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与自动控制》单元测试卷(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电磁铁与自动控制》单元测试卷(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电磁铁与自动控制》单元测试卷(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沪粤版九下物理 第十六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单元测试卷 A(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地质探矿队发现,我国华东某地面积约约几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地磁场十分异常,该
地区地下可能蕴藏着可观的( )
A.铜 B.铁 C.铝 D.银
2. 下列装置中,利用电磁铁制成的是( )
A.指南针
B.电铃
C.白炽灯
D.光盘
3. 如图(1),把一根包有绝缘层的导线绕在铁钉上,把导线两端的绝缘层刮去,接上
干电池后,铁钉( )
A.有磁性
B.会熔化
C.有电流流过
D.两端对小磁针北极都有吸引力
图(1)
图(2)
图(3)
4. 小明同学在“制作、研究电磁铁”的过程中,使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绕制成电磁铁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两电磁铁上部靠近,会相互吸引
B.电磁铁能吸引的大头针越多,表明它的磁性越强
C.B 线圈的匝数多,通过 B 线圈的电流小于通过 A 线圈的电流
D.要使电磁铁磁性增强,应将滑片 P 向右移动
5. 如图(3)所示,通电螺线管的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指向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6.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某些细菌的细胞质中有一些磁性小体,它们相当于一个个微
小磁针。实验证明:在只有地磁场而没有其它磁场作用时,小水滴中的一些细菌会持续不断
地向北游动,并聚集在小水滴北面的边缘。实验中,若把这些细菌中的磁性小体看成小磁针,
则它的 N 极指向( )
A.北
B.南
C.西
7. 关于磁场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东
A.磁感线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一些曲线 B.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c.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磁体 s 极出来,回到磁体 N 极 D.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不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8. 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材料有巨磁电阻效应,即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导致电阻大小
的急剧变化。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 )
A. 能储存、释放大量电能的蓄电池
1

B. 通过微弱电流就能产生强大磁场的电磁铁 C.
家庭电路过载或短路时能自动熔断的保险丝
D.能“读”出微弱的磁场变化并转换成电流变化的灵敏磁头
9. 如图所示是一种水位自动报警器的原理示意图,当水位达到金属块 A 时,出现的情
况是( )
A.红灯亮
B. 绿 灯 亮
C.红、绿灯同时亮
D.红、绿灯都不亮
10. 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
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电流时,
把电流比作水流;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
量保持不变;④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4 分)
1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中华民族是最先
利用地磁场服务于人类的,例如
的发明。
12. 家用电器通常是以
的方式接入电路.电暖器主要利用电流的
效应来
工作;电磁起重机主要利用电流的
效应来工作.
13. 磁悬浮列车的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磁体,使它们的两极相对,利用了磁极间相互
作用的 力,使列车离开地面,消除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 力。
14. 图(5)中的条形磁铁置于水平桌面上,电磁铁与其在同一水平面上,左端固定并保
持水平,当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 P 逐渐向上移动时,电磁铁的磁性
, 在此过程
中条形磁铁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

图(5)
图(6)
15. 如图(6)所示,螺线管磁性的有无可以由
的有无来控制;其极性与螺线管中
的 方向有关;若将甲和乙两螺线管串联在电路中, 的磁性更强(选填“甲”或“乙”).
16. 小科对电磁炉很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查
找资料后知道家用电磁炉内部有一个很大的线圈;②用导线连接指示灯的
两个接线柱后,指示灯不发光;而把它放置于电磁炉上,启动电磁炉,指示
灯能发光,如图(7)所示。由于通电的电磁炉周围存在着磁场,它具有的能
量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
能,使指示灯发光。由此可猜测, 图(7)
电磁炉周围存在的磁场是
(填“变化”或“不变化”)的。
17. 如图(8)所示的是用来描绘某—磁体周围磁场的部分磁感线,
由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 点的磁场比 b 点的磁场
(选填
2

“强”或“弱”);若在 b 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 N 极指向
处(选填“P”或“Q”).
18. 用磁化的手段记录信息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两个例子
分别是:


图(8)
三、作图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19. (1)根据图(9)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电
源的“+”、“一”极。 (2)请你在图(10)中,标出小磁针的 N、S 极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方向。 (3)如图(11)所示,连接电路。要求:开关 S 断开时,电铃不响,电灯亮;开关 S 闭合时, 电铃响,电灯不亮。
图(9)
图(10)
图(11)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 2 小题,共 14 分)
20. (6分)冬冬将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铜线)
绕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铁钉上,制成了简易电磁铁甲和
乙,按图(12)连接好电路,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
的因数”。请你结合谈实验中的具体情况,完成下面的内
容.
(1) 通过观察电磁铁
的不同,可以判
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
(2) 电磁铁乙的铁钉帽端为
极(填“N”或“S”)
图(12)
(3) 滑片P向A端移动时,甲的磁性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了

(4) 流过电磁铁甲的电流
电磁铁乙的电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电磁
铁甲、乙磁性强弱不同的原因是

21. (8分)“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图(13)是课堂上老师的
演示实验。在静止指向南北方向的小磁针上方平行地放一根直导线。闭合开关,原来静止的
小磁针转动了。某同学看了实验后想到:小磁针转动肯定
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谁施加给它的呢?他认为有
这几种可能:可能是风吹;可能是小磁针旁磁铁的吸引;可
能是铁质物体接近小磁针;还可能是直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
图(13)
产生了磁场。
(1) 该同学得出“小磁针转动肯定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的结论,其依据
3



(2) 铁质物体接近小磁针,小磁针会转动,这是因为

(3) 为了验证是“直导线中通过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使小磁针转动”这一事实,最简单的实验操作


(4) 老师在其它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小磁针从直导线下方移到了直导线上方,闭合开关
后,小磁针将

五、综合能力题(本题 13 分)
22. 在物理学中,磁感应强度(用字母 B 表示,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是 T)表示磁 场的强弱,磁感应强度 B 越大,磁场越强;磁感线形象、直观描述磁场,磁感线越密,磁场
越强。
(1)图(14)为某磁极附近磁感线的方向和分布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该磁极为
极,
若在 1 处放置一个小磁针,当小磁针静止时,其指向应是图(15)中的

12
N
N


N
N


图14
图15 小磁针的指向
(2)如果电阻的大小随磁场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则这种电阻叫磁敏电阻。某磁敏电阻 R
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 B 变化的图象如图(16)所示。根据图线可知,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
应强度 B 的增大而
。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是因为

R/Ω 800
mA V
600
磁敏电阻
400
200
0 0.2 0.4 0.6 0.8 1.0 1.2 1.4 B/T
图 16
17
(3) 利用该磁敏电阻的 R-B 特性曲线可以测量图(14) 磁场中各处的磁感应强度。
1
2
3
① 将该磁敏电阻R 放置在磁场中的位置1 处。吴力设计了一个可以 U/V 1.50 3.00 4.50
测量该磁敏电阻R 的电路,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如图(17)所示,其
中磁敏电阻所处的磁场未画出。请你将该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I/mA 3.00 6.00 9.00
② 正确接线后,测得的数据如右表所示。该磁敏电阻的测量值为
Ω。
③ 根据该磁敏电阻的 R-B 特性曲线可知,1 处的磁感应强度为
T。
④ 在实验过程中,仅将磁敏电阻从 1 处移至 2 处,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电流表的示

,电压表的示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 在上述电路中,将该磁敏电阻从待测磁场中移出,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当电流表的示数为 10.0 mA 时,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设电源电压为 5.50 V。
4

一、单项选择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BABDABDAC
二、填空题
11. 司南(指南针) 12. 并联 热 磁 13. 斥 摩擦 14. 增强 水平向左 15. 电流 电流 乙 16. 电 变化 17. 弱 Q 18. 磁卡 录音带
三、作图题
19. 略
四、实验探究题
20. (1)吸引大头针数量 (2)N (3)变大 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
性越强 (4)等于 线圈匝数不同
21. (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磁针能吸引铁,铁也能吸引磁针(或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3)断开开关,观察小磁针是否会回到南北指向 (4)向相反方向转动(或改变转动方 向)
五、综合能力题
22. (1)N 甲 (2)增大 放入磁场前,磁敏电阻不为 0
④ 增大 减小 (4)450 Ω
(3)① 图略
② 500
③ 1.0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