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B

客观部分

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它

是历史的界碑。它既是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终点,又是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起点。

2、153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3、文艺界的三大战争:(1)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中

唯心论观点的批判(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电影《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5、《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的总结性文章,指出影片“污

蔑了中国人民历史的道路,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用改良主义来代替革命,用个人奋斗来代替群众斗争,用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来代替革命的英雄主义”。

6、胡乱和俞平伯为“新红学”代表人物。

7、胡风的作品有《论主观》和《现实主义的路》等;他1954年7月,向党中央提交了长达30万字的

《对文艺问题的意见》。

8、毛泽东认为:胡风和胡风分子确是一切反革命阶级、集团和个人的代言人,是以伪装出现的反革命

分子。

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提出

来的。

10、“百花开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容和意义:(1)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意义: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1、在“双百”方针时期,在文艺方面的变化,出现的三篇重要的作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

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以及巴人的《论人情》。

12、“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我来了》,民歌集《红旗歌谣》。

13、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文化会;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致

《祝辞》。

14、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克服“左”的

思想倾向,进行文艺“调整”的重要指导文献。

15、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1)长篇小说主要有《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林海雪原》

(2)中篇小说:主要有《火光在前》、《开不败的花朵》、《小兵张嘠》、《洼池上的“战役”》等。

(3)短篇小说:有《黎明的河边》、《党费》、《山地回忆》、《城堡的故事》等。

16、反映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有《三里湾》、《创业央》、《山乡巨变》《艳阳天》等。

17、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有《百炼成钢》、《铁水奔流》、《火车头》、《为了幸福的明天》等。

18、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多着眼于触及时弊、针砭黑暗、讴歌人性和爱情。

19、历史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小说也有较快的发展,有《李自成》(第一卷)、《陶渊明〈换歌〉》、《广

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20、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被称为《红旗谱》三部曲。

21、《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它的主题是:反映了大革命前后10年这个历史阶段中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活动。

22、杨沫写的一个既各自独立又息息相关的三部曲为《青春之歌》、《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23、《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24、欧阳山的《一代风流》,分五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

25、《三家巷》的主题是:作品通过三家巷中代表工人阶级的周家、代表买办资产阶级的陈家、代表地

主阶级的何家三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大革命前后我国南方的革命形势,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变化消长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

26、周炳是《三家巷》中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周炳的性格特征:(1)他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好打抱不

平,具有敢于反抗的性格;(2)他沾染了较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情绪,多愁善感,意志脆弱;

27、《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英雄人物有:江姐、许云峰、成岗等。

28、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广泛地描绘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巨著。

29、《创业史》中刻画的我国农村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梁生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人物。

30、《创业史》中还出色在描绘了蛤蟆滩上“三大能人”的形象。“三大能人”分别指郭振山、郭世富和

姚士杰。

31、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

32、柳青小说在艺术上的特征:(1)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逼真传神的细节描绘来揭示人物的思想

性格。(2)通过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的种种想法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3、“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

34、王愿坚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党费》,文先后写了《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等。

35、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

36、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主要人物有:傅老刚和黎老东。

37、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葡萄成熟了》

等7首诗。

38、《党费》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①作家善于让人物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②《党费》中伏

笔的设计和细节描写也是颇具特色的。

39、“十七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和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40、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李大钊》、《凯歌》、《忆向阳》等。

41、《有的人》是一首饱含深刻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42、老舍在建国以后创作的话剧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老舍不仅仅被授予“人

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也称“语言大师”。

43、田汉的《关汉卿》的主题:通过关汉卿创作与演出《窦娥冤》展开了与元伐统治阶级的斗争,揭露

了元朝统治者的残酷腐朽,歌颂了关汉卿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

44、《关汉卿》的艺术手法:在情节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戏中戏就是《窦娥冤》。

45、50年代的叙事、抒情散文有:杨朔的《雪浪花》、和《红玛瑙》秦牧的《古战场春晓》《土地》和

《花城》。冰心的《樱花赞》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向着祖国的心》;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歌声》;孙黎的《黄鹂》等。

46、十七年杂文创作的作家:邓拓、吴晗、廖沫沙等;作品有《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47、杨朔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和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等。

48、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涉猎渊博,文美意深,情趣盎然,语言流畅,熔知识、哲理、情感、意趣,

文采和形象于一炉,卓荦不凡,别具一格,蜚声海内外。

49、人类“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

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滨》。

50、“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根本任务论”四人帮反动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三突出原则”所谓的“三突出原则”“即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题先行论。

51、郭小川诗歌的特色:(1)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充满着革命

的激情。(2)火样的战斗激情;(3)深邃的哲理思想。

52、新辞赋体(又称长廊或政论体)是郭小川自己独创的形式。

53、剧本创作座谈会:(1)时间:1980年1月23日(2)地点:北京(3)讨论问题:对文艺作品

干预生活和揭露社会阴暗面的问题,讲话很强调要注意,“社会效果,千万不能”使人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会议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和不打棍子)提倡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

54、四种文学思潮:(1)“伤痕文学”:最先亮出批判锋芒,一大批以揭露“文革”十年创作为主旨的小

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应运而生,从不同的侧面对“文革”在人们的心灵留下的创痛进行了艺术表现,在情感的痛切中表露出强烈的政治批判意向。(2)“反思文学”在以政治批判为主调的同时,溶入了非政治批判的因素。(3)“改革文学”把理性思考的触须转向现实生活。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地反映了现实改革中的各种斗争与冲突。(4)“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政治批判层面而突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55、四种文学思潮的代表作:(1)“伤痕文学”:刘心武德《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2)刘真

的《黑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3)“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等。(4)“寻根文学”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王忆安的中篇小说《小鲍庄》等。

56、蒋子龙塑造的一个“开拓者家族”所包括的作品有:《乔厂长后传》《开拓者》《一个工厂的日记》

《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57、高晓声的小说,大都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

其他几篇分别是《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

58、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1983年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59、古华的《芙蓉镇》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此作品艺术特色:寓政治风云于风欲民情图画之中,借

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60、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在1981年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

61、悼念周总理,缅怀与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歌有:李瑛的《一个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

理,您在哪里?》石祥的《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

62、“三个崛起”论文分别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的面前》孙绍振《新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业的

《崛起的诗群》。

63、艾青出版了《归来的歌》和《雪莲》分别获1979—1982年、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64、l历史剧创作有:曹禺的《王昭君》陈白尘的《大风歌》颜海平的《秦王李世民》等

65、马中骏、贾鸿源与瞿新华合作的独幕话剧《屋外有热流》荣获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公会“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奖,它是一部哲理剧。

66、悼念性的散文有:丁宁的《幽燕诗魂》,巴金《怀念肖珊》,丁一岗《忆邓拓》等(识记)

67、悼念知识分子的文章有: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

理由的《高山与平原》等。

68、巴金的《随想录》的四大特点:(1)“说真话”最突出、最可贵的特点(2)抒真情(3)清醒的自

审意识,也是可贵特点:(4)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是贯穿全书的突出特点。

主观部分

简答题

1.简单分析《百合花》在选材设计方面的特色。

答:这篇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的生活,但作品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只是描写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作品通过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人民战士为革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和群众热爱子弟兵的真挚感情,深刻地表现了拥军爱民的主题。

2.简单分析《百合花》在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答: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去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肩上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又如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挂破的口子,在作品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个细节的巧妙安排,不仅为表现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内在情感的变化起了重要的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3、朱老忠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朱老忠是《红旗谱》塑造很成功的主人公。它是文化新旧两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农名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既具有旧时代农名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有接受了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性格特征概括为:(1)嫉恶如仇,刚勇而坚韧。(2)豪爽正直,仗义而友爱。朱老忠的性格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总之,在《红旗谱》朱老忠这个艺术形象,可以说塑造的有血有肉,性格丰满,这样才有艺术魅力。

4、简单分析〈〈百合花〉〉在选材设计方面的特色;

答:这篇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的生活,但作品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只是描写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作品通过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人民战士为革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群众热爱子弟兵的真挚感情,深刻的体现了拥军爱民的主题。

5、分析“陈奂生”的性格

答:作者在写出陈奂生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的同时,又不回避陈奂生灵魂受历史和社会生活制约的一面,真实在写出他的弱点。陈奂生虽然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但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他务实精神的后面,还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里,还隐藏着愚昧和奴性思想为核心的“啊Q精神”

6、简要分析“陈奂生”的艺术特色

答:(1)“以小见大”、“浅中见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作者通过一个买帽子的小故事,便对中国农民前进道路上的重负给予了深刻的解剖。

(2)高晓声善于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绘形写神,也擅于博取众家之长,在这一篇里融进了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3)高晓声创作性在运用“自我解嘲”的手法塑造陈奂生形象。

7、简要分析“许茂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

答:(1)基本特征:作为中国老式农民,许茂形象塑造是既有深度,又很典型的。他的身上,凝聚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他是在封建小农经济土壤上生活而又饱尝过旧社会政治、经济沉重压榨的老式农民。他的基本特征是刻苦耐劳、质朴淳厚、倔强固执、有些私心却又能明辨是非。

(2)三个阶段:许茂这一艺术形象所以具有这样强烈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正在于作者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深刻地表现了许茂思想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由爱社如家、热情开朗—自私利己、独善其身—关心集体、明辨是非,这一复杂的、特殊的思想变化轨迹。

8、论述塑造许秀云悲剧性格的特色

答:在当代文学史上,这位“贤良、敦厚、含蕴、深沉”的农村妇女,确实是位少见的、成功的艺术典型。在她的身上,既保持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又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1)是着力于形象内在美的刻画,突出其“外柔内刚”的特征,表现其“像平静的大海,什么都容得下,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什么都深深地藏在心底,表面看去,不起波澜”的内在美。

(2)是着力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突出其“贤良敦厚的禀性”被毁灭。

(3)是竭力挖掘和表现蕴藏在形象身上惊人的生命力,突出其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恶势力的顽强抗争。

9、论述《吐鲁番情歌》的艺术特色

答:(1)新奇、巧妙的艺术构思。从劳动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反映天山南北一代新青年的爱情理想、爱情方式和新的爱情生活。

(2)细腻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闻捷写爱情诗,重于写人物形象,写人物形象,又重于挖掘其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心灵美和情操美来。

(3)朴实、明快、传神的语言。语言都不华美,不奇警,句句朴实无华,准确传神,体现了闻捷爱情诗语言的特点。

9、《党费》在人物塑造上特色

答:(1)作家善于让人物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这是《党费》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个特色。例如作家将黄新放在白色恐怖的特殊历史环境里,以及在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逆境中,在生死关头的选择上,描写她所经历的种种考验,表现她对党的忠诚及其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境界。

(2)《党费》中伏笔的设计和细节描写也是颇具特色的。例如:“我”第一次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视线,交代了“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索时,“我”躲进阁楼埋下了伏笔。

10、简述《创业史》梁三老汉的艺术形象。

答:(1)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刻画得较之梁生宝更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是一位勤劳、善良、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有农民典型。他身上的劳动者的善良、求实与小生产者的自私、保守主两重矛盾的性格,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2)小说不仅真实地描写梁三老汉作为小生产者农民的性格的复杂性,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他思想斗争的反复性,尤其他在告别私有制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痛苦的思想变化历程。

(3)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11、《红旗谱》的主人公朱老忠形象

答: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不断的斗争中找到了前进方向并为之奋斗的革命农民英雄形象。

12、《陈毅市长》在结构艺术上的特色

答:剧作者打破了以某一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的结构方式。而采用了一种作者自己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全剧十场写了陈毅的十件事,每件事都是独立的,相互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整体感。

13、王蒙的《蝴蝶》在结构艺术上的特点

答:《蝴蝶》以结构艺术上有新的探索。

(1)这部作品不是以通常的情节顺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作为结构骨架的,而是以人物的意识流动的历程来结构作品。它通过张思远的心理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过去、现在、未来迭替出现,使得整个故事时断时续、起伏跳跃。

(2)这种结构方法,可以用有限的篇幅,反映时间跨度大、空间开阔的生活。

14、简要分析《高山下的花环》塑造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英雄特色

答:(1)作者在塑造英雄形象时,自觉地避免那种“神化、净化与非英雄化”的倾向,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以朴实的笔触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2)作者注重写出英雄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回避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

(3)作者还通过描写尖锐的矛盾冲突、典型细节和遗物,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为国而战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示英雄的心灵美。

(4)作者还注重写出英雄人物丰富、真挚、美好的感情,以情感人。

15、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答:(1)歌颂新的生活歌颂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光明,是老舍剧作的基本主题。

(2)靠人物取胜而人不靠“剧情”取胜,这是老舍戏剧创作的又一个艺术特色。

(3)老舍的剧作还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

(4)老舍素有“语言大师”的称号。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16、分析《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上是有重大突破

答:它是最早触及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重大主题,最先通过艺术形象来暴露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严重“内伤”。在当代文学史上,它是一个座标点,标志着被“四人帮”集团破坏和中断了的革命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7、分析乔光朴形象

答:乔光朴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先出现的在工业战线上为“四化”奋战的创业者形象。(1)首先突出的,是乔光朴作为共产党员所具有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

(2)其次,通过乔光朴“上任”后的一系列部署和行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位锐意整顿的实干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家的腕力与才干。

(3)再次,小说还生动地描写了乔光朴胸怀宽广、任人唯贤的思想品质和感情炽热、敢爱敢恨的复杂性格。

18、分析《乔厂长上任》人物塑造上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第一,是通过对比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

第二,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择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事件等组成尖锐的矛盾,把人物置于其中进行刻画。

第三,是多方面、多色彩地展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

19、简述《致橡树》的思想感情。

答:《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表现的不只是诗人的爱情观念,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具体是:这种爱情,包含着艰辛或幸福的命运,包含着汲取和奉献的人生,也包含着双方各自的个性与气质。不仅仅是在于它超越了庸俗的爱情观念,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广的思想内容。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也透过恋爱观再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趋势。

论述题

1、论述《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1)选材:这篇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的生活,但作品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只是描写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作品通过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人民战士为革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和群众热爱子弟兵的真挚感情,深刻地表现了拥军爱民的主题。(2)细节描写: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去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肩上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又如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挂破的口子,在作品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个细节的巧妙安排,不仅为表现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内在情感的变化起了重要的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起了重要的作用。(3)心理描写: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新媳妇在借被子、护理伤员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以及对通讯员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描写的十分深入,有力的揭示了新媳妇具有美的内向力。作品对我在去包扎所途中对通讯员由好奇、生气到产生好感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写的层层深入,不仅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的丰富,而且也使通讯员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更具立体感。(4)语言上,语言委婉清新而又饱含感情,使这篇作品充溢着清新柔美的抒情格调。

2.简述《百合花》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答:(1)小通讯员原是个“帮人拖毛竹“的青年,从他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的动态以及与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憨厚、朴实,还带有几分天真稚气的青年,他有一颗关心同志、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美的心灵。去包扎所的路上,发现我走不动时,就“自动在路边站下”等着:当他了解到借来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感到很不合适,要送回去,当他回团部时,他还把自己的两个馒头留下来,给我开饭。这些虽是平常小事,却反映了通讯员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在战斗中,当敌人摞下的手榴弹在时,他能临危不惧,毫不犹豫的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通讯员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他平时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也揭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美好心灵。(2)新媳妇的形象: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妇,长的很美。作者不仅写了她的外在美,更写了她的心灵美。开始,她舍不得将自己心灵的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地用它盖在通讯员的遗体上;她到包扎所帮助护理伤员,开始她又害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主动地、虔诚的给通讯员解衣服,试身子,流着泪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这两种典型的事例,写出了新媳妇高尚优美的品格,以及她对人民子弟兵的真挚感情。

3.分析林道静的思想性格发展过程以及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1)〈〈青春之歌〉〉的林道静是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她的思想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阶段:首先,小说的第一部分着力刻画林道静投身革命初期所具有的民主革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温情和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小说第二部分着重表现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党的教育、革命的实践,使她在斗争中实现了思想立场的转变。从个人奋斗走向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最后,小说从二十四章到结束,着重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

(2)社会意义:她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它真实的概括了三四十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过程。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革命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是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4、论述〈〈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1)选材;这篇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的生活,但作品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的宏伟场面,只是描写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横断面。作品通过通讯员护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以及向一位新媳妇借被子等情节的歌颂了人民战士为革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群众热爱了弟兵的真挚感情,深刻地表现了拥军爱民的主题。

(2)细节描写: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善于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去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肩上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突出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又如通讯员借被子时衣服挂破的口子,在作品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个细节的巧妙安排,不仅为表现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内在情感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了重要的作用。

(3)心理描写:在人物塑造人,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新媳妇在借被子、护理伤员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以及对通讯员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描写得十分深入,有力地揭示了新媳妇具有美的内向力。作品对“我”在去包扎所途中对通讯员由好奇、生气到产生好感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写得层层深入,不仅表现了“我”的内心世界的丰富,而且也使通讯员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更具立体感。

(4)语言方面:语言委婉清新而又饱含感情,使这篇作品充溢清新柔美的抒情格调。

5、简述《百合花》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答:(1)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形象。小通讯员原是个“帮人拖毛竹”的青年,从他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的动态以及与“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憨厚、朴实、还带有几分天真稚气的青年。他有一颗关心同志、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美的的心灵。

(2)新媳妇的形象,也塑造得十分鲜明、生动。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妇,长得很美,“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的留海”。作者不仅写了她外表的美,更写了她心灵的美。例如:她到包扎所帮助护理伤员,开始她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主动地、虔诚地给通讯员解衣服,拭身子,流着眼泪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又如:开始,她舍不得将自己心灵的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地用它盖在通讯员的遗体上。这两种典型的事例,写出了新媳妇高尚优美的品格,以及她对人民子弟的真挚感情。

6、分析《人到中年》的结构艺术

答:《人到中年》是一篇反映中年人社会问题的优秀小说,它不仅是有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1)在艺术结构上,作品运用双重结构的方式,先是按发病、守护、诊断、垂危、抢救、初愈等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来安排情节结构,这属小说的外在结构;接着侧生于对主人公半生经历的介绍和回顾,这才是小说的内在结构;(2)通过主人公病中的幻觉、朦胧的忆念,以有丈夫、好友、同事、领导、病人等人的回想,把陆文婷的身世、学业、工作、爱情、家庭生活等并不连贯的生活图景,采用倒叙、补叙、追叙和插叙等手法加以描叙,形成纵横交错、穿插铺排的自由结构,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3)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一方面作家充分发挥了传统现实主义善于通过真实细节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长处;另方面又借鉴和利用西方现代派经常采用的表现梦幻,潜意识的手法和类似电影剪辑的蒙太奇等手法。这种独特的结构方式,使这篇作品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7、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

答:(1)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转合,而是采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三幕剧就是三个横断面,写了三个时代,贯穿了50年的历史。

(2)在人物处理上,采用的办法是: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角色说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重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3)《茶馆》的语言丰富多彩,集中表现在:简洁、明快;含蓄、幽默和音乐美;性格化和动作化。

(4)《茶馆》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突出表现在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和北京风俗人情的描绘上。

总之,《茶馆》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它不愧是我国话剧创作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目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12、下列均属于老舍的作品是( B )。 13、下列均属于巴金的作品是( C )。

14、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其小说主题的最准确的概括是 ( D )。 15、《北京人》剧本的作者是( B )。 二、【填空题】 16、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长河》)。 17、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桥》)。 18、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 19、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都会的一角》)。 20、20世纪40年代追求“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积极提倡自由诗体的诗人是(艾青)。 21、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主义。 22、“五四”以来最早的小说流派是(问题消失)。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