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2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二)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 2、H 2、HX 、H 2O 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 (3)炔烃: CH 4 + Cl 2CH 3Cl + HCl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 CH 2=CH 2 + HX

CH 3CH 2X

催化剂

CH 2=CH 2 + 3O 2

2CO 2 + 2H 2O

点燃

n CH 2=CH 2

CH 2—CH 2 】

催化剂

CH =CH + H O

CH CH OH

催化剂

加热、加压

CH 2=CH 2 + Br 2BrCH 2CH 2Br CCl 4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 官能团

A) 官能团:—C≡C— ;通式:C n H 2n —2(n ≥2);代表物:HC≡CH

%

B) 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

上。

C) 化学性质:(略) (4)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 n H 2n —6(n ≥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 原子和6个H 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 3、H 2SO 4等)

②加成反应(与H 2、Cl 2等) (5)醇类:

A) 官能团:—OH (醇羟基); 代表物: CH 3CH 2OH 、HOCH 2CH 2OH

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 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α—H )

(

2CH 3CH 2OH + 2Na 2CH 3CH 2ONa + H 2↑ HOCH 2CH 2OH + 2Na NaOCH 2CH 2ONa + H 2↑

CH 3CH 2OH + HBr

CH 3CH 2Br + H 2O

2CH 3CH 2OH + O 2

2CH 3CHO + 2H 2O

△ @

Cu 或Ag HOCH 3CH 2OH + O 2

OHC —CHO+ 2H 2O △

Cu 或Ag

2CH 3CHCH 3 + O 2

2CH 3CCH 3 + 2H 2O OH

O

Cu 或Ag

)

+ HBr ↑

—Br Fe 或FeBr 3

+ HNO 3

+ H 2O

!

浓H 2SO 4

60℃

+ 3H 2

(

紫外线

Cl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称为β碳原子,依次类推。与α碳原子、β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分别称为α氢原子、β氢原子、……)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

(6)醛酮

A) 官能团: (或—CHO)、 (或—CO —) ;代表物:CH 3CHO 、HCHO 、

B) 结构特点:醛基或羰基碳原子伸出的各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

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

(7)羧酸

A) 官能团: (或—COOH);代表物:CH 3COOH

B) 结构特点:羧基上碳原子伸出的三个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 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

②酯化反应

(8)酯类

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 ] 浓H 2SO 4

{

—C —H O —C — O CH 3—C —CH 3

CH 3CHO + H 2CH 3CH 2OH

催化剂 + H 2

CH 3CHCH 3

OH |

CH 3—C —CH 3 △

催化剂 2CH 3CHO + 5O 2

4CO 2 + 4H 2O

点燃

CH 3CHO + 2[Ag(NH 3)2OH]

CH 3COONH 4 + 2Ag ↓ + 3NH 3 + H 2O (银镜反应) "

CH 3CHO + 2Cu(OH)2

CH 3COOH + Cu 2O ↓ + H 2O (费林反应)

2CH 3CHO + O 2

2CH 3COOH

催化剂

O

H —C —H + 4[Ag(NH 3)2OH]

(NH 4)2CO 3 + 4Ag ↓ + 6NH 3 + 2H 2O

O

—C —OH 2CH 3COOH + Na 2CO 3

2CH 3COONa + H 2O + CO 2↑

浓H 2SO 4 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O —C —O —R

A) 官能团: (或—COOR )(R 为烃基); 代表物: CH 3COOCH 2CH 3

*

B) 结构特点:成键情况与羧基碳原子类似 C) 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9)氨基酸

A) 官能团:—NH 2、—COOH ; 代表物: B) 化学性质: 因为同时具有碱性基团—NH 2和酸性基团—COOH ,所以氨基酸具有酸性和碱性。 3、常见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

:

(1)单糖

A) 代表物:葡萄糖、果糖(C 6H 12O 6)

B) 结构特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果糖为多羟基酮

C) 化学性质:①葡萄糖类似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费林反应等;②具有多元醇的化学性质。 (2)二糖

A) 代表物:蔗糖、麦芽糖(C 12H 22O 11)

B) 结构特点:蔗糖含有一个葡萄糖单元和一个果糖单元,没有醛基;麦芽糖含有两个葡萄糖单元,有醛基。

C) 化学性质:

①蔗糖没有还原性;麦芽糖有还原性。 ②水解反应 (3)多糖

A) 代表物:淀粉、纤维素 [ (C 6H 10O 5)n ]

B) 结构特点: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纤维素的少。 C) 化学性质: 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水解反应(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4)蛋白质

A) 结构特点:由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 △

稀H 2SO 4

(

CH 3COOCH 2CH 3 + H 2O 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NaOH CH 3COONa + CH 3CH 2OH △ CH 2COOH

NH 2

C 12H 22O 11 + H 2O

C 6H 12O 6 + C 6H 12O 6

H +

~

葡萄糖

果糖

C 12H 22O 11 + H 2O 2C 6H 12O 6

H +

麦芽糖

葡萄糖

#

H 2SO 4 淀粉

葡萄糖

|

B) 化学性质:

①两性: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所以具有两性。

②盐析: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加入铵盐或轻金属盐浓溶液能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的,采用多次盐析可分离和提纯蛋白质(胶体的性质)

③变性:蛋白质在热、酸、碱、重金属盐、酒精、甲醛、紫外线等作用下会发生性质改变而凝结,称为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盐中毒都属变性。 ④颜色反应: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呈黄色。 ⑤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⑥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多种α—氨基酸。

(5)油脂

^

A)组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统称油脂。天

然油脂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 代表物:

油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C) 结构特点:油脂属于酯类。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分子结构为: R 表示饱和或不饱和链烃基。R 1、R 2、R 3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同时为单甘油酯,不同时为混甘油酯。 D) 化学性质:

①氢化:油脂分子中不饱和烃基上加氢。如油酸甘油酯氢化可得到硬脂酸甘油酯。

}

②水解:类似酯类水解。酸性水解可用于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碱性水解又叫作皂化反应(生成

高级脂肪酸钠),皂化后通过盐析(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上层)。

5、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说明:若醇没有α—H ,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 (2)酯化反应

C 17H 33COOCH 2

C 17H 33COOCH C 17H 33COOCH 2

C 17H 35COOCH 2

C 17H 35COOCH & R 1—COOCH 2

R 2—COOCH

R 3—COOCH 2

CH 3—CH —OH H

| [O] | … CH 3—CH —O —H

┊ ┄ -H 2O

O CH 3—C —H

浓H 2SO 4

O

CH 3—C —OH + H —O —CH 2CH 3 CH 3COOCH 2CH 3 + H 2O

说明:酸脱羟基而醇脱羟基上的氢,生成水,同时剩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 常见的取代反应:

⑴烃(主要是烷烃和芳香烃)的卤代反应;⑵芳香烃的硝化反应;⑶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醇的羟基氢原子被置换的反应;⑷酯类(包括油脂)的水解反应;⑸酸酐、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2、加成反应

&

指试剂与不饱和化合物分子结合使不饱和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降低或生成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常见的加成反应:⑴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等物质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叫加氢反应、

氢化或还原反应);⑵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与卤素的加成反应;⑶烯烃、炔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

指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小分子叫作单体,聚合后生成的大分子叫作聚合物。

常见的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指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 较常见的加聚反应:

①单烯烃的加聚反应 在方程式中,—CH 2—CH 2—叫作链节, 中n 叫作聚合度,CH 2=CH 2叫作单体, 叫作加聚物(或高聚物)

②二烯烃的加聚反应 …

4、氧化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常见的氧化反应:

①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如:R —CH=CH —R ′、R —C ≡C —R ′、 (具有α— H)、—OH 、R —CHO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醇的催化氧化(脱氢)反应 n CH 2=CH 2

CH 2—CH 2

催化剂

n [ n

CH 2—CH 2 n CH 2=C —CH=CH 2

CH 3

CH 2—C=CH —CH 2

CH 3

n

催化剂

—R !

2RCH OH + O

2RCHO + 2H O

Cu 或Ag 2R —CH —R ′+ O 2

2R —C —R ′+ 2H 2O OH

O

Cu 或Ag

醛的氧化反应

③醛的银镜反应、费林反应(凡是分子中含有醛基或相当于醛基的结构,都可以发生此类反应) (2)

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去氧或加氢的反应均为还原反应。

?

三、有机化学计算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

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求算该气体的式量:M = ρ(标准状况)

②根据气体A 对气体B 的相对密度D ,求算气体A 的式量:M A = D M B ③求混合物的平均式量:M = m (混总)/n (混总) 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

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2、3时,求出式量。 (2)确定化学式的方法

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根据式量,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求算n 值,确定分子式。

2RCHO + O 2

2RCOOH

催化剂

④根据混合物的平均式量,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 (3)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4)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平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 4

②平均分子组成中,l < n (C) < 2,则一定有CH 4。 ③平均分子组成中,2 < n (H) < 4,则一定有C 2H 2。 2、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运用

-

O H 2CO O )4(H C 222m n m n m n ++

+???→?点燃 O H 2

CO O )24(O H C 222m n x m n x m n +-++???→?点燃

(1)物质的量一定的有机物燃烧

规律一:等物质的量的烃m n H C 和m m n 5H C -,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4

5)()4()(4m

m n m m m n m n +-=++-=+

] 规律二: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m n H C 、x m n )CO (H C 2、x m n )O H (H C 2、y x m n )O H ()CO (H C 22(其中变量x 、y 为正整数),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或者说,一定物质的量的由不同有机物m n H C 、x m n )CO (H C 2、

x m n )O H (H C 2、y x m n )O H ()CO (H C 22(其中变量x 、y 为正整数)组成的混合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

烧耗氧量相同,且等于同物质的量的任一组分的耗氧量。

符合上述组成的物质常见的有:

①相同碳原子数的单烯烃与饱和一元醇、炔烃与饱和一元醛。其组成分别为

n n 2H C 与O H C 22+n n 即)O H (H C 22n n ;22H C -n n 与O H C 2n n 即)O H (H C 222-n n 。

%

②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与饱和三元醇。

22O H C n n 即)CO (H C 221n n -、322O H C +n n 即O))(H CO (H C 2221n n -。

③相同氢原子数的烷烃与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22H C +n n 与2221O H C ++n n 即)CO (H C 222+n n

规律三: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H 2O 的量相同,则氢原子数相同,符合通式

x m n )CO (H C 2(其中变量x 为正整数)

;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 2的量相同,则碳原子数相同,符合通式x m n )O H (H C 2(其中变量x 为正整数)。

(2)质量一定的有机物燃烧

规律一:从C+O 2=CO 2、6H 2+3O 2=6H 2O 可知等质量的碳、氢燃烧,氢耗氧量是碳的3倍。可将m n H C →n m /CH ,从而判断%m (H)或%m (C)。推知:质量相同的烃(m n H C ),m/n 越大,则生成的CO 2越少,生成的H 2O 越多,耗氧量越多。

规律二:质量相同的下列两种有机物q m n O H C 与x q x m n +-O H C 16完全燃烧生成CO 2物质的量相同;质量相同的下列两种有机物q m n O H C 与x q m x n 75.0O H C +-,燃烧生成H 2O 物质的量相同。

规律三:等质量的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相同,生成的CO 2和H 2O 的量也相同。或者说,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相同,耗氧量及生成的CO 2和H 2O 的量均相同。

(3)由烃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差推断烃的组成

当温度在100℃以上时,气态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O(g)H 2

CO O )4()g (H C 222m n m n m n ++

+???→?点燃

①△V > 0,m /4 > 1,m > 4。分子式中H 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 ②△V = 0,m /4 = 1,m = 4。、CH 4,C 2H 4,C 3H 4,C 4H 4。 ③△V < 0,m /4 < 1,m < 4。只有C 2H 2符合。

(4)根据含氧烃的衍生物完全燃烧消耗O 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推导有机物的可能结构

①若耗氧量与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有机物可表示为m n )O H (C 2 ②若耗氧量大于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m n y x )O H ()H (C 2 ③若耗氧量小于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时,有机物可表示为m n y x )O H ()O (C 2 (以上x 、y 、m 、n 均为正整数) 五、其他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 :C 2H 2、C 4H 4(乙烯基乙炔)、C 6H 6(苯、棱晶烷、盆烯)、C 8H 8(立方烷、苯乙烯) (2)CH 2:烯烃和环烯烃

(3)CH 2O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 n H 2n O :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如:乙醛(C 2H 4O )与丁酸及异构体(C 4H 8O 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丙炔(C 3H 4)与丙苯(C 9H 12)

【习题】

1、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子式为C 25H 45O 。一种胆固醇酯是液晶材料,分子式为C 32H 49O 2,合成这种胆固醇酯的酸是( )

A. C 6H 13COOH B . C 6H 5COOH C. C 7H 15COOH D. C 6H 5CH 2COOH 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 ②水解 ③酯化 ④氧化 ⑤中和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3、维生素C 的结构简式为:

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个环状的酯类化合物

B.易起氧化及加成反应

C.可以溶解于水 D .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地存在

4、A 、B 、C 、D 都是含碳、氢、氧的单官能团化合物,A 水解得到B 和C ,B 氧化可以得到C 或D ,D 氧化也得到C 。若M(X)表示X 的摩尔质量,则下式正确的是( )

A. M(A) = M(B) + M(C)

B. 2M(D) = M(B) + M(C)

C. M(B) < M(D) < M(C) D . M(D) < M(B) < M(C)

CH 2CHO HOCH 2—2COOH

C —OH HO —C

HO —CH 2—CH —CH

OH

O C=O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完整word版)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中有机化学知识整理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甲烷的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③如何检验燃烧的产物? ④在常温常压下,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写出甲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反应条件:甲烷与纯净的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写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其中有机产物有,在常温常压下,其中为气体,其余均为液体;其中为正四面体构型,其余均为构型。 来自石油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 a,写出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现象: ②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酸性KMnO4溶液将乙烯氧化为CO2 现象: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完成下列乙烯与H2、X2、HX、H2O的加成反应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 ①与H2 ②与Br2,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③与HX ④与H2O

3、加聚反应: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分子,这样的聚合反应同时也是加成反应。 写出乙烯的加聚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单体、链节、聚合度: 【思考】 1、鉴别甲烷与乙烯的方法有: 2、如何除去混在甲烷中的乙烯?能否用酸性KMnO4溶液?为什么? 来自煤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思考】1、苯的一氯代物有几种? 2、苯的邻位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2、加成反应:(与H2、X2) 写出苯与H2的加成反应方程式: 3、取代反应: ①卤代反应:苯与液溴(纯净的卤素单质)在FeBr3的催化下反应 写出反应方程式: 有机产物的名称为,常温常压下为色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思考】 a,加入药品的顺序为: b,此反应的催化剂为: c,长导管的作用为: d,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e,尾气处理装置如图,为何如此设计?还有哪些尾气处理装置可达到此目的? f,如何检验产物中的无机物? g,如何提纯产物中的有机物? h,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答案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除燃烧外,有机物必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1.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 CH 4+Cl 2CH 3Cl+HClCH 3Cl+Cl 2CH 2Cl 2+HCl CH 2Cl 2+Cl 2CHCl 3+HClCHCl 3+Cl 2CCl 4+HCl 2.乙烯通入溴水(或通入溴的CCl 4溶液)中 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CH 2+H 2OCH 3CH 2OH 4.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CH 2=CH 2+HBrCH 3CH 2Br 5.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 CH ≡CH+HClH 2C=CHCl 6.苯和浓硝酸反应 NO 2NO 2+H 2O 7.苯和液溴反应 +Br 2 Br+HBr 8.苯和氢气反应 +3H 2 9.某烃燃烧 CxHy+(x+y/4)O 2xCO 2+y/2H 2O 10.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2CH 3COONa+H 2↑ 11.乙醇催化氧化 2CH 3CH 2OH+O 22CH 3CHO+2H 2O 12.乙醛氧化成乙酸 2CH 3CHO+O 22CH 3COOH 13.银镜反应 CH 3CHO+2Ag(NH 3)2OH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浓H 2SO Fe 催化剂 加热、加 压 点 燃 Cu △ 催化剂 水浴加热

14.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H 3CHO+2Cu(OH)2+NaOHCH 3COONa+Cu 2O ↓+2H 2O 15.乙酸与钠反应 2CH 3COOH+2NaCH 3COONa+H 2↑ 16.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2CH 3COOH+Na 2CO 32CH 3COONa+H 2O+CO 2↑ 17.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 2CH 3COOH+Cu(OH)2(CH 3COO)2Cu+2H 2O 18.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CH 3COOH+CH 3CH 2OHCH 3COOCH 2CH 3+H 2O 19.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 2H 5+H 2O ?CH 3COOH+C 2H 5OH 20.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H 2CH 3+NaOHCH 3COONa+CH 3CH 2OH 21.硬脂酸甘油酯与烧碱混合加热 C 17H 35COO-CH 2CH 2-OH C 17H 35COO-CH+3NaOH3 C 17H 35COONa+CH-OH C 17H 35COO-CH 2CH 2-OH 水浴加热 催化剂 稀硫酸 △ △ △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必修二有机化学试题汇编

六月第一次练习(有机) 一、选择题 1.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做笔用的狼毫、研墨用的墨条、宣纸和做 砚台用的砚石的主要成分依次是( ) A .多糖、石墨、蛋白质、无机盐 B .塑料、石墨、多糖、无机盐 C .蛋白质、炭黑、多糖、无机盐 D .蛋白质、煤炭、多糖、有机玻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B .米饭在嘴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 C .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 .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 3.下列有关葡萄糖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分子式是 C 6H 12O 6 B .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C .葡萄糖能与新制 Cu(OH)2 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 D .葡萄糖可以水解 4 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 H 2SO 4 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测定其水解程度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 ①NaOH 溶液 ②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 ③碘水 A .③ C .①②③ B.②③ D .①③ 5.用来证明棉花和淀粉都是多糖的方法是( ) A .放入氧气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都是 CO 2 和 H 2O B .放入新制 Cu(OH)2 悬浊液中加热,都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C .加入浓硫酸后微热,都脱水而变黑 D .分别放入稀酸后煮沸几分钟,用 NaOH 溶液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再加入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共热,都生成砖红色沉淀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 .蔗糖属于多糖,能发生水解 C .碘酒滴到土豆片上,可观察到土豆片变蓝 D .蛋白质、油脂、糖类是三大基本营养物质 7.下列物质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①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 ②酒精 ③KMnO 4 溶液④硫酸钠⑤硫酸铜⑥双氧水 ⑦硝酸 A .除④⑦外 B .除③⑥外 C .除④外 D .除②⑥外 8.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 .鸡蛋白溶液受热凝固 C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一章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答案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除燃烧外,有机物必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1.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 CH 4+Cl 2 CH 3Cl+HCl CH 3Cl+Cl 2 CH 2Cl 2+HCl 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Cl 2 CCl 4+HCl 2.乙烯通入溴水(或通入溴的CCl 4溶液)中 CH 2 = CH 2 + Br 2 CH 2BrCH 2Br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 = CH 2 + H 2O CH 3CH 2OH 4.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CH 2 = CH 2 + HBr CH 3CH 2Br 5.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 CH ≡CH + HCl H 2C = CHCl 6.苯和浓硝酸反应 + HO -NO 2 NO 2 +H 2O 7.苯和液溴反应 + Br 2 Br + HBr 8.苯和氢气反应 + 3H 2 9.某烃燃烧 CxHy+(x+y/4)O 2 xCO 2+y/2H 2O 10.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 2CH 3COONa+H 2↑ 11.乙醇催化氧化 2CH 3CH 2OH+O 2 2CH 3CHO+2H 2O 12.乙醛氧化成乙酸 2CH 3CHO + O 2 2CH 3COOH 13.银镜反应 CH 3CHO+2Ag(NH 3)2OH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浓H 2SO 4 50-60℃ Fe 催化剂 加热、加压 点燃 Cu △ 催化剂 水浴加热

14.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H 3CHO+2Cu(OH)2+NaOH CH 3COONa+Cu 2O ↓+2H 2O 15.乙酸与钠反应 2CH 3COOH+2Na CH 3COONa+H 2↑ 16.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2CH 3COOH+Na 2CO 3 2CH 3COONa+H 2O+CO 2↑ 17.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 2CH 3COOH + Cu(OH)2 (CH 3COO)2Cu + 2H 2O 18.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 19.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 2H 5+H 2O ? CH 3COOH+ C 2H 5OH 20.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H 2CH 3+NaOH CH 3COONa+CH 3CH 2OH 21.硬脂酸甘油酯与烧碱混合加热 C 17H 35COO-CH 2 CH 2-OH C 17H 35COO-CH +3NaOH 3 C 17H 35COONa+CH-OH C 17H 35COO-CH 2 CH 2-OH 水浴加热 催化剂 △ 稀硫酸 △ △ △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必修二有机物化学方程式

有机物化学方程式 1.甲烷燃烧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2.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3.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4.实验室制甲烷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5.乙烯燃烧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6.乙烯和溴水CH2=CH2+Br2→CH2Br-CH2Br 7.乙烯和水CH2=CH2+H2O→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8.乙烯和氯化氢CH2=CH2+HCl→CH3-CH2Cl 9.乙烯和氢气CH2=CH2+H2→CH3-CH3(条件为催化剂) 10.乙烯聚合nCH2=CH2→-[-CH2-CH2-]n- (条件为催化剂) 11.氯乙烯聚合nCH2=CHCl→-[-CH2-CHCl-]n- (条件为催化剂) 12.实验室制乙烯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13.乙炔燃烧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14.乙炔和溴水C2H2+2Br2→C2H2Br4 15.乙炔和氯化氢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16.乙炔和氢气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条件为催化剂) 17.实验室制乙炔CaC2+2H2O→Ca(OH)2+C2H2↑ 18.以食盐、水、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合成聚乙烯的方程式。 CaCO3 === CaO + CO22CaO+5C===2CaC2+CO2 CaC2+2H2O→C2H2+Ca(OH)2C+H2O===CO+H2-----高温 C2H2+H2→C2H4 ----乙炔加成生成乙烯C2H4可聚合 19.苯燃烧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20.苯和液溴的取代C6H6+Br2→C6H5Br+HBr 21.苯和浓硫酸浓硝酸C6H6+HNO3→C6H5NO2+H2O (条件为浓硫酸) 22.苯和氢气C6H6+3H2→C6H12 (条件为催化剂) 23.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24.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25.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浓硫酸170摄氏度) 26.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140摄氏度) 27.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8.乙酸和镁Mg+2CH3COOH→(CH3COO)2Mg+H2 29.乙酸和氧化钙2CH3COOH+CaO→(CH3CH2)2Ca+H2O 30.乙酸和氢氧化钠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以后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多加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答案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除燃烧外,有机物必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1.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 CH 4+Cl 2 CH 3Cl+HCl CH 3Cl+Cl 2 CH 2Cl 2+HCl 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Cl 2 CCl 4+HCl 2.乙烯通入溴水(或通入溴的CCl 4溶液)中 CH 2 = CH 2 + Br 2 CH 2BrCH 2Br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 = CH 2 + H 2O CH 3CH 2OH 4.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CH 2 = CH 2 + HBr CH 3CH 2Br 5.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 CH ≡CH + HCl H 2C = CHCl 6.苯和浓硝酸反应 + HO -NO 2 NO 2 +H 2O 7.苯和液溴反应 + Br 2 Br + HBr 8.苯和氢气反应 + 3H 2 9.某烃燃烧 CxHy+(x+y/4)O 2 xCO 2+y/2H 2O 10.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 2CH 3COONa+H 2↑ 11.乙醇催化氧化 2CH 3CH 2OH+O 2 2CH 3CHO+2H 2O 12.乙醛氧化成乙酸 2CH 3CHO + O 2 2CH 3COOH 13.银镜反应 CH 3CHO+2Ag(NH 3)2OH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浓H 2SO 4 50-60℃ Fe 催化剂 加热、加压 点燃 Cu △ 催化剂 水浴加热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 点总结1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