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社会的动态过程和社会互动的心理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判断和记忆社会信息,包括印象形成、认知边界、归因过程等。

2. 社会影响:研究人际互动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感。包括顺从、从众、少数派影响等。

3. 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内部的互动和运作,包括群体认同、群体极化、集体行动等。

4. 社会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护和破裂的心理机制。包括合作、竞争、亲近、冷漠等。

5. 社会认同:研究个体对自我身份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和建立。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社会身份等。

6. 社会心理调节: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社会规范和规则,包括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正感、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心理病理学:研究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焦虑、群体恐慌等。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产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 学科。它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及个人感知、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 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事件进行思考 和理解的过程。它包括自我概念、知觉、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归因 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 借助自身的认知机制进行加工和解释。例如,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为 何人们更倾向于注意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态度相 矛盾的信息。 二、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审查、社会比较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影响理论认为, 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受到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期望的影响,并在一 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例如,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更容易 在团体中做出与个人意愿不符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的效应。 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和维持的关系。它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关系、工作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关系理论指

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人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生活 质量。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它包括集体 行动、团队合作、集体智慧和群体决策等方面的研究。群体行为理论 认为,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并使个体产生与平时不 同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在群体中常常表现出更冒险、更激进的行为,称为群体极化的效应。 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 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为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理论支持。在医学领域,社会心理学为疾病防治、患者治疗和医患 关系的改善提出了建议。在组织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为领导力、团 队协作和员工激励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心理学为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和社会和睦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 关系和群体行为。通过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律。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各个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第一章 一、研究方法概念 (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 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探寻因果关系) 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 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b. 问题的顺序 c. 答案的选项 d. 问题的措辞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那么很 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 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 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 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研究者面临的压力包括:建立职业生涯、出版论文、取得声望、获得荣耀、保住工作、 顺利毕业等等 伦理行为源自于研究者在接受专业训练过程中对伦理原则的内化而产生的敏感度。 心理学研究伦理总结: 1、身体伤害:绝对不可以对研究对象做出不必要的无法挽回的身体伤害; 2、心理压力:绝对不应该制造不必要的压力,如果压力会产生长时间的作用,研究者应该持 续跟踪观察,并且为被试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 3、用到欺骗的研究者可以描述涉及的基本程序,只隐瞒所检验的假设的具体信息。实验结束 后告知被试有关实验的一切情况。 4、绝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研究;参与必须是自愿的,签署书面的知情同意书。 5、特殊群体:研究涉及无能为力者(如小孩或精神迟滞者)是不合乎伦理的,除非满足两个 条件:法律监护人授予书面同意以及研究者遵守所有的不伤害被试的伦理原则; 6、在必要的最低限度以及正当的研究目的下,触犯他人的隐私,保护研究对象的信息免于曝 光。 第二章 一、社会学习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诞生背景: 梦的解释:“梦是被压抑的欲望与潜意识的产品” 梦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指说出来的未经分析的梦,隐梦是指其背后隐含的意义由分析联想得到。对梦的解释并不是就其对梦的表面内容作解释,而是探查梦里头所隐藏的思想内容。 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且为意识能接受; 第二个步骤起着扮演检查官的角色,它促成了梦的伪装变形。 (2)迷笼实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的联结,桑代克称它为联结联结主义(一种心理学习理论)(3)动物和人遵循同样的学习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 (4)新行为主义—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将条件反射分为S-R和R-S两种: S-R:巴甫洛夫和华生,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行为是自发的,如看到强光流泪)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主要术语: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社会心理现象之中。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第三章人际关系 主要术语: 爱情的三因素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亲密是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理解、相互喜欢、紧密依存的感觉,体现爱情的“温暖”。激情是指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是在性的吸引及自尊、统治欲、服从、自我实现等动机的驱动下所体现出来的浪漫特征,反映爱情的“热度”。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做出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体现爱情“理性”的一面。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利他行为:指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助人行为。 思考题 1、说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科提出 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在家人、亲密朋友等关系中往往遵循这种模式。 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仪表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相漂亮、衣着整洁、态度大方、风度潇洒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对别人的吸引力。 2)性格因素 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会使与之相处的人感觉到舒畅、快乐,自然受欢迎。 3)能力因素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

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第一印象:在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基本维度:评价(好与坏)力量(强弱方面)活动性(主动与被动) 正性偏差: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个人认知: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叫做个人认知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自我知觉: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自我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过程: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图式: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 归因: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状态之原因的过程 Heider的归因理论:内因(情绪、态度、人格),外因(天气、压力、情境)。动机: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控制环境的需要。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Weiner的归因理论: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 Kelly三维归因理论: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态度:弗里德曼吸收了认知论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自我展露: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热播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第一,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第二,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第三,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第四,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第五,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第六,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3,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与其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其次是文化人类学。(P6)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英文中社会心理学的出现,是社会学家鲍德温 的创造。 二,产生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 志的;奥尔波特被认为是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三,迅速发展阶段。包括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阶段。 5,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a)美国。美国和欧洲是社会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两大基地。美国社会心理 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较为注重实验室研究,并在实验 过程中注重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 b)欧洲。20世纪60 年代中期,欧洲的社会心理学与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被 并称为主流社会心理学。欧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经典理论模型和研究技 术主要有:社会认同理论、少数人影响、社会表征理论、话语分析等。 c)中国。1949年之前曾有一部分针对中国特定问题的研究,但不够系统化; 1982年春,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入新时期;1997年10月23日,中国 心理学会下属的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也被批准成立,表明社会心理学 在我国得到了更多方面的承认;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旗舰刊、中国社会心 理学会会刊《社会心理研究》于1990年诞生。 第二章 1,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背后原因,以及社会互动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它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的。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1 社会知觉:介绍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外貌、行为和语言来形成印象。 1.2 社会推理:讨论人们如何使用逻辑和推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并探讨认知偏差和错误的原因。 1.3 社会记忆:研究人们是如何记忆和回忆社会信息的,以及记忆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2.1 社会规范:介绍社会规范的概念,包括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期望,并讨论人们是如何遵守或违反规范的。 2.2 社会压力: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社会压力。 2.3 社会影响力:研究权威、社会认同和信息传递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

讨论社会影响力的机制。 第三部分: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在教 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3.1 群体决策:介绍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机制,讨论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3.2 群体合作:探讨合作和竞争对群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促进合作的策略。 3.3 群体认同:研究群体认同的形成和维持,以及群体认同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们 的生活。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4.1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讨论社会因素对健康和幸福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健康和幸福。 4.2 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教育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改善教育质量。 4.3 社会心理学与领导力:探讨领导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有效的领导力。 总结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应该涵盖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和社会心理学应 用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以及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社会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 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2、实验法 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 4、跨文化研究法 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 a. 知情同意 b. 风险最小 c. “风险-获益分析” 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重点

精品文档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一一非正式、稳定一一不稳定、亲密一一疏远、积极一一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 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P243 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 C. Moreno)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P299 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P299 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P299 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也许每个人都对想,其他人会帮忙,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假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的行动,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P302 20.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金盛华: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与敌意的关系)。P322 21.社会影响: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P10 22.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P351 精品文档 23.遵从(服从):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的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念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金盛华: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P352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应用。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个体心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和个性等。例如,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个体的情绪和情感调节机制,以及个体的行为决策等都属于个体心理的研究范畴。 二、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心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群体心理的研究内容包括群体中的集体认知、集体决策、集体情感、群体动力和群体行为等。例如,群体中的社会认同、集体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等都属于群体心理的研究范畴。 三、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判断社会信息。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记忆、社会推理和社会判断等。例如,个体对他人的第一印象、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认知,以及个体对社会事

件的解释和理解等都属于社会认知的研究范畴。 四、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研究个体受到他人或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影响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顺从、服从、归因、社会比较和社会规范等。例如,个体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模仿和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服从和遵循社会规范等都属于社会影响的研究范畴。 五、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之间的亲近、合作、竞争和冲突等。人际关系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之间的亲近和亲密关系、人际冲突和解决、人际合作和竞争等。例如,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人际冲突的产生和解决方式等都属于人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六、社会心理应用 社会心理应用是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一个分支。它关注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心理应用的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在教育、组织管理、医疗健康和社会政策等领域的应用。例如,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教学改进、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医疗健康中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以及社会政策中的社会干预等都属于社会心理应用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p1、p6)(简答或论述)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 1、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社会学家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与其发展趋势);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2、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社会学家研究的因素诸如社会地位,常常很难操控或可能引发某种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更多依赖于可对某种因素进行操纵的试验方法,例如有无同伴影响这个因素。 二、如何实施研究?——相关(法)研究、实验(法)研究(论述或不定项选择) 相关研究是观察两个或多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操纵任何变量。相关研究可以同时处理许多变量,并且能够探讨实验室无法操纵的现象,例如犯罪、离婚或强奸。相关研究通常不允许得出因果结论。 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创造两个(或多个)条件,这些条件仅在特定的、精心操纵的方面有差异(自变量)。个体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条件下,然后测量他们的反应。如果结果行为(因变量)有任何差异,都是由于研究者控制的自变量造成的。实验允许确定的因果陈述。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自变量自然变化由研究者控制 随机分配否是 明确因果通常不可以可以 探索性经常有通常无 理论检验经常有通常有 检验很多关系通常可以通常不可以 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 实验者可以考察不可能进行干预的问题 效率较高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避免了多数相关研究的因果不明问题 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比较(根据p23和shelly p19 表格综合修改)

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这是社会心理学区别与其他行为科学领域并得以独立存在的根本点。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界定为:“社会心理学时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在美国心理学界,在社会心理学的界说上,都采纳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奥尔波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实际的、直接的社会相互作用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指出了想象与隐含的间接社会存在同样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谁? 1908年在北美与欧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本专门的社会心理学系统著作。一本是该年6月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本是10月出版的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出版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暂时使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的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是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公认的应用范围最广,实施最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4什么是社交测量法? 社交测量法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群体内人际关系的状况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奥德利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认知者的经验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 加法模式;2 平均模式;3 加权平均模式;4 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作用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与归因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人所好 归因的概念 内因与外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归因控制点理论罗特 不变性原则 归因原则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的概念 社会动机概述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的功能指向功能 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亲和动机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和起源于依恋 定义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David G。Myers,2005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Ellwood,CA。The 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 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 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个体心理学 2.群体心理学3。大众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 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伦理原则 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 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 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 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 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 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而其它方法只能在当前的时间和地点中,根据有限的一小群人的情况检验假设.因此,这种方法能使研究人员更了解假设的普遍有效性。其次,因为资料最初是为其它目的而留下的,故无反应倾向性。缺点:常找不到检验假设所需要的数据。 第二章 1875年德国的谢夫勒(A·Schaffla)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同时出版了专著:《社会心理学引论》和《社会心理学》 有记载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的 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一、社会心理学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特点:哲学性强 (二)产生阶段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标志: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三)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一)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 联结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也能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谈虎色变”。 2. 强化:最核心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 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组织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发展: 首先,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分开。获得以后未必立即执行有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执行;其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提出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3)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的观点: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所获得的结果。 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调节作用;行为改变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要观点: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个体得到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益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