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第1,2,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习题1.1

1、(1)否

(2)否

(3)是,真值为0

(4)否

(5)是,真值为1

2、(1)P:天下雨Q:我去教室┐P →Q

(2)P:你去教室Q:我去图书馆P →Q

(3)P,Q同(2)Q →P

(4)P:2是质数Q:2是偶数P∧Q

3、(1)0

(2)0

(3)1

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

1、(1)是

(2)是

(3)否

(4)是

(5)是

(6)否

2、(1)(P →Q) →R,P →Q,R,P,Q

(2)(┐P∨Q) ∨(R∧P),┐P ∨Q,R∧P,┐P,Q,R,P

(3)((P →Q) ∧(Q →P)) ∨┐(P →Q)),(P →Q) ∧(Q →P),┐(P →Q),P →Q,(Q →P),P →Q,P,Q,Q,P,P,Q

3、(1)((P →Q) →(Q →P)) →(P →Q)

(2)((P →Q) ∨((P →Q) →R))→((P →Q) ∧((P →Q) →R))

(3)(Q →P∧┐P) →(P∧┐P →Q)

4、(P →Q) ∨((P∧Q) ∨(┐P∧┐Q)) ∧(┐P∨Q)

习题1.3

1、(1)I(P∨(Q∧R)) = I(P)∨(I(Q)∧I(R)) = 1∨(1∧0) = 1

(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

(3)I((P←→R)∧(┐Q→S)) = (1←→0)∧(┐1→1) = 0∧1 = 0

(4)I((P∨(Q→R∧┐P))←→(Q∨┐S)) = (1∨(1→(0∧┐1)))←→(1∨┐1) = 1←→1 = 1 (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

2、(1)

P Q P→Q Q∧(P→Q) Q∧(P→Q)→P

0 0 1 0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2)

P Q R Q∧R ┐(P∨(Q∧R)) P∨Q P∨R (P∨Q)∧(P∨R) 原式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1 0 0 1 1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1 0 0 0 0 1 1 1 0

1 0 1 0 0 1 1 1 0

1 1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0

(3)

P Q R P∨Q Q∧P P∨Q→Q∧P P∧┐R 原式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0 0 0 1

1 0 0 1 0 0 1 1

1 0 1 1 0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3、(1)原式<=>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

(2)原式<=> ┐T∨(┐(┐P∨Q)∨(┐┐Q∨┐P)) <=> (P∧┐Q)∨(Q∨┐P)

<=>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

(3)原式<=>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

(4)原式<=> P∧(Q∨R)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

(5)原式<=>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足式

(6)原式<=>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7)原式<=> (┐P∨P∨Q)∧┐P <=> (T∨Q)∧┐P

<=> T∧┐P <=> ┐P 原式为可满足式

(8)原式<=> ┐((P∨Q) ∧(┐Q∨R))∨(┐P∨R) <=> (P∧┐Q)∨(Q∧┐R)∨(┐P∨R) <=> ((P∧┐Q)∨┐P)∨((Q∧┐R)∨R)

<=>(( P∨┐P)∧(┐Q∨┐P))∨(( Q∨R)∧(┐R∨R))

<=>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

4、(1)左<=> ┐P∨┐Q∨P <=> ┐┐P∨(┐P∨┐Q) <=> 右

(2)左<=> ┐(┐P∨Q) <=> 右

(3)左<=> ┐(P∧Q)∨P <=> ┐P∨┐Q∨P <=> T∨┐Q <=> 右

(4)左<=> ┐(P→Q)∨┐(Q→P) <=> (P∧┐Q)∨(Q∧┐P) <=> 中

<=> ((P∧┐Q)∨Q)∧((P∧┐Q)∨┐P)

<=> (P∨Q)∧(┐Q∨Q)∧(P∨┐P)∧(┐Q∨┐P)

<=> (P∨Q)∧┐(P∧Q) <=> 右

(5)左( P Q) ( R Q) (P Q) Q 右

5.(1)左Q P Q 右

(2)(P (Q R)) ((P Q) (P R))

( P Q R) ( P Q) ( P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P) ( Q P)) R

(P Q R) ( Q P R)

(P Q R) (P Q R)

T

故P (Q R) (P Q) (P R)

(3).(P Q) (P P Q)

( P Q) P (P Q)

( P Q) ( P P) ( P Q)

( P Q) ( P Q)

T

故P Q P P Q

(4).((P Q) Q) P Q

( ( P Q) Q) P Q

(( P Q) Q) P Q

( P Q) (Q Q) P Q

(P Q) (P Q)

T

故(P Q) Q P Q

(5).((P P) Q) ((P P) R) (Q R)

(( T Q) ( T R)) Q R

(Q R) Q R

Q R Q R

Q T

T

故((P P) Q) ((P P) R) Q R

(6)左(Q F) (R F)

( Q F) ( R F)

Q R

R

R Q 右

6.(1)原式( P Q R)

(2)原式P Q P (P Q P)

(3)原式P (Q R P) P Q R ( P Q R)

7.(1)原式( P Q P)

(2)原式( P Q R) P Q ( ( P Q R) P Q)

(3)原式P Q (R P) (P Q (R P))

8. (1) (P Q) (( P ( P Q)) R) P

(2)(P Q R) ( P R)

(3)(P F) (Q T)

习题1.4

1.(1)原式( P Q) (( P Q) (Q P))

( P Q) (Q P)

(P Q) Q P

Q P,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

(2)原式(( P Q) ( P Q)) ( ( P Q) ( P Q))

(P Q) (P Q) 析取范式

P (Q Q)合取范式

(3)原式P Q S ( P Q)析取范式

( P ( P Q)) Q S

P Q S合取范式

(4)原式P P Q Q 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

2.(1)原式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

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R) (P Q R) (P Q R)

(2)原式(P Q) R

(P Q (R R)) ((P P) R)

(P Q R) (P Q R) (P Q) ( P R)

(P Q R) (P Q R) (P (Q Q) R) ( P (Q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 P Q 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 (3)原式( P (Q R)) (P ( Q R))

(( P (Q R)) P) (( P (Q R)) ( Q R))

( P P) (Q P R) ( P Q R) (Q R Q R)

(P Q R) ( P Q R)

为真的解释是:000,111

(4)原式P P Q Q R P Q 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

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 P Q R) (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3.(1)原式P Q P Q T主合取范式,无为假的解释。

(2)原式(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为真的解释为:111,011,001,000,故为假的解释为:010,100,101,110

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P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3)由2.(2)知,原式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故为假的解释是:000,010,110.

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 Q R) (P Q R) ( P Q R)

(4)由2.(4)知,原式为假的解释是:000,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 Q

R

4.(1)左式( P Q) ( P R)

( P Q (R R)) ( P (Q Q) R)

( P Q R) ( P Q R) ( P Q R)

右式P (Q R) ( P Q) ( P R)

( P Q R) ( P Q R) ( P Q R)

故原式成立。

(2)左式(P∧┐Q)∨(P∧Q),

右式(P∨P)∧(┐Q∨P) P∧(P∨┐Q)P (P∧┐Q)∨(P∧Q),故原式成立

(3)左式(P∧Q)∧┐(P∧Q)F,主析取范式

右式┐(P∨Q)∧(P∨Q)F,

故原式成立

(4)左式T∨(P∧Q)T,主合取范式

右式┐(P∧Q)∨(P∧Q)T,

故原式成立

习题1.5

1.(1)①P∧Q 前提

②P ①,化简

③P→(Q→R) 前提

④Q→R ②,③,MP

⑤Q ①,化简

⑥R ④,⑤,MP

(2)①R 前提

②┐(Q∧R)前提

③┐Q∨┐R ②,E11

④┐Q ①,③,析取三段论

⑤┐P∨Q 前提

⑥┐P ④,⑤,析取三段论

(3)①┐S 假设前提

②S∨P 前提

③P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P→Q)∧(P→R)前提

⑤P→Q ④,化简

⑥P→R ⑤,化简

⑦Q ③,⑤,MP

⑧R ③,⑥,MP

⑨Q∧R ⑦,⑧,合取引入

⑩┐(Q∧R)前提

?(Q∧R)∧┐(Q∧R)⑨,⑩,合取引入

?F ?,E21

故原推理成立

(4)①┐R 假设前提

②(P→Q)→R 前提

③┐(P→Q)①,②,拒取式

④P∧┐Q ③,E14,E10

⑤Q∧T 前提

⑥P∧┐Q∧Q∧T ④,⑤,合取引入

⑦F ⑥,E21,E17

故原推理成立

2.(1)①P 附加前提

②┐P∨Q 前提

③Q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Q∨R 前提

⑤R ③,④,析取三段论

⑥R→S 前提

⑦S ⑤,⑥,MP

⑧P→S CP

(2)①P 附加前提

②P→Q 前提

③Q ①,②,MP

④P∧Q ①,③,合取引入

⑤P→P∧Q CP

(3)①P∧Q 附加前提

②P ①,化简

③P∨Q ②,附加规则

④P∨Q→R 前提

⑤R ③,④,MP

⑥P∧Q→R CP

(4)①P 附加前提

②Q 附加前提

③P→(Q→R)前提

④Q→R ①,③,MP

⑤R ②,④,MP

⑥Q→(R→S)前提

⑦R→S ②,⑥,MP

⑧S ⑤,⑦,MP

⑨P→Q→R CP

3.(1)①┐(┐P)假设前提

②P ①,E1

③P→┐Q 前提

④┐Q ②,③,MP

⑤Q∨┐R 前提

⑥┐R ④,⑤,析取三段论

⑦R∧┐S 前提

⑧┐R∧R∧┐S ⑥,⑦,合取引入

⑨F ⑧,E21,E17

故原推理成立

(2)①┐(R∨S)假设前提

②┐R∧┐S ①,E10

③┐R ②,化简

④┐S ②,化简

⑤P→R 前提

⑥Q→S 前提

⑦┐P ③,⑤,拒取式

⑧┐Q ④,⑥,拒取式

⑨┐P∧┐Q ⑦,⑧,合取引入

⑩┐(P∨Q)⑨,E10

?P∨Q 前提

?┐(P∨Q)∧(P∨Q)⑩,?,合取引入

?F ?,E21

故原推理成立

(3)1.┐(┐S) 假设前提

2.S 1,E1

3.S→┐Q 前提

4.┐Q 2, 3,MP

5.┐R Q 前提

6.(┐R→Q) ∧(R→┐Q) 5,E15

7.┐R→Q 6,化简

8.R 4, 7,拒取式

9.┐R 前提

10.R∧┐R 8,9,合取引入

11.F 10,E21

故反推原理正确

(4) 1.┐(P Q) 假设前提

2.┐(P→Q)∨┐(Q→P) 1,E15,E11

3.┐(P→Q) →┐(R∨S) 前提

4. (Q→P) ∨┐R 前提

5.┐(Q→P) →┐R 4,E14

6.┐(R∨S) ∨┐R 2,3,5构造二难性

7.┐((R∨S) ∧R) 6,E11

8.┐R 7,E13

9.R 前提

10.┐R∧R 8,9合取引入

11.F 10,E21

故反推原理正确

4 (1)先证├┐┐A→A

①┐┐A 附加前提

②┐┐A→(┐A→┐┐┐A) P31例1.5.7中用┐A置换

用┐┐┐A置换A

③(┐A→┐┐┐A) ①,②,MP

④(┐A→┐┐┐A) →(┐┐A→A) L3中用┐┐A置换B

⑤┐┐A→A ③,④,MP

⑥A ①,⑤,MP

⑦┐┐A→A 演绎定理

再证├A→┐┐A

①┐┐┐A→┐A 上述结论中用┐A置换A

②(┐┐┐A→┐A) →(A→┐┐A) L3中用┐┐A置换A,用A置换B

③A→┐┐A ①,②,MP

最后证├((B→A) →(┐A→┐┐B))

①B→A 附加前提

②┐┐B→B 上述结论

③┐┐B→A ①,②,HS

④A→┐┐A 上述结论

⑤┐┐B→┐┐A ③,④,HS

⑥(┐┐B→┐┐A) →(┐A→┐B) L3中用┐B置换A,用┐A 置换B

⑦┐A→┐B ⑤,⑥,MP

⑧(B→A) →(┐A→┐B) 演绎定理

(2)先证├┐(A→B) →A

①┐(A→B) 附加前提

②┐A→(A→B) P31,例1.5.7

③(┐A→(A→B)) →(┐(A→B) →┐┐A) (1)

④┐(A→B) →┐┐A ②,③,MP

⑤┐┐A ①,④,MP

⑥┐┐A→┐A 上述结论

⑦A ⑤,⑥,MP

⑧┐(A→B) →A 演绎定理

再证├┐(A→B) →(B→A)

①┐(A→B) →A 上述结论

②A→(B→A) L1

③┐(A→B) →(B→A) ①,②,HS

习题1.6

1. P→Q┐P∨Q(P↓P) ∨Q┐((P↓P) ↓Q) ((P↓P) ↓Q)↓((P↓P) ↓Q)

(P∨Q) ∧R┐(┐(P∨Q) ∨┐R) ┐((P↓Q) ∨(R↓R))

(P↓Q) ↓(R↓R)

2. P∧(Q→R) P∧(┐Q∨R) ?(P∧┐Q) ∨(P∧R) ?┐(P↑┐Q) ∨┐(P↑R) ?┐((P↑(Q↑Q)) ∧(P↑R)) ?(P↑(Q↑Q)) ↑(P↑R)

3.(1)左式?P∧Q?┐(┐P∨┐Q) ?右式

(2)左式?P∨Q?┐(┐P∧┐Q) ?右式

4.(1)否,见P33,例1.6.1

(2)否,见P33,例1.6.1

(3)是,P→Q ?┐(P Q),P∧Q?┐(┐P∨┐Q) ?┐(P→┐Q) ?

P ┐Q, P∨Q?┐P→Q?┐(┐P Q),P Q?(P→Q) ∧(Q→P) ?

┐(┐(P→Q) ∨┐(Q→P)) ?┐((P→Q) →┐(Q→P)) ?

(P→Q) ┐(Q→P) ?┐(P Q) (Q P)

{┐,}中去掉┐,无法表示否定,去掉,无法表示二元运算

(4 ) 否。{┐,→}为极小全功能集

(5 ) 否。因为没公式A(P,Q)仅含P,Q, ┐, ,则A(P,Q)仅在两种解释下为真,而P∧Q仅在一种解释下为真,故A(P,Q)与A不等价,即P∧Q不能用仅含┐?的公式等价地表示。(6)是。┐P ?P↑P,

P∧Q ?┐(P↑Q) ?(P↑Q) ↑(P↑Q),

P∨Q ?┐(┐P∧┐Q) ?┐P↑┐Q ?(P↑P) ↑(Q↑Q),

P Q?(P→Q) ∧(Q→P) ?┐((P→Q) ↑(Q→P)) ?

┐((P↑(Q↑Q)) ↑(Q↑(P↑P))) ?

((P↑(Q↑Q)) ↑(Q↑(P↑P))) ?((P↑(Q↑Q)) ↑(Q↑(P↑P)))↑((P↑(Q↑Q))↑(Q↑(P↑P))

(7) 否,由(6)知

(8)是,类似于(6)

习题2.1

1.(1)R(x):x是实数,M(x,y):x比y大,┐$x(R(x) ∧"y(R(y) →M(x,y)))

(2)R(x):x是实数,M(x,y):x等于y,N(z,x,y):z在x与y之间,"x"y(R(x) ∧R(y) ∧┐M(x,y) →$z(R(z) ∧N(z,x,y) ∧┐M(z,x) ∧┐M(z,y)))

(3)E(x):x是偶数,M(x):x是质数。$!x(E(x) ∧M(x))

(4)O(x):x是奇数,E(x):x是偶数。┐$x(E(x) ∧M(x))

(5)N(x):x是自然数,M(X):x+1=0, ┐$x(N(x) ∧M(x))

(6)N(x):x是自然数,M(x,y):x+1=y, "x(N(x) →$!y(N(y) ∧M(x,y)))

(7)M(x):x是火车,N(x):x是汽车,F(x,y):x比y快,"x(M(x) →$y(N(y) ∧F(x,y)))

2. (1)┐$xL(x,0)

(2) "x"y"z(L(x,y) ∧L(y,z) →L(x,z))

(3) "x"y(L(x,y)→$z(L(z,0) ∧G(f(x,z),f(y,z)))).其中f(u,v)=uv

(4) $x"yM(x,y,y)

(5) "x$yA(x,y,x)

3. (1) $!x(E(x) ∧M(x))

(2)N(x):x是自然数,F(x,y):x大于y,M(x,y):x-1=y

"x(N(x) ∧F(x,0) →$!y(N(y) ∧M(x,y)))

(3)M(x):x是平面上的点,N(x):x直线,F(z,x,y):z过x与y,

"x"y(M(x) ∧M(y) →$!z(N(z) ∧F(z,y,x)))

(4)M(x):x是平面上的点,N(x):x是平面上的直线,F(x,y):x在y上,G(x,y):x过y. H(x,y):x 平行y

"x"y(N(x) ∧M(y) ∧┐F(y,x) →$!z(N(z) ∧G(z,y) ∧H(z,x)))

4.(1)存在x,对任意y,有x*y=1;

(2)对任意x,存在y,使x*y=1.

(3)对任意x,存在y,使x*y=0

(4)存在x,对任意y,有x*y=0

(5)对任意x,存在y,使x*y=x

(6)存在x,对任意y,有x*y=x

(7)对任意x和y,存在y,使x-y=y

习题2.2

1. (1)x是约束变元,也是约束出现;y是自由变元,也是自由出现。

(2)x(P(x) ∨Q(x))中的x皆为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R(x)中的x为自由出现,也是自由变元

(3)x,y是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z是自由出现,也是自由变元。

(4)"x(P(x) ∧$xQ(x))中的x圴为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yR(z,y)中的y为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z和R(x,y)中的x与y为自由出现也是自由变元

2. (1) "的辖域为P(x) →Q(x,y); $的辖域为P(x)

(2) ",$的辖域均为R(x,y) ∨P(y)

(3) "x,"y的辖域为R(x,y) ∨P(y,z); $x的辖域为Q(x)

(4) ",$的辖域均为R(x,y)

3. (1) "zP(z) ∨"y$wR(w,y) ∨Q(x)

(2) "u(P(u,y) ∨Q(y)) ∧$vR(∏,v,z)

(3) $u"vP(v,u) →"wP(w,y) ∧$zR(x,z)

习题2.3

1. (1)P(1) ∨Q(1)=1.P(2) ∨Q(2)=1.原式在I下为1

(2)由(1)知,原式在I下为1

(3)P(1) ∧Q(1)=0,原式在I下为0

(4)P(1) ∧Q(1)=0,P(2) ∧Q(2)=0.原式在I下为0

(5)P(1) →Q(1)=1,原式在I下为0

(6)P(2) →Q(2)=1,原式在I下为1

(7)P(2)=0, "xP(x)=0;Q(1)=0, "xQ(x)=0,原式在I下为0

(8)P(1)=1, $xP(x)=1;Q(2)=1, $xQ(x)=1,原式在I下为1

2.(1)构造I1:DI1={α},, ,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β},, 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2) )构造I1:DI1={α},, , 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 , , 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3) 构造I1:DI1={α}, , 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 , 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4) 构造I1:DI1={α,β}, , 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 , 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3. (1)成立。若"xA(x) →"xB(x)为0,则"xA(x)为1,且"xB(x)为0,即"I,"α∈DI,A(α)为1,且$β∈DI,B(β)为0,则A(β) →B(β)为0,故"x(A(x) →B(x))在I下为0,从而原式成立。

(2)不成立。构造I: DI={α,β},, ,则A(α) →B(α)为0,故"x(A(x) →B(x))为0,而"xA(x), "xB(x)在I下均为0,故"xA(x) →"xB(x)在I下为1,从而("xA(x) →"xB(x)) →"x(A(x) →B(x))在I下为0,故原式不成立。

(3)成立。左式?┐$xA(x) ∨"xB(x) ?"x┐A(x) ∨"xB(x) "x(┐A(x) ∨B(x)) ?右式

(4)不成立。左式?"x(┐A(x) ∨B(x)) "x┐A(x) ∨"xB(x) ?┐$xA(x) ∨"xB(x) ?右式4. (1)左式?"x(A(x) ∨"yB(y)) ?右式

(2)左式?$x(A(x) ∧$yB(y)) ?$xA(x) ∧$yB(y) ?右式

(3)左式?"x(A(x) ∧"yB(y)) ?右式

(4)左式?$x(A(x) →$yB(y)) ?右式

(5)左式?"x(A(x) →"yB(y)) ?右式

5. 由$x(┐P(x) ∧┐Q(x)) $x┐P(x) ∧$x┐Q(x)知┐$x(┐P(x) ∧┐Q(x)) ┐($x┐P(x) ∧$x┐Q(x))

习题2.4

1.(1)反式?(xP(x) ∧x┐Q(x))∨(xQ(x) ∧yR(y)) ?"x(P(x) ∧┐Q(x) ) ∨(zQ(z) ∧"yR(y)) ?"x$z"y((P(x) ∧┐Q(x)) ∨(Q(z) ∧R(y)))

(2)反式?"yP(y) ∨("x┐Q(x) ∧"xR(x)) ?"yP(y) ∨"x(┐Q(x) ∧R(x))

?"y"x(P(y) ∨(┐Q(x) ∧R(x)))

(3)反式?$x"y┐P(x,y) ∨($xQ(x,y) ∧R(x)) ?$u"v┐P(u,v) ∨($uQ(u,y) ∧R(x)) ?$u"v(┐P(u,v) ∨(Q(u,y) ∧R(x)))

(4)反式?"y$x(P(x) ∧┐Q(x,y)) ∨"y┐R(y) ∨$xP(x) ?"y($x((P(x) ∧┐Q(x,y)) ∨P(x)))

∨"y┐R(y) ?"y$xP(x) ∨"y┐R(y) ?$xP(x) ∨"y┐R(y) ?$x"y(P(x) ∨┐R(y))

(5)反式?$x┐P(x) ∨$xQ(x) ?$x(┐P(x) ∨Q(x))

2. (1)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x"y((P(x) ∧┐Q(x)) ∨(Q(f(x)) ∧R(y)))

(2)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y "x(P(y) ∨(┐Q(x) ∧R(x)))

(3)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v(┐P(a,v) ∨(Q(a,y) ∧R(x)))

(4)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y(P(a) ∨┐R(y))

(5)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P(a) ∨Q(a)

3.不正确。由于$xP(x,y) ∧$xQ(x) $x(P(x,y) ∧Q(x)),故($xP(x,y) ∧$xQ(x))→$yR(y) $x(P(x,y) ∧Q(x)) →$zR(z)

习题2.5

1.由P37例

2.1.3知,即证明"x(M(x) →D(x)) ∧M(a) D(a)

①"x(M(x) →D(x)) 前提

②M(a) →D(a) ①,VS

③M(a) 前提

④D(a) ②,③,MP

2. (1) ①"x(P(x) →Q(x)) 前提

②P(z) →Q(z) ①,VS

③"y┐Q(y) 前提

④┐Q(z) ③,VS

⑤┐P(z) ②,④,拒取式

⑥"x┐P(x) ⑤,UG

(2)①┐$x(P(x) ∨Q(x)) 假设前提

②"x(┐P(x) ∧┐Q(x)) ①,Q1,E10

③$xP(x) 前提

④P(c) ③,ES

⑤┐P(c) ∧┐Q(c) ②,VS

⑥P(c) ∧┐P(c) ∧Q(c) ④,⑤,合取引入

⑦F ⑥,E21,E17

故反式成立

(3)①"xP(x) 附加前提

②P(y) ①,VS

③"x(P(x) →Q(x)) 前提

④P(y) →Q(y) ③,VS

⑤Q(y) ②,④,MP

⑥"xQ(x) ⑤,UG

⑦"xP(x) →"xQ(x) CP

(4)①$x(P(x) →R(x)) 前提

②P(c) →R(c) ①,ES

③"x(┐P(x) →Q(x)) 前提

④┐P(c) →Q(c) ③,VS

⑤"x┐Q(x) 前提

⑥┐Q(c) ⑤,VS

⑦P(c) ④,⑥,拒取式,E1

⑧R(c) ②,⑦,MP

⑨$xR(x) ⑧.EG

(5)①$x(P(x) ∧Q(x)) 前提

②P(c) ∧Q(c) ①,ES

③P(c) 化简

④"x(P(x) →Q(x) ∧R(x)) 前提

⑤P(C) →Q(c) ∧R(c) ④,VS

⑥Q(c) ∧R(c) ③,⑤,MP

⑦$x(Q(x) ∧R(x)) ⑥,EG

3.(1)①$xP(x) 附加前提

②P(c) ①,ES

③┐($xP(x) ∧Q(a)) 前提

④"x┐P(x) ∨Q(a) ③,Q3,E11

⑤┐P(c) ∨┐Q(a) ④,VS

⑥┐Q(a) ②,⑤,析取三段论

⑦$xP(x) →┐Q(a) CP

(2)①"x(P(x) ∨Q(x)) 前提

②P(y) ∨Q(y) ①,VS

③"x┐P(x) 前提

④┐P(y) ③,VS

⑤Q(y)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Q(x) ⑤,UG

(3)①┐"x(P(x) ∨Q(x)) 前提

②$x(┐P(x) ∨┐Q(x))①,Q4,E11

③┐P(c) ∨┐Q(c) ②,ES

④"xP(x) 前提

⑤P(c) ④,VS

⑥┐Q(c) ③,⑤,析取三段论

⑦$x┐Q(x) ⑥,EG

⑧┐"xQ(x) ⑦,Q4

4.(1)为真。

①$yP(y) 前提

②P(c) ①,ES

③"x(P(x) →Q(x)) 前提

④P(c) →Q(c) ③,VS

⑤Q(c) ②,④,MP

⑥$zQ(z) ⑤,EG

(2)为假。构造I:DI={α}, , ,则"x(P(x) ∨Q(x))为1,而"xP(x)为0,故"x(P(x) ∨Q(x)) →"xQ(x)为0.

(3)为真。

①"x(P(x) →Q(x)) 前提

②P(c) →Q(c) ①,VS

③┐Q(c) 前提

④┐P(c) ②,③,拒取式

⑤┐P(c) ∨Q(c) ④,附加规则

⑥P(c) →Q(c) ⑤,E14 ⑦$x(P(x) →Q(x)) ⑥,EG

习题4.1

1.(1)R={<0,0>,<0,2>,<2,0>,<2,2>}

(2)R={<1,1>,<1,2>,<2,1>,<2,2>,<3,1>} (3)R={<1,-1>,<1,1>,<2,-2>,<3,-3>} 2.(1)

2 M=????

??????001010010 1 3

(2) 0 3

M=?

?

???

????

???0000

11101110

1110 1 2

(3) M=???

?

??

?

???

???????

????

?0000000111111111000001111111

111111111111001111110 3.

+

+…+

=

|

|, A 上不同的m 元关系的个数==

4.A 上含元素最少和最多的二元关系分别是空关系Φ和全域关系AxA

习题4.2

1 (a)自反,反对称,可传递

(b)反对称,可传递

(c)自反,对称,可传递 (d)反自反,反对称 (e)反自反,反对称

(f)自反,反对称,可传递 2 (1)

:对称,

:对称,可传递,既不自反也不反自反

:反自反,对称,

:自反,对称,反对称,可传递

(2)

3 M= ?

?

???

????

???1000

01010011

0111 R 自反,对称 4 (a) M=

反自反,反对称,可传递

(b)M= 反自反,对称

(c)M= 不具有任何性质

5 a

B c

反自反,对称 a

b c :自反,反对称 a

b c

:对称,反对称,可传递

b c

习题4.3

1. R S ={<1,2>,<1,3>,<2,4>,<3,3>,<4,2>}.

R S ={<2,4>}.

R -S ={<1,2>,<3,3>}

R ={<1,1>,<1,3>,<1,4>,<2,1>,<2,2>,<2,3>,<3,1>,<3,2>,<3,4>,<4,1>,<4,2>,<4,3>,<4,4>}

1R 2R 保持自反,反自反,对称。但不保持反对称,如1R ={<1,2>},2R ={<2,1>}均反对称,

但1R 2R ={<1,2>,<2,1>}非反对称,也不保持传递,如1R ={<1,2>},2R ={<2,1>}均课传递,但1R 2R ={<1,2>,<2,1>}非可传递。

1R 2R 保持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可传递。

21R R -保持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但不保持自反,如1R ={<1,1>,<2,2>,<1,2>},2R ={<1,1>,<2,2>}均为{<1,2>}上的自反关系,但21R R -={<1,2>}

非自反,也不保持可传递,如1R ={<1,1>,<1,2>,<2,1>,<2,2>},2R ={<2,2>}均可传递,但

21R R -={<1,1>,<1,2>,<2,1>}非可传递。

1R A A -?保持对称,不保持自反。如A ={<1,2>},1R ={<1,1>,<2,2>}自反,1R A A -?={<1,2>,<1,2>}非自反,不保持反自反,如A ={1,2},1R ={<1,2>}反自反,1R A A -?={<1,1>,<2,1>,<2,2>}非反自反,不保持反对称,如A ={1,2},1R ={<1,1>}反对

称,1R A A -?={<1,1>,<2,1>,<2,2>}非反对称,不保持可传递,如A ={1,2},1R ={<1,1>}可传递,1R A A -?={<1,1>,<2,1>,<2,2>}非可传递,1~

R 保持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可传递。

21R R 保持自反性,不保持反自反,如1R ={<1,2>},2R ={<2,1>}均反自反,但21R R ={<1,1>}

非反自反,不保持对称,如1R ={<1,2>,<2,1>},2R ={<1,1>}均对称,但21R R ={<2,1>}非对称,不保持反对称,如1R ={<1,2>,<2,2>},2R ={<2,1>,<2,2>}均反对称,

21R R ={<1,1>,<1,2>,<2,1>,<2,2>}非反对称,不保持课传递,如1R ={<1,2>,<3,4>},2R ={<2,3>,<4,5>}均可传递,21R R ={<1,3>,<3,5>}

3.(1)S R ={,,,}, R R ={,,,,}

R S ={,,,,,}, S S ={,,}

(2) ??

???????

???=001010100000

0101R M ?

?

???

?

?

?????=0001110000010000

S M 4. R ,S 对称?R ~=R ,S ~

=S ,S R ?对称?S R =S R (上面要加一个弯弯,打不出来)=R S ~

~ =R S

5.(1) R 反自反?φ=?>?<>∈?<∈?R I R x x I x x R x x A x A A ,,,,, (2) R 反对称?R x y R y x >∈<>∈∈<,亦即R R y x ~

, >∈<,有y x =,即A A I R R I y x ??>∈<~

, . (3)

R 可传递?R z y y x >∈<>∈<,,有

R R R R z x ??>∈< ,。

6.(1) )()()()()()(21212121R r R r I R I R I R R R R r A A A ===

(2) )(21R R s =)()(2121R R R R (第二个括号上面有一个大弯弯,打不出来)

=2121~~R R R R =)~

()~(2211R R R R =)()(21R s R s

(3)题目有误,应改为)()()(2121R t R t R R t ?

(4) 1R ={<1,2>},2R ={<2,3>},11)(R R t =,22)(R R t =,)(21R R t ={<1,2>,<2,3>,<1,3>}

)()(21R t R t ={<1,2>,<2,3>},)(21R R t ≠)()(21R t R t

7.(1)==A I R R R R r )()(2121 )()()()(2121R r R r I R I R A A = (2) )()()()(),()(,212121212121R s R s R R s R s R s R R s R R R R ????? (3) =1R {<1,2>,<1,3>}, =2R {<1,2>,<3,1>}, ==)()(21R s R s {<1,2>,<2,1>,<1,3>,<3,1>}

=)()(21R s R s {<1,2>,<2,1>,<1,3>,<3,1>}, =)(21R R s {<1,2>,<2,1>},

(4) )()()()(),()(,212121212121R t R t R R t R t R t R R t R R R R ????? (5) 1R ={<1,3>}, 2R ={<1,2>,<2,3>}, =)(1R t {<1,3>}, =)(2R t {<1,2>,<2,3>,<1,3>},

=)()(21R t R t {<1,3>}, φ=)(21R R t , )()()(2121R R t R t R t ≠

8.(1) i

i i i i i

R R R R I i 21

1

1

2

1

,∞

=∞

=+????? ,即)()(21R t R t ?

(2)A I R R r =)(~(*)A I R ~

~ ==A I R =)(R r ;

)(~R t =i i R ∞=1

=i

i R ∞=1

(i R 上面有~)=i i R ~1

= =i i R ∞=1

=)(R t ;

)()(R rt R tr =,R 可传递?R R t =)(?)()()(R r R r R tr ?=可传递。

(3)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i i

i

A R R I R …A I R +∈?I i 。当1=i 时,显然成

立。 设 1

-i i

R

R …A I R =i A I R )( 则

1)(+i A I R = 1()()()(-=i i A i A A R R I R I R I R …)A I R

= ))(())((1-i A i A R I R R I R …))(())((A A A I I R R I R = ))()((i A i R I R R …))()(())()((A A A A I I I R R I R R = )(1i i R R +…)()(2A I R R R = i i R R 1+…A I R

故得证

=∞

====1

1

)()()(i A i i A I R I R t R rt 1(-i i R R …)A I R

i i i R R R R I i R R R R )~(~,,~~, ?∈???+i i i R R R R I i )~(~, ?∈??+。

)()(R t R st =)(R t (*)= )(1

i

i R ∞

=)(1

i

i R ∞

= (*))~(1

i i

i R R ∞

==)()~

(1

R ts R R i i =?∞

=

(*)有此标记的为前面的符号上面有~符号。

9,题目有误,应改为yRz xRy A z A y A x z y x ∧∧∈∧∈∧∈???(…… (1) 如}3,2,2,1{><><=R

(2) R 反传递R z y y x >∈<>

,R R R z x =>∈

φ=?>?

习题4.4

1.(1)A 上最大等价关系为A A ?,有2

n 个元素,秩为1 (2)A 上最小等价关系为A I ,有n 个元素,秩为n

2、(1)否。如1R =A I 为等价关系,但A ×A -A I 非自反,故非等价关系。 (2)否。如A ={1,2,3},1R ={<1,1>,<1,2>,<2,1>,<2,2>,<3,3>}。

(3)是。1R 自反?1R I A ??A I =2A I ?21R ?21R 自反; 1R 对称?~21R =2

1~

R =

21R ?21R 对称; 1R 可传递?121R R ?()?21221)(R R ??21R 可传递。

(4)否。如A ={1,2,3},1R ={<1,1>,<2,2>,<3,3>,<1,2>,<2,1>}均为等价关系。但r (1R -2R )={<1,1>,<2,2>,<3,3>,<1,3>,<3,1>,<2,3>,<3,2>}非可传递,故非等价关系。

(5)否。如A ={1,2,3},1R ={<1,1>,<2,2>,<3,3>,<1,2>,<2,1>},

2R ={<1,1>,<2,2>,<3,3>,<1,3>,<3,1>}均为等价关系。但1R 2R ={<1,1>,

<2,2>,<3,3>,<1,2>,<2,1>,<1,3>,<3,1>}非等价关系。

(6)否。如(5)中,1R ,2R ,1R ?2R ={<1,1>,<2,2>,<3,3>,<1,2>,<2,1>,<1,3>,<3,1>}非可传递,故非等价关系。

3、>∈R ,R 循环?∈R ?R 对称。

>∈R ,R 对称?∈R ?R 可传递,故R 为等价关系。

4、A x ∈?,1R 自反?∈1R ?∈2R ?2R 自反;

>∈1R ∧∈1R ?∈1R ∧∈1R ?∈2R ?2R 对称;

>∈1R ,1R 可传递?∈1R ?∈2R ?2R 可传递,故2R 为等价关系。

5、不正确。因为该题中a ,b 不一定具有任意性,而自反性定义中要求A x ∈?,xRx 。

6、(1)非 (2)非

(3)是,R ={<1,1>,<1,2>,<1,7>,<2,1>,<2,2>,<2,7>,<7,1>,<7,2>,

<7,7>,<3,3>,<3,5>,<3,10>,<5,3>,<5,5>,<5,10>,<10,3>,<10,5>,<10,10>,<4,4>,<4,6>,<4,8>,<6,4>,<6,6>,<6,8>,<8,4>,<8,6>,<8,8>,<9,9>} 7、2,π∈?B Ai B Ai k j ,B Ai Ai B Ai B Ai k j k j )()()(=φφ==B ;

?∈∈???B x A x B A x , },...,2,1{m p ∈?,B Ai x B x Ai x p p ∈?∈∈,

)(1

B Ai U B A l m

l =??;

又B A B Ai U B A B Ai m l l m l l ???∈?=)(},,...,2,1{1

,故B A B Ai U l m

l ==)(1

故2π为划分。

8、R ]1[=R ]5[={1,5} R ]2[=R ]4[={2,4} R ]3[=R ]6[={3,6}

R 诱导的划分π={{1,5},{2,4},{3,6}}。

9、>∈1R ,∈2R ?<

y>>∈3R ?3R 自反。

2

21,12,132211,,,,R y y R x x R y x y x >∈<>∈?<>>∈<><

1R ,2

R 对称

31122212,11,2,,,,R y x y x R y y R x x >>∈<>?<<>∈<>∈?>∈<><<>><><∈<><, 23,22,1,R y y y y >∈<>∈<>∈<

33,31,1,R y x y x >>∈<>?<

10、(1)否。如A ={1,2},1π={{1,2}},2π={{1},{2}},21ππ?={{1,2},{1},{2}}非A 的划分。

(2)否。如(1),21ππ?=φ,非A 的划分。

(3)否。1π={{1},{2,3}},2π={{1},{2},{3}},1π-2π={{2,3}},非A 的划分。

(4)是。=-1121))((ππππ 1121)(ππππ -

=11ππφ=

习题4.5

1、(1)f c f d e c a b ≤≤≤≤,,,成立。

(2)a . e . f . b . d . c . (3)(a )极大元a, e, f ;极小元c ;最小元c ;下界c ;最大下界c 。

(b )极大元b, d ;极小元b, d ;下界c ;上界e ;最大下界c ;最小上界e 。

(c )极大元e ;极小元b ;最大元e ;最小元b ;下界b, c ;上界e ;最大下界b ;最小上界e 。

(d )极大元e ;极小元b, d ;最大元e ;最小元b ;下界c ;上界e ;最大下界c ;最小上界e 。

2、(1)1R 是,;2R 是,

3R 是,;4R 是,;5R 非;6R 非。

(2)均非拟序关系;1R 是全序关系,也是良序关系,其余均非全序关系和良序关系。

3、(1)R 为偏序关系?R 自反,反对称,可传递,由习题4.3,可知~R 自反,反对称,可传递?~

R 为偏序关系。

(2)R 为拟序关系?R 反自反,可传递,由习题4.3,可知~R 反自反,可传递?~

R 为拟序

关系。

(3)R 为全序关系?R 为偏序关系,且R y x A y x >∈<∈?,,,或R x y >∈<,?~

R 为偏序关系,且>∈<∈?x y A y x ,,,~R 或>∈

R 为全序关系。

(4)如≤><,N 为良序关系,但≥>>=<≤<,~

,N N 非良序关系。

4(1)若A B ?,则A x ∈?,但B x ?,从而B B x x ?>?<,,故'

,R x x >?<,即'

R 非

自反,故'

R 非偏序关系;若B =A ,则'

R =)(A A R ? R =为偏序关系。

(2)R 为拟序关系?R 反自反,'

'

R R R ??反自反;B z y x ∈?,,,若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第一章集合) 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 1)A={x | x ∈N∧x是偶数∧x<15} 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解] 1)A={2,4,6,8,10,12,14} 2)B= 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 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 3){3,5,7,11,13,17,19,23,29} [解] 1){n n∈I∧(?m∈I)(n=2m+1)}; 2){n n∈I∧n≥0∧n<7}; 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4)∈{} 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解]1)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因为是集合{}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C。 [解] 1)假。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2)假。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CB∧B∈.C,但A∈C。5.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 C,则A∈C。 2)如果A∈B∧B C,则A C。 3)如果A 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 C。 [解] 1)真。因为B C x(x∈B x∈C),因此A∈B A∈C。 2)假。例如A={a},B={{a},{b}},C={{a},{b},{c}}从而A∈B∧B 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 B∧B∈C,但A C。 4)假。例如A={a},B={{a,b}},C={{a,b},b},从而A B∧B∈C,但A C。 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 2){a,{b,c}} 3){} 4){,{}} 5){{a,b},{a,a,b},{a,b,a,b}} [解] 1){,{a},{b},{c},{a,b},{a,c},{b,c},{a,b,c}} 2){,{a},{{b,c}},{a,{a,b}}} 3){,{}} 4){,{},{{}},{,{}}}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参考解答 习题 1、(3)P:银行利率降低 Q:股价没有上升 P∧Q (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 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 Q P? (7)P:不识庐山真面目 Q:身在此山中 Q→P,或~P→~Q (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 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 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 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P→Q∧R ,Q→T 2、(1)T (2)F (3)F (4)T (5)F (6)T (7)F (8)悖论 习题 1(3) ) ( ) ( ) ( ) ( ) ( ) ( R P Q P R P Q P R Q P R Q P → ∨ → ? ∨ ? ∨ ∨ ? ? ∨ ∨ ? ? ∨ →

(4) ()()()(())()(()())(())()()()()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 2、不, 不, 能 习题 1(3) (())~((~)) (~)()~(~(~))(~~)(~)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 主合取范式 ) ()()()()()()()()()()()()()())(())(()()(())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 (2) ()()(~)(~) (~(~))(~(~))(~~)(~)(~~)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Q 2、 ()~() (~)(~) (~~)(~)(~~)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 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 (A →(CD ))∧~(B ∧C )∧~(C ∧D ) (~A ∨(C ∧~D )∨(~C ∧D ))∧(~B ∨~C )∧(~C ∨~D ) ((~A ∧~B )∨(C ∧~D ∧~B )∨(~C ∧D ∧~B )∨ (~A ∧~C )∨(C ∧~D ∧~C )∨(~C ∧D ∧~C ))∧(~C ∨~D )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在是命题的句子中,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命题的真值现在还不知道? (1)中国有四大发明.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2)5是无理数.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3)3是素数或4是素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x+< (4)235 答:不是命题. (5)你去图书馆吗? 答:不是命题. (6)2与3是偶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7)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8)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 答:不是命题. (9)吸烟请到吸烟室去! 答:不是命题. (10)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11)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2)8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能被3整除.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3)2008年元旦下大雪.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2.将上题中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符号化. 解:(1)p:中国有四大发明. (2)p:是无理数. (7)p: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10)p: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13)p:2008年元旦下大雪. 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否定式,并将原命题及其否定式都符号化,最后指出各否定式的真值. (1)5是有理数. 答:否定式:5是无理数.p:5是有理数.q:5是无理数.其否定式q的真值为1.

(2)25不是无理数. 答:否定式:25是有理数. p :25不是无理数. q :25是有理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3)2.5是自然数. 答:否定式:2.5不是自然数. p :2.5是自然数. q :2.5不是自然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ln1是整数. 答:否定式:ln1不是整数. p :ln1是整数. q :ln1不是整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与5都是素数 答:p :2是素数,q :5是素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2)不但π是无理数,而且自然对数的底e 也是无理数. 答:p :π是无理数,q :自然对数的底e 是无理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3)虽然2是最小的素数,但2不是最小的自然数. 答:p :2是最小的素数,q :2是最小的自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4)3是偶素数. 答:p :3是素数,q :3是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0. (5)4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偶数. 答:p :4是素数,q :4是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0. 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或3是偶数. (2)2或4是偶数. (3)3或5是偶数. (4)3不是偶数或4不是偶数. (5)3不是素数或4不是偶数. 答: p :2是偶数,q :3是偶数,r :3是素数,s :4是偶数, t :5是偶数 (1) 符号化: p q ∨,其真值为1. (2) 符号化:p r ∨,其真值为1. (3) 符号化:r t ∨,其真值为0. (4) 符号化:q s ?∨?,其真值为1. (5) 符号化:r s ?∨?,其真值为0.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答:p :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 :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符号化为: p q ∨.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答:p :刘晓月选学英语,q :刘晓月选学日语,符号化为: ()()p q p q ?∧∨∧?. 7.设p :王冬生于1971年,q :王冬生于1972年,说明命题“王冬生于1971年或1972年”既可以化 答:列出两种符号化的真值表: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解: (1)主析取范式 (?p→q)→(?q∨p)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习题一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框里那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答: (1)(p Λ?q )ν(?pΛq)其中p:小丽拿一个苹果,q:小丽拿一个梨(2)(p Λ?q )ν(?pΛ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刘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7)他一面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迟到了. (12)2与4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答: (1)p∧q, 其中, p: 刘晓月跑得快, q: 刘晓月跳得高. (2)p∨q, 其中, p: 老王是山东人, q: 老王是河北人. (3)p→q, 其中, p: 天气冷, q: 我穿了羽绒服. (4)p, 其中, p: 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是简单命题. (5)p, 其中, 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p∧q, 其中, p: 王强学过法语, q: 刘威学过法语. (7)p∧q, 其中, p: 他吃饭, q: 他听音乐. (8)p→q, 其中, p: 天下大雨, q: 他乘班车上班. (9)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0)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1)p→q, 其中, p: 下雪路滑, q: 他迟到了. (12)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3) ?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6.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 (p∨q∨r) (2)(p→?q) →?q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解答 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 (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 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由于p与q都是真 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由于p为假命

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 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 (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2)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q 为假命题,p∨q为真命题。 (13)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p∨q 为假命题。 (14)p:李明与王华是同学,真值由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5)p: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这是真命题。 分析命题的真值是唯一确定的,有些命题的真值我们立即可知,有些则不能马上知道,但它们的真值不会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1.3 令p:2+2=4,q:3+3=6,则以下命题分别符号化为 (1)p→q (2)p→?q (3)?p→q (4)?p→?q

最新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及答案:(P14-15)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解:设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解:设p :王强学过法语;q :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 p q ∧ (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 解:设p :天下大雨;q :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q p → (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 解:设p :下雪;q :路滑;r :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 r ∧→ 15、设p :2+3=5. q :大熊猫产在中国.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 (4)()(())p q r p q r ∧∧???∨?→ 解:p=1,q=1,r=0, ()(110)1p q r ∧∧??∧∧??, (())((11)0)(00)1p q r ?∨?→??∨?→?→? ()(())111p q r p q r ∴∧∧???∨?→???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p q →?→? 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

(4)()p q q ?∨→ 解:因为该公式是一个蕴含式,所以首先分析它的成假赋值,成假赋值的条件是: ()10p q q ?∨??????00 p q ????? 所以公式的成真赋值有:01,10,11。 习题二及答案:(P38)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2)()()p q q r ?→∧∧ 解:原式()p q q r ?∨∧∧q r ?∧()p p q r ??∨∧∧ ()()p q r p q r ??∧∧∨∧∧37m m ?∨,此即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所以成真赋值为011,111。 6、求下列公式的主合取范式,并求成假赋值: (2)()()p q p r ∧∨?∨ 解:原式()()p p r p q r ?∨?∨∧?∨∨()p q r ??∨∨4M ?,此即公式的主合取范式, 所以成假赋值为100。 7、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再用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 (1)()p q r ∧∨ 解:原式()(()())p q r r p p q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13567m m m m m ?∨∨∨∨,此即主析取范式。 主析取范式中没出现的极小项为0m ,2m ,4m ,所以主合取范式中含有三个极大项0M ,2M ,4M ,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024M M M ?∧∧。 9、用真值表法求下面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离散数学答案 屈婉玲版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离散数学最全课后答案(屈婉玲版)

1.1.略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1.10.略 1.11.略 1.12.将下列, 并给出各命题的: (1)2+2=4 当且仅 当3+3=6. (2)2+2=4 的充要 条件是3+3 6. (3)2+2 4 与3+3 =6 互为充要条件. (4)若2+24, 则 3+36, 反之亦然. (1)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2)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3)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4)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1.1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并给出各命题的真值:(1)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二. (2)只有今天是星期一, 明天才是星期二. (3)今天是星期一当且仅当明天是星期二. (4)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三. 令p: 今天是星期一; q: 明天是星期二; r: 明天是星期三. (1) p q 1. (2) q p 1. (3) p q 1.

(4) p r 当p 0 时为真; p 1 时为假. 1.14.将下 列 . (1) 刘 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 老王是山东 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 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 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 过法语. (7)他一面 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 迟到了. (12)2 与4 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 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及答案:(P14-15)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解:设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解:设p :王强学过法语;q :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 p q ∧ (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 解:设p :天下大雨;q :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q p → (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 解:设p :下雪;q :路滑;r :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 r ∧→ 15、设p :2+3=5. q :大熊猫产在中国.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 (4)()(())p q r p q r ∧∧???∨?→ 解:p=1,q=1,r=0, ()(110)1p q r ∧∧??∧∧??, (())((11)0)(00)1p q r ?∨?→??∨?→?→? ()(())111p q r p q r ∴∧∧???∨?→???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p q →?→? 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 q ? ()p p →? ()p p q →?→? 0 0 1 1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0 1 1 1 0 0 0 1 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

证明 设A 上定义的二元关系R 为: <<x,y >, <u,v >>∈R ?x y =u v ① 对任意<x,y >∈A ,因为x y =x y ,所以 <<x,y >, <x,y >>∈R 即R 是自反的。 ② 设<x,y >∈A ,<u,v >∈A ,若 <<x,y >, <u,v >>∈R ?x y =u v ?u v =x y ?<<u,v >,<x,y >>∈R 即R 是对称的。 ③ 设任意<x,y >∈A ,<u,v >∈A ,<w,s >∈A ,对 <<x,y >, <u,v >>∈R ∧<<u,v >, <w,s >>∈R ?(x y =u v )∧(u v =w s )?x y =w s ?<<x,y >, <w,s >>∈R 故R 是传递的,于是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3-10.6 设R是集合A 上的对称和传递关系,证明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在A中同时也存在b,使在R之中,则R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对任意a∈A,必存在一个b∈A,使得<a,b>∈R. 因为R是传递的和对称的,故有: <a,b>∈R∧<b, c>∈R?<a, c>∈R?<c,a>∈R 由<a,c>∈R∧<c, a>∈R?<a,a>∈R 所以R在A上是自反的,即R是A上的等价关系。 3-10.7 设R1和R2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确定下述各式,哪些是A上的等价关系,对不是的式子,提供反例证明。a)(A×A)-R1; b)R1-R2; c)R12; d) r(R1-R2)(即R1-R2的自反闭包)。 解 a)(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例如: A={a,b},R1={<a,a>,<b,b>}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习题3.7 1. 列出关系}6|{=???∈><+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且,,,,,,Z 中所有有序4元组。 解 }6|{=???∈><+ d c b a d c b a d c b a 且,,,,,,Z ,2,1,3,1,3,1,2,1,2,3,1,1,3,2,1,1,1,1,1,6,1,1,6,1,1,6,1,1,6,1,1,1{><><><><><><><><= ><><><><><><><><2,1,1,3,3,1,1,2,1,2,1,3,1,3,1,2,1,1,2,3,1,1,3,2,1,2,3,1,1,3,2,1 2. 列出二维表 3.18所表示的多元关系中所有5元组。假设不增加新的5元组,找出二维表3.18所有的主键码。 表3.18 航班信息 航空公司 航班 登机口 目的地 起飞时间 Nadir 112 34 底特律 08:10 Acme 221 22 丹佛 08:17 Acme 122 33 安克雷奇 08:22 Acme 323 34 檀香山 08:30 Nadir 199 13 底特律 08:47 Acme 222 22 丹佛 09:10 Nadir 322 34 底特律 09:44 解 略 3. 当施用投影运算5,3,2π到有序5元组>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1-1,1-2 (1)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 ∧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 →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 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 (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 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 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 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 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e)是合式公式。 (2)解: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习题 1-5 (1)证明: a)(P∧(P→Q))→Q (P∧(┐P∨Q))→Q (P∧┐P)∨(P∧Q)→Q (P∧Q)→Q ┐(P∧Q)∨Q ┐P∨┐Q∨Q ┐P∨T T b)┐P→(P→Q) P∨(┐P∨Q) (P∨┐P)∨Q T∨Q T c)((P→Q)∧(Q→R))→(P→R) 因为(P→Q)∧(Q→R)(P→R) 所以(P→Q)∧(Q→R)为重言式。 d)((a∧b)∨(b∧c) ∨(c∧a))(a∨b)∧(b∨c)∧(c∨a) 因为((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所以((a∧b)∨(b∧c) ∨(c∧a))(a∨b)∧(b∨c)∧(c∨a)为重言式。 (2)证明: a)(P→Q)P→(P∧Q) 解法1: 设P→Q为T (1)若P为T,则Q为T,所以P∧Q为T,故P→(P∧Q)为T (2)若P为F,则Q为F,所以P∧Q为F,P→(P∧Q)为T 命题得证 解法2: 设P→(P∧Q)为F ,则P为T,(P∧Q)为F ,故必有P为T,Q为F ,所以P→Q为F。 解法3: (P→Q) →(P→(P∧Q)) ┐(┐P∨Q)∨(┐P∨(P∧Q)) ┐(┐P∨Q)∨((┐P∨P)∧(┐P∨Q)) T 所以(P→Q)P→(P∧Q) b)(P→Q)→Q P∨Q

设P∨Q为F,则P为F,且Q为F, 故P→Q为T,(P→Q)→Q为F, 所以(P→Q)→Q P∨Q。 c)(Q→(P∧┐P))→(R→(R→(P∧┐P)))R→Q 设R→Q为F,则R为T,且Q为F,又P∧┐P为F 所以Q→(P∧┐P)为T,R→(P∧┐P)为F 所以R→(R→(P∧┐P))为F,所以(Q→(P∧┐P))→(R→(R→(P∧┐P)))为F 即(Q→(P∧┐P))→(R→(R→(P∧┐P)))R→Q成立。 (3)解: a) P→Q表示命题“如果8是偶数,那么糖果是甜的”。 b)a)的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是甜的,那么8是偶数”。 c)a)的反换式┐P→┐Q表示命题“如果8不是偶数,那么糖果不是甜的”。 d)a)的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不是甜的,那么8不是偶数”。(4)解: 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 设P:天下雨。Q:我不去。P→Q 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不去,则天下雨。 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去,则天不下雨 b)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设S:你走了。R:我将留下。R→S 逆换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走了则我将留下。 逆反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不走,则我不留下。 c)如果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我不能完成个任务。 设E: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H: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E→H 逆换式H→E表示命题: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则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 逆反式┐H→┐E表示命题:我完成这个任务,则我能获得更多帮助(5)试证明P Q,Q逻辑蕴含P。 证明:解法1: 本题要求证明(P Q) ∧Q P, 设(P Q) ∧Q为T,则(P Q)为T,Q为T ,故由的定义,必有P为T。 所以(P Q) ∧Q P 解法2: 由体题可知,即证((P Q)∧Q)→P是永真式。 ((P Q)∧Q)→P (((P∧Q) ∨(┐P∧┐Q)) ∧Q)→P (┐((P∧Q) ∨(┐P∧┐Q)) ∨┐Q) ∨P (((┐P∨┐Q) ∧(P∨Q)) ∨┐Q) ∨P ((┐Q∨┐P∨┐Q) ∧(┐Q∨P∨Q)) ∨P ((┐Q∨┐P) ∧T) ∨P ┐Q∨┐P∨P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 (1) 对于任意x,均有2=(x+)(x). (2) 存在x,使得x+5=9. 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 (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 解: F(x): 2=(x+)(x). G(x): x+5=9. (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x ?,在(a)中为假命题, xF 在(b)中为真命题。 (2)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x ?,在(a)(b)中均为真命 xG 题。 4.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没有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有理数. (2) 在北京卖菜的人不全是外地人. 解: (1)F(x): x能表示成分数 H(x): x是有理数 命题符号化为: )) F x∧ x ?? ? ) ( H ( (x (2)F(x): x是北京卖菜的人

H(x): x是外地人 命题符号化为: )) F ?? x x→ (x ( H ) ( 5. 在一阶逻辑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火车都比轮船快. (3) 不存在比所有火车都快的汽车. 解: (1)F(x): x是火车; G(x): x是轮船; H(x,y): x比y快 命题符号化为: )) F y x G ? y ? ∧ x→ ((y ( )) ( H ) x , ( (2) (1)F(x): x是火车; G(x): x是汽车; H(x,y): x比y 快 命题符号化为: ))) x F x y y→ ?? ∧ ? H G ) ( , x ( ( ( (y ) 9.给定解释I如下: (a) 个体域D为实数集合R. (b) D中特定元素=0. (c) 特定函数(x,y)=x y,x,y D ∈. (d) 特定谓词(x,y):x=y,(x,y):x

离散数学(左孝凌)课后习题解答(详细)

离散数学~ 习题1.1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它的真值。 ⑴中国有四大发明。 ⑵计算机有空吗? ⑶不存在最大素数。 ⑷21+3<5。 ⑸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⑹2与3都是偶数。 ⑺小李在宿舍里。 ⑻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 ⑼请勿随地吐痰! ⑽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 。 ⑾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⑿雪是黑色的当且仅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⒀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班车上班。 解:⑴⑶⑷⑸⑹⑺⑽⑾⑿⒀是命题,其中⑴⑶⑽⑾是真命题,⑷⑹⑿是假命题,⑸⑺⒀的真值目前无法确定;⑵⑻⑼不是命题。 2. 将下列复合命题分成若干原子命题。 ⑴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⑵因为天气冷,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⑶天正在下雨或湿度很高。 ⑷刘英与李进上山。 ⑸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⑹如果你不看电影,那么我也不看电影。 ⑺我既不看电视也不外出,我在睡觉。 ⑻除非天下大雨,否则他不乘班车上班。 解:⑴本命题为原子命题; ⑵p:天气冷;q:我穿羽绒服; ⑶p:天在下雨;q:湿度很高; ⑷p:刘英上山;q:李进上山; ⑸p:王强学过法语;q:刘威学过法语; ⑹p:你看电影;q:我看电影; ⑺p:我看电视;q:我外出;r:我睡觉; ⑻p:天下大雨;q:他乘班车上班。

3.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⑴他一面吃饭,一面听音乐。 ⑵3是素数或2是素数。 ⑶若地球上没有树木,则人类不能生存。 ⑷8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能被3整除。 ⑸停机的原因在于语法错误或程序错误。 ⑹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它的对边平行。 ⑺如果a和b是偶数,则a+b是偶数。 解:⑴p:他吃饭;q:他听音乐;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⑵p:3是素数;q:2是素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⑶p:地球上有树木;q:人类能生存;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⑷p:8是偶数;q:8能被3整除;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⑸p:停机;q:语法错误;r:程序错误;原命题符号化为:q∨r→p ⑹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原命题符号化为:p?q。 ⑺p:a是偶数;q:b是偶数;r:a+b是偶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r 4.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各复合命题的真值。 ⑴如果3+3=6,则雪是白的。 ⑵如果3+3≠6,则雪是白的。 ⑶如果3+3=6,则雪不是白的。 ⑷如果3+3≠6,则雪不是白的。 ⑸3是无理数当且仅当加拿大位于亚洲。 ⑹2+3=5的充要条件是3是无理数。(假定是10进制) ⑺若两圆O1,O2的面积相等,则它们的半径相等,反之亦然。 ⑻当王小红心情愉快时,她就唱歌,反之,当她唱歌时,一定心情愉快。 解:设p:3+3=6。q:雪是白的。 ⑴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⑵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⑶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假命题。 ⑷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⑸p:3是无理数;q:加拿大位于亚洲;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假命题。 ⑹p:2+3=5;q:3是无理数;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⑺p:两圆O1,O2的面积相等;q:两圆O1,O2的半径相等;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⑻p:王小红心情愉快;q:王小红唱歌;原命题符号化为:p?q;该命题是真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