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

2008 V ol.53 N o.5(G eneral N o.220)

弗洛姆:异化的消费

3

李 辉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35-06

3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得力干将之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道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堡垒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马克思所说异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就连消费也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在消费的天堂中,人们并没有得到消费所许诺的快乐,抓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幸福的泡沫。他认为,人不应该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而是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其生命的魅力,人类应该养成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

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攻城掠地,继续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1](P159)

人类并没有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

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而是被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控制在魔掌中,这是人类的悲剧。人自身不再是自我的,而是成为自己的工具。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人类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强到哪里去,依然匍匐在强大的物质世界下。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被消费物品所包围,但它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是一无所知”

[2](P134)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产品,但对于这些完全自动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制造,不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也不知道它的性能。人与物的感情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冰冰的。人成了物的奴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从他自身中异化出来,并在他双手创造的产品面前卑躬屈膝,在国家和他自

5

3

己选出的领导者面前俯首称臣。对于他来说,他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由他来支配,而是监督他,并与他对抗。”[3](P85-86)人们本来创造出了能够体现自己生命力量的产品,但人并没有成为这些产品的主人。这些产品反过来控制着人类,让人匍匐在它的脚下,它成了人的新的偶像。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属于异化的关系。

(二)商品:社会地位的显示器

人们通过货币来购买商品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以对商品的“炫耀式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对于很多物品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欲望。我们获得它们就是为了占有它们。我们很满意于无用的占有。为了害怕摔坏,我们根本就不去动贵重的餐具和水晶的花瓶。有着很多不同的房间,有着不必要的汽车和仆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不是使用而是占有才带来愉快。”[4](P176-177)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幕后,展览价值走向台前,商品以无用的方式在起作用。这是对商品的异化,也是商品对人的异化。人不再以自身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而要在商品中显示自身,这是人类的悲哀。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一眼就能识别出名贵稀缺的物品能显示出购买者的高贵艺术品位和卓越的才华,更能显示出购买者为了培养这种品位和素养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财富。所以说,物以稀为贵,只有拥有那些名贵的商品才能让那些富人们心安理得,不管这些东西是否比普通的商品好用。吃饭的时候,用纯金的餐具未必比普通的瓷器餐具吃得香和舒服,他们要的是使用纯金餐具时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对文化商品的拥有更是如此。人们购买和占有文化产品,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三)消费:从手段变成目的

人类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各种层次的需要。人类害怕孤独,需要相互交往,这产生交往的需要;人类不满足现状,有超越现实的需要,这促使人类不断前进;人类需要寻找自己的根,人类需要群体的认同,找寻自己的未来,人类需要爱,需要自我实现。人类的消费都应该围绕其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而进行。只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类才能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消费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手段。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手段,而是成为了目的。这是人类的严重的异化。

在消费社会中,购买本身成为很多人的乐趣,新奇的物品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消费。“今天的人被那种买到更多、更好和更新的物品的可能性所迷惑。他对消费如饥似渴。因为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因为消费不再是为了使用或享受买来的消费物品,所以购买和消费的行为成了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目的。”[2](P135-136)人们满足于购买和消费的乐趣,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幸福就在结账台前付款和从售货员手中接过商品的霎那间,在那一刻,他们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峰。使用和享受商品带来的乐趣,反而处于极不重要的位置。

如今,人们对待财产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人们通过对稀缺名贵物品的保存来彰显自己的财富。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变了。“今天,人们强调的是消费,而不是保存,购买物品的同时在不断地‘扔掉物品’。”[5](P619-620)消费异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不停地购买,不停地抛弃。

商家还与大众传媒进行勾结,大力推行消费主义,制造时尚,让很多产品达不到使用期限。

(四)消费者:微弱如尘的上帝

在整个的流通过程中,消费环节属于最终环节,消费者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如果没有消费者购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在消费者面前,商家都是敬让三分。然而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者和商家的具体关系也大不相同。在前工业时期,大多数的商业形态规模有限,店老板以及伙计对顾客非常熟悉,他们对顾客的需要一清二楚,关系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顾客与老板之间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然而,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顾客,他是重要的。商场并不想失去他,因为失去他就意味着商场错过了一次成交的机会,如果这样一个个失去,商场就要关闭了。但他是作为一名抽象的顾客被人家重视的,作为一名具体的顾客,他则太微不足道了,对于他的光临没有人会感到特别的高兴,也没有人会特别热情地帮他出主意。”[1](P171)

在现代的商业组织中,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被高度客观化和抽象化,商家与顾客之间不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而是一种冷冰冰的社会关系。售货员小姐那迷人的微笑属于职业化的微笑,她们是对所有的顾客微笑,而非对每一个具体的顾客微笑。

商业组织不仅在工作中控制工人,即使他们下班以后,依然摆脱不了被控制的命运。就连人们能够充分施展个性、彰显个人自由的休闲时间,也被精明的商家纳入到消费的轨道中,人们依然摆脱不了受控制的命运。消费者的闲暇本应该是完全自由

63

的,然而,在消费社会中,就连休闲都被商家们精心地纳入到庞大无比的商业网络之中,纳入到消费轨道中,难以摆脱。以至于现在,休闲就是消费的代名词。最能体现个人自由的闲暇也被异化了。消费者并非像商家所宣扬的那样,是为所欲为的上帝,他们只不过是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粒尘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到毫无意义,只能随波逐流。

(五)人变成了商品

在消费社会中,不仅人和物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人处在物的控制之下,而且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处在异化过程中,这是更令人心痛的事。“人不仅仅出卖商品,而且还出卖他自身,他把自己也当作是某种商品。体力劳动者出卖体力,商人、医生和职员出卖他们的‘人格’。对这些人来说,假如他们想使自己的商品或劳务能卖得出去,必须首先得具有某种‘人格’。这种人格应该是有诱惑力的。”[1](P161)在消费社会中,对人的评价不是依据他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他自己是否感到幸福,他是否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而是主要依据他是否能够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他是否能够在人才市场上被雇佣,被雇佣以后能够给所在的组织创造多大的财富。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人才市场的交换价值,人与普通商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人彻底变成了商品,人与自身的关系被物化,整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此。人们往往依照获得薪水的多寡、职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等外在因素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而置个人的自由、自尊、幸福于不顾。“既然现代人体验到自己在市场上既是销售者又是商品,他的自尊就依赖于他所无法控制的条件。假如他‘成功’,他就有价值;反之则一文不值。”[5](P145)弗洛姆注意到,这种异化状况影响了社会中的人格形成。在消费社会中,交易型的人格成为典型的人格。人们依据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格而自动地培养,模仿成功人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对自我的确立就与是否能够在市场上交易成功有关,人依据他人和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而非依据自己真正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自身,这种性格属于被扭曲和异化的性格。

(六)冷若冰霜的消费关系

现代社会的异化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幸免于难。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快速变化,原来牢固的宗族血缘关系被打破了,人被抛入到急速流动的人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浅化,充满了冷淡和漠视。这种关系同样体现在商人和顾客的关系中。“对商人来说,顾客只是一个受他摆布的对象而已,商人并不把顾客当作是他要加以服务的具体的人。我们还可以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上看出人已成了工具。”[1](P160)对于商人来说,顾客只不过是他们运用种种伎俩操控的玩偶,是掏钱购买他们商品的机器而已。很多商人在顾客没有购买之前,百般献媚,花样迭出,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然而,一旦顾客打开自己的钱包购买商品以后,或者明确表示拒绝购买商品,顷刻之间,很多商人就失去了满脸的笑容,变成冷若冰霜的样子。如果顾客使用不满意,想退货或者换货,他们就会设置种种障碍,百般抵赖。在他们的心中,顾客只不过是他们的摇钱树而已。自己的利益哪怕有一点儿损失,他们都无法容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顾客也并非轻易上当受骗,而是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利用商人,为自己谋利。对消费者来说,商场只不过是他们购买商品的场所而已,一旦有的地方能够提供更加便宜的商品和更加便捷的服务,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原来的商家,投入到新的怀抱。商家和顾客各自以对方为手段,他们变成了彼此利用的工具,而非相互以对方为目的。

二、消费异化之根

消费原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出现了异化。在很多情况下,消费是被诱惑的。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满足人们的幻觉,而人们的真正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制造商们为了竞争的需要总是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而实际上,人们在购买以后发现,它与以往的产品在基本功能上并无多大差异。为了购买新的时尚产品,人们要花费数倍于原产品的价钱来购买。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不断更新产品,淘汰旧产品,加速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原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如今变成了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其次,加速消费还增加了污染。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已经迅速恶化,变得不利于人类生存。这种消费还影响人们的心理。“使得消费者不尊重劳动和人创造的成果;它使消费者忘记了在他自己的国家和更贫穷的国家中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他所浪费的东西对这些人就可能是最珍贵的东西;总之,我们浪费的习惯表明,我们幼稚地无视人类生活的现实,无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经济斗争。”[2](P340-341)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很

73

多产品甚至达不到规定的期限就被无情地淘汰掉。“便捷地”消耗产品,这实际上就漠视了人类的劳动,表现出对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尊重。炫耀式的消费方式更是扩大了人类的不平等,加剧了人类社会已有的社会矛盾。对消费者本身而言,消费固然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消费被异化以后,消费本身就成了目的。这促使人类的消费心理也走向异化。

异化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它更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状况,就连消费领域也是如此。即使在富裕的社会状态下,异化现象依然不可避免。异化并没有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减弱,而是愈来愈加剧。令人感到痛惜的是,在消费社会人的性格也发生了异化,形成了异化的消费人格,在这种人格中,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可以满足的,但人类的欲望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被满足以后,又会衍生出更为深层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物质的财富无论多么巨大,都难以满足人们无穷的欲望,人类永远都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他的精神依旧贫穷。在这种社会中,人们难以感到幸福,他所能体会到的,只有匮乏、竞争、焦虑和挫折。

为什么消费社会的异化表现得如此深入呢?弗洛姆开辟了新的阐释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的异化进行深入的开掘。在他看来,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然界、与他人、与自身的距离越来越大,人类日益感到孤独,有一种强烈的疏远感,人总是时不时地意识到自己是被无情地抛弃到这个世界上。

人是如何来克服这种孤独的感觉的呢?弗洛姆提出,在消费时,人们为了避免与众不同和个性化而造成自己与周围群体的疏离感,被人们视为异端,被当成是不健康的精神病人,而采取了从众化的消费方式。消费成了很多消费者躲避孤独的避难所。

那么,这种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克服孤独感的方式真的就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孤独吗?在弗洛姆看来,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新的枷锁,它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人们的孤独感。实际上,消费的一致,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归属于同样的群体,具有同样的心理,就能够彼此之间亲密无间,孤独感就会消失。穿着同样的皮尔?卡丹服装,开着同样的凯迪拉克汽车,光顾同样的购物中心,出入同样的酒店或娱乐场所,只能表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倾向和水准,并不能表示他们就是同样的人,就有同样的心理,就是“知音”。消费本身并没有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并没有让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正是因为消费所满足的只是幻象,而不是一种真实的满足,人们的心理匮乏状态依然存在。所以,人们就掉入消费的“陷阱”中,不断地购买,不断地失望,再不断地购买。人们明知自己被商家欺骗,却总是抱着幻想,认为下一个能够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泡沫。躲避进消费的避难所,并不是苦难和孤独的结束,幸福的开始,而只不过是又进入新的圈套和枷锁中而已。消费并不能填补人内心的焦虑和孤独。人们为了躲避这种孤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把自己的个性完全抹煞了,个体失去了自我,生命毫无乐趣可言,他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消费者而存在着。

三、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方式

异化的消费使得人本身被异化,远离了人的本性。那么,如何来消除异化,使人性得以正常发展呢?弗洛姆提出,必须改变人原来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要彻底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必须对人类进行综合而系统的改良。他认为,必须对人的心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进行系统的改良才能改变人类的整体生存状态。他提出,人们的消费模式应该发生变化。

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消费模式的改变涉及到对人类本身的认识,涉及到对人类的主体性的认识。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究竟应该是如何的呢?他提出,原来人类以占有物品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价值,在未来的社会中,这种占有的方式应该变为存在的方式。

在弗洛姆看来,在占有的方式中,物与人具有同一性,人只有占有物,才能够显示自身。人与物之间是冷冰冰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体现生命活力的、热情洋溢的关系。表面上是人控制了物,可是,由于人害怕失去物,总是绞尽脑汁去控制物,人反而成为物的奴隶。而存在的方式则是一种人的体验方式,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是物的主人,物为人服务,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不会疯狂地去掠夺物。而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存在方式作为目标,那么,首先就要恢复人的主体性。人只有独立,不再受制于外在的物,才能取得自由,才能够获得主动性,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人的主动性就是人的才华展示的过程,生命力彰现的过程,也是人自身进步、超越自我的过程。这就要求人不

83

能人云亦云,毫无个性,而是应具有批判精神。弗洛姆说:“我们的目的必须是有价值地存在,而不是占有很多的价值。”[5](P13)

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原则和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社会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来建设新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技术和物质只能充当人类潜能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就个人而言,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应该再以享乐主义为目的,不应该再把物质的享乐当作是幸福的标志。弗洛姆认为,“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改变他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时,才会出现健康的消费。而且也只有当社会为人民提供一种比现在人们所习惯的、更吸引人的消费模式时,健康的消费才是可行的。”[5](P648)那么,弗洛姆所认可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呢?

首先,它是一种人道的社会性消费。也就是说,这种消费不是私人领域的,而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它要求国家大力扩建公共生活场所,加大教育和健康投入,改善交通,发展文化事业。[5](P514-515)国家应该放弃自由市场经济,实施全面计划与高度的非中央集权经济模式,放弃以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为第一要务。国家还应该为健康的消费制定具体规范,防止病态的消费损害人的生命,国家甚至可以给予补贴。国家应该促进科学的发展,提高科学的应用水平,但又要有效地防止科学被人滥用,威胁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生存。国家应该让百姓体会到幸福与安乐,而不是沉迷于纯粹的感观享乐之中。

其次,人应该具有忏悔的精神,反思自己以往在消费领域的所作所为给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所带来的伤害。只有反思才能有效地防止故伎重演,防止人类再次误入歧途。就企业而言,企业不应该再以盈利和扩张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不应该再发布蛊惑人心的广告,而是应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真正需要,不是无限制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广告所使用的催眠术法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有效地控制了人的潜意识和情感,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性。弗洛姆提出,“消费的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我们的感觉,身体的需要,我们的美学欣赏力应该参与这一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应该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情感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性的、有创造性的体验。”[4](P160)

弗洛姆对未来健全的人和健全的社会非常地憧憬。他满怀期望地设想到,“精神健康的人是创造的和没有异化的人”[2](P278)。在他看来,未来的人是精神健康的人,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又与世界和谐相处,既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弗洛姆的这种设想是好的,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他并没有具体找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也就是说,他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充满了浓重的乌托邦精神。他希望在未来的社会中,人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他没有想出,如何才能使人们这样做,是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还是依靠精英者的启蒙?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如何消除人们的贪婪、剥削、占有和自恋,如何让人们关心社会事务,如何让人们成为社会的主人,如何让人们团结,而不是因为一己之私而勾心斗角,这些问题统统没有解决的方法。所以,健全的社会,无论是对弗洛姆还是对我们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没有任何现实实现的途径可言。

四、弗洛姆消费异化之反思

应该说,在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中,弗洛姆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融合于其中。这使他的研究既有批判的维度,又具有心理学的依据,深化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他对当代社会中的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学分析,找出了消费者趋同消费的心理原因之所在,这比那些仅仅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单向度的人”更加令人信服。弗洛姆与其他学者一道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的研究。他意识到,人类社会进入发达的消费社会以后,人类的异化并没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减弱或者消失,而是更加严重,异化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被异化。异化波及的人群更广,不但工人被异化,而且整个社会的人都被异化。异化成了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

然而,他对消费异化的研究又存在着很多问题。他的异化观有些含混不清,他的异化观既有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又有卢卡奇的物化观思想,两者交融在一起。他明明说异化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状态,是人类无法摆脱被疏远的一种心理感觉,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加以拯救。既然是心理感觉,对待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觉可能就会截然相反,那么采取物质

93

的拯救是否就可行呢?这是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乌托邦精神。在所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中,他所提出的社会拯救方案———建立健全的社会,发展健全的新人———应该说是最为具体化的方案。在这样的社会中,人自身成为最终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充分地显示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弗洛姆看来,在私有制条件下,人所形成的那些贪婪、剥削、占有以及自恋等非正常的品质都将会消亡。然而,他的想法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根本就无法加以实现。他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和理想人格,但他没有说明,人们究竟怎样才会消除那些贪婪、剥削、占有和自恋,如何才能够变得相亲相爱,如何才能够实现自我的需要。他也没有说明,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究竟是依靠人们的良心发现,还是要依靠统治者的英明。私有制是产生这些非正常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是否消灭了私有制,这种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就会自动实现,还是要经过复杂的社会变化和人格改造?这种理想社会状态究竟是通过改良在资本主义社会就能够实现,还是必须通过革命,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才能够形成充分的条件?弗洛姆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且,他把人的存在和占有截然对立起来,看成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很明显,这缺乏辩证地性。因为人们同样的消费行为,对某一物品的占有和消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即使同一时间发生在同一消费者身上,也会同时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个青年邀请异性朋友就餐,既是为了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满足自己的生物性要求,又是出于交往的需要,为了加深社会关系,还可能是为了追求弗洛姆所谓的“爱”。他们之所以选择豪华的餐厅,既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是为了尊重对方的消费习惯和口味,更有可能是为了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与拥有财富。占有还是生存,并不像弗洛姆说的那样泾渭分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方案,但并不能改变消费中的异化,并不能改变人被自己创造的世界所控制的命运,并没有改变消费是一种目的,并不能改变在消费社会中人的关系被客观化的危险,也不能改变他所说的交易性格。他寄希望于国家和企业能够改变社会,放弃以经济增长和提高利润率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88.

[3][美]弗洛姆.让人压倒一切[A].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

文集[M].王泽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4]陈学明,等.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

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5]黄颂杰.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9.

Fromn:Alienative Consumption

Li H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N 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Marxist doctrine of alienation and Lukacs’s on reification have become anoth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2 searches on Western Marxist consumer culture.Fromn,on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s representatives,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consum ption.Fromn discovers that in the consumer s ociety of developed countries,alienation becomes ram pant but not be lessened or eliminated,and humanity becomes even m ore twisted but not develops healthily.

C onsum ption causes human beings’alienation and makes them reduce to consuming machines.He believes in that human should g o a humanistic and healthy consum ption way.

K ey w ords:Fromn;alienative consum ption;consumer culture;consumer s ociety

责任编辑:翟得尧04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尔库塞;人的异化;单向度;和谐社会 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他从客观精神论出发,认为异化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异化是作为经济学概念出现,用以表现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弗洛伊德强调现代文明中人类爱欲受到压抑的普遍现实,在此基础上,指出异化主要体现于人类本能的受抑和丧失。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作了尝试性的融合,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走向全面异化的过程,表明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人作为主体的完整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功能的丧失。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的不知不觉的异化作用。他认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蜕变成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地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新的极权主义社会,虽然它们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具有诱惑力的欺骗性统治工具而已。马尔库塞尖锐指出,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个人自发地重复所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人们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去选择,只能是社会提供什么,就选择什么。人处于虚假之中,但又没有意识到虚假,自然而然地认可与肯定了虚假,从而认可了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不再去反抗。“异化了的主体被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 马尔库塞提出,真正的需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最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2]因此,“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当代工业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手段,制造并满足人们的虚假需要,从而使人们进入并依附于现有制度。人丧失了内在的批评性和超越性,成了“工业文明的奴隶”,沉溺于虚假的需要和虚假的幸福之中,只有对现存秩序的无

异化消费

[摘要]消费对于个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异化消费的出现又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复兴带来了负面影响。异化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满足自我欲求为目的的消费形式,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异化消费具体体现在侧重物质消费、颓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符号化消费等几个方面,它给社会、国家和个体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要走出异化消费带来的阴影,必须提倡理性消费。 [关键词]异化消费;自我欲求;理性消费 Abstract:Individual consump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countr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 yet the emergence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brings about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essentially a pattern which desires to satisfy the self purpose of consumption, and its existence needs certain condition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reflects a material-weighted, decadent, luxuriousand symbolized consumption , which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negative impacts to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avoid such a kind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we need to promote a pattern of rational consumption. Key words: consumption alienation;self-desire;rational consumption 一、消费的作用和异化消费 “消费”最初是个经济学术语,主要指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费。正是这种消费,使得生产得以进行。也就是说,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消费作为经济活动四个环节(另外三个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的一个重要部分,消费得越快,就越减少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劳动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凸显出其存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弗洛姆_异化的消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 VERSITY (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 2008 V ol.53 N o.5(G eneral N o.220) 弗洛姆:异化的消费 3 李 辉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35-06 3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得力干将之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一道对发达资本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社会批判。但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还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堡垒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在他看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反而更加扭曲。马克思所说异化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就连消费也难以逃脱被异化的命运。工业社会正把人变成贪婪的消费机器,消费成为人们躲避痛苦的避难所。在消费的天堂中,人们并没有得到消费所许诺的快乐,抓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幸福的泡沫。他认为,人不应该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而是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其生命的魅力,人类应该养成健康而人道的消费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消费者:异化消费的消费机器 弗洛姆敏锐地意识到,异化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领域,而且攻城掠地,继续扩散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与生产领域中那种显而易见的强制性异化相比,消费领域的异化更加深入且不露痕迹。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在逐渐地增强,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自然,为自己所用。“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这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恰恰相反,这一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 [1](P159) 人类并没有成为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主 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世界,而是被自己亲手所缔造的世界控制在魔掌中,这是人类的悲剧。人自身不再是自我的,而是成为自己的工具。在强大的物质世界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人类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强到哪里去,依然匍匐在强大的物质世界下。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被消费物品所包围,但它们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是一无所知” [2](P134) 。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产品,但对于这些完全自动化、体现人类智慧的产品,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依据何种原理而被制造,不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也不知道它的性能。人与物的感情不再是亲密的,而是冷冰冰的。人成了物的奴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从他自身中异化出来,并在他双手创造的产品面前卑躬屈膝,在国家和他自 5 3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

第2卷 第5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o l.2 N o.5 2008年09月JOURNA L OF CENT RAL SOUT H UNIVERSITY OF F OREST RY&T ECHNOL OGY(Social Sci ences)Sep.2008  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X 胡 志,何秋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 弗洛姆以“异化”为中心概念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存在的两 歧”,在于资本主义。为了消除异化,必须进行心理革命,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革。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体现了强烈 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但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其社会改革具有乌托邦性质。 [关键词] 弗洛姆;异化;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8)05-0009-03 A research on Fromm’s theory of alienation HU Zhi,HE Qiu-ying (min istry of publicity,the cen tr al s ou th un ivers ity of fores try and tech nology,Changsh a410004,Hun an,Chin a) Abstract:Fromm u ses alien ation as a central concept to criticize th e capitalism.He thinks the causes of alienation lie in dichotom y of bein g and con temporary capitalis t s ociety.In order to rem ove alienation,we shou ld hold a psychological revolution and a total social revolution.Fromm’s theor y of alienation is critical realistic and gives us reference and revelation.On the other h and,his th eory has in ner logical paradox and his s ocial r evolution is utopian. Key words:Fromm;alienation;M arx “异化”是弗洛姆用来分析和描绘当代人的社会性格的一个中心概念。在他看来,这个概念触及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东西。他说:“为了分析和描绘当代人的社会性格,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下面的分析中,我选择了异化的概念作为中心点,从这一点出发阐述我的关于当代社会性格的分析。”[1]弗洛姆正是从社会性格入手,通过资本主义对人性格的影响——异化现象,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探讨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试图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 一、异化的表现 什么是异化?弗洛姆的定义是:“所谓异化就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作一个陌生人。”[1],即是说,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而心理体验无处不在,所以全面异化就成了他理论的必然结论。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异化的历史,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化才变得更为普遍,更为深刻。具体讲来,异化主要表现如下: 1.生产过程中的异化 首先是工人被异化。在工业中,工人变成了一个随着原子管理的步调起舞的经济原子,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面对自己的产品,他体会不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乐趣。其次是经理的作用也被异化,经理也像工人和所有人一样,被庞大的竞争企业、庞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所控制,也有一种无能为力感,感觉不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再次是资本家也被异化,尤其是大公司的“老板”对他的财产的态度是一种“几乎完全的异化”——他的所有权就是一张代表不断变化的一定数量的金钱的纸,他对企业不负责任,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具体的联系。股东不能也没有兴趣去控制、管理自己的企业,对自己的企业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 2.消费方面的异化 首先,是人们获得物品的方式被异化,或者说是 9 X[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胡 志(1971-),男,湖南桃江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哲学研究。

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一)

异化消费的理性反思(一) 〔摘要〕消费对于个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异化消费的出现又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复兴带来了负面影响。异化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满足自我欲求为目的的消费形式,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异化消费具体体现在侧重物质消费、颓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符号化消费等几个方面,它给社会、国家和个体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要走出异化消费带来的阴影,必须提倡理性消费。 〔关键词〕异化消费;自我欲求;理性消费 Abstract:Individualconsumptionforthesurvivalandsocialdevelopmentandth eprosperityofcountriesplaysanimportantroleinsociety,yettheemergenceofc onsumptionalienationbringsaboutanegativeimpacttotheindividual'sphysica landmentalhealth,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nationalrejuvenation.C onsumptionalienationisessentiallyapatternwhichdesirestosatisfytheselfpur poseofconsumption,anditsexistenceneedscertainconditions.Consumptiona lienationreflectsamaterial-weighted,decadent,luxuriousandsymbolizedcon sumption,whichbringsaboutaseriesofnegativeimpactstoindividualsaswellas thecountry.Inordertoavoidsuchakindofconsumptionalienation,weneedtopr omoteapatternofrationalconsumption. Keywords:consumptionalienation;self-desire;rationalconsumption 一、消费的作用和异化消费

消费异化研究文献综述

消费异化研究文献综述 一、理论概述: (一)消费异化提出的理论渊源 一般认为,“消费异化”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思想,但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对消费的讨论总是和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为我们进行消费异化的研究提供某种借鉴和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其实是“异化”的有一种形式,它使由人创造的价值以一种自然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商品拜物教”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容易使人们错误地吧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的本质,错误地把市场、商品、消费、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因而,在消费活动中,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这就是异化的一种表现。 (二)消费异化的提出及主要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较早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从人性的角度,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进入了富裕社会,当时人被异化的范围更广泛了,已经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是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消费与认得存在展开研究,把消费的本性和功能发生异化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讨消费异化后消费的意义和人的存在状态。 此外,其他一些学者的消费异化界定亦值得参考。如生态学社会主义学者从人鱼自然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作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这样,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背离了,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正是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还有一些学者把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界定消费异化。他们认为所谓消费异化,即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消费异化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消费异化的长生与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的需要不仅有了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为享受型需要。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大大这个目标,就必须:第一,扩大现有的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 张璐约5238 字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 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 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 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 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 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 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 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蜕变成了“一种两个抽象的、两个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 。雇主与雇员、商人与顾客、每个人彼此之间 都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关系,都把对方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不仅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和理解,人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相分离。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已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他必定丧失自我意识,完全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而要由外物、由市场来裁决。他的人格塑造,学习内容,努力方向等完全取决于市场风向。人只是一味的适应外界需要,而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我只是你所需要的没有自我的物品。 “他的声望、地位、成就,以及在他人眼里他所是的那个样子,替代了真正的同一感。这种情况使他完全依赖于别人对其看法,并使之继续扮演曾经使他获得成功的那个角色。假如我和我的力量被互相分离了,那我的自我确实已由我所能卖到的价格构成了。 弗洛姆对西方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异化的描述,使他感叹到:“ 19 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20 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二、人与自身相统一的未来设想:健全的人格及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不单单揭露和批判病态的社会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鲜开林,曹宇2011-06-08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的转型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出现,消费异化现象也经常出现。本文在分析消费异化表现的基础上,探究了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消费异化现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消费社会,收入消费,消费异化,消费主导 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异化问题的崭新视角。美国消费异化所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引起当今国际社会的深层反思。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消费主导型社会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然而,消费异化的各种思潮不断的侵蚀我国消费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现阶段消费社会的健康、协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当前消费异化现象问题,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健康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消费本来既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消费者满足自身的合理需求进而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然而近年来,我国有些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却背离了这一目的和宗旨,忽视了消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呈现出盲目追求疯狂消费的倾向。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使得这种“变态性”消费行为达到顶峰。据相关调查显示,

节假日期间,人们开心度假之际的无度消费使得各种“节日病”高发,节日期间的“吃、喝、玩、乐”对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餐桌上的大鱼大肉,无节制的吃喝使得每年诱发的胃肠炎、酒精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通宵达旦玩乐,不合理的消费促发了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件等情况的高发。2011年春节期间,各大社区卫生院和大医院门诊急诊,因为腹泻、急性肠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症状前来打针就医的病患比往日多了数倍以上,这都是节日消费不合理,导致生活不节制所致,最终使得节日成为了“劫日”。这种现象的出现,抹杀了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使有些人一味的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真假难辨,并最终导致“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主导,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离不人文精神支撑和理想信念追求,人文精神和信念追求如同“普照的光”和“头顶的星空”。然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正在影响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无数事实表明,“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异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人因过分的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片面的将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然而,实际上,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更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使人们陷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之中,最终酿成了看似“物质大爷”,实则“精神乞丐”的悲剧。如果人类的文化沦为物质的奴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就理所当然的荡然无存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富人们用华丽的外表将自己“精心”的装扮,但却难以掩饰其内心心灵的空虚、精神动力的枯竭。 (三)“追逐虚拟,丧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

论商品消费的异化及理性回归

论商品消费的异化及理性回归 论商品消费的异化及理性回归 内容摘要:商品的异化消费表现为消费的夸示性与过度性,其致因有二:其一,工业化的强大生产力提供了异化消费不断蔓延的物质基础;其二,自我需要的异化是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注重健康合理的精神消费、提倡天人和谐的绿色消费、协调代际和谐的公平消费才是商品消费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消费异化回归 商品异化消费的表征 没有需要就没有消费,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标准,消费可以分为五种: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满足安全需要的消费;满足社交需要的消费;满足尊重需要的消费;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消费。在生活中,五者并非泾渭分明,一件衣服的消费心理往往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的混合。 理性消费是能正确认识需要之间的层次性、先后性、价值高低性,是以自我实现为最高目的的消费行为。马克思认为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消费目的的活动才是理性、健康的消费,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理性审视自己的需要是理性消费的前提。前三种需要是基本的或“不充足的”的需要,即并非一定要完全实现前三种需要才去追求后两种需要,后两种需要应该在前两种需要基本被满足后就应该成为追求。志向越高者对前两三种需要的要求越淡薄,可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异化消费不是把自我实现作为最高、最有价值的需要,而是把生存、安全、社会的尊重作为最高、最有价值的需要,形成了马克思所谓的“病态的欲望”。只有为了自我实现(当然,自我本质的认识必须是正确而非错误的)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才不会成为异化消费。甚至人们认为荒唐的消费行为,只要是为了实现自己正当的梦想,我们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异化的消费行为。例如,一个农民可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倾家荡产购买器材制造飞机实现飞上天的梦想;一个书

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浅析

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浅析 摘要:马克思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通过对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使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而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所支配,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异化劳动与拜物教理论为消费异化观点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消费异化在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危害,为此应树立新的消费观。 关键词:劳动异化拜物教理论消费异化消费观 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对消费的讨论总是和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展开了对消费异化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受到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体现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是个中性的概念,指的是精神主体的异化,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色彩。各种不同的异化形式只不过是各种不同的意识形式。 异化理论在费尔巴哈那里获得了人本主义哲学的意义。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他从人本主义出发来考察异化现象,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揭露出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但他只看到人的宗教、思想异化,而没有看到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当时的经济事实的分析。马克思密切关注弱势群体,从贫困工人的一般生活现象入手,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资本、工资以及利润、地租的形式和本质特点,揭示了劳动中存在的对立面,如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与劳动者只能维持自身的再生产对立,劳动是人的财产与不劳动者支配财产相对立等。在对这几个对立的矛盾的思考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他这一时期理论成果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国民经济学为私有制的合理性辩护,把异化劳动当作真实的劳动,把劳动理解为价值增值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l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2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劳动异化主要体现为:劳动者与劳动行为本身的背离、劳动结果与劳动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 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