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材分析:

本智慧广场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课呈现的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借助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共有几人”,引入对重叠问题的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

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的假期丰富多彩,同学们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我们把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了下来。

学生根据情况记录,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

预设1: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有10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有9人。 预设2:参加小记者活动的比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多几人?

预设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小记者 小交警

出示解决的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鼓励学生列出算式。

预设1:10+9。

预设2:10+9-4。

预设3:10-4+9。

【设计意图:由观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出示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表,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引入对重叠问题的研究。】

二、建构模型,感悟思想

(一)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1.进行比赛

谈话:我们先来个抢名牌的比赛。左边的同学是小记者队的队长,右边的同学是小交警队的队长,名单和名牌都在学具盒里了,请小队长们根据你们队的名单抢自己队员的名牌,并按照名单顺序在活动单上摆好。每次只能抢1张名牌,先抢先得。看谁最先完成。

学生比赛,教师巡视。

2.交流比赛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比赛情况交流抢名牌情况。

预设1:小记者队缺少2人名牌。

预设2:小交警队缺少3人名牌。

预设3:小记者队人员名牌全齐,但是小交警队名牌缺少4人。

3.活动探究

谈话: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满足小记者的需求,又满足小交警的需求呢?

学生上台展示方法。

预设1:将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四人名牌放在中间位置。

谈话:这样一摆这四个同学既属于小记者的,又属于小交警的。这个同学的办法真是两全其美,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同桌之间如果变抢为合作,抢名牌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一个善于合作的孩子。

引导学生帮助小记者队、小交警的队长,圈出自己队全体队员的名单。

顺势引导学生在同桌活动的学习单上圈出队员名单。

(二)数形结合,说明图理。

谈话:圈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属于小交警队。

预设2: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属于小记者队。

预设3: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既属于小交警队又属于小记者队。。

顺势引入韦恩图,并详细介绍。

谈话:这是参加小记者的10人,这是参加小交警的9人,中间表示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图还有一个名字叫韦恩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约翰.韦恩(John Venn)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微信值得学习巧搭“脚手架”使新知的建构顺理成章。】(三)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1.列式计算

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这个图,现在你能根据这个图求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多少人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决。

预设1:10-4+9=15(人)。

预设2:10+9-4=15(人)。

预设3: 9-4+10=15(人)。

引导学生对照算式说解题思路。

预设1:先将两个活动都参加的4人从小记者队中去掉,剩下的就是只参加小记者队的同学人数,最后与只参加小交警队的同学人数合在一起。

预设2:先将参加两队活动的人数合在一起,因为有重复的4人,所有从总数中去掉一份重复的4人,剩下的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

预设3:先将两个活动都参加的4人从小交警队中去掉,剩下的就是只参加小交警队的同学人数,最后与只参加小记者队的同学人数合在一起。

2.回顾猜想结果

谈话: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那刚才我们10+9=19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知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并解答问题。

预设: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多少人?将参加两个小队的人数相加,实际上有重复的4人,也就是多加了4人,所以10+9=19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交流学生算法,根据算式提出问题,数形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 提炼方法

小记者 小交警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黑板,名单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跟刚才的名单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数变成了5人。

谈话:两种活动都参加的变成了5人,现在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引导学生独立列示:10+9-5=14(人),指生交流想法。

预设:先将参加两个小队的人数相加,实际上总数中有有重复的5人,也就是多加了5人,所以最后要减掉5.

谈话:如果有6位同学重复了,参加实践活动一共有几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示10+9-6=13(人)

谈话:有7位同学重复参加了,列式是——

学生列示10+9-7=12(人)

谈话:8位同学重复了。算式是——

学生列示10+9-8=11(人)

追问:最多可以重复几个人?为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最多可以重复9人,因为参加小交警活动都一共有9人。

学生列示10+9-9=10(人)

教师点题:也就是参加小交警的同学全部参加了小记者。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交流想法。

预设:先将两部分给合起来,然后从总数中去掉一份重复的。

师总结:两部分有重复的,从和中减去重复的。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重复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典型的一类问题。就是——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推的关系,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在解决重叠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合中减去重复的,加深对重叠问题的理解。】

三、应用模型,内化提升

1.四年级一班定《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可以借助韦恩图理解题意,列式解决。

2.

井有多深?

估计孩子们借助画图法解决问题,列式计算。

3.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独立审题,有问题的鼓励同桌合作交流解题思路,尝试列出算式,全班讲解。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是顺其自然之举,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1.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2.课件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有助于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学习,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和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 教材的作用和意义: 例1是用集合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而本节课对集合思想的运用是以往认识的一个概括与提升,是两个集合圈有部分重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集合的思想,还能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含义,为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和自然数分类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呼啦圈、用来写名字的小纸条(每人两张)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虽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打算通过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感受抽象的思想,通过口头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无形中渗透建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此外,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在说中学……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激趣导入

小学数学重叠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重叠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就怕谁呀?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

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四、课堂练习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

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重叠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大灰狼)就怕谁呀?(小绵羊)。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拓展方舟 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 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

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 (为他们加油)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 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 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 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 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设计Word

《重叠问题》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的内容。“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思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真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结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图片、实物等具体形象逐步引导进行理性的分析。 本班学生特点:本班学生对电子交互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并能教熟练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中,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并形成反映集合思想的直观图。 难点: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感受和发现直观图并能初步理解集合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 (介绍分组情况和奖励规则)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猜谜语,初步感知重叠问题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想猜一猜吗? 请听好: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照合影,可照片洗出来上面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让2~3个学生说)真了不起,被你猜中了,那你能结合着图片,再给大家说一说吗?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就怕谁呀?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二、拓展方舟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三、游戏解决重点难点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

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5教师根据画的情况出示图进行总结6一起回顾一下,你们能为这些图形起个名字吗?其实呀,早在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人就发明了这些图形就是韦恩图,是表示封闭图形及其关系的图形,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7总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小组讨论一下有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教师板书四、课堂练习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连小聪聪也来凑热闹了,他说要考考你们,你们敢于挑战吗?小聪聪说了答对了有礼物送给你们哦,做题然后出示答案,出示小聪聪的礼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第5课《重叠排列》教案设计02

课题:重叠排列 课时:1课时 课型:设计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案排列的第二课,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排列组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同学间彼此的交流中,产生合作的愉悦心情及默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在分开排列一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图案排列的方式已有所掌握。通过实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排列的构图变化以及颜色处理方式。通过本课能更进一步地掌握排列的美化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重叠排列的特点、单独纹样的产生及重叠排列的方法; 能够用重叠排列的方法组合许多相同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重叠现象的观察与比较,体会重叠的美。 2)通过折叠、剪的方式完成多个相同图案的制作,并尝试进行 重叠排列。 3)通过重叠图案的摆放,能充分利用彩色纸正反交替作用,使 重叠感更突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感受重叠排列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单独纹样及重叠排列组合 难点:运用彩纸正反面色彩交替进行排列。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范画、教具,绘画工具。

2.学具:剪刀、固体胶、油画棒。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技能目标是掌握用重叠排列的方法组合许多相同的图形。其中我采用了各种人物外形来进行排列组合。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作业效果,在过程中还能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实践来完成作业。第一阶段的引入部分中,我通过分开排列的内容进行过度,让学生在分开排列的方法后体会与其相似的重叠排列的美。在认识重叠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生活中的各种照片,比如重叠的楼房、气球、花朵、小动物等。在比较了生活中的排列现象后我引出了人们的各种排列现象,如做操、队列、舞蹈、杂技等,在进行了排列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后,学生明白了重叠排列可以分为有规律的排列和无规律的排列。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己研究两个排列规律中不同的排列方法,同时能请更多的学生上台交流,达到更好的操作和理解效果。在最后的排列展示环节,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展示,比如人物的排列可以引入时下比较热门的达人秀的舞台展示来表现。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人物在舞台表演后的亮相环节,并进行展示。 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如何克隆出多个相同图案,以及如何将图案进行排列。其中能一次得到多个相同图案的方法在上一课的分开排列中已经涉及,学生通过折叠的实践在材料纸上得到多个相同图案,并将其剪下。接下来排列的方式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图片的欣赏、观察并自主探索,得到更多种类的排列和重叠的方式。教师在其中起到的是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让更多的方法在创造后得到交流和展示。让学生们在各自的观察中探究和摸索,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说,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有效途经。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课,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分开排列,回顾上课内容。 2.欣赏图片,生活中重叠排列的现象,体会重叠的美。 3.揭示课题《重叠排列》 二、新授

重叠问题教案

三下《数学广角——重叠问题》凌斐预案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韦恩图的重叠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良好习惯。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1.脑筋急转弯:2个妈妈和2个女儿来临城,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公交车票,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既…又…关联词表示重叠的部分。 S :其中一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是外婆的女儿,是孩子的妈妈。 我们发现有重复出现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为重叠问题。 2.提示课题。 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坐船来高亭, 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却顺利地进上船了,这是为什么?妈妈 女儿 妈妈女儿 一、情境揭题 1.4个苹果和3个香蕉可以分给几个同学?为什么只有6位同学? (提前分给一小组,其中1个同学既有苹果又有香蕉。) 模型演示:请有水果的同学上台,有哪一类同学比较特别。听集合令,让三类同学站到左右呼啦圈中。如何合理表示出既有**又有**的同学。明确他们就是重叠的部分 1.然后将既有苹果又有香蕉的同学放入呼啦圈相交的部分。 想一想:能用其它办法来表示刚才分成三类的情况? 用即时贴表示出两个集合相交。 2.用即时贴好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的产生。 ]师:今天遇到的重叠问题是2个图的,还可以3个图重叠的。

John Venn (约翰.韦恩) 十九世纪英国 的哲学家和数 学家 他在1881年发 明了韦恩图。 韦恩图(也叫文氏图 ) 3.完整读出图意,理解五个区域所表达的意义。 a.左边红色圈内表示是什么? b.右边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蓝色部分”表示什么?用算式如何表示? e.再运用多种方法求一共有多少种文具? 同时把6位同学姓名放到韦恩图中。 2、列式计算(板书) 一题多解,并说出每一个算式的思路。 优化选择,感知用两个集合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数量就是总数。 4+3-1=6(只) 4-1+3=6(只) 4+3-1=6(只) 4-1+3-1+1=6(只) 二、调查应用 1.独立解答:两天一共进货多少种?用韦恩图进行验证。 2.选择题: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准确找到重叠部分的姓名,并选择错误的方法。 三、变式练习 1.利用韦恩图感悟至多与至少。 三(1)班第一组有9个同学喜欢看《动画城》,有6个同学喜欢看《哈利波特》。 三(1)班可能会有多少个同学? 最多可能多少,最少可能多少? 在怎样的情况下,总人数是11人?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美术《重重叠叠》教学设计

《重重叠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了解重叠的形状可以使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2.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重叠各种形状来完成美术作品。 3.通过对重叠形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画出重叠的形状,并设计重叠的形式。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和排列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彩笔、剪刀、彩纸、胶水。 2.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示范作品并导入课题。 师:夏季炎热的天气已经开始了,老师带来了一份凉爽礼物想送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呢? 生:…… 师:想知道吗?这份礼物就是一张大贺卡,请看大屏幕:在深蓝色的海底世界里,一群可爱的小丑鱼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好凉快,好舒服呀。喜欢这个礼物吗? 生:…… 师:非常喜欢呀,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再来看一看,在这张漂亮的贺片里,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凉爽和美丽之外,你还发现什么了吗? 生:…… 总结:这条大黄鱼挡住了小红鱼,而这条小紫鱼又挡住了大黄鱼,它们相互重叠了。看来大家善于发现问题的,非常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重叠叠》。 放映幻灯片,引出课题:重叠的形状。

2.欣赏图片,讲解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重叠的形状呢? 生:树叶,飞翔的小鸟,鱼鳞,成排的树林等。 师:你认为它们美吗?(美)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平时非常注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一些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蔚蓝的天空中,一排大雁在自由地飞翔;校园里小树的叶子正在茂密的生长着;公园池塘的水面上,一朵朵荷花也在争相开放。 师:走进大自然,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 师总结:有大雁整齐的美、有树叶随意的美、还有鱼参差不齐的美…,总之来说,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进行重叠排列之后,我们的大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美。 师:同学们都来思考一下:怎样做就会出现重叠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用老师发给图形卡来摆一摆。 生:…… 师:请同学们共同打开我们今天的知识窗——重叠的解释 (1)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2)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 二、发展阶段 1.多种方法得到重叠的形状。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非常棒!那么,在我们的大自然和生活中,你们喜欢那些图案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在纸上画出来或者剪出来好吗? 学生绘画或制作。 师: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可爱的小白兔,红红的大苹果,还有胖胖的脚丫子…老师也请大家来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图案。 师:可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我怎样才能得到许多个这样的形状呢?你们帮帮老师好不好? 学生尝试制作方法: (1)剪:设计一个基本形,剪下,再重复剪出需要的基本形个数。 (2)画一个基本形,再一个一个重叠的画;画几个基本形,在空白处添加基本形。 教师演示各种制作的方法。

人教版《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知识交流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其实一种集合思想,而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我们学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探索活动,让学生感受集合图形成过程,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常常把1个、2朵花、3枝笔等用一条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学习四边形,把不同的四边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填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集合的思想。但本节课学习的重复部分用集合图来表示,学生是没有学习过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结合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图。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对事物认识往往是直观的,但他们天性好奇心强,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水平发生矛盾时,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简单的“重叠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并运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重叠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简单的“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鲸园小学 杨梅 【课堂学习目标】 1、在操作中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会列算式解答重叠问题。 3、会用数学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方法,理清思路,了解重叠各部分的关系,达成目标一。 2、借助韦恩图寻找重叠问题的规律,会列算式解答,达成目标二。 3、通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成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社会实践图片: 同学们寒假里,我们学校的同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请看图片,其中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参加小记者有10人,参加小交警的有9人。 根据信息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解决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交流解决上面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基本分为文字法、符号法、线段图、韦恩图、算式法。 算式法:10+9-4=15 10-4+9=15 9-4+10 (1)教师: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既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指导解这类题的思路: (补充韦恩图。介绍数学家韦恩资料,感受韦恩图的方便与新颖,渗透数学集合思想) 一共人数:10+9-4=15人 实践活动的信息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

(2)如果方伟代替于平丽参加小交警,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思考解答后,教师再次指导解题思路: (3)像这种重复的现象在数学上叫做重叠,点课题“重叠问题” 3、拓展重叠的可能性。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4人重叠的时参加活动的共有15个人,5人重叠时参加活动的共有14人,还可能重叠几人? 小组合作探究:怎样用算式表示出重叠0人、1人、2人、4人、5人、6人、7人、8人、9人时,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重叠1人:10+9-1=18 重叠2人:10+9-2=17 重叠3人:10+9-3=16 重叠4人:10+9-4=15 重叠5人:10+9-5=14 重叠6人:10+9-6=13 重叠7人:10+9-7=12人 重叠8人:10+9-8=11 重叠9人:10+9-9=10人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时,应从和中(或算式中)减去重复的部分。 4、回顾刚才学习历程。 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不同情况下的重叠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历程:分析思路——观察特点——总结规律 5、生活中的重叠。 抽纸、笔和笔套、推拉门、扇子、碗碟摆放、套娃等等。只要同学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你就能找到许许多多的重叠现象。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10+9-5=14 (人) 小交警9人 小记者1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