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大事记

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大事记
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大事记

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大事记

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大事记

1月

1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语言部从1993年12月31日开始播出江泽民主席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外听众及港澳台

同胞发表的新年讲话《满怀信心走向未来》。讲话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国内外传播媒介的关注,并引起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国内各家主要新闻单位元旦前后都对此做了重点报道。

◇中央电视台“中视电视节目代理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登记注册,正式运营。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与港台信息报、李宁领带服饰有限公司联合评选出《′93海峡两岸关系十大新闻》,海外多家媒体转载。

◇天津交通广播电台开始试播,1月1日至8月28日播出频

率为调频102.9兆赫。8月28日以后播出频率为中波567千赫。

◇吉林东北亚音乐台开播。

◇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正式启用。

◇江苏电视台图文信息台开播。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浙江电视台节目通过卫星发送。浙江经济电台和文艺电台两套节目合为一套又上了卫星。省台节目上卫星后,信号覆盖全国及周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安徽经济广播电台开播。

◇福建东南电视台开播。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二套节目和山东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通过位于东经115.5度的“中星5号”卫星播出。

◇甘肃广播电视报由原来的4开12版改为对开8版的大报,新增加了《社会经纬》等小栏目。

3日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同向荣主持召开部主任、支部书记会,部人事司领导宣读了部党组四项任免通知:1、任命安

景林同志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2、同意安景林

同志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副书记;3、张冬兴同志不

再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职务;4、张冬兴同志不再

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成员、分党组副书记。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参加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

务会议。刘副部长在听取工作汇报后,要求国际台在新的一年里,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把对外宣传工作办好,办出特色来,力争上一个新台阶。

4——6日

◇中央电视台党委召开党政工团干部联席会,总结1993年党委的工作,并研讨1994年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党总支

专职副书记的职责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台分党组书记杨伟光、党委书记于广华参加会议并讲话。

5日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建台45周年纪念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同向荣等到会祝贺。5日夜举办庆祝文艺晚会,8千人观看了演出。

◇陕西省广播电视厅、陕西省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陕西广播电视》杂志,改名为《声屏之友》(月刊),编委会和编辑部经过调整,并重新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正式出版发行。

◇元月5日开始,云南省广播电视厅总工办抽调34人,组成15个工作组,用一个月时间对全省17个地州市的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综合能力进行了全面普查核实,并编写了15万字的《云南广播电视资料汇编》一书。

◇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驻地记者会议。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代省长张吾乐等到会并讲话;甘肃省广播电视厅厅长杨德儒等厅、台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央电视台召开“中国电视周”招标会。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45周年,为了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15年来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将在世界部分国家举办“中国电视周”。台领导杨伟光、林景云、沈纪等听取了6家投标单位和个人对各自应标方案的阐述,认为6种方案各有特色,要求海外电视中心

集中各个方案的优点,提出完整的实施方案。

◇中央电视台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由广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

该剧被认为是一部表现改革大潮,具有相当艺术震撼力的成功之作。

◇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管理司(现为社会管理司)为加强海外

电视剧的引进和管理,约请广东、陕西、杭州、南京等8家省市电视台的领导研究1994年引进剧的总指标额和分配方案,并对引进剧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客观的分析,确定了1994年引进海外电视剧的总定额和分配指标及管理办法,报部领导审定。

◇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召开新闻改革座谈会。

6日

◇天津市政协视察团一行20余人到天津市广播电视局视察

工作。

◇湖北省广播电视厅作出《关于开展向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的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钱宏同志学习的决定》。1993年12

月30日晚,武汉广播电视周报社青年职工钱宏,在武汉市汉阳门江边轮渡码头,舍身救人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新疆广播电视厅编辑委员会成立,由14名同志组成。

7日

◇广播电影电视部艾知生部长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总经理大卫·希尔签定了广播电影电视部和ABC的合作协议。出席仪式的有刘习良副部长,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及广电部外事司、中央三台、广院负责人。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和希尔总经理签定了CCTV和ABC的合作备忘录。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研讨会在中央电视台召开,杨伟光台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逢先知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周瑞金到会,电视界著名编导和理论界、新闻界专家学者近8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对12集电视纪录片《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该片创作者的敬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10日——2月15日

◇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电视报》上进行了青少年影视文化兴

趣调查。共收回来自全国29个省市(西藏、台湾除外)的有效问卷9495份。

12日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任命张恩华为中共辽宁省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

17日

◇江苏省苏州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

17——19日

◇台湾“海峡两岸广播电视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7人,来福建就广播电视工作、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初步达成了今后具体合作交流的[FS:Page]一些项目。

17——22日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志宏赴包头市、固阳县、达茂旗等地对当地的广播电视事业进行调查研究。

18日

◇吉林省广播电视厅发布关于《整顿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通告。

◇ 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中国首家卫星传送全球财经行情的节目——《东视财经》。

◇上海广播电视浦东基地奠基仪式在浦东新区隆重举行。

◇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一周年之际,吴邦国、黄菊、陈至立、金炳华、龚学平等上海市领导纷纷题词或写来贺信,对东视报以殷切期望。

◇浙江省电视节目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对县级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实行统一供片。

19日

◇江苏广播电视发射传输总台正式成立。

20日

◇江西有线电视台正式成立。

21日

◇河北省广播电视厅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厅总工程师秦祥任主任委员。

24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工部编辑的《听众反映》改名为《听众与广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广播学院设立戏剧电影文学和国际关系两个专业的硕士点。至此,全院共有7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他5个专业是:新闻学、现代汉语、语言学、通信与电子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河北经济电视台联合摄制的20集系列专题片《河北省重点工程建设巡礼》开播。

◇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基本上完成由传统的录播模式向直播、参与、双向交流模式的转变。

◇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任命张恩华为辽宁省广播电视厅厅长。

◇贵州电视台摄制的8集专题系列片《走向大市场》开播。

27日

◇全国人大代表一行20人,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视察工作。

◇青海电视台藏语编译部录制完成“藏历木狗年特别节目”——《向着太阳》。

28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新华社综合信息网一级站。至此,北京电台所属经济台、交通台、音乐台结束了靠电话抄收新华社新闻稿的落后状况。

28——3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深圳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1993

年全国十大新闻”评选。

30日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举办“收听华广节目有奖征答活动颁奖仪式”。同时,由听众投票评选的最受欢迎的主持人揭晓。《华广欢乐园》节目主持人思卿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从1994年2月1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在使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供的稿件时,

电头称谓一律改为“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

31日

◇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学生综合栏目《第二起跑线》,在第一套节目试播。

同月

◇福建有线电视台的4个专用频道播出呼号更改为4个台的播出呼号,即“福建有线电视服务台”、“福建有线电视影视台”、“福建有线电视体育台”、“福建有线电视综艺台”。

2月

1日

◇《中国电视报》出版试印彩色报纸取得成功。质量达到一流水平,受到印刷界专家和读者的普遍好评。

2日

◇江苏省连云港市有线电视台正式开播。

3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通24小时“帮困热线”电话。

4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领导及有关人员慰问了在国际台工作多年的外国老专家。

◇享受1993年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颁证式今日在北京召开。这次经国家人事部研究决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享受特贴专家共235名。

4——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周生贤、刘仲分别登上2900米高的六盘山和2624米的罗山广播电视转播台视察工作。

5日

◇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党组召开全厅副处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

6日

◇北京市通州电视台开播,使用39频道,发射功率300瓦。

8日

◇吉林电视台现场直播东北三省′94春节文艺晚会《关东情》获得成功。

◇江苏省南京电视台经济台正式开播。

9日

◇陕西省播音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暨节目主持人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陕西省著名播音员海茵当选为会长。

14日

◇中央广播电视塔圆满完成春节期间广播和电视的节目播出任务。

◇江西广播电视学校成立。该校属普通中等专科学校,为县(处)级建制,由省广播电视厅领导。校址设在404台院内。办学规模暂定640人,1994年始招生,先开设广播电视发送技术专业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

16——17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前副书记千奋勇、王占参加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剧《乌兰夫》审片会。

18日

◇李鹏总理应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请求,为“东方时空·金曲榜·中国民族歌曲经典”题词:“高歌民族曲,激荡中国魂”。李鹏总理说,这也是给中央电视台题的词。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诚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为新开办的栏目“精神文明之歌”作开篇讲话。

◇宁夏经济广播电台试播。

19日

◇国务院法制局召集有关部门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草案[FS:Page])进行研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唱片总公司有关同志参加了新闻出版署召开的《出版法》起草小组会议。

19——24日

◇陕西省地、市广播电视局长会议召开。与会代表列席了陕西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省广电厅党组书记、厅长骞国政作

了题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陕西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新局面》的报告。

20——27日

◇陕西省1993年度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会在谓南市举行。7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5件,二等奖30件,三等奖31件。

22日

◇广播电影电视部何栋材副部长会见以色列经济计划部部长西蒙·谢特里特率领的代表团。双方表示今后应加强中以两国广播电视的友好交流与业务合作。

◇贵州电视台20:30通过卫星现场直播云贵青藏四省(区)′94迎春大联欢《团结·祥和·奋进》晚会。

26日

◇1993年度“福建广播奖”评选在福州揭晓,共评出一等奖12件、二等奖29件、三等奖35件。在获奖作品中,选送11件作品参加1993年度“全国广播奖”评选。

◇由新疆广播电视厅、新疆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新疆自治区

第12届优秀广播节目、第8届优秀电视节目评选在阜康揭晓。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5种语言的406件作品参评,150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2件,二等奖42件,三等奖86件。

27日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广播剧作品参加1993年度“黑龙杯”全国广播剧评奖,全部获奖,创下“六连冠”佳绩。

28日

◇1993年度山西省广播电视报优秀稿件评选在太原揭晓。

◇青海电视台《青海新闻》节目改名为《青海新闻联播》,该节目由青海电视台主办,西宁电视台、格尔木电视台、海西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协办。其目的是增加新闻信息量,扩大报道范围。

同日起,该台还增办了《午间新闻》。

3月

1日

◇由山西广瑞图文电视信息公司开办的山西图文电视开始试播。这是山西省广播电视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具有现代特点的高科技信息传播系统。

◇内蒙古广播电台利用调频立体声广播,新开办《都市信息》、《市场行情》、《名人传记》等主持人大型板块节目。

◇江苏省扬州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呼号改为“扬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

◇江西电视台对第一套节目自办栏目作出了新的安排。原《江西新闻》更名为《江西新闻联播》。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台正式开播。

1——6日

◇陕西省1993年度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会在榆林市举行。40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12件,三等奖21件。

2日

◇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广告研讨会,来自全国28个省、市电视台的台长和广告部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如

何更有效地进行电视广告的经营管理,完善广告代理制,加强行业闻的联系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还传达了王枫副部长对电视广告工作要“加强联合,公平竞争,强调行业联系的重要性,反对以不正当手段经营广告”的意见。杨伟光台长、国家工商局广告司刘保孚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2——3日

◇广播电影电视部办公厅召开厅务工作会,传达、落实全国广播影视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办公厅工作,提出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8日

◇内蒙古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3日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何栋材出席了无线局1994年工作会议,就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工作、国内外形势及无线局1994年工作任务作了重要讲话。

4日

◇中国唱片总公司熊生民同志主持会议,向有关领导部门和新闻单位披露该公司制作的歌曲音带《纤夫的爱》被盗版情

况。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中宣部和广电部音像处有关同志到会。

4——6日

◇全国省级电视台台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电视台的37名代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首都新闻界的部分代表参加了会议。

4——10日

◇广西广播电视厅召开全区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厅长、党组书记郑久粲在会上作《做好舆论引导、加快事业发展,主动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工作报告。

6日

◇新疆有线电视台哈萨克语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填空与选择: 1.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把第一套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到上海。 2.与《大陆报》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时间长,影响大的外商电台—开洛公司广播电台(美国 192 4.05-1929.10) 4.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郭沫若于1941年题赠绿川英子(佳木斯) 5.独具特色的反法西斯广播电台---苏联呼声华语播音员:乐嘉树桂碧清 6.在中国广播之父刘瀚的积极努力下,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XOH,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早期中国官办广播电台还有沈阳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电台(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 7.三类民营广播电台:教育性、宗教性、商业性 8.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陈果夫 9.我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 10.1940年12月30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3年停播,1945年8月恢复播音(延安西北盐店子村) 11.延安(陕北)台的3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子长县好坪沟村;第二次:河北涉县沙河村,建立新台:第三次:迎接胜利,北上平山。 12.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 中央台早期开办的2个新闻节目《首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以上俩个节目延续至今。) 13.建国初期,初步建立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包括中央、各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 14.1953年北京、天津等地的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也相继完成,大陆的广播电台全部由国家经营。 15.最早的有线广播站:1946年哈尔滨齐齐哈尔 16.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最早一批电视台诞生: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 17.1950年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要求全国普通设置收音员,这是建国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 18.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中央台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藏语广播)开播 19.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10月1日,第2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开播。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上海+哈尔滨+北京) 20.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早期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时代的电视新闻又有“新闻纪录片时代”之称。时效性差,内容以正面报道为主 21. 三次“笑的晚会”(1961 1962)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广告发展时间简史

第一节中国广告发展简史 在我国,对广告学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新闻学专家徐宝璜和戈公振。 1919年12月,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一书出版,其中设有“新闻纸之广告”一章专述广告。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报学史专家,1927年,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报学史》,其中在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广告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广告的一些主。 1918年,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问世,为我国第一部广告学专著。稍后出版的有上达编《广告学纲要》(1930年)、丁馨伯著《广告学》(1933年)等广告的市场力量学派和信息学派。 从1900年到1960年,市场力量学派一直是广告经济效果的流行学派。市场力量学派将大多数广告视为市场效益的一种威胁,认为广告是一种劝服形式,靠制造虚假的产品差别,给产品增加进入市场的障碍而使市场无法竞争;与此相反,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学派视广告为市场效益的助长剂,认为广告是市场信息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刺激竞争,降低消费者寻找产品的代价。理论争论和研究结果显示,广告为市场贡献了有用的信息,但是,只有消费者才能决定是否将广告容当作信息。 属于信息学派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广告有助于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他们认为,由于广告可以使做广告的企业比不做广告的企业更快地达到生产和分销的规模经济,同时可以降低寻求消费者的成本,因此广告可以降低价格。市场

力量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反驳说,广告就是一种花费,广告主必然通过价格来弥补广告成本,从根本上讲,他们认定“有人必须负担”广告,而必须负担广告的人是消费者。 对广告信息学派的支持者来说,累积证据表明,广告通过增加上市商品和服务的品种,通过传播更多关于上市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围。1、中国广告发展史(1979年以前) 我国最古老的广告形式是由口头叫卖、吆喝声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销售现场广告。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宋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物。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亚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最早的刊登广告的定期中文刊物。 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在发行并销售到、等地的《遐尔贯珍》刊物,首先利用刊物兼办广告业务。 1858年,在出版的《孖刺报》,增出中文版《中外新报》,最早刊登了商业广告。 1904年,国人开办闵泰广告社。国人开办的广告公司中,规模较大的有成立于1926年的华商广告公司和成立于1930年的联合广告公司。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在成立的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7年,有六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中华广告公会”,这是我国广告同业的最早组织。 2、中国广告猛进史(1979年后)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关于“产业化”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 沿革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翌年 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趋于停滞状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 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 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 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同年 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有了 长足进步,促进了广电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广电行业造成了巨大冲 击,也带来无限潜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 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现状;趋势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蓬勃多元的良好势头 广播电视的产生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得 到了空前发展。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始于 1923 年,虽然较世界同期水平较晚,但自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广播 电视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开拓与发展,我国广播电 视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卫星直播、有线、无线网络为一身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并深刻影响大众的生 活。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广电行业自身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 行业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开拓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广播电视发展道路。 广播电视行业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助力,具

有宣传教育、传递信息、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众多功 能。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建 设了立体、高覆盖率的广播电视网络。在高清互动电视方面, 先进电视技术的推广使用使电视节目质量和观众体验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有线网络城乡无缝覆盖,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走上高效和高质覆盖的道路。国家为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还在监测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财力与技术人员支持,在全国县级以上网络机房安装了“安全播出预警系统” ,构建了全方位的广播电 视监管系统,有力保证了电视网络传输的安全和质量。 (二)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猛,但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之下,许多弊病也日益展现。例如: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规模与技术实力在国际水平中还处于落后位置,广播电视 技术在地区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不足,过于重视传统媒体技术,忽略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受传统媒体观念影响,广播电视行业与新兴的媒体行业融 合不足;政策不完善导致广电行业及网络新媒体行业缺乏有力监管,消极事件时有发 生等等。 二、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多面化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家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

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中共的电台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叫〖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12月5日更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1956年到1973年5月1日正式开播中间更是几经波折。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到1996年底,全国拥有收音机、收录机5亿多台,有线广播喇叭8 100多万只,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 204台(不含系列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全国实现多套广播节目上卫星,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2%。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电路的延伸,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中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

谈论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

谈论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 班级:广编一班 学号:417134020103 姓名:程雯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广播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增加我国传统媒体创新性。特别是三网政策的倡导,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迎来全新发展高潮。为了实现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目标,使其不断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传播手段,加强与其他媒体融合,这是所有媒介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三网整合发展优势,完善传统存在弊端。本文主要就世界现有广播电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与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并就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光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新媒体 一、主流媒体的发展回顾 报纸是出现最早的现代意义媒体。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促进了印刷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因为印刷对信息可以成规模地大量快速复制,纸张又便于携带和保存,使得人们可以较为便捷和广泛地接收信息。报纸易于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对于抽象事物能较好的表达,给人以思考的空间,但时效性相对较差,对受众有文化上的要求。

无线电波技术推动了广播媒体的诞生。广播媒体运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得传播形式变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同时也降低了对受众的文化要求,扩大了受众群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已变成了“随身”媒体,只要拥有一部收音机,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人们都可以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相对报纸而言,广播节目的生产周期较短,信息传播方便、快速,传播形式生动活泼,且便于操作,但广播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也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二次读取。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二战后,电视事业迅速发展。1956年,磁带录像机的问世使得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量优秀的节目得以制作和保存。电视以其独特的声画结合的传递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渐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大为下降。网络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画面等所有现行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可以说,正是因为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产生了媒体。而正是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的攻克,才构成了今天我们丰富多彩的传媒世界。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形式,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内容。科技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接收信息的习惯,由“读万卷书,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户外广告发展史

中国户外广告25年发展分析 许多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相关的广告年鉴及媒体监测数据中,提及户外媒体时至多在结尾处补充一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户外广告也有较大发展”这样的字样。户外广告的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了。基于此,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1979-1987:全面恢复期 从1979年广告业恢复到1987年《广告管理条例》的颁布执行,这是中国广告业恢复、争论、探索的一个阶段。户外广告在这个大背景下,也处在全面恢复期。1979年春,北京西单出现了广告墙,正式体现出当时中国改革的路径方向。这一时期在广告媒体选择上,户外广告也是与报纸广告并列的主要广告形式。当时的著名品牌,如瑞士雷达表、西铁城手表、精工表、松下电器、雀巢咖啡、白猫洗衣粉、鹅牌衬衫、金星电视等都投放了户外媒体。这一时期的户外广告以路牌广告为主,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在推动树立广告意识、为广告正名的运动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外商的户外广告较多。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8年,外商共有35种品牌的商品在广州推出过户外广告,其中以日本商品居多。 1987-1992:默默无闻的陪衬者 1987年在中国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广告管理、广告创作、广告公司的经营等多方面都预示着现代广告意识在中国的抬头。1987年10月26日,国务院颁发《广告管理条例》,并从1987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广告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法规,为广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广告创作中,策划和创意的观念开始被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在1986年中国广告协会的学术讨论会上,北京广告公司的代表提出“以创意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口号。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把这一口号进一步补充为“以策划为主导,以创意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这一口号由中国广告协会推广到全国。从此,策划和创意成为中国广告界关注的两大核心术语。但在当时,中国广告界对策划和创意的理解还处于散乱的阶段,没有真正结合现代市场整体营销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广告策划、创意的深层问题,并往往与中国传统谋术混为一谈。但对广告策划和创意的重视,无疑已深入到广告的核心问题,证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7年,中国广告业复兴近10年,但广告体制依然陈旧而且混乱,成为广告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何改革广告体制,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告理论界的核心问题之一。1987年初,陈志宏在《试论代理制的优越性》一文中,率先提出实行广告代理制的观念。同年8月,中国广告协会年度学术讨论会便集中讨论了广告代理制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7-1992年的户外广告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告营业额的增长以及广告理论和实践的各种探索主要体现在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中,户外广告并没有值得称道的成绩,在广告研究中还是最容易受忽视的。1991年的《中国广告年鉴》在提及户外广告时,仅指出“户外广告与其他媒体相比,显得较分散,营业额也不高,但在广告业的整体发展中,仍是不可或缺的,是任何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广告所关注的媒体必然集中于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和杂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人们对刚刚走进家门的电视兴

中国广播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中国广播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陆地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经风云变幻: 曾经有过第一强势媒体的风光无限,后在其他媒体的挤压之下几有寿终正寝之危,而近年来的发展显示,广播又呈异军突起之势。对于国内广播业的现状与未来,我们究竟应作何思?显然,在本文作者看来,过喜或过忧都非明见。 挑战是巨大的,机遇也一样。那么光明在何方?开放市场,走技术之路,类型广播,集团化经营,这些也许是前路所在。文章作者从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思考。 一、电台,再次成为强势媒体 自从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匹茨堡KDKA电台)开播以来,广播业的发展一直红红火火,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在80多年的历程中,电台广播先后经历了两次危机: 一次是50年前大张旗鼓的电视广播的冲击,一次是20年前开始的互联网络的冲击。这两种电子媒体不但使电台广播的时效性和音响优势大为减弱,而且具备许多电台广播匮缺的优势,如电视的声画并茂,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非线性点播等。与此同时,在印刷技术和商业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报纸和杂志等平面媒体也“与时俱进”,在广告和受众两个方面同时挤压电台广播的空间。一时间,电台风声鹤唳,四面楚歌,大有被世人遗忘和被其他媒体取代之虞。在一些广告商、社会机构甚至学者的眼里,电台似乎成了无可争议的弱势媒体。有的人甚至预言电台行将寿终正寝。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表 一、"图一和图二): 表一: 部分国家和地区电台广告市场份额(单位:

亿美元) 国家/地区 美国 日本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韩国 印尼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广告花费2000 550 10 64 10亿 70亿 10亿 4 5."9亿 17亿电台广告

最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这是史学家们习惯使用的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理论上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局外人”对电视的看法。假如,我们把中国电视的一开始就作为竞争格局下的媒体形式,或者说,从中国电视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把之作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竞争的媒体形式。那么,这46年5个月17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题:中国电视的频道化进程。 我更愿意从竞争的角度将中国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 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 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 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 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具体体现: 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 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 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 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 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所谓的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必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传媒的属性问题(事业还是企业);其二,规模问题:产业化的高级阶段是集团化,但集团化的主体只能是企业组织。 关于“产业化”的概念,研究者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比较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生产、流通和播出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把电视业纳入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体系。”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企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化,就是针对中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事业”性质而言的,指的是各级广播电视台从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转化或者说转型的过程。 而集团化,则是单一企业(或产品)的经营向多企业(或产品)集成经营转化的过程,是企业经营的高级阶段,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市场成熟的产物。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 二、广播电视产业化之路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介绍与推销参桂补酒的广告片,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电视广告。 同年12月,央视同时在两个频道中出现了商业广告。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

中国史上的广播事业 发展需要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存在必然造就发展。自然,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关于电磁波理论的确证,以及1895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的试验成功,为无限电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1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从天才的设想到活生生的现实;从实验室的阳春白雪到百姓家的寻常物件,在中国新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是前辈们一串串凝重而坚实的足迹。随着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报刊出现后,中国的新闻事业便开始萌芽。邸报的诞生,外报的出现,这一切都增加了中国新闻史的阅读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闻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产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史无前例;邵飘萍无限雄壮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民报》的在革命时代的空前意义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新闻以纸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信息来的那么迅猛,无论是社会改革、国家革命还是经济发展,无一不时刻有着新信息的出现。而报纸,虽然有日报的每天出新,有大容量的可观版面,但毕竟需要撰稿、编辑、印刷、出售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时代迫使人们接受一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而广播则是这个时期欣欣向荣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无线电通讯的国家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天,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教官葛拉斯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同时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洋海军的舰艇上,我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不久,这些军用设备就推广到了商务活动领域,但是无线电广播则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期间才出现并主播得以运用的。2 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台主要报道美国、欧洲等国际新闻,中国内地地方新闻及娱乐。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1926年10月1日创办的哈尔滨官办无线电台。播出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市以及新闻、音乐、演艺等。1927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主要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及中国音乐。以上三个广播电台都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一个”,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却都是新闻和娱乐。我认为这是所有广播都无法背离的中心。但新闻和娱乐似乎平分秋色,没有任何侧重点。当国人发现外人创办广播电台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新奇地看着这些变化,熟知后便开始模仿,所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无法出新。外国人播什么,他们便播什么,他们不知道人们(也就是听众)的内心想听什么。再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广播: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家庭卖掉了家具也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广播里的娱乐节目是民众在艰难困苦中的一贴良药。3可见广播的娱乐性十分突出。我们从中便可看出,美国人知道根据自己的现况播送听众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陈式化。而那个时代,我们中国需要什么?难道仅仅是千篇一律的新闻、娱乐吗?我觉得更应该是开启人们思想的推动力吧!当然,美国广播的发展先于我们不可否认,这也就更加说明了成熟的广播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从以上两个中美同一时期的例子来看,广播内容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也可看出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国在那个年代还是国家动荡、前途无落的状态。当国家有了一些发展,人们不用再去担忧是否有战争,不用担忧衣食住行时,自然会想到娱乐。于是广播的内容便会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变化。 1摘自《外国广播电视史》P1 2摘自《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P317 3摘自《视听传播史论》P70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的广告 一、早期社会广告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只能凭借打猎、捕鱼等手段,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维持生存。为了生存,人需要相互交流,交换物品,如此便产生了最初的广告的思想。我国最初的文字广告多是政治、军事性质的社会广告。 二、经济广告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广告出现。 经济广告主要形式: 口头广告: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形式多为吆喝、叫卖; 实物广告:和口头广告同时出现,并与口头广告相辅相成; 标记广告:最初只是为了表示所有权或为纪念、装饰之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标记; 音响广告:他的出现与行商密不可分,在西周时便出现了,行商以箫管为音响媒介,引起人们注意而招揽生意; 招牌与幌子: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家,他们常用的广告形式是招牌和幌子。招牌大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自号,也可称为店标。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招牌和幌子,在商业贸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广告: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14个朝代,长达2000多年。战国至隋朝年间,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广告的发展也是平平无奇。但广告的方法和技巧上确有不少改进。 一、悬帜广告。他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已具备了这种广告形式产生的物质条件,而且说明了商人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 二、悬物广告。它是实物广告的发展,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 三、商品命名广告。由于手工业发达,市场上开始有了竞争。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商品市场,多以该产品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或与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以加深顾客印象,于是形成了商品命名广告。 四、广泛流传的“买卖”故事。这一时期广告开始讲究广告技巧和心理效果,诱发人们的国脉欲望,利用名人的“马价十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五、唐代时对“市”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唐代以灯笼广告、旗帜广告最为兴盛,是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一、广播电视整体稳步快速增长 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和全国经济发展放缓,但是我们的广播电视科技与事业却是稳步增长,各项既定目标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12年,广电系统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推进公共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多彩。高清电视、高清互动电视、3D电视、3D电影、巨幕电影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已于2012年春节正式上线,建成的3D银幕超过7000块,巨幕近70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 从2011年开始,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可通过直播卫星接收40余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可实现打电话、互联网应用等多项功能。2012年,通过户户通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历史性跨越。国家广电总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15日,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50%,比2011年增长0.44%。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20%,比2011年增长0.38%。 2012年,在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加速三网融合、数字化进程的大好形势下,全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预计3135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5.38%。其中:财政补助收入预计341亿元,比2011年增长8.60%。创收收入预计2794亿元,比2011年增长17.84%。创收收入中:广告收入预计13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85%,网络收入预计6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1%。 在广播电视收入中,广告收入一直是广播电视行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2006年开始,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增长,发展迅速。自《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执行以来,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广电总局也出台了各个措施规范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2年有线电视网络收入656亿元,占总收入的21%,比2011年增加了92亿元,增长了16.31%,广电有线网络收入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稳步发展。 二、2012年广电科技与事业成绩突出,重点项目提前完成 2012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平台更加广阔。这一年中,三网融合两年试点工作收官,有线省网整合基本完成,双向改造稳步推进,NGB试点进一步推大,户户通工作提前完成,高清化和3D普及率提高,CMMB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加速,中国广电行业进入了蓬勃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