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

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二、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三、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第四是它的工具性,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以上,我们谈了演讲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有以下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一是有的演讲者只“讲”不“演”,只注重演讲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演讲的艺术性,使演讲不伦不类,干巴枯燥,因而削弱了演讲的效果。二是有的演讲者一味过分地“演”,追求相声、评书、朗诵、故事等其他艺术表演技巧,冲淡了演讲的现实性、实用性和严肃性,显得滑稽、夹生,起不到演讲应有的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此,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培育对外经济发展新优势,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带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

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紧急稳妥推动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愈发展,人民民主愈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的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的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反复强调,这些制度集中体现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第二章工程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工程的本质与特征 一、工程的本质 工程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工程是围绕着一个新的存在物的各种工程要素的集成过程、集成方式和集成模式的统一。简而言之,工程就是工程要素的集成过程。这种集成方 式和过程是工程与科学和技术相区别的一个本质特点。 工程要素的集成主要包括科技要素与非科技要素,工程是科技要素 和非科技要素的统一体,这两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科技要素构 成了工程的内核,非科技要素构成了工程的边界,包括资源环境、文化政 治和经济社会等各种要素。 (一)技术要素的集成 1. 从要素的角度,技术是工程的基本组成 技术一般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 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所创造的一些产品,比如机器、硬件或工具器皿等等通常也可以叫做技术。一项工程活动中,往往包含了多种技术,或者说,若干技术的组合便构成了工程的基本状态,技术是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 技术作为工程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局部性。技术总是工程中的一个子项或个别部分。除了技术之外,工程的实施还受很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第二,多样性。工程中诸多技术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功能。第三,不可分割性。不同的技术作为工程构成的基本单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不可分割的集成形态构成工程整体。 2、从过程的角度,工程是技术的集成和物化 技术能力一旦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过程、形成新的存在物的时候,就形成了工程。或者说当若干技术从观念形态向实物形态转化时,这就伴随着工程活动。所以,我们说工程总是与“物”的建造联系在一起,它必须要形成新的存在物。 比方说,建筑师在没有实施建筑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建筑技术,一旦当他将图纸、规划付诸实施,进行实际的建筑活动,那么这就是一项工程活动。当我们说生物技术的时候,它往往指的是各种方法、技能的体系,当我们说生物工程的时候,往往指的是通过各种生物技术的集成而构造一个新的存在物(比如一个目的基因片段)的过程。 工程作为技术的集成则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性。工程是技术及其相互关联中产生的整体。(2)协同性。(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工程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复合而成,不同技术之间具有相互协同关系。(3)相对稳定性。工程都是技术的有序、有效集成,不是简单加合,其结构和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非技术要素的集成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 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 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 “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 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马先生指出, 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必要再争了,再争下去可就真的成了马先生所讲的“语词”的争论。 其次,再讲到管理学。马先生说“本人在两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2、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 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 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 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

最新整理专题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教学教材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

1、如何认识科学的本 质? 2、如何认识技术的本 质? 3、科学与技术有哪些 主要区别? 4、古代、近代、现代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的联系各有什么特 点? 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 社会互动? 6、简述科学技术的社 会功能? 7、简述科学技术发展 的社会条件? 8、为什么说学习《科 学*技术*社会》有 助于增强科技意 识? 9、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有何 意义? 10、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何意义? 11、.原始社会技术 上的突出成就有哪 些? 12、.简述古埃及的 医药学和建筑技术 成就? 13、.简述古代两河 流域数学和天文学 成就 14、必达哥拉斯学 派有哪些科学贡 献? 15、简述古希腊罗 马地心说宇宙模型 的建立和发展16、亚里斯多德在 生物学上有何贡 献?他的力学研究 有何局限性?17、简述古希腊亚 历山大时期突出的 数学成就?、18、希波克拉底对 医学有哪些贡献?19、老普林尼的 《自然史》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这部 书有何局限性? 20、简述盖伦的 “三灵气说” 21、简述古罗马建 筑技术成就和主要 著作? 22、赫伦主要有哪 些科学技术贡献? 23、简述古希腊罗 马科学技术的历史 地位? 24、古印度在数学 上有何突出成就? 25、古印度在技术 上有哪些独特发 明? 26、古代阿拉伯人 是如何改变对异族 的科学文化的态度 的? 27、古代阿拉伯在 世界科技史上做出 了什么特殊贡献? 28、简述中世纪前 期欧洲科学技术的 衰落,并分析其原 因。 29、中世纪后期欧 洲科学技术复苏的 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要表现? 30、中国古代天文 观测有哪些主要成 就? 31、略述《九章算 术》的主要内容及 该书的科学史地 位? 32、宋元时期中国 数学上有哪些新成 就? 33、举出几部中国 古代医药学代表著 作并简述其内容。 34、举出几部著名 的中国古代农学著 作及其作者? 35、略述中国古代 制瓷技术的发展? 36、举例说明中国 古代塔,桥建筑技 术的成就。 37、略述四大发明 的年代及外传情 况。 38、试析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特点。 39、简述中国科学 技术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 40、近代科学与古 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41、试析近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社会条 件? 42、哥白尼日心说 的要点是什么?这 个学说的提出对科 学发展有什么意 义? 43、为什么说哈维 提出的血液循环理 论是近代科学革命 的一个重要标志? 44、简述伽利略的 力学研究成就? 45、简述牛顿的主 要科学成就? 46、写出对近代数 学发展做出主要贡 献的数学家的名字 和他们所研究的学 科? 47、布莱克在热学 研究上有哪些主要 创见? 48、19世纪热学的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项成就的主要创 造者是谁? 49、简述19世纪电 磁学的发展? 50、波义耳和拉瓦 锡各对近代化学的 发展做出过什么贡 献? 51、道尔顿原子学 说有哪些要点?分 子学说是由谁在哪 一年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52、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有何意义? 53、简述林耐的生 物学成就? 54、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这个学说的 提出有何意义? 55、简述海王星的 发现及其意义? 56、赫歇尔在天文 观测上有哪些重要 发现。 57、近代地质学者 有过什么争论?说 出对立的学说及其 代表人物。 58、瓦特如何改进 蒸汽机?他的成功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 响? 59、电力技术革命 包括并导致了哪些 重大发明?这次技 术革命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如何? 60、简述内燃机的 发明过程和技术后 果? 61、近代技术革命 如何导致产业革 命? 62、说出19世纪末 三大科学发现,发 现者及其国籍,三 大发现有何科学意 义。 63、简述爱因斯坦 创立狭义和广义相 对论的过程。 64、在量子力学建 立的过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做出过哪 些贡献? 65、相对论和量子

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新的挑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正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的几点思考

关于现代科学本质特征的几点思考自1919年五四运动游行青年手持“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时任政府请愿开始,中国人中间掀起一股学习“科学”的热潮,并从此,科学一词开始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一部分。现在,科学逐渐成为了我们随处可见、随时引用的一个词。我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我们做事情要“讲求科学”、我们的大学叫“科学技术大学”、我们的研究机构叫“科学院”····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接下来,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查阅到的资料,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科学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science”,再往前追溯则来自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很明显,现在我们使用科学一词已经不再是使用其当初原本的意思。而“科学”一词引入中国,则来源于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意即将知识分科的学术.并于1893年,康有正式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同样我们可以知道,把“将知识分科的学术”作为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的定义也是不合适的。 现代生活中,科学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语,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 传统上和常识中,我们都认为,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真理,就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看法有问题。系统化的知识很多,比如哲学体系、占星术等等,都是系统化的,但不是科学。 更进一步说来,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科学也并不一定是真理。“明天可能阴天也可能不下雨”,“光棍没有老婆”,“爹在娘先死”,这三个陈述都是真理,却不是科学。第一个陈述把各种可能性都说到了,等于什么都没说。第二个陈述是一个同义反复,来自“没有老婆的成熟男人称为‘光棍’”这个定义,没有任何信息。第三个陈述可以做出“爹的死早于娘的死”和“爹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 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联系的观点。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的客体,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学习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首先应该进行学习资源的统筹规划。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学习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证,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对学习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方便使用素材的角度,需要对素材标注一些属

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资源库的长期发展与维护目标,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强化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并提出素材的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其次是组织开发队伍。合理的开发队伍至少应包括项目管理者、学科专家和教师、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应该是一名教育专家,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资源库开发经验。 第三是设计与开发。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常常采取“地区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三结合共同构建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织资源建设课题组,由学科教研人员担任项目主持人组织教师提供素材资源,并进一步组织相应学科中的骨干力量对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制成网页。 第四是测试、评价与修改。学习资源开发完成之后,全部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测试、评价与修改核定,以确保以后工作良好进行。 经过细心的测试和评价后,需要根据问题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经确任基本符合要求后,这个资源才能使用。资源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三)学习资源的应用

谈谈你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以及科学与学科之间关系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一、科学是什么 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 二、美国的观点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1.科学世界观:即世界是可知的、科学理论是变化的、科学知识的持久性、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 2.科学探究: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的结合、科学能进行解释和预见、科学家需要明辨是非,避免偏见、科学不奉行独裁主义。 3.科学事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杜会活动。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所以科学信息的传播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三、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 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综合起来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求证和得出并交流结论【1】。 作为态度与精神的学科,我们应当在学习和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发扬求实、严谨、善于和敢于怀疑、创新、坚持、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简答运动技术概念和基本特征及分类

王健体育教学104571305011 简答运动技术概念和基本特征及分类 概念: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活动,需完成不同的动作,即需要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术。合理地、正确的运动技术须符合运动规则的要求,有利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运动员去的好的竞技效果。 各个运动项目的各种动作,都有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要求;但对每名运动员来说,又必须依据个体的生物学特点,选择和掌握具有个人特征的运动技术,才能更为有效的参与运动竞技。 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 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使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分类: 运动技能可分为闭式和开式两类。 分类闭式运动技能开式运动技能 时序特征严格时序性随环境变化 动作结构周期性多样性 反馈信息本体感觉多种分析器(视觉) 论述运动技术原理 (一)生物学原理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技术形成的生理机制,是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是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 (二)生物力学原理 运动生物力学认为,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就是以下基本要素合理适宜匹配的结果,即身体萎缩,关节角度,身体及肢体的位移、运动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用力大小及方向,用力的稳定性及动态力的变化速率;人体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方式;增大动力利用率及减少组里的技巧。 (三)心理学原理 运动技术的心理学机制,目前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运动技术学习与形成所需要的心理能力,认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表象的形成于运用都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学原理 运动技术服从于美学原理。“运动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技术美、动作美。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类项群技术训练中,对技术美的要求尤为严格。

科学的本质

科学本质之我见 ——万茹婷09090102 摘要:科学的定义历来都非常困难,要做到既全面又科学、简练是非常困难的。古往今来,大家对于科学的本质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如何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一直都是学者们、教育家们研究的话题之一。在阅读了一系列的关于科学本质的文章后,我对于科学的本质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科学的本质;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 要理解科学,首先要弄清楚的便是科学是什么,只有认识了科学才有可能对其本质进行探究和考虑。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1】。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辞海》中对于“科学”又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美国科学家小李克则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1】。美国学者威廉和玛丽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模式建构的过程,是建构能够解释未知世界本质的心理影像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是科学的全过程”。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也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从上面看到,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尽管如此,通过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对于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人们还是有很多的共识。 二、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在理解了科学之后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它包括探索、解释和检验三个基础性要素。另一方面,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的三大基本要素【1】。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科学活动的结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结果是科学活动的目标,科学过程是获得科学结果的途径。只有将科学结果与科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整体过程:即观察和提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 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科学发展观应知应会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我国三农问题指什么? 答:农业、农村、农民 6、“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7、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本”? 答: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9、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真正把哪些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10、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高举什么旗帜?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不断改善什么? 答:人民生活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14、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 答:中级阶段 15、以什么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答:创业 16、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方面的根本要求? 答:价值取向 1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18、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是要进一步提高推进事业发展的什么能力? 答:开拓创新 20、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当坚持哪十六字方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什么时间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重要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