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与人类意识

1基本粒子能根据人脑的指令活动,不依据人类已知的运动法则
解释:脑脉冲可以使激光束发生偏转“轻度脑力影响”
特斯拉说:每个粒子都是很复杂的个体,具有灵性,具有智能,是宇宙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频率,如果我们知道这些频率,并通过一定方式与其发生共振,则就等于能打开这种物质的大门。
特斯拉被人称为人造地震之父。1912年特斯拉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这里列举一下他的几个实验:
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就会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当时的一些杂志评论说:“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诱发的地震,几乎将纽约夷为了平地”。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实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球物理武器的关键,所以特斯拉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
共振输电:共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传输能量方式。共振进行的能量传输甚至可以引起的铁桥坍塌、雪崩等灾害,高音歌唱家唱歌时引发的共振可以震碎身边的玻璃杯。这一原理的基本含义就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可以高效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

麻省理工大学的小组创新性地设计了共振输电方式。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点亮了大约2m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这项被命名为“WiTricity”的技术就是运用了共振的原理,通过一个磁共振系统进行电能传输。

普通的电磁感应技术被用于短距离无线电力传输,因为磁场能量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因而在传统的磁感应中,距离只能通过增强磁场强度来增加。与此不同,Witricity使用匹配的谐振天线,可使磁耦合在几英尺的距离内发生,而不需要增强磁场强度。在这项技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被调校成了一个磁共振系统,通电后能够以10兆赫兹的频率振动。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固有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产生共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传输。根据共振的特性,能量传输都是在这样一个共振系统内部进行,对这个共振系统之外的物体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原理就像是几个厚度不同的玻璃杯不会因为同一频率的声音而同时炸碎一样。

世界上各种动物、生物的身体构成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各种元素,而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都带有正负电子荷。这些元素不但在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化学变化,原

子核内还在进行着无休止的转换,即改变原子核里质子和中子的数目,使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即把过剩元素转换成所需元素。而这种转变必须消耗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生物体自身所具有的功能。科学家们将之视为生物体内的核反应,认为生命的细胞质就是原子核“反应堆”,提出了生命的原子转换的理论。可见生命的奥秘就隐藏于原子核内,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但生物体内存在核反应的各种科学实验,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生物体内确实有一种维持生命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就是生物体内原子核转变所需能量的来源。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通过特殊的基里安摄影来看到生物能量场的电磁光。
生物体内常温核反应研究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法国的克儿符兰,他在1957年向法国医学会提出的《生命的原子转换》一文中认为,人和生命的细胞就是“原子反应堆”。1968年,他报道了两只老鼠的试验结果。1969年,他又报道了对龙虾等生物的试验结果。法国教授克儿符兰在论文中提出:“任何一棵生长在自然界的普通植物的体内,每时每该都能轻而易当事举地进行核反应。”1844贝尔齐利乌斯在一个特殊的培养器里种植出的莴苣干燥烧成灰,经测定后就发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体内的原子核发生了改变。这明显是一种“核聚变”现象。1876年到1883年德国的生物学家梅尔采勒重复了这个试验,进一步得到了证实。1958法国斯特拉斯大学药物研究所的梅茨和哈塞尔曼等人对人体,进行生物化学统计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动物体内也具有“核聚变”的能力。

生物体内的核聚变的原子数量虽然微乎其微,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核聚变既合成了生物体必须的稀缺元素,又不危害生物身体健康。但是这个生物学现象却证明常温下是可以发生冷聚变反应的。另外,人体自焚之谜是否与个别人超常的体内核聚变有关,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答案。
人和世界万物一样,是宇宙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哪怕最微小的有机体也能看出宇宙的根本法则。每个生物都包含宇宙时间的全息图。过去认为原子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后来原子被打开了,人们又认为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基本粒子。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基本粒子的种类远不止这几种。除了已经提到的正电子以外,还发现有μ介子、π介子、K介子、J粒子……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几百种。它们的质量、电荷等性质各不相同。其中最有趣的是发现了反粒子,例如正电子就是电子的反粒子。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它与质子的质量一样,但带的电荷正好相反——带阴电荷。可以想象,一个反质

子和一个正电子也可以构成一种氢原子——反氢原子。反质子和中子还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反元素的核,形成各种各样的反物质。当然,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正物质世界中,反物质是难以存在的,因为实验证明,反物质与正物质相遇就会爆炸而转化成巨大的能量。但是谁能断定,在无穷的宇宙中不会有反物质的世界存在呢

大自然创造万物,万物又分为有生命的和没生命的,区别就是有生命的具有意识,没生命的没有意识。这里前者所有生物,后者就是构成前者的物质,这些物质不但能构成前者,而且帮助前者维持生命所需。生物通过吸收和排泄,达成自身的一种平衡,而后者通过生物完成自身的一些化学变化,维持在地球上的一种平衡。
提到意识《知觉,感觉》是生物区别与物质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精神实在的持续表现,在精神与遗传物质的一种提升,他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种手段。
意识也是一种力,意识力也有大小之分。关于意识力的描述,我国道家早就提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就直接的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它能改造环境,改造物质,为我所用。关于意识的作用,现代学者也有研究,诸如:念力的秘密,找回祈祷的力量,无量之网,宇宙对我们说话》。。等数都有诸多描述。日本学者

江本胜该书在前言中称,这项实验由日本研究水结晶的I.H.M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主持,已进行了10年。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爱,感谢”时所拍的照片 “爱,感谢”时所拍的照片
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了作者不喜欢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研究员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不管是哪种语言,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
“烦死了,杀死你”所拍的照片。 “烦死了,杀死你”所拍的照片。
书中还称,在波动理论里,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

态,就连各种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体的60~70%是水,地球表面也有70%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

每一种元素都有着自己的引力常数。核反应只是物质的一种变化。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生命由海洋中产生。动物的血液(包括人的血液)就其元素组成来说与海水的盐类组成很接近。下面是人血与大洋水的溶解的总盐的成分对比。
成分 血的含量% 大洋水的含量%
氯 49.3 55.0
钠 30.0 30.6
氧 9.9 5.6
钾 1.8 1.1
钙 0.8 1.2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动物的血液维持了古海洋的成分,生命源于海洋由此得到例证。但是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植物,植物的体液照理也应该与海水的盐含量相当,但是即使是海洋里的植物,其体液的成分也与海水相去甚远。
总之,生命起源之谜并没有最后解开,而目前我们正从两端向中心趋近。一方面我们早已了解到生命起源后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链条,另一方面通过对宇宙物质演化的研究,了解到生命元素的起源和生命前分子产生的机制。问题就在于如何从两方面合拢。
应该说本世纪科学的最重大发现就是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与之相关的是另一条长链RNA,现在的看法是最原始的生命由RNA产生。问题在于生命前分子是如何组成有生命的RNA的。有的假说认为是警星投人到原始的海洋中带来了生命,但是彗星上的生命分子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没有明确的答案。
现在正类似上世纪末发现电子时的情况,电子以及放射性的发现为本世纪初打开原子的大门提供了钥匙。而DNA和RNA结构的发现将为下一世纪彻底打开生命的大门提供了钥匙。可以预料下一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之谜一定会被解开。
生命的元素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前生命的各种有机分子,包括氨基酸都可以在地球演化的早期自然合成,这就奠定了生命起源的化学基础。虽然最关键的问题目前我们还若明若暗,但不管怎样说,生命在地球上形成并发展了。在这里不可能详尽地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今天的猴子为什么不变成人,等等。在这里还是要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规律来看生命的过程。
正如上面所说,生命是宇宙物质演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这首先就提出了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生命的元素的分布情况:C、O、N、H、S占生物体的95%以上,

再加上Ca、P、Na、K、Cl、Mg、Fe共占99.9%以上。此外生物体中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主要有B、F、Si、Mn、Cu、I、Zn、Co、Mo等。
如果我们回到宇宙间元素分布的情况看,那就是H最多,He次之,然后是C、N、O、S、P、Fe,这也正是形成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宇宙间丰度最高的元素。
从微观世界来看,H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原始的元素。He是最稳定的元素核(α粒子)。以下的最丰富的元素大多是He的倍数。C是3个He形成的,O是4个氦形成的,S是8个氦形成的,Ca是10个氦形成的……这些稳定的元素核名叫α粒子核。实际上,最稳定的(从核能的角度来看)铁也是α粒子核,它相当于14个氦核组成的。
所以从微观来看,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其核特征也是相对最稳定和最丰富的。
尤里和他学生的实验

根据上面所说的观点认为:地球由太阳星云中俘获了氢、氨、甲烷和水而组成了还原性大气。尤里和他的学生米勒在1953年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即在烧瓶中充装了“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氢、甲烷、氨、水),在加热循环的情况下进行了几天到一星期的放电,结果生成了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8种氨基酸,此外还有各种有机酸类、尿素等等。在这个实验之后有更多的科学家进行同类实验。他们改变着“原始大气”的成分,并且除了放电外还换用了紫外线或辐射射线来进行照射,结果都生成氨基酸,而且种类更多。另外还有人在高温下使“原始大气”通过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从而合成出氨基酸。米勒等人的实验是在还原性气氛中进行的从而得到了各种氨基酸。后来又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把氨与氰化物在烧瓶中进行回流反应竟然生成了含量较高的腺嘌呤,这是当代生物化学的中心分子。这许多科学家投入大力进行的科学实验,目的是企图证明在地球的原始气氛中和地球的原始条件下会合成生命的基础——氨基酸以及更复杂的有机分子。
到了60年代,人们对早期地球的认识又有了发展。天文学家们研究后认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因引力收缩和放射能的积累而升温,地球处于熔融状态,这时原始的星云大气被驱散了,地球不会有含甲烷和氨很多的还原性大气。现在地球的大气是所谓次生大气,是在地球的地幔在漫长时间内形成的过程中排出来的气体,主要是水、氮和二氧化碳。一个行星要能支持生命就要由地慢中排放出水,生成水圈,而我们地球也正符合这个条件。水形成后,变成浓厚的水蒸气在上空冷却成为雨,暴雨下在刚刚形成的热的地面上又蒸发到上空,就这样水的循环开始了,水侵蚀着地表溶出了各种可溶

的物质,形成了原始的海洋。空中的二氧化碳也溶解到水中,与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积下来成为水成岩。但是要形成当前的地球的大气则是在生命产生以后,特别是发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后,二氧化碳才被转化成为氧,使大气层变为氧化型的大气,这时高等动物才有了生存的气氛。
在地球演化的模型进一步发展时,同时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在原始的还原气氛中形成的有机分子,在热熔的地幔上能否继续存在。
尤里先生和宇宙化学

尤里先生是美国人,谈到他总是把他和重氢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老汤姆逊是怎么样称量原子核的,并且和他的学生阿斯顿一起发现空气中的氖有两种不同质量的原子,也就是说氖有两种同位素——20Ne和22Ne。后来阿斯顿又制成了质谱仪——称量原子和分子质量的仪器,发现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同位素。
但是,最轻的元素——氢有没有同位素呢?许多科学家都在找,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玻尔的学生尤里1931年底在蒸发了大量液体氢之后,把残留的液体氢用光谱检测,终于发现了原子核质量数为2的氢的同位素。因为这个同位素太重要了,所以得到单独的命名和符号,那就是氖(符号为D,音刀)。1934年,卢瑟福又人工制造了氢的质量数为3的放射性同位素,它也得到单独的命名和符号,那就是氛(符号为T,音川)。人们通常把氛叫做重氢,而把氚叫做超重氢,相应的氖和氧化合生成的水就名叫重水(分子式为D[[[2O)。
由于发现了重氢,尤里在193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时他仅仅41岁。他所以能发现重氢,是利用了在波尔那里学来的知识,首先计算出原子核质量数为2的氢的同位素的原子光谱谱线的位置(谱线的波长),又参考了老汤姆逊和他的学生阿斯顿一起验证空气中的氖有两种同位素的实验方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重氢和重水是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要材料,1933年尤里在美国的老师路易斯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得到了第一小滴纯重水,并且测定重水的密度是1.108,沸点是101.42℃。1934年挪威利用廉价的电力建成世界第一座重水工厂。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原子弹,尤里是重要的科学顾问,负责铀-235的分离和重水的工业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里转而研究宇宙化学。他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积累的关于地球、陨石、太阳、恒星、星云等各种宇宙体的元素和同位素分布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于1951年第一次发表了元素在宇宙间的分布数据,1956年进一步修订后,作了一张元素在宇宙间的分布曲线图。这张图

是以宇宙间元素的同位素的相对含量为纵坐标,以核的质量数为横坐标画出来的。概括地说,氢最多,氦次之,再次为碳、氮、氧,并且随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但到了铁时有一个突然增多,而比铁更重的元素则又是逐渐减少。
这样,就进一步发展了元素起源和宇宙学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雷达技术的发展,可以精密地定向地收集无线电波,这很快就被用于天文学,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天文学重要分支——射电天文学。
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看到宇宙中更多的奥妙。不仅仅发现了射电星,还完成了60年代被称为天文学的四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星际分子、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类对大宇宙的认识又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