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复习资料分析

大气科学复习资料分析
大气科学复习资料分析

3.大气科学的定义: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

动对它的影响)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7.大气科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研究地球大气的一般特性,如大气的组成、范围、

结构等; 研究大气现象的能量,大气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研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现象预测、控制、改造自然,准确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环境预测和控制.

9.大气成分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包括N2、O2、Ar、CO2、CH4、

O3、H2…水汽、大气气溶胶

11.干洁大气的定义:通常把除水汽、大气气溶胶以外的其余大气称为干洁大气,简称干空气。

13.CO2:(1)来源:人工源:地面燃烧、工业活动,生物体的呼吸和生物尸体腐化都排出

CO2。

呼吸作用:[CH2O]n+nO2=nCO2+nH2O(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但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使CO2还原)

自然源:CO2分压大于大气CO2分压的海水。(如热带和低纬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源,放出CO2)

(2)CO2的含量变化:大气中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化学燃料等燃料引起,次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浅地层里释放CO2 ,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等。

(3)3、作用:CO2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和空气不致于因放射辐射而失热过多。因此它们都有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温室效应)

这样一来,当浓度不断增加会改变大气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底层和地面的平均温度上升,而全球气候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CO2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使海岸地区土地盐碱化,增加开发难度,温度升高还使一些山顶的积雪融化,使以积雪融化为水资源的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发生断流现象,影响这些地区的生产活动

6.臭氧

虽然臭氧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因它对太阳紫外辐射(0.2—0.29μm)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所以臭氧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微量成份之一。

臭氧的作用:

1臭氧层阻挡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是地面上生命的保护伞。

3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臭氧的空间分布:

◇在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

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上就极少

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的强度很大,使得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和氧分子相遇的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的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在20—30km高度这一层中,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就造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故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臭氧层的厚度春季变大,秋季变小。高纬的季节更明显,最大臭氧带靠近极地。

◇南半球,各纬度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最大

臭氧带在春季的中高纬地区。

7.干空气状态方程

m R T

=

T

*

R

=

T

*

nR

=

PV

M

m

令比气体常数为

M *R =

R 即RT =P V m 写成ρRT =P

(式中P,V ,T,m,n,R*, M,R,ρ分别为混合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质量、摩尔数、普适气体常数、平均摩尔质量、比气体

常数,空气密度。)

90km 以下干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Md=28.97g/mol 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是

K 287J/kg =R d ? 令干空气的密度为ρd,则干空气的状态方程可

以写成以下形式:T R ρ=P d d 水汽和干空气组成的混合理想气体称湿空气 , 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湿度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378.01(R T ρR =P d v d p e T +=ρ 虚温Tv : Tv = T(1+0.608q) =T (1+0.608*0.622e/p)=T (1+0.378e/p)

8.水汽压e

水汽压e 是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分压强。单位:hpa

饱和水汽压es :达到相态平衡时空气中的饱和水汽产生的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es 随温度增加 相对湿度f (Uw)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之比成为相对湿度。 %100?=

E e f

对于一定质量的空气,若令其定压冷却,q,r,e 都将保持不变,而esi(T)却因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当esi(T)=e 时,空气达到饱和。 如果是对于冰面饱和,则湿空气定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霜点Tf 。 露点Td

对于一定质量的空气,若令其定压冷却,q,r,e 都将保持不变,而es(T)却因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当es(T)=e 时,空气达到饱和。

湿空气定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Td 。

露点虽然是温度,但露点差T – Td 却反映了湿度的大小: T – Td 越大,空气越干燥; T – Td 越小,空气越潮湿, T – Td =0时,空气达到饱和。

经验公式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时,可采用经验公式来计算es :

t

b at s s e e +?=100 式中t 是摄氏温度,a 和b 是常数:对水面:a=7.5,b=237.3,对冰面:a=9.5,b=265.5

由上经验公式可知,同温度下,es 水面>esi 冰面,且在t=-12℃ 时, es -esi 最大。 水汽密度(ρv)

水汽密度表示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也称为绝对湿度。

在常温常压下,纯水汽可以看成理想气体,由状态方程得:e=ρvRv T 即T R e v v =

ρ 其中 Rv=R*/Mv ,Mv 为水的比气体常数,单位g /m3

9大气气溶胶

大气中含有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例如尘埃、烟粒、微生物、植物的孢子和花粉,以及由水和冰组成的云雾滴、冰晶和雨雪等粒子。所以可以把空气看成是一种气溶胶。习惯上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态和液态粒子(霾、飘尘、烟雾、冰晶、云雾滴、雨滴、

雪花、霰、冰雹等)。

气溶胶粒子的来源:(1)土壤、岩石风化及火山喷发的尘埃

(2)烟尘及工业粉尘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

◇清晨,浓度最大;◇中午前后,浓度最小◇黄昏,浓度又增加;◇夜间,浓度再次减小。(3)海沫破裂干涸成核海沫破裂产出海盐水滴,蒸发干涸形成巨核和爱根核。

(4)气-粒转化

爱根核由大气中微量气体转化而来。如so2经光化学氧化作用,高温下能生成硫酸盐微滴,蒸发后成为硫酸盐质点。

(5)微生物、孢子、花粉等有机物质点

(6)宇宙尘埃如流星

气溶胶粒子在大气过程中的作用

一、在云雾降水中的作用

气溶胶粒子起着凝结核、冰核、凝冻核、凝华核的作用,使云雾滴能够产生并长大,形成云雾降水。

二、对大气辐射过程的影响

气溶胶粒子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削减到达地面的能量,减低低层大气的温度。另一方面,气溶胶粒子吸收了太阳能量,本身得到增温,并通过大气运动传输热量,提高高层大气的温度。10大气的分层和结构

按热力结构分层就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的正负变化,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温度垂直递减率Γ指在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改变的数值。)

对流层

1、高度:赤道附近和热带:15-20km极地和中纬:8-14km

2、主要特点:◇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Γ=0.65℃/100m=6.5K/Km)

◇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垂直混合作用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会形成气团和锋。

◇气团:通常把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相对比较均匀、天气现象比较类似;垂直方向上气象要素的变化近于相同的大范围地区的空气,划分为一个气团。气团的水平范围约几百km--几千km,垂直厚度约几km—十几km

◇锋:指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急剧变化的过渡带。通常把锋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锋面是一倾斜曲面,坡度约1/200—1/50,宽度约几十km,长度可延伸几百km—几千km。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对流层顶

在对流层的最上层,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还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Γ≤0.2℃/100米)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突然降低缓慢,或者几乎不变,成为等温层。对流层顶的气温在低纬地区平均为-83℃,在高纬地区约为-53℃。

◇主要作用:该层可阻挡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从而使下边输送上来的水汽微尘聚集在其下方,使该处大气的混浊度增大。

大气上界通常有两种划法:

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根据观测资料,在大气中极光是出现高度最高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1200km的高度上,因此可以把大气的上界定为1200km。这种根据在大气中才有,而在星际空间没有的物理现象确定的大气上界,称为大气的物理上界。

◇另一种是着眼于大气密度用接近于星际的气体密度的高度来估计大气的上界。按照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这个上界大约在2000—3000km高度上。

大气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直至大气上界整个空气柱的重量。

若大气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则合力为零:

0)(=-??+-mg dz Z P P P 将m=ρdz 代入上式,整理得:g Z P =??-ρ1因为ρ是正值,所以气压

总是随高度递减。由于大气在水平方向分布均匀,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认为P=P(Z), 则上式可以写出大气静力学方程的主要形式g dZ dp ρ-=程说明: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取决于

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 )的变化。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量一般很小,因而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主要决定于空气的密度。由于气象观测不直接测量密度,利用湿空气状态方程得

流体静力平衡状态时,气压、温度与高度的关系 :dZ T R g p

dP v d -= 垂直气压梯度和单位气压高度差

◇垂直气压梯度GZ 是指每升高(或降低)单位距离,气压减少(或增大)的数值。

v v d z T P T R gP g dZ dP G 42.3≈==-=ρ单位:hpa/100m 负号表垂直气柱中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单位气压高度差h 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每降低(或升高)1hpa 时,需要升高(或降 低)的高度。

P t Pg T R g dP dZ h v v d )1(80001αρ+≈==-=单位:m/hpa (α=1/273,tv 是摄氏温度)

由公式可知:◇ Gz 低层大气>Gz 高层大气◇ Gz 干冷空气> Gz 暖湿空气◇h 高层大气>h 低层大气◇h 暖湿空气> h 干冷空气

所以,暖气团中的气压比冷气团变化缓慢,高层大气中的气压比低层大气变化缓慢。气压-高度公式Gz 、h 只能定性判断气压的变化快慢,要定量确定气压随高度的关系最常用压高公式。P d g T R Z Z P P v d ln 2

112?-=-等温大气压高方程

若大气层的温度(虚温)不随高度变化,这样的大气称为等温大气。忽略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和水汽影响,并假定气温不随高度发生变化,此条件下的压高方程,称为等温大气压高公式又称拉普拉斯压高方程。 由

P d g T R Z Z P P v d ln 2112?-=-在等温大气中,上式中的T 可视为常数,对上式积分,将T 换成t ,

自然对数换成常用对数,并将g 、R 代入,则上式变成气象上常用的等温大气压高方程:21

m 12P P )lg 273t +

18400(1=Z -Z 实际大气并非等温大气,所以应用上式计算实际大 气的厚度和高度时,必须将大气划分为许多薄层,求出每个薄层的tm ,然后分别计算各薄层的厚度,最后把各薄层的厚度求和便是实际大气的厚度。tm 的求法:

1、已知上下两层空气的气温t1,t2,则tm =(t1+t2)/2

2、已知测站的气温t 和前12小时的气温t12,则tm =1/2(t +t12)+h/400(h 为测站的海拔高度) 说明:◇一般说,在大气低层g 随高度的变化不大,但将此式应用到100km 以上的高层大气时,

必须对g 作纬度和高度的订正。◇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必须用虚温Tv 代替式中的气温T 。◇气层厚度不大时,用平均温度tm 来代替t 。

压高公式的应用广泛,在气象工作中一般最常用的是等温大气的压高公式(拉普拉斯压高公式)。其中温度t 多用气柱的平均温度tm 代替。因为不考虑Rd 和g 的变化,所以压高公式中含有五个物理量P1,P2,t(或tm), Z2,Z1,如果已知其中四个量,则可计算另一未知量。压高公式在气象工作中应用有1、海平面气压订正2、测压定高3、求气层厚度4、求气层的平均温度

描述空间气压场的方法:

地面:采用海平面等压线图描述 高空:采用一组等压面图描述,如500hpa 、700hpa 、850hpa 等压面图

风是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

水平方向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水平分布不均而产生的) ◇摩擦力(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产生)◇水平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前两种力是真实力,后两者是相对转动参照系运动时所产生的力,为假想力。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Fg

水平气压梯度力Fg 是在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的净压力。

方向: Fg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

dn dP F g ρ1-

=dp 为两等压线的气压差,dn 为两等压线的水平距离, dp/dn

的单位为hpa/赤道度,其中1赤道度=111km 。

作用:Fg 很小,仅是垂直气压梯度力的10-4,但在它的作用下,空气由静止状态作水平直线匀加速运动,是空气的原始动力。 二、地转偏向力An

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An (科里奥利力)。

方向:北半球,An 垂直与运动方向指向右。南半球,An 垂直与运动方向指向左。

大小: An=2V ωsin υ (ω=7.29*10-5/s ,υ为纬度)

作用:改变空气的运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运动速度,An 虽然不大,但对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是很重要的。

三、惯性离心力C

惯性离心力C 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沿曲率半径指向外。大小:

r v C 2

= 作用:C 和An 一样,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对低纬度地区或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的空气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四、摩擦力

大气是粘滞流体,当气层与气层、气层与地面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气层与气层的摩擦力称内摩擦力,气层与地面的摩擦力称外摩擦力。

方向: 外摩擦力R 与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 R =-KV (K为地面摩擦系数)

作用:地面摩擦作用可以通过乱流动量交换,逐层向上传递,使上空气层也受影响。但大于1-2km 的高度,可以忽略R 。因此,把地面到1-2km 的气层称摩擦层,1-2km 以上的气层称自由大气。一般来说,

◇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最基本的力。

◇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地区或大尺度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

运动,影响甚小。◇惯性离心力是在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而在空气运动近于直线时,可以忽略不计。

◇摩擦力在摩擦层中起作用,而对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也不予考虑。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虽然不能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但却能影响运动的方向,摩擦力还能改变速度。气压梯度力既可改变空气运动状态,又可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地转风Vg

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其受力平衡式为

n

g A =F

一、地转风形成:

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而引起风。当梯度力与偏向力达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进入相对平衡状态。 二、地转风特点

1、方向:

地转风在平直等压线气压场中形成,风沿等压线吹。北半球,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2、大小:◇ vg 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等压线越密集(气压的空间变化越大),vg 越大,反之愈小。◇ vg 与大气密度成反比。若气压梯度相同,大气越稀薄,vg 越大,反之愈小。(高层风比低层风大)

◇ vg 与sin υ成反比。若气压梯度相同,低纬比高纬风大。但实际上除热带风暴外,低纬度的气压梯度通常很小。

梯度风(Vc,Vac)

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由于力的平衡组合不同,分为气旋式环流和反气旋式环流。梯度风方程:

1、气旋性环流 Vc (逆时针) 受力平衡C +n A =g F 因为气旋中心是低压,气旋是低压系统,所以低压梯度风方程:

sin φv 2+r v =n ?p ?ρ1c 2c ω气旋梯度风的大小为()n p r r r v c ??-+-=ρφωφω2sin sin

梯度风风速的特点:

1、方向:北半球, 低压中的风沿等压线逆时针方向吹,高压中的风沿等压顺时针吹。

2、因为气旋中 ()n p r r ??-

ρφω2s i n ≥0,总是可以满足,方程有意义。且 n p

??

越大,vc 越大。 所以, 气旋中 n p

?? 可以任意大。

3、反气旋中, n p

?? 被极限所限,不能任意大。 摩擦层中空气的平衡运动

一、平直等压线时 作用与空气的力有三个: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当三力达平衡时,空气作水平、等速、直线运动。因此,在北半球的摩擦层内,平直等压线

时,风斜穿等压线,右前方是高压,左前方是低压。风与等压线的交角α的大小与地面摩擦有关,陆地摩擦力大交角就大,海面上交角小些。

二、若等压线有弯曲

作用与空气的力有四个: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离心力、地面摩擦力。

当四力达平衡时,空气作等速曲线运动。以闭合等压线的高压和低压为例,风速较梯度风速要小,风向偏向低压一方。因此:在北半球的摩擦层内,低压中的空气逆时针转且向内辐合,高压中的空气顺时针转并向外辐散。

在摩擦层中,摩擦力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风速随高度增大,风向右偏(北半球),到摩擦层顶部风接近与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叫热成风。

设上层地转风Vg2,下层地转风Vg1 ,热成风矢量方程:

12g g T v v v -=上层地转风风速为:

T g g v v v +=12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故称热成风。气压梯度由温度梯度引起,等压线分布与

等温线一致,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

热成风方向

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北半球,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

三、热成风的大小 热成风与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n T fT z z g V m m T ??--

=12

f 为地转参数(科氏参数):f=2ωsin υ 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基本类型

一、 等温线与等压线平行

1、气层的水平温度梯度与下层气压梯度方向一致(高压+高温)地转风随高度变化是:风向不变,风速增大。

2、气层的水平温度梯度与下层气压梯度方向相反(高压+低温) 热成风与下层地转风方向相反,使风随高度逐渐减小,到某一高度为零;再向上风向相反,风速开始增大。

不管低层风如何,随高度增加,地转风方向渐与热成风方向趋于一致,逐渐与等温线平行。这一点与实际大气很接近。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一年中整个地球可以从太阳获得5.44×1024J 的辐射能量。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oC),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同时也接 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简称为辐射。

辐射是能量传播方式之一,也是太阳能量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途径。

一、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

电磁波可以用频率f 、波长λ、波数γ、和波速c 来描述。

单位:f →Hz ;λ→μm,nm ;γ→cm-1;c →m/s 各物理量的关系是:

c f c

f ===λγλ1*

太阳短波辐射0.1—4μm ,地面和大气辐射长波3—120μm ,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波段。

一.辐射通量υ

υ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平面的辐射能量,也称辐射功率。单位:w ;J/s ,辐射通量也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平面放射和接收的辐射能量。

二、辐射通量密度E

E是指辐射场内任一点处通过单位平面的辐射功率。单位:w/m2

其中包括:◇辐照度E:辐射场内任一点处射入单位平面的辐射功率

◇辐出度(辐射率)F:辐射场内任一点处射出单位平面的辐射功率

三、辐射源

辐射源是指向外发射辐射的物体称为辐射源, 分为点源和面源。

点源忽略了几何尺度,是理想的情况。假设源向四周发射是均匀的,发射辐射的功率为W ,半径为r 的球表面上的辐照度:

r W E π4=因日地平均距离为1.5×108km ,地球半径为6371km,所以,

可以把地气系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当作平行光处理。

对于平行辐射,由于平行辐射能是在同一方向上传播,射线所张的立体角为零。若计算某一平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只需知道平行辐射的辐照度和传播方向即可。

辐射的物理规律

设投射到物体上的辐射能(Q0):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变为内能(Qa);一部分被反射回去(Qr)一部分可能会透过物体(Qt)。由能量守恒定律:Q0 =Qa + Qr +Qt

定义: 吸收率A=Qa/Q0; 反射率R=Qr/Q0 ;透射率τ=Qt/Q0

则 A+R+τ=1 一、黑体

特别地,如果某一物体对投射到其上的任何波长的辐射能全部吸收,即A=1,则称该物体为绝对黑体。如果物体仅对某一波长的辐射全部吸收,即A λ=1,则称该物体对这一波长为黑体。如果物体的吸收率A<1,但A 是一常量,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灰体。

如地面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率A 近于常数,A<1,故可以认为地面为灰体。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黑体的积分辐出度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1884年玻耳兹曼由热力学理论得出了公式:4T σT =F 式中σ=5.67×10-8W/(m2·K4)

为斯蒂芬-波耳兹曼常数。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积分辐出度)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基尔霍夫(Kirchhoff )定律

由于各物体间有不同的吸收和放射能力,显然,吸收率大的物体其辐射率也大;吸收率小的物体其辐射率也小,只有这样系统最终才能辐射平衡。

推论:物体对某一波长的吸收率大,则对该波长的辐射率也大;

物体对某一波长不吸收,也就不放射该波长。

基尔霍夫在1859由热力学论证了上述现象:在热平衡条件下(T=常数),任何物体辐射率(辐出度)F λ,T与物体的吸收率A λ,T 之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该普适函数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性质无关。基尔霍夫定律:),(,,T f A F T T λλλ=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在平均日地距离的日期,垂直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 :20/1367m w S =

推导:设日地距离为d ,平均日地距离为d0,S0和 分别为距太阳r 和r0处垂直于太阳光的辐射通量密度。

因为通过半径为d 的球面的太阳辐射通量与通过半径为d0的球面的太阳辐射通量相等,

0202044S d S d ππ=所以,有

0200)(S d d S = dm=(d0/d)2为日地距离订正系数,也称地球轨道偏

心率。 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和散射的消光作用,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衰减。

设 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S λ为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

根据布格-朗伯定律:(P81辐射能在介质中传输时的衰减规律)λ

λδλλλ--=?=e E e E E l dl k l l

ex ,0,,0,式

中E λ,l 为被衰减后的辐射率;E λ,0为入射的辐射率;dl 为辐射经过的路径;δλ为光学厚度

根据布格-朗伯定律, 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S λ:m p S e S S ?'=?'=-00λδλm 为大气质量数,P 为所有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明系数。

到达地表的太阳散射辐射

由于大气的存在,到达地表的辐射除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有从天空各方向散射而来太阳散射辐射,散射辐射来自整个半球天空,又称天空辐射。散射辐射的大小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云量、海拔高度,并受地面反射率影响,其变化范围较大。

h 越小,S 散越小;p 越小,散射粒子越多,S 散越大;

云层越厚,云量很大时,因直接辐射少,S 散越小。海拔高度H 越高,S 散越小;

反射率越大,因反复散射,S 散越大。

散射辐射一般比直接辐射弱(中纬度S 散仅是直接辐射的35%-90%),但有时会大于直接辐射。如高纬云多的地区,有时会大几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地面总辐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衰减

在8-12μm 波段,大气吸收很弱,称大气透明窗。

大气窗区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地表温度约为300K ,与此温度对应的黑体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10μm 这一范围,而大气对这一波长范围的辐射少有吸收,故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透过这 一窗口被送到宇宙空间。大气分子除选择吸收外,还通过光化学反应和光致电离两种途径,把投射到大气的辐射能中的一部分转化为大气本身的内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大气中的散射粒子的尺度较宽,从气体分子(10-8cm)到降水粒子(大于10-2cm)。

散射在电磁波谱的各个波长上都会发生,因而是全波段的。但散射的强弱及空间分布却与散射粒子的大小、入射辐射的波长有关。引入尺度参数 α=2πr/λ,r 为散射粒子的半径,λ为入射辐射的波长。

下图给出大气中遇到的各种颗粒物的散射情况:

一、α《1,(即r 《λ),瑞利散射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为瑞利散射,也叫分子散射。

可见光的波长在0.5μm 左右,空气分子的大小约10-4μm 左右,即r 《λ。 瑞利散射的体积散射削减系数Ksc ,λ -4λs c,C λ=k

C 为洛希米德数,标准状态下,C=1.0563*10-30m3,ksc,λ的单位为m –1。 瑞利散射的体积散射削减系数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削减越强。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一)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一) 一、 填空题 1、元件的特性主要由其( )所描述的。 2、电路中某元件的电压、电流取非关联参考方向,且已知:I=-50m A,该元件产生功率150mW ,则端电压U =( )V 。 3、直流电流源的电流值是I S ,其两端的电压值由( )决定。 4、当一个二端网络与另一个二端网络的伏安关系相同时,则称这两个二端网络在电路分析中对于外电路的作用( )。 5、图示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R ab 为( )。 ,)453cos(2436V t u ?++=、已知则有U =( )V 。 7、若已知某元件上U =-3V 、I =2A , 且U 、I 取非关联参考方向,则其功率P =( )W, 该元件是( )(填写吸收或产生)功率。 8、图示电路中:U ab =50V, 则I =( )。 9、RLC 串联电路,R = 16Ω、L = 0.256mH 、C = 100pF 。电路的固有频率ω=( )。品质因数Q =( )。 10、已知三相对称电路,A 相电压为 ,则C 相电压为( )V 。 11、对于具有b 条支路,n 个结点的连通电路来说,可以列出线性无关的KCL 方程的最大数目是 ( ),独立KVL 方程的最大数目是( )。 12、RLC 并联电路发生谐振时,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作用下,电路中( )最大,电路的谐振角频率近似为ω0=( )。 13、某直流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成非关联参考方向,求得该元件的功率为( )。由此判断该电路元件是( )。 14、如图电路端口电压U 与电流I 关系( )。 15、理想电流源在某一时刻可以给电路提供恒定不变的电流,电流的大小与端电压无关,端电压由( )来决定。 16、已知i = 14.14cos(ωt +30°)A ,其电流有效值为( )安培,其等效有效值相量为( )A 。 17、诺顿定理指出:一个含有独立源、受控源和电阻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流源和一个电导的并联组合进行等效变换,电流源的电流等于一端口的( )电流,电导等于该一端口全部( )置零后的输入电导。 18、当取关联参考方向时,理想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 );相量关系式为( )。 V U A ?∠0第5题图 第8题图 第14题图

气象遥感期末复习答案总结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一、判断 1、光机扫描用机械转动光学扫描部件来完成单元或多元列阵探测器目标的二维扫描。(对)(不确定) 2、热红外遥感不能在夜晚进行。(错) 3、辐射纠正是清除辐射量失真的处理过程,大气纠正是清除大气影响的处理过程。(对) 5、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是NOAA气象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错) 6、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范围是0.38-0.76cm。(错,应是um) 7、利用人工发射源,获取地物反射波的遥感方式叫做被动遥感。(错) 9、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0.3-3um,最大值为0.47um。(错)(不确定) 10、在军事遥感中,利用可见光波段可以识别绿色植物伪装。(错)(不确定) 11、空间分辨率是指一个影像上能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大小,常用的表现形式有:像元、像解率和视场角。(对) 12、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把原图像的直方图变换为各灰度值频率固定的直方图的变换。(错) 16、微波辐射计是主动传感器,微波高度计是被动传感器。(错) 17、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只能应用于气象领域。(错) 18、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其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峰值波长则与绝对温度成反比,随着温度的降低,最大辐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对) 19、所有的物体都是黑体。(错) 20、所有的几何分辨率与像素分辨率是一致的。(错) 21、冬天的影像有利于土壤分析。(对) 22、所有的微波传感器都是主动式传感器。(错) 二、填空 1、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__波长λ__乘以__绝对温度T__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___短波____方向移动。 2、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3、按照传感器的工作频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_发射物质的温度_和__辐射波长或频率_的函数。 5、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_瑞利散射_、_米散射_和_无选择性散射_。 6、SAR的中文名称是__合成孔径雷达__,它属于__主动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7、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平台系统、遥感仪器系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和分析解译系统组成。 8、彩色三要素指的是__明度__、__色调__和___饱和度___,其中色调反映的是物体对电磁辐射、反射的主波长,明度反映的是物体对电磁辐射的总能量。 9、航空航天遥感传感器数据获取技术趋向三多(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 10、遥感数据获取手段迅猛发展,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0Km),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太空飞船(200-300Km)、航天飞机(240-350Km)。 三、简答 2、什么叫发射率?按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可将地物分成哪几种类型? 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电路分析基础_复习题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1、测量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压时,应先选好电压表的量程,再将电压表并联接入电路中。(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判断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 2、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和电压是恒定的,不随负载变化。(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判断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 3、导体中的电流由电子流形成,故规定电子流的方向就是电流正方向。(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判断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 4、从定义上看,电位和电压相似,电位改变,电压也跟着改变。(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判断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 5、导体的长度和截面都增大一倍,其电阻值也增大一倍。(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判断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 6、电压的实际方向规定为( )指向( ),电动势的实际方向规定为由( )指向(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填空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高电压,低电压,低电压,高电压 7、测量直流电流的直流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当中,表的 端接电流的流入端,表的 端接电流的流出端。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填空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正,负 8、工厂中一般动力电源电压为 ,照明电源电压为 。 以下的电压称为安全电压。如果考虑相位差,设?∠=? 10220A U ,则? B U = , ? C U = 。 知识点:基本知识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章节1.1 ;题型:填空题; 难易程度:易 答案:380伏,220伏,36伏,?-∠=? 110220B U ?∠=? 130220C U 9、用交流电表测得交流电的数值是其 值。受控源是大小方向受电路中其他地方的电压或电流控制的电源。受控源有四种模型,分别是: ; ; ;和 。

大气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化学的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研究:反应物产物关系;污染物时空分布; 源谱测定;模式验证。 实验室研究:实验条件可控,可重复结果;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过程机理;模式参数获取。数值模拟:覆盖区域可选;反应机理全面;“一个大气”,综合空气质量模式 大气形成 地球诞生,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氢气和氦气。地表温度非常高,氢气和氦气分子最终脱离地球进入太空。 年轻的地球:H2O, CO2, NH3。大气来自地球火山释放, CO2溶亍海水,细菌通过光照幵消耗CO2,释放O2. 现在的地球:N2,O2动植物平衡阶段。微生物活动导致O2积累,光照分解NH3生成N2和H2,而H2最终进入太空。 大气分层 ·对流层(高纬度8-9km,中纬度10-12km,低纬度17-18km)、平流层(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中层(平流层顶到85km)、热层。 ·均匀层(90km以下)、非均匀层。 ·非电离层、电离层(60-500km)、磁层。 大气边界层指的是地面往上到1000-2000米高度的这一大气层。特点为昼夜温差大;风速随高度增加;陆地上空边界层昼夜高度差异大。污染物积聚在边界层中;雾发生在边界层中。 对流层特征混合时间:物质在大气中混合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大气停留时间:某种组分在大气储库中存在的平均时间。 准永久性气体:稀有气体、N2、O2 可变化组分:CO2、CH4、H2、N2O、O3 强可变组分:H2O、CO、NOx、SO2、H2S、HC、SPM 物质组成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平均分子量:28.966 g/mol 2、水蒸汽(0.01~4%)来源:蒸发、蒸腾作用 (1)产生天气现象,引起湿度变化和热量转化;(2)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保温。 3、各种杂质(悬浮微粒和气态物质) 水汽凝结物、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他杂质包括大气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到大气的并对人类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包括气溶胶状态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系统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最大辐射能力对应波长0.475μm,能量集中在0.17-4μm,可见光部分为0.4-0.8μm。 大气压强:大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PV=nRT P : 压强:Pa, V:体积m3,n:摩尔数mol,T: 温度:K,R:气体常数

(整理)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大气科学概论》试卷 姓名评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虚温—— 2、静力平衡—— 3、大气逆辐射—— 4、位温—— 5、梯度风—— 二、填空(12*2=24) 1、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三个演化阶段。 2、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 3、据观测,对流层大气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约为℃/100M。 4、大气中吸收红外辐射的成分主要是和液态水。 5、太阳和大气的辐射光谱都与波长和有关。 6、常见的大气温度极值有和极端极值两种。 7、未饱和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8、在假绝热过程中,为保守量。 9、在层结曲线位于状态曲线的侧时,大气具有不稳定能量。 10、当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大气沿等压线作匀速运动。 11、三圈经向环流是指、弗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12、北半球的四个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 赤道辐合带。 三、选择(8*2=16) 1、大气圈中水的更新周期大约为()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个季度 D 一年 2、观测表明,在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为地面的() A 1/2 B 1/3 C 1/4 D 1/5 3、大气的降水显弱酸性,酸雨的PH值则小于() A 6.6 B 6.5 C 5.6 D 5.5 4、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 O2 B O3 C H2O D CO2 5、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极地 B 高纬度 C 中纬度 D 低纬度 6、决定饱和湿空气稳定度的是() A γ B γd C γm D γAC 7、在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的风速相比于反气旋要()

大气科学概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2 - 2013 学年第 1 学期大气科学概论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2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任课教师银燕等;出卷时间2012年12 月 系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 2.0 分,共 26 分) 1、下列云中,()属于高云,()属于低云。 A、卷云、高积云 B、卷云、积雨云 C、积雨云、卷层云 D、高层云、高积云 2、在天气图上一般用带有()表示暖锋。 A、半圆的红色实线 B、半圆的蓝色实线 C、三角的蓝色实线 D、半圆的红色虚线 3、我国的气象卫星称为()系列卫星。 A、资源 B、环境 C、风云 D 东方红 4、在北半球,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入口处一般在()方位。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 北方 5、雷达探测技术属于()遥感技术。 A、被动 B、主动 C、自动 D、手动 6、在弹性散射激光雷达中,当粒子尺寸远()激光波长时,属于米散射激光雷达。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7、卫星的可见光云图上,颜色越白通常表示()。 A、反照率越高 B、反照率越低 C、温度越高 D、温度越低 8、能够测量80-100 km处大气温度廓线和大气风场的激光雷达为()。 A、拉曼散射雷达 B、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C、共振荧光激光雷达 D、多普勒激光雷达 9、射线相对于地表的曲率为0的折射为()。 A、零折射 B、负折射 C、超折射 D、临界折射 10、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的锋称为()。 A、暖锋 B、冷锋 C、准静止锋 D、锢囚锋

11、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根据云形态的国际分类,将云分为3族、()属、()类。 A、10、29 B、9、29 C、10、28 D、9、28 12、下面四类热带气旋中近中心地面风力最大的是()。 A、热带低压 B、热带风暴 C、强热带风暴 D、台风(飓风) 1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CO2 B、CH4 C、CFCs D、SO2 二、填空题(每空1.5 分,共 18 分) 1、云形成的主要途径有、和既增加水汽又降低温度。 2、表征大气的基本要素有、、和风。 3、大气中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和。 4、多普勒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激光与随风运动的分子或者气溶胶相互作用,导致激光发 生;探测多普勒频移的两种技术为和直接探测。 5、激光雷达的优点主要是,波长优势,波长较 ,可以与分子或者气溶胶相互作用;能够测量气溶胶的沿激光方向的分布 ,而不是柱含量。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气团 2、露点温度 3、气候 4、云 5、反气旋 四、问答题 (共 41 分) 1、为什么用干湿球温度表可以测量大气的湿度?(8分) 2、什么是气候变化?并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至少列出6种原因)。(9分) 3、目前气象卫星主要有哪两种轨道?各有什么优缺点?(12分) 4、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哪几族,哪几属,并简要回答每一族 的特征?(12分)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 02 +T 08 +T 14 +T 20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

d ()d () ()()()d d q t u t q t C u t i t C t t =??= =第一章 1. 参考电压和参考电流的表示方法。 (1)电流参考方向的两种表示: A )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指向为电流的参考方向。 (图中标出箭头) B )用双下标表示:如 i AB , 电流的参考方向由A 指向B 。 (图中标出A 、B ) (2) 参考电压方向: 即电压假定的正方向,通常用一个箭头、“+”、”-”极性或“双下标”表示。 (3)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降就等于这两点的电位差,即U ab = V a - V b 2.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定义 若二端元件上的电压的参考方向与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即参考电流从参考电压的正极流向负极),则称之为关联参考方向。否则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3.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功率的计算公式: (1)u, i 取关联参考方向:p = u i (2)u, i 取非关联参考方向:p =- ui 按此方法,如果计算结果p>0,表示元件吸收功率或消耗功率;p<0,表示发出功率或产生功率。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1)电压与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 u = Ri (2)电压与电流取非关联参考方向: u =–Ri 。 4.电容元件 (1)伏安特性 (2)两端的电压与与电路对电容的充电过去状况有关 (3)关联参考方向下电容元件吸收的功率 (4)电容元件的功率与储能 d ()()()()() d C u t p t u t i t C u t t =?=?2 1()d d ()2 C C W p t t C u u C u t ==?=???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重点

大气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二周 一、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演化历史? 主要成分:浓度>1%,氮(N2,占78.08%v),氧(O2,占20.95%v),氩(Ar,占0.93%v)。 原生大气(天文大气圈)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why?)。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 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 次生大气(地质大气圈)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期间大量的CO2溶于原始海洋,最原始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大气圈成分 20亿年前:N2CO2SO2H2O Ar 20亿年后:N2O2Ar H2O CO2 含氧大气

现代大气 由次生大气转化为现在大气,同生命现象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 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通过地球的固相和液相成分同气相成分间的平衡过 程来调节。 二、按照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地球大气包括哪些层次?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特征? 根据温度的垂直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对流层(Troposphere)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减温率平均为γ=0.65℃/100米。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 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和水汽的90%。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的影响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差异 等。 平流层(Stratosphere) 特点(对流层顶到55km): 1.最初20km以下,气温随高度不变;20-50km温度上升很快。

大气科学

大气物理学在线考试复习资料 单选题 1.根据测量结果,碘化银成冰阈温大致为,吸附成核为( B ) A-20~-19℃ B-9~-8℃ C-16~-13℃ D-5~-3℃ 2.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气压系统,称为( C ) A高气压 B低气压 C低压槽 D高压脊 3.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气压系统被称为( D ) A高气压 B低气压 C低压槽 D高压脊 4.雨滴的形成增长主要是( C ) A湍流碰并 B布朗碰并 C重力碰并 D气压梯度力碰并 5.白贝罗的风压定律是关于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 B ) A上 B下 C左 D右 6.利用埃玛图也可判定气层的静力稳定度,即利用干绝热和湿绝热线,当气层的垂直减温率落在假绝热线和干绝热线之间,表明气层于( D )A绝对不稳定 B中性 C绝对稳定 D条件性不稳定 7.夏季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很大的副热带高压属于(A ) A暖高压

B冷高压 C暖低压 D冷低压 8.密度均匀的流体,自由表面受到扰动,因重力恢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称为( B ) A重力外波 B重力内波 C声波 D罗斯贝波 9.两个等压面之间的地转风矢量差表示( A ) A地转风 B热成风 C梯度风 D旋衡风 10.地转平衡条件下的水平风称为( A ) A地转风 B热成风 C梯度风 D旋衡风 判断题 1.碘化铅不普遍用作冰核的原因是不稳定。错 2.研究太阳直接辐射削弱的物理基础是布格-朗伯定律。对 3.层状云系是中纬度地区降水的一种主要云系。对 4.净辐射为正值,表示系统温度会下降。错 5.行星大气就是包裹着行星体的惰性气体和电离气体的总称对 6.干绝热过程是不可逆过程。错 7.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是选择性的,对散射也是选择性的。错 8.生活中开水壶口喷出的雾气属于等压混合过程。错 9.对流层内集中了约3/4质量的大气。错 10.气块上升的干绝热减温率小于露点递减率。错 综合题 1.气体吸收对大气辐射平衡的重要性取决于那些因素? 答:一是吸收线的强度。二是吸收气体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2.散射削弱系数是什么?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归纳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归纳 一、基本概念 1.电路:若干电气设备或器件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构成电流的通路。 2.电路功能:一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和转换;二是实现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3.集总参数电路近似实际电路需满足的条件: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l(长度)远小于电路 。 正常工作频率所对应的电磁波的波长λ,即l 4.电流的方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5.关联参考方向: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压降的参考方向一致。 6.支路:由一个电路元件或多个电路元件串联构成电路的一个分支。 7.节点:电路中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连接点。 8.回路:电路中由若干支路构成的任一闭合路径。 9.网孔:对于平面电路而言,其内部不包含支路的回路。 10.拓扑约束:电路中所有连接在同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之间要受到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约 束,任一回路的各支路(元件)电压之间要受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约束,这种约束关系与电路元件的特性无关,只取决于元件的互联方式。 U(直流电压源)或是一定的时间11.理想电压源:是一个二端元件,其端电压为一恒定值 S u t,与流过它的电流(端电流)无关。 函数() S 12.理想电流源是一个二端元件,其输出电流为一恒定值 I(直流电流源)或是一定的时间 S i t,与端电压无关。 函数() S 13.激励:以电压或电流形式向电路输入的能量或信号称为激励信号,简称为激励。 14.响应:经过电路传输处理后的输出信号叫做响应信号,简称响应。 15.受控源:在电子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或电流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受到同一电路中其它 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 16.受控源的四种类型:电压控制电压源、电压控制电流源、电流控制电压源、电流控制电 流源。 17.电位:单位正电荷处在一定位置上所具有的电场能量之值。在电力工程中,通常选大地 为参考点,认为大地的电位为零。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对参考点的电压。 18.单口电路:对外只有两个端钮的电路,进出这两个端钮的电流为同一电流。 19.单口电路等效:如果一个单口电路N1和另一个单口电路N2端口的伏安关系完全相同, 则这两个单口电路对端口以外的电路而言是等效的,可进行互换。 20.无源单口电路:如果一个单口电路只含有电阻,或只含受控源或电阻,则为不含独立源 单口电路。就其单口特性而言,无源单口电路可等效为一个电阻。 21.支路电流法:以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元件的VAR和KCL、KVL约束关系, 列写独立的KCL方程和独立的KVL方程,解出各支路电流,如果有必要,则进一步计算其他待求量。 22.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各独立节点对参考节点的电压降)为变量,对每个独立节点 列写KCL方程,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将各支路电流用节点电压表示,联立求解方程,求得各节点电压。解出节点电压后,就可以进一步求得其他待求电压、电流、功率。23.回路分析法:以回路电流(各网孔电流)为变量,对每个网孔列写KVL方程,然后根据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 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 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

: 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 V相同,所以 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 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在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1013.25hPa,温度为273K),在整个大气层中,总累积厚度只有0.15-0.45cm。其含量虽少,却能吸收掉大部分的太阳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着重要保护作用。臭氧

大气科学概论

《大气科学概论》试卷(A) 姓名评分 一、名词解释(5*4=20) 1、虚温-- 2、静力平衡-- 3、大气逆辐射-- 4、位温-- 5、梯度风-- 二、填空(12*2=24) 1、地球大气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三个演化阶段。 2、大气的垂直结构分为对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 3、据观测,对流层大气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γ)约为℃/100M。 4、大气中吸收红外辐射的成分主要是和液态水。 5、太阳和大气的辐射光谱都与波长和有关。 6、常见的大气温度极值有和极端极值两种。 7、未饱和湿空气上升达到饱和的高度称为。 8、在假绝热过程中,为保守量。 9、在层结曲线位于状态曲线的侧时,大气具有不稳定能量。 10、当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大气沿等压线作匀速运动。 11、三圈经向环流是指、弗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12、北半球的四个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赤道辐合带。 三、选择(8*2=16) 1、大气圈中水的更新周期大约为()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个季度 D 一年 2、观测表明,在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为地面的() A 1/2 B 1/3 C 1/4 D 1/5 3、大气的降水显弱酸性,酸雨的PH值则小于() A 6.6 B 6.5 C 5.6 D 5.5 4、大气中对太阳直接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最多的成分是() A O2 B O3 C H2O D CO2 5、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 极地 B 高纬度 C 中纬度 D 低纬度 6、决定饱和湿空气稳定度的是() A γ B γd C γm D γAC 7、在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的风速相比于反气旋要() A 较大 B 较小 C 相同 D 不确定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参考电压和参考电流的表示方法。 (1)电流参考方向的两种表示: A)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指向为电流的参考方向。(图中标出箭头) B)用双下标表示:如i AB , 电流的参考方向由A指向B。(图中标出A、B) (2) 参考电压方向: 即电压假定的正方向,通常用一个箭头、“+”、”-”极性或“双下标”表示。 (3)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降就等于这两点的电位差,即U ab = V a- V b 2.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定义 若二端元件上的电压的参考方向与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即参考电流从参考电压的正极流向负极),则称之为关联参考方向。否则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3.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功率的计算公式: (1)u, i 取关联参考方向:p = u i (2)u, i 取非关联参考方向:p =- ui 按此方法,如果计算结果p>0,表示元件吸收功率或消耗功率;p<0,表示发出功率或产生功率。 关联参考方向和非关联参考方向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1)电压与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u = Ri

d ()d () ()()()d d q t u t q t C u t i t C t t =??= =(2)电压与电流取非关联参考方向: u =–Ri 。 4.电容元件 (1)伏安特性 (2)两端的电压与与电路对电容的充电过去状况有关 (3)关联参考方向下电容元件吸收的功率 (4)电容元件的功率与储能 5.电感元件 (1)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伏安特性 (2)电感两端的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无关,而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 (3)电感元件的功率与储能 6.实际电压源随着输出电流的增大,端电压将下降,可以用理想电压源U S 和一个内阻R 0串联来等效。 d () ()()()() d C u t p t u t i t C u t t =?=?21 ()d d () 2C C W p t t C u u C u t ==?=???d () ()()()() d L i t p t u t i t L i t t =?=?21 ()d d ()2 L L W p t t L i i L i t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