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

【教学目的】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理解其“道”论体系;把握《老子》的语言特色,体味譬喻论证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道”的基本意涵;譬喻论证。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老子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三、譬喻论证与语言特征

【思考题】

1.老子的宇宙论包含哪些内容?

2.《老子》诸章论证手法上有何特点?起何作用?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一)老子其人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相传生活于春秋时期。著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子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官(管理藏书)。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不仅见载于《史记》,道家的《庄子》以及儒家的《礼记》中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著《老子》五千言。

史官和隐士的经历对于老子思想乃至整个道家思想特征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前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储备,而后者可以使他从现实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冷静的思考。

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老子原来做“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看到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他便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老子西去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即关令尹喜,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

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关令尹问老子要到哪里去,老子说要到西域去。关令尹说,那可不能放行,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就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

(二)《老子》其书

1.书名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学界多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至战国中期已被广泛引用。(《庄》、《荀》、《管》、《韩》等都曾称引。)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

2.版本

《老子》历来有多种版本,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老子章句》)和王弼本(《老子道德经注》)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王注本文笔晓畅,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河上公注本通俗简要,流行于民间。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3.流传与影响

作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几部经典之一,《老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部书问世的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据联合国教科文统计,在西方除了《圣经》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就是《道德经》,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文本解析

第一章(道可道)

【词语匡补】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在本章意谓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

“道”之名。语法上属于名词使用。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使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体“无”,以观照“道”的奥妙;常体“有”,以观照“道”的边际。

●此两者:指上文的“无”和“有”。

●玄:幽昧深远的意思。

●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即指“道”而言。

【参考译文】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本章大旨】本章旨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些形容词。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

“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第八章(上善若水)

【词语匡补】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最高的德行。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上善之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其德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渊:沉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