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经院哲学仍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时期,经院哲学试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人物介绍: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通晓希腊文,曾将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法官书》。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等。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之父”。

代表思想:(一)理性与信仰。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他认为,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二)论自然的区分。关于自然的区分的思想是爱留根纳全部哲学思想

的核心。爱留根纳首先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泛神论洞开了门户。(三)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的自然包括所有的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第一种方式:理性以它为根据,一切可以清晰辨认的就是存在的;超于纯思维以及理性之外,表现为不存在。第二种方式:通过层次的划分和链接,分为存在和非存在。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是不存在。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四)人的获救。在爱留根纳关于存在的学说中,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臵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人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人由于犯罪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成为不存在,但人也可以通过恢复先前的状态而重获存在。所谓天堂和地狱,都不是具体的地点,都只不过是人的心灵状态罢了。地狱是因犯罪而感到的痛苦,而天堂则是因德行而感到的幸福。由此出发,爱留根纳又重复了奥里根的观点:一切存在都是不死的,最终都将回归到创造者上帝那里,甚至魔鬼也可以得救,只不过时间上稍迟一些而已。

辩证法的继承者:北仑加尔。北仑加尔继承了爱留根纳的

理性主义路线,在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上,他把理性视为决

定性因素,信仰、权威和圣经应当服从理性。

反辩证法代表:达米安。达米安和持极端立场的德尔图良

一样,充满了对世俗学问,尤其是对辩证法的不信任,他

认为辩证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非常软弱的基础上的,被辩

证法学者奉为金科玉律的思维最高法则即矛盾律,并没有

绝对效力。

中立代表:兰弗朗克。他在反对北仑加尔的时候并不反对

辩证法本身,而是反对辩证法的夸张,即反对那种否认一

切权威、仅仅以理性为圭臬的辩证法。

人物简介:安色尔谟在思想上是兰弗朗克的继承者,欧洲中世

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极端的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代表作有《独语》《宣讲》《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他由于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

代表思想:(一)信仰和理性。作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安色尔谟极力主张理性应当服从信仰;接受了信仰的人要力求用自己的理智解释信仰,还要用理性来维护信仰,以反对不相信上帝的人。(二)上帝存在的证明。安色尔谟以上帝是最完满的为大前提,也就是说上帝是必然存在的,最完满的必然包括存在,所以说上帝是存在的。

三、阿伯拉尔

人物简介:法国学者,代表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受难史》》《基督教神学》《认识你自己,或伦理学》等。

代表思想:(一)怀疑与辩证法,阿伯拉尔是12世纪反对迷信权威的勇士,他从怀疑权威出发,依据理性进行研究,最后达到真理;他认为除圣经之外,辩证法即逻辑学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二)概念论。阿伯拉尔继承洛色林的唯名论传统,坚持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不过,阿伯拉尔不同意洛色林把共相仅看作一种声息,而认为共相是有所指谓的,是人们理智中的概念。(三)伦理思想。从唯名论出发阿伯拉尔把善恶归诸个人的意

向和良知,然而他认为的善恶标准不在于行动者自以为善,而是以公众的评判为标准。

第二节经院哲学的繁荣

背景:(一)一些大学的兴起,在修道制度改革中新产生的弗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在学校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兴起和推广。(三)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的论战。

表现:一、拉丁阿威洛依主义

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阿威洛依为代表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被大规模地介绍到拉丁世界。13世纪中期,在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掀起了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热潮,形成了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中心。拉丁阿威洛依主义的主将是布拉班特的西格尔。人物简介:西格尔是巴黎大学艺术院教授,由于自己的激进观点,曾两度受到宗教会议的谴责,最后在教会当局的迫害中死去,主要著作有《论理智的灵魂》和《论世界的永恒性》。

西格尔力图使哲学脱离与神学的内在结合,他宣称,虽然启示包含着完全的真理,但它并不需要与哲学保持一致。同样,哲学也是一个独立的思维领域。

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亚历山大和波纳文图拉

面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挑战,弗兰西斯教派采取的是坚守奥古斯丁主义的立场。

(一)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人物简介:亚历山大出生于英国,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接受了神学、哲学教育,以后就在巴黎大学任教,并加入了弗兰西斯修会,是弗兰西斯修会第一个取得教授席位的成员,号称“不可辩驳的博士”。代表作《神学大全》。

代表思想:他的名著《神学大全》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作出是与否的裁定。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重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

(二)波纳文图拉

人物简介:波纳文图拉出生于意大利,他青年时代在巴黎大学学习,并加入弗兰西斯修会,毕业后任教于巴黎大学,1257年晋升为神学教授,同年被推选为弗兰西斯修会总会长。1273年成为枢机主教,被世人誉为“六翼天使式博士”。

代表思想:首先,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他虽然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些观点,但其取舍的标准却是不能与奥古斯丁主义发生矛盾。他甚至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建立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与基督教信仰是截然对立的,在根本上必将危害基督教神学。从奥古斯丁主义立场出发,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其次,波纳文图拉认为万物是上帝的摹本,上帝是借着万物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在万物中认识上帝。他区分了认识真理的三种方式,即象征的、本义的和神秘的。(三)多米尼克教派:阿尔伯特

人物简介:阿尔伯特生于德国的施瓦本,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又在博罗克纳大学学习了神学,后加入多米尼克修会,成为该修会在德国的分会长。有“伟人”、“全能博士”之誉。阿尔伯特著作的大部分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著作的注释,此外还写了《被造物大全》、《神学大全》和一些争辩论文。代表思想:(一),在上帝与万物的的问题上,阿尔伯特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无限实体,是不被创造的光;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由本质和存在结合而成的。(二)、在共相与个别事物的问题上,共相作为事物的本质不依赖于事物在时空世界中的实现,因而是在物之先;本质具体化为万事万物,因而是在物之中;我们的普遍概念以其普遍性是一种思想产物,因而是在物之后。(三)、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神学问题只能以神学方式处理。

四、托马斯〃阿奎那

人物简介: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阿奎诺地区,托马斯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托马斯一生著述卷帙浩繁,除了为亚里士多德著作作了大量注疏外,他的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死后被封为“天使博士。“

主要思想:(一)哲学与神学。托马斯从阿尔伯特的思想出发,既不同意奥古斯丁主义把哲学混同于神学的作法,也不同意拉丁阿威洛依主义把哲学和神学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的“双重真理论”,而是力图论证哲学与神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的关系。(二)存在、本质及其他。在托马斯看来,存在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是指在现实中有某个东西与某个概念或某种论断相对应。而本质则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表象所必需的东西,是使某事物成为该事物的东西。在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那里,存在与本质都是不同的规定性。一物的存在必然包含其作为该物存在的本质,否则它就不是作为该物存在。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一物的本质必然包含其存在。一事物

就其是某事物而言,是现实的存在;就其能够变化为其他事物而言,是潜能的存在。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唯有上帝不是潜能。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一切变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或曰主体,这就是事物的实体。一切有形物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形式是事物的内在作用因,是构成事物性质的原则,而不是事物的外部形象。形式是统一的,每一个实体在一定的时刻只能具有一个形式。(三)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四)灵魂与认识。托马斯哲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他关于人的灵魂及其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的论述。托马斯追随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灵魂的五种基本形式:营养能力,属于单纯的生命;感觉能力,属于较高的生命;追求能力,指的是动物本能的追求;运动能力,指的是动物任意的空间运动;理性能力,指的是仅仅为人所具有的思维和自由意欲的纯精神能力。托马斯反对奥古斯丁主义关于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个实体组成、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的二元论,而是认为灵魂与肉体共同组成一个实体。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二者的统一体就是人。托马斯的认识论其特点就在于反对柏拉图主义强调理性认识、排斥感性认识的传统,肯定了感性认识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地位。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经验为开端,感性认识只不过是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真正的知识必须是普遍的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普遍的

理性认识,而这种升华是由理智实现的。(五)政治与伦理。托马斯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人天然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不过,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托马斯又返回到君权神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本身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这种自然本性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安排了君王,授予这些君王以统治尘世的权力。因此,统治者被授予统治权的目的不是让他们谋求私利,而是让他们谋求自己所治理的区域的公共幸福。根据统治者是由许多人或者几个人或者一个人来担任,托马斯区分了三种好的政体,即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和三种坏的政体,即暴民政体、寡头政体和暴君政体。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托马斯把法划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意义:托马斯以其大胆革新的精神和渊博的学识,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确立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在教会神学中的地位,对后世的神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经院哲学的解体

一、罗吉尔培根

人物简介:英格兰哲学家,基督教僧侣,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1241年,又去巴黎大学进修,学习了当时科学的所有科目:哲学、神学、医学、数学、法学等等。代表作《大著作》《小著作》《哲学研究纲要》。

代表思想:(一)认识的四种障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

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潜在的无知。”(二)知识的三大来源。即权威、理性和经验。(三)对教会和封建社会的批判。培根站在要求革新的立场上,对当时教俗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培根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

二、邓斯斯各托

人物简介:司各脱是苏格兰神学家、经院哲学家、中世纪后期唯名论代表人物之一。《牛津论着》《巴黎论着》。

代表思想:(一)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司各脱信仰上帝的存在,完全相信天主教教义的真理性,认为信仰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没有冲突,神学高于一切科学。但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又主张哲学与神学的分离,认为哲学和神学对象不同,因而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二)意志与理性。司各托认为意志是灵魂的本质,意志是自由的,是一切行动的惟一原因,承认只有当理智指明了目标时,灵魂才能有所意欲。(三)物质与思维。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本质,而物质则是最低的本质。除了上帝之外,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四)个体性原则。司各托认为个体是完善的存在,是自然的目的,是直接的、独立的实在,完善的知识也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知识起源于个别的感知,普遍的概念来源于人类能动理智的抽象活动。

三威廉奥卡姆

人物简介:威廉。奥卡姆出生英国,早年加入弗朗西斯修会,后

在牛津大学学习和任教,代表作《箴言注疏》《逻辑大全》。

代表思想:(一)唯名论思想。奥卡姆批评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在他看来,个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是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共相。共相是一种设想出来的东西,它仅仅存在于灵魂之中。他人为“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即“奥卡姆剃刀”。(二)哲学与神学。奥卡姆把整个神学都排除在理性之外,他认为在神学看来是正确的原理,在哲学看来可能是错误的,神学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信仰,信仰应向启示寻求支持,圣经就是启示的真理。(二)教权与王权。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的激烈斗争中,奥卡姆成为王权坚定的支持者。真题问题上,奥卡姆持君主立宪主义的观点,其理论基础就在于他的“自然人”和“自然法”学说。

三、艾克哈特

人物简介:艾克哈特出生于德国图宾根的一个骑士家庭。青年

时期加入多米尼克修会,曾担任过副主教等职。最后在巴黎和

科隆担任神学教授。由于他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晚年受到教

会迫害,死于狱中。代表作《德语布道集》。

代表思想:(一)论上帝。艾克哈特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否定神学,认为我们只

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他是什么。上帝超越一切理解之上。我们加给上帝

的一切宾语都是不适宜的。上帝是绝对者,是一,是彼岸。上帝在一

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二)论灵魂。在上帝的造物中,最好的,最完善的是人的灵魂。这不仅因为人的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而且还因为所有创造物只有通过人才能回归上帝。如同上帝是三位一体一样,灵魂也是由三种力量构成

的,这就是记忆、理性、意志。(三)人神合一。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人要返回到上帝就得通过一系列的隐循,即:首先,隐循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在它们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其次,隐循是最终放弃任何个人意志;再次,隐循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这样灵魂就达到了与神契合的状态。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古哲学”,指的是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哲学形态。由于在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古哲学的早期即教父哲学实际上与希腊哲学的晚期在时间上是重合的。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中古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古”与一般的世界历史分期不尽相同,它不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其开端,通常要追溯到公元2世纪时的教父哲学。 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终点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已经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这块久受希腊理性文化精神浸润的土地上,并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竞争对手, 最终取而代之。这种新的哲学形态就是基督教哲学。 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自基督教诞生至今,有无数的基督徒积极地献身丁?这项事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基督教哲学的连续传统。但是本书意义上所说的基督教哲学,并不是指基督教哲学的整个传统,而是特指基督教哲学诞生、成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并继而衰落的这一段历史。简单地说,这段历史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公元1世纪初,在历史上备受磨难、当时尚处T罗马人统治之下的犹太民族中,出现了一个主要由社会下层人士构成的犹太教小宗派。他们声称其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期盼已久的救世主基督,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称之为基督教。他们相信,耶稣死后已复活升天,不久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但这国却不在这世界上。他们由此放弃了与罗马帝国的积极对抗,从上帝普爱世人的信仰出发,主张爱人如己、甚至爱自己的仇敌,从而打破民族界限,仅仅把信仰作为被上帝拣选的条件。此外,在经济和其他社会生活方面,他们也主张教徒间的互助帮助与合作。基督教虽然由于信仰独一真神、拒绝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和其他种种社会原因而数次招致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但却由于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到罗马帝国各地。罗马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也使人们对于罗马民族旧有的保护神和宗教失去了信心,转而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公元2—3世纪,大批社会上层人士和有教养阶层纷纷皈依基督教,基督教遂成为罗马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311年,罗马政权公布了允许基督徒宗教信仰自由的《宽容敕令》。312年,罗马帝国最高统治权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皇权角逐者之一君士坦T在关键性的战斗进行前,突然易帜,打出了基督教的旗号,在基督教徒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成为日后的君士坦丁大帝,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基督教从此在罗 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集全罗马帝国境内的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

《玫瑰的名字》:中世纪哲学迷宫 “事实上,我的小说曾有过另一个工作用名:《修道院凶杀案》。我把它排除了,因为它只强调侦探线索,并因此会不适当地引导嗜读故事和情节的不幸读者匆匆购买一本令他们失望的书。”侦探形而上“第一位天使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冰雹、烈火夹带着鲜血从天而降。第二位天使吹响了第二声号角,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没有人能进入圣所,直等到那七位天使降完了七种灾难。”翁贝托?埃科 这是《圣经》全书最后一篇《启示录》中描述的末日审判到来时的情景,也是小说《玫瑰的名字》中连环杀人案发生的方式:14世纪,意大利北部,一座修道院在七天内接连死去了七位修士,第一位修士的尸体在冰雪中被发现,第二位修士头朝下死在血缸之中……仿佛《启示录》的应验。 并非我有意泄露剧情。这部600余页的长篇小说的叙述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正文一共七章,分别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七天”,每小节标题则是一天中时间的细分,“申正经”“晨祷”“午时经”“夕祷”“晚祷”,这是修道院的日程表。故事刚进行到第一天中午,一位很像凶手的人物就提醒大家:“别

浪费最后七天的时间了!”第二天下午,另一位很有可能是凶手的人物就明确地把凶杀案和《启示录》之间的关联说了出来。此后,剧情正如预期般发展,一位位修士按照被预言的方式死去。 既然是侦探小说,必定有一位侦探,这部书里是威廉修士,他因其他使命来到这座修道院而正巧赶上这一系列命案,于是受修道院院长之托进行调查。用作者翁贝托?埃科自己日后的评论说,这是个“遭遇了失败”的侦探。威廉虽然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揭开了修道院的秘密,却没能阻止任何人的死亡(倒是不幸地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也没能战胜那位幕后凶手。凶手之所以杀人,是不希望人们看到修道院藏书馆中的一部孤本图书――这本书可能会摧垮整个神圣的基督教世界。那本书最终被凶手成功带进了坟墓。 平淡的剧情、失败的侦探,《玫瑰的名字》何以拥有如此盛名?从1980年出版至今,《玫瑰的名字》被翻译为35种文字,销售超过1600万册,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人多少会耳闻过这部大作的名声。虽然这部小说确实是如假包换乃至于十分标准的侦探小说,可纵观网络上的读者评论,凡是冲着侦探、悬疑的标签而去却不了解该书背景的,几乎都有“上当受骗”之感。整整一节都是哲学辩论(这样的小节在全书各章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经院哲学仍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时期,经院哲学试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人物介绍: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通晓希腊文,曾将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法官书》。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等。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之父”。 代表思想:(一)理性与信仰。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他认为,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二)论自然的区分。关于自然的区分的思想是爱留根纳全部哲学思想

的核心。爱留根纳首先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泛神论洞开了门户。(三)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的自然包括所有的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第一种方式:理性以它为根据,一切可以清晰辨认的就是存在的;超于纯思维以及理性之外,表现为不存在。第二种方式:通过层次的划分和链接,分为存在和非存在。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是不存在。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四)人的获救。在爱留根纳关于存在的学说中,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臵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人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67036526.html,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作者:李敏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2期 摘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理性和没有信仰都不能称之为中世纪哲学。以梳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脉络,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哲学,纠偏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认识,对解决现代所面临的理性过度张扬、信仰失落、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哲学;理性;信仰;调和 中图分类号:B5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013—02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的核心问题,贯穿了中世纪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 提起中世纪,人们大都会认为:中世纪——这个由14、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提出的,用 以指称欧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他们所处的启蒙时代之间那一段黑暗的文化断裂时期,是欧洲历 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其实,如果能够用辨证的态度给予这个时代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的话,中世纪哲学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 态延续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轨迹,并且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在理性的科学精神和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中发展。在理性张扬、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精神家园失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以理性与信仰之间力量的消长为脉络,重新审视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纠正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偏见,对于解救现代人面对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理性依赖信仰存在 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

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总结 篇一:中西方主要思想家 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 A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 希腊哲学特点:1.非宗教的精神,2.思辨的精神。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波并称原子说创始人)。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

派创始人)。 b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 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塞涅卡(LuciusAnnaeusseneca,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爱比克泰德(epiktetos,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 琉善(Loukianos,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 ②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时期:公元五世纪——十四世纪末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实在论主要代表,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 大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1193或1206或 1207-1280,中世纪德意志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 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约1214-约1292,英国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6-1274,中世纪

教学思想发展简介

教学思想发展简介(研究生课程讲座) 教学理论的基础学科有以下三个学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与教学 哲学是教学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1、哲学是各类学科的基础性和终极性学科。 2、哲学提供了认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性质、知识价值、知识的组织与传递等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主要教育哲学理论: 1、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第一人,是理念论的鼻祖。 2、他把世界分为两种: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可见世界)为感觉所认识,是意见(opinion)的对象。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只能为思维所认识,是知识(knowledge)的对象。人们不可能从现象世界中发现真理,唯有理念世界才是真理的来源。 3、他认为可见世界分为两部分:人们周围实际的东西和这些实际东西的“肖像”。所以“意见”也分为两部分:相应与实际东西的“相信”和相应与实际东西“肖像”的“想像”。同样可知世界也分为两个部分:不直接隶属于善本身的理念和直接隶属于善的理念。所以“知识”也分为两部分:知性和理性。知性是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理性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这样,他把知识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阶段:相信、想像、知性、理性。 亚里士多的德的经验论 亚里士多的德的主要教育哲学理论: 1、他是经验论的鼻祖。 2、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物体的普通属性)与质料(物体的特殊内容)的统一体。 3、所以他把知识分为四类:一是逻辑学;二是理论科学;三是实践科学;四是制作(生产)科学。 一、二类知识主要与事物的形式有关,是纯理性的东西,第三类知识是形式与质料相联系的,第 四类知识主要与质料有关。 4、感觉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理性是关于一般的概念的知识。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教育哲学理论: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基督教的产生 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艾赛尼派。意译为敬虔派。成员为农牧民。活动于巴勒斯坦农村,实行经济互助,财产公有,选出12名领袖组成社团,严守戒律,举行公餐,期待救主降临。该派属于犹太教苦修派,与早期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或有密切联系。 犹太教除撒都该派外,各派又分成或派生出许多小派。其中有一个名为拿撒勒的小派,宣称救世主就是耶稣,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时间约为l世纪中期。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仍缺乏有关早期基督教产生具体过程的史料。恩格斯说:“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是群众创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数以百计地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2可我们至少知道,基督教诞生之后,即受到犹太教当权派的排斥和罗马的迫害,但它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传遍了罗马.走向了世界。它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 2、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对犹太教的超越 所谓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该词来源于古希伯莱语Mashiah,意译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君主时,按犹太教习俗,要举行涂油礼,祭司将羊油涂在君主前额,以象征上帝对君主的承认和派遣。“巴比伦之囚”时,弥赛业逐渐演变为“复国救主”或“救世主”的专称。弥赛亚—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汉语按拉丁语音译为基利斯都,简称基督。基督教即指公元一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酥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最初作为犹太教一个教派的幕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 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 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 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 链条。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 种子理型论。“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 忆与对将来的期望。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他认为知 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 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灵魂对身体起作用,而上帝使灵魂控制身体。感觉的产生主要是根据灵魂在消除阻碍是的难易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的紧张程度来界定的。 b.固有观念论:在感觉观的基础上,奥古斯丁认为,记忆是灵魂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通过 反观,将上帝潜在印在人心灵中的真理实现的过程。他的记忆观根源于柏拉图的回忆说。假定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所谓理解,不过是潜藏在我们的记忆里的东西被照亮。他否定了柏拉图“前生”的观念,认为回忆是当下的回忆。同时也认为,信仰是知识的前提,对上帝的欲求与爱是记忆的基础,通过信仰的提醒,人类才能将记忆实现。奥古斯丁还进一步将记忆类比圣父,提出蕴含心灵的另外两个方面,即理解与爱都以记忆为基础,人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天生就有对上帝的记忆。 c.神圣光照论:为批驳怀疑主义断言智者一无所知,奥古斯丁提出人类可以获得真理。他认 为人类不具有在别人心灵里激发出真理的能力,而每个人心中都有内在的老师,上帝将真理内植与人的内心,然后将他们照亮以显示给我们,这样我们便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 d.在感觉与记忆的关系上,奥古斯丁认为,感觉为记忆提供材料,但记忆的规则是从真理之 光中得来,而不来源于感觉。获得知识是对感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记忆上升到概念的过程。 6、在教父学阶段,关于罪恶起源的问题成为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a.奥古斯丁认为,作恶的原因是情欲或贪欲,而可指责的贪欲指的是人对那些不愿失而能失 之物的爱好。作恶就是把身体可感的暂时之物当成心智所不能丧失的永恒植物加以追求。祸福都只是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之后再按永恒规律加以惩罚的后果。 b.真理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真理高于人的心智,并等同于上帝。一切的善都源自于上帝, 自由意志是上帝的产物,自由意志虽然可以使人为恶,但其本身是善的。 c.奥古斯丁指出,心灵的一切转向都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出于自由意志。人的意愿不能因为 上帝的预知而成为必然。恶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就说明恶本身不是存在于世间的实体,而只是实体的一种偶性,是人灵魂下堕的倾向,是人对自由意志的误用。

欧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欧洲哲学(英Medieval European philosophy):欧洲中世纪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特点是基督教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的哲学在新柏拉图主义影响下论证了基督教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不是以既存的质料去创造世界;上帝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的限制,只有被创造物才存在于时间之中;上帝是至善的,这种至善在于真实、和平、安定。他论证了三位一体的教义,反对阿利乌派的反三一论;认为恶是相对于善而存在,恶并不表示上帝没有力量,而是上帝行善的一种手段。他坚持原罪论,认为人没有改恶归善的自由意志,婴儿也有罪,只有上帝的拯救才可以使人免于罪恶。奥古斯丁全面阐述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世纪哲学的开端。在奥古斯丁之后,波伊提乌翻译注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时提出三个问题:(1)“种”与“属”是真实存在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2)假如存在着“种”与“属”,它们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3)“种”与“属”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这个问题成为以后经院哲学争论“共相”问题的起源。波伊提乌认为共相如是若干个体的共同点,便不可能是一个个体,也不可能是一个可感知的实体,而另一方面,共相如不与个体相联系,便成为虚构。因此,共相是心灵从事物中分辨出的共同特性,共相本身不是物质性的。9世纪的埃里金纳根据新柏拉图主义,把自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非创造的,但能创造一切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世界最后原因的上帝;第二是被创造的,但也能进行创造的自然,即上帝所创造的理念;第三是被创造,但不能进行创造活动的自然,即物质世界中个别事物的总和;第四是非被创造的也不创造什么的自然,即作为世界最终目的或归宿的上帝。这个体系说明世界源自神的爱,最后又归于神。 (二)中期中世纪哲学。这一时期的经院哲学分裂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两派,而这两派又各有极端的与温和的之分。极端唯名论以洛色林为代表,认为一般的共相并非实在,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种声音,实在的乃是特殊的多数个别事物。极端唯实论以安瑟伦为代表,认为只有共相是实在的,特殊的多数的个别事物是不实在的。这种观点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翻版。温和唯名论以阿伯拉尔为代表,认为共相并不是独立存在或先于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反对唯实论),但共相也不是名称(反对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同一类个别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性,是由同一类的个别事物所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又称为概念论。温和唯实论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认为共相既在事物之先作为神创世界的计划,也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也在事物之后,作为事物的观念。共相问题的争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教会生活有关,比如领圣餐问题,教徒所领的是面包与酒,还是基督的身体与血?唯名论认为是前者,唯实论认为是后者。又如,是教会组织的等级制度更重要,还是基层教会更重要?唯名论认为后者更重要,唯实论认为前者更重要。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过程中,铿迭、法拉比、伊本·西拿、伊本·路西德等阿拉伯哲学家和犹太哲学家也参与讨论,并且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三)晚期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日趋繁荣,启蒙思想日趋抬头,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因此唯名论日益发展。R·培根强调经验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邓斯·司各脱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能了解神,因而以理性与信仰进一步分离来解脱教会所面对的理性主义的冲击。奥卡姆的威廉认为一切知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因而承认不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晚期唯名论着重于经验的研究,为科学与宗教的分离开辟了道路,使科学有了发展的余地。晚期中世纪哲学中,神秘主义有所发展。爱克哈特认为上帝与世界一同存在,认为上帝一存在就创造了世界,有了泛神论的意义。他强调通过沉思冥想与神相通,否认教会圣事与祈求神恩的意义。库萨的尼古拉强调教会的和谐,甚至企图把已分裂的东正教与天主教重新联合起来,他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以后发展为有机体的整体和谐的理论。他的认识论观点强调直觉认为高于理性认识,在直觉之中对立面达到统一的理论具有辩证法的性质。晚期中世纪哲学家已有人文主义思想,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能力与人的自由意志,预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选自《外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徐孝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摘要】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与信仰可被看作是两条此消彼长的轴线,有着各自内在的、外在的起源。而将两者关系“大规模”的复杂化——融合或对立的根源阶段应该是在中世纪盛期。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本文通过简述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一些观点主张,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信仰理性 每每提到中世纪,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黑暗”、“愚昧”这些词。大部分人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对于中世纪的文化人们普遍持极端否定的态度。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中世纪的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恰恰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经历了形成、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过程。[1] 一、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是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希腊晚期罗马时代,理性和信仰的调和孕育出了独特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早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交锋中,基督教一方有虔诚的信仰,无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一方有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但无统一的信仰,正是在这样丰厚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氛围下,基督教借助哲学对自身的教义做出理论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俄里根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早开了从理性上论证基督教信条的先河。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汀主张信仰高于理性,“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是他思想本质的概括,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2]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是靠神秘的直觉认识上帝,是“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与普罗提诺的“解说”、“顿悟”如出一辙。虽然如此,但他认为上帝又可认知,可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证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和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B.自然 C.人D.政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答案】A 【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2分)【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

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等信息,可以说明其思想主张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所有人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故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思想,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人皆平等”,强调人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这是对古人类自身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迪拜的继承,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和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④错误。结合以上得出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2,4分)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与所学知识,显然这不是反映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排除A;材料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根据“诸神的形象

经院哲学的产生

经院哲学的产生 教父学经过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更有系统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自然科学的精神枷锁。 经院哲学的学术来源于《圣经》和教父学,它产生于9~10世纪,发展于11~12世纪,13世纪达到全盛时期。经院哲学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用《圣经》的教条去论述哲学命题,所研究和争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十分荒谬的。例如,上帝的花园中的玫瑰花,枝干上是不是有刺?天使们是站着睡觉?还是躺着睡觉?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造出来的时候,有几岁?有多高?等等。 当然,这些荒谬的争论,如果出现在现在,一定会被认为是神经出了毛玻可是在中世纪时期,它毕竟使人们的思想在教会愚昧的禁锢中,稍为活跃了一些。 经院哲学的内容十分庞杂,大量的引经据典,空洞无比,完全脱离了实际。因此,人们又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教条文章叫“繁琐哲学”,或“空洞哲学”。 在经院哲学的统治之下,自然科学只能在宗教信仰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而真正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被窒息了。 可以这样说,在科学上,中世纪的基督教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只留下迫害自然科学家的可耻纪录。 再说在经院哲学的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这一斗争持续了数百年。 唯名论是把一般概念只看成是个别事物的总的名称而不是实体的一种见解。实在论也叫唯实论,是把反映个别事物共同属性的一般概念看作是实在哲学见解。 他们之间的焦点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一种体现。 唯名论认为,个别是可以被感受的真实的东西,而一般则是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个别先于一般。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是从一般中产牛的。 早期的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1050~1124)和比埃尔·阿伯拉尔(1079~1142);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1033~1129)。 罗瑟林是法国人,他从唯名论出发,反对宗教经典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说法。他说,一个人不可能又是父亲,又是儿子,又是灵魂。 它们是三个实体,不可能是一个神。 由于他的观点触犯了宗教的经典,被斥为异端,因而在1092年受到教会传讯。他因受教会的迫害而逃往英国。 唯名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法国人比埃尔·阿伯拉尔,他坚决斥责实在论。他认为概念和实物是分属不同领域的,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他曾建立了一所学校,招收了许多学生,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教师,著有《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等。 但是,因为他的观点与正统的教会观点不同,所以多次受到教会的迫害,被判处终身禁止发表言论,监禁于修道院中。 比埃尔在《是与否》中,对教会提出了158个问题,对上帝的存在与上帝是否全知全能都提出了怀疑。 他力图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下,反对教会的权威,冲破教会的束缚。这对以后人民反封建和争取思想解放的斗争是有积极意义的,对科学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而对科学处于不利的实在论,则是宗教神学的辩护人,它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