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请尊重我的知识产权。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张旭昆制度是什么? 许多研究制度的理论家都对“制度”下过互有差异的定义。在老制度主义者以及后(现代)制度主义者中间,对制度就有不同的定义(1)。较早的美国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凡勃伦相当宽泛地定义制度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既定的思想习惯”(2)。康芒斯则认为制度无非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3)。另一个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沃尔顿·哈米尔顿对制度提出了一个更精确的著名定义:“制度意味着一些普遍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它渗透在一个团体的习惯中或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制度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可行范围。”(4)后(现代)制度主义者霍奇森则认为制度是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的约束所创造出来的持久的行为规范的社会组织(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如此定义制度:“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6)日本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7)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其他人对制度的三种定义,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指出,关于制度有三种定义,一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参与者,尤其是组织;二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规则;三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他本人倾向于第三种定义,但提出了修正意见,把制度定义为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理念的自我维持系统。

对于上述定义,本文有如下几点看法:制度不宜被定义为博弈的参与者,尤其是组织。制度也不宜一概被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首先,并非任何博弈的均衡解都是制度,起码一次性囚犯博弈的均衡解就不能称作制度。因此,制度至多只能是某一类博弈的均衡解。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从给“制度”下定义这一目的出发,可分为两类:一类博弈的策略集是参与者除生理条件不许可之外所有可能的行为,包括杀人、放火等,其解是给博弈的参与者划定行为的可行范围或可行空间,例如禁止上面列举的行为。这类博弈的均衡解才可能是制度或行为规则。另一类博弈的策略集是参与者行为的可行范围或可行空间,它们由制度或行为规则所规定,其均衡解是博弈的参与者的最优行为,而不是制度或行为规则。前一类博弈可称作决定制度的博弈,简称制度博弈;后一类博弈可称作既定制度下决定行为的博弈,简称行为博弈。这两类博弈都可能出现多重均衡解,包括多重子博弈精炼均衡解。制度博弈的多重均衡解有助于说明制度的多元性,行为博弈的多重均衡解有助于说明行为的多样性。

其次,制度也不宜被定义为制度博弈的均衡解,因为如果制度被如此定义,那么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将无人会不遵守制度,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若严格按此定义,则不被人遵守或实行的规定便不能算作制度,于是“禁偷盗”也不再是制度了。当然,如此定义制度,可强调制度的可实施性,但是可实施性并不是制度的根本性特征,因为大多数制度,尤其是那些具有非帕累托性质的制度,往往是不能得到完全遵守完全实施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制度来讲,可实施性都是不完全的,根据均衡解定义,它们似乎都不应算作制度了,因为既然有人不遵守之,便证明遵守行为并非纳什均衡解。必须把制度和制度的有效性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制度失效正是制度演化中的常见现象,是制度演化分析需要说明的现象,如果失效的无法实施或难以实施的制度不算制度,那就意味着把制度演化分析的很大部分工作给取消了。

再次,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其目的是为了把制度作为被解释的内生变量,而不再是制约博弈结果的外生变量。但是,若要达此目的,未必非要如此定义制度,可以像上面所做的那样,把博弈分为制度博弈和行为博弈,在行为博弈中,制度是制约博弈结果的外生

变量;而在制度博弈中,制度是取决于博弈结果的内生变量。

复次,用进化博弈的均衡解来定义制度,实际上是混淆“制度”和“行为”这一对概念。进化博弈实际上是上面所说的行为博弈,其均衡解不是决定制度,而是决定一定制度下的行为。从进化博弈的典型例子鹰鸽博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最后,青木昌彦的定义是博弈的均衡论的一种,有两个地方值得评论,一是他强调“共有理念”在获致博弈的均衡解(即形成制度)时的重要作用,这种“共有理念”似乎就是参与者在重复博弈中形成的关于其他人行为反应的理性预期。但“共有理念”(按本人的理解,但愿不是误解)似乎更像是解释制度得以维持的因素,而不太像是解释制度起源的因素。因为“共有理念”本身正是要由它所维持的制度来加以解释的。因果关系为什么不能是由制度到“共有理念”呢?同时,“共有理念”也无法保证制度(尤其是非帕累托性质的制度)一定得到完全实施,谁都知道偷盗要受罚,但仍然有梁上君子。二是他为了避免用一种博弈的均衡解来说明另一种博弈的规则这种无穷递归的论证,把形成制度的博弈的策略集和得分矩阵看作是由他所定义的所谓“域交易”外生决定的。“域交易”是一个新名词,但仔细看看他的说明,就知道那不过还是博弈,只不过这种博弈不决定制度罢了。用更换名词的方法来回避无穷递归论证的困境,并非推进理论的有效方法。也许,把博弈直截了当地区分为制度博弈和行为博弈,才是避免无穷递归论证困境的有效方法。因为制度博弈的策略集不是任何其它博弈的结果,直接受制于人的生理条件。

本文倾向于把制度定义为关于人们(个人及组织,下同)行为的规则,是关于人们的权力、义务和禁忌的规定。权力规定人们可以采取什么行为,义务规定人们必须采取什么行为,禁忌规定人们不准采取什么行为。任何一项制度,从国家宪法到乡规民约,都是为人们的行为划定一个可行和不可行的界限,都是为人们的行为确定一些规则。有些制度似乎与人们的行为无关,但仔细分析,仍可领会到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

制度是关于人们行为的规则,人们行为规则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8):一类可称作个体(个人或组织,下同)规则,其特征是个体是否遵守之只影响本身的福利,而不涉及其他主体的福利,即个体的遵违行为不具有外部性。许多习俗如夜晚睡觉便具有这种性质,若某人喜欢在大礼拜的晚上在自己家中看电视娱乐而在白天睡觉,他的这种行为虽违反习俗但只影响他个人福利,与他人福利无涉。因此夜晚睡觉这一习俗便属于个人规则。

另一类规则可称作社会规则,其特征是个体是否遵违之将影响其它主体的福利,即个体的遵违行为具有外部性。如不准偷盗这一规则便是社会规则。

人们行为规则可借助如下矩阵进行分类:其中的内部性是指行为规则给遵守规则者本身造成的利害,正内部性为利,负内部性为害。非负的外部性是指人们遵守行为规则对别人无害无利或有利。矩阵表现了一种行为规则的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四种可能组合。α11是具有正内部性和非负外部性的行为规则,其中具有零外部性的部分便是前面所说的个体规则,具有正外部性的部分是社会规则,它们的特点是无须由社会强制实施,因为它们给行为者带来利益。α22是具有负内部性和负外部性的行为规则,从长期来看它不会存在,只有在短期中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负性时,才可能存在。α12是具有正内部性和负外部性的行为规则,由于它对行为者本身有利,故只能由社会强制禁止,这种禁止属于社会规则。α21是具有负内部性和正外部性和行为规则,由于它对行为者本身有害,故只能由社会强制实施,它也属于社会规则。概括地讲,α11中的零外部性部分是个体规则,α11中的正外部性部分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则,α12和α21都是强制性的社会规则。

个体规则可进一步细分为个体规定和个体习惯。外部性

前者带有自我强制性质,如每天早锻炼等。后者往非负负

往不具有自我强制性。当然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正 a11 a12

一种个体规定持续久了便可能变为个体习惯。本文内部性负 a21 a22

定义个人习惯为个人在面临一定情势时,根据既定图 1

的效用函数做出的重复性的、常常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特定行为反应。它可以是个人在众多可能的反应中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尝试法加以筛选的结果,也可是简单地模仿或听从别人(长辈、同伴、崇拜对象等)的结果。

个体规则(包含个体规定和个体习惯)若只是被某人本身遵守,别人并不仿效,则这种规则可称作纯粹或独特的个体规则。但若个体规则被广泛模仿,成为同一类型同一角色身份的人自愿遵守的规则,就成为普遍流行的个体规则,成为时尚或非强制习俗。时尚可定义为在一个群体中由于模仿或听从(长辈、同伴或崇拜者)而被广泛采纳但持续期较短的个体规定行为,例如流行的用语举止、服装发型等。非强制习俗可定义为在一个群体中由于模仿或听从而被广泛采纳且长期持续的个体习惯行为,例如人们普遍远离或设法隔离传染病人,还有各种宗教中都存在着的特定宗教仪式。这些表现为时尚和非强制性习俗的普遍流行的个体规则,其特点是若有人不遵从之,这种不遵从行为并没有负外部性,即不会给其他遵从者造成任何损失;但这种不遵从行为对于不遵从者本人有很大的负内部性,即对他本人不利。这可以是实际上的,但也可能仅仅是观念上的,例如,当一个人不遵从远离传染病人的习俗时,对别人未必造成危害,但对他本人则明显有害。再比如一个虔诚的教徒不小心违反了教规,对其他教徒也许无害,但对他自己则有害,因为他会为自己破坏了教规而精神痛苦。由于普遍流行的个体规则的这一特点,使它们往往无须强制实行。

社会规则如前所述,首先分为非强制性的和强制性的。

非强制性的社会规则如语法规则,人们遵守它,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无须通过对违规者实施惩罚来强制人们遵守它。

强制性社会规则的特征在于个别主体可以通过不遵守它而受益,同时伤害其他遵守者,故必须通过对违规者实施惩罚来强制人们遵守它。强制性社会规则可大致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一是由国会或政府或君主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和政策(包括普适的禁令、专门的行为指令和关于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政策的程序性规则)。

二是由各种非政府组织或团体制订的各种内部规则和它们相互间的契约(如商业合同等),契约给订约各方以行为限制,所以也是一种制度,它降低了不确定性,使订约各方的行为规则化程序化,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与法律等制度不同的是,契约这种制度涉及的主体范围较小,时间也往往较短,它对订约各方的行为约束往往要依托正式的法律和非正式的强制性习俗,如商业合同的严肃性便依托于合同法(正式规则)和讲信用重诚信的习俗(非正式规则)。

三是由公众舆论与道德规范强制实行的习俗,或称之为强制性习俗。这里定义它为一个群体中由于道德约束与舆论压力而被广泛采纳且长期持续的社会规则。公众舆论是外在强制,往往表现为对违规者的排斥、指责、蔑视;而道德规范则是内在强制,往往表现为违规者本人的自责和内疚。

由以上对于人们行为规则的分析,可知很难对制度下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义。变通的办法是首先从外延角度,按照由窄渐宽的次序,把制度Ⅰ定义为一切由统治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制度Ⅱ定义为制度Ⅰ再加上所有非政府组织制订的各项内部规则和相互间的契约、及强制性习俗非强制性社会规则,即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和;制度Ⅲ定义为制度Ⅱ再加上普遍流行的个体规则(时尚与非强制性习俗);制度Ⅳ为制度Ⅲ再加上一切纯粹或独特的个体规则。下面图示制度Ⅰ~Ⅳ的关系。

法律法令法规政策——制度Ⅰ

社会非政府组织制订的规则及契约正式规则

规则强制性习俗制度Ⅱ

非强制性社会规则非正式规则制度Ⅲ

个体流行的个体规则(非强制性习俗和时尚)制度Ⅳ规则纯粹或独特的个体规则(个体规定和个体习惯)

图2

显然,一切纯粹或独特的个体规则,虽然属制度Ⅳ,但并非本文研究的范围(9)。从内涵角度可定义制度Ⅲ为关于人们行为的非个别化的普遍规则(10),定义制度Ⅱ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关人们行为的非个别化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和。制度Ⅱ有时是直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不准偷盗的法律和习俗;有的是间接调节,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林区禁止吸烟的规定,但其实质是不许人们做出其后果可能间接伤害别人福利的行为。

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对制度进行了与本文有所不同的分类(11),他们把制度首先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两大类,进一步把内在制度分为习惯(即本书所说的非强制性社会规则)、内化规则(即本书所说的由道德规范强制实行的习俗)、习俗和礼貌(即本书所说的由公众舆论强制实行的习俗)和正式化内在规则(即本书所说的非政府组织或团体制订的各种内部规则);把外在制度(即本书所说的由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和政策)分为普适的禁令、专用的指令和程序性规则。我国学者一般遵循诺斯的分类,把制度分为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杨瑞龙先生把制度分为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伦理道德规范(12)。

从行为规则所涉及的活动领域来区分,可以把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度区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狭义的各种社会制度,如婚姻家庭制度、语言规则、交通规则,等等。

经济制度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进行定义,如从稀缺资源的角度考虑,可以把经济制度定义为关于稀缺资源的产权界定的规则,和关于稀缺资源的配置机制的规则。如果把资源的闲置也看作是一种配置,那么这里所说的配置机制就不仅是指资源充分就业时把它们分配到各种用途上的方式,而且是指使资源达到充分就业的机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任何经济社会都面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它们的解一方面依存于消费偏好和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依存于经济制度。因此经济制度也就是除消费偏好和技术条件之外,决定三大基本问题的解的种种约束。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考虑,也可以把经济制度定义为有关制订和实施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决策的种种规则(13)。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把经济制度分解为四个方面的规则,关于产权的规则,关于决策结构的规则,关于信息传递和决策协调的规则,以及关于激励机制的规则。

政治制度同样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定义。它可以是关于由哪些人制订制度及如何制订制度的规则。也可以被定义为公民们用以影响政府行为的规则(14)。政治制度主要是关于由谁及如何评价制度优劣及选择制度的制度(立法制度),以及关于由什么样的组织来实施及如何实施既定制度的制度(行政制度),以及关于由谁及如何判定人们(包括政府)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制度(司法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而狭义的政治制度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同样与稀缺性有关,与不受他人行为干扰的情况的稀缺性有关。它要决定在相互干扰的行为(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中谁被允许谁不被允许,要决定对社会财富的权威性分配(不象市场那样通过自愿协议来分配),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制订制度,以及实施已制定的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使社会摆脱霍布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自然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狭义的各种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科技制度等等。它们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人们在家庭、宗教、教育、军事、科技等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对制度进行分类并无定则,本文从分析制度演化的目的出发进行上述分类,是因为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制度其演化的方式各有不同。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制度Ⅲ规定了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的行为选择集或策略集。它规定(决定)了各行为主体(个人或组织,下同)的行为空间(15)。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些概念上的区别。一是要区分制度与文化。文化(16)是一个非常多义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包含一切与自然物不同的人造物,即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产品。显然,制度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但属于广义的文化。因为制度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知识的支配下形成的,依托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的制约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可以看作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集。但不能反过来认为文化也是制度(17)。因为广义文化中有些因素明显不是制度,它们有的也不影响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如人们关于天文学的知识;有的则影响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如人们关于生态学环境学的知识,它们影响到环境保护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再比如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它们对制度的形成和演化有重大影响;但要强调的是,它们本身决不是制度,价值观念和科学知识只有与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时,才形成制度。例如对偷盗的反感是一种价值观念,但不是制度,只有当这种反感与抓获和惩治偷盗者的物质手段相结合时,才形成制度。由此可知,从与制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可以把广义文化分为三部分:制度,影响制度的要素,与制度无涉的要素。重要的是既要肯定一二两部分的联系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据上述区分,笼统地讨论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是无意义的,但在承认区别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义文化中影响制度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制度,则意义非常重大。显然,制度演化是文化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制度演化的分析是了解文化演化的钥匙之一。

二是要区分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和具体的制度。人们对一般意义上的制度的需求的原因往往不同于对具体制度的需求的原因,必须分别加以分析。对具体制度的需求的原因千差万别,视制度的具体内容而定;而对一般意义的制度的需求的原因则是统一的,是高度抽象的。

三是要区分某项制度和“一簇”制度(18)。人们通常在使用“制度”这一名词时,有时是指某项具体制度,如交通规则,作息制度等,有时是指“一簇”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本文将用“某项制度”这一术语专指某项具体制度,用“制度系统”“制度子系统”这些术语专指“一簇”制度。

四是要区分基本制度或核心制度与非基本制度或非核心制度。显然产权制度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核心制度,并且最稀缺资源的产权规定处于最核心的地位。而关于夏时制这类制度只是非基本制度或非核心制度。这里可以顺便谈一下制度和政策的区分。有不少学者谈到制度和政策的不同,谈到区分二者的难处(19):“政策”一词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是指一种行为规则,如统购统销政策,一胎化政策等等;有时则是指政府的一种目标,如工业化政策,等。按照前面的定义,只有规则意义上的政策才属于制度,目标意义上的政策则不属于制度。由于政策往往由国会或政府制订,故“规则性”政策属于制度Ⅰ的范围,但它是制度Ⅰ中间的非基本非核心的部分。它往往比制度Ⅰ中的基本部分核心部分更易变动。之所如此,是因为规则性政策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制订的,一旦目标达到,政策便可放弃或改变。而制度Ⅰ中的基本制度核心制度则不同,它们虽然也是与一定的目标相联系的,但它们的功能似乎主要是为了保持某种目标状态,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状态。

单项具体制度的演化(创立维持和消亡)与一个制度系统(或子系统)的演化决不会相同,虽然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基本制度的演化与非基本制度的演化也决不会相同。显然,作息时间上的夏令时的创立,维持和取消,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创立,维持和消亡,两者不可同日而言,前者是某项具体的非基本制度的演化,而后者则是一个制度系统中许多基本制度的演化。因此必须分别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把单项具体制度的演化规律说成是整个制度系统的演化规律,不能简单地把非基本制度的演化规律说成是基本制度的演化规律。

按照本书的定义,制度Ⅱ中的一项具体制度通常包括四个基本要素(20):角色规定、行为规定、度量标准和奖惩措施。制度Ⅲ中的普遍流行的个人规则和非强制性社会规则通常只包括前两个基本要素,不包括后两个基本要素。

1,角色规定,即规定只有具备何种条件者才具有某种身份或才能成为某种角色。如各国的国籍法都规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该国的公民。选举法也都规定具备哪些条件(年龄、性别、学历等)的人能成为选举人和候选人。继承法也都规定具备哪些条件的人才能成为某笔遗产的继承人。民法也都规定哪些人(法人)才具有民事责任和权力义务。

2,行为规定,即关于各种角色的社会成员必须做什么(义务)、禁止做什么(禁忌)、可以做什么及可以不做什么(权力)的规定。它为各种角色的社会成员的行为划定了一个可行性空间。把某种角色的社会成员的所有可能出现的行为看作一个集合,它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必须做的行为(义务集合)、另一部分是禁止做的行为(禁忌集合)、其余部分是可做可不做的行为(权力集合或称作自由选择的行为集合)。这里所说的社会成员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其可行性空间由义务集合和权力集合加总而成。

3,度量标准,即测定和判断社会成员是否遵守行为规定的有关标准。它是判定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否超越其可行性空间的依据。

4,奖惩措施,即对社会成员遵守或不遵守行为规定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措施,如政府颁布的各种奖励条例,刑法,公众舆论对人的毁誉等等,都属于此类。

可以以结婚行为为例说明上述四大类制度。婚姻法规定只有具备一定年龄的人才可以有结婚行为,这就是角色规定。婚姻法规定无配偶者可以结婚但有配偶者不准重婚,这是行为规定。出生登记和结婚登记则是度量标准,用以判定某人是否已达婚龄及其婚姻是否符合行为规定。对重婚者判刑,就是惩罚措施。

在上述四大类因素中,第一类角色规定是基础,第二类行为规定是实质,两者一起决定了一个社会中各成员的行为空间。第三类度量标准和第四类奖惩措施是为前两类制度要素服务的,其作用是保证角色规定和行为规定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对于制度演化来说,前两类制度要素的演化比后两类制度要素的演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后两类制度要素对于保证前两类制度要素的真正实行,具有重要意义。若社会只是规定未达婚龄者不得结婚,但没有一套标准来判定某人是否达到了婚龄,或者对犯规者不进行惩罚,则规定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起不到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

角色规定、行为规定、度量标准和奖惩措施,是任何社会的制度Ⅱ中的一项具体制度的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

注释:

(1)张宇燕(1996):《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6-228页。

(2)转引自乔弗瑞·M·霍奇逊:《西方制度经济学发展概况简述》该文译自《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Edited by Geoffrey· M· Hodgson 1993 Published by Edwo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3)同(1)。

(4)Walton H.Hamilton(1932):“Institution”in Eduin R.A.Seligman and Alvin Johnson(eds).《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8,84-9.

(5)同(1)。

(6)[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1992):《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4页。

(7)[日]青木昌彦(2001):《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年第6期。

(1995,1997):《比较制度分析:起因和一些初步的结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7.1~2.

(8)[美]Vanberg, Viktor(1993):《Rules and Choice i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IN Geoffrey M.Hodgson(1993)ed.,《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Published B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9)[英]汤因比(1964):《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上册第59页。

(10)盛洪(1993):制度是“在多人、多次重复的情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载《天律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11)[德] 柯武刚史漫飞(2000):《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第122~126页,130~131页。

(12)杨瑞龙(1993):《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8.

(13)参阅[美]保罗·R·格雷戈罗伯特·C·斯图尔特(1980):《比较经济制度学》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4)参阅艾登姆等(1978):《经济体制》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9-110页。

(1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1989,1996):《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文化”的定义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17)李怀(1999):《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管理世界》,1999.3.68~77。文中的观点与本书有所不同,认为应当把文化结构模式纳入制度范畴。

(18)李雪松(1997):《制度及其变迁进程中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分析》,《经济科学(京)》1997.2.68~73。文中用“制度安排”指特定的行为规则,用“制度结构”指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即本书所说的制度系统。

(19)参阅[美]保罗·R·格雷戈里罗伯特·C·斯图尔特(1980):《比较经济制度学》知识出版社1988,第19页。[南]马尔基尼奇(1980):《南斯拉夫经济制度》人民出版社1981,第2-3页。[前苏联]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1926,1984):《新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序言部分第17页。

(20)汪丁丁(1992):《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载《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2):《制度安排和公有地两难处境》载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4-105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

2001,11,3,

新材料的产业链、分类及应用

新材料学习资料 一、新材料分类: 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 3、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是碳、氢、氧、氮等 4、先进复合材料:指可用于加工主承力结构和次承力结构、其刚度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超过铝合金的复合材料。 按材料的使用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1、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 2、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 二、新材料类型: 1、复合新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 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复合新材料在新能源和交通市场上的应用: (1)清洁、可再生能源用复合材料,包括风力发电用复合材料、烟气脱硫装置用复合材料、输变电设备用复合材料和天然气、氢气高压容器。 (2)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用复合材料,包括汽车车身、构架和车体外覆盖件,轨道交通车体、车门、座椅、电缆槽、电缆架、格栅、电器箱等。 (3)民航客机用复合材料,主要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约占10%,主要产品为机翼部件、垂直尾翼、机头罩等。中国未来20年间需新增支线飞机661架,将形成民航客机的大产业,复合材料可建成新产业与之相配套。 (4)船艇用复合材料,主要为游艇和渔船,游艇作为高级娱乐耐用消费品在欧美有很大市场,由于中国鱼类资源的减少、渔船虽发展缓慢,但复合材料特有的优点仍有发展的空间。 2、超导材料:有些材料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主要分为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镁合金和高温合金等)和化合物材料(如超导陶瓷)两种。 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1)发电、输电和储能。(2)超导磁悬浮列车。(3)超导计算机等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王连娟 E-mail: Phone:82235403, 绪论知识管理概述 1.企业知识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只是一体化的制度,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是知识,但知识有个人掌握,并专业化于某一特殊领域,由此知识的专业性就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因此企业无非就是一种“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 2、知识管理的概念 ?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等(P.Quitas)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维格(K.Wiig)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艾莉(Verna Alle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马斯(E.Maise)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达文波特教授(T.H.Davenport)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3、知识管理学派 ?技术学派 该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行为学派 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一般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综合学派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 4、数据、信息与知识 1)、什么是知识 经合组织(OEC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know-what,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know-why, 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know-how, 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know-who, 又称人力知识)。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知识,是显性的,而后两类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难以用文字表述,是隐性的。OECD知识分类不仅可看出显、隐性知识之间的区分,还详细地给出了显、隐性知识所包括的内容 2)、知识的分类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 ?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 ?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 ?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5、本课程对知识管理内容的理解 1)、知识管理主体——知识管理者 ?CKO(CIO) ?知识经理 ?知识工人(个人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客体——知识 ?知识的积累——知识地图 ?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

岗位的分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岗位的分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岗位分类是在岗位调查、分析、设计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岗位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对企事业单位中全部岗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的划分从而区别出不同岗位的类别和等级,作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一般来说 1.职系(Series) 是指一些工作性质相同,而责任轻重和困难程度不同,所以职级、职等不同的职位系列。简言之,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机械工程职系)。 2.职组(Group) 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综合而成为职组,也叫职群。例: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职组包括17个职系。 3.职级(Class) 职级是分类结构中最重要的概念。指将工作内容、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皆很相似的职位划为同一职级,实行同样的管理使用与报酬。(每个职级的职位数并不相同,小到一个,多到几千)。 4.职等(Grade) 工作性质不同或主要职务不同,但其困难程度、职责大小、工作所需资格等条件充分相同之职级的归纳称为职等。同一职等的所有职位,不管它们属于哪个职系的哪个职级,其薪金报酬相同。 岗位分类结构应建立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它以职位为基本元素,以职系、职组为横坐标,以职级、职等为纵坐标交叉构造而成。 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岗位分级、品位分类的联系: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职业分类对企业中的岗位分类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而岗位分类又为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益的补充。岗位分类适用于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机构,而岗位分级适用于实行岗位分类以外的各种企事业单位。岗位分级与品位分类的区别: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依据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建筑材料知识大全分类(超全)

建筑材料知识大全分类(超全)

一个设计师不了解家装的各种材料,就如同一个老师不了解自己的课程,将无从谈起。一个对家装材料一知半解的设计师,就如同一个对知识一知半解的老师,将会误人子弟! 家装材料知识包括: 一、吊顶材料知识二、门窗材料知识三、五金材料知识四、墙面材料知识 五、地面材料知识六、胶粘材料知识七、油漆材料知识八、水电材料知识 九、玻璃材料知识 第一节吊顶材料知识 吊顶是现代家庭装修常见的装饰手法。 吊顶既具有美化空间的作用,也是区分室内空间一种方法。很多情况下,室内空间不能通过墙体、隔断来划分,那样就会让空间显得很拥挤,很局促。设计上可以通过天花与地面来对室内空间进

行区分,而天花所占的比例又很大。吊顶材料可以分为面板和架构龙骨。吊顶面板分为普通石膏板和防水防潮类面板。龙骨分为金属龙骨与木龙骨。 吊顶材料包括:面板和龙骨 面板分为普通石膏板和防水石膏板; 龙骨分为木龙骨和金属龙骨。 面板: 一、普通石膏板 普通石膏板是由双面帖纸内压石膏而形成,目前市场普通石膏板的常用规格有1200*3000和1200*2440两种,厚度一般为9㎜。其特点是价格便宜,但遇水遇潮容易软化或分解。 普通石膏板一般用于大面积吊顶和室内客厅、餐厅、过道、卧室等对防水要求不高的地方,可以做隔墙面板,也可做吊顶面板。

二、防水面板 1、硅钙板: 硅钙板又称石膏复合板,它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性能,在室内空气潮湿的情况下能吸引空气中水分子、空气干燥时,又能释放水分子,可以适当调节室内干、湿度、增加舒适感。石膏制品又是特级防火材料,在火焰中能产生吸热反应,同时,释放出水分子阻止火势蔓延,而且不会分解产生任何有毒的、侵蚀性的、令人窒息的气体,也不会产生任何助燃物或烟气。 硅钙板与石膏板比较,在外观上保留了石膏板的美观;重量方面大大低于石膏板,强度方面远高于石膏板;彻底改变了石膏板因受潮而变形的致命弱点,数倍地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在消声息音及保温隔热等功能方面,也比石膏板有所提高。 硅钙板一般规格为600*600,主要用于办公室、

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和分类

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分类 一、新材料作文的概念 1、所谓“新材料作文”,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二、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区别: 1、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1)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请根据材料,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2)在文体要求上: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选文体”。 (3)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旧材料作文要求必须引述材料,新材作文则要求可引可不引。 (4)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或局部含意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 2、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作文

围绕“话题”X围展开; (2)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 (3)新材料作文要求从整体或自选角度进行创作,但自选角度也应与材料整体紧密相关,知道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否则,就容易走入偏题的歧途。 三、新材料作文分类 内容上可分为: 1、事例材料新闻事实、社会现象、故事等 该类作文的材料包括新闻事实、社会现象、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其审题切入角度是“抓关键语句”、“抓因果”,即由事实的结果探求原因,从而提炼出主旨。 【例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2010年高考某卷)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前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某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企业岗位分类

工作岗位分类 1、工作岗位分类的几个基本概念 1)职系:由工作性质和基本特征相似相近,而任务轻重、责任大小、繁简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的岗位所构成的岗位序列。一个职系就相当于一种专门职业,职系是岗位分类中的细类。 2)职组:由工作岗位性质和特征相似相近的若干职系所构成的岗位群。职组是岗位分类中的中小类。如:小学教师就是一个职系,教师就是一个职组。 3)职门:是工作性质和特征相近的若干职组的集合。职门是岗业分类中的大类。 4)岗级:在同一职系中,工作岗位性质、任务轻重、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岗位的集合。如:中学教师是一个职系,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教师分别是这一职系中的四个岗级。 5)岗等:是将工作性质不同,但工作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相同相近的岗位纳入统一的岗等。 刚等与岗级的区别:不是同一职系内不同岗位之间的等级划分,而是不同职系之间的相同相似岗位等级的比较和平衡。如:中学教师职系中的二等教师与机械操作职系中的五级车工可以划分为同一岗等。 2、工作岗位分类的内涵 工作岗位分类亦称岗位分类分级或岗位归级,在国家机关行政人事管理中,被称为职位分类。 岗位分级的最终结果,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岗位纳入由职组、职系、岗级和岗等构成的体系之中。 职系和职组是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岗位所进行的横向分类,岗级和岗等是按照岗位的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岗位所进行的纵向分级。 3、工作岗位分类的相关概念 1)岗位分级与职业分类标准的关系: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2)岗位分级与岗位分类:是工商企业和国家政府机关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 3)岗位分级与品位分类: 品位分类:是一种按照预定分类原则和方法根据人员的学历、资历及贡献大小等资格条件,将人员分成不同品级的人事制度,它是人员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培训、工资、奖惩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者的区别: ①分类标准不同。岗位分类以事为标准;品位分类以人为标准。 ②分类依据不同。岗位分类是根据工作或岗位的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进行,对事不对人;品位分类则根据对人员资历、学历、劳动态度、综合绩效和贡献率的分析,达到对人员进行分类的目的,对人不对事。 ③适应范围不同。岗位分类适用于专业性、机械性、事务性强的岗位;品位分类则适合于工作经常变化、工作效果不易量化的岗位或工作。 4、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一般单位应控制在两个层次以下,比较复杂的大型企业单位最多也不宜超过三个层次。 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而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则应以它们具体的职能来划分。 3)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应以实用为第一原则,不宜将类别划分得过细。 5、生产与管理岗位统一岗等的基本要求 1)要充分考虑岗位工作任务难易程度。 2)要考虑对员工行为激励的程度。 3)要体现企业员TEE资管理的策略。 6、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工作岗位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新材料定义和分类

新材料定义: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新材料按结构组成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照新材料的用途和性质,《中国新材料产品与技术指导目录》将新材料产品分为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稀土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碳材料、新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等十多类具体技术领域。 1、电子信息材料 (1)微电子材料:晶圆、封装料、光刻胶、金丝、浆料、电子化学品、IGBT、功率MOS (2)光电子材料:光棒光纤、光器件、光盘、磁记录材料 (3)平板显示材料:偏光片、滤光片、玻璃、液晶、PDP稀土荧光粉、OLED发光料 (4)固态激光材料:人工晶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特种玻璃、镀膜材料 2、节能新材料 (1)半导体照明材料:衬底、外延片、MO源、高纯气体、封装料

(2)光伏电池材料: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玻璃 (3)新能源材料:燃料电池电极、固体氧化物、二次电池电极、膜、锂离子聚合物、储氢合金粉及其他储氢材料 3、纳米材料 4、先进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芳纶、碳化硅、石墨、硼纤维、钢纤维、晶须、人工合成耐磨材料、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硬质合金刀片、摩擦材料、复合材质材料 5、先进金属材料 (1)超级钢:新普碳、超合金、复相、专用钢、耐高温耐磨耐腐蚀材料、特种材、非晶合金(金属玻璃) (2)贵金属与有色:高纯贵金属、铝镁钛轻合金及材、特种铜材 6、化工新材料 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特种橡胶、特种纤维、特种涂料、制冷剂、精细化工产品 7、先进陶瓷材料 功能陶瓷(微波、瓷介电子元件、压电、敏感、透明)结构陶瓷(蜂窝、耐磨、高温、高韧、涂层、陶瓷基复合) 8、稀土材料 高纯稀土、助剂、催化剂、永磁、发光、储氢 9、磁性材料 软磁、永磁、磁记录材料、磁器件

新材料详细分类和技术内容

2007年《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确立的新材料技术 分类技术内容 新能源材料核工程用特种材料:高纯海绵锆及核级锆与锆合金、锆合金的表面改 性,核级不锈钢、耐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镍基合金、抗液体钠腐蚀 的材料、抗氢脆材料、抗高温热腐蚀低合金钢,耐腐蚀、抗辐照脆化、 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的高强度压力壳钢和2-3级设备超厚超宽钢板和 锻件,安全运行监测控制用低熔点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 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高效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 温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低辐射玻璃。 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光学玻璃材料,环保型可降 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工程环保涂料,电子电器产品限用物质替 代材料,材料的可循环回收技术,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技术,建筑材 料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及标准物质。 新型功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功能陶瓷、功能薄膜、人工晶 体等信息材料,气敏、湿敏、磁性液体、巨应力及巨磁阻抗等传感材 料,氢的制备及分离、储氢合金和储氢容器、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 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汽液相分离膜材料, 烯烃等聚合物及清洁生产所需催化材料,高纯银、高纯铑、高纯铋、 高纯锑、高纯铟、高纯镓等高纯有色金属材料。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催化材料和纳米晶金属 材料,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纳米能源材料与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 料与技术,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纳米电子、光子、传感材料及器件, 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 加工、评价技术与装备研制,纳米材料规模化应用。 先进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双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 合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新型特殊结构复 合材料制备技术。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建筑材料分类 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 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 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建筑材料长期承受风吹、日晒、雨淋、磨损、腐蚀等,性能会逐渐变化,建筑材料的合理选用至关重要,首先应当安全、经久耐用。建筑材料用量很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通常建材费用占工程总造价的一半以上,因此在考虑技术性能时,必须兼顾经济性。 建筑材料定义分类: 1.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定义: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通称为建筑材料。 知识点滴:万里成城:(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总长度大约有十万里以上!所用建筑材料:土、石、木料、砖、石灰。关外有关、城外有城,其材料运输量之浩大、工程之艰巨世所罕见

知识点滴:河北赵州石桥 建于1300多年前(桥长约51m ,净跨37m ),建造该桥 的石材为青白色石灰岩。比意大利人建石拱桥晚 400多年,但在 主拱肋与桥面间设计 “ 敞肩拱”比外国早了 1200多年。 分类: 按使用功能分类 按用途分 2. 土木工程与材料的关系 (1 )材料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的基础。 材料是构成土木工程建(构)筑物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其 质量基础。 在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 与材料有关的费用 占50%以上 (2)在实际工程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及管理,对工程成 本影响很大。 一年以后出现了许多裂纹, 后来要铲去重新铺沥青混凝土, 大大增加了工 (1) 按化学组成分类 比如广东某跨海桥,其桥面原来使用的钢纤维混凝土, 使用 从而

通路与渠道的定义及区别

通路与渠道 通路 是指将产品从制造者(生产者)移转至使用者(消费者)的过程;而参与这个交易过程的所有厂商,即构成所谓的「通路」(Channel),亦称之为「营销通路」或「配销通路」。 通路的功能通路的厂商提供流通商品更多的附加价值。通路厂商提供下列其中一或数项功能: 一、将生产者所生产的大批量产品,重新包装成为一般消费者所能零买的小额数量。 二、调配消费者所需的产品种类。 三、在制造出产品后,与消费者购买此项产品前,进行保管的功能。 四、把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地方。 五、提供产品信息给消费者,也提供消费者的市场信息给生产厂商。 通路的主要成员 零售商 所谓「零售」是指直接把产品或服务销售给客户,以供其个人或家计单位作最终使用的一切活动称之。 零售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为顾客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如良好的购物环境、提供有信誉品牌的商品、销售人员的解说、地点设置之便利性等。 批发商 所谓「批发」,是指所有把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的各种活动称之。其销售对象必须是“准备把该产品或服务再销售出去的人或组织”,或是“把该产品或服务供其它商业用途的人或组织”,而非最终消费者或家计单位。 「批发商」是指主要是从事批发活动的组织。 网络中的通路: 品牌通路与通路品牌 现在大家都在谈通路,谈渠道的建设与变革,这是个好事情,说明我们的企业开始真正将通路不畅的问题提上的日程,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将有助于我们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中国葡萄酒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业链的上游技术、原料等方面开始向产业链的下游转移,可以预见的是,通路将成为下一步焦点话题。因为产业链的上游因素决定了你的产品质量,而真正问题是你能不能将你的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职位职级职等划分原则

职位职级职等划分原则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职级职等划分原则 一、目的 公司职位管理系统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了更好的、更清晰地为公司员工成长发展、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绩效管理提供更规范、更有效的依据。特制定本原则。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在职的全职员工。 三、相关定义 1、职系是一个组织中责任性质相近的岗位组合。一般以岗位所具备的功能和工作属类为主要依 据,将多个岗位分类归并而成岗位群组。这些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但共同承担着企业的某项重要功能的实现。公司职系分为管理职系、职能职系、现场业务职系、销售职系、技术职系五个职系。 2、职级是指一类职责、技能等相近的岗位进行归类,形成的职位大类。例如:普通职员级、主 管级、经理级等。 3、职等是指根据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经验、学历以及职责、权限等任职要求,纵向 切分的职位等级。 四、职系划分办法 1、按照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将公司职系分为管理职系、职能职系、现场业务职系、销售职系、 技术职系五个职系。如下: 管理职系,指以组织资源、控制资源、协调关系,对公司各项事务进行最后决策和运维管理为核心职责的职位群。 职能职系,指以给各业务部门及公司事务提供支持、服务或行使一定行政管理职能为主要职责的职位群。 现场业务职系,指以围绕公司业务产品开展现场作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位群。 销售职系,指以开拓市场以及通过直接业务活动而带来经济效益为主要职责的职位群。 技术职系,指以专业技术为核心服务于公司的职位群。 2、各职系包含的职位类型:

五、职级职等划分办法 职级是同一职系岗位在级别上的区分,职等是同一岗位在能力水平上的区别。 1、管理职系职级职等划分 2、职能职系职级职等划分 3、现场业务职系职级职等划分

(完整word版)建筑材料性质与分类

建筑材料按使用功能分类: 1. 结构材料:主要技术性能要求是具有强度和耐久性。常用的:混凝土、钢材、石材等。 2. 围护材料: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绝热性,防水、隔声性能等。 常用的:砖、砌块、板材等。 3. 功能材料:主要是指满足某些建筑功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吸声隔声材料、密封材料等。 材料的许多性能,如强度、吸湿性、吸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吸声性都与材料的孔隙率及空隙特征有关。 孔隙率: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占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率。 1. 材料与水接触时,根据其是否能被水所润湿,分为亲水、憎水材料。 2. 亲水性材料:混凝土、砖、石、木材、钢材等;大部分有机材料属于憎水性材料,如沥青、塑料等。憎水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水性、防潮性,常用作防水材料。也可用与对亲水性材料进行表面处理,降低吸水率,提高抗渗性。 3. 材料吸水率不仅与材料的亲水性、憎水性有关,还与材料的孔隙率以及孔隙构造特征有关。细小开口孔越多,吸水率越大。闭口孔隙水分不能进入,而粗大开口孔隙水分不易留存,故吸水率较小。 材料吸水或吸湿后均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1.材料长期在饱和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成为材料的耐水性。 2.抗渗性:材料抵抗压力水或其他液体渗透的性质。其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构造特征有关。密室和闭口孔隙材料,不会发生渗水现象;较大孔隙率,且开口孔越多的亲水性材料,其抗渗性越差。 3.抗冻性: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而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破坏原理,材料内

部孔隙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应力造成。抗冻性取决于材料的吸水饱和程度、孔 隙特征以及抵抗冻胀应力的能力,密实材料、具有闭口孔隙体积的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对冰冻具有一定抵抗能力。抗冻性是评定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4. 材料的热导率与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体积密度、孔隙率及孔隙特征、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一般非金属材料绝热性优于金属材料,材料的体积密度小、孔隙率大、闭口孔多、孔分布均匀、孔尺寸小、材料含水率小时,材料的导热性差、绝热性好。材料在受潮或吸水时,其热导率显著增大,绝热性能变差。 5. 比强度是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比强度等于材料的强度与体积密度的比值。 6. 材料的耐久性是一项综合性能,一般包括抗渗性、抗冻性、耐腐蚀性、抗老化性、抗碳化、耐热性、耐旋光性。不同材料,其性质和用途不同,对耐久性的要求也不同。 胶凝材料 1. 胶凝材料:指能将块状、散粒状材料黏结为整体的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有机胶凝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根据硬化条件分为气硬性、水硬性胶凝材料两类。 2. 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凝结、硬化,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凝胶材料;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一般只适用于地上或干燥环境、不宜用与潮湿环境与水中。 3.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凝结、硬化,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各种水泥。既适用于干燥环境,又适用与潮湿环境与水中。 石灰:生石灰熟化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其放热量和放热速度都比其他胶凝材料大得多。生石灰熟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积增大1~2.5 倍。过火石灰熟化十分缓慢,其可能在石灰应用之后熟化,其体积膨胀,造成起鼓开裂。为了消除过火石灰在使用中造成的危害,石灰膏应在储灰坑中存放半个月以上,方可 使用。这过程称为“陈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覆盖一层水,以隔绝空气,防止石灰浆表面碳化。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二、课程性质 1.研读对象:本课程的研读对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2.课程特点:本课程是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极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学习本课程时,应具备化学、物理学、材料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基本量具的能力。 (2)本课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施工、钢结构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3)岩石的形成、构造及成分,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讲述,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石料技术性质的关系。 (4)金属的焊接、冷加工工艺在钢结构及水利工程施工中讲授,建筑钢材的抗拉、抗压及抗弯试验在材料力学中进行。 三、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和试验的基本性能,

为学习有关基础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实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的同时,具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使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完成各种材料的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工程实践的配合,丰富了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总教学时数为56 学时,全部在第一学期完成,其中讲课学时48 学时,实验学时为8 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任务,内容与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着重讲述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内容、

岗位分类

岗位分类 岗位分类是指将所有的工作岗位即职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从横向上讲);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从纵向上讲),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什么是岗位分类 1、职系(Series):是指一些工作性质相同,而责任轻重和困难程度不同,所以职级、职等不同的职位系列。简言之,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机械工程职系)。 2、职组(Group):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综合而成为职组,也叫职群。例: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职组包括17个职系。 3、职级(Class):职级是分类结构中最重要的概念。指将工作内容、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皆很相似的职位划为同一职级,实行同样的管理使用与报酬。(每个职级的职位数并不相同,小到一个,多到几千)。 4、职等(Grade):工作性质不同或主要职务不同,但其困难程度、职责大小、工作所需资格等条件充分相同之职级的归纳称为职等。

同一职等的所有职位,不管它们属于哪个职系的哪个职级,其薪金报酬相同。 岗位分类结构应建立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它以职位为基本元素,以职系、职组为横坐标,以职级、职等为纵坐标交叉构造而成。 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岗位分级、品位分类的联系: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职业分类对企业中的岗位分类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而岗位分类又为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益的补充。岗位分类适用于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机构,而岗位分级适用于实行岗位分类以外的各种企事业单位。岗位分级与品位分类的区别: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依据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岗位分类的最终结果岗位分类的最终结果,是将企事单位的所有岗位纳入由职组、职系、岗级和岗等构成的体系之中。 职组和职系是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岗位所进行的横向分类,岗级和岗等是按照岗位的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要是指标对岗位所进行的纵向分级。 岗位分类的原则“因事设职”是岗位分类的总原则。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应依据的原则: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说明书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说明书 0 绪论 0.1 建筑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建筑材料是指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它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性能、种类、规格及合理使用,将影响工程的坚固、耐久、美观等工程质量。若选择、使用材料不当,轻则达不到预期效果,重则会导致工程质量降低甚至酿成工程事故。同时,建筑材料对工程技术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材料的出现往往促使工程技术的革新,而工程变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常常促进新材料的诞生。 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如表0.1所示。

0.2 建筑材料的发展 利用建筑材料改造自然、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远在新石器时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利用土、石、木、竹等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据考证,我国在4 500年前就已有木架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能够对天然原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出现了人造建筑材料,使人类突破了仅使用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修建房屋、寺塔、陵墓和防御工程。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西周初期已有烧制的瓦,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有了烧制的砖,始建于公元前475年的万里长城,所使用的砖石材料就达1亿m3。山西五台山木结构的佛光寺大殿已有千余年历史。2 000年前的古罗马已用石灰、火山灰、砂和砾石配制混凝土,建造著名的万神庙、斗兽场的巨大墙体。 17世纪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建筑、桥梁、铁路和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有了较高的要求。17世纪70年代在工程中开始使用生铁,19世纪初开始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出现了钢结构的雏形。自19世纪中叶开始,冶炼并轧制出强度高、延性好、质地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钢丝和钢索,钢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建筑物的跨度从砖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百米、几百米乃至现代建筑的上千米。 19世纪20年代,英国瓦匠约瑟夫·阿斯普丁发明了波特兰水泥,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混凝土。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利用混凝土受压、钢筋受拉,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从而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差、刚度低的缺点,20世纪30年代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土木工程跨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建筑材料生产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自1995年后,我国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石墨、滑石等部分非金属矿产品产量已知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建筑工程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使用的建筑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轻质、高强、耐久、高效,方便施工等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的建筑材料,是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随着人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与土地,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原料资源,尽量利用工业废料,也是建筑材料发展的一种趋势。 0.3 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建筑材料的产量及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的用量相当大,据统计,在工程总造价中,材料费所占比重可达50%~70%。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及质量,对建筑结构的形式、使用年限、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有直接影响。

岗位分类分级

岗位分类分级 什么是岗位分类 岗位分类是指将所有的工作岗位即职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从横向上讲);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从纵向上讲),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1、职系(Series):是指一些工作性质相同,而责任轻重和困难程度不同,所以职级、职等不同的职位系列。简言之,一个职系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机械工程职系)。 2、职组(Group):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综合而成为职组,也叫职群。例: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职组包括17个职系。 3、职级(Class):职级是分类结构中最重要的概念。指将工作内容、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皆很相似的职位划为同一职级,实行同样的管理使用与报酬。(每个职级的职位数并不相同,小到一个,多到几千)。 4、职等(Grade):工作性质不同或主要职务不同,但其困难程度、职责大小、工作所需资格等条件充分相同之职级的归纳称为职等。同一职等的所有职位,不管它们属于哪个职系的哪个职级,其薪金报酬相同。 岗位分类结构应建立在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之上,它以职位为基本元素,以职系、职组为横座标,以职级、职等为纵座标交叉构造而成。 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岗位分级、品位分类的联系:岗位分类与职业分类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职业分类对企业中的岗位分类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而岗位分类又为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益的补充。岗位分类适用于国家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机构,而岗位分级适用于实行岗位分类以外的各种企事业单位。岗位分级与品位分类的区别: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依据不同;适用范围不同。 岗位分类的原则 “因事设职”是岗位分类的总原则。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应依据的原则: 1、系统原则 岗位设置和划分,不能孤立地、局部地去看,而应该从各职位的相互联系上,从总体上去把握。一般而言,任何系统都具有5个特征: 1)集合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 2)相关性。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为一定的目的而存在。 4)整体性。一个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尽管每个要素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子要素,但是各个子要素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5)环境适应性。任何系统都必须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和其他有关的系统

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1、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是指能协助个人、团体或企业创造价值的有用信息。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媒介,知识是人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利用自然产生的信息成果!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把企业内部各种存放在员工头脑中的有用信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呈现出来(让知识从隐形到显性);能协助企业、组织或个人,透过信息科技,将知识经由创造、分类、储存、分享、更新,为企业或个人带来实质价值的管理流程与策略,主要重点管理内容为文件管理、核心专长管理及知识社群管理。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潜力的发展和利用 知识管理需要关注四大维度,即:中心思想、时间、地点、对象 知识管理是动态、是相对的、是全局性变量 知识管理的过程:一般分成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知识的创新四个过程 对象属性:什么是知识对100个人来讲有100个不同的答案,所以知识具有对象的属性 时间属性:今天对我来讲是知识,但是明天可能就是垃圾,

所以知识具有时间的属性 地理属性:中国的环境治理知识对美国来讲可能就是垃圾,所以知识具有地域的属性 所以,知识对于企业就像"空气"对于人一样重要。知识管理就是大气管理——空气不是用瓶子就能够管理起来的,空气一定是靠环境治理、开窗通风、植树造林等来解决,所以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也是仅凭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就能够解决的,独立知识管理系统就像用一个瓶子把知识罐装好,这有时候可能会坏了一个企业。 知识管理最为核心的两点:第一需要一个开放共享的企业文化,第二需要让知识的积累、共享、利用和创新与协同(oa)软件结合在一起,让知识来源于工作、分享于工作,让知识管理做到真正的有源之水,这是自然的知识管理之道。所以,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最为关键的两点:有效方便积累(自动归档)、快速个性化展现(强大搜索引擎)! 对于组织来讲,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隐性知识怎么转化成显性知识?——如何真正让企业内部的大脑互联 个人的知识发展怎么与企业的知识发展步调一致——确保共同利益 知识的生命周期如何管理?——知识具有时间属性 知识管理的模式:到底是"出版模式"还是"中介模式"——知识具有过程属性 到底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垃圾?——知识具有对象属性

新材料的界定与分类

新材料 新材料的界定与分类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 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 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电子信息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是指在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新型元器件基础产品领域中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介质陶瓷和热敏陶瓷为代表的电子陶瓷材料;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磁存储和光盘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贮氢材料和锂离子嵌入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等。这些基础材料及其产品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材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着大尺寸、高均匀性、高完整性、以及薄膜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SiC、GaN、ZnSe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有机显示材料以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等。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电源中的氢能等。新能源材料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储氢电极合金材料为代表的镍氢电池材料、嵌锂碳负极和LiCoO2正极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Si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铀、氘、氚为代表的反应堆核能材料等。

最新建筑材料基础知识

? 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硫系化合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及碲化物)和硅酸盐、钛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等含氧酸盐为主要组成的无机材料的泛称。 分类 分为普通的(传统的)和特种的(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 ? 了解胶凝材料及其分类 胶凝材料,又称胶结料。在物理、化学作用下,能从浆体变成坚固的石状体,并能胶结其他物料,制成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复合固体的物质。 胶凝材料分为有机胶凝材料和无机胶凝材料两大类。无机胶凝材料按照硬化条件,又可分为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和非水硬性胶凝材料(石灰石膏),一般为粉末状固体,在使用时用水或水溶液搅拌成浆体。 ? 了解硅酸盐的基本理论 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 熟悉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 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 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1.密度 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V----密度ρ 材料的表观体积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表观密度ρ0 材料的堆积体积V0,: 在堆集状态下的总体外观体积---堆积密度ρ0′ ? 2孔隙率: 00(1)100%(1)100%V P V ρρ =-?=-? ? 空隙率:000 0(1)100%(1)100%V P V ρρ''=-?=-?' ? 与水有关的性质 1. 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 润湿角---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交点处,沿水滴表面的切线与水和固体接触面所成的夹角。润湿角θ<90? 时,为亲水性材料;θ>90? 时,为憎水性材料:钢材、玻璃、塑料、沥青 2、吸水性与吸湿性 吸湿 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用含水率表示含水率是指材料中所含水的质量占其干质量的百分率,用W h 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100?-=g g s h m m m W ?????----------););%g m g m W g s h 量(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材料在含水状态下的质)材料的含水率(吸水性是指材料与水接触吸收水分的性质,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表示,吸水率用两种表示方式 质量吸水率 %100?-= g g b m m m m W ?????----------););%g m g m W g b m 量(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的质量(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