术名家 荷兰的______________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创作于法国南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达标检测】 1.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宗教改革D.巴黎公社 2.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是()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哥白尼 3.《向日葵》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琪罗D.梵高 4.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A.托尔斯泰B.莎士比亚C.伏尔泰D.卢梭 5.连线 梵高《复活》 达?芬奇《哈姆雷特》 贝多芬《向日葵》 托尔斯泰《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英雄交响曲》 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拓展延伸作业】 姓名等级 一、选择题 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俄国作家是( ) A .列夫?托尔斯泰 B .普希金 C .果戈里 D. 泰戈尔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 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钦差大臣》④《戈拉》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3.《向日葵》这副名画的作者是( )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琪罗 D.梵高 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谁的名言?( ) A.梵高 B.贝多芬 C.托尔斯泰 D. 斯特劳斯 5.要想了解俄国人民是如何反抗拿破仑的,你可以去图书室借阅( )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母亲》 6.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 ) A.贝多芬 B.莫扎特 C.海顿 D. 约翰?施特劳斯 7.下列艺术家组合,恰当的一组是( ) A.达?芬奇约翰?斯特劳斯梵高 B.约翰?斯特劳斯海顿贝多芬 C.海顿约翰?斯特劳斯梵高 D.梵高约翰?斯特劳斯贝多芬 8.梵高是________ 著名画家( )。 A. 德国 B.意大利 C. 荷兰 D.奥地利 二、材料分析题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1)《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什么? (2)贝多芬原来把《英雄交响曲》题名为什么?后又为什么改名? (3)贝多芬作为一位“英雄”是否战胜了“命运”?谈谈你的感受

语文: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 导学案(有答案)

23、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课前诵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课堂探究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当堂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 ....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 ....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 ....的歌手了。(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自信 我能行》教案

《我自信我能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自信心的内涵,懂得自信是成功的基础,知道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2、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3、理解自卑感的内涵,懂得超越自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树立自信,正确区分自信与自大的关系。 难点:超越自卑的方法。 教学过程 歌曲欣赏:《相信自己》 起点: (一)温习与默写——我能说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关键是什么? 2、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方法是哪些? (二)情景导入——请欣赏:自信者的风采 引出课题:我自信我能行 疑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问,生成问题;或教师预设的问题。 一、自信伴我成功 生讨论:学生自学教材P16爱迪生等人的材料,讨论下列问题: ●自信心在爱迪生等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回想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交流一下,并分析自信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师点拨: ●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有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相信自己力量的一种心理状态。 ●自信的人能靠自己的力量使看似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使可能的成为现实。 ●自信也是多次成功的积累,一个人感受的成功体验越多,对自己就越充满信心。 二、把握自己的长处 “读故事说道理!” 一个盲人曾经到处求医,想治好自己的眼睛。后来,有人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弹琴,眼睛就好了。他信以为真,每天都在琴声的陪伴中度过,逐渐迷上了弹琴,感到自己的生活充实了,人也变的乐观起来,

甚至不再想自己是个瞎子。一千根弦弹断了,他的眼睛并没有亮起来,可他却不再求医了。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意识到自己有很多潜力,完全可以弥补身体上的不足,使生活充满情趣和欢乐。 思考: (1)这个盲人为什么能用自己的琴声唱响自信之歌? (2)我们又该如何唱响自己的自信之歌呢? 赏图片:我们都有长处 生探究:学生看教材P17图,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 1、长颈鹿与小山羊谁的本领大? 2、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师点拨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住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只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走向 三、超越自卑 我探究 ●阅读教材P17–18《球王贝利的故事》 思考: 1、为什么自卑总是和失败相伴? 2、从贝利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3、你有过自卑的体验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 ●自卑感的产生:当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的含义: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感。 ●自卑与失败相伴: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过低。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如果让自卑心理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变得抑郁和自责,那么对他的身心健康,还有事业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甚或失败。 ●从贝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卑是可以彻底摆脱的。 填填想想读读 小组交流、共同完成教材P19的表格。 思考: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当我们面临失败时,如何消除自卑感?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

第23课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讲学稿 【学习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知识梳理】 1.郑和下西洋概况明初,____安定,_____雄厚。_____-_____年,明政府先后____次派_____下西洋。船队航行于________和________广大海域见,到达亚非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郑和下西洋意义是____________上的壮举,比欧洲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___________的友好往来和_________,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________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闭关锁国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________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4.闭关锁国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____________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阻碍了__________的交流, ______________最终不能使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______________的侵略,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反而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合作探究】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自测】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 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 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 D、维护清朝的统治 6、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 (1)从图中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郑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那些国家?比一比谁到达的国家多。(3)郑和下西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到清代统治者对外交往长期实行什么政策? 11

23《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23*《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说,标注好词好句,可以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珍视世界的一切美好。 【学习难点】 掌握科幻小说的悬念性和可读性,并且了解对比这种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对啦,老师和大家一样,有一个疑问,眼睛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和身体不可分割,为什么题目中说“带上她的眼睛”?眼睛怎么可以被单独带走呢?那个“她”又是谁呢?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事情呢?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不要着急,让我们跟随刘慈欣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点缀.(zhuì)漫.步(màn)迟钝.(dùn)蒙眬.(lóng) 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èi) 合拢.(lǒng)吟.唱(yín)鞠躬.(gōng)挑剔.(tī) 岩浆.(jiāng)地幔.(màn)虚拟.(nǐ)吝啬 ..(lìn sè)不期.而至(qī)心有灵犀.(xī)天涯.海角(yá)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不期而至) 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多愁善感) 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心有灵犀) 保守,保住使不失去;过分爱惜己之财物,当用而不用。(吝啬) 形容气势雄伟。(气势磅礴) 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迄今为止) 3.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山西阳泉人,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鲸歌》,1999年首次以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2015年8月,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10月,刘慈欣在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中被授予特级勋章。2016年3月,刘慈欣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23.带上她的眼睛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3.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4.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于1999年发表科幻小说并以《带上她的眼睛》获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1999年至2020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2.文体常识 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点缀.( ) 迟钝.( ) 蔚.蓝( ) 闲暇.( ) 凸.现( ) 合拢.( ) 铁镍.( ) 拍摄.( ) 硅.酸盐( ) 心有灵犀.( )

(2)解释词语: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 不期而至: 3.速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合作探究】 1.本文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中“眼睛”是真正的眼睛吗?这样立标题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小姑娘“轻轻啜泣”“突然惊叫”“陶醉的”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仅仅出现两次的主任,对小说的作用如何?在结构上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5.巧妙地运用悬念和伏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 明天的寓言 蕾切尔·尔逊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荚蒾和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出露于雪层之上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郊外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多彩而驰名,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野外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唱响自信之歌教案

. 专业必修课 《教育学》作业 姓名:张盼 学院:法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年级: 2010级 学号: 2010014543 .

《唱响自信之歌》教案 【教学内容】 《唱响自信之歌》是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三框内容【教学时间】 一节政治课:45分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自信的中国人。 2.能力目标 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 3.知识目标 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具体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现在出现了两种发展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的孩子们越来越肯定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表现很好的学生,到中学后,如果在第一次考试或者做事失败后,心里就会受到沉重打击,往往会慢慢地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怎样激起学生本来应有的自信显得十分重要,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进而,努力学习,争取做自信的中国人。 【教材分析】 《唱响自信之歌》是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三框内容,第一框《我能行》告诉了学生要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肯定自己;第二框《自信有助于成功》分析了自信的作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更加坚定了培养自信的信念;而本框题告诉学生具体的培养自信的方法,鼓励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 “看到自己进步与长处”和“增强信心与实力”是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通过“我来说我”、“我的小小荣誉”、“插上自信的翅膀飞翔”和“我来当老师”几个活动来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会培养自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做自信的中国人”是本课的难点,本部分由周总理的名言引出,通过周总理的外交故事、童第周的爱国故事以及其后的“想一想”来突破本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活动教学法、故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感觉自己缺点很多,一无是处,让学生主动鼓励我。) 师:孩子们,周末我思考了一个问题:我怎么有那么多的缺点呢?刹那间我就觉得自己很失败,一无是处。你们觉得我怎么样? 生:老师,没关系的,谁也有缺点,你很好。 师:怎么会呢?我感觉我的缺点比你们的多,怎么会没关系呢? 生:不会,我们的缺点比你的多,你都考上大学了,你肯定很优秀。

23、周亚夫军细柳 导学案 答案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7年12月27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2课时(总第67-68课时) 课题:23.周亚夫军细柳 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司马迁及《史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如何朗读文言文。 【重难点】 认真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了解文学常识。 3、朗读指导。 4、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 1、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西汉的周亚夫做到了,他非但没有触怒龙颜,反而被汉文帝赞为“真将军”。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领略真将军的风采吧! 2、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3、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按辔.()揖.()胄.()曩.()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彀.弓弩天子先驱 ..军中闻.将军令 居.无何将军亚夫持兵揖.使人称谢.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 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导学案(人教版)

23.《核舟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 2、自学检测: (1)检查背诵课文2、3、4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 楫.( ) 壬戌..( ) 虞.山( ) 篆.章( ) 矫. ( )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 (1)释词:

1.有奇巧.. 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 3.尝贻.. 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 赤壁云 ( ) ( ) 5.启窗而观. ( ) 6.高可.二黍许. ( ) ( ) 7.箬篷.. 覆之 (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 9.石青糁之.. ( ) 10.中峨冠..而多髯. 者 ( ) ( ) 11.其两膝相比.. 者 ( ) 12.佛印绝类.. 弥勒 ( ) 13.矫首.. 昂视 (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5.珠可历历.. 数也 ( ) 16.居右者椎髻.. 仰面 ( ) 17.若听茶声然... ( ) 18.其人视端容寂.... ( ) ( ) 19.其船背稍夷. ( ) 20.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21.长曾.不盈寸.. ( )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学案第23课 刷子李

23*刷子李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学时: 1学时 知识链接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书由17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转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全书包括《蓝眼》《酒婆》《死鸟》《苏七块》《认牙》《好嘴杨巴》《张大力》《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刷子李》《泥人张》《背头杨》《蔡二少爷》《青云楼主》《小达子》《大回》《刘道远活出殡》。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我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我知道“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独学方法: 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不懂得词语要讨论一下,查一查。 独学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蘸()和()着琴音必得() 发怔()调()浆天衣无缝() 3、课文主要写的事, 赞扬了刷子李的特点。 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二、独学展示 1、读一读: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下列词语: “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

中考23题阅读操作题学案

23题专题---阅读操作题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找到这种类型题目各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例题分析: 爱好思考的小茜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垂三角形”,即两条中线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称为“中垂三角形”.如图(1)、图(2)、图(3)中,AM、BN是△ABC的中线,AN⊥BN于点P,像△ABC 这样的三角形均为“中垂三角形”.设BC=a,AC=b,AB=c. 【特例探究】 (1)如图1,当tan∠PBA=1,c=4时,a= ,b= ; 如图2,当∠PBA=30°,c=2时,a= ,b= ; 【归纳证明】 (2)请你观察(1)中的计算结果,猜想a2、b2、c2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并利用图3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证明】 (3)利用题中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 在边长为3的菱形ABCD中,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E,F分别为线段AO,DO的中点,连接BE,CF并延长交于点M,BM,CM分别交AD于点G,H,如图2所示,求MG2+MH2的值. (4)如图4,?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三等分点,且AD=3AE,BC=3BF,连接AF、BE、CE,且BE⊥CE于E,AF与BE相交点G,AD=3,AB=3,求AF的长.

三、练习 1、阅读理解: 我们知道,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如图1,一个矩形发生变形后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个内角中较小的一个内角为α,我们把? sin 1的值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 (1)若矩形发生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120°,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度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证明 (2)若矩形的面积为S 1,其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为S 2,试猜想S 1, S 2, ? sin 1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 (3)如图2,在矩形ABCD 中,E 是AD 边上的一点,且AB 2 =AE ·AD ,这个矩形发生变形后为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E 1为E 的对应点,连接B 1E 1,B 1D 1,若矩形ABCD 的面积为m 4(m >0),平行四边形A 1B 1C 1D 1的面积为m 2(m >0),试求∠A 1E 1B 1+∠A 1D 1B 1的度数.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三第22、23课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 必修三第22、23课学案 一高考大纲及考点分布 1、从时间(19世纪以来)、空间(欧美、苏联、亚非拉)、重要流派、代表作家等方面梳理世界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要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征,结合主要代表作品的内容认识其文学价值和影响。 2、围绕流派——画家——作品这一主要线索,梳理基础知识,并结合各美术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各流派的特点,并注意与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加以比较。关注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艺术价值:注意对比各种流派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等。 3、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图表法等方法,对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四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美术、音乐出现的历史背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概括和归纳,从整体上把握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重难点解析 1、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量推翻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并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古典主义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时期的结束。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③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2、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重要差异?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宣传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的领域,就是浪漫主义美术的出现。 ②新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绘画要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四典题解析 例1、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和关键信息“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可以判断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A项。注意B项应为19世纪中期。 例2、“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下列与这一美术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是( ) A.《老人与海》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D.《大卫·科波菲尔》 解析:根据“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的描述分析,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B项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它将美与丑融为一体,抨击阴险与邪恶,歌颂美好心灵。五课堂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