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最早期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行为和习惯,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而中美的幼儿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中美幼儿教育文化上的差异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需要改善的地方。通过美国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我国幼儿教育中已经出现重大进步的方面。希望文章能够给家长们或教师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美;幼儿教育;比较分析

一、中美幼儿教育的背景比较

(一)社会背景比较与家庭差异

中美从文化、历史、政治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的整体背景看,美国的教育以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为传统,孩子从小就接受独立、自立的观念,在一个追求个性和自主的环境下长大,虽然近期美国的家庭教育开始突出大人对孩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由于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使然,使得家庭教育仍然以“独立、个性和自

我奋斗”为主导。

中国的历史厚度远远超于美国,我国的儒道佛文化的从古至今一直潜意识影响着人们。中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而,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稀缺,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较美国低,整体的教育水平还不够高。我国的幼儿教育总体来说依托于家庭,即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隔代教育的条件逐渐减弱,一些现代化的早教中心和私立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快速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也在逐步的脱离家庭,而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深,我国的集体主义精神突出,且孩子对家长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甚至家长包办子一代的教育,这样的文化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二)文化与教育基础差异

美国一直把自己定义为“移民国家”,其文化随着移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这样的文化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强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氛围,美国人崇尚自由平等的环境,崇尚竞争和创新,讲究实用,并且突出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基于移民文化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上也体现在个人塑造上,尤其是体现多样化发展的包容且特立独行的性格。这与社会文化的包容性相吻合,这种包容造就了美国教育的自由以及对孩子自由发展的鼓励。

中国文化在传统思想、道德观、价值观的框框里,做一些事情是不合时宜的,强调个性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非正常成长的一个表现。以我国的儒家文化为代表,虽然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收到了西方文化

的强烈冲击,社会的传统文化心理还根深蒂固。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与美国不同,美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相时而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教会孩子做好一名中国人。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文化背景的教育更优秀,只能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做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

(三)动手实践的幼儿教育

中国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对于幼儿教育就等于“包办”,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着一个人对于事情的态度,过分的管控与溺爱容易使儿童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长大了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甚至没有自信去面对。

而美国的幼儿教育就开始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幼儿教育更加注重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体验与认识,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可以说美国对于幼儿的教育更加自由,重视儿童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来获得知识,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自信心。这样就造成了中美幼儿在独立能力和创造力上的较大差距。

(四)社会价值观差异

美国教育的价值观和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差异很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要尊重个人,相信个人,个人的价值至上,其次才是家庭,最后才是国家或集体价值的实现。二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把经验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或效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重点归纳总结的内容,无论是哪个时代,集体主义价值观永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幼儿教育实践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集体主义也注重个体,但是不能脱离集体的个体。同时,德性主义强调人的德道修养,也是中国价值观的重点,我国对于道德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诠释,比美国更加深入与全面。

三、中美幼儿教育教与学的比较

(一)教学中心不同

中国的教育竞争十分激烈,使得幼儿教学结构紧凑,很多知识要在幼儿阶段传授给孩子,因此,这些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幼儿教育阶段更是主要按指令操作等方法教育孩子,并且强调课堂上的纪律性和严肃性。

美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由式的启发学生的主观兴趣的展现,再由学生表现出的兴趣,主要传授学生知识。美国的幼儿教学方式也十分自由,教学环境轻松愉快,幼儿教育在游戏中或是讨论中就可以完成。美国在课程实施“做中学”的模式,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科上往往选择放弃,而主要的教会学生动手与自由大胆的发挥。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有研究将美国的幼儿教学方法定义为发现法和探索实验法,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教学。

(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倾向

对于幼儿教学,中国教学免不了理论的讲述,而幼儿很难理解教师口中的理论,教师也经常会进入用自己的思维来带领幼儿学习的误

区,幼儿很多在上学前便会掌握很多词汇和古诗,而具体是否理解,值得商榷。而美国的教育偏向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慢慢的寻找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国的教学往往依赖于演绎推理,尤其是演绎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幼儿教学,教师的示范占了课程的绝大部分。美国则倾向使用归纳推理。引导孩子展开联想,逐步进行理论。

(三)幼儿课程目标制定上的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幼儿教育在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环境的差异很大,因而的课程内容无论在广度、深度上,有显著差异。美国的在幼儿教育上目标主要以培养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进步为主,同时要求幼儿在创造力、主动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提高意识表现。而对各项科学教育则作为次要的目的,至于幼儿的学习程度,也不做评估。而在我国,教学目的正好相反。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抽样: 抽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 2. 追踪法: 追踪法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揭示其发 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3.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 的方法。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那些有较强的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 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经验,使之上 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最完善的集中量数的优点。 答:算数平均数是最重要、最完善的集中量数。它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灵敏;(2)计算严密;(3) 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演算;(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3.简述文献资料记录的基本方法。 答:文献记录的方法有标记法、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 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 批语式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批语、解释、疑问等。 批录式是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批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 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

(完整版)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框架 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一章) 二、研究前期准备------(第二章、第三章) 三、量的研究-------(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四、质的研究------(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五、行动研究------(第十四章) 第一章学前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与特征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研究 1、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 2、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3、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针对0-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3岁前)和幼儿园教育(3-6岁)等。不论广义或狭义,学前教育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体改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的特征: 1、规范性 2、系统性 3、创造性 4、历史性 5、经验性

6、有效性 7、可靠性。 学前教育研究的特征:1、研究对象的主体性2、研究内容的广泛性3、研究背景的开放性。第二节学前教育研究的价值、目的与原则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价值 1、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孩子 2、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寻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3、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 1、描述 2、解释 3、解决问题 三、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 2、伦理性 3、实用性 4、可行性 5、适宜性 第三节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和工作计划 三、收集研究资料1、保持客观性2、注意系统性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 五、形成研究结论 六、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节学前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指向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指研究的目的具有普遍性,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内容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那些以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的研究。

中美幼儿教育的不同点

1.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2.中美两国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很大不同。 在教育组织形式方面,我国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美国强调用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随机的三种形式。所谓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非正规的科学活动是指完全开放的、个人化的活动,随机科学活动是指根据临时出现的有利时机,当即进行的活动。 3.在观念方面,我们比较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的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 美国则强调让幼儿认识科学家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认识他们的活动成果,不只是让幼儿知道科学家发现了什么,而且要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和理解能力,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 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我们习惯于通过幼儿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 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幼儿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即给幼儿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以此类推,一次一个变量,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后引导幼儿概括出植物生长的条件。 此外,我国一般满足于幼儿能回答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肥料”的结论,而美国则重视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不同的植物是怎样生长的?植物怎样获取营养?所有的植物都是从种子里长出来的吗?”等问题的答案。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做法不能照搬,但一些重要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思考 4.美国重视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美国幼教工作者非常强调,任何一个保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 5.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汇总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一、教育实践活动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儿童之家不收费,但“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家长要同儿童之家密切配合,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经常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报告给校方。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最初用于智力有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译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除了《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以外,还有《教育人类学》(1908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浅谈中外幼儿教育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外幼儿教育文化的差异 近日我听了众多资深教育专家的讲座,让我对外国教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于是,课后我又多方查找了资料,深入的了解了一次外国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 通过学习,对比中外幼儿教育的文化和理念,中西方教育体制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据了解,西方会在幼儿教育方面更尊重儿童智力及性格等方面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不会束缚孩子的成长,多以引导孩子为主,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大多数还是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但近几年一些好的幼教机构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这正说明了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从现实中看,我们中式幼儿教育讲究的是权威式教育。虽然很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很亲切、也很生动,听课的孩子们也喜欢。但是为了维持课堂的安静,往往会要求小朋友坐的端正,双腿并拢,双手放在后背或者放在腿上。这是因为如此,可能就拉长了老师与孩子的距离感,使得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的思维模式。某

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独立及思维发散的能力。而我们看到一些外教在授课的时候,常常选择围坐方式,老师和孩子一起围坐在地板上,给孩子们一个平等的空间,进行互动式授课。使得老师和孩子很亲近,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一个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通过先模仿后自由发挥的模式,让孩子们在愉悦而没有负担的环境里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致和不断自我调整的。 从孩子本身的智力发展情况看。同样一道智力开发题,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完成,有的孩子或许研究很长时间都不能完成。当先完成的孩子得意洋洋的时候,未能完成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和自卑感,直接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可能会单独辅导不会答题的孩子,结果辅导多次那个孩子还是不能完成,于是那个答题快的孩子在一边看得更加得意,答不出题孩子却泪流满面或许彻底放弃。其实国外幼儿教育者的一个不同做法就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他们竟然采取给那个很快完成答题的孩子一道较为难一点的题目,再给答不出题的孩子一道较为容易一点题目,结果两个孩子都在相当时间内完成了答题,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表面看这是一个不妥的做法,但是从幼儿智力发展有先后差异的角度看,在幼教时期不能以成绩为目的,而应该把引导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信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面。 从家教引导方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更加明显了。中外父母在对待同一事件时,的确有不同反应。比如初冬

幼儿教育方法

一、来园时的常规培养 早晨虽然孩子入园时间很短,老师忙着接待家长、幼儿,但即使再忙也不能忽视幼儿来园时的常规教育。每一天的清晨,是孩子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幼儿每天早晨入园时与老师、小朋友的问候,从这个可以培养了师生之情,也可以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不能忙着做别的事情而忽视孩子,导致有的孩子不愿打招呼了。所以在晨间接待时,老师一定要精神饱满,,给幼儿做一个好榜样。让幼儿有意识的形成良好常规习惯。 二、点心的常规培养 1、点心前的常规培养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我们把点心前的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玩中培养常规,在玩中养成习惯。例如:每天的点心及午餐前孩子总有一段等待的时间,本来是让孩子开好小花坐在那等的,但是发觉孩子们洗完手后还是这里摸摸那里抓抓,于是我们设计了各种手指游戏,小朋友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安静等待。通过做这种手指游戏,即让孩子静下心来安静的等待,又能锻炼小手,使小手灵活的动起来。孩子在游戏中能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熟悉了班级常规,自觉地按班级规则做事。 2、点心时的常规培养 吃点心时,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很快吃完了,吃完了他们就在教室里东瞧瞧西摸摸,要么走来走去,要么就和小朋友大架,还有的孩子自拔积木弄的到处都是;有的孩子拖拖拉拉,要吃好长时间,豆浆洒了、掉饼干的事经常发生,还有的甚至一节课都上完了杯子力的豆浆还没有喝完呢?作为我们教师不但要组织他们吃点心,还要维护“秩序”,还要打扫,忙得真是不亦乐乎。所以到了中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设立“值日生”职务,让值日生作为小小检查员,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可以请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小老师,每天的值日生可以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值日生负责擦桌子,有的值日生负责幼儿吃点心的情况。 我认为:常规是孩子的学习实践过程,应该“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教育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1、坐姿的培养

中美幼儿教育异同

中美幼儿教育异同 和美国相比,以往我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具体制度和做法尚不够。如学前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地位不高,师资培养主要依靠中师,教师的素质和学历不高等。这背后既有着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有着两国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差异,双方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儿童在学前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学,中美教育者在这一领域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经验。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玩的方法,美国可以向中国借鉴学的方法,两方相得益彰。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的科学教育,设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前者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其中认知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促进幼儿的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任务是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积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获得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科学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美、欣赏美,这一任务也会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富有生气;心理原动力的发展任务是使幼儿获得像支配自已身体一样支配环境的能力,这种支配需要思想和行动的协调配合。 美国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真实、自由、质疑、独创性、顺序与交流等态度和价值观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活动过程能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发展和锻炼包括大小肌肉运动的心理动力。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 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三观” 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 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灵活地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1)在环境刨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 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2)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人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3)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4)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5)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 (6)用拟人的语官引导幼儿习得常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 年龄小的幼儿。o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 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 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其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8)家庭与幼儿回同步培养。 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哪些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感悟教学文案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 想的感悟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感悟 我曾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半路出家迈向了幼儿教育事业,在工作七年中,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与艰辛,也从中在不断学习成长,我知道了幼教事业的先老前辈——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所倡导“活教育”的思想中,我感悟至深。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谈到教育儿童,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他指出完全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死”教育、抄袭教育,严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儿童及儿童儿理特点的研究与了解是实施好“活教育”的前提,同时,他认为对儿童的热爱与尊重,具有“爱满天下”的情怀,是贯穿“活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幼稚时期(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所以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儿童。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热爱儿童,是作为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探索的自由,把他们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对儿童的体罚只能打击儿童的自尊心。 一、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陈鹤琴先生强调提出: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现在在我带的小班孩子中,有些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就特别

长,有些孩子的适应期就很短,有些孩子的能力强,有些孩子的能力就弱一些,但经过幼儿园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有所长进。我发现孩子能力的强弱对于家庭原因关系很大。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老人带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的好多事情,老人都在帮着做,因为他们做的慢,一直在帮他做,不锻炼,孩子自然就做的慢,有些就不会做。在幼儿园里适应期自然就长,哭闹时间就长。而爸爸妈妈带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思想比爷爷奶奶先进一些,还有工作忙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包办,而这些孩子的能力就会强一些,独立性好一些,穿衣服穿鞋等就会快一些。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事,适应期就很短,哭闹的不多。这些是陈鹤琴对“做”的基本认识。“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认识世界。于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爱孩子,爱的方式方法要正确,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自己去锻炼,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让他自身得到发展。 二、教师应该以孩子为主体,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遵循这个原则,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己做,自己发现,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孩子就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兴趣,独立性,专注力的学习习惯,而直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孩子更容易失掉兴趣,更容易忘掉。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不要扼杀孩子宝贵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应该以机械训练、只注重结果。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做了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和大学分别就一个圈是什么,看能够得出多少答案。这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圈,问:“小朋友,这是什么?”一位小朋友说:“是苹果。”另一个回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完整版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创造性原则是课题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 2. 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墓志、碑刻等。√ 3. 通过抽样,可以减少研究过程中的误差,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4. 无结构观察法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5. 实施调查最基本的一条是按调查计划的要求进行,调查人员不能违反设计时的意图任意变动调查内容和操作程序。√ 6. 理论因素是选择和确定自变量的最根本的方面。× 7.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人、个别的事件、个别的团体等,不能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 8. 针对凯米斯未能将“一般概念”明晰化这一问题提出批评的是英国教育学者麦克南。√ 9.教育教学经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 10.在运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资料时,常常附以统计表作为参照。×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好的研究假设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一般认为,好的研究假设在内容与表述上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2)当有两个以上的变量时,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可以检验 2.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 答:(1)观察的目的指向性 (2)观察环境的自然性 (3)观察过程的直接性 (4)观察主体的能动性 (5)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3.课题选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迫切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4.搜集文献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尽量使用逆查法。 (2)以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为主。 (3)尽量多搜集第一手资料,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结论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文献。(5)不仅搜集教育科学领域的资料,还应该搜集相关领域、学科、专业的有关资料。 5.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答:(1)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3)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 (4)整群抽样 (5)有意抽样法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之一,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的过 程中,构建起了生活教育理念,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立足于自身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陶行 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所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引言 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了小学以及幼儿园。在此阶段,陶行知先生 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了幼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了自身完整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 幼儿教育思想理论,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幼儿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当代幼儿教育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现今的幼儿的教育发展 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所提出 的幼儿教育理论,值得在当前继承和发扬,对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展具有极其 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为:第一、注重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重点论述 了必须从幼儿阶段来对人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儿童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希望,必须培养与拓展儿童创造性的思维。第二、应在中国普及与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具备注 重幼儿教育的思想与态度;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幼儿教育,必须具有幼儿教育的专业教师。 第三、必须创办起中国化、平民化的幼儿园。第四、教育内容必须注重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协 调发展。培养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注重对儿童开展科学与劳动 方面的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2.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2.1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当中,较为注重小学教育及幼儿教育。通常而言,对于一 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教起,对于教育而言,是愈早愈好, 只有做好了幼儿的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在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当 中较为注重幼儿教育,他所提出的“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由此,必须普及小学教育与幼稚教育。”而这样注重幼儿教育的理念,也较多的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早在20年代时期,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教育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构 建起中国化、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他撰写了多篇幼儿教育的文章,在文章当中提出了幼 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创办中国化的幼儿园的设想,彰显出出他立足于中国的 实际情况来创办幼儿教育的“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本土化”对于我国的当时 与现今的幼儿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2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在幼儿阶段,能够正确的培养与教育 儿童,就能够让幼儿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并有较大的几率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 幼儿阶段,如果具有不正确的幼儿教育,必然会导致幼儿具有不良的习惯,以往传统幼儿教育,较少会关注幼儿的不良习惯,认为幼儿教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学教育阶段。这样的 教学理念,是不正确的一种偏见。因为,如果片面的认为:只有小学教育才是幼儿教育的初 始阶段,就会错过了幼儿教育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必然会让幼儿教育陷入发展的误区。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较好的打破了此种片面的幼儿教育理念陶行知较为注重对幼儿 进行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必须要传承与发扬古代“凡教养子弟,发蒙宜早”的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才可让幼儿教育,充分发挥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3幼儿教育应真正的做到“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一种以生活为主要方向的教育形式,生活实践是教学的灵

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和现象)、演示、示范、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等。 1、观察法:幼儿园直观教学方法之一,运用观察进行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指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方法:指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依据观察的目的要求,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会提高观察的效率。 (1)幼儿自发观察: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发地观察周围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飞机、树下的蚂蚁等。 (2)个别物体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掌握这一物体或现象的名称、外部特征、功能、与人们及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如一般的认识食物、动植物都用这种方法。 (3)比较性观察:指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现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如认识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地进行比较。 (4)长期系统性观察:也称“追踪观察”。在较长的时间内,

组织幼儿连续的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如观察种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变化等。 (5)顺序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按照先后顺序,从不同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一般观察动物时是按照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6)特征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 (7)分解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观察: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进行探索。 2、示范法: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所做的教学表演,为幼儿提供具体的模仿范例。一般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用得较多。 (1)完整示范:对新的教学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给幼儿完整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形成整体的概念。如:新授歌曲、诗歌、早操时经常用到。 (2)部分示范: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错误时,教师进行部分示范以帮助解决局部问题,对已经会的内容不再示范。 (3)分解示范: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分部、分段地示范,使幼儿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点。 (4)不同方向示范:从正面、背面或侧面进行示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动时用得较多。 二、提问法:是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导幼儿观察、学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_重点复习资料全

选择题 教育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规划方案时,周到地考虑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时间、经历、科研能力、经费、设备等,以确保研究过程能顺利进行。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原则。A.实用性B.可行性C.准确性***标准答案:B “总数N=600,样本容量n=60,求出间隔600/6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60个,这是采用()。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系统随机抽样***标准答案:C 按测验的目的分,测验法分为()。A.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B.成绩测验、能力测验和个性测验C.诊断性测验、描述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标准答案:C 编制问卷,下面不正确的叙述是()。A.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一般说来,编制问卷的题目越多越好***标准答案:C 陈鹤琴研究自己的儿子,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实验研究法B.观察研究法C.经验研究法***标准答案:B 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B.演绎C.分析***标准答案:B 关于参考文献的格式正确的是()。A.作者.文章题目.出版社.年份.具体页码.B.文献题目.作者.出版社.年份.具体页码.C.作者.文章题目.出版社.具体页码.年份.***标准答案:A 行动研究法的最早提出者、运用者是( )。A.库尔特?勒温B.大桥正夫C.坎贝尔和斯坦利***标准答案:A 行动研究也需要在事前周密计划,在过程中坚持按计划来开展研究的各种活动( )。A.一般不能随意调整和修改研究计划B..应该能够随时调整和修改研究行动C.要改变研究行动应先调整和修改研究计划***标准答案:B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过程,其最后一个环节是( )。A.计划B.行动C.反思***标准答案:C 某人对儿童惧怕问题的研究设计,让小孩在黑暗的房子里听尖锐的打击声。这是违反了教育研究的()原则。A..尊重被试B.知情同意C.不欺骗***标准答案:A 能够将访谈过程中的随意性降到最低,进行比较标准化操作的访谈调查类型是( )。A.结构性访谈调查B.非结构性访谈调查C.重复性访谈调查***标准答案:A 调查者按概率均等原则来抽取样本所进行的调查被称为()。A.全面调查B.随机抽样调查C.非随机抽样调查***标准答案:B 下列对于访谈法正确的是()。0A.在访谈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B.在访谈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C.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标准答案:C 想在短期内收集到较大范围和数量的个人信息资料,宜采用( )。A.访问调查B.调查表调查C.问卷调查***标准答案:C 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到( )的回答时间。A.0一30分钟B.30—40分钟C.40一50分钟***标准答案:B

中美幼儿教育大纲有何不同

中美幼儿教育大纲有何不同 网络中美幼儿教育大纲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一个父母都背负着家庭、社会的很大压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压力传递给孩子,不断催促孩子‘快快快’成长。但孩子正处于摸索状态,而成人却经常打破他们的节奏。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征求意见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初衷是为学龄前儿童减负,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指南》发布后也得到了不少遭遇“实际情况”人士的质疑。部分家长表示,如果只要求5至6岁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则无法应对“幼升小”的现实。 《指南》提倡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指南》强调的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关注幼儿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同时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在孩子学习内容的具体量上,硬性要求比较少。识字能力方面,《指南》认为孩子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不要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去过早识字,比如3至4岁的孩子只需尝试正确握笔;4至5岁的孩子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5至6岁的孩子则会正确地写自己的名字就可,并没有对孩子是否具备认字、写字的能力做出要求。 与之相对的,是《指南》对孩子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较为详细。如需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4至5岁的孩子知道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至6岁时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 中美幼儿教育大纲有何不同? 《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之所以引来众多争论,恐怕并不是因为其“不合理”,而是因为其“太过合理”以致引起家长的不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