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常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手册

(完整版)常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手册
(完整版)常见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手册

常见事故应急救援

处置手册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煤矿事故 (3)

一、煤与瓦斯事故 (3)

(一)瓦斯(煤尘)爆炸 (3)

(二)煤与瓦斯突出 (5)

(三)瓦斯中毒、窒息 (7)

二、煤矿透水事故 (9)

三、煤矿火灾事故 (11)

四、煤矿顶板事故 (13)

(一)冒顶片帮事故 (13)

(二)冲击地压事故 (14)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事故 (17)

一、火灾爆炸事故 (17)

二、泄漏事故 (19)

三、中毒窒息事故 (21)

第三章烟花爆竹事故 (23)

一、烟花爆竹生产、仓储爆炸事故 (23)

二、烟花爆竹运输爆炸事故 (24)

第四章金属及非金属矿山事故 (27)

一、井下冒顶片帮事故 (27)

二、井下火灾事故 (28)

三、井下水灾事故 (30)

四、炮烟中毒、窒息事故 (33)

五、尾矿库溃坝事故 (34)

第五章建筑施工事故 (37)

一、高处坠落事故 (37)

二、物体打击事故 (39)

三、坍塌事故 (41)

四、机械伤害事故 (44)

五、起重设备事故 (47)

六、触电事故 (55)

附件一应急指挥中心赴事故现场编组 (59)

附件二参考文献 (60)

第一章煤矿事故

一、煤与瓦斯事故

(一)瓦斯(煤尘)爆炸

1 事故知识

(1)瓦斯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热量积聚,在爆源处形成高温、高压然后急剧向外扩散,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声响。瓦斯爆炸时,瓦斯浓度在5%~l6%之间,氧浓度在12%以上,爆炸的引火温度为650~750℃。爆炸时自由空间瞬时温度可达1850℃,封闭空间可达2650℃,爆炸所产生的最大压力约为炸前的9倍,出现很大的冲击波。

(2)瓦斯爆炸是煤矿事故中破坏力最大的事故之一。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炸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3)救援物资及装备:瓦斯监测仪,灭火器,消防水带、水管,风筒,大锤,安全带,担架,救生绳。

(4)救援注意事项:侦察时发现明火或其他可燃物引燃时,应立即扑灭,以防二次爆炸;有明火存在时,行动要轻,以免扬起煤尘,发生煤尘爆炸;穿过支架破坏地区或冒落、堵塞地区时,应架设临时

支护,以保证救援人员安全通过。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立即撤出灾区和井下所有人员。

(2)切断灾区电源(局部通风机电源视情况而定)。

(3)根据现场情况保证主要通风机和空气压缩机正常运转。

(4)保证升降人员的井筒正常提升。

(5)清点井下人员,控制入井人员。

(6)准备救援物资,维护好事故现场秩序,做好抢险伤员准备工作。

(7)按照救援方案布置救援队抢救遇险人员,侦察灾情、扑灭火灾、恢复通风系统,防止再次爆炸。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地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详细掌握爆炸地点(原因)及事故波及范围、人员分布及其伤亡情况、通风情况(风量大小、风流方向、通风设施的损坏情况等);是否发生火灾及火灾范围,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情况。

(3)在进入灾区侦察时要携带干粉灭火器,发现火源及时扑灭或按照规程打防火密闭。在确认灾区没有火源可引起再次爆炸后,对灾区巷道进行通风。

(4)应视矿井情况尽快恢复原有的通风系统,加大风量,排除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减轻遇险人员的中毒程度,消除对井下其他人员的威胁。

(5)消除巷道堵塞物,以便于开展救援。

(6)做好灾区封闭、灾区侦察、寻找爆炸点等工作,须首先认真检测气体成分、确认不再有爆炸危险时再进入灾区作业。

(二)煤与瓦斯突出

1 事故知识

(1)瓦斯突出事故是指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增加,在煤层中形成了在地应力作用下,瓦斯释放的引力作用下,使软弱煤层突破抵抗线,瞬间释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所导致的事故。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煤流易埋人,造成人员窒息死亡;突出时的动力,能摧毁巷道、通风设施、机械设备、破坏通风系统,造成灾害扩大;遇火源甚至能引起火灾或者瓦斯爆炸。

(2)发生突出事故时,要慎重考虑灾区是否停电及停电范围。应采用远距离断电切断灾区和受影响区域的电源,防止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当瓦斯影响区域遍及全矿时,要慎重考虑停电会不会造成全矿被水淹的危险。若不会被水淹,则应在灾区以外切断电源;若有被水淹的危险,应加强通风,特别是加强电气设备处的通风,做到运行的设备不停电,停电的设备不送电,防止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3)救援装备与物资:正压呼吸器,隔离式自救器,局部通风机,电抽动排风机,风筒,快速密闭,移动压风机,钻机,钢管,砖、灰、砂、风门、木石等若干。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应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灾区通风,不得停风和反风,以防风流紊乱扩大灾情;同时将高浓度瓦斯直接引

入总回风巷道,绕过火区和人员集中区。如果通风系统被破坏,应设风障、临时风门,必要时应安装局部通风机恢复通风。

(2)到进、回风口及其50米范围内,检查瓦斯,设置警戒,熄灭警戒区的一切火源。

(3)进入灾区侦察时,应查清遇险人员数量、地点、倒地方向和姿势,遇险遇难人员伤害类型、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

(4)采掘工作面发生煤(岩)与瓦斯突出事故后,首先到达事故矿井的救护队,应派一个小队从回风侧,另一个从进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仅有一个小队时,如突出事故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应从回风侧进入救人。救护队进入灾区前,应携带足够数量的隔绝式自救器或全面罩氧气呼吸器,以供遇险人员佩带。

(5)侦察中发现遇险人员应及时抢救,为其佩带隔绝式自救器或全面罩氧气呼吸器,引导出灾区。对于被突出煤岩堵在里面的人员,应利用压风管路、打钻等输送新鲜空气救人,并组织力量清除阻塞物。

(6)如不易清除,可开掘绕巷,救出人员。

(7)瓦斯突出引起火灾时,应采用综合灭火或惰气灭火技术。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后,同一地点可能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突出,因此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如需突出煤层中掘进巷道用于救人或恢复通风,必须采取防突措施,并严密监视,注意突出预兆,防止再

次突出造成事故扩大。

(3)灾区内不准随意启闭电器开关,不要扭动矿灯开关和灯盖,严密监视原有的火区,查清突出后是否有出现新的火源,防止引爆瓦斯。

(4)发生突出事故时,救援主要任务是抢救遇险人员和对充满瓦斯的巷道进行通风。

(5)应制定并实施预防再次突出的措施,紧急情况时应撤出救灾人员。

(6)当突出后破坏范围很大、巷道恢复困难时,应在抢救人员之后,对灾区进行封闭。

(三)瓦斯中毒、窒息

1 事故知识

(1)瓦斯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和氩等。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瓦斯,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氧含量减少,导致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55%时,能使人迅速窒息死亡。另外,瓦斯爆炸后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也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2)根据心跳、呼吸、瞳孔等特征和伤员的神志情况,初步判断伤情。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80次,呼吸16-18次,两眼瞳孔是等大、等圆的,遇到光线能迅速收缩变小。休克伤员两瞳孔不一样大、对光线反应迟钝或不收缩。

(3)救援物资及装备:正压呼吸器,自救器,局部通风机,电

抽动排风机,风筒,撬棍,担架,绳梯。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从灾区运送到新鲜风流(或者避难硐室)中,并安置在顶板良好、无淋水的地点或地面。

(2)迅速将中毒者口、鼻内的粘液、血块、泥土、碎煤等除去,并将上衣、腰带解开,将鞋脱掉。

(3)用棉被或毯子将中毒者身体覆盖保暖,有条件时可在中毒者身旁放热水袋。

(4)在等待运送车辆的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为促其清醒可用针刺或指甲掐其人中穴。

(5)对因中毒造成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者,要及时输氧或进行人工呼吸。

(6)在现场抢救及送医院过程中,都要给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畅通。高浓度吸氧,氧浓度愈高,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越快。吸氧应维持到中毒者神志清醒为止。

(7)伤员局部受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刺激,如眼睛,可用1%的硼酸水或弱明矾溶液冲洗,喉痛者可用苏打液或硼酸液及盐水漱口。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采取措施往事故地点供风,实时监测氧气和有毒气体浓度,

确保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时,才能进入事故地点。

(3)救援人员应在新鲜风流处佩戴自救器、呼吸器后进入事故地点展开施救。

(4)对昏迷较深的患者,人工呼吸的效果远不如医院高压仓的治疗。因此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尽快送往医院急救;如果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脏复苏。

二、煤矿透水事故

地面或地下水通过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导水通道进入矿井后,就成为矿井水。通常称来自采掘工程层位顶板以上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透水或溃水,来自采掘工程层位本身含水层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涌水,来自采掘工程层位地板以下承压含水层的非正常出水为矿井突水。但是一般而言,并不做严格区分,统称为矿井突水。当水量大,来势猛,突发性强,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灾害性后果时,就形成了矿井水害。

1 事故知识

(1)煤矿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造成矿井水灾,通常也称为透水。矿井水的来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地表水、地下水、老空水、断层水等等。井下发生的水害,有时是一种水源造成的,有时是几种水源同时造成的。

(2)救援物资及装备:救护车、水泵及附属管道、钻机、皮筏、潜水服、应急发电、应急通信设备、电缆等、矿用头灯、氧气瓶、备用呼吸器。

(3)当避难地点比外部水位低时,人员生还几率:突水时洪水能直接涌入位于突水点下部的巷道(如平巷、下山),并把他们淹没,一般情况下,这些地点不会有空气存在,通常不具备人员生还可能性。当突水点下部巷道全断面被水淹没后,与该巷道相通的独头上山等上部独头巷道,如不漏气,即使低于外部最高水位时也不会全部被淹没,仍有空气存在。在这些地点躲避的人员具备生存的条件,如果避难方法正确(心情平静、适量喝水、躺卧待救)是能生还的。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迅速判定水灾性质、了解突水点、影响范围,查明事故前人员分布,统计撤离出井人员,分析被困人员可能躲避地点。

(2)根据突水量大小和矿井排水能力,积极采取排、堵、截水的技术措施。如果是老窑积水,积水量受老窑井巷空间限制,选择排水方法处理涌水;如果是地表水透入井下,首先采取措施拦截地面补给水通道,加强井下涌水排放;如果井下突水情况复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某种或几种措施同时并用。

(3)尽快恢复灾区通风,防止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积聚和发生熏人事故。

(4)必要时使用钻机在地面向井下人员被困位置打钻,实现送风供氧和食物供应。

(5)救援人员配备氧气瓶、食物等物品,按既定路线下井搜救。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躲避地点比外部水位高时,遇险人员可能生存,对于这些地点的人员,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打钻或掘巷道)向他们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以延长待救时间。

(3)排水后进行侦察抢险时,注意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事故的发生。

(4)对于那些低于外部水位的避难地点,严禁打钻,防止独头空气外泄,水位上升,淹没遇险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加速排水,尽快营救。

三、煤矿火灾事故

1 事故知识

(1)发生在矿井内的,或虽发生在井口附近,煤层露头上,但有可能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的火灾,称之为矿井火灾。

(2)不同位置火灾的风流控制原则如下:

进风井口、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巷道和硐室发生火灾时,先影响区域的人员全部撤出,然后采取全矿井反风或风流短路措施。

回风井筒发生火灾时,风流方向不应改变,在不引起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危险为前提的原则下,可酌情减少矿井入风量。

火灾发生在采区时,一般保持正常通风,防止风流逆转,根据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决定增大或减少火区供风量。

机电硐室发生火灾时,通常关闭防火门或修筑临时挡风墙来隔断风流。

(3)救援物资及装备:氧气瓶、备用呼吸器、应急通信设备、矿用头灯、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清水泵、泥浆泵、砂箱、砂袋、

手镐、斧子、水桶、安全带、救生绳。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迅速探明火区地点、范围和发火原因,并采取措施。

(2)撤出灾区内和可能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区内的人员。

(3)积极抢救遇险人员,采取积极措施,确定井下灾变通风系统,防止烟雾向人员集中的地方蔓延。

(4)切断火区内的电源,防止在处理火灾的过程中救护人员触电和引起瓦斯爆炸。若电器火灾电源无法切断,用绝缘灭火器材灭火。

(5)设专人检查瓦斯和风流,并控制煤尘飞扬,严格注视顶板变化,防止因燃烧造成顶板垮落伤人和造成风流、风量的变化。

(6)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控制火源,进行直接灭火;必要时可将排水管路、压风管路临时改为消防管路。若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绝方法灭火,封闭火区,封闭火区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爆炸。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决策人员要情况明、思路清、反应快,正确决策,果断行动。灭火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迅速果断,并及时进行完善,要多措并举,各项方案措施同步进行。

(3)控制风流大多采取维持原风向或风流短路控制方法,对反风和停风措施则持慎重态度。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控制风流,都必须注意防止将具有危险浓度的瓦斯送入火区而引起爆炸。

四、煤矿顶板事故

(一)冒顶片帮事故

1 事故知识

(1)矿井、隧道、涵洞开挖、衬砌过程中因开挖或支护不当,顶部或侧壁大面积垮塌造成伤害的事故。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称为片帮,顶部垮落称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两者常同时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统称为冒顶片帮。

(2)对影响范围不大、冒顶区不超过15米、垮下来的矸石不大、采取一定措施以后用人工可以搬动的,可以采取整巷法处理冒顶,即采取恢复工作面的方法;不宜用整巷方法处理时,可采取开补巷绕过冒顶区的方法,也称为部分重掘开切眼和重掘开切限的方法。处理垮落巷道的方法有木垛法、搭凉棚法、撞楔法、打绕道法四种。

(3)救援装备及物资:氧气呼吸器、自动苏生器、光学瓦斯检定器、一氧化碳鉴定器、数字氧气鉴定器、多功能气体检测仪、矿用电子风表、红外线测温仪、担架、氧气瓶、采气样工具、液压起重器、刀具、铜顶斧。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探明冒顶区范围和被埋、压、堵截的人数及其所在的位置,并分析抢救处理条件,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抢救方法。

(2)迅速恢复冒顶区的通风,如时不能恢复,则必须利用压风管、水管或打钻向被埋、压或堵截人员供给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

(3)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维修工作发生冒顶时可从两端开始向冒顶区进行支护处理,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时必须由外向里进行支护处

理。处理冒顶时首先清理出抢救人员的通道和退路。

(4)在抢救遇险人员时,必须有专人检查和监视冒顶区及周围的顶板情况,加强支护,防止发生二次冒顶,确保救援安全,并且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情况。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对于极难处理的冒顶事故区,必要时可以向遇险人员处开掘专用小巷道。

(3)重点做好现场防止顶板塌方和冒落措施,防止发生二次伤亡。一旦发现冒落区仍在活动,应立即停止救援,抢险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4)清理堵塞物时,使用工具要小心,防止伤害遇险人员,遇到大块矸石、金属网、铁梁等物压人时,可使用千斤顶、液压工具进行处理,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冒顶岩石的堆积状态。

(二)冲击地压事故

1 事故知识

(1)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在一定高应力条件下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垮落或抛出现象,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经常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人员伤亡,通风构筑物破坏,引起矿井通风系统紊乱,卷扫巷道积尘,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煤尘爆炸,对安全生产威胁巨大。

(2)冲击地压事故一般多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和煤巷掘进工作面等井下作业地点。当遇有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局部地应力异常、煤层厚度和倾角的突然变化时也易发生冲击地压。

(3)救援物资及装备:除携带个人最低限度的装备外,还应携带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担架、瓦斯检测仪器、苏生器、生命探测仪等。

2 救援及处置措施

(1)清除灾区巷道的堵塞物。冲击地压发生后,巷道发生冒顶、底鼓、两帮位移变形,或大量的煤(矸)涌出,造成巷道堵塞。若巷道堵塞严重,救援人员在短时间内不能清除时,应考虑其他能尽快恢复通风救人的可行办法,一旦通路打开,立即进入灾区抢救遇险人员。

(2)迅速恢复灾区通风。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迅速恢复灾区的通风,让新鲜空气不断供给灾区。恢复通风设施时,首先恢复主要的最容易恢复的通风设施。损坏严重,一时难以恢复的通风设施可用临时设施代替。恢复独头通风时,除将局部通风机安在新鲜空气处外,应按照排放瓦斯的要求进行。

(3)事故救援按照由外向里的原则,逐架整理好变形的支架,清理好畅通的退路,对支架变形严重的地点要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维护好工作空间。巷道破坏严重、有冒顶危险时,必须采取防止二次冒顶的措施。

3 决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多措并举,科学施救,千方百计营救被困人员,全力救治伤员,严防次生事故发生。

(2)侦察中要探明:一是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地点、波及范围;二是通风系统破坏及瓦斯涌出情况;三是供水、供电、压风系统破坏情况;四是灾区坍塌、底鼓及堵埋人员情况;五是有无积水涌出情况等。

(3)在抢救过程中,要设专人观察顶板及周围支架牢固情况和检查通风及瓦斯涌出情况,如果发现二次来压征兆或其它异常情况,要先将人员撤出,确保施救人员安全,待顶板稳定或采取防范措施后再组织抢救工作。

(4)因冲击地压事故造成巷道冒落时,应根据岩层冒落高度、冒落岩体块度大小、冒顶位置和范围大小以及围岩破坏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如掏小洞、撞楔法、煤层重新开道、另掘巷道等。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事故

一、火灾爆炸事故

(一)处置原则

1、扑灭现场明火应坚持先控制后扑灭的原则。对火灾爆炸现场周边的装置、设备、设施应持续进行冷却降温,宜在隔离、转输、放空等控制措施完成、救援力量准备完毕和灭火条件成熟后实施灭火措施。

2、化工生产装置及储罐灭火时应首先采取工艺控制措施。采取关断相关阀门,调整生产方案和相关装置的生产平衡,避免事故扩大。

3、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选用正确的灭火剂。禁止用水、泡沫等含水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易爆物品、自燃物品火灾;禁用直流水冲击扑灭粉末状、易沸溅危险化学品火灾;禁用沙土盖扑灭爆炸品火灾;宜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扑灭腐蚀品火灾;禁止对液态轻烃强行灭火。

4、加强泄露出的危险化学品及洗消污水的控制,避免环境污染。

5、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

6.统一指挥、进退有序的原则。

7.清查隐患、不留死角的原则。

8.救火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二)处置方法

1、原油火灾爆炸事故。

(1)事故类型:池火、喷射火、流淌火,爆炸冲击波、沸溢。

(2)事故特点:先爆炸后燃烧是原油储罐发生火灾时较常见的燃烧特点。爆炸对于罐体和固定灭火装置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造成罐体破裂变形,油品流散,扩大燃烧。在黏度较大、导热性能良好的重质原油中含有水分,在火焰高温的作用下会部分气化引起液体翻动并喷溅,形成喷溅火。

(3)处置方法:首先应筑堤堵截,阻击蔓延。组织人力物力构筑防火围堤并利用现场防火堤堵截油品流散,阻击火势蔓延;备足力量,围歼火灾。备足灭火需要的泡沫液、泡沫灭火设备及供给水源,选择好灭火阵地,在指挥员下令后同时进攻,扑灭火灾。同时应随时观察火场情况,当发现现场有发生喷溅、爆炸征兆时,现场指挥员应及时下达撤离指令。原油罐区火灾爆炸需要重点关注流淌火、沸溢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

(4)人员防护:救援人员应配备防高温放毒气的防护装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高温防护服。救援车辆应尽量停靠在上风或侧风方向,车头应背向着火储罐以备紧急撤离。

2、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

(1)事故特点:液化石油气为典型的液化气体。当储存容器发生破裂后,液化气体泄漏到大气环境后会迅速气化,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后遇火源发生爆炸。储罐内的物料受热压力迅速上升,超过储罐承受极限后会发生爆炸。液化石油气已形成稳定燃烧后,其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的危险性与泄漏未燃时相比要小的多。

(2)处置方法:对着火容器及邻近容器进行降温冷却保护的同时,及时关断气源阀门或采取堵漏措施;根据现场气象、地形及可燃

气浓度检测情况设立警戒隔离区,设置明显标识,禁止一切无关车辆与人员进入;选用水、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扑灭外围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在切断气源前,应维持稳定燃烧,避免气体与空气混合物发生爆炸。现场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火焰变亮、尖叫、晃动等征兆时,指挥员必须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整个救援过程应特别关注喷射火和热辐射。

(3)人员防护:救援人员应配备防高温放毒气的防护装备,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高温防护服。救援车辆应尽量停靠在上风或侧风方向,车头应背向着火储罐以备紧急撤离。

二、泄漏事故

(一)处置原则

1、设立警戒隔离区域。根据现场地形、风向及检测数据设立警戒隔离区域并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2、切断泄漏途径。化工装置发生泄漏应及时采取停车、局部打循环、改走副线或降压堵漏等措施;其它储存、使用及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应采取转料、套装、堵漏等控制措施。

3、气体泄漏物。可采取喷雾状水、释放惰性气体、加入中和剂等措施,降低泄漏物的浓度或燃爆危害。喷水稀释时,应筑堤收容产生的废水或将清净下水系统改入污水系统,防止水体污染。

4、液体泄漏物。可采取容器盛装、吸附、筑堤、挖坑、泵吸等措施进行收集、阻挡或转移。若液体具有挥发性及可燃性,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有针对性地使用泡沫覆盖。

5、应急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6、火源管制。

7、谨慎用水。

(二)处置方法

1、液氨泄漏事故。

(1)事故特点:液氨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及极易气化等特点。液氨泄漏后会迅速气化,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氧化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氨能够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造成人体中毒。浓度过高时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向作用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导致死亡;液氨快速气化会吸收热量,造成人体冻伤。

(2)处置方法:综合现场地形、风向及泄漏物浓度确定警戒隔离区域。实时跟踪分析环境中的氨气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域的范围;救援车辆设置在上风或侧上风区域,车头背离泄漏源;全程采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稀释冷却;现场禁止一切火源、电源,处置人员不得穿着化纤类服装及带铁钉的鞋子;现场清除能够与氨反应的氟、氯等氧化剂;在喷雾稀释冷却等措施掩护下,对泄漏容器采取关阀、堵漏、转运等措施,切断泄漏途径;处置结束后应对所有人员及装备进行洗消处理;防止洗消污水进入下水道和江河湖泊。

(3)人员防护:所有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均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与封闭式防化服;处置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大量雾状水喷淋,防止人员冻伤。

2、氯气泄漏事故。

(1)事故特点:氯气属于有毒气体,易造成人员中毒,具有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