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文化”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00:00
我们这一讲的专题是
“中国寺庙文化”
我是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国寺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就是内容相当丰富,
涉及方面很广,
我准备分以下十个方面来讲,
第一讲是导言,
主要是讲“寺庙”一词的来源、
界定与中国寺庙的类型;
00:30
第二讲、中国寺庙建筑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各类寺庙的建筑布局
及其象征意蕴;
第三讲、中国寺庙政治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的结构、管理
及其在社会秩序中的角色;
第四讲、中国寺庙经济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经济的构成、
运作以及捐赈活动;
01:00
第五讲、中国寺庙文学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文学
与寺庙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角色;
第六讲、中国寺庙美术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壁画、
雕塑以及其他美术作品;
第七讲、中国寺庙伎艺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音乐、
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
01:30
第八讲、中国寺庙民俗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展开的
旅游、节祭、收藏等民俗活动;
第九讲、
中国寺庙文化的功能与效应,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宗教、
社会功能与社会文化效应;
第十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与涵化,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方式与变迁情形。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与佛教一家有关,
02:00
它涉及诸多宗教、原始与民间的分类和称谓,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中国寺庙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科学,在雕塑、壁画、题咏等方面,也都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本讲座让我们跟随段玉明老师一起走进中国寺庙,了解中国寺庙丰富多彩的文化。
02:30
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讲“导言”,
中国寺庙文化导言
既然是讲中国寺庙文化,
什么是“寺庙”?
中国寺庙有多少种类型?
它们各自的叫法怎样?
这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本讲主要讲3个问题:
一、“寺庙”一词的来源;
03:00
二、“寺庙”一词的界定;
三、中国寺庙的类型。
先讲第一个问题,
“寺庙”一词的来源。
用“寺庙”一词
泛称中国宗教活动场所,
今天已被运用得非常普遍。
林林总总的
04:00
《寺庙大观》之类书籍,
其“寺庙”一词
都是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但在宋代以前,
乃至明清时期,
人们都很少这样运

用。
把“寺庙”作为
中国宗教活动场
所的泛称,
是非常晚近的事。
寺庙
“寺庙”一词
来源于
“寺”和“庙”两个词的组合。
一、 “寺”考
04:30
“寺”在先秦原是指官署。
“寺”之为字
为“土”、“寸”二字之合:
“土”为“之”字的篆写,表声;
“寸”者,“十分也”,表意,
意在分寸法度。
掌握分寸法度的地方就是官署。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05:00
以周代的情形分析,
“寺”在周时当是仅指内廷官署。
“寺”之官吏称为“寺人”。
《周礼·天官·寺人》说:
“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纠之。若有丧纪、宾客、祭祀之事,则帅女宫而致于有司,佐世妇治礼事。掌内人之禁令。
05:30
凡内人吊临于外,则帅而往,立于其前而诏相之。”
——《周礼·天官·寺人》
由此可知,
寺人在周时
是一种专管内侍与女宫的小官,
地位并不很高。
因此,《毛传》释之:
“寺人,内小臣也,令使也。”
由于寺人得以自由出入后宫,
06:00
为防不测,
其职往往以阉人充任,
寺——宦官
“寺”之一字
又转而成为宦官的代称。
《经典释文》说:
“寺人,奄人也。”
——《经典释文》
因其失去了男性的尊严,
阉人的地位等同于妇女,
06:30
被认为是不可教诲之人。
《诗经·大雅·瞻卬》: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也就说不可以教诲的人
就是妇女和寺人两类。
顾炎武《日知录·寺》说:
“三代以上,凡言寺者,
皆奄竖之名。”
但是,据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四考证:
寺人在先秦尚不专指宦官,
专指宦官是自东汉以后才开始的。
《新唐书·于志宁传》说:
“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
07:00
轻忽高班,陵轹贵仕。”
昭裢的《啸亭续录·御前大臣》说:
“本朝鉴明弊政,
不许寺人干预政事,
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如是种种,
“寺人”都是指的宦官。
08:00
《管子·度地》:
“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管子·度地》
此之“官府寺舍”当指官署,
而且是指都城的官署,
这可以从“州中”并称看出。
应该指出的是“官府”、“寺舍”
虽然同指官署,
但是是内外有别:
“官府”是指外廷的官署,
08:30
而“寺舍”是指内廷的官署。
秦代立国,
以寺宦任外廷之职,
寺——寺宦任职之所
遂将寺宦任职之所
通称为“寺”,
“寺”的内涵由之扩大,
遂不专指内廷。
至汉,推行“三公九卿”制度。
“九


”又称“九寺大卿”,
官署均以“寺”称,
09:00
《左传·隐公七年》孔颖达
疏:
“三公所居谓之府,
九卿所居谓之寺”。
例如,太常的官署称为太常寺,
廷尉官署称为大理寺,
大鸿胪官署称为鸿胪寺,等等。
寺——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
“寺”之一词
即不专指寺宦任职之所,
而演变成为
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泛称。
《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
09:30
“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稍后,随着意义的扩大,
寺——一般官署的代称
“寺”之一词
又转而成为一般官署的代称。
《后汉书·马援传》称
烧当羌迫狄道,
令长惊慌无措,
马援令其“归守寺舍”。
李贤注称:
“寺舍,官舍也。”
“寺”义的逐步泛化,
为佛教传入以后
以此命名活动场所提供了前提。
10:00
汉明帝时,
中亚僧人摄摩腾、竺法兰
应邀来华传教,
居于专涉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内。
后于洛阳城外修建居舍,
遂以“寺”命名,称白马寺,
开了佛教以“寺”
命名活动场所的先例。
之后,由于政府官署
以“寺”相称的淡化,
习惯上,
寺——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
“寺”即成为
10:30
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
隋唐而下,
摩尼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
比照佛教,
纷纷以“寺”命名活动场所,
如摩尼教的活动场所称为礼拜寺、
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清真寺、
基督教的活动场所为称景寺,
遂使“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
寺——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的一切外来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11:00
在这里,
值得提请注意的是
“外来宗教”的限定。
虽然后期“寺”之一词
也被滥用于一些
民间宗教的活动场所,
但在早期,
却基本上仅是用来指外来宗教,
反映了它与鸿胪寺之间的
渊源关系。
二、“庙”考
11:30
“庙”者,
许慎《说文解字》说:
“尊先祖皃(貌)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郑玄笺《诗经·周颂·清庙》:
“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诗经·周颂·清庙》郑玄注
《康熙字典》引历代字书:
“《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释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庙也。”
——《康熙字典》
12:00
由此可知,
庙——奉祀祖先的祖庙
“庙”之一词
当是来自奉祀祖先的祖庙。
《诗经·大雅·思齐》: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朱熹解释说:
“言文王在闺门之内则极其和,
在宗庙之中则极其敬,
12:

30

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
虽无厌射,亦常有所守焉。”
“肃肃在庙”之“庙”
即是指奉祀祖先的祖庙。
庙号

世运用极滥的“庙号”之说,
就是由此一意义的引申而来,
指已死帝王在宗庙中的排序。
庙讳
而所谓“庙讳”,
也是由此本义发端而来。
三代之时,
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13:00
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几乎所有重大事务
均需征得先祖的同意
——先祀而后行,
国之祖庙
在国家事务中具有议事廷的性质。
由此引申,
便出现了庙策、庙算、
庙论、庙谋等等词语。
14:00
三代之时,
“庙”之所指概为祖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庙”:
“古者庙以祀祖先,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汉·许慎《说文解字》
当时,奉祀天神地祇的场所

另有称呼,称为“郊”。
《吕氏春秋·季春纪》:
14:30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
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
高诱注说:
“郊,祭天;庙,祭祖。”
三代而下,
“庙”之内涵逐渐扩大,
庙——奉祀祖先的祖庙和奉祀神灵的地方
除了仍指奉祀祖先的祖庙外,
同时也用来指奉祀神灵的地方。
《史记·封禅书》说:
15:00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
言长安东北有神气,
成五采,若人冠娩(冕)焉。
……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所谓“五帝”,
即是青、赤、黄、白、黑五色帝,
属于太一上帝的辅臣。
同书又称:
雍有天神地祇“百有余庙”。
这些祠庙显然都不是祖庙,
而是神庙。
“庙”义的此一泛化
15:30
意义十分重大,
庙——中国土生土长的所有宗教活动场所
事实上
是把中国土生土长的
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纳入了其中。
到了汉末,道教兴起,
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称谓
以名自己的活动场所。
虽然如此,
因其发端于中国旧有信仰,
生吞活剥原始崇拜的东西很多,
它的一些活动场所
仍然保持了旧有的“庙”称,
16:00
特别是在所谓的民间道教之中,
像东岳庙、八仙庙等等。
三、“寺庙”合考
以“寺”泛称
所有外来宗教的活动场所,
而以“庙”泛称
所有本土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
就似乎已经没有
任何宗教圣所可以逃逸在外。
 寺 庙
因而,“寺”、“庙”二词连用
以称中国的一切宗教活动场所,
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6:30
但在实际情形里,
却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
十六国时,石赵百姓
“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晋书·佛图澄传》
这是迄今所见的
“寺”

、“
庙”二词的最早连用。
但在这里,
“寺庙”一词很明显
仅是指佛寺,
而不是现在所理解的
17:00
一般意义上的词义。
佛教初入中国,
释迦牟尼在人们心中
的地位
与老子并无太大区别,
故其无僧侣居住的奉祀之地
比照于老子祠,
亦称浮图祠。
后来也称“塔庙”,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解释说:
“正言窣睹波,此译云庙,
17:30
或云方坟,此义翻也。”
塔在印度是埋葬僧人舍利的地方,
近于中国的坟墓。
按照中国汉晋习俗,
坟墓起后,
四周每立石祠以备祀守,
如著名的武梁祠、郭巨祠等。
受此影响,
汉晋之际的佛寺亦称塔庙,
就是塔于其中而庙限其外,
是以玄应称“庙”为“义翻”。
正是在此一背景下,
18:00
《佛图澄传》
将“寺”、“庙”二词连用
寺庙——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
称所有的佛教活动场所,
而并未将佛教之外的宗教圣所
包含其中。
“寺”、“庙”二词连用
以称一切宗教活动场所,
与晚唐以降
政府借用宗教祈雨祈晴等活动有关。
最早的祈雨祈晴只在宫观和寺院。
但对于政府而言,
18:30
祈雨祈晴重要的是灵验,
而与宗教本身无关。
故到后来,为了更灵验,
祈雨祈晴
扩大到了一切宗教活动场所。
《宋会要辑稿》“禮”一八之二
记载了一段宋代的情形,他说:
“京城玉清昭应宫、上清宫、景灵宫、太一宫、太清观、会灵观、祥原观、大相国寺、封禅寺、太平兴国寺、天清寺、
19:00
天寿寺、启圣院、普安院,以上乘舆亲祷或分遣近臣。昊天上帝于南郊,皇地祇于北郊,或南郊望祭太庙、社稷、诸方岳镇海渎,于南郊望祭天齐仁圣帝庙、五龙堂、城隍庙、祆祠、报慈寺、崇夏寺、报先寺、九龙堂、浚沟庙、
19:30
子张子夏庙、信陵君庙、段干木庙、扁鹊庙、张仪庙、吴起庙、单雄信庙。以上并敕建遣官,仍令诸寺院宫观开启道场。五岳四渎庙、河中府后土、亳州太清宫、兖州会真宫、河中府太宁宫、凤翔府太平宫、舒州灵仙观、江州太平观、
20:00
亳州明道观、泗州延祥观、兖州景灵宫、太极观,以上并敕差朝臣或内侍自宫斋香合祝板驰驿就祈。五岳真君观、泗州普照寺、西京无畏三藏塔,以上并遣内臣诣建道场。”
——《宋会要辑稿》
20:30
在这里不仅仅如上清宫、
太一宫、太清观等宫观在内,
如大相国寺、太平兴国寺、
天清寺等寺院在内,
如太庙、城隍庙、九龙堂、
扁鹊庙、祆祠等等都在其中。
由是,
寺庙——参加祈雨祈晴活动的所有宗教场所
“寺庙”一词
已经包含了参加祈雨祈晴活

动的

所有宗教场所。
21:00
例如,《旧五代史》巻八十一:
“戊戌,诏宰臣等分诣寺庙祈雪。”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
开宝二年三月乙酉,
“分命近臣祈晴于在城寺庙”。
再后来,
寺庙—
—一切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寺庙” 一词逐步演变成了
一切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21:30
如《宋史全文》卷三:
“雍煕二年春二月,禁増置寺庙。”
苏轼《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记》: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未尝广度僧尼、崇侈寺庙。”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録》
巻一百九十三:
绍兴三十一年冬,
“金主亮入庐州,诣诸寺庙焚香。”
22:00
三处的“寺庙”一词
都与我们现在的用法一致,
是作为一切宗教活动场所的泛称。
尽管如此,元明以后,
泛称意义上的“寺庙”一词
仍然不是非常流行。
在许多明清方志中,
祠庙、寺观
仍然是各自所属的两大类别。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
我们讲一讲“寺庙”一词的界定。
22:30
怎样定义“寺庙”,
目前还是一个缺乏共识的问题。
勉强给予一个概念化的叙述,
可以简单的表述为:
23:30
寺庙是用于从事宗教仪式或活动的公开性屋化建筑。
此一界定有三大要素:
“寺庙”的界定之一:
寺庙是宗教的附生物
从本质上讲,
寺庙的存在是因其有用于宗教。
没有宗教,
没有宗教仪式或活动,
寺庙的产生是不可能。
而离开了宗教仪式或活动
寺庙的存在也不可能久长。
24:00
这已经是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
所证实的。
例如,
曾经盛极一时的琐罗亚斯德教,
旧译是祆教、拜火教,
中世纪时
寺庙遍及整个欧亚大陆。
但在今天,
除了极少部分奉行地区之外,
其他地区已经没有该教的寺庙了。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摩尼教
旧译明教中。
中世纪时,
摩尼教寺
24:30
自地中海以至中国均有所见。
及于目前,
该教消亡数百年后,
除了茫茫沙海之中
保留下来的断壁颓垣
仍对考古学家有所兴趣外,
已经无法找到一所“活”的寺庙。
很明显,
在寺庙的存亡中,
宗教仪式或活动
具有决定一切的性质。
因此,寺庙应该
首先是屈从于宗教仪式或活动的。
25:00
“寺庙”的界定之二:
寺庙是一种屋化建筑
仅有宗教的限定,
“寺庙”一词的属性还不完整。
根据古今中外的实例,
寺庙还必须具有建筑的特性。
即使是用于宗教仪式
或活动的场所,
还不能说它就一定具有寺庙的性质,
就象不能说
用于从事宗教仪式或活动的圣域、
25:30
圣境之类就是寺庙一样。
在原始民

族中,

进行宗教仪式或活动的地方
几乎都不是寺庙。
更进一步,
仅仅具有建筑的性质
依然不够严密。
因为在建筑学里,
建筑:
建筑物 构筑物
建筑一词
包含了建筑物和构筑物两层含义。
前者像车间、仓库、
民居、园林等等,
后者如渠
池、栈桥、
堤坝、水塔之类。
26:00
在普遍的观念中,
构筑物一般
是不能纳入寺庙范畴的。
那么,所谓具有建筑的性质,
就主要应是
建筑物一类的建筑实体,
或者是一建筑房舍,
或者是一建筑组群。
以此观照中外的寺庙,
确然均是房屋一类的实用建筑,
例外的情形极少。
“寺庙”的界定之三:
寺庙是一处开放性的场所
以屋化建筑
26:30
与用于宗教仪式或活动
两个要素作为参照,
还不能完全判定寺庙的属性。
在许多似是而非的情形里,
仍然不能避免束手无策的尴尬。
例如,中国旧时
家家有之的神龛、祖堂
人所共知的不是寺庙,
但却无法否认
它们具备以上两个要素。
因此,想要避免此一惑乱,
27:00
关于寺庙的定义之中
至少还应引入别的要素。
众所周知,
除了在极为特殊的情形里,
寺庙必须同时面对所有的信众。
换言句话说,
寺庙作为从事宗教仪式
或活动的屋化场所,
开放性
必须是开放性的,而不是相反。
只有这样,
与生俱来的寺庙社会属性
才能得到保障。
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中,
27:30
寺庙一直是宗教仪式
或活动社会化的产物。
没有社会化或集团化的需要,
甚至寺庙本身也是多余。
同是用于从事宗教仪式或活动的
神龛、祖堂不是寺庙,
理由即在于此。
可以肯定,
关于寺庙一词限定的要素
还可以列出很多,
并由之引出一些相属概念。
但作为一个总的限定,
28:00
以上三个要素
应该已经使它卓然独立了。
这是第二个方面。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言必信,行必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