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厢记_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_西厢记_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_西厢记_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 P9 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 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 陆国强定义为: 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 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 2. 汉英文化差异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Culture: 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 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 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 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 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即文化的个性。例如,英国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中国文化与英语的发源国——英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形成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观念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特定领域里的分布和理解不尽相同。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和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2.1 汉英颜色词对比 1).由于汉民族和使用英语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同的颜色词也就蕴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象征着神圣, 皇权, 尊贵, 崇高, 土地和国土等含义, 也是黄皮肤民族的象征, 中华儿女从来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汉语中, 经常用黄来形容好的东西, 如黄道吉日, 黄花, 黄榜, 黄金时代, 黄袍加身,等等。在近现代, 黄色也出现了贬义色彩, 这都是外来的影响。“十八世纪以来, 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色情淫秽的书刊, 因此人们习惯把色情书刊称作黄色书刊。”从而在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贬义的带有黄的词语。如黄色小说, 黄色录像, 等等。在英语中,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3]。 (三)号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 Peter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Guided Reading Peter Newmark (1916) is an accomplished translation scholar as well as an experienced translator. He has translat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nd published extaensively on translation. His publications on translation includ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About Translation(198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段落翻译(1985),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1988), and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 In his wo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mark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wherea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This distinction results from his disapproval of Nida's assumption假定,假设,设想;假装;承担,担任that all 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and the overriding最主要的,最优先的principle of any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 For Newmark, the success of equivalent effect is "illusory", and that "the conflict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 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 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 · 87 · 2006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ay.2006 V ol.27N o.3 DOI:10.16362/https://www.360docs.net/doc/365188868.html, k https://www.360docs.net/doc/365188868.html,61-1023/h.2006.03.011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含义; 3、直译 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4、死译 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二、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召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认为各类作品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 应采取“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 译文要尽可能接近

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以保持其语义内容, 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上, 应采取“交流翻译”的方法, 译文更倾向于译入语的语言形式,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纽马克对“交流翻译”的定义是: “交流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 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 使其内容与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这种翻译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使译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 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用严复的话说, 就可以“言之有文,行之弥远”, 合乎“雅”的要求了。 纽马克谈理论, 最重视与实践的结合。他说“任何理论如果不是产生于翻译实践中的间题, 那就毫无意义, 毫无生命力。”所以, 我们有必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 证实这三家理论的一致性。试举例如下: eg.1 If she did, she need not coin her smiles so lavishly; flash her glances so unremittingly; manufacturing airs so elaborate graces so multitudinous. 译1,如果她真做了, 她就不需要这样浪费地铸造她的微笑, 这样不懈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一、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2、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含义; 3、直译 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4、死译 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二、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三大功能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召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他认为各类作品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 应采取“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 译文要尽可能接近 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以保持其语义内容, 有一些作品, 重点放在读者 的理解和反应上, 应采取“交流翻译”的方法, 译文更倾向于译入语 的语言形式,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纽马克对“ 交流翻译”的 定义是:

“交流翻译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正 确地传达原作的文中意义, 使其内容与语言都可以很容易地为读者 所接受和理解。”(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这种翻译可以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 更好地发挥译文语言的优 势, 使译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 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这样的译文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用严复的话说, 就可以“ 言 之有文,行之弥远” , 合乎“ 雅”的要求了。 纽马克谈理论, 最重视与实践的结合。他说“ 任何理论如果不是产 生于翻译实践中的间题, 那就毫无意义, 毫无生命力。” 所以, 我们 有必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 证实这三家理论的一致性。试举例如下: eg.1 If she did, she need not coin her smiles so lavishly; flash her glances so unremittingly; manufacturing airs so elaborate graces so multitudinous. 译1,如果她真做了, 她就不需要这样浪费地铸造她的微笑, 这样不懈 地闪耀她的眼光, 制造这样精致的气派, 这样众多的文雅。 译2,如果她当真爱他的话, 她就用不着这样过分地装出笑容, 不断地送她的媚眼,费尽心计装腔作势, 摆出许多文雅的姿态。 译3,如果她当真爱他的话, 她就根本用不着这样满面堆笑, 滥送秋波, 煞费苦心地故作姿态, 装出许多斯文模样。 从以上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词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它们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对外来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外来词的翻译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它是词汇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对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方面,外来词汉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外来词翻译的规律和技巧,指导外来词的翻译实践。把外来词作为普通语言学里面一个重要的议题来研究可以反映出语言进化发展以及本族人对他国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态度。 John Felstiner曾说过,翻译就像窗户,把新鲜空气放进来,也可让我们向窗外看[1]51。外来词是这一新鲜空气的最先一股风,外来词汉译是外来新事物进入中国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Daniel Shaw的文化翻译观点是:把接受语文化看作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仔细考虑原语信息的意义[1]150。本文探讨的英源外来词概念是:原汉语中未曾出现、由于外来新概念进入翻译产生的汉语外来语,既包括根据其发音而汉译的外来词,也包括意译的外来词,只要其源头是外来血统。 一、文化语境顺应和外来词翻译 Jef.V 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一个过程,它涵盖了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必须顺应交际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而这种顺应主要是文化顺应,因为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都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多方面交际者的文化之中[2]。Andre Lefevere认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讨论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他认为翻译所受的诸多束缚中,来自语言的束缚是最不重要的[3]。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决定外来词翻译方法的主要因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密不可分,因此,外来词翻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层面,而应该同时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外来词作为异域文化的使者,在进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汉语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国文化语境及汉字文化意义的顺应纳入外来词翻译研究之中,是外来词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视角,可以进一步拓宽外来词研究的领域。 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4]。戚雨村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文化范围,他认为文化的范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5]。 文化语境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科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6]。文化语境顺应狭义上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顺应,其中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的顺应,民族思维方式的顺应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顺应。但是这种顺应也必须考虑到民族语言特点的顺应,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语境因素与语言必须相互顺应,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此,译者必须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恰当的汉字词。 外来词的传入是西方科技及思想进入中国的一个标识,文化语境的顺应对外来词翻译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的汉语词选择上。在英语外来词的汉语词翻译选择过程中,译者要作出相应的选择以便顺应汉语文化语境因素从而达到中国人乐于接受使用的目的。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语言文字具有更为浓重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社会文化意义与民族文化心理紧密相连构成了汉语民族语言的一个独有特征。将翻译置于文化史的大背景中,它的意义才更能凸现出来,即翻译虽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却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代表和反应了社会的交往、文化的沟通与互惠互促[7]。 原语文化和目的与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确定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左右和摆布[8]。Philemon Holland认为,翻译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即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必须“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9]。他所说的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探讨的是把外国语言译为本国语言应该顺应本国文化语境,同胞和未来时代都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是 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2No.4 Jul.2009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摘要]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外来语;翻译;文化语境顺应 [中图分类号]H136.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会哲学研究基金项目“近现代外来语对汉语词汇影响”(D7SJD740005) [作者简介]王培(1983

语境顺应与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5188868.html, 语境顺应与翻译 作者:周新新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0期 摘要:语境顺应是顺应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指讲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在选择语言时必 须顺应适时语境。这一理论为形成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动态的翻译观奠定基础。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语境顺应中各要素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语境顺应性对翻译的启示。翻译者要想使自己的翻译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必须要了解语境顺应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 关键词:语境;顺应;翻译 一、语境与语境顺应 1)语境。语境即言语环境。从广义上讲,语境由两部分构成—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从狭义上讲,语境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时间、空间、情境、听话对象、话语前提等来理解和运用语言。 2)语境顺应。语境顺应是顺应论三个特性中的一个,也是语言顺应中最重要的环节。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语境顺应语言或语言顺应语境。语境顺应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应注意不同的语境。 二、语境顺应与翻译 语言使用者是影响交际语境的四个因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交际中起主导作用,是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基础。就翻译而言,交际语境包含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人物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内容和范围是不等同的,这种差异会造成翻译和理解的障碍,若想消除这种障碍,就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分析。 (一)交际语境与翻译 1)物理世界顺应与翻译。时间与空间的指称是物理世界顺应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时间而言,它指交际双方所谈论事件发生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与外表形象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物理差异,选择合适的译文。 2)社交世界顺应与翻译。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原则和准则。在所有的社交世界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文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尹训凤1,王丽君2 (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如下例: (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 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 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 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 ──────────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

文化语境与翻译

---------------------------------------------------------------最新资料推荐------------------------------------------------------ 文化语境与翻译 文化语境与翻译 1/ 19

一、语言与文化英语中的culture 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这英语中的culture 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这个词的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 化,culture 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文化的定义: (1)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

---------------------------------------------------------------最新资料推荐------------------------------------------------------ (2) 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 (3) 跨文化交际学家W. H. Pearce 则认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4)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3/ 19

(5)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 (5)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文化具有时空性:从时间角度看,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后一时期的文化是对前一时期的过滤和积淀,现代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