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一下复习字音字形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一下复习字音字形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一下复习字音字形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

一、给加点词语注音

社稷.()饿莩.()庠.序()孝悌.()数罟

..()论.语()虎兕.()畜.牧()牲畜.()丧.事()丧.命()嫉.恨()坠.落()堕.落()后嗣.()墓碣.()诽.谤()抹.杀()抹.布()诅.咒()咀.嚼()磐.石()气氛.()勖.勉()履.行()侈.谈()削.弱()削.皮()弯曲.()歌曲.()曲.线()束.缚()给.予()给.以()祈.祷()猖.獗()

兑.现()菁.华()蛰.伏()沟壑.()一抔.()杌陧

..()

塞.责()乘.机()传.记()踬踣

..()镣.铐()编纂.()篡.改()湮.没()缄.默()疏浚.()勾.当()马厩.()

规矩.()伺.候()侍.候()亲戚.()笞.刑()忐忑

..()菲.薄()抽搐.()蜷.缩()镂.刻()牛虻.()黝.黑()离间.()哄.笑()虫豸.()缜.密()炽.热()窟窿.()迸.出()创.伤()果脯.()耷.拉()箴.言()恫.吓()模.糊()遒.劲()弹劾.()蜷.缩()跛.脚()噩.梦()厄.运()恻.隐()荷.枪()濒.临()诀.窍()笼.络()炮.制()挑拨.()逮.捕()逮.老鼠()一沓.()铁镐.()引擎.()即.使()腋.下()脊.背()怜悯.()提供.()扫帚.()憎.恨()犄.角()掎.角()惩.罚()脸颊.()捻.动()镌.刻()噙.满()女佣.()搭讪.()狂吠.()颤.抖()呵.斥()吆.喝()濒.临()搪.瓷()推搡.()烟囱.()模.板()攫.取()昏厥.()信笺.()隐晦.()抚恤.()累.赘()连累.()哽噎.()暮霭.()木槛.()猿猱.()吮.吸()崔嵬.()号.召()江渚.()尽.快()鬓.角()砧.板()塞.外()青冢.()朔.漠()万壑.()贾.人()悯.然()迁谪.()幽咽.()帛.()红绡.()

呕哑

..()间.隙()转徙.()阜.盛()和煦.()李煜.()茶几.()似.的()似.乎()不谙.()门槛.()落.枕()罗绮.()桑梓.()懿.范()戕.害()悚.然()栗冽.()

寂寥()杀戮.()邮戳.()槁.木()沉湎.()铿锵

..()

毋.宁()桎梏

..()薄.荷()筵.席()纤.细()纤.绳()赊.欠()弱冠.()缄.口()缴.械()赋予.()蒙.骗()禁.受()拙.劣()迄.今()祈.求()束.缚()萦.绕()盎.然()角.色()宝藏.()胳臂.()臂.膀()砥.砺()同胞.()模.式()模.样()思量.()不屑.()校.对()阴霾.()奶酪.()肖.像()繁衍.()泡.桐()拮据.()联袂.()感喟.()唠.叨()融洽.()累.赘()狭隘.()

眺.望()船舶.()撩.水()嵯峨

..()衷.心()点缀.()

江堤.()间.或()吮.血()栈.道()咨嗟

..()怆.然()

戍.边()戊戌

..()..()缜.密()鞭挞.()媲.美()伶俜

潦.水()相称.()讥诮

..()胆怯.()粗犷.()剔.除()兴.奋()壮硕.()昭.示()处.理()拎.包()什刹.海()刽.子手()汗涔.涔()诲.人不倦()弃甲曳.兵()

卓有成效()不可估量.()义愤填膺.()命途多舛.()

浅尝辄.止()前仆.后继()虚与委蛇.()称.心如意()

二、改正错别字

干弋()木渎()粟子()遗撼()震憾()烟蒂()盅惑()沮咒()肤浅()菲谤()编缉()贤慧()暮蔼()奥悔()飞弛()测隐()编篡()苍桑()惊愕()苍桑()峥荣()荟粹()精萃()蛊惑()桎告()铿将()砥厉()鉴名()祟拜()帐簿()捍然()差峨()颁布()瞻养()厮杀()威协()溜鸟()淘太()讫今()收迄()验讫()夜霄()云宵()崔嵬()详和()攀缘()鉴署()辐度()海蛰()赊帐()冒味()巍峨()磐石()邮戮()渎罪()缔听()菁华()撕打()惊蜇()鞭苔()昧心()脉博()赌搏()干躁()急燥()惊愕()幅射()帐篷()煤碳()鬼计()刀诅()咀咒()和霭()绝窍()葱笼()缅怀()勘探()纹身()渲泄()须臾()陷井()沉缅()僚铐()翻云复雨()迫不急待()世外桃园()人才倍出()节风沐雨()走头无路()暗然神伤()再接再励()不可思异()再接再厉()相形见拙()针贬时弊()积毁消骨()变换莫测()浅尝则止()雷霆万均()震聋发聩()义愤填赝()坐收鱼利()良晨美景()关怀倍至()弊帚自珍()哀声叹气()鞠躬尽粹()好高骛远()提心掉胆()吊以轻心()趋之若骛()榜提名()略见一班()兴高彩烈()虚无漂缈()朝气篷勃()轻歌慢舞()相辅相承()

三、重点成语总结: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指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定下来。

2.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

3.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6.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7.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

8.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9.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指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0.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11.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

平起平坐:平等起坐。比喻地位或权力相当

12.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公之于众:把事实向众人公开。

13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义愤填膺:由于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14.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15.但是对于等待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必须说得。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作心急火燎、心急如火。

16.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17.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决不会满足。

无济于事:对解决问题毫无济助。

18.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9.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惊天地、泣鬼神: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20.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一帆风顺:船张满帆顺风行驶。比喻极为顺利。

21.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于心不忍:忍,狠心,残酷,硬着心肠。在心里不能下狠心,不能硬起心肠(做)。

21.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听之任之:听任不管。让它自由发展。

22、焚烧尸体产生的浓烟遮天蔽日,德国官兵命令犹太人用铁镐挖掘自己同胞的尸体。

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23.辛德勒权衡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灭顶之灾:涉于水中而灭没其顶的灾祸。比喻遭到致命打击,损失惨重。

24.许多工厂都在制造这种东西,这不足为奇。

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

24.那我们就做坦克炮弹,这样皆大欢喜。

皆大欢喜:大家都欢欢喜喜。

25.我已经山穷水尽了。

山穷水尽:比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26.他从兜里掏出一副扑克,慢条斯理地洗着,然后啪地扔到高斯的办公桌上。

慢条斯理:缓慢而有条理。比喻从容不迫。

27.辛德勒失望至极,无可奈何地伸手去抓牌,高斯突然拦住他,用手指了指。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单上有名的自然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清楚,上了名单等于挣脱了死神的怀抱。

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异常高兴。

28.满载妇女的列车鬼使神差般地驶入这个传说中的“地狱”,士兵们荷枪实弹早已在站台等候。

鬼使神差:有鬼使唤,有神差遣。比喻人做事在不自觉之中投入。

29.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司马:喻指失意之官吏。

30.鉴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各持己见;各执所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1.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语,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君都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缄口不语: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反义词:口若悬河)

32.人类渴望进步,担忧常常误入歧途。

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33.有了这种特别的精神激励,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我想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只要用刀在竹子上劈开了口儿,下面的一段就迎着刀口自己裂开。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也比喻问题的顺利解决。

34.中国的情况不在于几代同堂,而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观念,要求代际之间有一种融洽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照料、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可或缺:或,稍微。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四、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轲,名轲,字子舆,()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向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

3.马丁?路德?金,()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4.曹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剧作家,著有《》《》

《》等。

5.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6.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7.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8.李白:字(),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歌风格“清新飘逸”。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高峰。

9.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10.()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

1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1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与“杜牧”合称“()”,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13.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14.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派创新者,有《乐章集》。

15.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16.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时最有成就的词人。后人将与其父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17.晏殊,字同叔,()(朝代)词人。有《珠玉词》

1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1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0.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近代()运动的创始人。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

..东蒙主:以为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

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

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

④走过,经过。例: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⑤超过。例: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⑥过于。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⑦拜访,看望。例: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

疾:①大。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妒忌。例: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例: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①停,动词。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制止,动词。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③只,副词。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四、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五、特殊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无乃尔过与

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以何伐为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六、固定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2、何以伐为?:何(以)……为=为什么……呢?(表反问)

七、重点词语: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⑴陈:摆出,施展。⑵力:才能。⑶就:居,充任。⑷列:职位。⑸止:不去

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八、重点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九、相关成语

⒈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指内部发生祸乱。

2.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列瓦解。

3.开柙出虎:原址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4.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5.大动干戈:原指大规模的进行战争,后比喻大张声势的行事。

6.虎兕出柙:比喻坏人逃脱或做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7.扶颠持危:指挽救危亡颠覆的局面。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一、注音

(1)王好.战:hào(2)弃甲曳.兵:yè

(3)数罟

..bó

..:cù·gǔ不入洿.池:wū(4)衣帛:

(5)鸡豚.:tún狗彘.:zhì(6)庠.序:xiáng(7)饿莩:

..piǎo

(6)申之以孝悌.之义:tì

二、一词多义

①凶:

(1)不吉祥,不幸。例: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例: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例: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例: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②察:

(1)观察、仔细看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例: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③兵

(1)兵器、武器。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例: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例: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④直

(1)与“弯”相对。例: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例: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例: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例: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例: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例: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⑤数

(1)(Shù)数目、数量。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例: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Cù)密,与“疏”相对。例: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5)(Shǔ)计算。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Shuò)屡次。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三、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打鼓

(2)树.之以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5)王无罪.岁:归罪

②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④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非我也,岁也

②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省略句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兵曳甲而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介宾结构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伸之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⑤宾语前置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六、古今异义

(1)寡人

..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今泛指河流。

(3)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4)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上:有的人,不定代词。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

七、虚词

①之

(1)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于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2)察邻国之.政: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前者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后者代词,代“五亩之宅”

(8)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10)申之以孝梯之.义: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11)未之.有也:代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指人

(13)斯天下之.民至焉:结构助词,作定语标志,的。

②而

1)弃兵曳甲而走:连词,表修饰

2)或百步而后止:连词,表承接

3)然而不王者:连词,表转折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者:连词,表转折

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连词,表承接

③其

1)则以其民于河东: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2)移其粟于河内:代词,代河东

3)无失其时:代词,它们的

④焉

1)则尽心焉耳:句末语气词,可不翻译

2)斯天下之民至焉:代词,指代“这里”

⑤然

1)河东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3)然而不王者:代词,这样

⑥于

1)寡人之于国也:借介词,对于,此处可翻译为“治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表比较,比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八、相关成语

(1)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2)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è)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 二、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 三、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四、重点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 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 6、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 7、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 五、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 七年级下册: 9《赵普》 10《黄鹤楼》

11《于园》12《黔之驴》 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 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 20《马说》21《陋室铭》 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 九年级上册: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 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 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三峡》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导读:《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下面是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请参考!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高一语文文言文《劝学》翻译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 主要内容:每课通假字、重点实词和虚词(尤其是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要句子翻译和默写。复习时可参阅《世纪金榜·课时讲练通》四篇文言文的“文本自主预习”板块的“基础知识”栏目的整理。现补充一些内容。 《劝学》 一、一词多义 中 ①木直中.绳(动词,合乎,符合。同“其曲中规”))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射中)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中间) 二、句子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一、一词多义 1、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道理,真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统,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修养,学问修养)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 二、句子翻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二、句子翻译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一词多义 1、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同“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②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同“卧而.梦”)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同“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尝、曾)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才)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开始) ④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次、初次) 二、句子翻译 1、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3、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一》文言特殊句式大整理 一、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二)宾语后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何陋之有。(《陋室铭》) 2、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3、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4、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三)状语后置句(又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学于余。(《师说》)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四)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进入了必修二。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必修二有多少篇文言文需要背诵,以下是WTT 整理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背诵篇目希望可以给对大家提供参考借鉴。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 先秦: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文翻译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文翻译苏教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 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 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 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 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 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 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 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 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 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 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 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 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 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 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 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 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 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 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 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大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大全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