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下室外墙的计算

①这么深的地下室,基坑维护也不容易――如果在南方软土地区的话。
第一、从概念上讲,建议把地下室侧壁和基坑维护联合起来考虑,这样节省造价可能比较显著。比如说,基坑维护一般最起码打两排搅拌桩,这么深的估计还要加打灌注桩做支护,这些东西对减少土压力是很有帮助的。至于具体怎么考虑,这个,比较复杂,要具体分析了。
第二、关于裂缝控制,裂缝控制时应该对应于荷载的标准组合,而承载力控制时对应于基本组合,且对于地下室的话,土压力(恒载)占绝大部分,因此基本组合荷载值一般都是标准组合荷载值的1.3倍以上,两种情况下算出的侧壁所需的含钢量和厚度应该是差不多的。且对于裂缝控制工况,我觉得支座负弯矩不应该调幅。
第三、关于侧壁形式的话(这么高的侧壁我觉得应该是要做成双向板才比较合理),可能还是扶壁柱最省,但施工不方便;变截面厚度的侧壁(钢筋也变)应该说是介于扶壁柱和等截面侧壁之间的一种方法,施工较方便,且也针对实际受力做了一定的优化。
第四、我觉得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底板的厚度未必比侧壁厚,这时侧壁下端固支的假设就不成立了。为了使之成立,应该把侧壁附近底板做厚,配筋加强,使底板处抗弯能力大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且底板应挑出一定距离更好。

②对于这种层高较高的地下室,我一直在考虑能否利用与基坑维护结构连接形成组合结构,这样就可以增大挡土墙刚度,减少混凝土及配筋,可惜没敢在实际工程用过.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想法是不错,可是没有规范依据,出了事情吃不了兜着走。而且支护结构一般为临时结构,重要性系数低,如何与结构的安全度统一起来也是个问题。另外,侧壁外是什么土?粘性土渗透系数低,按道理完全可以把水压力打个折。这个要和工勘部门商量。还有,工勘部门的提的水头是历史最高水位还是常年平均水位?前者分项系数可取1.0(有些地方上就是这么规定的)。还有,对于整体抗浮验算,新的荷载规范(06版)对有利的荷载(恒载)已经不强制要求乘0.9的分项系数了。

③我以往也有设计,墙厚500应该差不多,但需考虑此时底板能否作为嵌固端应慎重考虑,我们的做法是取L形,底板取一跨,然后再在底板一跨处取固端,以考虑底板与侧墙之间弯矩的平衡,此时侧墙跨中配筋会增加,支座的配筋较容易控制,且满足裂缝要求,若底板有外挑,还可以考虑底板上土的有利作用。

④可以先尝试折减防水设计水头,不知你这个水位是否是地勘提供的,肯定偏高。你目前是用抗浮设计水位来算裂缝了

,肯定偏大。而且防水设计水头可以根据周边土的性质做相应的调整,孔隙水压力跟自由水压力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层高是高了点,估计500~550能做下来。不得已的话当做扶壁式挡土墙来做了,扶壁设计地下室外。不然做扶壁柱的话,配筋量应该是相当可观.

⑤为了满足抗渗要求,地下室外墙(以下简称外墙)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常用C20~C30。

1. 荷载:竖向荷载有上部及各层地下室顶板传来的荷载和外墙自重;水平荷载有室外地坪活荷载、侧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人防等效静荷载。 (1) 室外地坪活荷载: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包括可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活荷载可取5kN/m2。有特殊较重荷载时,按实际情况确定。(京院技措2.0.6) 地面活荷载对外墙产生的压力为沿墙高度方向的均布荷载Px, Px=qx.Ka= qx/3, qx为地面活荷载 (2)水压力:水位高度可按最近3~5年的最高水位确定,不包括上层滞水。(京院技措3.1.8) (3)土压力:a. 当地下室采用大开挖方式,无护坡桩或连续墙支护时,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土压力系数K0,对一般固结土可取K0=1-sinφ(φ为土的有效内摩擦角),一般情况可取0.5。(京院技措2.0.16) b. 当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或连续墙支护时,地下室外墙土压力计算中可以考虑基坑支护与地下室外墙的共同作用,或按静止土压力乘以折减系数0.66近似计算,Ka=0.5x0.66=0.33,相当于主动土压力。(京院技措2.0.16) c. 地下水位以下土的容重,可近似取11kn/m2。(京院技措2.0.5) 实际上,风荷载和地震区地面运动使土压力超过静态土压力而有所增加,但其对外墙平面外产生的内力较小,可以不予考虑。

2. 荷载设计值:以前的算法地面活荷载取1.4外,其他包括水压力均取1.2。现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当活荷载占总荷载之比值不大于20%时,γG=1.35, γQ=1.40,ΨC=0.7,综合分析后外墙各项荷载分项系数均取1.30。

3. 计算简图: (1) 地下室无横墙或横墙间距大于层高2倍时,其底部与刚度很大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相连,可认为是嵌固端;顶部的支座条件应视主体结构形式而定。当与外墙对应位置的主体结构墙为剪力墙时,首层墙体与地下一层外墙连续,可以对外墙形成一定的约束。但是,主体结构的外墙往往开有较大的门窗洞口,其对外墙的约束很有限。当主体结构为框架类结构(包括纯框架和框剪)时,外墙仅与首层底板相连,首层底板相对于外墙而言平面外刚度很小,对外墙的约束很弱。所以,外墙顶部应按铰接考虑。地下室中间层可按连续铰支座考虑。这样,地下室外

墙就如同下端嵌固、上端铰支的连续梁。 (2) 地下室内横墙较多且间距不大于层高2倍时,地下室外墙就如同下端嵌固、上端铰支的连续双向板。 (3) 地下室无横墙但外墙上有附壁柱时,除非柱设计时考虑了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否则该柱不应作为外墙的支座,仍应按(1)考虑。 (4) 有的工程基础底板上有较厚的覆土,这时最下层外墙的计算高度应视该层地面做法而定。如为混凝土面层较厚的刚性地面,且在基坑肥槽回填之前完成地面做法,则外墙计算高度可算至地下室地坪。而实际施工顺序往往是出地面后肥槽立即回填,而地下室地面在完成机电管线布置后才施工,相隔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外墙计算高度就应算至底板上皮。为了减小外墙计算高度,可在外墙根部与基础底板交接处覆土厚度范围内设八字角,并配构造钢筋,作为外墙根部的加腋,加腋坡度按1:2。这时外墙计算高度仍可算至地下室地坪。

4.为了便于配筋构造和节省钢筋,外墙可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塑性计算不仅可以在有外防水的墙体中采用,也可在混凝土自防水的墙体中采用。塑性变形可能只在截面受拉区混凝土中出现较细微的弯曲裂缝,不会贯通整个截面厚度,所以外墙仍有足够的抗渗能力。

5. 墙配筋计算:外墙除承受水平荷载外,还承受上部结构及各层地下室顶板传来的荷载和外墙自重等竖向荷载。所以,严格来讲,外墙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配筋。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考虑竖向荷载产生的截面应力很小,而且为了计算方便,仅按墙板平面外受弯计算配筋。当竖向荷载很大时,也可分别按受弯和轴心受压计算墙体配筋,然后将二者叠加。

6. 外墙保护层厚度: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0108-2001-4.1.6条,“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为强制性条文。但实际操作有困难之处。一方面外墙截面有效厚度损失较大,另一方面外墙一般较厚,且拆模早,养护困难。施工单位为了避免开裂,在50mm厚保护层内附加Φ8@200构造筋,与外墙受力筋间距很小,垂直浇捣混凝土困难。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外墙外侧环境类别为“二b”,内侧“二a”,据此,外侧保护层厚度25mm,内侧20mm。也是强制性条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执行。 a) 水平筋:外墙按连续梁计算时,水平筋为构造。但当外墙较长时,考虑到混凝土硬化过程及温度影响产生收缩裂缝的现象极为普遍,水平筋配筋率宜适当加大,宜采用变形钢筋,直径宜小间距宜密,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0mm。 b) 外墙根部节点:一般外墙厚度远小于基础底板,底板计算时在外

墙端常按铰支座考虑,外墙计算时在底板端常按固端考虑,所以底板上下钢筋伸至外墙外侧即可,端头不必设弯钩。外墙外侧竖向钢筋在底板底部弯后直段长度满足与底板下筋搭接要求,即可形成对外墙的嵌固。本文来自:夏竹设计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