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规范

福建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规范
福建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规范

福建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规范

(讨论稿)

1通用规定

1.1本规范适用于22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110kV及以下智能变电

站可参照执行。

1.2双重化配臵的保护应遵循完全独立的原则接入两个过程层网络,

保护应直接采样,与本间隔智能终端之间通信应采用GOOSE点对点通信方式,保护之间的联闭锁信息、失灵启动等信息采用GOOSE 网络传输方式。

1.3当过程层配臵网络时,测控装臵、录波装臵、相量测量等装臵

GOOSE、SV信息宜通过网络方式传输。

1.4保护动作触发录波的信号宜采用GOOSE保护出口触发。故障录波

器应设臵按间隔的投入软压板。

1.5断路器、刀闸硬接点位臵开入GOOSE报文应采用双点位臵数据属

性。硬接点采集方面,需遥控的刀闸采集双位臵接点,不遥控的刀闸采集单位臵接点。

1.6每个GOOSE订阅方只能对应1个GOOSE发布对象,每个GOOSE发

布方可对应多个GOOSE订阅对象。

1.7110千伏及以上GOOSE组网应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划分,在需要跨

不同电压等级GOOSE网络实现相关功能时,宜采用点对点直连方式实现,避免不同GOOSE网交叉。测控装臵、录波、母联(110kV)、母线PT智能终端等可跨接双网,双套保护(仅自适应重合闸线路保护)之间如有信息联系应采用点对点方式。

1.8SV采样至虚端子通道宜采用AABBCC方式排列。(智能变保护及辅

助装臵接口设计规范)。

1.9变电站虚端子设计宜采用Excel(*.xls)格式文件,虚端子应包含

二次设备所有有效开入输出等信息。

1.10线路远跳(远传)、母差失灵、变压器开关失灵联跳可在GOOSE

发送和接收侧设备设臵软压板。线路收远跳、启动失灵开入、主

变失灵联跳、主变跳母联母分等跨间隔跳闸、联跳、启失灵等信息均采用GOOSE网络方式传输。

1.11在GOOSE接收侧保护装臵宜设臵输入软压板,在对应设备进入检

修态时用于隔离该检修设备的GOOSE报文,避免出现状态不一致的保护告警信号。输入的GOOSE信号检修品质与保护装臵检修状态不对应时,保护装臵应正确处理该GOOSE信号,同时不影响运行设备的正常运行。

1.12在GOOSE网内的任一设备退出运行或拔出光纤,其他关联设备会

发goose断链信号?

1.13MU与保护装臵:MU与保护装臵之间SV通信中断后,保护装臵应

可靠闭锁,保护装臵液晶面板应提示应提示“SV通信中断”且告警灯亮,后台应接收到“SV通信中断”告警信号;在通信恢复后,保护功能应恢复正常,保护液晶面板和后台的“SV通信中断”告警信号消失。

1.14智能终端与保护装臵:保护装臵与智能终端的GOOSE通信中断后,

保护装臵不应误动作,保护装臵液晶面板应提示应提示“GOOSE通信中断”且告警灯亮,后台应接收到“GOOSE通信中断”告警信号;

当保护装臵与智能终端的GOOSE通信恢复后,保护液晶面板和后台的“GOOSE通信中断”告警信号消失。

1.15智能终端的装臵电源、遥信电源和控制电源应独立设臵空开,并

取自同一段直流。

1.16户外安装二次设备的汇控柜应设计温、湿度采集回路,并通过智

能终端上送。户外安装二次设备的汇控柜应设计良好的通风散热功能。满足《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

1.17二次设备(包括保护、测控、合并单元、智能终端、过程层交换

机)应设计装臵直流消失(或装臵闭锁)、装臵异常(或装臵告警)硬接点信号,并接入综自系统。

1.18智能终端应区分保护动作出口与遥控出口,并通过不同的出口压

板接入断路器机构。保护跳(合)闸、就地手合、手分经智能终端反馈信息。

1.19二次设备尾纤应设计采用专用尾纤储纤盒或盘线架,避免受二次

电缆挤压折断,尽量采用单独线槽的设计。尾纤(含尾缆中光纤芯)连接施工应按照四重编号进行标示(线芯编号或回路号/连接的本柜装臵及端口,光缆编号/光缆去向,如:1-SV/2-13n/4X 0UT1,EML-232/220kV母联保护柜)。

1.20应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智能变电站有关二次回路编号及虚端

子,设计中应采用统一的编号。

1.21系统保护原理图中应包含保护配臵、互感器配臵等信息,互感器

应标明绕组组别、极性和变比等参数。

1.22宜通过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

同时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

1.23保护装臵应按合并单元(含级联)分别设臵SV通道投入软压板。

1.24保护、智能终端应具备远方复归信号功能。

1.25110千伏单套配臵的保护、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智能设备应严

格取至同一直流母线,并按被保护的一次设备的直流控制设备分配直流母线。

1.26采用双绞线B码对时的,宜按柜配臵对时回路,每面柜引一根对

时电缆。

1.27同一GOOSE出口压板不应对应多个IED装臵。

2网络设计

2.1GOOSE网应采用星形网络,宜按电压等级组网,A、B网独立。110kV

线路、母联间隔的设备(除母联智能终端外)只接入单网。

2.2220千伏及以上主变本体智能终端等单套配臵的智能终端,宜接

入GOOSE A网。单套配臵的母设智能终端可接入双网,并实现切换冗余控制和单路告警。

2.3物理结构独立的GOOSE网络,远方复归命令宜A、B双网传输。

3线路及断路器保护

3.1500kV线路应具备远传双重化功能,远传开入、远传跳闸应设臵

GOOSE软压板。

3.2500kV断路器保护应有收远传启动失灵/闭重的回路。

3.3500kV断路器保护及220kV线路保护闭重、智能终端手跳闭重、

非电量闭重、母差保护跳闸、失灵保护跳闸、另一套智能终端闭重、收GOOSE三跳令等“或”逻辑后发一总闭重令给断路器/线路保护。压力低闭重采用单独回路。双重化的两套智能终端相互闭重回路采用硬接线实现。

4母线保护

4.13/2接线方式边开关失灵联跳母线上其他开关通过母差保护实

现,装臵内含灵敏的、不需整定的电流元件(有流判断)并带50ms 固定延时的边断路器失灵保护功能。

4.2220千伏站的220千伏母差保护实现变压器各侧失灵联跳的电流

判别和主时延功能。主变高、中压侧(500千伏变压器)断路器失灵联跳功能由主变保护实现,主变保护接收失灵联跳开入(应配臵GOOSE接收软压板)经无需整定的电流定值及50ms延时跳主变各侧。

4.3保护用的双母线接线母联断路器、出线刀闸位臵GOOSE报文采用

点对点方式传输。

4.4220kV母线保护母联失灵保护采用母差启动失灵方式,可不设计

外部母联保护启动失灵开入。

4.5双母线接线母联/分段断路器位臵应为分裂运行压板与断路器双

位臵“或”逻辑结果。

5主变保护

5.1主变保护应配臵不同的GOOSE组网口对应高、中压侧GOOSE网,

不同网口应采用相互独立的数据接口控制器,防止GOOSE网交叉。

5.2主变非电量保护采用常规电缆就地跳闸方式,保护动作信号通过

本体智能终端上送至监控后台。

5.3过负荷启动风冷、过载闭锁有载调压、冷却器全停延时功能由变

压器本体实现,信号通过本体集成智能终端上送。

5.4高阻变压器应配臵低压侧绕组电流互感器,实现后备保护功能。6测控

6.1需要具备检同期/无压合闸功能的开关应有线路PT空开跳开闭锁

检无压合闸的回路(3/2接线中断路器应考虑两侧PT空开接点)。

6.23/2接线中断路器应接收两侧主变/线路间隔PT合并单元电压用

于同期功能。

6.3断路器、刀闸远方/就地合闸回路宜受测控五防DOB接点闭锁。6.4测控屏可进行相关操作(非装臵面板操作),测控屏上的开关和刀

闸配臵“远方/就地”把手。

6.5测控装臵的装臵直流和开入直流应分开,并经不同空开控制。

7智能终端

7.1断路器防跳、跳合闸压力异常闭锁功能由断路器本体实现。断路

器本体应提供两组完全独立的压力低闭锁重合闸接点(不应采用重动方式)分别接入两套智能终端。

7.2线路间隔断路器第二套智能终端合闸出口应并入第一套智能终端

合闸回路,当第一套智能终端控制电源未消失时,智能终端应能正常分、合闸。

7.3两套智能终端装臵失电、装臵闭锁等状态应交叉告警。单套配臵

的智能终端装臵失电、装臵闭锁等信号由相邻间隔互发。

7.4事故总信号采用跳位TWJ与合后KKJH串联后开入给智能终端或内

部软件合成的方式,宜由智能终端1实现。

7.5智能终端宜采用光B码对时;智能终端发送的外部采集开关量应

带时标。

7.6智能终端的信号应按照省网相关规范命名要求设计。

7.7智能终端应设计保护跳闸、手合、手跳等信息,并经智能终端上

送监控后台。

8合并单元

8.1合并单元的级联方式应事先确定,宜采用9-2方式进行合并单元

的级联。

8.23/2接线间隔PT合并单元应接收母线PT合并单元电压数据(用

于测控同期功能)。

8.3独立的、电气回路上没有直接联系的每组PT二次回路接地点应独

立配臵就地一点接地,并在就地汇控柜接地铜排上采用独立螺栓固定,不必经击穿保险接地。(区别于常规N600一点接地规定)8.4独立的、电气回路上没有直接联系的每组CT二次回路接地点应独

立配臵就地一点接地,并在就地汇控柜接地铜排上采用独立螺栓固定。

8.5双母线PT并列功能在母线合并单元实现。程序对PT刀闸位臵接

点异常造成的状态(00)一般采用保持状态方式处理,考虑PT 刀闸操作过程位臵状态(00)与该状态类似,易造成PT失压的现象。因此,PT并列宜采用手动并列的方式。母联位臵宜由GOOSE 网传送,220千伏双母线电压推荐并列逻辑(手动方式)

母联位置状态定义

PT并列逻辑(双母手动方式)

8.6双母线PT切换功能由间隔合并单元实现。间隔合并单元接收母线

PT合并单元电压SV(含双母线电压),同时从GOOSE网接收该间隔刀闸位臵信息进行电压切换,推荐典型切换逻辑。

智能变电站状态图元的规范与设计

智能变电站状态图元的规范与设计 发表时间:2016-07-19T15:46:42.537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8期作者:杜鹏侯丹贺思亮张亮 [导读] 智能电网建设是全国电网建设的大趋势,最终要实现电网的无人化、智能化是电网建设的最终目的。 杜鹏侯丹贺思亮张亮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按照“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梳理调控业务需求、更新信号类型、建立新型图元、制定专属监控信号,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遵照“异常上光字、变位不告警”技术原则,提出新增空挂断路器、保护图元、状态图元等新概念并根据智能站新需求与主站监控界面新增重合闸状态监视界面,避免因信号告警方式错误,图元制作不规范等原因影响运行及监控人员对故障的准确判断,提高调度、运行人员的日常操作和事故应急处理效率,确保调控一体化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关键字:智能变电站信息图元分类规范 一、研究背景 智能电网建设是全国电网建设的大趋势,最终要实现电网的无人化、智能化是电网建设的最终目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和 “大运行”体系改革、电网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唐山电网对于新投的110kV以上变电站要求全部按照智能变电站标准建设。新的智能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在信号及监控界面方面发现了若干问题,影响了调度、运行人员的日常操作和事故应急处理效率,影响了自动化维护人员对故障的及时排查。对智能站特有的信息及监控界面的优化规范与梳理已成为必要之举。 二、现状调查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步伐的加快,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信号的差异日渐突显,由于智能变电站的设备与传统变电站由较大区别,导致主站调控一体化监视系统新增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信号,例如:重合闸充电指示、重合闸投入软压板、智能终端就地操作、开关机构就地操作等等,而且智能变电站很多信号长期处于触发状态,老的图形绘制原则将导致监控人员监控复杂、操作不变,给调度与监控工作带来的极大不便,从而致使电网事故判断与处理效率下降。 三、存在的问题 1.新信号的图形制作问题 新投智能站把开关取消并加入智能终端,因此需要对相应的远方就地进行划分,同时对于属于保护信号并同时为变位信息的信号图元重新制作。对于新增信号图形制作问题,首先听取监控员意见,由于有些信号长时间为触发状态,小组人员讨论决定变位信息不上光字牌,这样不会触发间隔的光字牌,从而降低了对监控员的干扰。 2.保护信号的遥控问题 智能站中新增重合闸软压板、备自投软压板等压板类保护信号且这些信号需要主站监控员进行遥控,对于着这种情况需要在图形上进行重新制作。 3.重合闸信号是否异常问题 智能站中新增的重合闸充电指示、重合闸压板投入信号,这就为监控员根据充电指示、压板投入情况和开关位置判断信号是否异常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导致监控员需要检查多幅间隔图中信号,并根据计算才能判断信号情况,根据这种情况需要增加新的监控信号并根据三种信号的情况制作公式判定。 四、状态图元的规范与设计 4.1对于智能站新增和改进信号进行系统分类 为便于调度监控人员更简便、准确的掌握信息,将保护信号中的变位信息分为以下几类。 1)仅状态变化的变位信息:主要反映相关设备“二次把手‘远方/就地’”的相关变位信息,仅用于监控员观察其状态以判断其是否属于异常,信号主要包括智能终端就地操作、刀闸及接地刀闸就地操作、开关就地操作、开关机构就地操作、主变有载调压机构就地操作。 2)不可遥控的变位信息:主要反映重合闸设备是否充电开关是否具备重合闸功能的变位信号。信号主要包括重合闸充电指示、备自投充电指示、备自投方式XX充电指示。 3)可遥控的变位信息:主要是智能站独有的相关软压板投入退出的变位信号,该信号可有主站监控员进行远程遥控操作。信号主要包括智能终端置远方压板投入、备自投软压板投入、自投闭锁压板投入、重合闸软压板投入。 4.2规范图元模型对应信息制作不同图元 根据上面对智能站变位信息的分类对每类信息制作专门类型的图元,同时我们为了使图形更整齐划一,我们对所有图元的绘制采用相同的参数。 1)对于“远方/就地”仅状态变化这类信息制作成状态图元。 2)对于充电指示这种不需遥控的变位信息制作成保护图元。 3)对于软压板投入这种需要遥控的变位信息必须使用设备图元代替最终使用空挂断路器来实现。 五、实时效果 通过对上述信息的详细分类,并根据分类采用标准化参数制作对应图元,极大地规范了间隔图内容,防止信息出现混乱从而产生光字时常动作的情况发生,减少了监控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今后所有新投变电站的信息分类、图形绘制过程中,均需严格按照对应原则对信息进行分类并使用标准图元模板进行一次图和间隔图的绘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勇于创新,持续改进不足,保障调控一体化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调控一体化系统信号与监控界面优化分析》,《电工技术》,2013(1):28-30 作者简介: 杜鹏,男,高级技师,从事调控一体化运维工作,侯丹,女,高级工,从事电力系统营销工作,贺思亮,女,工程师,从事调控一体化运

变电站二次设计规范

第一章概述 1典型组屏的适用范围 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屏方案,适用于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继电保护、元件保护及自动化装置,根据不同的工程主接线形式,不同的工程要求提供推荐组屏模式。对于35kV及10kV线路、所用变、备自投等设备可考虑分散安装或集中组屏两种方案。 2依据性文件 《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2005版) 《国家电网公司输配电工程典型设计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部分》(2007版) 第二章二次系统设备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1 使用环境条件 海拔高度:≤2000m; 环境温度(室内):-5~+45℃; 最大日温差:95%(日平均); 90%(月平均); 抗震能力:水平加速度0.30g,垂直加速度0.15g; 安装方式:室内安装,房间无专门屏蔽和抗静电措施,室内设置空调; 地板荷载:400Kg/㎡。 2 二次屏(柜)技术要求 2.1 端子排布置 (1)屏(柜)内设备的安装及端子排的布置,保证各间隔的独立性,在一套装置检修时不影响其他任何一套装置的正常运行。 (2)端子排由我公司负责,外部端子排按不同功能进行划分,端子排布置充分考虑各插件的位置,避免接线相互交叉,可按交流电压输入、交流电流输入,输入回路、输出回路,直流强电,交流强电分组布置端子排。 2.2 直流电源小开关 采用双极快速小开关,并具有合适的断流能力。 2.3 屏(柜)体要求 (1)屏(柜)内的所安装的元器件具有型式实验报告和合格证,采用标准化元件和组件。装置结构模式由插件组成插箱或屏(柜)。插件、插箱的外尺寸符合GB3047的规定。装置中的插件牢固、可靠,可更换。屏(柜)体及包括所有安装在屏(柜)上的插件、插箱及单个组件满足防震要求。并留有足够的空间。对装置中带有调整定值的插件,调整机构具有良好的绝缘和锁紧设施。 (2)屏(柜)体下方设有接地铜排和端子。接地铜排的规格为25×4平方毫米,接地端子为压接型。屏(柜)具有良好的方电磁干扰的评比功能。 (3)屏(柜)体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级,选用高强度钢组合结构,并充分考虑散热的要求。屏(柜)具有良好的防电磁干扰的屏蔽功能。 (4)内部配线的额定电压为1000V,采用阻燃聚乙烯绝缘铜绞线,其最小截面不小于1.0平方毫米(计量电压回路不小于2.5平方毫米),但对于电流回路的截面应不小于1.5平方毫米(计量电流回路不小于4.0平方毫米)。导线无划痕和损伤。提供配线槽以便于固定电缆,并将电缆连接到端子排。所有连接于端子排的内部配线,以标志条和有标志的线套加以识别。 (5)所有端子均采用额定值为1000V,10A,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

变电站电气二次系统设计【最新】

变电站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摘要: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电气二次设备的安装质量在关系到变电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但是现在对于变电站中的电气工程,特别是其中电气二次设备的安装现状仍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提高变电站电气二次设备安装、调试和校验质量的同时,促进变电站及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和高效运行。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系统,安装,调试,校验 引言 变电站二次部分的安装、调试以及校验工作中,存在大量的容易出错的关键点,变电站设备经常发生过电压损毁事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较大影响,加强和改进电子系统(设备)的防护,严格控制这些关键点,避免重复犯错,减小其遭受雷电等冲击干扰损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提高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校验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等级的关键。本文就从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装、调试、校验三方面全面的进行论述其系统设计,力求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

一、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普遍使用,使各项工作的处理和运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大提高,而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不仅为电能的控制及调度提供了自动化的手段,还为其高效运作创造了智能化的途径。结合这点我们不难看出,电力事业在不断发展、进步,并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时刻提高警惕,预防在现有的工作中出现不好的变故;而且我们还要预见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新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所以,我们应就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在目前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力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变电站二次设备运用和管理的一些经验。 (一)变电站接地不良引起二次设备烧毁 无论是在电厂中,还是在变电站内,合格、有效且良好的接地是促进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而现在,多数变电站因其接地不良引起二次设备的烧毁,从而导致了电力系统的无法正常运行,最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二)变电站二次设备选择不达标

(完整版)《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doc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 1 总则 2 引用标准 3 术语 4 管理职责 4.1 管理部门职责 4.2 运检单位职责 5运行管理 5.1 巡视管理 5.2 定期切换、试验制度 5.3 倒闸操作管理 5.4 防误管理 5.5 异常及事故处理 6设备管理 6.1 设备分界 6.2 验收管理 6.3 缺陷管理 6.4 台账管理 7智能系统管理 7.1 站端自动化系统 7.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7.3 智能辅助系统 8资料管理 8.1 管理要求 8.2 应具备的规程 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 9培训管理 9.1 管理要求 9.2 培训内容及要求 1总则 1.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 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 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 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

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 1.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引用标准 Q/GDW 383-2010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Q/GDW 393-2010 《 110( 66) kV ~ 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Q/GDW394 《 330kV ~ 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Q/GDW 410-2010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 Q/GDW 424-2010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25-2010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26-2010 《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27-2010 《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28-2010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29-2010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30-2010 《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 Q/GDW 431-2010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 Q/GDW 441-2010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 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Q/GDW640 《 110( 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6411 《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642 《 330kV 及以上 330~ 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 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 国家电网安监 [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 国家电网生 [2008]1261 号《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 国家电网科 [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安监 [2009]664 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 国家电网生 [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 国家电网生 [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 3 术语 3.1 智能变电站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 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 电站。 3.2 智能电子设备 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接收来自外部源的数据,或向外部发送数据,或进行控制的装 置,例如:电子多功能仪表、数字保护、控制器等,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环境中特定逻辑 接点行为且受制于其接口的装置。 3.3 智能组件 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 可包括测量、控制、状态监测、计量、保护等全部或部分装置。 3.4 智能终端 一种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对

住宅小区智能化设计规范手册

智能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 规范手册 (第一版)

版权声明 本文档包含了来自公司的机密技术和商业信息,提供给公司客户和合作伙伴使用,接受本文档表示同意对其内容保密并且未经盈信公司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泄露或散布本文档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文档及其描述的产品和服务受有关法律的版权保护,对本文档内容的任何形式非法复制、泄露或散布,将导致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司保留在不另行通知的情况下修改本文档的权利,并保留对本文档内容的解释权。

目录 1 前言 (4) 2 设计方案设计整体规范 (5) 2.1 总述 (5) 2.2 设计方案内容 (5) 3 各系统设计要求 (6) 3.1 闭路监控系统 (6) 3.2 非保全型可视对讲系统 (7) 3.3 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 (8) 3.4 周界防范系统 (9) 3.5 门禁系统 (9) 3.6 巡更系统 (10) 3.7 停车场管理系统 (10) 3.8 监控机房 (11) 3.9 智能接线箱 (11) 3.10 系统接地与防雷 (13) 4 施工图纸设计整体规范 (14) 4.1 施工图纸清单 (14) 4.2 图框的设计样本 (16) 4.3 图纸编号规则 (16) 4.4 施工图纸所含内容要求(但不局限于) (16) 4.5 设计变更 (17) 4.6 技术交底 (17) 5 预结算设计整体规范 (19)

1前言 为了规范智能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旗下的智能小区,特别体现了一些建设要求。按照甲方要求设计,本标准未能包括的部分,仍应执行国家及行业现行的相关规范和规定,常用规范、规定如下: ●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97X7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其它有关安全技术防范的国家及行业要求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 一、了解智能变电站 1、背景 伴随着工业控制信息交换标准化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国外提出了以“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种标准”为理念的新的信息交换标准:IEC61850标准。在国内,现有信息交换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体现出来的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生产管理新技术的提高,因此,采用IEC61850实现信息交换标准化已经成为国内电力自动化业界的一致共识,同时,国家电网公司又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电网,打造信息化企业”的战略方针,如何提高变电站及其他电网节点的数字化程度成为打造信息化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数字化变电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数字化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及电网发展的结果。 如今,我国微机保护在原理和技术上已相当成熟,常规变电站发

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电缆老化接地造成误动、CT特性恶化和特性不一致引起故障、季节性切换压板易出错等。这些问题在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中都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外,微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有的成熟技术也促成了数字化技术在电力行业内的应用进程。这几年国内智能化一次设备产品质量提升非常快,从一些试运行站的近期反馈情况可以看出,智能化一次设备已经从初期的不稳定达到了基本满足现场应用的水平。工业以太网是随着微机保护开始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更是成为近几年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流通信方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以太网通信的可靠性不存在任何问题。而间隔层与过程层的通信对实时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难点问题也已经解决。可以说原来制约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因素目前已经得到逐一排除。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保护三大功能提出了变电站内功能分层的概念:无论从逻辑概念上还是从物理概念上都可将变电站的功能分为三层,即站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作为变电站的发展方向,主要解决现有变电站可能存在的以下问题:传统互感器的绝缘、饱和、谐振等;长距离电缆、屏间电缆;通信标准等。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主要需对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进行升级,将一次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就地数字化,用光纤代替现有的电缆连接,实现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

智能化设计方案说明V.

宜春恒大绿洲首期智能化系统工程() 设 计 方 案 2016年4月

目录

第1章前言 1.1设计依据 《“业主”智能化系统项目工程设计合同》 《“业主”建筑、电气、装修等相关条件图》 总工室、物业等提供的需求及技术要求文件 恒大集团《2015版相关智能化设计要求及标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 B/T50326-20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 B50314-2015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 B/T50339-201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 B50348-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 A/T699-2011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 B50198-2011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4-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6-2007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 A/T75-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5-200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G B/T50343-201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 B50054-201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 B50052-2009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 B50174-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 B50016-2014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 B50055-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 B50057-20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 G J16-2008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 G J242-2011 《工业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 B J50115-2009 《停车场管理系统》Q/SJS 003-2010

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概要

Q / GDW 212 — 2008 ICS 29.240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428 — 2010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terminal in Smart Substation 2010-××-××发布 2010-××-××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 Q/GDW Q / GDW 428 — 2010 I 目次 前 言 ·················································································································································· II 1 范 围 ·············································································································································· 1 2 引用标 准 ······································································································································· 1 3 基本技术条 件 ································································································································ 1 4 主要性能要 求 ········································································································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规范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 设计技术规定 NDGJ 8-89 主编部门:西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 实行日期:1989年3月17日 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 关于颁发《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 计技术规定》NDGJ 8-89的通知 (89)电规技字第025号 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局委托西北电力设计院对《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定(强电部分)(试行)》SDGJ8—78进行了修订。经组织审查,现批准颁发《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定》NDGJ8—89,自发行之日起执行。原颁发的《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定(强电部分)(试行)》SDGJ8—78同时停止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或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函告我局及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西北电力设计院。 1989年3月17日 第一章总则 第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定,是吸取我国发电厂及变电所的建设运行方面的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而编制的。是二次接线设计应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二次接线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力求简单,不断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慎重地采用和推广经过试验、鉴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第本规定适用于单机容量为12000~600000kW的新建火力发电厂及电压为35~500kV单台变压器容量为5000kV A及以上的新建变电所的二次接线设计。对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使用。 第二次接线设计应积极采用经过审定的标准设计和典型设计,以加快设计速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并为保护及控制屏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第 250V以上的电压不宜进入控制屏和保护屏。 第在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中,除应执行本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有关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第二章控制方式 第单机容量为100000kW以下的发电厂,宜采用主控制室的控制方式,单机容量为100000~125000kW的发电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主控制室或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单机容量为200000kW及以上的发电厂,应采用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 采用单元控制室控制方式的发电厂,当主接线比较简单且远景规划明确时,电力网的控制部分宜设在第一单元控制室内;当主接线比较复杂或配电装置离主厂房较远时,可另设网络控制室。 第单元控制室电气元件的控制应采用强电接线,发电机的信号、测量和自动装置应与热工仪表和控制相协调。信号可采用强电或弱电接线。 主控制室和网络控制室电气元件的控制宜采用强电接线,信号可采用强电或弱电接线。

主要智能化系统设计国家规范

一、建筑智能化类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二、综合安防类 1、安全防范 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 70-2004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GA 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 T94-200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2、视频监控 GB 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7401-87彩色电视图象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 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3、入侵报警 GB 50394-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 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要求 GA/T 669-2006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 12663-2001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6677-1996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 GB/T 16572-1996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 4、出入口控制 GA/T 761-2008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GB 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 269-2001黑白可视对讲系统 GA/T 72-2005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678-2007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5、其他 GA/T 670-2006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GA 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B 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GB/T 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GA 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A/T 514-2004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三、综合布线类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1.1.2 研究现状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如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成为热门话题,研究单位和产品也越来越多,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和产品有:北京四方公司的CSC 2000系列综合自动化系统,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的BSJ2200计算机监控系统,南京南瑞继电保护电气有限公司的RCS一9000系列综合自动化系统,国电南自PS 6000系列综合自动化系统、武汉国测GCSI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许继电气公司的CBZ一8000系列综合自动化系统。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和产品有:瑞典ABB的MicroSCADA自动化系统等。现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将站内间隔层设备(包括微机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测控、直流系统等)以互联的方式与主机实现数据交换与处理,从而构成一种服务于电网安全与监测控制,全分散、全数字化和可操作的自动控制系统。 本系统站控层用的软件工具是瑞典ABB公司开发的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MicroSCADA和COM500,COM500作为前置机,它是整个系统数据采集的核心,MicroSCADA用于后台监控;间隔层测控装置用的主要是芬兰ABB公司生产的是REF54_系列和瑞典ABB公司生产的REC561等自动化产品,远动装置用的是浙江创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CWCOM200。

变电站标准设计

2009年版南方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细化方案第三卷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细化方案 第五篇CSG-110B-3B33AWD方案 广东电网公司 2009年6月

批准: 审定: 审核:李粤穗汤寿泉熊焰雄杨骏伟罗博马辉王政源刘巍金波黄燕金黄志秋郭峰戴新胜林卫铭李国张宏宽 校核:杨骏伟张雨罗涛张章亮周健曾深明梁森荣梁小川乔海涛张端华陈曦李广华李峰刘建强冯晓东陈洁朱敏华朱海华谷新梅胡晋岚董剑敏苏伟杨承矩梁杰霍艳萍崔鸣昆刘忠文蓝翔吕书源陈学辉刘岩杨汝泉张建明刘昆苏艳何文吉张桂娟

编写: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朱敏华陈荔李沛准黄成殷雪莉卢毓欣岳云峰郭金川黄阳董仕镇文思卓谷新梅鲁丽娟黎妙容朱海华池代波吴小蕙谭可立张肖锋范绍有吴志伟肖国锋黄淑贞徐中亚何梓欣李海央黄汉昌 广州电力设计院:霍艳萍许鸿雁梁振升陈伟浩陈红许汪梓坤何岗朱耀明何一龙陈伟标陈丽莉陈昌振朱荣彬陈明兰林辉高海静 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蓝翔贺艳芝王建张德艺林忠东钟万芳胡滨朱敏周茜吕书源窦守业马妍邹永华王连锋简福安 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余崇高潘静丽刘岩候光荣董桂云孙淑秀白国卿童能高卢小兰徐迎光邓旭坚李志凌王巧荣张伟强赖洪亮韦辉陈洁 珠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孙志清胡伟涛孙玉彤肖军董晓峰陈宏新杨帆戴明刘平刘立马龙 东莞电力设计院:马长林熊远策梁春明邱瑞敏刘称辉苏柱恒熊外望汪静胡雨姣邱海先

序 为贯彻执行南方电网公司变电站标准设计,科学地建立健全广东电网公司标准体系,广东电网公司在积极推广应用南方电网公司颁布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根据广东电网的建设特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工作,落实生产运行的反措、安评等要求,将标准化设计向施工图阶段推进,发挥标准设计的更大作用,进一步挖掘标准设计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上的潜力,提高标准设计的先进性、通用性、统一性、可操作性,建设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化电网。 随着电网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大,变电站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广东电网公司编制的南方电网变电站标准设计细化方案,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倡导变电站工程建设的政策和理念,规范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又好又快地建设电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更进一步规范工程的建设管理,科学合理地为生产服务;更进一步便于集中招标和设备采购,加快工程的建设步伐;更进一步统一变电站的风格,体现企业形象。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标准设计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科学合理,好用实用的原则,经过充分的调研、分析讨论、精心组织,特别是110千伏变电站做到施工图细化阶段,设计出一套统一灵活、先进可靠、操作性强、经济实用的500kV、220kV和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细化方案。 望各单位加强变电站标准设计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标准设计细化后的作用,为广东电网作优作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 1康赫然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及研究 1康赫然 发表时间:2018-11-14T07:36:19.3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 1康赫然 2王悦臻 3孙永辉 [导读] 摘要: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在的社会在持续的进步,因此需要迎合有关的工业化的需求,所以要高度重视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使用。 13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2巴彦淖尔电业局乌拉特前旗供电分局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 015400 摘要: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在的社会在持续的进步,因此需要迎合有关的工业化的需求,所以要高度重视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使用。智能变电站的使用,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有关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变化,通过有关的研究分析,将所得信息数字化,进而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所以智能变电站跟一般的变电站相比,是比较先进的,可以弥补之前的一些不足,还有就是,在对于有关信息的接收上,它的接收能力跟之前相比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促进了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这篇文章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设计 引言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电力。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可以将电能和信息化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变电站的建设是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变电站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电力用户和发电网,常见的核心技术是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实现数字化控制。如今在极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由此可见,变电站的建设对于国家电网发展来说极其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智能电网。在建设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二次变电系统是工作人员极为重视的部分,也是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智能电网的定义以及该如何实现我国智能变电站的优化做出探讨。 1智能变电站的实质 1.1什么是智能电网 电力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今,电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我国电力运输网络的稳定运行,保证居民的安全,保证电力消费的稳定。为了完善变电站的建设,变电站发挥网络与互联网和空间连接的作用,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实现优化配置,保证电网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现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传输稳定性,同时尝试延长我国电力网络的使用寿命,提高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电网自动化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浪费。同时可以减少电力传输中的操作失误,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这是电力改善的主要发展方向。 1.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电力发展情况而言,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二次变电系统是将变电设备的保护工作与自动化相连接。电网运输过程中实现集成的交通工具,测量和控制和保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设备实现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连接。同时也可以实现两个不同的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换。但是我国目前的二次变电站技术仍然以传统的变电技术为主。这就导致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电力的运输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也无法很好地监控电力运输流程。这对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电力运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了居民的用电情况,也不利于减少工业加工过程中的电力成本。智能变电站技术可以实现变电站自动化和信息化。这是因为,在智能变电站技术中,主要采用环保、智能化、集成化、先进的设备。 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优化 目前好多地方所使用的智能变电站都是差不多的,运用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具体的相同之处是将很多的光缆集中到一起组成统一的组网,但是组成的这个统一组网不能实现二次设备网络化以及集成化,还有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所接的电线不仅数量多,而且线路也特别的复杂混乱,还有就是电缆成本高,跟之前的变电站相比,并没有进行很大的提升而且没有比之前突出的部分。因此智能变电站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网络中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 SV 网一种是 GOOSE网,这两种形式在今后都会得到广泛的使用,还有就是可以运用当下的技术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让SV 网和GOOSE 网进行联合。然后参考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有关的接口和标准数据线的连接。通过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优化,进而使得智能变电站的监控主机有了更加专业更加齐全的功能和设施,就是发生了一些问题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解决有关的问题。 3二次设备功能整合和配置的优化 智能变电站主要是通过将信息化技术与变电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共享功能实现不同数据的集合化,提高运输装置集成化。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电力传输过程中的一体化信息网,从而实现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进程。通过全局的数据对其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电路装置的保护,只有这样以信息一体化为载体才能实现变电传送过程中的运行监控、运行管理、辅助系统应用、调度控制等几大应用方式。这些应用方式在变电站技术中是通过将标准数据接在一起来实现终端智能化的,这种终端智能化有诸多好处,它不仅能对电力运输进行检测,还可以实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就能实现二次变电技术对电力设备运行的良好把控。在智能变电站技术中,通常情况下会将变电站分为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变电站之间不同站点集成度的上升,其功能会逐渐扩散。最开始是由间隔层逐渐扩散到过程层,最后再传送到站控层。这样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一级一级的递进,并在过程层中实现智能变电的多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像两极化发展的趋势,实现站控统一层的建设。除此之外间隔层的功能一般是,通过间隔层完成对变电检测工作中信息的检测工作,这就可以更为及时地了解电力传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好定点工作,以便工作者能及时进行维修。也能减少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更有利于电力的稳定运行,从而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还有利于优化我国电网的建设工作,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我国电力运输过程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现在最需要保证的就是信息一体化,通过达成信息一体化来进行各项数据的交流,然后互相转换,通过使用各项功能信息来进行有关的信息的自由交换。①经过完善的智能变电站,它的站控层监控主机可以进行保护工作,还有就是对于信息子站功能、集成操作员以及工程师站的掌控,因此不需要在进行额外的配置备用的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来进行达成。②线路、母联保护测控以及保护一体化设施。通过整体的改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ICS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XXX-20XX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 (报批稿)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技术原则 3 5 体系结构 3 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 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

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 9 变电站设计7 10 调试与验收8 11 运行维护8 12 检测评估8 附录A 10 前言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 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5 电工术语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 GB/T 2900.50 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通用术语 GB/T 2900.57 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和配电运行 GB/T 13729 远动终端设备 GB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 范(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109-37 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 1.0.1条为使变电所的设计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电压为35~110kV,单台变压器容量为5000kVA及以上新建变电所的设计。 第 1.0.3条变电所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5~10年发展规划进行,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 第1.0.4条变电所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结合国情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 第1.0.5条变电所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

原则。 第1.0.6条变电所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所址选择和所区布置 第 2.0.1条变电所所址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综合考虑确定: 一、靠近负荷中心; 二、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三、与城乡或工矿企业规划相协调,便于架空和电缆线路的引入和引出; 四、交通运输方便; 五、周围环境宜无明显污秽,如空气污秽时,所址宜设在受污源影响最小处; 六、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和地貌条件(例如避开断层、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山区风口和有危岩或易发生滚石的场所),所址宜避免选在有重要文物或开采后对变电所有影响的矿藏地点,否则应征得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