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及楚辞

屈原及楚辞
屈原及楚辞

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

一、楚文化与“楚辞”

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

楚为南方大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楚占地千里,地广兵强,雄踞南方。楚地人自称“蛮夷”,中原人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物产富足。所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而水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而足。地埶(艺)饶食,无饥馑之患”。(《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翻译: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依靠雨水就能除草,瓜果、肉类、昆虫、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自给自足。这里的土地上能产出丰富的食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而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生出楚地繁复而独特的民风民俗。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鬼,重淫祀。(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4),礼群神,躬自执羽,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可见,楚地民神杂糅、人人都好祭祀,而迷信巫鬼、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人操南音,歌南风,其语言、音乐极富地方特色,与中原大为不同。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色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中原文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文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史上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所谓“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名楚物”(黄伯思,北宋,《校订楚辞序》),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创“楚辞”这样一种诗歌体裁的作者是屈原,其后的作者如宋玉、唐勒、景差之流,均为楚人。所以“楚辞”就成为了具有浓郁楚地色彩的这种新诗体的总称。

及至汉代,文人开始竞相模仿此体,开始将这种体裁的诗歌统称为“楚辞”,这一时期“楚辞”就开始成为了这种特定诗体的通用名称。西汉刘向在整理前人的创作之后,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结成书,统题为《楚辞》,由此,《楚辞》也成为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研究“楚辞”最早的研究资料。

3、“楚辞”兴起的原因

首先,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风俗是楚辞产生的客观前提。

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例如:今

夕何夕兮,搴(qian1)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zi3)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越人歌》)这些楚歌,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亮明切,句尾多用“兮”字,已经具有了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明显看出民间的楚声、楚歌,乃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再次,楚辞是南方文化特产,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锡瑞(清末学者)在《经学通论》中说:“《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诗经》对楚辞的影响,不在表面形式而在内容精神,在创作主旨以及表现方法。而在形式方面,楚辞主要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的浸染,因而显得词藻丰富而华丽,多骈句、排比的用法。

最后,“楚辞”的兴起同以屈原为首的诗人的天才创造也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文心雕龙》)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正是屈原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化之风,汲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的天才创造。

二、屈原及其《离骚》

1、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所以通常被称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据说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关于屈原生平的记叙,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及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但记载粗略,并且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屈原何时作《离骚》?屈原为何被放逐?被放逐了几次?等问题在学术界都存在争议,需要我们的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但大体看来,他应当生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曾经“为楚怀王左徒”(楚国官职名称。入则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又曾任“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被贬之后。)。

屈原最初是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的,并且在内政、外交上均有建树。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听信谗言就开始疏远屈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楚国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妃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破坏苏秦的“合纵”)。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黄棘之盟”: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再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横入秦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相救,三国军队撤走。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这一天大概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屈原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

2、《离骚》的由来及其诞生年代

关于《离骚》的题义,自西汉以来,说法颇多。比较权威的一种是“离”通“罹”,“骚”即“忧愁”,“离骚”即是“遭忧”即遭受忧愁的意思。从全诗内容上来看是屈原自叙自身遭遇的政治抒情诗。

至于《离骚》具体诞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通过一些粗略的记录我们还是能够大致确定它的诞生年代。依据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文献记载,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之说,说明《离骚》是屈原于顷襄王时代,被放逐江南时所作。

另外,《离骚》其诗歌中的一些关于年岁的反复咏叹,也能为其诞生的年代提供一点线索。例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我将慢慢地老去,但我唯恐自己美好的名声不能建立。)由此可见,《离骚》应作于诗人将老未老之际,楚国将败未败之时。这个时期,并不是屈原刚刚被疏远之时,而应是楚怀王在位的最后几年内。但具体年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3、《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

(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战国七雄争霸,秦、楚一度势均力敌,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战国策·秦策四》)。然而屈原身处怀王之世,楚国已是内忧外患,日趋衰落。“明于治乱”的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

意识,但是却屡遭君王的贬谪和同僚的排挤,郁郁不得志,只得把“美政”理想寄托于诗,向往统一天下,主张以民为本,渴望求贤举能,修明法度。

例如:“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凭德才选用贤臣,遵守绳墨[法度]而不差毫分。皇天在上啊!光明正大不存在偏私偏爱,看见有德的人就设法让他成为辅弼之臣。回顾前王而又考察后代,再仔细考察天下的民情。不曾有过不义的人可以被重用,不曾有过不善的事可以推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实现大一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之上,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屈原的参政实践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参政意识却在心底沉积,升华,最终化为“美政”理想,再现于《离骚》这首诗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到:“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说明屈原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

(2)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怀王,力图振兴楚国;被疏远之后仍然不放弃“存君兴国”之志。他把个人的进退、生死置之度外,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是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吗?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驾将要覆倾!)

楚国不能容他,他却离不开楚国。其时期国并争,诸侯割据,人才尽可自由流动,凡贤能之士不愁无用武之地。所谓“楚材晋用、朝秦暮楚”。以屈原的才干和声望,不难另谋出路。但是他却毅然留在了自己的国家,宁愿以身殉国也不肯离开父母之邦。南宋经学家洪兴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所谓“爱之欲其兴,兴而无望,乃忧其亡”。整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心中执着的爱国情结,生发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屈原的爱国是与“忠君”结为一体的,忧国与忧君是紧密相连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就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屈原有点“愚忠”了,这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这一点后来经常为统治阶级利用,用以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夸大其“忠君”的观念,以维护封建专制的需要。因此,屈原在文学领域开拓的这种朴素的与“忠君”思想杂糅的“爱国情感”,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放言无惮,屈原也经受了这一时代精神的洗礼。屈原投身楚国政治,对楚国的时弊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尤其当他遭到诽谤被怀王疏远之后,痛定思痛,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楚国的积重难返和面临灭亡的危机。

于是他在《离骚》中揭露世俗的混浊,责数楚王的昏庸,痛斥群小的阴险狡诈,都闪耀着批判精神的光芒。例如:他“怨刺”楚王:“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他们在做统治者的时候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即以前人的例子告诫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他批判“世俗”和“群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你周围的女人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是一个淫荡之人!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

屈原对其君主主要是以“怨”为主,对待世俗和宵小则充满了“恨”,因此,

他的批判锋芒主要是针对世俗和奸佞。这也是和屈原的“忠君”思想密不可分的。

(4)“独立不迁”的俊洁人格。屈原志向远大,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正直不阿。他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屡经风波,养成了忠于理想、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精神。屈原在《离骚》中抒写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无情批判,表达了九死不悔的坚定意志与绝不同奸佞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

例如:“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那鸷鸟怎么能和一般的家雀合群?这样的道理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

众人皆醉,而他独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今往来,凡是在现在看来是卓越的、具有超越性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当时往往都是曲高和寡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的。于是就只能以死亡的方式自我献祭,为理想而献身。因此,屈原的悲剧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其人格自觉依附于君主的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这也是自屈原开始的历代试图进入政治的文人的悲剧的发端。(李白与唐太宗、苏轼;陶渊明)

4、《离骚》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及地位

《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诗人屈原和《离骚》的出现,预示着文学艺术自觉时代曙光的照临。其艺术造诣极高,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等诸多方面都有开拓创新。

首先,是“灵均”形象的塑造。在《离骚》之前,纯粹的文学作品均属集体创作(例如:《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而诸子散文,多是一家、一派的学说,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有集体创作的成分存在。而屈原的出现,则意味着我国古代文坛第一个自觉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产生。诗人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就是所谓的“灵均”。为后世的长篇抒情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其次是创作方法的突破。《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屈原的《离骚》以现实为基础,以古代神话传统为依托,开辟了浪漫主义先河,“楚辞”成为了我国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源头。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上的突破。

其三,是表现手法的突破。屈原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且对“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做出了重大开拓。他使得诗歌中“比兴”的表现对象更加丰富多元,并且寄情于物,托物寄情,使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例如:《离骚》所开辟的“香草美人”传统。“香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融入了诗人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某种象征。

其四,形式与语言的创新。在语言上开始较多地运用叠字、重言,例如:冉冉、謇謇,纚纚“等。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在形式上,诗人熟练地运用了对偶的艺术形式,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水平。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等。对偶的巧妙运用,使诗歌的文采更盛,更具韵味。

另外,屈原吸收了大量楚地方言、楚地的歌谣形式入诗,使得其诗歌显得更加独具魅力。例如:“兮”字的运用,就是非常明显的“楚风”。“兮”多置于句尾,隔句一用,同感叹的语气相结合,使句子的节奏极富抒情韵味和感染力。

由此,“兮”字的隔句一用,成为了“楚辞”和以“楚辞”为模仿对象的“骚体”文章的最显著的标志。

三、《橘颂》

全诗以橘树自喻,借“颂橘”而言志,抒发了屈原美好的理想,歌颂了高尚的情操。其形式为比较特殊的“四言”,但是就其主旨而言,也不外乎是诗人俊洁人格的艺术写照,与《离骚》的主旨近似。

需要注意的是全诗的第一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翻译: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适应着一方水土。就像是接受了天命不可移植,毕生都生长在南方。)

四、考点提示

1、屈原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2、翻译《橘颂》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论屈原爱国情感与楚辞爱国主义理想 中国历代以来,文人往往因其忠君忧国的高尚品德而提升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含量及受欢迎的程度。相反奸臣的文学造诣就难免因其道德品质受到的非议而为人所不齿。这里不妨举一二例作为佐证。 曹操在文学上的作为在东汉末年鲜有人能及,很多诗句至今也耳熟能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曹操这些诗词写的也很美,可是这种文学上的美感因后人对他道德行为的评价而打了折扣。“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些处世的准则与国人褒扬的忠义二字背道而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过零丁洋》,这首诗流传之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气节与高尚的爱国情感。因此可以说高尚的品德往往赋予文学作品在文学之外的更多光辉,而道德卑劣的人即使写得一手好文章,也难免少有读者。我们对屈原的熟知首先便是出于对他气节上的尊崇,其次便源于对他文学作品的喜爱与赞赏。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感与《楚辞》审美意象相得益彰的关联。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于丹阳交战。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分愤怒,就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又一次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楚军又大败。韩国、魏国听到楚国受困,就都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听到消息后,就率军撤出秦国。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屈原的著作《国殇》即是对这场战争中楚国阵亡将士“封尸”而作的追悼词。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 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 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 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 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21年(前278)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3、屈原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离骚》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 一、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第一屈原 九辩第二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 九歌第三屈原 天问第四屈原 九章第五屈原 远游第六屈原 卜居第七屈原 渔父第八屈原 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

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 招魂第十宋玉 九怀第十一王褒 七谏第十二东方朔 九叹第十三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惜誓第十五贾谊 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 九思第十七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天问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招魂第九宋玉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惜誓第十一贾谊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九怀第十五王褒 九叹第十六刘向 九思第十七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三、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 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学习要点: ?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课后习题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一)楚辞体的产生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楚地民间“巫歌”,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二)楚辞的涵义 1、楚辞是一种诗体 ?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 3、“楚辞”是一部书名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 (三)楚辞的特点 ?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句法参差灵活,大体两句一联,形成唱叹。?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大体两句一联 ?六言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五言或六言: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四言句: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纷其可喜兮。《九章·橘颂》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生平 ?屈原(前340?—278?),名平,楚国贵族。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前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后期被疏,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二)思想 ?忠君爱国 ?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好修为常 ?戴叔伦《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潇潇枫树林。 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三)屈原的创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25篇,但没有开列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是:《离骚》、《九歌》(11)、《天问》、《九章》(9)、《远游》、《卜居》、《渔父》25篇。《史记》把《招魂》一篇也算作屈原作品。《远游》、《卜居》、《渔父》3篇是否屈原所作,后人有怀疑,所以现在基本可肯定为屈原作品的是23篇。 屈原的作品 ?《离骚》 ?《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主要是诗人自叙身世和遭遇。 《橘颂》:一首四言诗,以桔喻人。早期的作品。 《涉江》:被流放时的作品。其诗结尾比喻之用。 《哀郢》:国破家亡,其诗为最。其诗结尾象征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作品 ?《九歌》: 《九歌》是屈原被放逐到江南期间根据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楚辞》参考书: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先录王逸注(《楚辞章句》),又采取晋郭璞一派方法,增加了许多新奇的材料.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 《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古籍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姜亮夫校注, 常用甲骨文金文材料解说文句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注疏长编》,游国恩主编,这套书共分《离骚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中华书局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为楚辞入门之善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屈骚探微》,赵逵夫著,博采慎辨古代文献,利用考古出土资料,解千古疑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甘肃人民出版社. 《楚辞诗学》,杨义著,挖掘楚文化背景,深入探究诗人心灵世界,颇多理论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 《楚辞》楚辞作品集,集部之首. 楚辞作家,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 二,楚辞的文体特征 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隔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篇幅较诗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悲剧特征,有不歌而诵的发展趋势.名楚物,纪楚地,作楚声.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三,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多种文化的交融 1.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孟子·离娄上·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一特点不仅在《楚辞》中很普遍,而且还影响到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 2.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 "楚人信巫鬼,重淫犯".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男巫)"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如《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根据楚国各地民间祭神的歌曲加工创作的.《离骚》中的巫咸降神,《招魂》中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属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质的象征,如峨冠博带,荷衣蕙缃,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都是受巫风影响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具体表现. (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战国后期,七雄逐鹿,秦,齐,楚呈西,东,南鼎足三强,连横与合纵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楚国内部以屈原为代表的革新派难敌亲秦的保守贵族集团的明枪暗

屈原与《楚辞》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2年)楚国人,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楚辞》是诗人申述个人志向,抒发对现实不满的作品。这种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与深刻体验的个人情感,经由文学的升华与加工,成就了《楚辞》的千古绝唱。屈原(公元前 353—前277年),名平,是跟楚王是同姓的宗室贵族,自幼禀赋聪慧,博学多闻,且通晓 治乱之道。屈原生活的时代,恰好是战国末期社会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由于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各国已开始感到亡国的威胁。屈原身为楚国大臣,时刻意识到楚国面临的危机。他深知要振兴楚国,必须革除弊政,对内打破旧贵族把持朝政、因循守旧的局面,对外连齐抗秦、收复失地。可是,楚王却终日与小人为伍,疏远忠良,令忠心爱国的屈原十分痛心。后来, 楚王听信奸臣的谗言,先后把他两度放逐。《九章?惜诵》与《九章?涉江》都写于流放中,尽管历经了千辛万苦,内心痛苦彷徨,但屈原仍不失爱国的坚贞志向。公元前278年,楚国灭亡,屈原决定以死殉志。在无比的悲愤和绝望中,屈原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篇诗歌─《九章?怀沙》,于公元前277年夏投汨罗江(湖南湘阴东北)自杀。千百年来,屈原的作品 一直为人所吟诵和激赏不已,除却文学上的价值外,更重要的,乃是贯穿于诗篇中忠贞顽强的品格,和深厚诚挚的爱国情怀。 《楚辞》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征性的意境,营造创造了一个个神怪百出、幻想联翩的奇幻意境。它的感情表达手法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不仅创造了深厚宽广的情感意蕴,更表现出丰富生动的人物个性。此外,《楚辞》还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这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征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的诗歌大都以四言为主,而《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打破了四言句式的束缚。《楚辞》对后世诗歌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这改变了中国诗只有“二字顿”的局面,使四言诗有了向五言、七言诗转化的契机。 《楚辞》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此后汉赋的铺叙、骈文的绮丽、唐诗的飘逸,无不受其滋润;它开创和完善了赋这一文学体裁,汉赋的大行其道,六朝骈文与唐诗的形成与发展,都深受其的影响;它发愤抒志的创作观,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创作传统,《史记》、《老残游记》等,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文化和楚辞的产生 一、先秦楚国的发展和楚文化的特征 季羡林认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缘由就在于“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可以同中原文化 并驾齐驱”。《诗·商颂·殷武》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 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被商商王朝征服后,荆楚之地正式被商王朝纳入统治 版图,成了其麾下的“南土”之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为了监管“南土”之地的民众, 确保商王朝在此区域的绝对统治,商王朝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建立起了一 个庞大军事重镇,一旦有人反对它的统治,它就可马上发兵攻讨。荆楚之地的楚国先民们不 堪忍受奴役,常起兵反抗。商王朝则出兵讨伐。《诗经·商颂·殷武》所记的“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就是描写商高宗武丁对楚国先民进行讨伐的场景。这是史 料记载的商与荆楚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战争的规模很大,商王朝的势力深入到了荆楚之地的 纵深地带,荆楚也竟有强兵劲旅与之抗衡。虽然通过武丁的征伐,荆楚部落又重新臣服于商。 但是,这种征服和反征服的战争一直是存在的,到了商王朝的后期,也愈演愈烈。殷墟卜辞 上多有“弗雀噩在南”和“多亡祸在南土”等的记载。楚国先民在长期的对商斗争和对外部 落冲突中建立起了一支保护部落生存的武装力量“荆之旅”,部落联盟的酋长就是这支武装 力量的首领。楚国虽然在卑事商王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抗,但却自觉与不自觉中接 受了商文化,掌握了青铜技术,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其政治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经过数 百年的发展,其力量也不断强大。商王未年,当新的势力开始在中原兴起,王朝更迭渐成定 局之时,对商怀有血海深仇的楚国先民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周部落所建立的同盟中,全 身心地投入到了灭商大战之中。楚国先民成了灭商兴周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 楚国作为方国之一,他们的贵族子弟可以来到商的学校接受教育,所以楚国能够在后来在语 言、文字和物质文化方面同诸夏同步。《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熊通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子”周王朝给予内 附有功的异族酋长的封号,表明楚臣服于周。《楚宝》载:“鬻熊……年九十始见于文王, 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兽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善之, 遂以为师。”贾谊《新书》载,文、武、成三王都曾师事鬻子,咨以国事。《汉书.艺文志》 有《鬻子》22篇,并加小注曰:“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史 记·楚世家》载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 丹阳。”始有明确的姓和都城。但据《史记.孔子世家》载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 号为子男五十里。”还有《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 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 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左传·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 并事康王”。西周初年周楚关系相当和睦。据说周公曾南奔楚。《左传·昭七年》追记鲁襄 公访楚前梦见周公祖而行。昭王伐楚,《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皆有明文,《左传·僖 四年》管仲更以此事作兴师问罪的借口,此事的真实性无可怀疑。西周末年楚国开始崛起。 熊渠,勇力过人,胆略非凡,是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君。由于他功绩卓著,楚国后人也 是把他作为神奇人物传颂的。如《韩诗外传》说:“昔者熊渠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 而射之,没金殷羽,下视,知其为石。”《史记·龟策列传》甚至还说,连后羿的射技也不 及熊渠。熊渠不仅善射,在战场上勇于作战,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头脑。他向周围地区的开 拓,大致执行的是近交远攻、先礼后兵的方针。楚国发迹于丹、淅,后向睢山、荆山发展, 即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汉水流域。其间广阔地带,杂居着群蛮百濮等方国部落。此外,西南 有巴人,东南还有扬越。在周王朝的压迫下,楚人一方面臣服姬周,一方面巧与周围方国部 落周旋,求得生存与发展。《史记·楚世家》称熊渠在江汉地区甚得人心,“蛮夷皆率服”,

第一编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一)屈原和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识记: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国争斗最为激烈的 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的焦点。有优厚文化教养,也有高远政治 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昏聩无能,既 无主张又听谗言,信谗远屈。怀王断齐逐屈,后被子兰进谗,终被 迁放江南,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 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明它是屈原的作品。可以确定 是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识记:“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 称西汉时始出现,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 “《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 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 1.体式不同: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俳偕偶,比较整齐。 2.性质不同: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 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应用: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实际上有两种:

一、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不是楚辞的典型体裁) 二、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 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②与楚辞产生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1.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 2.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二)“轹古切今,惊采绝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①《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谓“离忧”,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 二义。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之。 2、近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 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 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②《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屈原与楚辞

知识梳理】——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考点1】【重要考点】【名词解释】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 一、概述。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1、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具有“内美”。他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诡奇,以象征性行为,突出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二)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屈原及楚辞

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 一、楚文化与“楚辞” 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 楚为南方大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楚占地千里,地广兵强,雄踞南方。楚地人自称“蛮夷”,中原人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物产富足。所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而水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而足。地埶(艺)饶食,无饥馑之患”。(《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翻译: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依靠雨水就能除草,瓜果、肉类、昆虫、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自给自足。这里的土地上能产出丰富的食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而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生出楚地繁复而独特的民风民俗。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鬼,重淫祀。(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4),礼群神,躬自执羽,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可见,楚地民神杂糅、人人都好祭祀,而迷信巫鬼、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人操南音,歌南风,其语言、音乐极富地方特色,与中原大为不同。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色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中原文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文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史上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所谓“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名楚物”(黄伯思,北宋,《校订楚辞序》),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创“楚辞”这样一种诗歌体裁的作者是屈原,其后的作者如宋玉、唐勒、景差之流,均为楚人。所以“楚辞”就成为了具有浓郁楚地色彩的这种新诗体的总称。 及至汉代,文人开始竞相模仿此体,开始将这种体裁的诗歌统称为“楚辞”,这一时期“楚辞”就开始成为了这种特定诗体的通用名称。西汉刘向在整理前人的创作之后,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结成书,统题为《楚辞》,由此,《楚辞》也成为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研究“楚辞”最早的研究资料。 3、“楚辞”兴起的原因 首先,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风俗是楚辞产生的客观前提。 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例如:今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论述题 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参考答案:《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大诗人,2020年是他诞辰2360年。 每到端午节,很多人都会想起他,说“正是因为屈原,我们才有了三天法定假日”。或许还会说到《离骚》、说到“楚辞”,仿佛这就是屈原的全部了。这么想并没有错,可惜不太全面。 “楚辞”二字的出现,最晚也是在西汉时期,《史记·酷吏列传》有言:“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大意是说,最初,长史朱买臣是会稽人,攻读《春秋》,庄助让人向皇帝推荐他,朱买臣因为精通“楚辞”,与庄助都得到皇帝的青眼相待,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当权管事。由此或可见汉代“楚辞”之盛。 汉成帝时,刘向奉命整理皇家图书,辑录类似“屈原离骚体”的辞文成集,名曰《楚辞》,收录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今传有十七卷本,即王逸《楚辞章句》。其中明确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四篇,共计七卷二十五篇,自此“楚辞”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称了。《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中国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骚”是指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出于对这位中国“文学之祖”(刘师培语)的尊敬,后人把“楚辞研究”“楚辞学”又称

为“屈原研究”或“屈学”,以个人的名字代表一个时代的文体和文风,屈原是第一位。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云“屈原赋二十五篇”,这是后人研究屈原最直接的信史依据。 然而最早为屈原立传的人却是司马迁,他在传记中写道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因此遭到嫉妒。被贬后,依然满怀赤诚,“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在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表示“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最终抱石沉江……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后,汉代的贾谊、刘安、刘向、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都有不同的论述。不过,近人胡适却认为“传说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在他看来,司马迁和《史记》不大靠谱,那么,是两千年后“大胆质疑”的胡适可信?还是同属于汉代的贾谊、班固等人可信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淮南王刘安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说屈原“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一千个人读屈原,就有一千种感觉。专家学者也好,一般读者也罢,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存在、平等的存在。我们不要因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自媒体”“非主流”的出品,就否定其历史价值;也不要因为胡适的鼎鼎大名,就放弃自我的思考和判断,毕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是通过其作品来证明的,屈原也不例外。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

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11、屈原之后楚国的楚辞作家,按《史记·屈原列传》所说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文学史上屈、宋并称。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查字典网中考频道。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一、屈原 1、生活背景:屈原生活于楚怀王、楚襄王由盛转衰的时代。 2、生平概述: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3、屈原的政治理想(儒家理想) “美政” ①国君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②“举贤授能”、“罢黜奸佞” ③“修明法度” 4、屈原的性格:感情激烈,直接袒露,非常自信 5、屈原的人格美: ①独立不迁 ②上下求索 ③好修为常(爱好修洁) 6、对于屈原的评价及描述: (1)“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2)屈原主张美政,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名逐利。(3)屈原追求真理,坚持不懈。 (4)屈原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反复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急迫心情。

7、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篇)、《远游》和《卜居》(共24篇) 8、关于《九歌》 (一)《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 ②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夏代经典《九歌》”。 ③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楚地《九歌》”,也被称为“民间《九歌》”。 ④第四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屈原《九歌》”。 (2)《九歌》的前十篇各祭祀一神,末篇《礼魂》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所祭祀的神灵有三种,即天神、地祇、人鬼之魂。 二、《楚辞》 1.《楚辞》的定义: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成为专称,指战国时期以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具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歌,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2、《楚辞》的地位:《楚辞》成为《诗经》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集。 3、最早的《楚辞》注体: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4、《诗经》与《楚辞》不同的美: (1)《诗经》属于“诗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