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波尔振动(二)实验报告讲解

28波尔振动(二)实验报告讲解
28波尔振动(二)实验报告讲解

实验2.8 波尔振动实验(二)

实验人姓名:合作人:

学院:物理工程与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年级:级学号:

日期:年月日室温:24℃相对湿度:67%

实验数据储存

【实验目的】

1.观察和研究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的特性

2.观察和研究振动过程的拍频、相图、机械能转换和守恒现象

【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数量型号技术指标

扭摆(波尔摆) 1 ZKY-BG 固有振动频率约

0.5Hz

秒表 1 DM3-008 石英秒表,精度

0.01s

三路直流稳压稳流电源1 IT6322 三路隔离,

0-30V/1mV,0.3A/1mA

台式数字万用表 1 DM3051 5-3/4位,1μ

V-1000V,10nA-10A,

准确度为读数的

0.025%

数据采集器及转动传感器1 SW850及CI6531 最高采样率1000Hz,

分辨率0.25°,准确

度±0.009°

实验测控用计算机 1 IdeaCenterB320i 一体台式计算机

【原理概述】

1.振动的频谱

任何周期性的运动均可分解为简谐振动的线性叠加。采集一组如图1所示的扭摆摆动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之后,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就可以得到一组相对振幅随频率的变化数据。以频率为横坐标,相对振幅为纵坐标可作出一条如图2所示的曲线,即为波尔振动的频谱。在自由振动状态下,峰值对应的频率就是波尔振动仪的固有振动频率。

图1 角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图2 振动的频谱

2.拍频

3.相图和机械能

扭摆的摆动过程存在势能和动能的转换,其势能和动能为

其中I 为扭摆的转动惯量。势能与摆动角度的平方成正比,动能与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若以角度为横坐标,角速度为纵坐标画出两者的关系曲线,称为相图。通过相图可直观地

看出扭摆振动过程中势能与动能的变化。图3 所示为阻尼振动的相图,机械能不断损耗,

相图逐渐缩小至中心点。图4 所示为理想的自由振动的相图,势能和动能相互转换,但总

的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相图为一个面积保持不变的椭圆。

图3 阻尼振动的相图图4 自由振动的相图

【实验内容】

1.观测波尔振动的频谱

1)记录一组波尔摆在7V 阻尼、无驱动力状态下摆动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并得到振动的频谱,由频谱图确定波尔振动仪的固有振动频率。

2)用计算机分别记录和观测波尔振动仪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三种振动状态的频谱并分析异同。

3)调速旋钮每调节半圈测一组数据,测量不同驱动力矩频率下受迫振动的频谱,讨论其异同。

2.观测波尔振动的相图

1)取一组角度和角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画出相图。讨论相图的物理意义。

2)作出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三种振动状态下的相图,讨论其异同。

3)调速旋钮每调节半圈测一组数据,测出不同驱动力矩频率下受迫振动的相图,讨论其异同。

3.观察并记录振动的“拍”

加上外力矩和阻尼(7V),转动摆轮并释放,在阻尼振动趋向受迫振动稳定状态的过程中记录摆轮的摆动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由该曲线的包络线观察到“拍”的现象。自行确定若干组阻尼和驱动的组合,在不同组合下观察“拍”的现象并讨论。(参考:驱动力矩的频率取最快、最慢、中间值三个点)

【测量数据和数据处理】

1.观测波尔振动的频谱

1)波尔摆在7V 阻尼、无驱动力状态下摆动

图5 波尔摆在7V 阻尼、无驱动力状态下摆动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图6 波尔摆在7V 阻尼、无驱动力状态下振动的频谱

从图8可看出,波尔振动仪的固有振动频率约为0.5Hz。

2)用计算机分别记录和观测波尔振动仪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三种振动状态的频谱并分析异同。

图7 波尔摆在初始角度为60°的自由振动下频谱图8 波尔摆在7V 阻尼、无驱动力状态下振动的频谱

图9 波尔摆在7V 阻尼、驱动力2.5状态下振动的频谱

从图7-9可知,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三种振动状态均呈起伏状,在某一频率下摆轮摆动角度达到最大值。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均在固有频率附近摆轮摆动角度达到最大,且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固有频率几乎相同,但是在固有频率附近自由振动的摆动最大角度远小于受迫振动的摆动最大角度。而阻尼振动摆轮摆动达到最大角度时的频率和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均不相同,略小于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固有频率。

3)调速旋钮每调节半圈测一组数据,测量不同驱动力矩频率下受迫振动的频谱,讨论其异同。

U=7v 初始角度=60°

图10 驱动力0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1 驱动力0.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12 驱动力1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3 驱动力1.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4 驱动力2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5 驱动力2.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6 驱动力3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7 驱动力3.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18 驱动力4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19 驱动力4.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20 驱动力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1 驱动力5.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2 驱动力6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3 驱动力6.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4 驱动力7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5 驱动力7.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26 驱动力8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7 驱动力8.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28 驱动力9时受迫振动频谱图图29 驱动力9.5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图30 驱动力10时受迫振动频谱图

分析图10-30可知,

1)在受迫振动中,扭摆的周期是与驱动力的周期一致的,与自由振动的周期无关,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增大扭摆的振幅而对驱动力的频率做了调整,受迫振动的周期相应起了变化。

2)当驱动电压相等时受迫振动的频率大致相等,即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相等。

3)当驱动力的频率小于扭摆的固有频率ω0时,振幅先迅速由0增大到某个值,之后又逐渐减小至一个稳定值,这一点与振动的能量变化相符,能量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振动能量的来源是驱动力。当驱动力的频率约等于扭摆的固有频率ω0时,振幅由0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达到共振。这一点与振动的能量变化相符,能量是逐渐增大到稳定值的。

当驱动力的频率大于扭摆的固有频率ω0时,振幅先逐渐由0增大到某个值,之后又逐渐减小至一个稳定值。这一点与振动的能量变化相符,能量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

比较三种情况稳定时的的振幅可知,共振稳定时的振幅最大。

2.观测波尔振动的相图

1)U=7v 初始角度为60°

图31 U=7v 初始角度为60°阻尼振动相图

相图的物理意义:从阻尼振动地相图中看出,相点往坐标中心螺旋式的趋近。螺旋纹向内衰减,即振动的能量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能量不断消耗,振幅不断减小直至停止。

2)作出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三种振动状态下的相图,讨论其异同。

图32 扭摆自由振动的振动周期T = 1.75 sec 固有频率 f = 0.571 sec-1的相图

“自由振动”并不是理想的自由振动,其振幅缓慢减少,本图只取采集数据中前面一部分作为近似的自由振动。从相图可以看出,相轨迹的圆不断缩小。理论上,对于自由振动,相轨迹应该是

一个圆,由于有小的阻尼,相轨迹缓慢地趋向中心,但因阻尼比较小,其衰减地速度比较慢。这是因为扭摆收阻尼力做功,振动的能量逐渐转化为热能耗散调。

图33 U=7v 初始角度为60°的阻尼振动相图

从阻尼振动地相图中看出,相点往坐标中心螺旋式的趋近。与自由振动相图不同的是,阻尼振动相图中,圆圈数稀疏了很多,相点回到中心的速度很大,经历的圈数很少;说明了随着阻尼的增大,扭摆振动的衰减过程变得越来越快了。这是因为扭摆收阻尼力做功,振动的能量逐渐转化为热能耗散调。

图34 驱动力为1初始角度为60°的受迫振动相图

从受迫振动相图可以看出,相点也是几乎在同一个圆周上往复运动,没有向原点即静止状态趋近的倾向。这是因为,通过外界驱动力做功,补偿振动过程中阻尼产生的损耗,使扭摆得以在稳定状态不断的振动下去。

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各相图的异同点:

1>各相图都描述了偏转角度和瞬时频率的变化情况,形状都近似为螺旋状;

2>三种振动中各量的衰减情况不同,自由振动时稍微衰减,阻尼振动时随阻尼电压的不同而有不同

3>衰减速度,受迫振动近似不衰减。

3)调速旋钮每调节半圈测一组数据,测出不同驱动力矩频率下受迫振动的相图,讨论其异同。

初始角度均为60°

图35 驱动力为0时受迫振动相图图36 驱动力为0.5时受迫振动相图图37 驱动力为1时受迫振动相图图38 驱动力为1.5时受迫振动相图

图39 驱动力为2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0 驱动力为2.5时受迫振动相图

图41 驱动力为3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2 驱动力为3.5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3 驱动力为4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4 驱动力为4.5时受迫振动相图

图47 驱动力为6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8 驱动力为6.5时受迫振动相图图49 驱动力为7时受迫振动相图图50 驱动力为7.5时受迫振动相图

图53 驱动力为9时受迫振动相图图54 驱动力为9.5时受迫振动相图

图55 驱动力为10时受迫振动相图

由图35-55经分析有

1)从受迫振动相图可以看出,相点是几乎在圆周上往复运动,没有向原点即静止状态靠近的倾向,这是因为,通过外界驱动力做功,补偿振动过程中阻尼产生的损耗,使扭摆得以在稳定状态不断振动下去;

2)无论阻尼的电压有多大,当频率约等于固有频率时,将产生共振,偏转的最大角度达到最大。当频率偏离固有频率时,偏转角度逐渐减小;

3)当驱动电压发生变化时,扭摆的周期是与驱动力的周期一致的,与扭摆的固有周期无关。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共振频率时,将发生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

4)受迫振动的相图变化情况与驱动力频率有关。当驱动力频率接近固有频率时,螺旋线由原点出发

向外扩大,最后螺旋线的半径趋于稳定,可见能量是逐渐增大到稳定值的。当驱动力频率与固有频率相差较大时,螺旋线是先从原点出发向外扩大到某个值,之后又逐渐向内收缩至一个稳定值,可见能量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

3.观察并记录振动的“拍”

图56 阻尼4 外力矩0 图57 阻尼4 外力矩5

图58 阻尼4 外力矩10 图59 阻尼7 外力矩0

图60 阻尼7v 外力矩5 图61 阻尼7v 外力矩10

在扭摆作受迫振动时,扭摆从初始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受迫振动的稳定状态过程中,其运动为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两种振动过程的叠加。由图56-61经分析可看出,当阻尼振动频率与受迫振动频率在可叠加范围内相近时,拍频减小;两频率在可叠加范围内相差较大时,拍频增大。

【讨论分析】

实验中无可避免会存在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可能存在实验桌的振动造成扭摆的晃动,最后导致实验误差。为减小这种误差,应尽量保持实验桌的平稳、线与扭摆的侧面不要接触、线与实验桌不要接触以及计量减少外界对扭摆的干扰。

【思考题】

1.实验过程中如何设置实验设备,使波尔振动仪产生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

答:在实验过程中要使得波尔振动仪产生自由振动,只需将电源关闭,将摆轮转动使其偏离平衡位置,释放摆轮后波尔共振仪的摆轮在弹性力矩作用下作自由摆动;将直流稳压电源打开,调节电源使其输出一定电压给阻尼线圈,将摆轮转动使其偏离平衡位置,释放后摆轮在电磁阻尼力矩作用下作阻尼振动;打开电源和驱动电机,调节调速旋钮的位置,使摆轮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受到驱动力矩的作用,释放摆轮后,摆轮在驱动力矩的作用下作受迫振动。

2.试讨论扭摆建立稳定的受迫振动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答:设外加简谐力矩的频率是ω,外力矩角幅度为θ0,则M0=cθ0为外力矩幅度,因此外力矩可表示为M ext=M0cosωt。扭摆的动力学方程为

(1)

其中h=M0/I。在稳定状态下,式(1)的解为θ=Acos(ωt+)(2)

(此式表明不论扭摆一开始的振动状态如何,在简谐外力矩的作用下,扭摆的振动都会逐渐趋于简谐振动,振幅为A,频率与外力矩的频率相同,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位差。)

其中A为角振幅,由下式表示

(3)

而角位移θ与简谐外力矩之间的相位差则可表示为

(4)

3.列举若干种测量扭摆转动角度和角速度的方法。

答:

1)用转动传感器和计算机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将一条细线的一端粘在波尔摆黄色转盘的边缘上,另一端绕过传感器的转轮绑一个2g 的砝码,使得波尔摆转动时可以带动传感器转动,这样就可以

通过传感器获得波尔摆的转动角度、角速度、和周期等一系列参数。

2)直接从角度读数盘处读出转动角度,用秒表记录下摆动周期用公式ω=2π/T可求角速度。

3)用摆轮光电门记录下转动角度和周期,用公式ω=2π/T可求角速度。

4.任选一组阻尼振动的数据,以摆动角度的平方为横坐标,以角速度的平方为纵坐标画图,讨论与相图的异同。

答:

图63 阻尼振动相图图62 角度平方与角速度平方的关系图

···

【参考文献】

[1] 朱鹤年. 波耳共振仪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J]. 大学物理, 2006, 25(11): 47-48.

[2] 单晓峰. 关于受迫振动、共振的实验研究[J].物理实验,2006,26(8):24.26.

[3] 赵凯华,罗蔚茵.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 沈韩,黄钢明,崔新图,赵艳娥等编. 物理学实验教程-基础物理实验分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 黄镜荣,崔新图,李达亮等.波尔摆振动观测及其相图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增刊):39-41.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 '、实验目的 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p、弦长L和弦的张力T的关系,并进行测 量。 、、实验仪器 弦线,电子天平,滑轮及支架,砝码,电振音叉,米尺 、实验原理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认为波动是从A 点发出的,沿弦线朝E端方向传播,称为入射波,再由E端反射沿弦线朝A端传播,称为反射 波。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一条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 播时将相互干涉,移动劈尖E 到适合位置?弦线上 的波就形成驻波。这时, 弦线上的波被分成几段形 成波节和波腹。驻波形成如图(2)所示。 设图中的两列波是沿X轴相向方向传 播的振幅相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的简谐波。向右传播的用细实线表示,向 图(2)左传播的用细虚线 表示,它们的合成驻波用粗 实线表示。由图可见,两个 波腹间的距离都是等于半 个波长,这可从波动方程推

导出来。 下面用简谐波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设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入射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 “0”,且在X二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Y i = Acos2 (ft —x/ ) Y2 = Acos[2 (ft + x/ "+ ]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 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Y i + 丫2 = 2Acos[2 (x/ ) + /2]Acos2 ft ① 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 它们的振幅为丨2A cos[2 (x/ )+ /2] |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 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丨cos[2 (x/ ) + /2] | =0 2 (x/ ) + /2 = (2k+1) / 2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x = 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X k+1 —X k = (k + 1) 12—k / 2 = / 2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I cos[2 (x/ ) + /2] | =1

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13 弦振动的研究 任何一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称为振动。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均匀弦振动的传播,实际上是两个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的叠加,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的传播规律: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振动所形成的驻波。 2. 研究弦振动的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 掌握用驻波法测定音叉频率的方法。 二. 实验仪器 电动音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等。 三. 实验原理 1. 两列波的振幅、振动方向和频率都相同,且有恒定的位相差,当它们在媒质内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时,将产生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形成驻波。如图3-13-1所示。在音叉一臂的末端系一根水平弦线,弦线的另一端通过滑轮系一砝码拉紧弦线。当接通电源,调节螺钉使音叉起振时,音叉带动弦线A 端振动,由A 端振动引起的波沿弦线向右传播,称为入射波。同时波在C 点被反射并沿弦线向左传播,称为反射波。这样,一列持续的入射波与其反射波在同一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将会相互干涉。当C 点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弦线上就形成驻波。此时,弦线上有些点始终不动,称为驻波的波节;而有些点振动最强,称为驻波的波腹。 2. 图3-13-2所示为驻波形成的波形示意图。在图中画出了两列波 在T=0,T/4,T/2时刻的波形,细实线表示向右传播的波,虚线表示 向左传播的波,粗实线表示合成波。如取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振动相位 始终相同的点作为坐标原点,且在X=0处,振动点向上到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文档

2020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文 档 Contract Template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

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 ρ 1 -------------------------------------------------------①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γ =λ1 -------------------------------------------------------③ρ1 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 n=2L ------------------------------------------------------④ρ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 并进行测量。 三、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

分别为: Y1=Acos2π(ft-x/ λ) Y2=Acos[2π (ft+x/λ)+ π]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λ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Y1+Y2=2Acos[2π(x/ λ)+π/2]Acos2πft ① 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π(x/ λ)+π/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π(x/ λ)+π/2] |=0 2π(x/ λ)+π/2=(2k+1) π/ 2 ( k=0. 2. 3. …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x=kλ /2 ② 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x k+1-x k =(k+1)λ/2-kλ / 2=λ / 2 ③ 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π(x/ λ)+π/2] | =1 2π(x/ λ)+π/2 =kπ( k=0. 1. 2. 3. )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 x=(2k-1)λ/4 ④ 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L=nλ/ 2 ( n=1. 2. 3. …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 λ=2L / n ⑤ 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根据波速、频率及波长的普遍关系式:V=λf,将⑤式代入可得弦线上横波的

驻波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观察弦振动及驻波的形成; 3、在振动源频率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4、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定量测定某一恒定波源的振动频率; 5、学习对数作图法。 实验仪器: 弦线上驻波实验仪(FD-FEW-II型)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动刀口、可动卡口、米尺、弦线、砝码等;分析天平,米尺。 实验原理: 如果有两列波满足:振幅相等、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的条件,当它们相向传播时,两列波便产生干涉。一些相隔半波长的点,振动减弱最大,振幅为零,称为波节。两相邻波节的中间一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其它各点的振幅各不相同,但振动步调却完全一致,所以波动就显得没有传播,这种波叫做驻波。驻波相邻波节间的距离等于波长λ的一半。 如果把弦线一端固定在振动簧片上,并将弦线张紧,簧片振动时带动弦线由左向右振动,形成沿弦线传播的横波。若此波前进过程中遇到阻碍,便会反射回来,当弦线两固定端间距为半波长整数倍时,反射波与前进波便形成稳定的驻波。波长λ、频率f和波速V满足关系:V = fλ (1) 又因在张紧的弦线上,波的传播速度V与弦线张力T及弦的线密度μ有如下关系:(2) 比较(1)、(2)式得:(3)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4) 若固定频率f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 ,作ln T -lnλ图,若直线的斜率值近似为,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改变振动频率f,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n f - lnλ图,如得一斜率为的直线就验证了。 将公式(3)变形,可得:(5) 实验中测出λ、T、μ的值,利用公式(5)可以定量计算出f的值。 实验时,测得多个(n个)半波长的距离l,可求得波长λ为:(6) 为砝码盘和盘上所挂砝码的总重量;用米尺测出弦线的长度L,用分析天平测其质量,求出弦的线密度(单位长度的质量):(7) 实验内容: 1、验证横波的波长λ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f不变) 固定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卡口支架⑤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将可动刀口支架④移到某一稳定波节点处,用实验平台上的标尺测出④、⑤之间的距离l,数出对应的半波数n,由式(6)算出波长λ。张力T改变6次,每一T下测2次λ,求平均值。作lnλ- ln T图,由图求其斜率。

均匀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八 固定均匀弦振动的研究 XY 弦音计是研究固定金属弦振动的实验仪器,带有驱动和接收线圈装置,提供数种不同的弦,改变弦的张力,长度和粗细,调整驱动频率,使弦发生振动,用示波器显示驱动波形及传感器接收的波形,观察拨动的弦在节点处的效应,进行定量实验以验证弦上波的振动。它是传统的电子音叉的升级换代产品。它的优点是无燥声污染,通过函数信号发生器可以方便的调节频率,而这两点正好是电子音叉所不及的。 [实验目的] 1. 了解均匀弦振动的传播规律。 2. 观察行波与反射波互相干涉形成的驻波。 3. 测量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4. 通过驻波测量,求出弦的线密度。 [实验仪器] XY 型弦音计、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驱动线圈和接收线圈等。 [实验原理] 设有一均匀金属弦线,一端由弦码A 支撑,另一端由 弦码B 支撑。对均匀弦线扰动,引起弦线上质点的振动, 假设波动是由A 端朝B 端方向传播,称为行波,再由B 端 反射沿弦线朝A 端传播,称为反射波。行波与反射波在同 一条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将互相干涉,移动弦码B 到 适当位置。弦线上的波就形成驻波。这时,弦线就被分成 几段,且每段波两端的点始终静止不动,而中间的点振幅 最大。这些始终静止的点称为波节,振幅最大的点称为波 腹。驻波的形成如图4-8-1所示。 设图4-8-1中的两列波是沿x 轴相反方向传播的振幅相等、频率相同的简谐波。向右传播的用细实线表示,向左传播的用细虚线表示,它们的合成驻波用粗实线表示。由图4-8-1可见,两个波腹间的距离都是等于半个波长,这可以从波动方程推导出来。 下面用简谐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设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行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且在x =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为: )(2cos 1λπx ft A y -= )(2cos 2λ πx ft A y += 式中A 为简谐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图 4-8-1

大学物理题库-振动与波动

振动与波动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当质点以频率ν 作简谐振动时,它的动能的变化频率为( ) (A ) 2v (B )v (C )v 2 (D )v 4 2、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振动,振幅为cm 12,周期为s 2。当0=t 时, 位移为cm 6,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则振动表达式为( ) (A) )(3 cos 12.0π π-=t x (B ) )(3 cos 12.0π π+=t x (C ) )(3 2cos 12.0π π-=t x (D ) ) (32cos 12.0π π+=t x 3、 有一弹簧振子,总能量为E ,如果简谐振动的振幅增加为原来的两倍,重物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变为 ( ) (A )2E (B )4E (C )E /2 (D )E /4 4、机械波的表达式为()()m π06.0π6cos 05.0x t y +=,则 ( ) (A) 波长为100 m (B) 波速为10 m·s-1 (C) 周期为1/3 s (D) 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5、两分振动方程分别为x 1=3cos (50πt+π/4) ㎝ 和x 2=4cos (50πt+3π/4)㎝,则它们的合振动的振幅为( ) (A) 1㎝ (B )3㎝ (C )5 ㎝ (D )7 ㎝ 6、一平面简谐波,波速为μ=5 cm/s ,设t= 3 s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则x=0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 ) (A) y=2×10- 2cos (πt/2-π/2) (m) (B) y=2×10- 2cos (πt + π) (m) (C) y=2×10- 2cos(πt/2+π/2) (m) (D) y=2×10- 2cos (πt -3π/2) (m) 7、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 传播。x=0处的质点 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若波函数用余弦函数表示,则该波的初位相为( ) (A )0 (B )π (C) π /2 (D) - π /2 8、有一单摆,摆长m 0.1=l ,小球质量g 100=m 。设小球的运动可看作筒谐振动,则该振动的周期为( ) (A) 2π (B )32π (C )102π (D )52π 9、一弹簧振子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时,弹性力在半个周期内所做的功为 [ ] (A) kA 2 (B )kA 2 /2 (C )kA 2 /4 (D )0

弦振动研究试验(教材)分析

弦振动研究试验 传统的教学实验多采用音叉计来研究弦的振动与外界条件的关系。采用柔性或半柔性的弦线,能用眼睛观察到弦线的振动情况,一般听不到与振动对应的声音。 本实验在传统的弦振动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内容,由于采用了钢质弦线,所以能够听到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可研究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仅能做标准的弦振动实验,还能配合示波器进行驻波波形的观察和研究,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驻波波形并不是理想的正弦波,直接用眼睛观察是无法分辨的。结合示波器,更可深入研究弦线的非线性振动以及混沌现象。 【实验目的】 1. 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弦波形成的条件。 2. 测量拉紧弦不同弦长的共振频率。 3. 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 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原理】 张紧的弦线4在驱动器3产生的交变磁场中受力。移动劈尖6改变弦长或改变驱动频率,当弦长是驻波半波长的整倍数时,弦线上便会形成驻波。仔细调整,可使弦线形成明显的驻波。此时我们认为驱动器所在处对应的弦为振源,振动向两边传播,在劈尖6处反射后又沿各自相反的方向传播,最终形成稳定的驻波。 图 1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当弦线上最终形成稳定的驻波时,我们可以认为波动是从左端劈尖发出的,沿弦线朝右端劈尖方向传播,称为入射波,再由右端劈尖端反射沿弦线朝左端劈尖传播,称为反射波。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一条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将相互干涉,在适当的条件下,弦线上就会形成驻波。这时,弦线上的波被分成几段形成波节和波腹。如图1所示。 设图中的两列波是沿X轴相向方向传播的振幅相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的简谐波。向右传播的用细实线表示,向左传播的用细虚线表示,当传至弦线上相应点时,相位差为恒定时,它们就合成驻波用粗实线表示。由图1可见,两个波腹或波节间的距离都是等于半个波长,这可从波动方程推导出来。 下面用简谐波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设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入射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相位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 =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π(ft-x/ λ) Y2=Acos2π(ft+x/ 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λ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Y1+Y2=2Acos2π(x/ λ)cos2π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cos2π(x / λ) |,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与时间无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π(x / λ) |=0 2πx / λ=(2k+1) π / 2 ( k=0.1.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X=(2K+1)λ /4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X K+1-X K =[2(K+1)+1] λ/4-(2K+1)λ / 4)=λ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π(X / λ) | =1 2πX / λ=Kπ ( K=0. 1. 2. 3. ······)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 X=Kλ / 2= 2kλ /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1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日期室温气压成绩教师 实验名称弦振动研究 【实验目的】 1.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 2.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 3.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仪器】 弦振动研究试验仪及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各一台、双综示波器一台 【实验原理】 驻波是由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都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干涉现象。 当入射波沿着拉紧的弦传播,波动方程为 ()λ πx =2 y- cos A ft 当波到达端点时会反射回来,波动方程为 ()λ πx cos =2 y+ A ft

式中,A 为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拨叠加后的波方程为 ft x A y y y πλπ2cos 2cos 22 1=+= 这就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方程。式中,λπx A 2cos 2是各点的振幅 ,它只与x 有关,即各点 的振幅随着其与原点的距离x 的不同而异。上式表明,当形成驻波时,弦线上的各点作振幅为λ πx A 2cos 2、频率皆为f 的简谐振动。 令02cos 2=λπx A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 412λ +±=k x Λ2,1,0=k 令12cos 2=λπx A ,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 2λ k x ±= Λ 2,1,0=k 相邻两波腹的距离为半个波长,由此可见,只要从实验中测得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波长。 在本试验中,由于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故两端 点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均匀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 既有 2λ n L = 或 n L 2=λ Λ2,1,0=n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 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 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 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ρ 1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 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 λ γ -- 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 γ =λ1 -- ③ρ 1 又有L=n* λ/2或λ =2*L/n 代入③得γ n=2L --- ④ρ 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研究γ和n 的关系 ①选择 5 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 ,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 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 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

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 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 )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 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 时的共振频率,做γn 图线,导出γ和n 的关系。 2. 研究γ和T 的关系保持L=60.00cm,ρ 1 保持不变,将1kg 的砝码依次挂在第1、2、3、4、5 槽内,测出n=1 时的各共振频率。计算lg r 和lgT,以lg2 为纵轴,lgT 为横轴作图,由此导出r 和T 的关系。 3. 验证驻波公式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写出弦振动的共振频率γ与张力T、线密度ρ关系,验证驻波公式 1、弦长l1 、波腹数n 的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大学物理复习题答案(振动与波动)

大学物理1复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个弹簧振子和一个单摆(只考虑小幅度摆动),在地面上的固有振动周期分别为T 1和 T 2。将它们拿到月球上去,相应的周期分别为'T 1和'T 2。则有 ( B ) A .'T T >11且 'T T >22 B .'T T =11且 'T T >22 C .'T T <11且 'T T <22 D .'T T =11且 'T T =22 2.一物体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cos 4x A t ?? =+ ?? ? πω,在4 T t = (T 为周期)时刻,物体的加速度为 ( B ) A. 2ω 2ω C. 2ω 2ω 3.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2A -,且向x 轴的正方向 运动,代表此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 D ) A A A A A A C) A x x A A x A B C D 4. 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周期相同.第一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1αω+=t A x .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正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 个质点正在最大正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 B ) A. )π21cos( 2++=αωt A x B. )π21 cos(2-+=αωt A x . C. )π2 3 cos( 2-+=αωt A x D. )cos(2π++=αωt A x .

5.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t y π240cos 10 0.43 -?=,式中y 的单位为m ,t 的单 位为s ,它所形成的波形以s m /30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则该波的波长为 ( A ) A .m 25.0 B .m 60.0 C .m 50.0 D .m 32.0 6.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位移的单位为厘米,时间单位为秒。则此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 B ) A .cos x t ππ??=+ ???2 2233 B .cos x t ππ??=+ ??? 42233 C .cos x t ππ??=- ???22233 D .cos x t ππ??=- ??? 42233 二. 填空题(每空2分) 1. 简谐运动方程为)4 20cos(1.0π π+ =t y (t 以s 计,y 以m 计) ,则其振幅为 0.1 m,周期为 0.1 s ;当t=2s 时位移的大小为205.0m. 2.一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如图所示,振幅矢量长2cm ,则该简谐振动 的初相为4 0π ?=,振动方程为_)4 cos(2π π+ =t y 。 3.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x t y ππ24cos 08.0-=,式中y 和x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则该波的振幅A= 0.08 ,波长=λ 1 ,离波源0.80m 及0.30m 两处的相位差=?? -Л 。 4. 一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确定在t = 2s 时刻质点的位移为___0 ___,速度为:πω3=A . t

弦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13 弦振动得研究 任何一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称为振动。振动就是产生波动得根源,波动就是振动得传播。均匀弦振动得传播,实际上就是两个振幅相同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得叠加,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得传播规律:横波得波长与弦线中得张力得平方根成正比,而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得质量)得平方根成反比、 一、 实验目得 1、 观察弦振动所形成得驻波。 2、 研究弦振动得驻波波长与张力得关系、 3. 掌握用驻波法测定音叉频率得方法。 二。 实验仪器 电动音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等。 三。 实验原理 1、 两列波得振幅、振动方向与频率都相同,且有恒定得位相差,当它们在媒质内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时,将产生一种特殊得干涉现象——形成驻波、如图3—13—1所示。在音叉一臂得末端系一根水平弦线,弦线得另一端通过滑轮系一砝码拉紧弦线。当接通电源,调节螺钉使音叉起振时,音叉带动弦线A端振动,由A 端振动引起得波沿弦线向右传播,称为入射波。同时波在C 点被反射并沿弦线向左传播,称为反射波。这样,一列持续得入射波与其反射波在同一弦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将会相互干涉、当C 点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弦线上就形成驻波。此时,弦线上有些点始终不动,称为驻波得波节;而有些点振动最强,称为驻波得波腹。 2、 图3—13-2所示为驻波形成得波形示意图。在图中画出了两 列波在T=0,T/4,T/2时刻得波形,细实线表示向右传播得波,虚线表示 向左传播得波,粗实线表示合成波。如取入射波与反射波得振动相位 始终相同得点作为坐标原点,且在X=0处,振动点向上到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得波动方程分别为: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例题习题

精品 振动波动 一、例题 (一)振动 1.证明单摆是简谐振动,给出振动周期及圆频率。 2. 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运动,振幅为12cm ,周期为2s 。当t = 0时, 位移为6cm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 求: (1) 振动表达式; (2) t = 0.5s 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如果在某时刻质点位于x =-0.6cm ,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求从该位置回到平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 3. 已知两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方程分别为: x 1= 0.05cos (10 t + 0.75π) 20.06cos(100.25)(SI)x t π=+ 求:(1)合振动的初相及振幅. (2)若有另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x 3 = 0.07cos (10 t +? 3 ), 则当? 3为多少时 x 1 + x 3 的振幅最大?又? 3为多少时 x 2 + x 3的振幅最小? (二)波动 1. 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振幅为2 cm ,频率为 50 Hz ,波速为 200 m/s 。在t = 0时,x = 0处的质点正在平衡位置向y 轴正方向运动, 求:(1)波动方程 (2)x = 4 m 处媒质质点振动的表达式及该点在t = 2 s 时的振动速度。 2. 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m/s 8.0=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原点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求:(1)原点的振动表达式; (2)波动表达式; (3)同一时刻相距m 1的两点之间的位相差。 3. 两相干波源S 1和S 2的振动方程分别是1cos y A t ω=和2cos(/2)y A t ωπ=+。 S 1距P 点3个波长,S 2距P 点21/4个波长。求:两波在P 点引起的合振动振幅。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 振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 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三、波。示。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 “O ”,且在X =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Y 1=Acos2(ft -x/ ) Y 2=Acos[2 (ft +x/λ)+ ]式中A 为简谐波的振幅,f 为频率,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 Y 1 +Y 2=2Acos[2(x/ )+/2]Acos2ft ① 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x/ )+/2] |,与时间无关t ,只与质点的位置x 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x/ )+/2] |=0

2(x/ )+/2=(2k+1) / 2 ( k=0. 2. 3. …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 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 x k+1-x k =(k+1)/2-k / 2= / 2 ③ 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x/ )+/2] | =1 2(x/ )+/2 =k ( k=0. 1. 2. 3. )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 x=(2k-1)/4 ④ 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 L=n / 2 ( n=1. 2. 3. …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 =2L / n ⑤ 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根据波速、频率及波长的普遍关系式:V=f,将⑤式代入可得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 V=2Lf/n ⑥ 另一方面,根据波动理论,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V=(T/ρ)1/2 ⑦ 式中T为弦线中的张力,ρ为弦线单位长度的质量,即线密度。 再由⑥⑦式可得 f =(T/ρ)1/2(n/2L) 得 T=ρ / (n/2Lf )2 即ρ=T (n/2Lf )2 ( n=1. 2. 3. … ) ⑧ 由⑧式可知,当给定T、ρ、L,频率f只有满足以上公式关系,且积储相应能量时才能在弦线上有驻波形成。 四、实验内容 1、测定弦线的线密度:用米尺测量弦线长度,用电子天平测量弦线质量,记录数据 2、测定11个砝码的质量,记录数据

大学物理振动与波动

振动与波动 选择题 0580.一长为l 的均匀细棒悬于通过其一端的光滑水平固定轴上,(如图所示), 作成一复摆.已知细棒绕通过其一端的轴的转动惯量23 1 ml J =,此摆作微小振 动的周期为 (A) g l π2. (B) g l 22π. (C) g l 322π . (D) g l 3π. [ C ] 3001. 把单摆摆球从平衡位置向位移正方向拉开,使摆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微小角度θ ,然后由静止放手任其振动,从放手时开始计时.若用余弦函数表示其运动方程,则该单摆振动的初相为 (A) π. (B) π/2. (C) 0 . (D) θ. [ C ] 3003.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系一质量为m 1的物体,稳定后在m 1下边又系一质量为m 2 的物体,于是弹簧又伸长了?x .若将m 2移去,并令其振动,则振动周期为 (A) g m x m T 122?π= . (B) g m x m T 212?π=. (C) g m x m T 2121?π= . (D) g m m x m T )(2212+π=?. [ B ] 3004.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的两个轻弹簧串联在一起,下面挂着质量为m 的物体,构成一个竖挂的弹簧振子,则该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A) 21212)(2k k k k m T +π =. (B) ) (221k k m T +π= . (C) 2121)(2k k k k m T +π=. (D) 2 122k k m T +π=. [ C ] 3255.如图所示,在一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系一质量为m 的物体,再用此弹簧改系一质量为4m 的物体,最后将此弹簧截断为两个等长的弹簧并联后悬挂质 量为m 的物体,则这三个系统的周期值之比为 (A) 1∶2∶2/1. (B) 1∶2 1 ∶2 .

大学物理习题解答8第八章振动与波动 (1)

第八章 振动与波动 本章提要 1. 简谐振动 · 物体在一定位置附近所作的周期性往复运动称为机械振动。 · 简谐振动运动方程 ()cos x A t ω?=+ 其中A 为振幅,ω 为角频率,(ωt+?)称为谐振动的相位,t =0时的相位? 称为初相位。 · 简谐振动速度方程 d () d sin x v A t t ωω?= =-+ · 简谐振动加速度方程 2 2 2d ()d cos x a A t t ωω?= =-+ · 简谐振动可用旋转矢量法表示。 2. 简谐振动的能量 · 若弹簧振子劲度系数为k ,振动物体质量为m ,在某一时刻m 的位移为x ,振动速度为v ,则振动物体m 动能为 2 12k E m v = · 弹簧的势能为 2 12p E kx = · 振子总能量为 P 2 2 2 2 2 211()+()22 1=2 sin cos k E E E m A t kA t kA ωω?ω?=+=++ 3. 阻尼振动

· 如果一个振动质点,除了受弹性力之外,还受到一个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尼作用,那么它将作振幅逐渐衰减的振动,也就是阻尼振动。 · 阻尼振动的动力学方程为 2 2 2d d 20d d x x x t t β ω++= 其中,γ是阻尼系数,2m γ β= 。 (1) 当22ωβ>时,振子的运动一个振幅随时间衰减的振动,称阻尼振动。 (2) 当22ωβ=时,不再出现振荡,称临界阻尼。 (3) 当22ωβ<时,不出现振荡,称过阻尼。 4. 受迫振动 · 振子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周期性外力称驱动力 · 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为 2 2 P 2d d 2d d cos x x F x t t t m β ωω++= 其中,2k m ω=,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2C m β=;F 为驱动力振幅。 · 当驱动力振动的频率p ω等于ω时,振幅出现最大值,称为共振。 5. 简谐振动的合成与分解 (1) 一维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若任一时刻t 两个振动的位移分别为 111()cos x A t ω?=+ 222()cos x A t ω?=+ 合振动方程可表示为 ()cos x A t ω?=+ 其中,A 和? 分别为合振动的振幅与初相位 A =

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清华弦振动实验报告 篇一: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 2.用弦驻波法测量张紧弦线上驻波的波长 3.研究弦线上张力与弦线上驻波波长之间的关系; 4.研究均匀弦线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弦线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处理 1.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加9个砝码),求波的传播速度 2.求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 1 2 lgλ lgT

由以上可知,波长的对数和张力的对数成线性关,且相关的线性方程是:Y=0.0035x+1034543. 3 篇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理学院系数学专业创新班姓名任惠霞 实验名称弦振动20XX.9.6指导老师 (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

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ρ ??1 -------------------------------------------------------①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 --------------------------------------------------------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γ =λ 1 ?? -------------------------------------------------------③ρ1 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 n=2L

精选-大学物理振动与波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 振动与波习题答案 12、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振子,振幅2 10 0.2-?=A 米,周期50.0=T 秒,当0 =t 时 (1) 物体在正方向的端点; (2) 物体在负方向的端点; (3) 物体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 (4) 物体在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 求以上各种情况的谐振动方程。 【解】:π=π = ω45 .02 )m () t 4cos(02.0x ?+π=, )s /m ()2 t 4cos(08.0v π+?+ππ= (1) 01)cos(=?=?,, )m () t 4cos(02.0x π= (2) π=?-=?,1)cos(, )m () t 4cos(02.0x π+π= (3) 2 1)2cos(π=?-=π+?, , )m () 2 t 4cos(02.0x π+π= (4) 21)2cos(π-=?=π+?, , )m () 2 t 4cos(02.0x π-π= 13、已知一个谐振动的振幅02.0=A 米,园频率πω 4=弧度/秒, 初相2/π=?。 (1) 写出谐振动方程; (2) 以位移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画出谐振动曲线。 【解】:)m () 2 t 4cos(02.0x π+π= , )(2 12T 秒=ωπ= 15、图中两条曲线表示两个谐振动 (1) 它们哪些物理量相同,哪些物理量不同? (2) 写出它们的振动方程。

【解】:振幅相同,频率和初相不同。 虚线: )2 t 2 1cos(03.0x 1π-π= 米 实线: t cos 03.0x 2π= 米 16、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谐振动,它们的振动方程为 t 3cos 4x 1= 厘米 )3 2t 3cos(2x 2π+= 厘米 试用旋转矢量法求出合振动方程。 【解】:)cm () 6 t 3cos(32x π+= 17、设某一时刻的横波波形曲线如图所示,波动以1米/秒的速度沿水平箭头方向传播。 (1) 试分别用箭头表明图中A 、B 、C 、D 、E 、F 、H 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2) 画出经过1秒后的波形曲线。 【解】: 18、波源作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m ))240(1043t cos y π-?=,它所形成的波以30m/s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

弦振动实验_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报告 班级:工程力学二班 学号:120107020045 姓名:康昕程

实 验 报 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 2. 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 3. 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 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仪器】 弦振动研究试验仪及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各一台、双综示波器一台 【实验原理】 驻波是由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都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干涉现象。 当入射波沿着拉紧的弦传播,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 当波到达端点时会反射回来,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 式中,A 为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拨叠加后的波方程为 ft x A y y y πλ π 2cos 2cos 221=+= 这就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方程。式中,λ π x A 2cos 2是各点的振幅 ,它只与x 有关, 即各点的振幅随着其与原点的距离x 的不同而异。上式表明,当形成驻波时,弦线上的各点作振幅为λ π x A 2cos 2、频率皆为f 的简谐振动。 令02cos 2=λ π x A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 ()4 12λ +±=k x 2,1,0=k 令12cos 2=λ π x A ,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 2 λ k x ±= 2,1,0=k 相邻两波腹的距离为半个波长,由此可见,只要从实验中测得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波长。 在本试验中,由于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故两端点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均匀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