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

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
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

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

人格就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系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第一章六个流派对攻击性和抑郁的解释

例一:攻击

精神分析的解释:1 无意识的死本能,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 2 目标行为受阻。

特质流派的解释:1 攻击性行为具有稳定的个体差异。小学时攻击性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生物学流派的解释:1 遗传素质 2 进化论解释:男性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 3 睾丸激素的水平

人本主义流派的解释:1 人性本善,当自然成长过程受到阻碍时,才会出问题。 2 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3 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1 攻击行为是学会的 2 得到犒赏 3 榜样的观察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把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受到了威胁。

例二:抑郁

精神分析: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

特质流派:抑郁特质水平高

生物学流派: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

人本主义: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由对厌恶情境的体验导致,无助感的产生和泛化

认知流派: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抑郁过滤器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同时还是一种研究人格的范型。它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1、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 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机能。

2、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者能量的释放。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无紧张状态。

3、人类行为受本能驱动。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4、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性是恶的。

结果一: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于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特别是性和攻

击)能量的表现,是由于性和攻击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一种结果。

结果二:本能能量的释放与社会限制的冲突的另一种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进步的代价是人类的痛苦、快乐的丧失和罪恶感的增多,甚至值得放弃文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都有两个特点:

(1)它们都是无意识的,即个人通常都是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的;

(2)它们都是伪造或曲解现实的,以防止本我的冲动。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脱离的特性。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脑解剖模型,在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型。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也被称为精神或心理生活。

(一)脑解剖模型:脑解剖模型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

(1)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

(2)意识的内容是不断改变的,有些意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大多数则是从底层升上来的。

(3)意识处理的信息占有很小的比例。

2、前意识

(1)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2)前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稽查者,其工作是除去不合适的无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回到无意识中去。

3、无意识

(1)是指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2)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3)弗洛伊德不是首先提出无意识者,但他是最先详细研究无意识的本质并强调它的重要性的心理学家。这也说明精神分析之前所有心理学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

(4)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它只遵循快乐原则。

(5)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其来源少部分是由意识压入的,绝大部分是从未意识到的。

(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

(二)结构模型

1、本我

(1)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2)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3)本我消除紧张的途径有两条:反射行为和愿望满足(包括想象和梦)。

(4)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

2、自我

(1)自我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由于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起来的。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自我部分在意识中,部分在无意识中。

3、超我

(1)超我是儿童到了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的。

(2)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掌管惩罚,来自儿童受惩罚的内化了的经验;自我理想――掌管奖赏,来自儿童受奖赏内化了的经验。

(4)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会导致对不道德行为或罪恶行为的缺乏内控;但是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又会形成道德焦虑,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5)超我部分在意识中,部分在无意识中。

总结: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能量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中的不同分布。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取决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治疗观)

1、治疗的目的在于建立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个人对本我力量的觉知,减少对超我要求的过分顺从并加强自我的力量,从而达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动力平衡。成功的治疗能释放自我压抑冲突时消耗的能量。能量一旦释放,病人就能过上快乐、正常的生活。

2、分析师的治疗就是要了解患者怎样以压抑来处理冲突,把不被接受的欲望压入潜意识中,从而帮助患者把压抑的想法带到意识层面来,使患者能洞察现有症状与长期压抑的冲突之间的关系。

一旦患者能够从压抑(大部分是童年期形成的)中解脱出来,就表示治疗已经发挥了功效,心理疾患已经治愈。

3、精神分析疗法不仅要消除个别症状,而且对整个人格也要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弗洛伊德所说的提高个人的爱和工作的能力。

但治疗要花费很长时间(至少好几年,每周一至五次会谈);患者也必须要有较强的言语能力、很强的治疗动机以及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的经济实力。

4、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自由联想、梦的解释以及移情技术。

我们治疗师所属的传统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帕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的救护着的是人类的绝望。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阿德勒:创造性自我;自卑情结

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创造性自我是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它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霍尔等人把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成为“作为人格理论家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自卑情结

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

荣格:阴影原型;集体潜意识

阴影(或阴暗自我)

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相似,它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极深厚的根基。它是我们精神中与低等动物共有的部分,包含人类远祖具有的一切兽行冲动在内。容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的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它

是人身上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必须发展一个强大的人格面具来对抗阴影。人格面具成功地压抑了人格中动物性的一面,就可以使人奉公守法和变得文雅。但这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因为这将削弱人的创造精神和生活活力。削弱他的强烈情感和深远的直觉,使人变得浅薄和缺乏朝气,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如果,个体的自我和阴影亲密和谐时,自我引导生命力从本能中释放和辐射出来,他就会感到充满活力,意识的领域开拓了和扩展了,精神活动也变得生气勃勃了。

容格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不是要消灭阴影,而是要认识和利用阴影。因此,在容格看来,阴影的动物性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不利用自己的阴影的人容易变成忧郁和毫无生气的人。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容格理论中最大胆、最神秘、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理解集体潜意识就理解了容格理论的最核心部分。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下来的东西,为集体所共有的潜意识。它是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的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

霍尼

神经症的起因(神经症起因理论)

霍尼提出的神经症倾向,其实就是个人的自我障碍以及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障碍而导致的人格障碍。

霍尼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霍尼除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外,还提出了基本焦虑论用来解释人格的发展和异常。

霍尼认为,神经症是由紊乱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神经症行为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亲子关系。

象阿德勒一样,她认为儿童相对于强壮的父母来说,是以一种无能感开始生活的。儿童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

霍尼把儿童寻求安全和满足的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儿童的无能状态,不一定就产生心理障碍。儿童的无能和自卑只是产生神经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的态度。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

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因此,霍尼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

霍尼把父母破坏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基本罪恶(basic evil)。例如,父母对儿童的敌视、冷淡、拒绝、不公正的惩罚、嘲笑、不许孩子和其他人接近等等。父母对孩子采取这些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神经症。

如果父母多次运用一种或多种上述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一种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这样儿童就会进入一种既要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矛盾处境中。儿童就会发生心理冲突。儿童幼小,是弱者,他们无法改变这种情况。为了生存,就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基本敌意是潜意识的)。基本敌意受到压抑时,就产生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基本焦虑。霍尼认为,无能和恐惧等情感都可以压抑基本敌意。儿童说:“我必须压抑对你们的敌意,因为我需要你们”;或者“我必须压抑对你们的敌意,因为我害怕你们”。

那么,什么是基本焦虑呢?霍尼认为,基本焦虑就是儿童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上所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情。

总之,照霍尼的观点,神经症源于儿童与父母的相互关系。如果儿童真正得到父母的慈爱与家庭的温暖,就会感到安全,人格就正常发展。如果从小就没有享受父母的关怀和爱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对父母抱有敌意,这种态度最后又泛化到周围的所有事物和人身上,儿童认为,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潜在的危险,儿童就体验到基本焦虑。一个具有基本焦虑的儿童很容易在成年时表现出神经症。

第四章特质论

奥尔波特:理想动机理论;机能自主概念

理想的动机理论需要具有的要求:奥尔波特指出,理想的动机理论需要具有下列四个要求:1、动机必须是现实的

奥尔波特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所断言的人格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儿童时代的动机决定他后来的行为。相反,他主张过去的动机只有在现在还存在才能解释行为。动机作为行为的动力,必须是现实的。

2、几种动机是同时存在的

奥尔波特认为,把人的动机都归结为一个因素,如性、自我实现、驱力降低、追求优越等,都是愚蠢的。他反对其他学派把所有的动机归为一类的做法,认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至难以发现普遍的公共特性”,要了解人的动机必须采取多种动机并存的观念。

3、必须承认认知的重要性

奥尔波特强调动机和认知过程的密切联系。他认为,人总是有愿望和价值观的,不了解个人的计划、愿望和价值观等,就不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因此为了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最好的方法是问他本人在想什么,问他自己,问他现在。在奥尔波特以前,从未有学者像他那样注重个人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4、必须承认每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

奥尔波特认为,正如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有相同的动机结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奥尔波特不像其他学者那样强调人类共同的动机模式,他强调的是个人独特的动机模式。

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用机能自主这个概念来表达他对人的动机的看法。所谓机能自主(或功能独立),它的全称是“动机的机能自主”,这是有关动机的一种独特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成人现在从事这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去行动的原因,即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班杜拉: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经典田间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是怎样做的来学习。(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观察学习或模仿是观看他人的作为而学到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学会的。

观察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过程:

1、注意过程

只有当观察者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时,模仿才有可能。注意过程决定了一个人从示范者那里选择什么、吸取何种信息。

不同示范者的行为的价值也有重要作用。有成功、威望、权力装饰和其他迷人特色的示范者往往被人们注意和模仿,而那些社会地位很低下或者被其他人看作是不重要或没有价值的人不大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注意也受观察者的心理特征的驾驭。

2、保持过程

即记住示范者的行为。有些示范行为,由于社会禁令不能用外现的手段而形成,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行为看在眼里,在心里进行复述,以便很好地记住。

3、动作复现过程

即动作的表现。第一次的行为,很少是精确无误的。因而只通过观察,技能是不完善的。

在大多数的日常学习中,人们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进行练习,先部分地复现习得的某种技能,借助于反馈信息,经过自我矫正,最后使这一近似行为精确化。

4、动机过程

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明显地受动机的影响,是否表现习得的行为也受动机的影响。人们能够观察示范者而获得新行为,但是人们可能表现也可能不表现这种新行为。这是由动机来控制的。例如,我们会预期攻击行为将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自我效能

自80年代以来,班杜拉逐渐开始强调自我效能的作用。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估。人总是根据对自己的能力的评估反复权衡之后才决定自己的行动。评估正确,十分重要;否则就会使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导致失败。

根据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充满着恐惧和焦虑。

个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自己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说来,个人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而个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受其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

第五章生物学流派

气质类型和学业成绩: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困难型儿童和慢热型儿童比适应型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一些。研究表明,气质与智力无关。

气质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

第一,一些气质可能比另一些气质更符合课堂上的要求。第二,学生的行为引发了教师的反应。第三,教师常会曲解学生的气质差异。

气质差异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取决于情境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六章人本主义流派

马斯洛:心理健康观:

?马斯洛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健康的人就是能自我实现的人。

?从病态到健康,从精神病患者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程度逐渐增强的连续统一体。

?他的心理治疗理论与他的需要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是密切联系的。他认为,人的五种基

本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其终极目的是自我实现。一般的病理心理学现象就是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歪曲的结果。

?“我们称为有病的人是那些尚未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是针对人性树立起各式各样神经质的防御机制的人。”

罗杰斯:现象场;自我;心理治疗可以达到的改变

现象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受现象学的影响。他认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的现象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之间有着一致性,但是一致性的程度却因人而异。

他把个体经验称为现象场。因为每一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知觉世界,所以各人的现象场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

个人的现象场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换言之既包括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知觉和不能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知觉。但是,他认为,决定人行为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决定健康人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意识到的或可能意识到的知觉。(个人的经验不都能被个体意识到。只有当经验中的潜在内容被符号化时,它们才进入意识。经验的符号化通常以语词来实现,也可能以视觉或听觉意象来实现。把经验和意识作如此区分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在他看来,健康人能完整、准确地把他的经验符号化,而不健康的人则歪曲或阻止其经验进入意识,不能准确地把经验符号化或不能完全知晓它。)

人格结构:自我

?罗杰斯对人格的看法强调改变,在他的理论中很少提到人格结构的概念。他提到的主要结构是自我。

?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其中主要包括“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能做什么”。自我只是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人的自我并非控制他的行为。

?可见,罗杰斯的自我概念是描述性的,被称为对象自我,即关于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弗洛伊德的自我则具有动力性和解释性,即自我是个人行为的支配者,也称为过程的自我;罗杰斯认为,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罗杰斯一开始是反对使用自我概念的,因为他认为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但后来

他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在没有任何指导语的情况下,让他们自由表达他们的问题时,经常以自我作为话题的中心。这使他逐步相信自我的存在,自我是个人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自我概念首先出现在罗杰斯1947年的一篇论文中。他提到一位病人魏小姐,治疗开始时,她说:“我所做的事实在不像我,好像不是我自己做的。”“我对事情没有感情,我耽心我自己。”“我不理解我自己。”后来第九次治疗时(38天后),她的自我概念已有很大改变。她说:“我对自己越来越有兴趣了。”“我有独特的地方,我有我自己的兴趣。”“我能够承认我并不总是正确的。”这一类话使罗杰斯改变了看法。他相信自我是个人经验中的一个很重要成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罗杰斯还提出理想自我,即人们向往的自我。他认为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越接近,个人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果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别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参见课本P226-228 Q分类技术――了解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的方法。)

心理治疗的结果(达到的效果)

心理治疗使患者剥下他们应付生活的伪装,毫无防御地揭示自己的真实自我。罗杰斯指出,在治疗过程中,个人真正成为一个人,他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并随

心所欲地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人里面没有兽性,只有人性,而这种人性已经释放出来了。心理治疗使患者发生下列几个方面的改变:

(1)评价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从使用别人的价值观转向肯定自己的价值观。(2)防御和经验方式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防御性减少,更灵活,更清楚地意识到过去不曾意识到的事情,知觉更分化,经验更开放。

(3)自我概念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变得更清楚、积极和更协调。(4)对他人的看法和方式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他人的评价也朝好的方向改变。

(5)人格变得成熟和健全通过人格测量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人格发生改变。患者行为上更成熟,自发行为减少,并且不易受挫折。

第七章认知流派

科学人;认知重组;自我不一致理论;如何用个体建构解释个体差异

科学人: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地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他们研究的对象一样,我们也想要尽可能多地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

认知重组

认知心理治疗的关注焦点是来访者的想法。不恰当的想法是引起精神衰弱、情绪困扰和挫折行为的原因。

大多数认知心理治疗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使他们受挫的想法,而用更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这一过程也被称作认知重组。

自我不一致理论

自我不一致的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认知自我表征:首先,每个人都有一个“实际的自我”。包含所有关于自己是何种人(或你认为自己是何种人)的信息。第二,我们还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即你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象。包括你的梦想、抱负和你为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第三,还有“应该的自我”,这是你认为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他完成不同方面(家长、宗教)施加的任务和责任。

功能:

1理想的自我和应该的自我使我们专注于相关信息,在做重要决定时提供参照。

2特别是,我们经常比较我们的行为方式(实际的自我)和想要的行为方式(理想的自我)及应该的行为方式(应该的自我)。如果比较呈现差异,某些消极情绪就会产生。

3根据该理论,实际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失望和抑郁。

4另一方面,实际的自我和应该的自我不一致将导致紧张、焦虑和内疚的情绪。

这种比较与其他认知过程是在意识之外发生的。

如何用个体建构解释个体差异

凯利把这种用来解释课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是个人建构。

1、个人建构系统

即使两个人有相同的建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有可能是相差甚远。进一步讲,两个人的建构还有可能在某一极是一样的而另一极却不同。因此,两个人的反应相异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所用的建构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组织建构的方式不同。

?依据凯利的理论,当我们解释这个世界时,有些建构会显得比其他的建构更重要。

?个人建构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可以融洽相处——这两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不一样。依据凯利的理论,我越能理解你的建构系统,我和你相处的就会越好。

理解你的建构不代表一定要有和你一样的或者相似的建构,但是我要能够预测你解释世界的方式。我要弄明白你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为什么会做那样的事。

?凯利任为,心理治疗师只有在了解了来访者的建构系统以后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六大流派关于焦虑、心理健康观点的解释

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中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该系统的能量源泉均来自本能。而本能总是寻求立即解除紧张,求得满足,求得快乐。但是现实世界不可能让本能立即获得满足,因而便产生了焦虑。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动力过程的核心概念是本能和焦虑。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焦虑与恐惧虽然都是个体面临威胁或危险的情境时产生的反应,但恐惧多由明确的对象引起,而焦虑则是原因模糊的,只觉惶悚不安,但却不了解所怕的是什么。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出生时与母体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焦虑,这种体验被称为出生创伤。这时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意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弗洛伊德认为,由出生所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如果冲突过于激烈,而自我无法应付,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障碍。

依据对自我造成威胁的根源来自外界环境、本我和超我三种情况,弗洛伊德把焦虑分类:(1)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引起的情绪反应。

(2)神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

(3)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道德焦虑是伴随着超我的形成而来的,超我不成熟的人很少体验到道德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的掌管人格。

新精神分析流派

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焦虑首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霍尼认为,基本焦虑就是儿童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上所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情

霍妮赞同无意识冲动经常引发焦虑,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无意识冲动与文化标准发生了冲突。(比精神分析流派更强调人际和文化的因素)

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有关心理健康)

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时期都能真正体现完美自己的东西。理想自我反映了我们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对正常人来说,理想自我是他们希望将来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正是他们用以安排自己的一生,以求实现的某些东西。

对正常人来说,真实的自我和理想自我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会有太大的分离。对正常人来说,随着真实的自我的变化,随着真实自我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理想自我也会发生变化。同样,随着理想的实现,新的理想就会取代旧的理想。所以,在正常人那里,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

正常人也有各种理想,但它们是符合现实而又易于改变的。

特质流派

测量“大五”人格维度的量表通常都是把测量焦虑的分量表与测量抑郁的分量表组合为

更具综合性的“神经质”维度的一部分。

社交焦虑:是一种只与社会交往或参加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具有一般焦虑的症状: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和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包括羞怯、约会焦虑、交往焦虑、沉默寡言和舞台恐惧。许多研究者认为评价恐惧是社会焦虑背后的原因。

健康成熟的人格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健康的或成熟的人在性质上不同于病态的或不成熟者。因此,他强烈主张健康成熟的人格原则上是不能由动物、儿童或神经病的研究中引申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人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奥尔波特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他不认为精神病人和健康人之间有连续性,两种人之间是中断的。

?奥尔波特选择健康成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很少涉及精神病,他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他认为,健康人是在理性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上能够意识到的,是可以控制的。健康人的视线向前,它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看,指向童年的事件。

生物学流派

进化人格理论认为,焦虑是由于我们被社会排斥引起的。因为人有从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这种需要会使我们比起独居来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当我们被社会排斥或可能被社会排斥时,我们就感到焦虑,这样就会使我们不愿意被社会排斥,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增加生存的机会。总之,所谓的“人类本性”可以看作是大量的心理机制,只要拥有这些心理机制,人类就能得以生存。

进化人格心理学家称,焦虑的演变是为了满足不同物种的需要。这种观点的支持者称,即使焦虑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它存在于各个文化中,在任何地方产生的原因都是相似的。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的、温和有礼的。具有陌生焦虑,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情境时更容易焦虑。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中一个实验表明焦虑的人对外界更易产生消极反应。

人本主义流派

马斯洛的健康观:

?马斯洛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健康的人就是能自我实现的人。

?从病态到健康,从精神病患者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程度逐渐增强的连续统一体。

?他的心理治疗理论与他的需要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是密切联系的。他认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其终极目的是自我实现。一般的病理心理学现象就是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歪曲的结果。

?“我们称为有病的人是那些尚未成为他们自己的人,是针对人性树立起各式各样神经质的防御机制的人。”

罗杰斯的机能健全(心理健全)的人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基本动力是自我实现,人自出生即具有许多潜在能力,这些潜在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可以自然充分地发展;但是如果环境不好或未得到良好的指导,则潜在能力可能受到阻碍而无法完全发展或朝歪曲方向发展,因而造成偏差行为。在罗杰斯看来,健康人格者就是机能健全的人或机能完善的人。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的人所表现的是他们的真实自我,他们不会作假。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的人至少具有下列特征:

1、能经受一切经验

机能健全的人对任何经验都是开放的。与心理疾病患者不同,他们认为一切经验都不可怕。他们不拒绝或歪曲某些经验,一切经验将正确地被符号化,从而达到意识。因而他们的人格更广泛、更充实、更灵活。

2、自我与经验和谐一致

机能健全的人的自我结构与经验相协调,并且能够不断地变化,以便同化新经验。机体在评定事物的价值时,总是以自己的机体经验为根据,不大容易受外界力量所左右。

3、人格因素都发挥作用

机能健全的人较多地依赖对情境的感受,不怎么依赖智力因素。他们常常根据直觉来行动,使行动带有自发性。他们的行为既受理性因素引导,也受无意识的和情绪因素的制约,所有的人格因素都在起作用。

4、有自由感

机能健全的人能够接受一切经验,他们生活充实而信任自己,因而有很大的行动自由。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自己生活中有很多选择余地,感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自己都有能力去达到。

5、具有高创造性

机能健全的人在他们所作的一切事情上,都表现出创造性。他们的自我实现伴随有独创性和发明性。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创造性活动,这也是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家所强调的:个体即使已经满足了原始性动机,并且达到平衡状态,但他仍然是活泼、主动、积极地去做事情。

6、与他人和睦相处

机能健全的人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他们的生活与其他人高度协调,同情他人,受到他人的欢迎。

如何才能成为机能健全的人呢?罗杰斯认为关键是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一致。如果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失调,这个人就会出现不完全的适应状况。所知觉到的威胁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罗杰斯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体验到失调,因而要防卫某些在意识中正在被符号化的经验。只有严重的失调,才会出现适应问题。中等程度的失调可能产生通常称之为神经官能症的行为,而严重的失调就会导致精神病。

罗杰斯认为当人接触到跟他的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是焦虑就会产生

认知流派

另一方面,实际的自我和应该的自我不一致将导致紧张、焦虑和内疚的情绪。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期末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1)发生在个体身上。 情境和人格共同决定行为 (2)稳定的行为方式 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个人特点。 (3)内部过程: 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行为、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内部整体性 2、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限定了发展的界限,环境只能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发生作用,决定发展的结果。 不排除共同性,群体人格: (2)稳定性: 跨时间持续性;跨情境一致性;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改变不同于行为改变,是更为深层次的改变。(3)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个体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综合成为一个有机体。 (4)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剥夺 人格的社会性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人格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5)功能性 3、个性:个别差异,相对于共性而言,万事万物都具有 人格: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既有独特性又有整体性。 4、气质: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先天性 (2)无好坏之分 (3)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水平 (4)是一种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5)气质是先天禀赋(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性格: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1)后天形成 (2)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3)可塑性

6、人格的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心理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 特质学派—人是处在各种各样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 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行为流派—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7、人格与文化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独特的人; 集体主义: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宗族或国家,喜欢合作,从群体成就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发展,而且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的。 9、研究方法 (1)假设-检验法 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简约性;有用性:能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假设: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 事前预测&事后检验:假设应先于检验 重复研究:“文件柜”现象:研究者只在发现了显著效应的情况下才愿意报告其文章 (2)个案研究法 局限:1个案推他人:而且个案研究的被试大多是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不同于常人;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3.研究者主观判断不客观性。 优点:很多人格概念不容易用其他方法来检验(潜意识;个体生活丰富性) 1.罕见的个例; 2.与正常人没有差异; 3.说明治疗方法 4.证明一些可能性 10、信度:在多次测量中具有的一致性程度 重测信度: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一项测验中的所有项目所测的是否是相同的心理结构 11、效度: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 表面效度:看测验的项目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东西 相容(聚合)效度:一项测验测得的分数与另一项具有相同建构的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区别效度:一项测验的分数与另一项理论上没有关系的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行为效度:测验分数能够预测人的行为 12、人格的评价:(1)自陈量表 (2)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1’*20=20’二、判断:1’*10=10’ 三、名字解释:5’*4=20’四、简答:5’*5=25’ 五、论述:10’+15’=25' 第一编:人给格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研究的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第二章:人格理论的学习要领: 第三章:人格的界定: 1.人格:(阿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决定了此人对其他环境的独特适应。(人格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取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征。反映了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对应。 气质: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人格的基本性质的四个方面: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系统性 第四章:人格成因: 1.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1)遗传与生理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 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③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 2)家庭与早期经验: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他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 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③父母在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的影响和 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会遗传性” 3)学校与社会文化: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 特征;②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 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4)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 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 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 1.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2.人格界定:潜意识深度心理学=潜意识的心理学 3.个人结构:1)地形学模型:人格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意识是人对客 观现实的自觉地反应;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潜意识

心理学基础综合复习

16 级心理学基础综合复习 人格: 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构成一个人的人格。 : 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时也叫自动的无 识记忆。 定势: 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 有意后注意: 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心境: 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情绪智力: 识记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解行为的能力。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 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挫折承受力: 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以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成就动机: 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内归因: 归因者认为自己可以左右环境,失败或成功都是由于内在原因造成的。 自我效能感: 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 自我实现: 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A 型性格: 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 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性格。(倔强,理智,谨慎,责任心强,情绪易波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根源特质: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认知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 情绪记忆: 指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内隐记忆: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鉴。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8.梦的工作包括:凝缩、替代、象征、润饰。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有: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生命力。它按等值原理和熵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神经症文化决定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基本焦虑。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 阿德勒是自卑感、霍妮是基本焦虑。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代币制、厌恶刺激疗法、行为协约。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20. 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与同事和睦相处。 2.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客观的危险产生的情绪反应是( A 现实性焦虑) B 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 防御性焦虑 4.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卡特尔 6.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A 情结B 自卑 D 自性 7.顺利完成任务而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是( A 能力)B 气质 C 性格 D 智力 8.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A 幽默 C 移情D情结 9.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A 阿德勒 B 奥尔波特 C 罗杰斯 D 艾森克10.阿德勒认为()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机。A 生活风格 B 保持自卑 C 社会兴趣D追求优越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①自由意志----决定论 ②理性----非理性 ③整体说----原素说 ④素质论----环境论 ⑤主观性----客观性 ⑥主动性----反应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 的故事。(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 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 一,人格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 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data),生活史资料(L-data) 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 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 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 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 (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 第三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 1,人格结构: 共同特质 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它的概括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它是由一些在某种程度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卷A资料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 卷A

《人格心理学》课程期末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无意识: 2.自我同一性: 3.(人格)特质: 4.强化物: 5.自我实现: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6.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 )

7.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 8.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成就和自我实现。 ( ) 9.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 ) 10.霍妮归纳出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1、依从型2、敌对型3、退缩型 ( ) 11.表面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内部行为特点。 ( ) 12.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 ) 13.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即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 ( ) 14.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兴趣和强化。 ( ) 15.马斯洛强调自我概念,并把研究重点放在意识可以获取能够自我报告的这部分主观经验上。(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临床研究的特点( )。 A、代表性高 B、简单易行 C、生态效度高 D、信度高 17.在人格心理学中,首先提出“防御机制”的人是( )。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 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 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 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 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 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 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 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 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岁) 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 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 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 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