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及预防思路探讨

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及预防思路探讨
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及预防思路探讨

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及预防思路探讨

摘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勘查,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来防治。本文首先对矿山开采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分析,其次探究了主要的地质灾害特征及其控制措施,包括泥石流,崩塌和滑坡,最后,指出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探方法,包括地球信息技术,水文地质和岩土测试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方法,以作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勘查;勘查方法

1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措施

1.1山体塌陷

在开采矿石期间,矿山的开采人员不断从地下挖掘矿石,并将其通过工具运输至地上。长此以往,采矿区与地面之间的顶板岩层失去了矿层的支撑力,矿石覆盖层的重力不断向下施加压力,导致表层下沉弯曲,产生拉应力。当应力增加到岩石层无法承受的范围时,表层将逐渐产生裂纹,直至其破裂并坠落,从而顶部的覆盖层彻底失去岩石层的支撑。随着采矿的持续进行,采矿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从地表开始,相继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崩塌盆地,并且越来越大。虽然矿山在采矿后造成了地质灾害,但如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补救措施,还有可能对其进行修复。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采矿企业的缺少科学的计划,并且在采矿过程中手段不够规范。长期以来,采矿企业对矿山的盲目开采导致一个又一个采空区的形成,这对采矿人员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采矿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确保人员的安全,这需要采矿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与此同时能够正确使用采矿设备,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1.2泥石流

这种灾害发生的非常突然,且危害性较大,发生之后会使整个矿区无法正常运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采空区的坍塌,人们会利用现场的矿床使地表堆积更松散的物料。此外,采矿业中更多的废石堆积在矿区,为水流的聚集提供了机会与场所,此外,矿井下的水源可能也会在施工过程中不慎被挖掘出来,长期聚集形成泥石流。采矿过程中矿山地形的变化也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例如在长期的采矿过程中改变了山体的结构,令原本平缓的山体坡度变得陡峭,从而引发泥石流。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人们普遍会采取生物控制措施。此外,相关企业还会开展工程控制,有效控制并规范各项采矿作业,认真调查对工程开展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1.3山体滑坡

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各类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山体滑坡灾害,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暴雨气候中发生。因为矿井长期暴露在外,矿井的外部往往会露出很多岩石,岩石成分不同,材质有所差异,风化程度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密度较大的岩石比较突出,因此在空气和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它不断进行风化反应,内部结构发发生变化,强度逐渐降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它会因自重而断裂和掉落。此外,矿区的地质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其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较大的岩石分裂成几个部分,导致矿井周围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极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此外,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对于这些地质灾害,如若想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方案定稿版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方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1.2 研究进展...................................................... 1.3 设计原则和目标................................................ 1.4 预警平台优势.................................................. 第二章数据类型及处理............................................... 2.1 传感器安装原则和目的.......................................... 2.2 地表变形监测.................................................. 2.3 深部变形监测.................................................. 2.4 土壤水分监测.................................................. 2.5 地下水水位、孔压监测.......................................... 2.6 数据中心...................................................... 第三章预警平台..................................................... 3.1 预警平台基本介绍..............................................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 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 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 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 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 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 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 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 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 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 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 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 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 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2017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2017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桃江县国土资源局是国家行政机关,位于桃江县桃花江镇芙蓉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430922006490266N,职责和宗旨:代表县人民政府负责全县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和测绘事业,现任法人代表林龙飞。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股、政策法规股、建设用地股、规划股、地产管理股、耕地保护股、地籍测绘股、矿产储量开发股、地环地勘股、财务审计股、政务服务股等16个职能股室,下辖15个乡镇国土资源所、1个开发区国土分局和执法监察大队、不动产登记中心、国土资源交易拍卖中心、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征地服务所、土地储备中心、地籍测绘队、地质环境监测站、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等九个二级机构。目前,国土系统共有在职人员269人,其中:公务员及参公人员47人,全额拨款编制人员93人,自收自支编制人员129人。自收自支的二级机构为国土资源交易拍卖中心、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征地服务所、地籍测绘队、地质环境监测站。参公的二级机构为执法监察大队。全额拨款的二级机构为不动产登记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办发[2005]37号)的精神和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工作部署,我局深入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县域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汛

期突发地质灾害的轻重缓急情况,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对桃江县2017年5个乡镇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治理,并对实施责任主体、治理措施、补助资金等方面进行明确。项目基本性质是防治地质灾害,排除险情,保证生命财产安全。项目资金全部为财政拨款,绩效指标为300万元,项目资金支出用途为具体工程项目和相关工作经费。项目资金支出主要内容及范围:具体工程支出和设计费。立项审批:国家政策规定和经县政府领导审批的桃国土资字(2017)45号文件等。本项目包括5个乡镇9个隐患点应急治理及设计费,具体项目为:马迹塘镇京华村邓家湾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80万元;马迹塘镇鸬鹚湾村鸬鹚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40万元;武潭镇八家村凉爽村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40万元;武潭镇八家村花门楼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10万元;灰山港镇铁河新村大屋湾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30万元;灰山港镇灰山港二水厂滑坡应急治理工程10万元;灰山港镇汪家冲村贺马仑组滑坡应急治理配套工程10万元;三堂街镇龙牙坪曹家仑组等滑坡应急治理工程20万元;浮邱山乡水口山村段中间组滑坡应急治理工程20万元;应急治理设计费40万元。 (三)项目绩效目标设立情况 2017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目标为300万元,该项目制定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完成5个乡镇9个隐患点应急治理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护工程下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体绩效目标:(1)2017年7月底前,完成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预算书编制,完成项目投资评审。(2)按批复的工程设计和签定的建筑合同施工,在约定的工期内完成9个隐患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完成率达100%,质量合格率达100%,结算造价不超过预算,群众满意。预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效益:预防及治理地灾隐患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村级公路,保护农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

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方案 工程名称:内江城马鞍山老工业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建 设 工程地点:内江市市中区乐贤镇 施工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四川路桥内江管廊一期建设项目部 编制人:张芸旗 审核人:周雅威 执行经理:刘定国 审批日期:2016 年 03 月 28 日

一、本项目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综合管廊主线全长4092米,分为江宁街综合管廊长1017米,石羊大道B段综合管廊长1300米,石羊大道C段综合管廊长1775米。其中:江宁街综合管廊分为单、双仓,单仓管廊主体81米,双仓管廊主体936米,单仓风孔2座、自然通风孔7座、机械通风孔6座,双仓人孔18座、支管井12座、卸料口3座、泵站1座;石羊大道B段综合管廊自然通风孔8座、机械通风孔9座、人孔26座、A型支管井15座、B型支管井1座,卸料口5座、出入口;石羊大道C段综合管廊自然通风孔11座、机械通风孔11座、人孔34座、支管井19座、卸料口5座、泵站3座、出入口1座。 2、地质状况及地质灾害隐患:深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

二、目的: 为确保地质灾害事故一旦发生时,项目部上下能全力处置地质灾害事故,并及时、迅速、高效地控制灾害事故的发展,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抢救被困人员或直救,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引起损失和事故影响,保障国家,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安全。项目部特制定地质灾害事故预警措施。 三、适应范围: 四、本措施适用于内江城马鞍山老工业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建设工程存在地质灾害情况时,作为防灾措施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情况下进行的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处理工作: 五、 1、施工现场等施工部位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预防造成重大险情事故发生的防灾处理工作。 六、 2、施工工地、现场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险情。 四、预警原则 1、防灾高于一切; 2、抢险施救与报告同时进行,逐级报告,首先接报,就近施救; 3、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防止和减轻次生损失; 4、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 5、严格管理,分级负责,密切配合。 五、现场预警小组及主要职责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

目录 一、概况 (2) 二、目的任务 (2) 三、治理情况综述 (3) 四、工程质量描述 (5) 五、结束语 (5)

一、概况 **弃渣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官田村,距离徽州区政府地岩寺镇40余公里。弃渣场位于官田村西侧山沟,中心坐标为:经度:东经118°15′18″,纬度:北纬29°58′42″ 2013年6月下旬,徽州区连降大雨,其中6月30日徽州区北部杨村乡、洽舍乡、富溪乡、呈坎镇等三乡一镇范围内为特大暴雨,大强度的集中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溪流小河水位陡涨,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大量地质灾害隐患,并引发众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弃渣场区域内受暴雨侵蚀及山洪冲刷,库区内回填的弃渣在山洪的冲刷下,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冲毁沟谷处的人工堤岸,泥石流冲出沟口并造成弃渣场外的河沟堵塞。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黄山高速管理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并对现场进行了抢险处理,一方面对库区内弃渣进行清运,截止目前已清运出弃渣10万方;另一方面对沟口处的泥石流堆积物进行清运,将堵塞的河沟疏通。为避免极端天气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带来的巨大危害,彻底治理弃渣场安全隐患,2015年元月中旬,安徽省**委托**勘查院,开展**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工作。 我单位于2015年4月09日参与此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并有幸中标。 二、目的任务及工作量 1、本工程任务 根据设计要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图进行施工。主要通过对泥

石流流通区进行支挡,阻挡泥石流物源(隧道开挖堆积的弃渣)的冲击,通知通过排导槽进行疏导,使水流及小量碎石通过排导槽排泄至受保护区域以外的地方,防止泥石流堆积物逐步堆积,威胁到高速公路连接桥的通过安全。 2、施工内容 该工程具体内容分为片石混凝土主拦挡坝、片石混凝土副坝、浆砌片石护堤、浆砌片石排导槽。 3、完成工作量 合同签订后,应业主单位要求,我单位于2015年4月15日进行了施工现场踏勘,并着手协调与当地村民村委的协调工作,此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工程正式启动于2015年5月20日,工程正式完工时间为2015年9月20日。 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工程场地实际情况,我院主要完成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如下表: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 细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

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本条所述数值,“以上”含本数值,“以下”不含。 第六条报告程序 (一)中、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到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二)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项目部应立即向灾害发生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局报告,分局接到报告后速报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三)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受灾项目执行24小时抢险救援日报制度; (四)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电话机制。项目部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分局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公司突发性地质灾害联系电话: 第七条速报内容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正值汛期,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为进一步抓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隐患点监测员和矿山业主等座谈和对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危害程度资料的分析研究,并对XX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基础情况 (一)地质灾害分布及受威胁程度 县内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全县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按照灾种划分:崩塌14处,滑坡35处,泥石流1处,塌陷7处;按规模划分:大型3处,中型9处,小型45处;按诱发因素划分:自然45处,人为12处),威胁1088户4519人生命财产安全,共潜在预估经济损失9450.35万元。其中银盏镇14处,威胁350户1464人;永和镇10处,威胁154户630人;猴场镇6处,威胁26户108人;江界河镇5处,威胁20户92人;建中镇6处,威胁199户808人;珠藏镇5处,威胁247户1013人;天文镇4处,

威胁47户195人;瓮水街道3处,威胁14户48人;中坪镇2处,威胁8户31人;岚关乡1处,威胁8户39人;雍阳街道1处,威胁3户9人;平定营镇和玉山镇无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灾情险情 2017年,XX县未发生地质灾害,无因地质灾害伤亡情况。2017年6月22日,珠藏镇方家寨滑坡隐患点监测由变化,紧急安全撤离受威胁群众,后续监测无变化,情况已稳定。 (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1. 隐患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全县共存在矿山地质灾害隐患7处(均为地面塌陷):其中银盏镇3处,永和镇3处,建中镇1处。从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均为地面塌陷可以看出,是由煤矿和磷矿的开采(洞采)活动引起的。 2. 危及群众 全县7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危及群众140户564人,潜在损失516万元。其中:银盏镇54户220人,永和镇69户269人,建中镇17户75人。 (四)影响城镇及重要设施情况 经排查,除公安局后山危石(目前正在治理)威胁公安局和附近的建筑、行人外,无其他影响城镇和重要设施的情况。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XXX集团有限公司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一、总则 (一)为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治理工程工期,充分发挥治理工程投资效益,促进我公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以伟创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基础。 (三)本办法适用于我公司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 (四)监理工作范围: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六)质量方针: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持续发展。 二、监理的目标与质量控制 (一)、监理目标 1、进度目标:严格按已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日进度、周进度、月进度,确保总进度目标的实现。 2、质量目标:严格工序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3、投资目标:力求在造价合理,节约费用、控制预算投资限额内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引起的造价增加。 4、安全目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发生。 (二)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

1、图纸会审制度 2、技术交底制度 3、材料检验制度 4、隐蔽工序验收制度 5、轴线、标高的复验制度 6、会议制度 7、监理工作汇报制度 8、档案管理制度 (三)质量控制 严格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对项目的质量监督责任到人,由总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层层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四)项目质量检查验收标准: 1.监理合同书、委托书;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31号令) 4.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五)所属全体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 三、质量管理目标 (一)竣工验收通过率达100%。 (二)内部审核质量评分等级优良率达100%。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1-9#楼工程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镇巴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七年五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 三防治工作的部署 (1)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2)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 七拟定防治措施 (5) 八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 (5)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勉县漆树坝镇漆树坝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9#楼工程,工程地点位于漆树坝村,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747㎡,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1、该工程地处山区,拟建区域位于河道一侧,东西两侧临山,在自然因素和雨季汛期的影响下,以防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陕南地区汛期主要集中在5—10月,这期间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将2017年的5月至10月即汛期定为重点防范期,其它时间为一般防范期。 3、为做好我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项目部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项目部正常安全生产,结合我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三、做好防治工作的部署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值班人员名单。 2、加强对建筑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监测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3、对存在有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4、现场对工人进行地质灾害安全教育,增加施工人员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 (一)、紧急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文亚平 副组长:潘定超、张兆华 组员:杨宝成、潘朝静、李欣、王浩、张欢、刘宝利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组长文亚平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应急任务的分配和人员应急资源设备调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反馈后续紧急情况的处置负责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资料,及时分析,定期上报,随时了解降雨及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发展的情况,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 2、危险源控制、监测组:潘定超 3、伤员抢救组:杨宝成、刘保利、杜建英 4、安全疏散警戒组:张兆华、余杰、杜海燕、李欣、潘朝静 5、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安全员负责收集意见并修订预案。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1、在雨季施工期间,应由专人负责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做好防雨防汛工作。

2020汛期地质灾害预警方案

2020汛期地质灾害预警方案 为顺利开展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工作目标 为有效防御地质灾害,提高避灾抗灾工作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工作机制 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统一领导,国土资源分局、气象局共同承担。具体业务工作在地质环境监测站业务指导下,由国土资源分局会同气象局,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提示工作。 工作任务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点布局。 目前我区已建成十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为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区气象自动观测系统,严密监视灾害防治区雨情变化,实现对重点防治区灾害性天气准确、可靠的监控,根据我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规划和监测网的分布情况,在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拟增设夏庄山色峪、南屋石、太和村三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更新棉花和棘洪滩雨量站。 (二)建立会商联动机制,完善预警提示信息发布渠道。 1 / 4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会商联动机制,成立由气象、地质灾害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组,在强降水和持续性降水天气来临前及整个降水过程中,联合会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相关事宜。气象部门负责提供降雨实况分析和降雨预报等信息,地质灾害预报工作组参照市级预警信息,结合我区降雨和地质环境情况,会同气象部门发布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示信息。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将依托目前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独立设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接收组群,范围包括区委、区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国土资源分局、气象局、区应急办、各街道及其他相关单位部门主要和分管负责人。对重点服务单位和部门采用传真和电话通知的方式进行预报预警发布。 (三)预报等级划分。 预报等级按国家统一标准划分为5级: 1级为提醒级,可能性很小; 2级为提醒级,可能性较小; 3级为注意级,可能性较大; 4级为预警级,可能性大; 5级为警报级,可能性很大。 (四)信息发布。 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提示信息发布需经国土资源分局、气象局联合审查、签批。 (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3级时,由国土资源分局、气象局分管领导审查并签字后发布。 2 / 4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效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有: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 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可根据以下五个原则来预防地质灾害:一是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二是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三是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 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四是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 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五是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六是地下岩溶 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避开山脚、陡崖, 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 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XX年度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XX年度实施方案为做好xx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编制本年度实施方案。 一、实施重点 xx年度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有:实施地质灾害排查,落实全区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大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科技支撑建设力度。 二、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xx年度群测群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二)工作任务 1.调查评价 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通过对全区范围内,特别是地质灾 害高发易发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掌握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发展变

化情况,对新发现、新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根据其危险性确定防治方案,开展应急处置。 2.监测预警 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布置简易监测、报警 设备,对群测群防员进行培训。利用会议和各种媒体、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和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开展地质灾害知识、避险技能的宣传教育,进行简易监测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 3.应急能力建设 (1)开展区、镇应急能力建设,配备应急技术装备。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演练。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金川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xx年度经费估算为16.39万元。其中群测群防费用1.39万元,占总经费的8.5%;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费用10万元,占总经费的61%;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经费5万元,占总经费的30.5%。申请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市、区配套。 四、实施进度 xx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包括灾害排查、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根据项目的任务要求和建设特点,实施进度具体安排如下: (一)调查评价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年度地质灾害排查(xx年4月—xx年12月)。通过地质灾害发展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对新发现、新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 (二)监测预警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监测预警项目工作安排周期为1年(xx年4月—2018年4月),主要工作任务: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三)应急能力建设实施进度安排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新、选)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

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图1XX市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 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覆盖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晚更新冲积层(Q3al),场地内均匀分布,厚度随地表起伏有所不同;下伏基岩奥陶系石灰岩等。结合地貌特征,勘察场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1层杂填土(Q4ml)1-2层素填土(Q4ml)2-3-1层淤泥质黏土(Q4al)2-3-2层黏土(Q4al)2-5-3层粉土(Q4al)5-3-4黏土(Q3al)11-2-2层强风化石灰岩(O1m+x)11-2-3层中风化石灰岩(O1m+x)11-2-3A层破碎中风化石灰岩(O1m+x) 3、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线沿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孔隙水)和承压水(碳酸盐裂隙岩溶水)。潜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水位埋深1.8~3.50m,水位标高29.35~30.45m,含水层主要为粉土2-5-3层及杂填土1-1层,局部位于黏土2-3-2层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人工开采方式排泄。

地质灾害治理计划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计划措施批准: 校核: 编写: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地质灾害情况 (1) 3 领导机构 (1) 4 地质灾害治理重点 (2) 5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3)

1 工程概况 2地质灾害情况 ***公司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主汛期4月至10月,以突发性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滞后性。要求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3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地质灾害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组长:认真贯彻、传达上级单位地质灾害治理组织机构的各项指令、文件要求,负责地质灾害治理的决策和全面指挥,调动各部门的救援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 副组长:负责现场的具体指挥,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组员: (1)积极主动与上级应急指挥机构保持实时联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值班和巡查制度,发现险情及时报警; (3)建立和组织地质灾害治理队伍,在发生地质灾害时统一协调,及时赶到第一线抢险。 4 地质灾害治理重点 1.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施工和开采:开采顺序、台阶高度、平台宽度、台阶坡面角、最终边坡角、以及爆破方法、参数不得任意改变,确需改变时应做补充设计,边坡的形态要符合设计要求,台阶坡面等要平整,严禁产生超挖现象。 2.靠近最终边坡时应采取控制爆破(如预裂爆破或减少药量),临近最终边坡的一排炮,其装药量应比正常装药量减少20~30%,以尽可能减少爆破对边坡的影响,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保证坡面的稳定。 3.建立边坡管理制度,加强边坡管理,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破碎严重和断层带附近,应特别注意,必要时应采取防护加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 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