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蒙特卡罗法求PI及排序算法

实验5 蒙特卡罗法求PI及排序算法
实验5 蒙特卡罗法求PI及排序算法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多核与并行程序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五蒙特卡罗法求PI及排序算法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实验环境】

硬件平台:联想4核,4GZ内存

编译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 6.0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sp2

测试数据集合:由随机数函数产生的数据集合

【实验1】

一、问题描述

蒙特卡洛算法可理解为通过大量实验,模拟实际行为,来收集统计数据。本例中,算法随机产生一系列点,模拟这些点落在如下图所示的正方形区域内的情况。其几何解释如下

1

1

图1

如图1所示,正方形边长为1,左下顶点与原点重合,两边分别与x,y轴重合。曲线为1/4圆弧,圆心位于原点,与正方形左下定点重合,半径为1。正方形面积S1=1,圆弧内

面积S2=

π

π

4

1

4

1

2=

r。算法模拟大量点随机落在此正方形区域内,落在圆弧内的点

的数量(n2)与点的总数(n1)的比例与面积成正比关系。即

π42121==S S n n (1) 由此可得

124n n =π (2)

因此,只要计算出落在圆弧内的点的数量在点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就能求出π的值。 由图1可知,所有点均落在正方形范围内,因此点的x 坐标满足10≤≤x 。又,当点落在圆弧范围内,则点的二维坐标关系满足

122≤+y x 。检验每一个点是否满足此关系即可判定改点是否落在圆弧内。

二、串行算法描述

本项目中使用了标准C 语言库中的产生随机数函数。该函数原型为:

int rand( void );

此函数产生随机数列,每次调用时均返回0到RAND_MAX 之间的一个整数。

void srand( unsigned int seed );

此函数为rand ()函数所生成的伪随机数序列设置起始点,使之产生不同的伪随机数。 算法:

产生2n 个随机数据,范围[0,1],对每个数据点计算其坐标是否满足122≤+y x ,统计满足此关系的点的数量count ,则 n count

4=π

三、并行算法

3.1 并行算法描述

算法步骤:

1、确定需要产生的点的个数n ,参与运行的处理器数m ;

2、对每一个处理器,生成两个随机数x ,y ,范围[0,1];

3、判断两个随机数x ,y 是否满足12

2≤+y x ;

4、若满足,则变量COUNT i++;

5、重复步骤2-4,直至每个处理器均生成n/m个随机点;

6、收集COUNT i的值,并累加至变量COUNT中,此即为随机点落在圆弧内的数量;

7、通过(2)式计算 的值。

3.2 并行算法在Windows下的一个例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HANDLE evFinish;

long cs=0; //总循环次数

long count=0; //主线程有效次数

long count_thread=0; //thread线程有效次数

time_t start, finish; //定义开始结束时间

//thread线程计算量为总数的一半

DWORD WINAPI thread(LPVOID param) //这个函数在PDF里

WaitForSingleObject(evFinish,INFINITE);//两线程同步

count+=count_thread;

finish=time(NULL); //记录结束时间

printf("并行情况:\n\n");

printf("用时=%f 秒\n",difftime(finish,start)); //计算时间差printf("总共的循环次数=%d次\n",cs);

printf(" 线程有效次数=%d次\n",count);

printf("pi= %f \n",4*(double)count/(double)cs);

printf("串行行情况:\n");

count=0;

start=time(NULL); //记录开始时间

for(i=0;i

{

x=(long double)rand()/(long double)RAND_MAX;

y=(long double)rand()/(long double)RAND_MAX;

if((x*x+y*y)<=1)

count++;

// printf("主%d",i);

//printf("count%d",count);

}

finish=time(NULL); //记录结束时间

printf("用时=%f 秒\n",difftime(finish,start));

printf("总共的循环次数=%d次\n",cs);

printf(" 线程有效次数=%d次\n",count);

printf("pi= %f \n",4*(double)count/(double)cs);

return(0);

}

四、实验结果

1、实验运行结果是多少

2、本例中加速比(串行时间/并行时间):S=

【实验2】

一、问题描述

在单核计算环境中,排序算法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减少要排序数据之间的比较次数或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在多核计算环境中,每个核以线程为执行单元,排序程序可以通过生成相互协作的线程来完成排序。与单核计算环境不同的是,在多核计算环境中更关注数据集的合理划分,更致力于识别可并行执行的任务。一旦完成这些工作,程序设计上就可以生成对应的线程去执行任务。理论上,基于相同的串行算法和相同的cache命中率,多核计算速度可以无限接近单核计算速度的P倍,其中P为核的数目。

多核上的并行排序算法所面临的问题在于:

1. 未排序的数据集合理划分到每个线程后,最后怎么汇合,形成完整的排好序的数据集呢?

2. 怎么保证可并行执行的线程的数目和核的数目相等或稍微多于核的数目,同时也保

证这些线程之间的工作量也尽可能的相同呢?

在这个实验中,串行的算法采用标准C语言库中的快速排序函数。

并行算法中,先将要处理的数据集均等的分到每个线程中,并使用C语言库中的快速排序函数各自排序。然后所有线程开始根据相同的数对自己的数据集进行划分,这个数是依据一定的方法选出来的(详见并行算法描述)。每个线程的数据集都会被分成K份,(其中P<= K < P2 ,P为核的数目),每份将被称为一桶。很显然这个过程选出了K个数,这些数将被成为bound_value, 记为X1, X2, X3…… X K。最后每个线程中小于或等于X1的数会被一个独立的线程去归并排序,同样小于或等于X2的数也会被另外一个独立的线程去归并排序,依次类推,直到排好序。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并行版本最消耗时间的部分是一开始每个线程各自的排序,时间为:n n);不过其数据划分和线程生成也相对简单。最后的归并排序所需时间是线性增O(log

长的,即:O(n),因此即使在最后归并部分线程执行的任务已经是不均衡的,也不会对整个程序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串行算法描述

本项目中使用了标准C语言库中的快速排序函数。该函数原型为:

void qsort(void*base,size_t num,size_t width,int(__cdecl

*compare)(const void*elem1,const void*elem2));

其中

base: 待排序数据的数组基址;

num: 待排序数据的数目;

width: 待排序数据元组的大小;

compare: 排序比较函数,当elem1elem2时返回值大于0;

三、并行算法

3.1 并行算法描述

算法:

1、将原始待排序的数据分成P等份,每个处理器上对N0个数据进行排序,称每个被排序

后的子集为B0,…,Bp-1

2、Remain_data=N,设定第0组归并起始位置全部为0, i=0,设置第0组在目标数组中的起

始位置为0

3、循环直至remian_data

3.1 选取所有子集中起始位置后续L个元素的最小值bound_value,并获得bound_value

的桶号bucket

3.2 在所有子集中从起始位置到后续L个元素中选取边界位置,使得边界位置的最后一

个元素小于或等于bound_value,而边界位置后的第一元素大于bound_value。

3.3 记录所有的边界位置,并设置所有第i+1组的起始位置为第i组的起始位置加上边

界位置

3.4 累积所有边界值,得到该归并组的大小

3.5 根据归并组大小和本组起始位置计算第i+1组在目标数组中的起始位置。

4、设置最后一个归并组的边界为N0

5、对所有归并组进行并行P路归并排序。

说明:

A.P和多核处理器的数目相同。比如是双核的,那么P =2;

B.Remain_data是每个线程处理的数据集中还没有被X1, X2, X3……划分过的数据集的总数目。比如,根

据X1 每个线程划分出来的数据集为x,y,z……,那么Remain_data=n – x –y –z…..

3.2 并行算法在Windows下的一个例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fndef _BASIC_SORT_H

#define _BASIC_SORT_H

#ifndef _SORT_P

#define _SORT_P

void* sort(void* parameter);

void generate_data(int *a,int n);

void sort_s(int *a, int n);

void view_data(int *a, int n);

int check_data_sort(int *a,int n);

int compare( const void *arg1, const void *arg2 ); #define MILLION 1000000L

#define P 2

#define N0 4332539

//#define N0 1000000

#define N N0*P

#define L N0/P

void sort_p(int**d, int * b);

time_t start, finish; //定义开始结束时间

struct merge{ //归并结构

int begin[P]; //数组begin

int count[P]; //数组count

int merge_size; //归并大小

int global_pos; //全局位置

int merged; //归并是否完成

};

struct arg_merge_data{ //归并数据结构

int **d; //数组的指针

struct merge* mp; //归并结构

int *b; //整数b

int k;//////////////////////////////////////////////// };

struct arg_merge_data *tmp2;

struct forsort{

int *d;

int k;

};

struct forsort forsorta[P];

int find_bound_value(int **d,struct merge *mp,int *bucket);

int find_min(int **d,struct merge *mp,int *bucket);

void find_bound(int **d,struct merge *mp,int bucket,int bound_value);

void do_last_merge_block(struct merge *mp);

void merge_data(void* arg);

void view_merge(int **d,struct merge *mp,int last_merge_block);

int start_time();

int diff_time();

#endif

#endif

int k; //////////////

HANDLE Swait[P];

HANDLE Pwait[P];

HANDLE pthread[P];

HANDLE qthread[P];///////

extern int *d[P];

///////////////////////////////////////////////////////////////////

void generate_data(int *a, int n){ //产生数据

int i;

for(i=0;i

a[i]=rand()%10000; //产生数组a 有n个元素

}

for(i=0;i

d[i]=&(a[i*N0]); //产生数组d 对应a[i]中每个n0块的第i个元素}

}

////////////////////////////////////////////////////////////////////

void sort_s(int *a, int n){ //快排a[i]

qsort((void *)a,n,sizeof(int),compare);

}

////////////////////////////////////////////////////////////////////

void* sort( void *parameter){ //快排参数(数组)的前N0个元素struct forsort *forsortb = (struct forsort *)parameter;

// printf("\nSetEvent(Swait[%d]) ",forsortb->k);/////////////////===================== int kk=forsortb->k;

qsort(/*(void*)*/forsortb->d, N0, sizeof(int), compare);

SetEvent(Swait[kk]);//printf("\n%d",kk);

return (void*)0;

}

///////////////////////////////////////////////////////////////////

void view_data(int *a, int n){

int i=n,j;

int index=0;

while(i>N0){

for(j=0;j

printf("%d\t",a[index++]); //输出a[i]中前N0个数}

printf("\n");

i-=N0;

}

for(;i>0;i--){ //输出a[i]中N0后面的个数printf("%d\t",a[index++]);

}

printf("\n");

}

//////////////////////////////////////////////////////////////////////

int check_data_sort(int *a,int n){ //找出不服和大小顺序的位置int i;

for(i=0;i

if(a[i]>a[i+1]) break;

}

return i;

}

//////////////////////////////////////////////////////////////////////

int compare( const void *arg1, const void *arg2 ){ //返回arg1与arg2的差int a=*(int *)arg1,b=*(int *)arg2;

return a-b;

}

////////////////////////////////////////////////////////////////////

int a[N];//data for parallel sort

int b[N];// the result of parallel sort

int *d[P];// for parallel sort

int s[N];//data for serial sort

struct merge m_list[P*P];//record of partition

int merge_block; // the number of partition

DWORD thr_id[P*P];

long timedif;// for estimate the exection time

//struct timeval end; // ...

//struct timeval start;// ...

void inite()

{int i;

//forsorta=(struct forsort *) calloc(P, sizeof (struct forsort));

for(i=0;i

{

Swait[i]=CreateEvent(NULL,FALSE,FALSE,NULL);

Pwait[i]=CreateEvent(NULL,FALSE,FALSE,NULL);

/* for(int j=0;j

{

forsorta[i].d[j]=d[j];

// printf("forsorta[%d].d[%d]=%d\n",i,j,forsorta[i].d[j]);

}*/

}

}

void main() //在PDF里调用

/////////////////////////////////////////////////////////////////////////////////

四、实验结果

1、测试数据集合:由随机数函数产生的数据集合总共有个数

2、实验结果是:

3、本例中加速比(串行时间/并行时间):S=

插入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 实验报告 应用数学学院 二零一六年六月

实验一插入排序算法 一、实验性质设计 二、实验学时14学时 三、实验目的 1、掌握插入排序的方法和原理。 2、掌握java语言实现该算法的一般流程。 四、实验内容 1、数组的输入。 2、输入、输出的异常处理。 3、插入排序的算法流程。 4、运行结果的输出。 五、实验报告 Ⅰ、算法原理 从左到右扫描有序的子数组,直到遇到一个大于(或小于)等于A[n-1]的元素,然后就把A[n-1]插在该元素的前面(或后面)。 插入排序基于递归思想。 Ⅱ、书中源代码 算法InsertionSort(A[0..n-1]) //用插入排序对给定数组A[0..n-1]排序 //输入:n个可排序元素构成的一个数组A[0..n-1] //输出:非降序排列的数组A[0..n-1] for i ←1 to n-1 do v ← A[i] j ← i-1 while j ≥0and A[j] > v do A[j+1] ← A[j] j ← j-1 A[j+1] ← v

Ⅲ、Java算法代码: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Charu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 = 5; int a[] = new int[n]; int s = a.length; int i = 0, j = 0, v = 0;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若干个数字:"); 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try { while (i < s) { a[i] = sc.nextInt(); i++; } for (i = 1; i = 0 && a[j] > v) { a[j + 1] = a[j]; j--; } a[j + 1] = v; } System.out.println("插入排序结果显示:"); for (i = 0; i < s; i++) { System.out.println(a[i]); } } catch (Exception es) { System.out.println(es); } } } Ⅳ、运行结果显示:

大学数学实验之蒙特卡洛方法

《数学实验》报告 班级:序号:: 1.问题描述 I、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以下函数在区间上的积分,并改变随机点数 目观察对结果的影响。 (1)y=1/(1+x), 0==0,x1+2x2+2x3<=72,10< =x2<=20,x1-x2=10; (3)f(x,y)=(X.^2+2*(Y.^2)+X.*Y).*exp(-X.^2-Y.^2), abs(x)<1.5,abs(y)<1.5; 2.问题分析与实验过程 I、(1)使用均值估计法 程序: function p=shell1(a,b,n) z=0; x=unifrnd(a,b,1,n); for i=1:n u=(x(i)+1)^(-1); z=z+u; end p=(b-a)*z/n; 运行结果:p=shell1(0,1,1000) p =

0.6975 >> p=shell1(0,1,10000) p = 0.6922 >> p=shell1(0,1,100) p = 0.7001 >> p=shell1(0,1,500) p = 0.6890 结果分析:改变了四次随机点数,结果都趋近于0.69,说明积分值约等于0.69,但是点数越多,值越接近。 I、(2)使用均值估计法 程序: function p=shell2(a,b,n) z=0; x=unifrnd(a,b,1,n); for i=1:n u=(exp(3*x(i)))*sin(2*x(i)); z=z+u; end p=(b-a)*z/n; 运行结果: >> p=shell2(0,2,1000) p = -24.4911 >> p=shell2(0,2,100) p = -43.8720 >> p=shell2(0,2,10000) p = -30.8699 >> p=shell2(0,2,500) p = -23.2955 >> p=shell2(0,2,100000) p =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第三章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3.1 Monte Carlo方法简介 Monte Carlo方法是诺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总结其二战期间工作(曼哈顿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Monte Carlo的发明,主要归功于Enrico Fermi、Von Neumann和Stanislaw Ulam等。自二战以来,Monte Carlo方法由于其在解决粒子输运问题上特有的优势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核物理、辐射物理、数学、电子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onte Carlo的基本思想就是基于随机数选择的统计抽样,这和赌博中掷色子很类似,故取名Monte Carlo。 Monte Carlo方法非常适于解决复杂的三维问题,对于不能用确定性方法解决的问题尤其有用,可以用来模拟核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粒子输运中,Monte Carlo技术就是跟踪来自源的每个粒子,从粒子产生开始,直到其消亡(吸收或逃逸等)。在跟踪过程中,利用有关传输数据经随机抽样来决定粒子每一步的结果[6]。 3.2 Monte Carlo发展历程 MCNP程序全名为Monte Carlo Neutron and Photon Transport Code (蒙特卡罗中子-光子输运程序)。Monte Carlo模拟程序是在1940年美国实施“发展核武器计划”时,由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提出的,为其所投入的研究、发展、程序编写及参数制作超过了500人年。1950年Monte Carlo方法的机器语言出现, 1963年通用性的Monte Carlo方法语言推出,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中子程序和光子程序合并,形成了最初的MCNP程序。自那时起,每2—3年MCNP更新一次, 版本不断发展,功能不断增加,适应面也越来越广。已知的MCNP程序研制版本的更新时间表如下:MCNP-3:1983年写成,为标准的FORTRAN-77版本,截面采用ENDF /B2III。 MCNP-3A:1986年写成,加进了多种标准源,截面采用ENDF /B2I V[20]。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docx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实验题目: 输入十个数,从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三类算法中各选一种编程实现。 实验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内容及编程思路: 1.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是,将一个记录到已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增一得有序表。 一般情况下,第i 趟直接插入排序的操作为:在含有i-1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1 ]中插入一个记录r[i ]后,变成含有i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 ];并且,和顺序查找类似,为了在查找插入位置的过程中避免数组下标出界,在r [0]处设置哨兵。在自i-1 起往前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后移记录。整个排序过程为进行n-1 趟插入,即:先将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从第2 个记录起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变成按关键字非递减有序序列为止。 2. 快速排序: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为{L.r[s] ,L.r[s+1],…L.r[t]}, 首先任意选取一个记录 (通常可选第一个记录L.r[s])作为枢轴(或支点)(PiVOt ),然后按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记录:将所有关键字较它小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关键字较大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可以该“枢轴”记录最后所罗的位置i 作为界线,将序列{L.r[s] ,… ,L.r[t]} 分割成两个子序列{L.r[i+1],L.[i+2], …,L.r[t]}。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或一次划分。 一趟快速排序的具体做法是:附设两个指针lOw 和high ,他们的初值分别为lOw 和high ,设枢轴记录的关键字为PiVOtkey ,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小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交换,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 交换,重复这两不直至low=high 为止。 具体实现上述算法是,每交换一对记录需进行3 次记录移动(赋值)的操作。而实际上,

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法

当科学家们使用计算机来试图预测复杂的趋势和事件时, 他们通常应用一类需要长串的随机数的复杂计算。设计这种用来预测复杂趋势和事件的数字模型越来越依赖于一种称为蒙特卡罗模似的统计手段, 而这种模拟进一步又要取决于可靠的无穷尽的随机数目来源。 蒙特卡罗模拟因摩纳哥著名的赌场而得名。它能够帮助人们从数学上表述物理、化学、工程、经济学以及环境动力学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数学家们称这种表述为“模式”, 而当一种模式足够精确时, 他能产生与实际操作中对同一条件相同的反应。但蒙特卡罗模拟有一个危险的缺陷: 如果必须输入一个模式中的随机数并不像设想的那样是随机数, 而却构成一些微妙的非随机模式, 那么整个的模拟(及其预测结果)都可能是错的。 最近, 由美国佐治亚大学的费伦博格博士作出的一分报告证明了最普遍用以产生随机数串 的计算机程序中有5个在用于一个简单的模拟磁性晶体中原子行为的数学模型时出现错误。科学家们发现, 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这5个程序产生的数串其实并不随机, 它们实际上隐藏了一些相互关系和样式, 这一点只是在这种微小的非随机性歪曲了晶体模型的已知特 性时才表露出来。贝尔实验室的里德博士告诫人们记住伟大的诺伊曼的忠告:“任何人如果相信计算机能够产生出真正的随机的数序组都是疯子。” 蒙特卡罗方法(MC)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或统计试验方法,属于计算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当时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经验方法由于不能逼近真实的物理过程,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而蒙特卡罗方法由于能够真实地模拟实际物理过程,故解决问题与实际非常符合,可以得到很圆满的结果。这也是我们采用该方法的原因。 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思想如下: 当所要求解的问题是某种事件出现的概率,或者是某个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时,它们可以通过某种“试验”的方法,得到这种事件出现的频率,或者这个随机变数的平均值,并用它们作为问题的解。这就是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思想。蒙特卡罗方法通过抓住事物运动的几何数量和几何特征,利用数学方法来加以模拟,即进行一种数字模拟实验。它是以一个概率模型为基础,按照这个模型所描绘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作为问题的近似解。可以把蒙特卡罗解题归结为三个主要步骤: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建立各种估计量。 蒙特卡罗解题三个主要步骤: 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 对于本身就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如粒子输运问题,主要是正确描述和模拟这个概率过程,对于本来不是随机性质的确定性问题,比如计算定积分,就必须事先构造一个人为的概率过程,它的某些参量正好是所要求问题的解。即要将不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转化为随机性质的问题。 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 构造了概率模型以后,由于各种概率模型都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各样的概率分布构成的,因此产生已知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或随机向量),就成为实现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实验的基本手段,这也是蒙特卡罗方法被称为随机抽样的原因。最简单、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率分布是(0,1)上的均匀分布(或称矩形分布)。随机数就是具有这种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随机数序列就是具有这种分布的总体的一个简单子样,也就是一个具有这种分布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变数序列。产生随机数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分布的抽样问题。在计算机上,可以用物理方法产生随机数,但价格昂贵,不能重复,使用不便。另一种方法是用数学递推公式产生。这样

蒙特卡罗 算法

1、蒙特卡罗定位 足球机器人中自定位方法是由Fox提出的蒙特卡罗定位。这是一种概率方法,把足球机器人当前位置看成许多粒子的密度模型。每个粒子可以看成机器人在此位置定位的假设。在多数应用中,蒙特卡罗定位用在带有距离传感器的机器人设备上,如激光扫描声纳传感器。只有一些方法,视觉用于自定位。在足球机器人自定位有些不同,因为机器人占的面积相对比较小,但是机器人所在位置的面积必须相当准确的确定,以便允许同组不同机器人交流有关场地物体信息和遵守比赛规则。这种定位方法分为如下步骤,首先所有粒子按照一起那机器人的活动的运动模型移动。概率pi取决于在感知模型的基础上所有粒子在当前传感器上的读数。基于这些概率,就提出了所谓的重采样,将更多粒子移向很高概率的采样位置。概率平均分布的确定用来表示当前机器人的位置的最优估计。最后返回开始。 2、蒙塔卡罗 基本思想 当所求解问题是某种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或者是某个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时,通过某种“实验”的方法,以这种事件出现的频率估计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或者得到这个随机变量的某些数字特征,并将其作为问题的解。 工作过程 蒙特卡罗方法的解题过程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步骤: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建立各种估计量。 蒙特卡罗方法解题过程的三个主要步骤: (1)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 对于本身就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如粒子输运问题,主要是正确描述和模拟这个概率过程,对于本来不是随机性质的确定性问题,比如计算定积分,就必须事先构造一个人为的概率过程,它的某些参量正好是所要求问题的解。即要将不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转化为随机性质的问题。 2)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 构造了概率模型以后,由于各种概率模型都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各样的概率分布构成的,因此产生已知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或随机向量),就成为实现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实验的基本手段,这也是蒙特卡罗方法被称为随机抽样的原因。最简单、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率分布是(0,1)上的均匀分布(或称矩形分布)。随机数就是具有这种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随机数序列就是具有这种分布的总体的一个简单子样,也就是一个具有这种分布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变数序列。产生随机数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分布的抽样问题。在计算机上,可以用物理方法产生随机数,但价格昂贵,不能重复,使用不便。另一种方法是用数学递推公式产生。这样产生的序列,与真正的随机数序列不同,所以称为伪随机数,或伪随机数序列。不过,经过多种统计检验表明,它与真正的随机数,或随机数序列具有相近的性质,因此可把它作为真正的随机数来使用。由已知分布随机抽样有各种方法,与从(0,1)上均匀分布抽样不同,这些方法都是借助于随机序列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都是以产生随机数为前提的。由此可见,随机数是我们实现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工具。 (3)建立各种估计量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的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 的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的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 n do key←A[i] //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 sorted 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 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比A[0] 小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的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和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和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和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的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 low, high) A[0]←A[low] //用数组的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蒙特卡罗方法学习总结

图1-1 蒙特卡罗方法学习总结 核工程与核技术2014级3班张振华20144530317 一、蒙特卡罗方法概述 1.1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思想 1.1.1基本思想 蒙特卡罗方的基本思想就是,当所求问题的解是某个事件的概率,或者是某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或者是与概率、数学期望有关的量时,通过某种试验方法,得出该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该随机变量若干个具体观察值的算术平均值,通过它得到问题的解。 1.1.2计算机模拟打靶游戏 为了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思想,我们学习了蒲丰氏问题和打靶游戏两大经典例子。下面主要对打靶游戏进行剖析、计算机模拟(MATLAB 程序)。 设某射击运动员的弹着点分布如表1-1 所示, 首先用一维数轴刻画出已知该运动员的弹 着点的分布如图1-1所示。研究打靶游戏,我 们不用考察子弹的运动轨迹,只需研究每次“扣动扳机”后的子弹弹着点。每一环数对应唯一确定的概率,且注意到概率分布函数有单调不减和归一化的性质。首先我们产生一个在(0,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模拟扣动扳机),然后将该随机数代表的点投到P 轴上(模拟子弹射向靶上的一个确定点),得到对应的环数(即子弹的弹着点),模拟打靶完成。反复进行N 次试验,统计出试验结果的样本均值。样本均值应当等于数学期望值,但允许存在一定的偏差,即理论计算值应该约等于模拟试验结果。 clear all;clc; N=100000;s=0; for n=1:N %step 4.重复N 次打靶游戏试验

x=rand(); %step 1.产生在(0,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if(x<=0.1) %step 2.若随机数落在(0.0,0.1)上,则代表弹着点在7环g=7; s=s+g; %step 3.统计总环数elseif(x<=0.2) %step 2.若随机数落在(0.1,0.2)上,则代表弹着点在8环g=8;s=s+g; elseif(x<=0.5) %step 2.若随机数落在(0.2,0.5)上,则代表弹着点在9环g=9;s=s+g; else %step 2.若随机数落在(0.5,1.0)上,则代表弹着点在10环 g=10;s=s+g; end end gn_th=7*0.1+8*0.1+9*0.3+10*0.5; %step 5.计算、输出理论值fprintf('理论值:%f\n',gn_th); gn=s/N; %step 6.计算、输出试验结果 fprintf('试验结果:%f\n',gn);1.2蒙特卡罗方法的收敛性与误差 1.2.1收敛性 由大数定律可知,应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近似解,当随机变量Z 的简单子样数N 趋向于无穷大(N 充分大)时,其均值依概率收敛于它的数学期望。 1.2.2误差 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近似值与真值的误差为N Z E Z N αλ<-)(?。式中的αλ的值可以根据给出的置信水平,查阅标准正态分布表来确定。 1.2.3收敛性与误差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求具有有限r 阶原点矩()∞

各种排序实验报告

【一】需求分析 课程题目是排序算法的实现,课程设计一共要设计八种排序算法。这八种算法共包括:堆排序,归并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基数排序,折半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 为了运行时的方便,将八种排序方法进行编号,其中1为堆排序,2为归并排序,3为希尔排序,4为冒泡排序,5为快速排序,6为基数排序,7为折半插入排序8为直接插入排序。 【二】概要设计 1.堆排序 ⑴算法思想:堆排序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每个待排序的记录仅占有一个存储空间。将序列所存储的元素A[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元素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存在)结点的元素。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 ⑵程序实现及核心代码的注释: for(j=2*i+1; j<=m; j=j*2+1) { if(j=su[j]) break; su[i]=su[j]; i=j; } su[i]=temp; } void dpx() //堆排序 { int i,temp; cout<<"排序之前的数组为:"<=0; i--) { head(i,N); } for(i=N-1; i>0; i--) {

temp=su[i]; su[i]=su[0]; su[0]=temp; head(0,i-1); } cout<<"排序之后的数组为:"<

大学数学实验之蒙特卡洛方法

《数学实验》报告 班级:序号:姓名: 1.问题描述 I、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以下函数在区间上的积分,并改变随机点数 目观察对结果的影响。 (1)y=1/(1+x), 0==0,x1+2x2+2x3<=72,10< =x2<=20,x1-x2=10; (3) f(x,y)=(X.^2+2*(Y.^2)+X.*Y).*exp(-X.^2-Y.^2), abs(x)<1.5,abs(y)<1.5; 2.问题分析与实验过程 I、(1)使用均值估计法 程序: function p=shell1(a,b,n) z=0; x=unifrnd(a,b,1,n); fori=1:n u=(x(i)+1)^(-1); z=z+u; end p=(b-a)*z/n; 运行结果:p=shell1(0,1,1000) p =

0.6975 >> p=shell1(0,1,10000) p = 0.6922 >> p=shell1(0,1,100) p = 0.7001 >> p=shell1(0,1,500) p = 0.6890 结果分析:改变了四次随机点数,结果都趋近于0.69,说明积分值约等于 0.69,但是点数越多,值越接近。 I、(2)使用均值估计法 程序: function p=shell2(a,b,n) z=0; x=unifrnd(a,b,1,n); fori=1:n u=(exp(3*x(i)))*sin(2*x(i)); z=z+u; end p=(b-a)*z/n; 运行结果: >> p=shell2(0,2,1000) p = -24.4911 >> p=shell2(0,2,100) p = -43.8720 >> p=shell2(0,2,10000) p = -30.8699 >> p=shell2(0,2,500) p = -23.2955 >> p=shell2(0,2,100000) p =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得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得基本思想就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得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得, 记录数增 1 得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得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得参数就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得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n do key←A[i]//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sorted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得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得两部分,其中一 部分记录得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得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 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得数都排在它得位置之前,将所有比 A[0]小得数都排在它得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得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 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与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与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得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得参数就是一个数组A[1、、n]与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得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得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得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low,high) A[0]←A[low] //用数组得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high //从表得两端交替地向中间扫描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得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high &&A[low]<=pivotkey)dolow←low+1 A[high]←A[low] //将比枢轴记录大得记录移到高端

蒙特卡罗方法地解地的题目过程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步骤

蒙特卡罗方法的解题过程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步骤: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建立各种估计量。 蒙特卡罗方法解题过程的三个主要步骤: (1)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 对于本身就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如粒子输运问题,主要是正确描述和模拟这个概率过程,对于本来不是随机性质的确定性问题,比如计算定积分,就必须事先构造一个人为的概率过程,它的某些参量正好是所要求问题的解。即要将不具有随机性质的问题转化为随机性质的问题。 (2)实现从已知概率分布抽样 构造了概率模型以后,由于各种概率模型都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各样的概率分布构成的,因此产生已知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或随机向量),就成为实现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实验的基本手段,这也是蒙特卡罗方法被称为随机抽样的原因。最简单、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概率分布是(0,1)上的均匀分布(或称矩形分布)。随机数就是具有这种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随机数序列就是具有这种分布的总体的一个简单子样,也就是一个具有这种分布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变数序列。产生随机数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分布的抽样问题。在计算机上,可以用物理方法产生随机数,但价格昂贵,不能重复,使用不便。另一种方法是用数学递推公式产生。这样产生的序列,与真正的随机数序列不同,所以称为伪随机数,或伪随机数序列。不过,经过多种统计检验表明,它与真正的随机数,或随机数序列具有相近的性质,因此可把它作为真正的随机数来使用。由已知分布随机抽样有各种方法,与从(0,1)上均匀分布抽样不同,这些方法都是借助于随机序列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都是以产生随机数为前提的。由此可见,随机数是我们实现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工具。 (3)建立各种估计量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简介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简介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简介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也称为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的计算方法。 一起源 这一方法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Monte Carlo方法创始人主要是这四位:Stanislaw Marcin Ulam, Enrico Fermi, John von Neumann(学计算机的肯定都认识这个牛人吧)和Nicholas Metropolis。 Stanislaw Marcin Ulam是波兰裔美籍数学家,早年是研究拓扑的,后因参与曼哈顿工程,兴趣遂转向应用数学,他首先提出用Monte Carlo方法解决计算数学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又将其应用到解决链式反应的理论中去,可以说是MC方法的奠基人;Enrico Fermi是个物理大牛,理论和实验同时都是大牛,这在物理界很少见,在“物理大牛的八卦”那篇文章里提到这个人很多次,对于这么牛的人只能是英年早逝了(别说我嘴损啊,上帝都嫉妒!);John von Neumann可以说是计算机界的牛顿吧,太牛了,结果和Fermi一样,被上帝嫉妒了;Nicholas Metropolis,希腊裔美籍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这个人对Monte Carlo方法做的贡献相当大,正式由于他提出的一种什么算法(名字忘了),才使得Monte Carlo方法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这人现在还活着,与前几位牛人不同,Metropolis很专一,他一生主要的贡献就是Monte Carlo方法。 蒙特卡罗方法的名字来源于摩纳哥的一个城市蒙地卡罗,该城市以赌博业闻名,而蒙特?罗方法正是以概率为基础的方法。与它对应的是确定性算法。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Monte Carlo方法的基本思想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早在17世纪,人们就知道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决定事件的"概率"。19世纪人们用投针试验的方法来决定圆周率π。本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特

排序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 实验名称:几种排序算法的平均性能比较(验证型实验) 实验目标: (1)几种排序算法在平均情况下哪一个更快。 (2)加深对时间复杂度概念的理解。 实验任务: (1)实现几种排序算法(selectionsort, insertionsort,bottomupsort,quicksort, 堆排序)。对于快速分类,SPLIT中的划分元素采用三者A(low),A(high),A((low+high)/2)中其值居中者。(2)随机产生20组数据(比如n=5000i,1≤i≤20)。数据均属于范围(0,105)内的整数。对于同一组数据,运行以上几种排序算法,并记录各自的运行时间(以毫秒为单位)。(3)根据实验数据及其结果来比较这几种分类算法的平均时间和比较次数,并得出结论。 实验设备及环境: PC;C/C++等编程语言。 实验主要步骤: (1)明确实验目标和具体任务; (2)理解实验所涉及的几个分类算法; (3)编写程序实现上述分类算法; (4)设计实验数据并运行程序、记录运行的结果; (5)根据实验数据及其结果得出结论; (6)实验后的心得体会。 一:问题分析(包括问题描述、建模、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程序实现的技巧等):1:随机生成n个0到100000的随机数用来排序的算法如下. for(int n=1000;n<20000;n+=1000) { int a[]=new int[n]; for(int i=0;i

概率论实验报告蒙特卡洛方法估计积分值

概率论实验报告 ——蒙特卡洛方法估计积分值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内容:用蒙特卡洛方法估计积分值 1用蒙特卡洛方法估计积分 20sin x xdx π ?,2-0x e dx +∞?和 22221x y x y e dxdy ++≤??的值,并将估 计值与真值进行比较。 2用蒙特卡洛方法估计积分 21 0x e dx ? 和 22x y +≤??的值, 并对误差进行估计。 要求:(1)针对要估计的积分选择适当的概率分布设计蒙特卡洛方法; (2)利用计算机产生所选分布的随机数以估计积分值; (3)进行重复试验,通过计算样本均值以评价估计的无偏性;通过计算均方误差(针对第1类题)或样本方差(针对第2类题)以评价估计结果的精度。 目的:(1)能通过 MATLAB 或其他数学软件了解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及其期望、方差、协方差等; (2) 熟练使用 MATLAB 对样本进行基本统计,从而获取数据的基本信息; (3) 能用 MATLAB 熟练进行样本的一元回归分析。 实验一、估计2 sin x xdx π ?的值,并将估计值与真值进行比较。 MATLAB 代码: s=0;m=0;f=0;r=0;n=50; h(1:10)=0; for j=1:10 for i=1:n a=unifrnd(0,pi/2,n,1); x=sort(a); y=pi/2*mean(x.*sin(x)); s=s+y; end b=s./n; fprintf('b=%.4f\n',b); h(j)=b;

s=0; m=m+b; end p=m./10 z=1 for j=1:10 r=(h(j)-z).^2; f=f+r; end f=f./10; fprintf('f=%.6f\n',f) 运行结果: b=1.0026 b=1.0061 b=1.0037 b=1.0135 b=0.9932 b=0.9988 b=1.0213 b=1.0310 b=0.9813 b=1.0041 p = 1.0056 z = 1 f=0.000207 >> (运行截图) 结果显示f=0.000207,表明估计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 实验二、估计 2-0x e dx +∞ ?的值,并将估计值与真值进行比较。 I=dx e x ?+∞-02=1/2*pi dx e pi e x x *2***2/1*2/2/22-+∞ ∞--? =)(x f x 2/2**2/1x e pi - g(x)=e pi x *2*2/2- )(x f x 为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分别取10个估计值h(j),求得估计值的均值p ,对照积分的真实值求得估计均方误差f 。

蒙特卡罗方法及应用实验讲义2016

蒙特卡罗方法及应用 实验讲义 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系 2016.8

实验一 蒙特卡罗方法基本思想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蒙特卡罗方法方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蒙特卡罗方法计算面积、体积的方法; 3、掌握由已知分布的随机抽样方法。 二、实验原理 Monte Carlo 方法,又称统计模拟方法或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一种采用统计抽样理论近似求解物理或数学问题的方法。 如待求量可以表述成某些特征量的期望值、某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或两者的函数形式,那么可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在求解某些特征量的期望值或某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时,必须构建合符实际的数学模型。例如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某函数所围面积时,构建的数学模型是构造一已知面积的可均匀抽样区域,在该区域投点,由伯努利定理大数定理可知,进入待求区域投点的频率依概率1收敛于该事件出现的概率(面积之比)。 由已知分布的随机抽样方法指的是由已知分布的总体中抽取简单子样。具体方法很多,详见教材第三章。 三、实验内容 1、安装所需计算工具(MATLAB 、fortran 、C++等); 2、学习使用rand(m,n)、unifrnd(a,b,m,n)函数 3、求解下列问题: 3.0、蒲丰氏投针求圆周率。 3.1、给定曲线y =2 – x 2 和曲线y 3 = x 2,曲线的交点为:P 1( – 1,1 )、P 2( 1,1 )。曲线围成平面有限区域,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区域面积; 3.2 、计算1z z ?≥??≤??所围体积 其中{(,,)|11,11,02}x y z x y z Ω=-≤≤-≤≤≤≤。 4、对以下已知分布进行随机抽样:

蒙特卡罗实验报告

蒙特卡罗方法 实验一 实验报告 蒙特卡罗方法实验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蒙特卡罗方法方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蒙特卡罗方法计算面积、体积的方法; 3、掌握由已知分布的随机抽样方法。 二、实验原理

Monte Carlo 方法,又称统计模拟方法或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一种采用统计抽样理论近似求解物理或数学问题的方法。 倘若待求量可以表述成某些特征量的期望值、某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或两者的函数形式,那么可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在求解某些特征量的期望值或某些事件出现的概率时,必须构建合符实际的数学模型。例如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某函数所围面积时,构建的数学模型是构造一已知面积的可均匀抽样区域,在该区域投点,由伯努利定理大数定理可知,进入待求区域投点的频率依概率1收敛于该事件出现的概率(面积之比)。 由已知分布的随机抽样方法指的是由已知分布的总体中抽取简单子样。抽样方法有: 直接抽样方法:离散型分布随机抽样方法、连续型分布直接抽样方法;挑选抽样方法;复合抽样方法;随机抽样一般方法:加抽样方法、减抽样方法、乘抽样方法、乘加抽样方法、乘减抽样方法、对称抽样方法、替换抽样方法、多为分布抽样方法、积分抽样方法;随机抽样其他方法:偏倚抽样方法、近似分布抽样方法、近似-修正抽样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安装所需计算工具(MA TLAB 、fortran 、C++等); 2、编写一伪随机数发生器;(如乘加同余a=1366,c=150889,M=714025、a=9301,c=49297,M=233280;乘同余a=16807,M=232 -1;或采用其它方法) 以下内容选取一个采用自编伪随机数发生器进行计算,其余采用工具软件中自带伪随机数发生器进行计算。 3、求解以下区域的面积、体积: 3.1、给定曲线y =2 – x 2 和曲线y 3 = x 2,曲线的交点为:P 1( – 1,1 )、P 2( 1,1 )。曲线围成平面有限区域,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区域面积; 3.2、计算22 22 11z x y z x y ?≥+? ?≤+--??所围体积 其中{(,,)|11,11,02}x y z x y z Ω=-≤≤-≤≤≤≤。 4、对以下已知分布进行随机抽样: 4.1、()() []2 3 321,0,12 f x x x x =+ -∈; 4.2、()() ()[]11,1,21E f x f x x E k E = ?∈+

蒙特卡洛方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1)

蒙特卡洛方法及其应用 1风险评估及蒙特卡洛方法概述 1.1蒙特卡洛方法。 蒙特卡洛方法,又称随机模拟方法或统计模拟方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提出的。它是以统计抽样理论为基础,利用随机数,经过对随机变量已有数据的统计进行抽样实验或随机模拟,以求得统计量的某个数字特征并将其作为待解决问题的数值 解。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定随机变量X1、X2、X3……X n、Y,其中X1、X2、X3……X n 的概率分布已知,且X1、X2、X3……X n、Y有函数关系:Y=F(X1、X2、X3……X n),希望求得随机变量Y的近似分布情况及数字特征。通过抽取符合其概率分布的随机数列X1、X2、X3……X n带入其函数关系式计算获得Y的值。当模拟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到与实际情况相近的函数Y的概率分布和数字特征。 蒙特卡洛法的特点是预测结果给出了预测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最可能值,给出了预测 值的区间范围及分布规律。 1.2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表现为损损益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正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一个项目都存在风险。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各种投资项目通常会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于一个公司的影响不可小视,小到一个项目投资资本的按时回收,大到公司的总风险、公司正常运营。因此,对于风险的 测量以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的可能程度。根据“经济人”假设,收益最大化是投资者的主要追求目标,面对不可避免的风险时,降低风险,防止或减少损失, 以实现预期最佳是投资的目标。 当评价风险大小时,常有两种评价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一般是根据风险度或风险大小等指标对风险因素进行优先级排序,为进一步分析或处理风险提供参考。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比不同项目的风险程度,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在于,在多个项目中风险最小者也有可能亏损。而定量分析法则是将一些风险指标量化得到一系列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指标,才能使公司的经营者、投资者对于项目分风险有正确的评估与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