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笔记

公共政策复习笔记
公共政策复习笔记

1、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1.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和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四者的一般特征。

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4.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的产生

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近代社会以来公共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所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有关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越来越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相结合。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

公共政策的本质:

1. 社会本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 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 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

3.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定义: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客观的事实或情境已为社会大多数人或统治集团及其少数权威统治者所察觉,从各自的角度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严重的冲突使人们感到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受到剥夺的感觉,有必要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

4.团体与组织活动: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和公共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和动态性

31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1)从结构角度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2)从发生领域的不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3)从作用范围的不同:全国性问题;区

域性问题;地方性问题。

公共问题的形成探讨=形成因素与提出主体

32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触发一般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事件的领域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

(1)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的变迁等五个方面。

(2)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

2.公共政策问题不仅会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人们主观因素的作用。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等)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3.还需要注意的两点是:很多因素可能同时发生;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得国内外因素相互影响。33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那些?1.政府部门(最重要最直接的提出主体)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34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

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

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3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逻辑归类指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运用类别分类法的5个原则: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次分明性

4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对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

5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头脑风暴法在政策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如下一些阶段:

(1)组建团体: 脑力激荡团体成员的选择应依据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性质和特点而定。

(2)意见产出:严格区分政策问题意见的产生与评估,应尽量激发出很多意见。

(3)意见评估:所有的政策问题意见产出后方才进行评估。

(4)意见排序:政策问题意见评估结束后,对所提出的政策问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有关政策问题定性和解决方面的计划方案。

该方法主要是要提高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削弱有关政策问题本质的创造性冲突和争论。

6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这一方法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

(1)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对问题所做的基本假设;

(2)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

(3)检视假设以及假设推论的政策问题在逻辑上的推演性;

(4)获得一项崭新的政策。

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利害关系人(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

简述假设分析法的特征

(1)该方法是从问题的可能方案入手,而并非从问题的假定出发,原因是利益相关者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有所了解,而对问题的假设则并不知晓;(2)该方法运作过程中始终运用同一种资料,因为公共问题上冲突常常并不在于事实资料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同一资料的不同解释;(3)该方法能对各种冲突性的意见和方案做有效的、创造性的处理,从而精确地认定一个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35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系统议程:它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府议程:它是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

(1)前者仅有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4.最近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两大类。

(1)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2)象征性议程则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36进入议程的条件与障碍?条件: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障碍: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领导人和有关学者未察觉其严重性;社会缺乏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2.存在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3.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36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外在创始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造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首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到政府议程。

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造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物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简述政府议程的类型

政府议程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法。一是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旧项目和新项目。(2)二是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四种阶段性类型: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简述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公共政策模型的认识论的意义?1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型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模型的必备条件:1必须把握社会发展方向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3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5必须时间非常敏感,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23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为什么要借助模型?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同时研究过程又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2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24试论述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中的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佳模型与混

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

渐进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的要旨在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具有保守性。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命题一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命题二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规范最佳模型: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在复杂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在一定时期内以其中一种诉求为主。

规范最适模型以哪四项假设为基础

混合扫描模型:试图保持理性主义模型与渐进主义模型的优势并弥补其缺点。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以及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政治系统模型:把决策主体假定为政治系统,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是最具有解释力,普适性的以个模型

25试论述揭示社会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中机构—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

机构—制度模型: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法。

集团模型: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种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斗争和力量对比的结果。

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命题)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集团的利益

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一组命题是什么

(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的批评的原因

(1)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2)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26简述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

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的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这一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成功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政策直接主体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政策执行过程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验—推广”的过程、“执行—总结”

的过程。由于该政策过程总的来说是政策直接主体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之间上下互动的过程,所以该研究路径被称作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

27构建“上来下去”模型的意义: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方法、计算机决策辅助系统等等都可以在“上来下去”模型中大显身手。

28怎样理解公共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化:伴随着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浪潮,许多政策问题大量涌现,使决策的范围不断扩大,难度日益增加,影响空前突出,在客观上要求公共决策过程实现科学化、民主化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2. 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 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公民与社会团体充分参与,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决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监控

公共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惟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56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政策执行坚持法治原则,有利于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政策执行坚持创新原则,就是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

5.政策执行的效益原则要求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把政治、社会、文化效益结合起来,把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统一在一起。

57试述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过程模型:由史密斯提出的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中史密斯认为如下四个因素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互适模型: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是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

简述互适模型包含的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循环模型:认为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政策执行经历了三个阶段:1拟定纲领阶段2分配资源阶段3监督执行阶段。三个贯穿于每一阶段的原则是: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博弈模型:它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个参加者的选择都遵循最大利

益-最小损失原则。用博弈论来分析政策执行,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其间包括下列规定:(1)竞赛者,即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2)利害关系(3)竞赛资源(4)竞赛规则公平竞赛是最基本的原则。(5)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性质。(6)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系统模型: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即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

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如下五个变量的把握a政策的价值诉示b政策资源c执行者属性d执行方式e系统环境。

综合模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政策问题,把政策问题也视为影响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58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些主要阶段?各阶段有哪些主要的活动环节?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①加强政策认知②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③进行物质准备④做好组织准备⑤注意制度配套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①政策宣传②政策试验(选择试验对象;设计试验方案;总结试验结果)

③政策全面推广(原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有局部到整体推进,把握重点和解决难点)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①政策执行监测(监察、审计、核算、解释)②政策执行再决策

含义:指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依据: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负作用的产出。

作用和意义:A. 再决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B. 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C. 再决策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

分类:根据阶段分为现场和反馈再决策,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常出现及再决策产生的后果分为常规和非常规再决策,根据再决策产生的后果是否与原决策保持方向、目标上的一致分为突破型和追踪型再决策

61分析政策实验对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步骤?

必要:1有利于减少公共政策执行风险2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步骤:选择试验对象2设计试验方案3总结试验结果

59公共执行的资源?

1.财物资源

2.人力资源

3. 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60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执行机关和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贯彻落实政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62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各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①政策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的明确性。

②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心理、知识、能力因素)

(2)公共政策对象:①利益取向;②文化心理因素;③文化教育程度。(特点:政策规定性,受动性,主观差异性)

(3)公共政策环境:①自然环境:地理、生物、宇宙因素。

②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63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含义: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

政策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观:①执行者的利益追求;

②执行者的素质缺陷(知识水平有限,能力有限);

③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组织结构不合理;执行机构中沟通和协调困难;组织制度缺陷;政策关系处理不当);

④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宣传不足、宣传过度、宣传不实)。

客观:①政策质量低劣(政策目标错位或模糊不清;政策“打架”;政策不可行;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②政策环境的变化给政策执行增加了复杂性和困难;③政策资源不足④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⑤政策执行行为监督的缺位和乏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

偏差矫正的对策:(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识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和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64 为实现政策执行的优质高效要构建和完善那些机制?

1. 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1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2优化政策信息传播和反馈渠道,抓好政策信息宣传建设2. 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 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1)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功绩制,创新晋升制)(2)责任追究机制(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3)监督机制

65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目的、作用和主体?

含义: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目的:1积极目的:(1)发现政策制定过程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2)通过政策评估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

(3)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

(4)通过政策评估,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进行重新配置。

2消极目的

(1)歌功颂德,过分追求升迁;

(2)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预算;

(3)规避责任,指出不实行政策的理由;

(4)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5)拖延时间

作用:1.政策评估是提供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筑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主体:在政策评估主体中,除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还有: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2.专业机构和人员

3.大众传播媒介

66不需要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的四种情况:

一是公共政策没有真正实施的时候;

二是政策经常变动没有固定目标的时候;

三是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经费的时候;

四是没有意识到应该进行政策的时候。

67需要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的四个条件:

一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的需要;

二是政策纠偏的需要;

三是衡量成本和效果的需要;

四是政策参与的一种表现。

68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单一政策评估和复合政策评估。

69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的区别与联系?

正式评估是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根据一定的评估理论,为实现评估目标,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而对相关的评估对象所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有评估机构与人员专门从事评估活动,评估方法比较规范,评估的结果比较客观。

非正式评估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非正式评估获取的信息有限,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评估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这两种评估活动方式可以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以正式评估为主,将非正式评估作为正式评估的事先准备和必要的补充。

70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政策成本评估,政策需求评估,政策效益评估,政策过程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价值评估

71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标准?

过程:评估筹划、评估实施、评估总结.

筹划是评估的基础和起点,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评估目标,再选定评估对象、制定计划,满足评估条件;评估实施是整个评估活动最关键的一阶段;评估总结是对筹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做一次全面回顾。

标准:评估标准是衡量有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和准则。评估标准的选定,一方面和评估主体的价值观有关,另一方面又需符合一定的技术条件,客观反映现实社会对政策的要求。事实标准是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技术判断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和可信的基础上。价值标准是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1.事实标准的内容

(1)政策效率:指政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2)政策效益:指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3)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4)回应性:指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和机会的有效程度。

2.技术标准的内容

(1)多样化:大量采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

(2)系统化:技术方法之间的关联配套,应把它们视作有机整体。

(3)数量化: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3.价值标准的内容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公正:政策结果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分配的均衡程度。(3)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环境与资源、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述评估总结的工作步骤

(1)听取政策评估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评估报告(2)有些评估报告需要递交给有关的政府部门,为政府评估政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材料,使评估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将评估报告公之于众,使社会公众知道评估的结论。

72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1)政策信息、资料不公平,使外部评估困难重重;(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不重视和不配合;(3)政策目标的多样化和政治化;(4)政策的沉淀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不完整;(6)政策评估缺乏经费支持;(7)政策结果衡量困难。

政策的沉淀成本:指前一项政策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入了较大的资源,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如果政策不再中止或不加执行,前期投入的资源就等于没有发挥作用。

73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

方法:(1)以是否可量化为标准分为: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与定量定性结合评估方法;

(2)以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标准分为:政策制定过程评估方法、政策执行过程评估方法;

(3)以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比较为标准分为:“前—后”对比评估方法、“目标与结果”对比评估方法、“始—终”对比评估方法、“始—中”对比评估方法、“有—无”评估方法

74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对各个环节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政策监控的主体:从事政策监控的个人和组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和传媒、利益团体和公民等主体。

政策监控的对象:广义上是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狭义上是从事某一项政策过程的个人和组织。

政策监控的目的:确保政策过程的合法、合理和有效性,并及时纠偏。

政策监控的过程:静态和动态的结合。

类型:1.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预防性、过程性和结果监控。

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和抗辩性监控。

功能:(1)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2)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各种力量,充分体现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3)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

(4)反映政策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构成:(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自上而下的监控、自下而上的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过程: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执行过程的监控;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政策调整的监控。

75大众传播媒介在公共政策监督中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播信息、揭示真相、增长知识和扬善抑恶的作用,通过形成的社会舆

论,纠正错误、处理问题,对公共政策合法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监控,督促政府改进不足,实现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教学总结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 究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 与实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 要求和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 构变化因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 也收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 公益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 也带来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 政策,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 缺少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积极目的:①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②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③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度与技术;④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2)消极目的:①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策或相关政策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②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府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③规避责任; ④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政策评估的主体: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包括五方面的工作:①政策调查报告②政府工作报告③公民意见投诉④政策听证会⑤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2)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3)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政策评估主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一)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最主要的外部评估方式(2)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类评估包括:①立法机关评估②司法机关评估③大众传播媒介评估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 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 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 (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 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问题 四、公共利益P19 含义。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五、公共权力P20 含义。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六、公共秩序 七、公共治理P23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 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 含义。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 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 含义。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 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 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二、政府支出 三、公共政策范围P33 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 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 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 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一、政府失灵P37含义。缺点。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 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 二、市场失灵P40含义。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 三、契约失灵 四、志愿失灵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 性 五、社会失灵P43 (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 (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 第二章政策分析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 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 含义。政策理论。 三、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P5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P56 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结果、政策价值、政策结构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考研笔记-地大(北京)行管考研资料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

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 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 一、出题老师简介 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一)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二)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三)政策本身的稳定:(四)政策环境的稳定 ※政策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总结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综合模型 综合模型的提倡者认为上述两种模型都或隐或显地使用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即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由此,它用这两个变量建构了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二元四维模型。 考试时,列出表格之后,要对每一个选择进行解释说明。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从本章开始就进入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模块阶段了,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从政策问题的构建开始。所谓 “公共政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问题取向的,关心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我也提到过。首先必须明白,政策问题是构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政策问题远远不是社会问题本身。 2.本部分的内容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分类;政策问题构建的环节;政策问题论证的种类 以及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几种途径。 3.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更因为传统的政策研究忽视 了对问题的分析,只把政策分析的任务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政策问题看成是特定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它其实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传统的政策分析只重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也被忽略)所以导致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而不是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类错误”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 7.1 复习笔记 一、公共政策决策实质与作用 1.政策决策的实质 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决策就是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约定规则和程序,在特定的情景下,对适用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器”的选择。 (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价值和立场经多方博弈、不断妥协和折中的产物。在现实的决策活动中,决策权力及其影响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执政党、政府和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力量联盟在政策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 (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政策决策是国家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治理社会的一种核心活动。政策决策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从而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发展指明目标和确定方向。 2.政策决策的作用 (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公共政策决策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已经表达的利益做出选择。政策决策表示的是在政治过程中已形成的目标,反映的是决策联盟期望的社会结果,

确认的是领导人认为可用以取得这些结果的手段。 (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公共政策决策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政策的实施做准备。公共政策是为公共生活提供的某方面的集体行动规则或活动范本。因此,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作用就是为社会公共生活确定集体行动的框架,为后续的政策执行提供前提和基础。 (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政策决策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它是建构政治产品的基础。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的政策供给活动中向国内或国际环境输出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和象征性的政策,进而产生福利、安全和自由等政策产品,而这些政策产品则是构成政治产品的基础,也是评估政治体系生产力的根本要素。 二、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 1.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古力克和厄威克在建立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科学的尝试中将其发展为“最好决策模型”。 (1)理论前提: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为“经济人”,他们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 (2)特征: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符合理性的政策是那种能够赢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策。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 (3)在政策决策中要运用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必须严格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①建立各种完备的运作排序目标;

《理解公共政策》托马斯·戴伊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托马斯·戴伊: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著作有《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理解公共政策》等。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 2、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 3、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策分析的内容: 1、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例如:政府开支缩减的后果是什么?政策是因变量,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变量;

3、最终的结果,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1、制度模式,注重描述具体制度即政治结构,组织、功能,不注重探究制 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 2、政治过程模式,主要政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则是一个政策选择、制定与实 施的政策过程。在政治过程中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要求和 压力、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价值观、官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因 素等无疑会对政策选择、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3、理性主义模式,公共政策是作为社会公益最大化的政策,这种理论也收 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人在社会公益上很难达成一致; 4、渐进主义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对社会公益 进行增量性的改动。这种模式主要是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但也带来 了难以锐意变革,渐进只是权益之计的问题; 5、团体理论,认为政党是团体的联盟,公共政策只是作为团体平衡的政策, 每个团体都争相建立游戏规则,是妥协后的方案; 6、精英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精英偏好的政策,精英认为民众对政策缺少 了解,社会价值永远是有少数人进行分配,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 少数行驶统治权的人,并不是从社会各阶层中成比例抽取的; 7、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认为 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的最大化者,采用个人 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8、博弈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在竞争环境中进行理性选择的政策,尤其是 多个参与者进行选择时,最终结果取决于每一个参与者的选择。

公共政策学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 ——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第一章绪论 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术语 ?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 1.1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 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 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时间、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1.1.1 公共政策 代表性的定义: 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Lasswell) 亚伯拉罕·卡普兰(A.Kplan) 我们可以将公共政策界定为: 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的内涵: 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 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1.1.2 政策系统 我们将它界定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2)体制或制度条件(3)政治文化(4)国际环境 4.政策系统的划分 (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 1.1.3 政策过程 阶段途径 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 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 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 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2.多源流框架(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 3.中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

行政管理考研人大行管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状元笔记

第二讲本书重点章(第四、五章) ★一、第四章模型及理论 第一节(定义+评述+有效性区分) 1.模型、具体模型、抽象模型定义 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问题。 模型可以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合、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对模型怎样评述? ①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②要注意“错置具体的谬误”。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的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①排列并简化现实

②认定重要层面 ③符合社会现实 ④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⑤指导调查和研究 ⑥提出一定的解释:对公共政策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10种) 1、传统理性模型的内容、条件、缺陷、步骤及优缺点 (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 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 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 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缺陷:3、2、2、4、5 (4)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 (5)优点: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 缺点:缺少实践基础,且其前提假设有错误。 2、有限理性模型的内容、表现、基本问题、优点

桑玉成 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读书笔记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 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学导论》桑玉成刘百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说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其政治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因而,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研究政府的公共政策行为,对于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于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公共政策的界定:美国学者戴伊认为,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伊斯顿把政策看作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所从事的权威性价值分配。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指出,政策是以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本书作者的分析:首先,所谓公共政策,它是一种政府的行为,或者准确地说,是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这里所谓的社会公共

权威,是指能够运用它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对社会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的政治实体;其次,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再次,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或解决某种社会矛盾而作出的选择行为;最后,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故而,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公共政策的特点:权威性、政治性、普遍性、原则性。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积极型政策和消极型政策、能动型政策和被动型政策、全局性政策与局部性政策、长期性政策和短期政策。公共政策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对政治的理解:第一、政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公共权威的存在,这是从静态上理解政治;第二、政治表现为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系列活动,即把政治理解为一个不间

断的过程,这是从动态上理解政治。用政治过程的观念分析问题,社会公共权威的政策行为是一国政治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公共权威的政治活动中,政策行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政治活动。在履行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职能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职能,其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政策,以确定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拍板说”,认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如何进行决断的过程;“规划说”,认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依据目标、价值和实践而设计规划的过程;“因素说”,认为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构成政策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政策结果的各种因素;“活动说”,认为政府的所有活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说”,认为公共政策学就是研究政府如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学问。本书作者认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威的政策行为及其行为过程中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和运行机制。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关于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25 / 1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25 / 2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与政策研究学习笔记

郭红玲《公共政策学导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目的而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它表现为经过政治过程而选择和制订的旨在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行为规则或行动方案。公共政策的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规定和命令、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它具体体现在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具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威部门按照统治阶级或社会公众的意愿为社会生活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制定,又称为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这一界定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策规划相当于政策分析,即包括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议程;狭义的政策规划不包括这些内容,而专指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与择优。有学者将狭义的公共政策规划又称为公共政策策划,“就是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设计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措施,起草和论证公共政策方案、运筹构思出谋划策的活动。”(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从不同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狭义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主体就某个政策问题(而非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目标,并给出若干备选方案,经过严密的论证后,确定最后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一般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1.政策制定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2.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 3.利益群体 4.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 5.社会舆论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以公共政策作为主要手段和途径的政府公共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公众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公共管理的根本宗旨只能是为人民即绝大多数公众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因此,公众利益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进行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以实现持续不断增加公众利益的目的。 公共政策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这四种功能在政策实践中不能截然分开,任何政策都具有这四项功能,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