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

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思想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无论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

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思想。《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凤凰涅槃》《炉中煤》

4 、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匪徒颂》

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

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

中心容——表现自我

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

5、历史评价

(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2)不足

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湖畔诗派

1、诗人与作品

1922年,汪静之、雪峰、漠华、应修人在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

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四、小诗 1、特点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

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来源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3、诗人与作品

1 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五、新月诗派

1、概念

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理论主: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

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4、徐志摩(20年代散文)

5、闻一多三美

六、早期象征诗派1、理论主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

“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

“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

“用诗的思考法去想”,

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2、诗人与作品

诗人:穆木天、王独清、金发、乃超、胡也频

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3、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思考题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

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4、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

20年代喜剧

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

诞生期: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叔同、欧阳予倩等。是中国最早的现

代话剧社。2、民众戏剧社

1921年成立,成员有雁冰、振铎、大悲、欧阳予倩等。

3、戏剧协社

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

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

社会问题剧

胡适《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

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3.欧阳予倩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金莲》等

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伯奇《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

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

田汉: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两夜一死”)

30年代加入左联

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

写电影剧本。40年代代表作

《秋声赋》与《丽人行》。

建国后

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戏曲《白蛇传》《瑶环》等作品。1968年被迫害致死。

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三幕话剧《名优之死》

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

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

20年代文艺思潮

学习容:

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

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

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

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

壮大

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

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

“黄金时代”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

1、独秀与《新青年》

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

(2)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

2、文学革命的响应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半农的“双簧信”;

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3、文学革命的论争

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

(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

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

4)新文学阵营部的分化与斗争

4、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第二节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作品的译介

二、文学社团的兴起

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

3、新月社:“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第三节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1、“白话文学”论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白话文学史》

3、主采用写实主义

《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

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创作刚刚萌芽,是准备阶段。

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第一代重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

3、1926-1927,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创作沉寂。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最初的创作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需掌握知识点:

《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

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

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第二十六章新诗

(1937.7——1949)

二、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新诗派:抗战结束以后,,穆旦、敏、杜运燮、袁可佳等西南联大诗人回到北方,在、等地的刊物发表诗作、诗论,与南方的唐湜、敬容、唐祈、杭约赫等诗人相呼应,形成40年代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他们抛弃“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追求“新诗戏剧化”,把传统主观抒情诗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他们提出诗“纯粹出自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显示、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1980年代,该诗派又被称为“九叶诗派”。

2、穆旦穆旦(1918—1977)是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1)穆旦的诗深入持久地探索、表现“自我”。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诗八首》既是关于爱情的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其中的情爱主体被困于灵与肉、理性和感情、时间与空间、我与你等一系列矛盾之中,抒情主体分裂而痛苦。

(2)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点。

第二节敌后根据地的

诗歌创作

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工农

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民间诗歌资源成为主要(唯一)的资源,盛行在民间传统歌谣形式中注入革命容的“新歌谣”,最著名的如《红》。此外,还出现一批传诵一时的长篇叙事诗

《王贵与香香》(1946)

作者:季

是解放区在整风

运动后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

堪称歌谣体新诗典。诗歌描

写农村青年王贵和香香悲欢

离合的爱情故事,却融入革命意识,将传统戏曲“情人历难而团圆”模式,创造性转化为“在革命(与爱情)的考验中成长”的新诗歌模式。艺术上采用了陕北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又加以改造,完成民间抒情诗体向现代叙事诗的转化。

4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全称,于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会刊是《抗战文艺》,“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实际生活,在推动抗战文艺运动特别是国统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上做出了极大贡献。

2、地域政治文化的形成

a、国统区文学

40年代文学思潮主潮

时段性明显:

Ⅰ、抗战初期(1937、7——1938、10)

爱国主义激情,亢奋乐观;

Ⅱ、抗战中期(1938、10——1944、9)

对现实、历史的反思,深沉凝重;

Ⅲ、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1944、9——1949、9)

与专制的斗争,讽刺暴露,喜剧特征

b、解放区文学

基调:明朗、素朴、少有变化。

Ⅰ、新主题、新人物、新题材的出现

阶级斗争主题,翻身解放的“新人”,民族战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的题材。

Ⅱ、新形式的出现

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

c 、沦陷区文学及“孤岛”文学

华北、东北沦陷区,1941年12月后、、沦陷区。

夹缝中生存,雅文学、俗文学对立中接近

“孤岛”文学

1937、11——1941、12

“租界”,坚持创作,配合抗日救亡活动,表达抗争异族侵略的意识。活动主要集中在戏剧、杂文两方面。代表人物于伶、钱杏邨、唐弢等。

《讲话》容①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②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③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文艺政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但后来扩展到整个中国甚至延续近四十年,就显示出其弊端;④过于偏重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超阶级的、审美的特质;

⑤其所提倡的文艺创作模式及批评标准由于过多的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长期以来的创作、批评的简单化、概念化;

⑥的个人权威性及维护权威的力量长期以来压制了对其质疑和修正的呼声,造成了文艺的停滞和发展。

“战国策派”:是指主办《战国策》杂志的一些人。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铨、雷宗海等人。

40年代小说

恨水(1895-1967):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啼笑因缘》

《金粉世家》

承袭了晚清谴责小说的传统作风,其最高境界是暴露黑暗。

后期“抗战十言情”

黄谷柳(1908——1977),原名黄显襄,梅县人。代表作《虾球传》

3.文化分析小说

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

师陀(王长简)主要风格:

抒情含蓄深沉,语言生动简约,

极富散文的风致和诗的韵味。

4.人生探索小说

路翎代表的“七月派”小说

5、通俗与先锋——都市新小说

予且的新市民小说

爱玲(1920-1996。

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

徐訏的《鬼恋》、《风萧萧》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

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 (一)胡适的历史功绩 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 1.胡适《谈新诗》 “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 《一颗星儿》 2、胡适的新诗实践 ?《尝试集》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蝴蝶》 3、体裁特点 (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礼》、《威权》 (2)反军阀——《你莫忘记》 (3)倡自由——《鸽子》、《老鸦》 (4)尚进取——《上山》 (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5、《尝》的文学史意义 (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 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学徒苦》 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 《教我如何不想他》 2、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是谁把?》 3、俞平伯(1900—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4、康白情(1896——1958) ?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 ?《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 (一)小诗创作 小诗的特点 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2、外来诗歌的影响 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 1.冰心的《繁星》与《春水》 ?侧重于歌吟童心、母爱、自然,借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爱和美的 哲学。 ?纯静、细腻、柔和、含蓄。 2、宗白华 《流云》收诗40余首 擅长表现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 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 (二)湖畔诗群 “湖畔诗人” ?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情诗,构成创作的主线索。 ?湖畔派情诗充满生气,清纯天真 ?拓宽了现代新诗的题材范围 ?以对爱情的大胆咏唱和展示爱情的非理性力量体现了较明显的现代性。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 第三节、冯至的诗(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2、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具有“沉思”的调子。 3、诗形朴素 4、个性鲜明 (1)诗的意象——全都抹着凄清、孤苦的色彩。 (2)诗的情调——充满感伤与苦闷。 (3)诗的节奏——舒缓、幽婉、柔美。 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 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人可

20年代新诗

第四章新诗(一)(8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新诗运动 2、前期新月派 3、早期象征派诗歌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白话诗(2学时)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梁启超设计了“诗界革命”。要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后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诗界革命”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包含有一种个性主义主张。诗应是写我想写的,我想说的,我内心的感受。他就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了“做诗如作文”。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开发变化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蒋光慈《新梦》,1925年1月上海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张: 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张: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

20-4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P75 白话诗是新文学期间汉语诗歌主流样式。 “诗体大解放”20年代发展背景。 “诗体大解放”是①打破五言七言诗体,②推翻词调曲谱,③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关不住了》新诗纪元。 胡适: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刘半农:最先创作“小诗”。“小诗”一行到四行;侧重表现内心世界;讲究凝练。《教我如何不想她》四行。"天上...地上...啊,教我如何不想她。”《瓦釜集》第一部用方言写成的民歌新诗集。 沈尹默:《三弦》胡适评价“一首最完全的诗” 周作人:《小河》被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填空) “中国新诗社”中国第一个新诗社。 “湖畔派诗社”代表人汪静之等,他们创作内容歌唱大自然和歌颂友情爱情,浪漫主义风格。汪静之《蕙的风》 冯至:鲁迅评价“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朱自清评价“叙事诗堪称独步” 抒情诗:《一条小河》自然景观,情感含蓄,结构精巧。 叙事诗:《蚕马》 新月诗派:新月社散文团体的诗歌团体。又叫格律诗派,1926.4.1《晨报副刊·诗刊》 艺术主张:①诗歌追求理性和节制。②追求格律,倾向古典。③着意于主观情绪客观化。④“三美”主张。代表人,闻一多,徐志摩。 徐志摩: 基本思想(创作观念):“康桥觉醒” 诗歌主题: ①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②抒写爱与美的追求。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三、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四、词藻华丽,风格明丽。 闻一多: ★★★闻一多主题 一、爱国主义情思。 二、对祖国现实的失望及新生的信念。 三、对爱情和青春、自然的赞美。

★★★“三美”主张:P92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音节、音尺的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指诗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均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各行相差不能太大。 代表作《死水》自己评价,“第一次在音节上面最满意的试验” 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提倡“纯诗化”就应该是表现情绪,不能有其他杂质,纯粹表现的世界。驱除诗歌散文。《弃妇》 20年代中国新诗的类型演变: ①白话诗类型,文字用白话,“自由”、“自然” ②郭沫若出现浪漫主义诗。 ③新月诗派提出格律诗。 ④多元化,十四行诗,英国文艺复兴。象征诗,李金发的纯诗化。普罗诗,前苏联,面向群众,将光慈。 30年代诗歌P213 “左翼”诗歌:高于左翼小说 中国诗歌会:1932.9在上海成立。发起者:蒲风,穆木天等,主张诗歌的现实性(内容上的)和大众化(艺术上的)。又称“新诗歌派” 艾青:《大堰河》受到茅盾称赞。 田间:《中国牧歌》充满革命激情,节奏短促有力。 臧克家:被称为“泥土诗人”关注农民。《老马》到了50-60年代,成了权威人士。 “现代派” 1932.5 标志是《现代》刊物。 戴望舒是主将。 诗人构成: ①跌落的“弄潮儿” ②带着梦幻愤世的沉思者。 现代派诗歌内容上取向:疏离社会公众主题;聚焦内心世界。 共同艺术特征:原则是朦胧美。“朦胧美”①将情绪意象化,意象丰富独特。②具有散文美,属于自由诗体,以情绪为节奏,口语表达诗人感受。 戴望舒 ★★★戴望舒创作特点:《雨巷》又称为“雨巷诗人”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抒情意象,在细微的事物中发现诗意。 二、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主观心境。 三、摆脱音乐束缚,运用自然口语,服从内在节奏,创造散文美自由诗体。 四、奇幻美的诗歌语言。

20年代新诗赏析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人力车夫 胡适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客问车夫:“你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我坐你车,心中惨凄。”/车夫告客:“我半天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客人点头上车, 说:“拉到内务西部!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教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我们 宗白华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二十年代新诗

二十年代新诗 初期阶段(1916—1920) 胡适:“作诗如作文”(1916年) “诗体的大解放”: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1917年,《新青年》(2卷6号):胡适《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 “胡适之体”:通俗明白。 《小河》(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发展阶段(1921—1925) 人生派 浪漫派 小诗派 湖畔诗派

发达阶段(1926年后) 新月派(1926年4月《晨报》俯瞰《诗镌》创刊为标志)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等 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 三美主张 早期象征派:诗怪李金发。 穆木天:“纯粹诗歌”。以诗去思想,努力将诗歌与散文划清界限。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政治抒情诗。 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

上山 胡适 “努力,努力,努力望上跑!” 我头也不回,汗也不揩, 拚命地爬上山去。 “半山了,努力,努力望上跑!” 上面已没有路,我手攀著石上的青藤,脚尖抵住岩石缝里的小树,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去。 “小心点,努力,努力望上跑!” 树桩扯破了我的衫袖, 荆棘刺伤了我的双手, 我好容易打开了一线路 爬上山去。

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 有好看的野花, 有遮阴的老树; 但是我可倦了, 衣服都被汗湿遍了, 两条腿都软了。 我在树下睡倒, 闻著那扑鼻的草香, 便昏昏沉沉地睡了一觉。 睡醒来时,天已黑了, 路已行不得了, “努力”的喊声也灭了………。猛省,猛省!

我且坐到天明, 明天绝早跑到最高峰, 去看那日出的奇景。 小河 周作人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她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岀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岀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岀“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岀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岀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 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 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 试集》(1920年3月岀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 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 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岀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岀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 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 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岀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岀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 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岀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云游》(1932)。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 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1.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 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 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 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2.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①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 族罪人。《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 刺侠累的行为超岀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 斗争。②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

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 中国现代诗歌三百首·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 李金发〖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 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 冯至〖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徐志摩,1897-1931,于二十年代成立了“新月社”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他曾担任《新月》月刊的主编,之后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了季刊。徐志摩的诗集包括《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等。并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出现: 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 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 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 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 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 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 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三、新诗的自觉规范: 1、新诗规范化出现的原因: 新诗发展受五四精神影响,追求自由。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散文化倾向,模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诗歌创作也就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对新诗创作过度自由化倾向规范化的要求,这就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提出的诗歌主张,出现了“新格律诗”。 2、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红烛》(1923年),回国后创作的《死水》(1928年) 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1932)。 3、闻一多的理论贡献: 三美诗歌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与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用语要美,富有色彩,讲求视觉形象与直观性;建筑美:指诗歌整体上,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给人整齐感。 四、象征派诗歌: 1926年前后,受法国等象征派诗歌影响,穆木天提出“纯诗”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创作的暗示、朦胧、象征、晦涩。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食客与凶年》、《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五、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