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

对策建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通过对区域性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和趋势。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聚集效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关于城镇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而特.克离思塔特(Waiter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理论的主要焦点是市区或中心地区的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地区提供了商品与服务,于是诸如零售、批发、银行业务、保险和闲暇等服务业的生产者都要为他们的设施确定区位,以赢得消费者的支出。同时他指出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1)生产厂家必须选择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而愿意走的距离。这个理论被公认是有效的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

在,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地区和国家里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论。

最近一个时期,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构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是: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的道路。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界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

具体地讲,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势力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GDP和人均GDP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基础。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另外,这种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的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与其他的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增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区域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

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

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下面的功能:1)聚集与扩散功能:先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富特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的本质功能是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对于聚集的功能,英国城市理论学家艾别日泽.霍华德形象地称之为“磁力”。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以及人才效应。其次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磁力理论是这样解释城市的扩散功能的:通过城市的磁场的作用磁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换言之被磁化的载体即使离开了城市,进而到了偏远的小山村,他仍然带有城市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的媒介物。这样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地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也存在着扩散效应。

聚集与扩散效应是有一定的规律,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聚集与扩散随着中心城市的综合势力的提高而提高,关于这一点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区域中心城市对外界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的“质量”的提高而增强,然而“质量”在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但是随着专家的多年的探索已经变得比较清晰了,“质量”是城

市的综合实力。其次聚集和扩散效应是随着传输费用的提高而呈现衰退的趋势。最后,聚集与扩散的效应趋向于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综合性的最优区位点,所以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生产力的指向目标,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并由此吸引着更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新的聚集;这种新的聚集由提高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区位功能,增强了聚集与扩散力。

2)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方面功能与作用:首先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企业是市场的主题,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是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活力紧密正相关的;其次,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外向度高,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合作,它是工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综合经济功能,产业结构层次和外向度高,主导产业基本是输出产业,域中心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本,同时它也可以吸引外地的资本;再次,基础设施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基本保证;最后,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创新与扩散作用,同时它的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经济调节的功能。

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所以发展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历程中,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期间仍然有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来分析我国的现实。

首先从内在方面来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多数的地区级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发挥。总体而言我国的地区级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以及科教文化等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特别是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

2)一批资源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市区分散带来的经济转型,转变城市功能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资源型的产品以及初加工产品的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大约有100多个,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城市在过去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资源枯竭和经济效益滑坡,面对科技的进步其经济发展水平每况愈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尤为紧迫;同时资源型城市的职能比较

单一,多数是“先有工业,后有城市”,这样它们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存在先天不足。

3)一些地区级城市经济实力与辖区的面积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地区级的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调。在我国,各级政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体,由于政府的参与其结果是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其它功能。

4)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从而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同时地区级城市规模相差很大,地域分布极为不平衡。目前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城市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详见《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五十二期)

其次从外在的方面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下面的两方面说明:

一)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表明我国的城市政策是“规模政策”。

二)城市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相

脱节,地区级城市的设置是行政区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这些城市既受制于宏观经济区划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特点。另外城市的基础资金缺口大,资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 对策建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通过对区域性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和趋势。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聚集效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关于城镇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而特.克离思塔特(Waiter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理论的主要焦点是市区或中心地区的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地区提供了商品与服务,于是诸如零售、批发、银行业务、保险和闲暇等服务业的生产者都要为他们的设施确定区位,以赢得消费者的支出。同时他指出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1)生产厂家必须选择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而愿意走的距离。这个理论被公认是有效的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

在,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地区和国家里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论。 最近一个时期,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构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是: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的道路。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界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

关于魏都区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魏都区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魏都区概况 魏都区是许昌市唯一的市辖行政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7年许昌解放后设立许昌市,1986年实行市带县(市、区)体制,原许昌地区改市,原许昌市更名为魏都区。全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3.9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管委会,81个社区居委会。今年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4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3亿元的88%。 二、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城市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2001年以来,我区按照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了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游城市为目标的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以我区为主城区的许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国家卫生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全国十佳宜游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最佳特色魅力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2007年全国宜居城市排名中我市位居第4位,在2009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省辖市组测评中排名第9位。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区积极发挥主城区在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以建立管理体系、完善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按照“贴近民生、拓展框架、完善设施、提升品位”的要求,切实加强道路、游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搞好生态绿化,形成了路路相连通、处处见绿地、到处是游园的城市布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另一方面以管理为平台,动员区、办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推动中国宁波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中国宁波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发展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推动宁波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长远规划:制定综合性的长远规划,明确中心城区楼宇经济的发展定位、目标和发展重点。规划应该考虑城市整体发展方向,探索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2.提升楼宇建设质量:加强建筑设计规范和施工管理,确保楼宇的安全性和质量。推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提高楼宇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3.拓宽楼宇功能:鼓励楼宇多功能化发展,将商业、办公、科研、住宅等不同功能融合在一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和企业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4.改善交通网络:加强中心城区的交通规划和建设,提高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5.强化产业引导:积极引导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驻中心城区。提供优惠政策、金融支持和高新技术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和高端产业发展。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6.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化企业注册和办理手续,提

高政府效能,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法治环境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7.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福利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优秀人才留在中心城区就业创业,促进城市的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活动。 8.注重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楼宇环保设施和能源节约措施的要求,鼓励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大发展。但城市建设中的痼疾没有得到根治,而有新的发展,令人忧心忡忡。 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九大问题: 一是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政府换届,规划改样” 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 二是首都效应。所谓首都效应,就是北京干什么,外地也跟着干什么。各地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存在经营成本过大、后续利用困难等问题。 三是千城一面。类同的规划,类同的建筑,类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类同。 四是高大全思想盛行。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 五是建筑师缺乏话语权。建筑的决策权不在建筑师的手里,建筑师往往只能起到参谋、陪衬的作用。 六是非洋莫取。近年来,我们对外国人的建筑方案奉若神明,总认为洋和尚会念经,瞧不起中国建筑师。 七是被破坏的近现代建筑和被不断复制的假古董。在城市大发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明清一条街”等不一而足。 八是建筑质量问题。据有关资料介绍,大陆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 九是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仍大量存在。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刚剪完彩又花大钱改造,老百姓受不了,国家也受不了。

城市建设,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带来了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各行各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过多而无序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必将面临城市危机和诸多不良的城市“病”,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 1.无序的城市面积扩张、城市生态问题以及越发的城市贫困现象。 2. 城市建设伦理道德问题突显。城市的建设带来城市的不断发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但这种进步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城市的发展,必须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和服务的。 二、面临危机的措施与对策 面对城市建设的三大危机,作为城市的主人,就要肩负起发展与民生需要的责任。从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看,归纳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减缓城市资源不足。这对解决城市贫困现象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能称之为“粮仓”,仍需粮食净进口,这正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弃农从工拥入城市打工所致。同时,也会给当前城市许多下岗工人、待业青年带来危机。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人口的去向问题很重视,近几年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三农”有关政策,控制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缓解了城市资源不足。 二是合理布局城市功能,规范有效行政手段。城市建设,规划是前提,但得加强城市基础调研,全面科学决策。围绕某一个需要、追求某一个目标、达到某一个目的而进行,并且全方位、多视角的考虑到多行业、多部门的要求而布局。城市开发与建设还须因地制宜。城市的建设不应是“一个领导一个设想”,而应严格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如郴州的郴江河改造不到位,排污系统不健全,规划成了纸上谈兵,“母亲河”仍然散发臭气,以及道路排污管网不畅,暴雨过后街道成河等。这些将滞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越发展,越要科学的管理手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跟上,有配套强硬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支撑。如城市伦理的失衡,需要政府来重新平衡,如私车可实行交纳对城市的污染费,或提高当量收费标准。这样既达到资源有偿使用,又促使保护好生态环境。还有郴州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不但给市民带来方便,同时也降低了部分市民的购车欲望,从而缓解私车增长速度,减轻城市负荷。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建设,必须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提供城市主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平衡发展。既要满足城市主人尤其要慎重考虑好弱势群体的需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更要保持好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遗产,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这座城市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 建议 内容提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本文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建议:一是空间规划研究与编制应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三是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五是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基本格局。但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仍未得到遏止,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乐观,迫切要求改革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规X和约束,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XX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XX半岛城市群、辽

对我市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城市现代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促进了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黄沙路、江滨路、丹江公园、王源大桥、金凤山公园、西片路网工程等一系列城建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使商洛中心城市框架明显拉大,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的城市建设事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新城建设突飞猛进,旧城改造相对滞后。 旧城处在城市中心位置,如果不同步改造,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品位。 比如,与黄沙路紧邻的牛斜村,地处城市西片重要位置,多年来,道路损坏严重,坑坑洼洼,下雨集水,给群众出行和上学学生带来很多不便。 很显然,处在城市中的村庄已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集散地和城市管理的盲点、弱点、难点,大煞城市的风景,也影响所在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协调。 2、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城建设施破坏严重,城市脏、1乱、差的现象不能根除。 主要原因: 一是管理的经常化程度不够,造成平时管得松,检查一阵风,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城市的脏乱差,反而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二是城市管理的规章不健全,管理部门重权轻责,服务意识较差。 三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文明执法,群众意见较大;四是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督,依法治市的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建轻管和以建代管的思想倾向。

3、公厕是城市建设重要的配套设施,从目前建设状况看,数量明显不足,且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过分简陋,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市内新辟的小区和新开发的园区,内外没有设计和建设公厕;一些商场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厕所;城乡结合部位、城中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但却找不到公厕;一些绿地非常可人却没有公厕。 住宅小区一般自主开发,开发商不愿建公厕。 4、市民素质不高,文明意识不强。 表现为随地吐痰、甚至随处大小便、乱扔果皮纸屑、乱倾倒垃圾、毁坏市政设施的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加大工作措施和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 本人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有关城建资料,经过认真思考,特提出以下意见: 1、高起点抓好城市规划,确保城市建设有序发展。 城市2规划要立足现代化,面向未来,力求高起点,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和超前性,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应把旧城改造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通盘考虑。 要加大规划的深度,消灭规划的“死角”,不仅对建筑的布局科学考虑,而且对城市的公用设施、环境绿化等作出合理安排布局。 2、高标准抓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现代化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好居民住房难、行路难、排水难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还要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活起来。

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2中考时政 十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背景材料 原市委书记陈天会在打造十堰区域中心城市上的讲话 (一)我们现有的四大优势奠定了现实基础。 1、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还对周边区域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优势十分明显。 2、我们拥有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武当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吸纳力非常强。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已经形成。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不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前景和竞争力优势。 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3%,水资源丰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茶叶、柑桔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备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支撑。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还有三大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明显.但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除了汽车、旅游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外.总体上看,十堰对毗邻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都比较弱.对区域内盼统筹力和协调力还不够。 二是市区经济实力雄厚,但县域经济薄弱,传导能力差,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备的以信息、金融、物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 三、关于要不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四、关于怎样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 1.完善规划和管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同时,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和调控。 2.加强投资和财政支持: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改善财政支 持政策,提供相应的贷款和补贴,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 建设中。 3.加强民众参与和沟通: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充分 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协商,提高他们对基础设施 建设的满意度。 4.鼓励公私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公私 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建设效率 和运营管理水平。 5.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6.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 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7.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质量,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8.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防止设施老化和损坏,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9.支持农村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改善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0.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培养和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总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才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中心镇建设工作思路和建议

中心镇建设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引言 中心镇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镇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中心镇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就如何制定合理的思路和提出有效的建议进行探讨。 二、中心镇建设的重点方向 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在中心镇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是基础和关键。应加强对现有土地的整合、优化和利用,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2. 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心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发展城市交通的同时,需关注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并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便利。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中心镇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业态,提升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4. 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是实施中心镇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注重生 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垃圾分类、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创 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三、中心镇建设的实施策略 1. 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 中心镇建设需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规划应 统筹发展,科学布局,注重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2. 加强政府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推动政策的实施。政府部 门要加强协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 和管理,确保中心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引导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为了推动中心镇建设工作,需引导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投入。政府可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和外部资源的参与,提高建设的资 金来源和技术水平,促进中心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4.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 中心镇建设工作离不开广大居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应加强与 居民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工作,增强他们的城 市归属感和责任感,共同推动中心镇建设的顺利进行。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和政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 城市。它具备着较强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人口基数,能够带动周边地 区的经济发展,并为整个区域提供各种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对于 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地理位置的优势 能够使城市成为区域交通和物流的枢纽,方便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为城市 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中国最大 的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使之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次,政府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持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 府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投资引导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资助,为 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再次,人力资源的供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 的供给包括劳动力、技术人才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等。这些人力资源的充足 供给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深圳作为中国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和企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之一 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资 金支持,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例如,中国的广州对外开放政策的

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使之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区域性 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这种经济圈的形成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 济的协同发展,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同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 展还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整个 国家的竞争力。 然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城市规 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 和环境保护。另外,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会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支持、地理位置的优势、人力资源的供给 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等因素都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起 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对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2016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也由此进入国家级城市的行列,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刚刚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区域、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并且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也将对成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国家中心城市既是成都的历史荣耀也是成都的不断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1956年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市首个《城市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1984年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城市定位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四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 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三中 心两枢纽”的城市定位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城市功能的拓展,城

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城市由工业城市向区域性综合型中心城市的转型。新世纪之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都开始站在西部地区的高度来思考自身的城市定位,并一直致力于巩固和提升其在西部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 心城市地位。2003年8月,成都将城市发展的近期目标具体化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2005年,成都提出要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2013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拓展了成都城市发展的宏观视野,推动成都不断强化和提升科技、金融、商贸的中心功能和交通通信的枢纽地位,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综合实力排名不断上升,成为 全国GDP上万亿元的10个城市之一。在“十三五”规划的谋划过程中,成都开始意识到着眼于未来发展,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在全国和世界城市中的战略定位,主动在西部、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争取进入国家级城市的行列,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级城市转型。国家赋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也是成都不断努力和追求的结果。 二、成都具有担当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和潜能国家中心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与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与 思考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以下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做好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与思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与思考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多,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管理,关键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和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和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一、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城市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至少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由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中心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其次,这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企业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将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第三,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住宅小区建设得好,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跟不上,仍然要出现脏乱差。第四,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乡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重点,以“整脏治乱”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日益增多, 城市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县乡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县乡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滞后,还属于小城小规模,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不多,布局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些维修店、作业加工店、服务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等不符合营业前置条件,如室内无场地占道经营作业,洗车店不设沉淀池,污水直接排放下水道或河道,餐饮店达不到前堂后店要求,油烟未经处理自然排放等等;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此类情况特别是在亚中商城亿家超市及其对面的菜市场周边比较严重; 二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占道修车、洗车、作业加工等现象;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青年路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或在店铺门前占道摆放招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特别是电线杆,小区过道、电梯内乱涂乱画乱贴; 三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部分居民特别是沿街住户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排放污水,临街商户、饮食店存在门前乱扔乱堆垃圾现象;建筑施工车辆轮胎带土运输,撒漏时有发生;部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不落实,存在卫生死角;联汇市场内居民和商户在一起居住,生活和经营环境较差,

城市功能性完善与方案

王海星辰功能性完善方案 一、王海星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王海星辰位于王海新市区东区,北临海王经济开发区东区、南接在建海王无线电项目。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入住群众的不断增多,功能布局、社区服务等各方面问题凸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布局有缺陷。王海星辰建设之初,是作为一个经济适用房社区规划设计的,虽然有后海中学、王海星辰小学、幼儿园及超市、菜场和少数门面房等基础设施,其他相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西岗街道成立后,把王海星辰作为机关驻地,其建设现状与新型城镇的要求相距甚远。城市布局缺乏整体思路,没有一个合理的功能划分,导致中心区管理混乱,商贩占道经营,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整个王海星辰为敞开式布局,人车争路,渣土车、货车在王海星辰内长驱直入,严重影响中心区行人安全和小区居民晚间休息;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公共交通、购物消费、文化娱乐等设施和场所还不完善,此外中心区目前只有两处公厕,但未纳入环卫保洁,肮脏不堪。早餐点临时设在中心区广场,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1 2、社区服务、群团活动缺阵地。目前,王海星辰4个社区现有党员400多名、居民代表300多名,但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党员活动室和居民议事室,集中开会学习相当困难。开发商移交给各社区办公用房,仅够社区办公和对居民服务之用,居民活动室严重缺乏。王海星辰的老人居多,活动场所的严重匮乏,使得老人们经常聚集坐在社区的大门口。

3、小区建设隐患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草坪品种较差。王海星辰4个社区内草坪的品种为高羊茅,一年要修剪20次,每次需5000元,为了节约维护成本,每个社区一年只修剪几次。因维护不到位,导致蚊蝇滋生、毒蛇出没,有的草坪枯死,为此居民意见较大。二是围墙护栏毁损严重。星城内的围墙目前是开放式的方钢栏杆,长时间使用锈蚀严重,居民为进出小区方便,随意毁坏,给小区造成极不安全的影响。三是小区监控较差,盲区较多。目前,王海星辰各社区监控设施少,且分辨率低,基本上是聋子耳朵摆设,再加上围墙隐患,使得小区内经常发生偷盗现象,居民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经常被盗,小区治安状况较差,居民缺乏安全感。四是楼道无亮化。现有的楼道灯控制开关全部装在居民家中,晚上外出只能开着自家门前的楼道灯,下楼梯靠摸、靠数。不少老人因此摔跤受伤,居民反映强烈。 二、完善王海星辰城市功能思路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海王经济开发区东区建设加速、王海新市区东扩和街道组建为契机,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增强功能为原则,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王海星辰建成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新城。 (二)功能布局 呼应海王无线电重大项目建设和王海新市区建设东扩,科学把握王海星辰未来人口集聚规模和趋势,整体规划王海星辰建设布局,进一步提升建设档次及服务功能。结合王海星辰未来的发展需要,初步考虑将王海星辰整体上规划、建设成四大功能区:东部,即尤山路以东作为行政服务区,街道机关、派出所、市容综合管理办公室及卫生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这里集中布点建设。同时,为解决王海星辰居民就业技能培训问题,在垃圾中转站以北新建5000m2左右的创业实训基地和手工业创业平台,为无线电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就业培训支持。(该创业园平台已被区

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与对策

缓解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10级李强 在任何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悬殊差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势必造成社会不公平性加剧、不安定因素增加,以致最终可能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方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差异情况,本文认为缓解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如下: 一缓解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空间开发层次,重点建设四条开发带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开发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以优先发展某些主导产业或中心城市,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采用点—带开发模式,各级中心城市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讯线等)联系起来,组成点—带开发系统,予以重点开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展带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形成网络开发格局,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朝着高水平的相对均衡的有序状态发展。 (一)沿江开发带 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 6 个市区和句容、扬中等15 个县(市)。随着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江开发面临着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转移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今后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依托长江水道和岸线资源,集中发展装备制造及基础产业集群,配套发展港口物流业,使沿江地带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统筹沿江产业带、城市带和生态观光带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功能与地位。 江苏沿江开发的关键是推拉苏中地区崛起,跨江联动开发。所谓“联动”,是指联动发展产业,联动开发园区,联动招商引资,联动建设基础设施,联动规划用地、用工,联动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而一个“跨”字,必须是双向的:既要鼓励和支持江南跨过长江到江北谋求发展,要允许和引导江北跨过长江到江南寻找机会。因为,一个区域的某些产业不可能完全在本区域内解决诸如资源、技术和销售等问题,应该选择合作的方式把本属于外部的一些因素(也就是别的区域的有关因素)转化为组织的内部因素。“跨江联动”是沿江两岸实现优势互补的客观要求。仅以土地、劳动力和岸线资源来看,南岸不少地方的土地已相当紧张,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干流优质岸线资源所剩有限,而北岸在土地、劳动力资源方面更具比较优势,干流岸线的利用率只有18%,这就为两岸联动开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跨江联动将苏南的创业精神、经营理念移植到了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可以结合当地情况更加大胆地积极引进、吸收和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建设。 (二)沿海开发带 江苏沿海经济带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地级市,内辖12 个县、6 个县级市和7 个城区。江苏省有海岸线954 公里,海岸带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又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生物种类多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前景。苏中、苏北地区可以发挥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加快海洋运输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发展大吨位、多功能、高效益的海洋运输业。另一方面,要突出沿海地区的山、海特色,使沿海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山海风光、江海风光、沿海滩涂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重点开发海滨度假休闲、自然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的江苏滨海旅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阿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在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发展;发展现状;政策建议 一、引言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周一星认为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高汝熹(1990)则对大都市经济区做出了定义,与都是连绵区不同,高汝熹认为大都市经济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或经济区。姚士谋等(2001)对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按照戈特曼的标准和原则,城市群功能区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导问题。他曾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