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 两年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光明、太阳,这正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五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象《女神之再生》和《凤凰涅盘》那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着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五四运动是一次新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民族革命运动在新形势下的新高涨。五四运动首先激动起身居异国的郭沫若的,正是这种深切的爱国之情。从这些爱国诗篇奔腾澎湃着的热情里,始终可以看到再生女神和火中凤凰的身影。《在“五四”前后的中国,部门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桎梏,还未能认识自身的力量而迅速觉醒,这种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提出的发展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具有反对偶像崇拜、冲决罗网的作用。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凤凰涅盘》中的“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正好道破了这一点。诗人是同他的祖国和人民一起受难、一起战斗、一起共享胜利的快乐的。在那些歌唱自我的诗里,不仅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有时也表现着他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的思索。由于诗人感情的饱满,艺术修养的深厚,所以无论是粗犷的或是婉约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写来,不事雕琢,而能达到和谐铿锵的境地郭沫若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郭沫若对屈原有深深的爱好。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于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这种精神贯串在《女神》的很多诗篇里。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爱的诗人,他曾将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诗的款式分行写了出来,诗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幸同科”的风格、精神和气质,与郭沫若息息相通。这些都说明了他同两位古代诗人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也说明了《女神》正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个继承和发展。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动人心的篇什,它们真正为“五四”后的自由诗开拓了新的天地。这些诗篇的出现,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阔大不羁的襟怀和丰富强盛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五四运动涛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突破了从来诗歌的樊篱和束缚,它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

诗歌感情与抒情形象上,具有青春性。

《女神》诗歌,始终洋溢着浓厚的青春气息。《女神》用煤一样的热情,高唱反帝反封建的激昂战歌,表现了对祖国新生的渴望。《女神》不仅在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影响强烈,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智光点燃”,而且我们今天读来,也能激起心中的层层波澜,为强烈、激越而深厚的诗情所感染。

《女神》青春性的最显著的特色是感情炽烈、具有浓烈的青春气息。

这里所谓青春气息,是指春来时那种磅礴寰宇的气势,那种破旧立新的动感,是源自中华民族逢迎青春的时代气息。这正如唐王湾所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情感是立文的主体,从古至今,历来如此。《文

心雕龙·情采》中有“古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的表述。郭沫若曾自陈心曲:“我那时候的诗实实在在是涌出来,并不是做出来的,像《凤凰涅槃》那首长诗,前后怕是写了三十分钟光景,写的时候全身发冷发抖,就好像中了寒热病一样,牙关只是震震作响,心尖只是跳动得不安,后一半部还是临晚的时候摊在被盖里写出来的”。诗人激情冲击,直泻无遗,如火山爆发,如狂涛巨浪,荡涤一切污泥浊水;诗作如洪钟巨响,春雷顿发,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名篇,是一支主歌。诗人怀着满腔怒火,诅咒腐朽、黑暗、民不聊生的旧中国: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军阀混战,民无安身之地;官僚地主拼命吮吸民脂民膏。到处是“屠场”“囚牢”“坟墓”和“地狱”。祖国的前途,人民的活路,究竟在哪里?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抒发了当时的革命知识青年追求光明,追求真理,并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勇于献身的思想感情。诗的最后一段,写了“凤凰更生歌”: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一切的一切,芬芳,一切的一切,芬芳,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透过奇幻的画面、奇特的诗句,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人火热的感情、反抗的斗志和奔放的精神,同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热烈、新鲜而幻丽的图景。这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是《女神》这部诗集的主流,在《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女神之再生》《太阳礼赞》《晨安》《地球,我们的母亲》等诗篇中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按照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的叙述,郭沫若《女神》的创作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泰戈尔时期、海涅时期和惠特曼时期。其实,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风格上来说,前两个时期的分期不是很明显。归纳起来,前两个时期的诗作主要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欲望。这些诗作或直接抒情,或借物抒怀,通过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努力于寻找一种宁静、冲淡、隽永的诗味,在用词、韵律方面都没有摆脱旧体诗或早期新诗的样式。但是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已经展示出一个青年冲破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要求,以及受到世纪末情怀影响的多变情绪。这些情感与情绪都是当时的青年们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正好契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吸收了世纪末果汁的心态。惠特曼时期的到来改变了郭沫若诗歌风格。诗作不仅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也走向彻底自由的新诗。此时《女神》以一股浮躁凌厉之气,发出了“男性的粗暴的声音”,进一步开掘了青年的情绪。其中贯穿《女神》始终的是郭沫若自我表现的抒情方式。《女神》以个人的自我表现应和了时代精神。郭沫若不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也不停留于一己的情爱的追求,他的步伐跨越了从细微到宏大的种种精神追求,从自我出发去应和时代的节拍。我们可以从郭沫若早期论诗的文章中了解郭沫若早期的诗歌主张。郭沫若认为:“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是“生之颤动,灵的喊叫”。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和模仿,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艺术的出发点和真正对象是精神的心灵的东西,是作家这一创作主体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的自然流露。黑格尔曾经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可以说情绪化,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的一个特色,也是他以《女神》诗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一个方面。《湘累》为例,“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夫子自道’。那里面的屈原所说的话,完全是自己的实感。”因此,郭沫若特别注重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与这种注重主观自我,自由抒发情感的要求相适应,郭沫若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诗体。他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在诗歌的“形式方面”,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因此,《女神》中的诗是情感解放的典型表现,“人”的任何情感都通过自我抒情得到了尊重和表达。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精神欲求的自由表达,使人的自由个性、欲望需求遭到压抑。《女神》的出现根本打破了这种状况,给新诗带来了新的东西,《女神》的自我表现性很强,不仅开拓了思想和道德意义上人的解放的内容,而且还开辟出了情感和审美意义上的人的解放的新内容,着重表现了作家来自切身体验的、由社会现实中感应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绪。

想象胜于客观描写是郭沫若青春气息的另一个方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自己觉得我的想象力实在比我的观察力强”,“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象一匹奔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有好象一只死了的河豚。”郭沫若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把整个大自然当作了自己的书写对象。前两个时期,想象的作用初露端倪,《死的诱惑》、《Venus》等篇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此时作者热衷于即景式的感悟和抒情,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惠特曼时期的诗作中飞腾着郭沫若奇特的艺术想象。《地球,我的母亲》中地球被充分人化,“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是你血液的飞腾”,“缥缈的天球,是你化妆的明镜”,“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具有一种博大的包罗万象的气势。《天狗》中的天狗具有一种超迈的气概和吞吐宇宙洪荒的胸怀,是“全宇宙的Energy底总量”。宇宙被看作一种“动的精神”——力的化身,“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在郭沫若的想象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一些伟大的形象:地球、海洋、太阳等表明了空间上的无边无垠,女神、凤凰、天狗等表明了时间上的悠久绵长,甚至诗中的比喻和联想也离不开这些伟大的形象,这些形象负载着他的主体精神,展示了诗人世界的眼光、破坏和创造的激情、时代的躁动情绪,以及对自我和民族理想的热烈追求。想象的翅膀植根于诗人的广阔眼界,在这样的基础上,诗作以其雄伟磅礴、壮阔辽远的气势,奇异夸张、意象飞动的手法,生动地应和了郭沫若所要表现的时代的精神。这此激情喷涌的诗篇创造出了一种阳刚之美,破坏了传统文化中“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冲淡、平和、宁静的审美风格。诗作包含着青春的冲动,漫溢着热烈的激情,其暴躁凌厉之气生动地表达出了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

可以说,《女神》具有直击人心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是在其恢宏阔大的空间里,流贯其中的一种“气”和一种“势”并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女神》诗歌意象的表达这个方面来探讨。

《女神》的“气势”是一种“大”气、理想主义之气、勃发之气、破坏之气、更生之气。气必须有所恃,在《女神》中它大致是以两类意象为依托的。第一类是大海。郭沫若在解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曾说:“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人,读了这首诗的,或者会嫌他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罢,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的。”另一类意象是火以及火的宇宙形象太阳。在这一类意象中还有两个特殊的意象:煤(见《炉中煤》、《无烟煤》)和血。煤是凝聚的、处于燃烧的临界点上的火,血是人自身流动的火,都具有火的势和能,是火这一意象的特称形式。当然,这两类意象常是相互映衬的,比如在《浴海》、《太阳礼赞》、《沙上的脚印》、《新阳关三叠》、《海舟中望日出》等作品中,审美空间的恢宏感就得益于这种火、太阳与大海的交相辉映。在《女神》中,大海、太阳、火都是具有宏大的象征性的意象。在郭沫若的笔下,现代都市同样具有大海的形象:“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呀!”(《笔立山头展望》)太阳在《女神》中更是具有最为辉煌的人格形象,“他眼光耿耿,不转眼睛地,紧觑着我。/你要叫我跟你同去吗?太阳哟!”(《新阳关三叠》)《女神》携带冲动的激情,张扬着生命形式的运动与变化,高扬生命主体的无限扩张、膨胀的生命欲求,开拓了诗歌的内在空间。

《女神》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一个新人。当这个新人把目光转向内心,就对青年所拥有的欲望、情绪作了审美关照,表现出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和内心与外部世界冲突时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当新人向外部世界探索时,就表现出对自我作用的肯定,对个人力量的崇信与弘扬,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倾向。

《女神》歌唱自我,处处回响着自我肯定的声音。“我……我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赞美我自己”(《梅花树下的醉歌》)。新人的形象一方面肯定了有丰富情感、欲望的个人。生之欢愉、痛苦、不安、平和构成了新人的内心世界。《Venus》有灵肉一致的爱,《别离》和《春愁》里泛着淡淡的喜悦和哀愁,《鹭鹚》和《鸣蝉》中是对生命中的即景的感悟,《霁月》、《晴朝》等篇又充盈着对自然的欣赏与留恋,还有对自身病痛的悲哀和对现实生活的烦恼和忧愁,以及吸收着世纪末果汁所产生的颓废、烦闷、焦躁、忧郁甚至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尊严和创造力,肯定了自我价值。《天狗》中“我”要吞掉日月、星球、宇宙,“我”宣布“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要飞奔、狂叫、燃烧,“我”要彻底的否定和改变自我,然后“我便是我呀”。《湘累》中借着屈原的口,呼喊“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

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这个我有着吞吐洪荒的气概和力量。

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解放者与觉醒者,要求进行彻底地破坏和大胆地创造。破坏和创造的内容涵盖世界和个人。《凤凰涅般木》凤凰集香木自焚正是一种彻底的毁灭态度,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呼唤着“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梅花树下的醉歌》高喊“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破!破!破!”。《浴海》中宣言“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新社会的改造/全赖吾曹!”。《女神之再生》中通过“黑暗中的女性之声”再一次呼叫“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破了的天体”、“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在对世界的改造中,这样的新人又时时流露出有限的生命个体面对无限的广阔的悠久的世界时所形成的那种深沉的痛苦,他力图把个体自我的有限形象和民族、人类大我的无限世界相融合,希望在自我蜕变、自我超越中实现对人类无限的生命进程的热烈追求。《天狗》、《浴海》《凤凰涅般木》中都表现出新人对自我的否定和超越,这种否定和超越是伴随着民族意识和世界情怀。《炉中煤》那种眷恋的情绪在整个诗集中都得到了表达。《浴海》中自我的蜕变是为了祖国的新生,创造一个新中国的理想始终萦绕在新人心中。在破坏和创造的过程中,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自由的选择。他的眼光是面向这个世界的。《晨安》中“我”不仅向“我年青的祖国”、“我新生的同胞”向中国的标志扬子江、黄河、万里长城问候,而且向俄罗斯、帕米尔、喜玛拉雅、恒河、印度洋、红海、大西洋畔的新大陆、太平洋上的扶桑等世界各地,Pioneer、泰戈尔、达·芬奇、华盛顿、林肯、惠特曼等人致意。《匪徒颂》中,赞美了古今中外的一切政治、社会、宗教、学说、文艺、教育革命的先驱。这种眼光和胸襟是前无古人的。在对世界的认同中,民族的情感和意识是更深沉的。新人仿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在平等地与世界对话。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归根到底,新人通过对外的探索,寻求的是对自我的肯定。

《女神》的青春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青春性。1919年五四青年运动的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奇迹,证明了中华民族已进入了振兴的青春期。《女神》为迎春的中华民族而放歌,《女神》之后的今天,当代诗人应能写出它的续曲,为振兴的中华写出它的黄钟大吕!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目录 一、时代背景................................................................... .. (1) 二、作者创作经历................................................................... .. (1) 三、作品介绍................................................................... . (1) 四、《女神》的艺术风格................................................................... . (1) (一)、语言的艺术风格................................................................... .. (1) 1、豪放诗歌先驱................................................................... . (2) 2、火山喷发式的抒情模式................................................................... .. (2) (二)、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 (2) 1、开创新生................................................................... . (2) 2、甘于奉献................................................................... (3) 3、赤子之心................................................................... . (3) 4、浴火重生................................................................... . (3) 五、中西合流的创作艺术................................................................... .. (3) (一)、形式上的中西合流................................................................... . (4)

郭沫若游学家书中的交通文化_张建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巴蜀交通与巴蜀文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1XZW017)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06-14 作者简介:张建锋(1965-),男,重庆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郭沫若游学家书中的交通文化 张建锋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郭平英、秦川编注的郭沫若游学家书收录1912年6月至1923年1月书信68封,跨度为十年半。这些书信写于国内的成都、武汉、天津、北京和日本的东京、冈山、福冈等地,书信的内容及投递信息反映了民国初期的交通路线、交通工具和邮政状况,成为珍贵的交通文化史料。从郭沫若游学家书的个案,可见当时中国交通之一斑。 关键词:郭沫若;家书;交通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3)03-0022-04 郭平英、秦川编注的《敝帚集与游学家书》收录了郭沫若68封寄给父母、兄弟的书信,时间从1912年6月至1923年1月,跨度为十年半。这些书信写于国内的成都、武汉、天津、北京和日本的东京、 冈山、福冈等地,是郭沫若离开家乡四川乐山,在外求学期间。除了能够“了解郭沫若青年时期的志向抱负、生活履历、学业成绩,还有生活趣味、家 庭亲情”[1](P335) 之外,也能反映当时的交通路线、交 通工具和邮政状况,成为珍贵的交通文化记录。本文结合郭沫若的回忆《初出夔门》对此进行论述。 一、郭沫若出川留日的交通路线 1913年6月,天津陆军军医学校来四川招生,录取了6名考生,郭开贞(郭沫若本名)是其中之一。郭沫若因此出川到天津。郭沫若从成都出发,到重庆后,于1913年10月17日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男第八号由成都出发”,“是日即宿茶店子。九号由小东路进行,宿龙泉寺。十号宿乐至县。十一号宿遂宁县。……十二号在遂宁暂息一日,因由此地下重庆时,当由水路进发,换轿觅舟,不免少延时日也。十三号晨下船,是夜抵东安县。十四号抵合川县,即从前合州。嘉定傅说之现在代理该县知事,故次日(即十五号)于合川复住一日焉。……十五号夜仍归宿船中。次晨(即十六号)复发,舟行二百余里,不到重庆三十里处宿焉。今晨八钟已抵重庆矣。在途共计十一日”。[1](P175)这封家书反映了当时由成都至重庆的一条交通路线及其路程、行程时间。信中所谓“小东路”或者“小川北路”,与通常说的“东大路”有别。当时的东大路是出成都东 门,再经过简州(即今简阳)、资阳、资州(即今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江津等地到重庆,路较宽阔,行路不难,但路程较远,费时要十多天。郭沫若在《初出夔门》中对不走东大路的原因作了说明: “因为军事初停,东大路的匪风甚炽,便选了小川北路,由简阳经过乐至、遂宁、合川等地,乘船由 涪江南下以入重庆,也同样费了十天。” [2](P323) 郭沫若陆行到遂宁后,改为水路由涪江而下,所经东安县(今潼南县)为民国元年新建县,治所梓潼镇。民国二年废省改道,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三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阆中),东安县因与广东、 湖南两省县名重复,又定名不久,地在潼川府之南故更名潼南县。 郭沫若由重庆走水路沿川江航线东下,乘坐的是当时川江上唯一的轮船“蜀通号”,该船只能开行到宜昌。到宜昌后郭沫若换乘外国船到汉口,于1913年11月3日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卅一号抵宜昌后,是夜即上大亨轮船。十一月一号夜开 发,行两日夜,已于今午抵汉口矣。”[1](P177) 郭沫若在 《初出夔门》中回忆写到,他们一到宜昌,便“到日本邮船会社去买了当天午后要开赴汉口的XY 丸的统舱票。当天下午,十几个小川耗子就跟虾蟹一样,一个二个被那从黄海以外凫来的庞大的水栖物吞进腹里去了。”“由宜昌至汉口的三天,的确是 成了虾蟹。”[2](P327)可见当时从宜昌至汉口行程三 天,日本轮船已有长江航路。据《中国日本交通史》载,除了汉口至宜昌线,还有上海至汉口线、宜昌 至重庆线、汉口至湘潭线、汉口至常德线等。[3]郭沫 若的家书反映了当时长江航运的路线、行程及航 郭沫若学刊2013年第3期(总第105期)生平思想研究 * DOI:10.16142/https://www.360docs.net/doc/3713880681.html,ki.gmrxk.2013.03.018

郭沫若诗歌_星空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象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拚一个长醉不醒!花毡一般的Orion星,我要去睡在那儿,叫织女来伴枕,叫少女来伴枕。 唉,可惜织女不见面呀,少女也不见面呀。 目光炯炯的大犬,小犬,监视在天河两边,无怪那牧牛的河鼓,他也不敢出现。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 北斗星高移在空中,北极星依然不动。 正西的那对含波的俊眼,可便是双子星吗? 美哉!美哉!

永恒不易的天球 竟有如许变换! 美哉!美哉! 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 常动不息的大力哟,我该得守星待旦。 我迎风向海上飞驰,人籁无声,古代的天才 从星光中显现! 永远在人类之头昭在! 泪珠一样的流星坠了,已往的中州的天才哟! 可是你们在空中落泪? 哀哭我们堕落了的子孙,哀哭我们堕落了的文化。 哀哭我们滔滔的青年 莫几人能知 哪是参商,哪是井鬼? 悲哉!悲哉! 我也禁不住滔滔流泪...... 哦,亲惠的海风! 浮云散了,星光愈见明显。 东方的狮子 已移到了天南,光琳琅的少女哟,我把你误成了大犬。 蜿蜒的海蛇 你横亘在南东,毒光熊熊的蝎与狼,你们怕不怕Apollo的金箭?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黄纵苏横,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盘》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五四”时期诗中有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目录 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摘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他对先秦墨学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然而,他除了对墨家的救世的精神稍加肯定外,几乎持全盘否定态度。他从孔、墨比较出发,认为墨家代表秩序的守成者。至于《墨经》,郭沫若从经典解读入手,认为其中包含着观点完全对立的两派,代表着墨家后学不同的派别。郭沫若墨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时代政治的背景影响着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墨学;唯物史观 郭沫若与墨学的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评价,郭沫若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文章,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1](488)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1929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1](49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一 20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在当时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有些篇章对《墨子》思想作了深入大胆的研究和评判,特别是在《墨子的思想》、《孔墨的批判》、《名辨思潮的批判》、《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论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墨学的有关看法和基本观点。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是以他称之为《墨经》作基本材料的。有必要指出,他所说的《墨经》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而是我们所说的反映墨家十项主张的那些篇文章,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那一组文章。他认为,讨论墨子的思想,不应超越这些文章的范围。 墨学十论,究竟哪些是其思想的根本观念,研究者们观点不尽相同。郭沫若明确指出:墨子有“天志”以为他的法仪,这是他一切学术思想的一根脊梁。抽掉了这条脊梁,墨子便不能成为墨子。墨子的“天志”,是天老爷之意志,也就是“天下之明法”,也是他的规矩,就如没有规矩不能成其为轮匠一样。墨子信仰上帝,更信仰鬼神,上帝是宇宙中的全能全智的最高主宰,鬼神要次一等,是上帝的辅佐。上帝鬼神都是有情欲意识的,能生人,能杀人,能赏人,能罚人。这上帝鬼神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容许怀疑。2](464)郭沫若批评了那些认为墨子的“天志”是“神道设教”的观点,认为“神道设教”是儒家的做法。由此他指出,墨子是一位宗教家。其根本思想是天志、明鬼。他是把殷、周的传统思想复活了。他是肯定了一位人格的天,自然也肯定了鬼神。2](361)墨子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等等学说都是以这天鬼为规矩而倡导出来的。不过,郭沫若认为,墨子虽然是宗教家,但并没能够创立一个宗教。他从地理环境分析了墨子没有能够创立宗教的原因。1](111-112)我认为,单纯从自然环境来说明宗教起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

甲骨文字研究上册沫若手书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发行所大东书局 甲骨文字第十二释郭沫若譔述 释和言 说文“和”、“龢”异字。“和”在“口”部,曰:“相应也,从口禾声”。“龢”在“龠”部,曰:“调也,以龠禾声,读与和同”,“是许以唱和为‘和’”以调和为‘龢’。然古经传中二者实通用无别,今则“龢”废而“和”行,疑“和”“龢”本古今字,许特强为之别耳。卜辞中有“龢”字,文曰:“贞甲龢罪唐”(前二卷四五叶二片)。罗释“龢”谓“从龠者”是矣。案“龠”字《说文》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古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龠鼓钟”作龠。而 从龠之龢字,如王孙遣诸钟【氵允】儿钟子璋钟公孙班钟之作 , 钟之作,鲁钟之作,虢叔钟之作,君妇壶之作, 字均不从品龠。谛观之,实乃从“ ..”象形,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 .............。金文之作若者,实示 .管头之空 ....,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册之龠字有别,诗书反以龠理释之,大悖古意矣。 龠字既象编管,与汉,以后人释龠之义亦大有别。后人均以为单独之乐管注似笛,然或以为三孔,(说文解字,郑玄《周礼·笙师》《礼记·少仪·明堂位注》,郭璞《尔雅·释乐注》)或以为六孔(《毛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

之实状而悬擬之耳。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 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 ... 比竹是矣”,籁为比竹 ..................,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许知籁龠为一而不 知龠 ..。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正同。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仲籁之异其理亦同,盖后人以籁为箫疑中龠名籁与龠不合也。)知此则诗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而后方可说明,诗之意,殆言万舞者,以乐器自为节奏,右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或乃六孔七孔则双手不能成节奏,而左(右?)手尤不能也。疑三孔之说即为调和此诗而生,盖三孔则左手勉强可能也,然《说文》于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 则知中国古无三孔之笛,今之龠本比竹,于诗之义乃豁然贯通。盖比 .. 竹如今之口琴 .., ........乐器 .....,舞者自吹此单纯之......。双手优能吹之,在狂舞之时 节奏亦容易构成,(向?)非笛之比矣。故此诗于此(讁?)可为互证,盖由龠始得解诗,亦可以知龠也。 知龠则知龢,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 .........,由乐声之谐始能引出调义, 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伸出相应义,亦由(犹)乐字之 ...本为琴 ...(罗说,“象丝附木上,其加白者乃象调丝之器”案即琴矣。)乃引伸而为“音乐”之“乐”与“和乐”之“乐”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转废,后人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中文名:郭沫若出生地: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 别名:郭开贞(原名)出生日期:1892年11月16日 国籍:中国逝世日期:1978年6月12日 民族:汉族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战声集》等。 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武则天》等。 《浮士德》、《郭沫若全集》等。 名言: 1.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2.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3.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 的东西却不甚为人们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使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 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可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郭沫若一直牢记在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也未曾忘记。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沫若便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沫若听了,挥笔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他“立在大海尽头紧觑着”太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甚至可以吞掉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而在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同时,郭沫若也描叙了“人”的蜕变,新生的过程。这突出表现在长诗《凤凰涅槃》里。长诗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质问,情绪忧愤,颇类屈原的《天问》。随后,以壮烈场面展现了凤凰的自焚,诗的后半部分,则欢快明朗地欢呼凤凰在烈火中更生,更生的是凤凰,也是诗人,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诗人自己曾说:“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

郭沫若作品《天狗》分析参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郭沫若作品《天狗》分析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很早熟,七八岁就发育了,性意识过早觉醒,所以很小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养成热情、敏感、多变的心性。15岁时患中耳炎,留下耳聋的后遗症,这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功能,激发“超验”的想象力类似的例子,在中外文艺史上很多见。 郭沫若小学毕业时经历过“考榜风波”,他本来在24岁毕业考生中名列榜首,却被教师私下改定为第八。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恶浊,促成其叛逆的、破坏性的心理倾向。家庭包办的“黑猫”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机,甚至想自杀,后来从歌德的诗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来,并因此而非常明确地以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完满作为生活目标。郭沫若这种天才型、文艺型的心理性格跟他在少年时期的某些特殊的心理挫折有关。 下面用“三步阅读”,结合《天狗》分析一下这部作品;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吃我的心肝, 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的脊椎上飞跑, 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初读此诗,直觉感受是狂燥、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无穷的精力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爆炸了。 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是在“五四”时期,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躁的心态。这些只是“设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心态大家都有,特别是考大学时)暂当“五四”人,这样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较能理解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 “名理分析”,不只是摘句式地归纳其主题思想或倾向诸方面,最好还是感受《天狗》所形成的整体氛围,或者可借用传统批评的概念来说,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气”。这种“气”是由其所包涵的情绪、丰富的想像,以及诗的内在节奏等因素综合体现的“五四”时代读者本来其自身也有类同的焦躁感,一读《天狗》便如同触电,能在那种“气”中沟通,沉醉,宣泄。如果在设想在特定时代的阅读“场”中去感触把握《天狗》的“气”,分

郭沫若名言名句大全_名人名言

郭沫若名言名句大全 1、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郭沫若 2、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3、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4、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郭沫若 5、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郭沫若 6、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郭沫若 7、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8、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单靠个人主观努力就能形成的。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会。——郭沫若 9、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郭沫若 10、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1 / 4

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郭沫若 11、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12、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13、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郭沫若 14、多读名家著作,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同样是必要的。——郭沫若 15、韬略终须建新国,发奋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6、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17、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18、若无松柏志,超越不为高。——郭沫若 19、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郭沫若 2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优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郭沫若 21、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世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22、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2 / 4

中国文化的巨人 郭沫若

中国文化的巨人郭沫若 (二)从《星空》到恢复 1、诗集内容概述 A、《星空》:“五四”退潮期的苦闷与彷徨 B、《前茅》:革命时代的“前茅” C、《瓶》:恋情的剖示 D、《恢复》:第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集 2、诗风的改变 A、由泛神论到阶级论 B、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郭沫若《女神》 ◆《女神》共分为三集。第一集3篇,是歌德式的诗剧,有《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都取材于历史。第二集《凤凰涅槃》30篇,是惠特曼式的,充满着激情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的作品。第三集《别离》等23篇,大部分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抒情诗。《女神》出现于1921年的诗坛上,犹如黑暗中的一把火,暮天中吹响了雄壮的号角。 ◆郭沫若的《女神》,“比谁的诗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在内容上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完成了所谓人的自觉,在形式上,摆脱旧诗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这就是当时所要求于新诗的。这就是五四精神在文学上的爆发” 。 (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与“五四”精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人对诗的本质的强调,以及诗的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作品的抒情主人公的“大我”形象,集中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的要求。 ◆《女神》体现“五四”时代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与创造精神:《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等 2、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等 3、个性解放:《天狗》等

4、劳工神圣精神:《地球,我的母亲》等 5、力的精神:《太阳礼赞》、《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一、洋溢着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郭沫若心目中,“就象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犹如“爱人一样”。诗人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炉中煤》诗人把祖国比作一个自己爱恋的“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为了祖国的新生,诗人还甘愿象炉中煤一样,燃烧尽自己,在这里,诗人表达的是赤子的赤诚之心。 《炉中煤》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的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塑造抒情主人翁的“大我”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郭沫若是最喜欢歌唱“自我”,而且也是最善于歌唱“自我”的诗人。《女神》中“开辟洪荒的大我” 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国民族的自我形象, ◆郭沫若把“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女神》中到处都站立着一个巨大的 “我”,它象“烈火一样地燃烧”,象“大海一样地狂叫”,象“电气一样地飞跑”。 ◆在诗剧《湘累》中,诗人借助屈原之口,大声疾呼:我的诗便是我的生命!……我

读沈从文《论郭沫若》

郭沫若。这是一个熟人,仿佛差不多所有年青中学生大学生皆不缺少认识的机会。对 于这个人的作品,读得很多,且对于这作者致生特别兴趣,这样在读者也一定有的。 从“五四”以来,十年左右,以那大量的生产,翻译与创作,在创作中诗与戏曲,与 散文,与小说,几几乎皆玩一角,而且玩得不坏,这力量的强(从成绩上看),以及 那词藻的美,是在我们较后一点的人看来觉得是伟大的。若是我们把每一个在前面走 路的人,皆应加以相当的敬仰,这个人我们不能作为例外。 这里有人可以用“空虚”或“空洞”,用作批评郭着一切。把这样字句加在上面,附 以解释,就是“缺少内含的力”。这个适宜于做新时代的诗,而不适于作文,因为诗 可以华丽表夸张的情绪,小说则注重准确。这个话是某教授的话。这批评是中肯的, 在那上面,从作品全部去看,我们将仍然是那样说的。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而 那情绪,是诗的。这情绪是热的,是动的,是反抗的,……但是,创作是失败了。因为在创作一名词上,到这时节,我们还有权利邀求一点另外东西。 诗可以从华丽找到唯美的结论,因为诗的灵魂是词藻。缺少美,不成诗。郭沫若是熟 习而且能够运用中国文言的华丽,把诗写好的,他有消化旧有词藻的力量,虽然我们 仍然在他诗上找得出旧的点线。但在初期,那故意反抗,那用生活压迫作为反抗基础 而起的向上性与破坏性,使我们总不会忘记这是“一个天真的呼喊”。即或也有“血”,也有“泪”,也有自承的“我是XX主义者”,还是天真。因为他那时,对社会所认识,是并不能使他向那伟大一个方向迈步的。创造社的基调是稿件压迫与生活 压迫,所以所谓意识这东西,在当时,几个人深切感到的,并不出本身冤屈以外。若 是冤屈,那倒好办,稿件有了出路,各人有了啖饭的地方,天才熄灭了。看看创造社 ①另外几个人,我们可以明白这估计不为过分。 但郭沫若是有与张资平成仿吾②两样的。他虽然在他那初期创作中对生活喊冤,在最 近《我的幼年》《反正前后》两书发端里,也仍然还是不缺少一种怀才不遇的牢骚, 但他谨慎了。他小心的又小心,在创作里,把自己位置到一个比较强硬一点模型里, 虽说这是自叙,其实这是创作。在创作中我们是有允许一种为完成艺术而说出的谎骗的。我们不应当要求那实际的种种,所以在这作品中缺少真实不是一种劣点。我们要 问的是他是不是已经用他那笔,在所谓小说一个名词下,为我们描下了几张有价值的 时代缩图没有?(在鲁迅先生一方面,我们是都相信那中年人,凭了那一副世故而冷 静的头脑,把所见到感到的,仿佛毫不为难那么最准确画了一个共通的人脸,这脸不 像你也不像我,而你我,在这脸上又各可以寻出一点远宗的神气,一个鼻子,一双眉毛,或者一个动作的。)郭沫若没有这本事。他长处不是这样的。他沉默的努力,永 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 放在时代前面,他就这样做。他在那不拒绝新的时代一点上,与在较先一时代中称为 我们青年人做了许多事情的梁任公先生很有相近的地方。都是“吸收新思潮而不伤食”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 篇一: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是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尤其是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学界对其作品和人格的讨论却呈现出两极现象。“两极阅读”是不是绝对的两极,“文学史读法”是否应该对“非专业读法”进行“强制性”引导,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讨论。 一、“两极阅读”现象产生及产生原因探析 “两极阅读”现象是对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评价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的现象,年轻读者对郭沫若的作品没有很大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2]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限制的,只有正确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客观看待“两极阅读“现象。 1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具有时代的隔膜。 (1)、郭沫若的诗具有思想的前瞻性,把握其诗歌需从思想内涵去领会。郭沫若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家,真正走向文学的舞台是由于其在诗歌上的突破和影响力。以收入《女神》的《天狗》为例,初读其作品,就有一种让人狂躁的感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一样地飞跑”。诗人在反复渲染心中的狂热,预示着一种强烈的爆发力量。而以今天的眼光去看此诗,则无法领会郭沫若在所处时代思想的爆发性。这对以前陈腐的思想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但在当时,却是很难得的。正是情感的渲染,思想的深刻,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具有魅力,特别是在年轻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感悟郭沫若当时的诗歌,应该站在当时当时的高度去领悟。在思想上的差异性解读是形成两极阅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处于新旧诗体转型的过程中,其诗歌的创作与今天新诗存在差异,故会形成“两极阅读”现象。郭沫若说过:“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的罢了。”[3]由此可见,郭沫若的创作很多只是一时灵感激发,当时创作之际只是依靠满腔激情,并没有注重文辞修饰。如收入《女神》的《晨安》:“……晨安!万里长城呀/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敬畏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敬畏的Pio呀/晨安!雪的帕米尔呀/晨安!雪的喜马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这首诗作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他选取富有生命力的名词让人如临其境。但可以说没有美感而言,基本是地名的罗列。这是郭沫若有意而为之。当时新旧文体转型,郭沫若的贡献就是要改变旧诗体追寻辞藻华丽、对仗讲究的现象。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也正是因为郭沫若在这方面的探寻和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2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在新诗日益成熟的今天解读郭沫若的诗歌会形成隔阂,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郭沫若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作品,许多新的意象的使用与今天存在差距。正确解读其作品,必须设身处地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如在《晨安》中:“晨安!太平洋呀!太平洋上的诸岛呀!太平洋上的扶桑呀/扶桑呀!扶桑呀!还在梦里裹着的扶桑呀/醒呀!Mesame呀/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诗人就选取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意象,尽情地召唤时代的光明使者。这在当时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如果不能置身于当时去考虑,当然无法领悟诗歌的魅力,对其作品自然就会发生误解。 2、“两极阅读”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对郭沫若人格的怀疑,从而产生对其文格的质疑。 (1)正确看待郭沫若人格流变及其文学史地位。对郭沫若先生的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是其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其历史剧作,但是在其人格上却历来有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信仰中人格问题,关键时刻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对革命信仰不坚定;信用中的人格问题,他答应鲁迅和他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但随即在其出版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中就出现了围攻鲁迅的文章;婚姻家庭中的人格问题,为了自

郭沫若《白鹭》备课资料

白鹭 一、导入: 1、闪现杜牧《鹭鸶》诗。(生齐读)(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 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这首诗还是一个谜语,写的是我国南方一种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3、闪现鹭鸶组图,大致了解。 4、杜甫也写过(两个黄鹂——上青天)。张志和也有一句(西塞山前——鳜 鱼肥)。 5、何止古人,现代杰出大作家郭沫若也写过它。(闪现作家) 6、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赏析他写的《白鹭》。 二、发现美: 1、(配乐朗读课文) 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白鹭的什么感情? 2、在我们眼中,白鹭与其他鸟类无异,而在作者的笔下却那么美,令人喜爱,作者用什么句子直接赞叹白鹭之美的呢? (闪现:§1、§10) 谁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比喻、表达赞美喜爱,结构:引起下文、总结上文、首尾呼应)有感情朗读。 3、作者为什么认为白鹭像一首诗? (色素、身段) 找出具体直接描写的语句。 (探究写法:那青色的脚——嫌黑 郭沫若怎么能把白鹭的脚写得那么细致呢? 闪现: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女的肖像——“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再读课文第五小节。 师:读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转化而来) 师:你真的有一双慧眼!是啊,问句哪得美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是郭沫若老先生仿照前人的写法,创造性地使用的啊!好句不厌百回读。 师:如此经典语句要记在心间,巧妙的写法更要学会运用。 (例:同学们都说我妈妈为我编织的毛衣很合体,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宽一点儿则嫌肥,窄一点儿则嫌瘦。) 4、作者觉得这种直接描写的方法还不足以完全表达白鹭的美,他还运用了什么写法呢?(比较衬托) §3 ,§9、10简析作用 三、感悟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