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摘要:笔者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使用进行梳理比较,并从思维认

知角度提出自己对此的一些认识,根据相关知识试对一些语言现象作

出解释。

关键词:词类;划分;使用;认知

Abstract:The author has compairs and combs about cassification and use of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And purposes own suggestions 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ngnition.At last tries to explain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s according to 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part of speech cassification use congnition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后,经常发现汉语的词性定类问题很复杂。

汉语不像屈折语如英语可利用词形的变化表明不同的词性,在汉语中,经常是一个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如“红”,它可以表示事

物的状态,如“红太阳”“红头发”;可以表示事物发生了动作,如:“脸一红”“没红过脸”;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红是一种颜色”“红和黄不一样”。意识到汉语词类的兼用和活用现象非常多,有时

会对一个词类的特征及其用法感到困惑。如:“很”作为一个典型的

副词,只能修饰谓词性词语,但现在出现“很”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娘”“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是“很”活用成形容词还是后面的名词活用成形容词,大家有不同见解。

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人们从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各个角度进行多年讨论,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该依据语法功能。如袁毓林老师的《词类范畴的家族性》以原型理论为角度分析汉语的词类,就是以语法功能为依据对汉语词类进行划分。针对汉语同一类词中经常出现与其某些语法功能标准不符的词的问题,作者指出这是因为词类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不同于其他词类的分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有难以分类,一个词类中的词却可以符合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标准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和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可以给词类下两个定义: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作者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对汉语词类现象的分析和汉语划分词类存在的问题的解释使我们对汉语词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对汉语从语法功能上进行类别的归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汉语词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借鉴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来阐释汉语词类问题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对问题的解释较有说服力,据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此理论提出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和划分,有人也有类似的认识,如黄伯荣、廖

序东在《现代汉语1》中表述“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两者非常相似,都注意到汉语词类的复杂性而对做出较有普遍性的描述,不同的是《现代汉语》在意义定义的基础将其处理为划分词类的一种语法特征,而《词》文是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将其作为词类的宽泛定义。以词类的多功能之间有优劣势分布来看前面所提到的“红”一词的词性,我们就可以知道“红”常作谓语、定语,划归形容词较合适,名词和动词的用法是其功能的劣势分布。辅以“红”一词也符合形容词的较普遍语法特征,如不带宾语,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它也具有形容词意义等理由,“红”一词的词类问题可以得出较肯定的答案。其名词和动词的表现说明它具有动词和名词的兼类。

汉语词类在判断标准上多重视语法功能,但随着世界语言学潮流的变化(如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对汉语特点认识的逐步深刻,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意义标准对于判别汉语词类的重要性。沈家煊在《2“有界”与“无界”》中论述道“要问为什么选择甲、乙、丙分别作为A、B、C三类分小类的标准,回答是用这样的标准建立起来的小类能够充分反映出词的语法分布情况。如果甲乙丙之间出现有什么联系或共同之处,那就只能归之于偶然的巧合了。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甲乙丙之间的共同之处可能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这说明在划分词类的形式标准背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2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后还隐藏着概念或意义的理据。”黄伯荣、廖旭东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划分大类中的小类时,意义有时更显得重要。在考虑兼类词的意义同一性是,不能不考虑意义”。根据意义标准我们来看副词“很”修饰名词如“阳光”“青春”“男人”这种语言现象。在这里“阳光”等词还是以前的词义吗?“他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她打扮得很青春。”“他很男人。”在这些语例中,名词本身的意义都有了引申:“他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这里的“阳光”是“像阳光一样”的意思;“她打扮得很青春。”这里的“青春”是“非常年轻、时尚”的意思;“他很男人。”这里的“男人”是“具有男人的特质”的意思。词义都是表示事物具有的某种特征或状态。正是词义的变化使这些名词具有了形容词的意义继而可以受程度副词“很”(或“非常”“特”)的修饰。从词组“很+N”可以做定语、补语、谓语,而且作谓语时没有宾语的这些语法功能表现出“很+N”应是一个形容词性的词组。这类词组显然一个向心词组,所以在“很+N”中“N”显然已转化为形容词。有人认为是“很”活用为形容词来修饰后面的名词,应是没有考虑到名词的词义变化因素以及该类词组在语法功能上的更多的符合形容词类的分布特征。

加尔基那-非多卢克1告诉我们说:人类的思维把人类所认识的现象加以抽象划分化,加以综合,加以归类。同是一个事物,从实体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东西,从其动作的角度来看,就是动作,从其具有的性质来看,就是一种特性。再把各不同现象的实体综合起来,就有了1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1989年5月,17页。

“实体”的概念,也就有了名词;把各不同现象的“动作”综合起来,就有了“动作”的概念,也就有了动词;把各不同现象的特性综合起来,就有“性质”的概念,也就有了形容词。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抽象出词类是人们从不同的的角度对于同一事物进行观察得出的不同的结果,但事实上词类是是息息相通的。为了避免意义上的混淆,屈折语利用词形的各种变化对其进行了区分。但由于汉语人的注重整体性思维特点,人们重于对语句的融会贯通,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凭着具体语境去意会和补充语句的整体内容,对整体了解越多,对语句中个别词义的了解也就越多。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认识在汉语中通过人们意合的思维只用一个词来表示。如上文对“红”一词的讨论。因此在汉语中不需要进行词形的变化来区分意义,其整体性的意合思维使中国人在交流中不会产生障碍。由此在汉语中词的兼类、活用现象非常的多。中国人思维联想性非常强,非常善于利用意义上的某一点相似性,而产生一种词语的新用法,并且由于中国人的意会思维而不会使对方产生误解。如“自动”:“自动避开”“自动开门”和“自动电梯、自动玩具”。“自动”本多用于副词,表示动作的一种方式:自主性、自发性。人们利用实物也可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自发性这一特性而将其用在了名词前,使“自动”具有了区别词的功能。在汉语词类的划分中和使用中意义标准不是唯一和主要的标准,但肯定是最基本的标准。所谓名词、形容词、动词词类分布的相似性首先都有其意义基础,我们才能进行归类,其次我们看到一个词时,首先是想到它的意义,是指称,是动作还是状态,不可能

一下想到它的语法功能这么复杂,然后再想到它的搭配,它的使用。所以没有了词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后面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

汉语采取意合的方式,非常注重具象形,组词造句非常灵活,所以词类的兼类和活用非常多。实词和虚词的转换也时有发生。只要能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符合人们的心理以及汉语的潜在规则,人们不断的创造使用新词新语。尤其是汉语由于词的形态变化很少,只要有意义上的相通性,人们就可以灵活地将一个词放在自己需要的地位而增强自己语言的表达力,更好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如“不”,虽是一个副词,一般又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否定:不能、不去、不漂亮、不好,但“不”也却可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如:不声不响、不法、不规则。虽然构成的词是形容词,但从词义理解的基础上看构词结构来说应是述宾结构,“不”应该活用为动词。从这可看出意合思维在汉语中的作用,因为“不”具有否定意义,人们就灵活地将其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前进行否定,即使其中语法起了变化,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人们灵活地使用某词,是基于意合思维,同样人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思,把这个词当做什么词看,也是基于意合思维。如果不使用意义标准,不从意合的角度去认识,那么就很难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5月.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

[3]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5]黄锦珍,郭三科.“阳光”一词的新义新用法[J].文学教育,2007,(3).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准 词类是词地语法性质分类,是现代汉语语法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划分词类地目地在于说明语句结构和各类词地用法.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向来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地议题.因为现 代汉语和其他地语言有所不同,使其分类标准无法确定.下面,我将通 过对不同地现代汉语教材地比较,分析现代汉语词类地划分标 准.b5E2RGbCAP 一、《马氏文通》中词类划分地标准 对于《马氏文通》地词类划分标准,普遍地看法是:以词汇意作为 它地划分标准.可是,《马氏文通》讲字类除了理论上明确提到意义标准外,还隐含着一个句法功能标准.于是,按意义标准分类,则字有定类, 依句子成分标准归类,则字无定类.为了强调这两方面地矛盾,马氏便 提出了“字类假借”说.实际上《马氏文通》所说地假借现象除了少量临时活用之外,主要是一类多功能、多类功能交叉地现象.汉语地词 类是多功能地,它可以出现于多种位置,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因此,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词无定类,如“头发花白”、“衣

服太花”、 “花钱”、“花朵” .马氏试图用“字类假借”来处理这个问题,以至 于至今人们对马氏划分实词地标准说法不一.而事实上,“字类假借” 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并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地词类划分标 准.p1EanqFDPw 二、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言文学自学丛书《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地标准

该书认为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地标准大体从三个方面: 词和词地结合关系 .一类词能不能经常跟另一类词相结合 ,这是 有规律地 .这种结合不一定要进入句子 .如名词前面不能加副词 “不”等 ,可加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可加副词“不”等 , 而不能加数量词 .这是一种对立 .动词除表心理活动以外一般不 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形容词则绝大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地 修饰.这也是一种对立 .形容词可直接修饰名词 ,副词则不能 ,这又 是一种对立 .如此等等 ,就是词和词地结合关 系 .DXDiTa9E3d 词在句子中地职能 .哪一类词经常充当哪一类成分 ,也是有规律 地 .如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 .这是一种对立 .又如名词一般不直接充当谓语 <表籍贯、时间 地除外) ,动词和形容词则可以 .副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而形容 词可以.这些对立关系都说明各类词之间是有明显区别 地.RTCrpUDGiT 词地形式和词地形式变化 .所谓词地形式 ,就是一个词本身所具 有地词头、词尾等形态标志 .如名词后缀有“子、儿、头、 者、家、性、法”等 ,动词后缀有“化” .所谓词地形式变 1、 2、 3、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汉语词类语法表 词类表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 名称的词。 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 “不”、“很”副词。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 “了”。 具体名词 人牛山 水 抽象名词 友谊立场 观点思想 表示方向位置 的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后。 方位词 东西南 北 代词替代或指示作 用的词。 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 词,且不带修饰成分。 人称代词 我你他 我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 或发展变化的 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 成或过去。 不及物动词 (自动词) 醒病觉悟 及物动词 (他动词) 看写打 调查讨论 认为 表示可能、必 要或愿望的 词。(能愿动词 或助动词) 词后不能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表示可能 能能够可 以 表示必要该当应当 表示愿意敢肯愿意表示动作趋向 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 来去上 下 进来出去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 的性质或状态 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 “了”、“过”时态助 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 去。 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 状态形容词 雪白 红通通 数词表示数目的 词。 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 基数词 百千万 亿 序数词 第一第二 第三 分数词百分之二十 倍数词 一倍十倍 百倍 概数词几(个) 一百

上下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 作单位的词。 与数词或指示代词 “这”、“那”结合。 名量词 (物量词) 一把(镰刀) 一屋子(人) 动量词 去一次说一 遍 副词修饰、限制动 词、形容词或 其他副词的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 副词前作状语。 不能和名词组合。 表示程度 很太最 非常 表示范围 都全只 统统 表示时间 正刚又 曾经 表示否定 未没有(看 见) 表示语气 偏偏也许 简直 介词起转介作用的 词。用在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 词组前,组成 介词结构,表 示处所、时间、 状态、方式、 原因、目的、 比较对象等。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 “着”、“了”、“过”。 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 语,用在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 构。 表示处所、 方向 在向从 往 表示时间从自从当 表示状态方 式 用以按照 表示原因 由于因因 为 表示目的 为为了为 着 表示比较比跟同 表示排除除了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连词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 它们之间关系 的词。 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和 补充作用。 表示联合关 系 和跟与 同 表示偏正关 系 如果只要 因为 虽然即使 不但 助词在词、词组、 句子后,起辅 助作用的词。 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 在。每个词的个性很强。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吗呢吧 叹词表示感慨、应 答的词。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 不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发生特定的关系,不充当 句子成分,可独立成句。 表示喜悦哈哈 表示悲痛唉哎哟 表示愤怒哼呸 表示惊讶唉呀咦 表示呼唤喂 表示答应嗯唉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评述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研究评述 赵中兴 摘要:词类的划分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老大难问题。本文评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几种较有影响的划分标准,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所裨益。 关键词:词类;划分标准;词汇·语法范畴;语类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最初是受西方语言学中词类划分的影响。西方印欧语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以此来表达语法意义,但汉语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形态划分的标准并不适合汉语词类的划分,因而需要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进行词类划分。马建忠先生《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以后,人们对汉语语法一项重要内容的词类问题,尤其是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我们希望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价值,推动汉语词类的研究,为汉语词类划分尽绵薄之力。 二、各词类划分标准评叙 由于每位研究者观察和研究词类划分标准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尽不同,关于划分的标准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再到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此期间内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几种有重要影响的划分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功能标准、功能标准、分布标准、词汇·语法范畴标准、综合标准。下面就各标准作简要介绍及诠释,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们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所帮助。 (一)意义标准 即依据意义(概念)标准划分词类,是传统语法理论指导下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我国语法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语文学习》。 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其义焉耳。”① 例如,他认为“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② 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说:“至于中国的词呢,它们完全没有词类的标记,正好咱们纯然从概念的范畴分类,不受形式的约束。”③ 吕叔湘的《语文学习》则说:“中国话里的词没有词形变化,划分词类主要凭词的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④ 意义标准的优点是:比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吕叔湘曾说:假如有人说出一些词来问咱们,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咱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想到它能不能用在这个格式的这个位置上,那个格式的那个位置上,前头能加哪些字,后头能加哪些字,等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页。 ②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页。 ③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上册,第33页。 ④吕叔湘:《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4页。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摘要:笔者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使用进行梳理比较,并从思维认 知角度提出自己对此的一些认识,根据相关知识试对一些语言现象作 出解释。 关键词:词类;划分;使用;认知 Abstract:The author has compairs and combs about cassification and use of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And purposes own suggestions 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ngnition.At last tries to explain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s according to 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part of speech cassification use congnition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后,经常发现汉语的词性定类问题很复杂。 汉语不像屈折语如英语可利用词形的变化表明不同的词性,在汉语中,经常是一个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如“红”,它可以表示事 物的状态,如“红太阳”“红头发”;可以表示事物发生了动作,如:“脸一红”“没红过脸”;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红是一种颜色”“红和黄不一样”。意识到汉语词类的兼用和活用现象非常多,有时 会对一个词类的特征及其用法感到困惑。如:“很”作为一个典型的

副词,只能修饰谓词性词语,但现在出现“很”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娘”“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是“很”活用成形容词还是后面的名词活用成形容词,大家有不同见解。 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人们从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各个角度进行多年讨论,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该依据语法功能。如袁毓林老师的《词类范畴的家族性》以原型理论为角度分析汉语的词类,就是以语法功能为依据对汉语词类进行划分。针对汉语同一类词中经常出现与其某些语法功能标准不符的词的问题,作者指出这是因为词类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不同于其他词类的分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有难以分类,一个词类中的词却可以符合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标准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和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可以给词类下两个定义: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作者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对汉语词类现象的分析和汉语划分词类存在的问题的解释使我们对汉语词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对汉语从语法功能上进行类别的归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汉语词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借鉴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来阐释汉语词类问题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对问题的解释较有说服力,据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此理论提出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和划分,有人也有类似的认识,如黄伯荣、廖

胡_黄_张三套_现代汉语_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

青年文学家 胡、黄、张三套《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标准的比较 向 梅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16 摘 要:词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的一大问题,因此现代汉语教材词类部分的编写应当受到重视。本文就胡裕树主编的《现代 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及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这三套高校现代 汉语教学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教材中的词类划分的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日后的现 代汉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以及词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词类划分 标准 句法功能 语法特征 作者简介:向梅(1987-),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于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1-0146-01 引 论 “现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是讲授现代汉语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工具课。现代汉语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在各高校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有以下三套教材:一九六二年成书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版),一九九一年成书出版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廖版)及二零零七年成书出版的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张版)。词类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现代汉语教材词类部分的编写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上述三套经典教材在词类划分部分编写的对比研究,展示三套教材间的异同并就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作一些探讨。意在为日后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以及词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词类划分标准比较 不同的分类标准必然会导致划分结果的差异。张斌和胡裕树两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在划分词类时的基本依据都是“词的语法功能”。而黄伯荣和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却提出了三大标准:①语法功能;②形态;③意义。其中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分类标准,形态和意义只能作分类的参考标准。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功能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形态和意义。由此可见,黄、廖版的教材在划分标准上不仅考虑了功能同时还涉及了形态和意义。这样对于词类划分不仅能有更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是建立在汉语自身的特点上的分类依据。首先从形态来看,汉语不是没有自己的形态,而只是缺乏形态。正如张版教材在词类划分末尾提到的“当然,词的重叠、粘附能力,甚至形态特征也可以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但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参考标准。”①而教材涉及“重叠”的语法特征的描述又是从形态上来分析词类的。其次,黄、廖版教材中所谈的意义指的也是语法意义而非词汇意义,这项标准对于具有相似功能又无明显语法功能差异或还没有考察出其根本的语法功能时所做出的分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我们要分析一个词应属于哪个词类时,事实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词的意义。此外,各教材中对于具体词类的定义也多是从意义角度给出的。如“名词是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③ 二、词类划分标准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划分词类的时候,只能根据功能(词和词的结合能力),不能根据形态和意义。在《语法答问》中,他毫不留情地一口否认将意义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之一。只是“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意义上往往有共通之处。”④“只有在确定词的同一性问题时,才牵涉到意义。”⑤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语法意义不能作为次要的参考标准呢?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说,三项标准都可以使用“三条标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不是互相排斥的。实际上,词的语法功能是词的语法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词的形态又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给词具体分类的过程中,其分类根据可以从上面这三方面去提取”。⑥只是由于现代汉语自身特点限制了形态和意义标准的应用,所以在词类划分时不得不依赖语法功能。可是事实证明,无论是只以句法功能为分类标准还是兼用三条标准来划分词类,都不能完全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 早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里,吕叔湘先生就对理想的词类划分标准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说明。可是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研究中仍没有能够找到这样单一的“对内有普遍性,对外有排他性”的划分标准。因此多重标准的使用未免会出现词类划分时,有的词是不一定具有这类词的所有语法特征的,反而是那些不属于这类词的词却可能又出现这样的特征。北大学者袁毓林先生在其《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一文中,运用范畴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词类划分时本该建立起“特征范畴”即划分出来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且彼此间地位平等。然而正是由于我们还没找到那样的分类标准,就不得不建立起“原型范畴”,其成员所具有的特征不同,就出现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差别。 总的说来,三大教材在划分词类上虽然存在一定分歧,这些差异正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得出定论的问题的体现。它们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的特征,即词类划分中“中间模糊地带”的存在,难于“一刀切”。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在语法研究中,对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确立仍旧是未来长期需要我们努力探寻的一大问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可能通过对汉语词进行逐一描写刻画来总结其词类,而不是根据一些典型的词的特点来划定标准,如果不去实实在在地考察汉语词的使用情况,无疑只是纸上谈兵,那么永远都会有“例外”和“中间两可的地带”的存在。当我们一致否认直接以意义为标准类划分词类,同时,使用句法功能也不能很好解决汉语词类划分时,我们是否应在目前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来研究词类呢?这样或许能够找到更好的划分词类的方法。那么到那时,各小类之间就少了那些“模糊地带”。 注释: 1、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288页。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8页。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9页。 4、朱德熙著,《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第11页。 5、朱德熙著,《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第13页。 6、陆俭明著,《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3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146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摘要: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X 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X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X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X 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 6.坚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 7.语法具有象似性; 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 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 认知语法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它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因此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

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导读:一、划分词类的标准给事物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标准。选择什么标准,决定于分类的目的。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在于说明词在语句结构中的特点,即词的组合能力。哪些词能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另一些词这样和,组合起来能表示什么关系,不能表示什么关系,这就是词的组合能力,或称之为功能。 划分词的标准是功能。功能与词义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意义不是划分词类的标准,而是词类的基础。 通常说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叫名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叫动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指明的是词类的意义基础,而不是划分词类的科学标准。 例如“打仗”和“战争”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可是功能并不相同。我们可以说“在前方打仗”,不能说“在前方战争”;可以说“一场战争”,不能说“一场打仗”。我们把“打仗”归入动词,把“战争”归入名词,认为它们属不同词类。又如“害怕”和“恐惧”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害怕”可以带宾语,说成“害怕出事”,“恐惧”不能这么用。前者属动词,后者属形容词。 二、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根据功能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先划分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后再划分出小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实词

的特点是能充当句法成分,也就是能和别的语言单位(词或短语)构成主谓、述宾、定中、状中、联合等关系。 名词有一个特殊小类:方位词。 动词中有三个特殊小类: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动词。 形容词中有一个特殊小类:非谓形容词。 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特点是不充当句法成分,在结构中起连接或附着作用。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或分句。 介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 助词:时态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时态。结构助词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偏正关系。结构助词“的”还可以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构成“的字短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现代汉语(二)词类..

三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 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②名词一般可以用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桶)水(一道)闪电(两件)衣服(两个)孩子(三瓶)啤酒 ③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但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加在名词前面。例如: 商店里光人。 书店里净新书。 ④名词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例如: [用毛笔]写字 [向朋友]致意 [从那天]开始 [给老人]看病 [在国内]征集 2. 名词的类型 ①一般名词 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般名词不受“不”、“没”等副词的修饰,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 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例如: (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 ②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例如: 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心灵灵感 党性友谊观念想法原因内容形式政治 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 修饰抽象名词的量词限于“种”、“点”、“类”等,例如: (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点)灵感(一点)裨益

个别抽象名词可以受动量短语修饰。例如: (一场)革命(一次)苦头(一阵)痛苦(一番)斗争 ③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一般不用量词修饰。例如: 中国北京香港渤海泰山长城 太阳火星地壳国务院葡萄糖酸钙 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 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 ④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例如: 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 今年明天周末来年来日刚才今天昨天 课外目前开端开始现在星期天 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例如: [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表示时间的词都是时间名词吗? ⑤处所名词 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处所名词常用在“在”、“到”、“往”等词的后面,并且能用疑问代词“哪儿”提问,用指示代词“这儿”、“那儿”指代。例如: 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 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 ⑥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根据构成成分的不同,方位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类。 单纯方位词: 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里外中内间旁上下合成方位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前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前面加上“之”“以”所组成。 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里之外之内之中之间 之东之南以上以前以外以内以东以西以北 B、后加型:在单音节方位词后面加上“边”“面”“头”所组成。 上边左边东边南边前边外边里边旁边东面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标签: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王寅,2006:8)。“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张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王寅,2006:2~3)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张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doc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汉语词类语法表词类表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不”、“很”副词。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了”。具体名词人牛山水抽象名词友谊立场观点思想表示方向位置的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方位词东西南北代词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且不带修饰成分。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疑问代词谁哪什么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词前可加副词。词后可加“着”、“了”、“过”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或过去。不及物动词(自动词)醒病觉悟及物动词(他动词)看写打调查讨论认为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望的词。(能愿动词或助动词)词后不能加“着”、“了”、“过”时态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可能能能够可以表示必要该当应当表示愿意敢肯愿意表示动作趋向的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来出去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词前可加副词。词后可加“着”、“了”、“过”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去。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状态形容词雪白红通通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基数词百千万亿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分数词百分之二十倍数词一倍十倍百倍概数词几(个) 一百上下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名量词(物量词)一把(镰刀)一屋子(人)动量词去一次说一遍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用在

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作状语。不能和名词组合。表示程度很太最非常表示范围都全只统统表示时间正刚又曾经表示否定未 没有(看见)表示语气偏偏也许简直介词起转介作用的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方向在向从往表示时间从自从当表示状态方式用以按照表示原因由于因因为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表示比 较比跟同表示排除除了词类表(续)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和补充作用。表示联合关系和跟与同表示偏正关系如果只要因为虽然即使不但助词在词、词组、句子后,起辅助作用的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每个词的个性很强。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呢吧叹词表示感慨、应答的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不同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不充当句子成分,可独立成句。表示喜悦哈哈表示悲痛唉哎哟表示愤怒哼呸表示惊讶唉呀咦表示呼唤喂表示答应嗯唉象声词摹拟事物声音的词。充任修饰语。可单说。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水声词组表名称定义举例并列词组(联合词组)由两个以上的词并列组成的词组。有时用连词“和”、“或”、“并且”连接。赞成或反对讨论并且通过了偏正词组由中心词(正)和对中心词起修饰作用的词(偏)组成的词组。“偏”在前,“正”在后,两者间有时用助词“的”、“地”连接。精妙的对联好孩子不断地提高认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完整版)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第二节词类(上)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各类实词的语法特征、类型和使用。【训练目标】 能够运用功能标准划分词类,准确使用实词。 【学习指导】 一、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承担句子成分的能力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和意义等三方面。 (一)词类划分的一般标准 词类划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组合能力 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力。 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接受“很”、“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可以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②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例如名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形容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虚词不能作句子成分。 2、形态标准 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只有少数词带有类似印欧语言的“形态标志”,例如,以“子、儿、头、家、们、性”等词缀结尾的一般是名词,以“化”结尾的一般是动词等。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同样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考。 3、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判断词类主要看词的语法意义,适当参

考词汇意义,一般不考虑色彩意义。 (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能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划分词类。 汉语词类划分主要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适当参考形态变化和意义方面的依据。 二、实词和虚词的划分 汉语的词首先根据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另外还有两类:拟声词和叹词,归入实词。 1、实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和叹词等十类。 2、虚词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三、实词 实词是具有比较具体实在的意义、能够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的词。现代汉语的实词有以下十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拟声词和叹词。其中,前面八类一般都可以进入句子与其他词语相结合;后面两类即“拟声词和叹词”没有组合功能,不能与其他词语组合应用,只能充当独立成分或者独词句。 (一)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人都来全了。 文章不是这样写出来的。 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了一天书。

现代汉语词类表法表

现代汉语词类表法表

————————————————————————————————作者:————————————————————————————————日期:

现代汉语词类表和语法表 词类表 名称定义语法特点类别举例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 称的词。 词前可加数量词,不能加 “不”、“很”副词。 词后不能加时态助词“了”。 具体名词人牛山水 抽象名词 友谊立场 观点思想 表示方向位置的 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方位词东西南北 代词替代或指示作用 的词。 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 且不带修饰成分。 人称代词 我你他我 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里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 动词表示行为动作或 发展变化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表示动作 的持续、完成或过去。 不及物动词 (自动词) 醒病觉悟 及物动词 (他动词) 看写打 调查讨论认 为 表示可能、必要或 愿望的词。(能愿 动词或助动词) 词后不能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表示可能能能够可以 表示必要该当应当 表示愿意敢肯愿意 表示动作趋向的 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趋向动词 来去上下 进来出去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 性质或状态的词。 词前可加副词。 词后可加“着”、“了”、 “过”时态助词,表示持续、 完成或过去。 性质形容词大小英明 状态形容词 雪白 红通通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与量词结合,称数量词。基数词百千万亿序数词 第一第二第 三 分数词百分之二十 倍数词 一倍十倍百 倍 概数词几(个) 一百上下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 单位的词。 与数词或指示代词“这”、 “那”结合。 名量词 (物量词) 一把(镰刀) 一屋子(人) 动量词去一次说一遍 副词修饰、限制动词、 形容词或其他副 词的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 词前作状语。 不能和名词组合。 表示程度 很太最非 常 表示范围 都全只统 统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看——看看想——想想 试——试试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

认知语法

文献综述 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 研究方向:语言学 学号: 42008209 姓名:韩忠安

目录 1.0引言 (2) 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 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 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 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 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 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

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它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George Lakoff,Ron Langacker和Len Talmy等,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就是对作为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等工具的语言的研究。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奠基人是Ronald Langacker,其二为“认知语义学”,奠基人是George Lakoff。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了,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了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语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义,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认知语法的奠基人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跳出了形式主义的框架,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关于语法结构的概念观,即根据认知过程来描写语言组织结构的一种观点,创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认知语法。最初Langacker将他所创立的理论称之为“空间语法”,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他的理论,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将其理论改称为“认知语法”。 2.2 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