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答案(2)

2014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答案(2)
2014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答案(2)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一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6分)

1.C

2.D

3.B

4.A

5.D

6.C

7.A

8.C

9.B

10.A 11.C 12.D 13.D 14.C 15.A 16.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8分)

17.ABE 18.ABCDE 19.BCE 20.CDE

21.BCD 22.BCD 23.ABDE 24.ABCD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25.周公吐哺 26.涯芳草无归路

27.海阑干百丈冰28.登太行雪满山

29.之沃者其光晔 3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1.年衣食将何如32.沙百战穿金甲

(填错或有错别字不给分)

四、词语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3.恙:疾病,忧患。34.陈:通“阵”,布置阵地。

35穷:穷尽,走遍。 36 少:稍微。

37得无:能不,只怕。38.东面:脸朝东。

39. 俦:同类。40. 恁:如此。

41. 一泓:一片。42. 隽永:意味深长。

五、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3.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较多,诗中人物往往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其表现形式,西汉多

杂言,而东汉则基本为五言;此外,章句的自由随意,描写的灵活自如,语言的纯朴自然而带有感情,都是汉乐府的显著特点。

44.愈读了《张巡传》,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城的英勇

事迹和其他轶事,所以叫作“后序”。本文写作的目的,除了李翰《张巡传》有缺遗外,还有驳斥一些小人对张、许的诬陷之辞。

45.《答司马谏议书》的语言风格是寓刚于柔。所驳斥论敌的靶标是“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致怨”。

46.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火,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

众革命。

(意思对即可,如不全面扣一分)

六、简析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47. ①词除写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内心绝望外,还表现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

的人的共同感受,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3分)

②“雁过也”三句:作者从北方流落到南方,见北雁南飞,故有故乡之思和“似曾相识”

的感慨。古时有雁足传书之说,而作者丈夫已逝,孤独无靠,满腹心事无可告诉,因而感到伤心。(3分)

③这首词在语言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

九组叠字,且是入声字,与意境和谐一致,富有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却在表情达意方面感人至深。(3分)48. ①从“一屈腰”句到末尾,可划分三层。(3分)

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楼鸽都吓飞起去。‖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②这一段文字使用了白描手法,体现了作者语言简洁传神的风格。(3分)

③这段文字使用两处比喻,分别为“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

忽然归了巢”,体现了孙老者武艺高强、爱艺如命、豪爽的特点。(3分)

49. ①年轻的女郎,比喻五四运动后的祖国。黑奴,是作者自喻。(3分)

②这节诗中的首句“啊,我年轻的女郎”在全诗中反复出现。这种方法一方面加强了更

加呼唤的意味,同时收到了结构回环反复的艺术效果。(3分)

③表层的意义是,象征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期埋藏在心底,只有到了五四运动以后,这种

激情才得以喷发;其深层的意义是,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运动之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3分)

50. ①“此吾之所为师也”的“师”则指顾秉谦。马伶所扮演的人物是严嵩。(3分)

②本文先写马伶与李伶第二次技艺较量,然后补充交待其取胜原因,这是叙述方式是倒

叙。这种叙述的好处是,既使得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

吸引读者探究原委,又以事实为铺垫,使对马伶获胜原因的解释显得坚实、充分,令人信服。(3分)

③从马伶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

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本文还有一个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3分)

(意思对即可,如果不全面,酌情扣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七、作文(60分)

51(60分)

一类卷(50~60)

(1)内容:中心突出,见解深刻。

(2)语言:行文流畅,语言准确。

(3)篇章:结构谨严,层次明晰。

【评分标准】以5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第(2)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

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第(2)项突出的,获得满分);

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40~49)

(1)内容: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语言:文从字顺,语言基本准确。

(3)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以4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第(2)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

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

⑧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30~39)

(1)内容:中心明确,内容尚充分。

(2)语言:语言通顺,有个别病句。

(3)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评分标准】以3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

②另两项稍好一些,酌情加分;

⑧另两项稍差一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20~29)

(1)内容:中心明确,内容空泛。

(2)语言:语言不通顺,病句较多。

(3)篇章: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

【评分标准】以2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

②有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

⑧有两项稍差一些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20分以下)

(1)内容:文不对题,内容贫乏。

(2)语言:文理不通。

(3)篇章:结构层次混乱。

【评分标准】以1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

②另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

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二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6分)

1.A 2.A 3.C 4.B 5.A 6.E 7.B 8.A 9.B 10.A 11.B 12.A 13.D 14.D 15.D 16.B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

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8分)

17.C D E 18. A C D 19.A B C 20.A B C

21.A B D E 22.A B C D E 23.A D E 24.C E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5.飞鸟相与还26.停杯投箸不能食

27.雪上空留马行处28.麦苗不秀多黄死

29.沙头空照征人骨30.苒苒物华休

31.晓来谁染霜林醉32.美人帐下犹歌舞

33.流水落花春去也34.乍暖还寒时候

四.词汇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5.直:仅,只36.业:使……成就功业

37.方:当……时38.咸:都

39.诚:果真40.字:养育

41.曝:晒42.幸:希望

43.将:愿,请44.备:详尽

五.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45.(错误) 46.(错误) 47.(正确) 48.(错误) 49.(错误) 50.(错误) 51.(正确) 52.(错误) 53.(错误) 54.(错误)

六、简析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55. (1)因为这四个国君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在秦国历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二是

都凭借用客取得成就。

(2)归纳论证

(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56 .(1)象征着旧的封建传统继续在束缚着下一代人,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走着老路。

(2)细节描写。

(3)辫子风波过后,一切如旧。

57.(1) 上片写梦前对妻子的思念;下片写与妻子相逢的梦境。

(2)渗透着作者因仕途多艰而带来无限的人生忧伤。

(3)写容貌,谓“尘满面,鬓如霜”,可见黯淡情怀;写亡妻,谓“小轩窗,正梳妆”,可见温馨情调;写相逢,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胜有声;写

景物,谓“明月夜,短松冈”,景中饱含凄恻情思,无限哀伤。

58.(1)张洁。《拣麦穗》。

(2)象征。

(3)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卖早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间情谊的真挚可贵。象征着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当

时社会环境的敏锐感受。

七、作文评分标准:

59.(60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三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D 2.B 3.D 4.B 5.A 6.A 7.B 8.A 9.B 10.A 11.A 12.A 13.D 14.A 15.C 16.A 17.A 18.B

19.D 2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子魂魄兮为鬼雄 22.停杯投箸不能食

23.美人帐下犹歌舞 24.急敛暴征求考课

25.厩马肥死弓断弦 26.惟有泪千行

27.守着窗儿 28.煮酒烧红叶

29.晓来谁染霜林醉 30.天上人间

31.其叶沃若 32.绵绵思远道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3.旋:转,转变。34.接:接触,交锋。

35.却:拒绝。36.省:知道,明白。

37.乃:你,你的。38.格:格斗,搏击。

39.工:工巧,工致。40.妻子:妻子儿女。

41.舍:放下。42.角斗:格斗,竞技。

43.发:启封,打开44.备:详尽,充分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在错误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45. (正确) 46. (错误) 47. (正确) 48. (正确)

49.(正确) 50. (错误) 51. (错误) 52. (错误)

53.(正确) 54. (错误)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 (1)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

(3)鲁迅的意图是揭露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

56.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者。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

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

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

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

(2)这段文字阐发了苏轼“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

(3)全文以文与可论画竹始,中间写两人关于画竹的交往,以曝晒文与可所画之竹作结,“画竹”一线贯穿始终。

57.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通体对仗。

(3)这首诗即景抒怀,融情入景,既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又表现了其忧患国运感叹身世的复杂内心。

58.(1)行动描写。

(2)这段描写反映了王夫人既疼爱宝玉又不满他的叛逆思想的矛盾心理。

(3)王夫人的这种心理是由封建社会母以子贵的社会原因形成的,也说明了她对宝玉的爱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六、作文评分标准:

59.(60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四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6小题,每小题l分,共16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C

2.D

3.A

4.B

5.A

6.A

7.C

8.D

9.D 10.C

11.D 12.D 13.B 14.B 15.A 16.C 17.A 18.D 19.C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o

21.问君何能尔 22.停杯投箸不能食

23.战士军前半死生 24.在天愿为比翼鸟

25.望帝春心托杜鹃 26.惟有泪千行

27.却是旧时相识 28.煮酒烧红叶

29.别时容易见时难 30.海水知天寒

31.无语东流 32.孤舟一系故园心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33.厌:满足。 34.援:拿着。

35.却:拒绝。 36.估:依靠。

37.与:赞同。 38.造次:鲁莽,轻率。

39.备:详尽,充分。 40.走:逃跑。

41.干:求取。 42.奚以:何以,怎么。

43.具:详细。 44.许:这样。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在错误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45.(正确) 46.(正确) 47.(错误) 48.(错误) 49.(正确) 50.(错误) 51.(正确) 52.(正确) 53.(正确) 54.(错误)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1)对自然、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2)使行文富有变化,开启下文,引人思考。

(3)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56.(1)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

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

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嫒嫒妹妹,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

//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

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学者,

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

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

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

//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予专精之余,旁涉种

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怯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

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

(2)出自《庄子》。得意洋洋,沾沾自喜。

(3)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

57.(1)和戎诏下十五年。

(2)三个。将军不战,戍卒吹笛,遗民垂泪。

(3)统摄全篇的作用。

58.(1)《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

(2)比喻为极空虚、极微小的功名利禄而奔走。

(3)表现主人公为离别将临而极度伤感。

六、作文评分标准:

59.(60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五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

1. B

2.C

3.C

4.A

5.C

6.D

7.D

8.B

9.B

10.D 11.C 12.D 13.C 14.B 15.A 16.D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21.问君何能尔22.莲动下渔舟

23.直挂云帆济沧海24.天长地久有时尽

25.无限江山26.月明星稀

27.晓来谁染霜林醉28.美人帐下犹歌舞

29.笛里谁知壮士心30.归思难收

31.乍暖还寒时候32.烟柳断肠处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33.函:木匣,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装盛。 34.鄙:边邑。

35.却:拒绝。 36.援:拿着

37.羞;通“馐”,菜肴。 38.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39.望洋:仰视的样子。 40.蛩:蟋蟀。

41.废卷:放下画卷。 42.具:详细

43.胪:陈述,转告 44.向使:当初假如。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在错误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46.(√)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1)第一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第二层从“盘庚之迁”到结束。

(2)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3)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招致“怨谤"这一问题展开。

56.(1)象征卖灶糖老汉饱经风霜却依然红得透亮的真纯的心。

(2)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情感的肯定及对完美生活状态的追求。

(3)借景抒情。

57.(1)“见”字表现了作者自然而然,淡泊宁静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在强调归隐在心志而不在形迹。

(2)类比自己弃官归园举动的正确性及心灵的自由。

(3)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

58.(1)通讯员摸出两个馒头;在枪管里插野菊花。

(2)“我在本文中主要起线索的作用。

(3)这个细节表现了憨厚单纯的通讯员爱美、热爱生活的感情。

六、作文评分标准:

59.(60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六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B

2.D

3.C

4.C

5.A

6.C

7.B

8.A

9.A 10.A

11.A 12.A 13.D 14.C 15.D 16.C 17.B 18.B 19.D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21.其叶沃若22. 青青河畔草23. 人生几何?

24. 问君何能尔25.莲动下鱼舟26. 停杯投箸不能食

27. 不尽长江滚滚来28. 在天愿为比翼鸟29. 蓝田日暖玉生烟

30. 守着窗儿31. 斜阳正在32. 晓来谁染霜林醉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33.转,转变。 34.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名词用为动词。

35.通“殁”,死亡。 36.边邑。

37.拒绝。 38.妻子和儿女。

39.近,近来。 40.晚餐。

41.赞成,同意。 42.小路。

43.于此,这里。表示陈述的语气。 44.擦。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5.×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1)这段文字选择了“食舍肉”和“隧而相见”两个细节。文章将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与郑国重大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对于表现郑庄公阴险狠毒、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颖考

叔聪慧机敏的性格特征以及深化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3分)

(2)在这段文字中描写颖考叔的意图有是:①用颖考叔的“纯孝”衬托郑庄公的不孝和虚伪;②以颖考叔母子富于爱的亲情关系衬托郑庄公母子相残无情的关系。(3分)(3)本文记叙了春秋初年郑国王室内部的权利斗争。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在政权争夺战中钩心斗角以致兵戎相见的历史事件,揭露当时统治阶级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3分)

56(1)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心远地自偏”。(2分)

(2)用“见”字,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在东篱采菊时自然而见南山美景的情态,这种非刻意观看,表现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意境(4分)

(3)本句是说,在这种隐逸生活中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加辩说可惜已忘记该怎么说才好了。另一层言外之意是,既已领略到真意,也就不必用语言来辩说了。(3分)

57.(1)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3分)

(2)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3分)

(3)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或举例论证、例证法。(3分)

58.(1)洋溢着幸福喜悦的气氛。(2分)

(2)暗喻着战争结束后,幸存者和后代对米龙老爹的怀念之情。(3分)

(3)为后面的故事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4分)

六、作文评分标准:

59. (60分)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

1.C

2.B

3.D

4.A

5.C

6.B

7.B

8.D

9.C 10.D

11.A 12.A 13.D 14.C 15.D 16.C 17.B 18.B 19.D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21.子魂魄兮为鬼雄 22. 停杯投箸不能食 23. 美人帐下犹歌舞

24. 六宫粉黛无颜色 25.厩马肥死弓断弦 26. 天下归心

27. 守着窗儿 28. 煮酒烧红叶 29. 晓来谁染霜林醉

30. 天上人间 31. 其叶沃若 32. 绵绵思远道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33.旋:转,转变。 34.接:接触,交锋。

35.却:拒绝。 36.省:知道,明白。

37.乃:你,你的。 38.格:格斗,搏击。

39.工:工巧,工致。 40.妻子:妻子儿女。

41.舍:放下。 42.角斗:格斗,竞技。

43.问:聘问 44.直:义无反顾的样子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7.(√) 46. (×) 47. (√) 48. (√)

49.(√) 50. (×) 51. (×) 52. (×)

53.(√) 54. (√)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1)这两段中的“予”指苏轼。

(2)这两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和用典;寄寓了“胸有成竹”的创作思想。

(3)这两段文字变现了苏轼和文与可两人诗画相酬的情趣以及亲密无间的友情。

56.(1)这首诗中使用的修辞是对仗(对偶)。

(2)写景特色主要表现为视听结合、动静相衬。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陶醉山林隐居生活的愉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久居山中的愿望。

57. (1)这两段中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贫富对立的现实,使用排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贫富对立的憎恨和激愤之情。

(2)“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这两段文字主要采用了归纳论证或举例论证、例证法。

58.(1)这一片段文字主要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2)沙子龙的性格特点是保守固执耿直,孙老者的性格是深藏不露爽朗干练。

(3)这一片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明快简洁、精炼形象。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专升本招生考试

大学语文样题八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C

2.B

3.D

4.A

5.C

6.B

7.B

8.D

9.C 10.B

11.C 12.A 13.B 14.A 15.D 16.C 17.B 18.B 19.D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21.首身离兮心不惩 22. 乱我心者 23. 单于猎火照狼山

24. 梨花一枝春带雨 25.沙头空照征人骨 26. 去日苦多

27. 如今有谁堪摘 28. 煮酒烧红叶 29. 恨压三峰华岳低

30. 孤舟一系故园心 31. 蓝田日暖玉生烟 32. 宿昔梦见之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33.独:年老无子。 34.检:约束,制止。

35.端:边,尽头。 36.过:错误。

37.乃:你,你的。 38.与:赞同。

39.完:修治。 40.耶娘:爹娘。

41.身自:亲自。 42.遂:完成。

43.问:聘问 44.直:义无反顾的样子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5. (√) 46. (×) 47. (√) 48. (√)

49.(√) 50. (×) 51. (×) 52. (×)

53. (√) 54. (√)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1)这一部分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2)描写卖灶糖老汉时使用了肖像和动作描写。

(3)我是一个天真浪漫、感情纯洁的小姑娘。

56.(1)茹志鹃。

(2)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3)这部分文字使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57.(1)比兴手法。“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2)士是一个德行不检点,感情不专一的人。

(3)以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

广大妇女受欺凌的悲惨命运。

58.(1)这部分文字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

(2)这部分文字采用了对比(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论证的方法。

(3)这部分文字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六、作文评分标准:

59. (60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