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210862

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

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

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五、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三、陆羽的《茶经》及唐人舛茶文化学的贡献

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一、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

饮茶之风始于唐、兴于宋

二、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宋徽宗对茶的喜爱,专著《大观茶论》

三、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

斗茶之风始于宋代,最有名的地方是建州,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北部。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在这种场合,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媒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五、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四节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

一、元代茶艺的简约化是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元代虽然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茶入元曲,茶文化因此多了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二、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三是为茶著书立说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三、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纤弱

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现念,其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二是茶叶外销的历史高峰形成。三是茶文化开始成为小说描写对象。

四、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伦常日用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城市乡镇的茶馆茶肆处处林立,大碗茶摊比比皆是,盛暑季节道路上的的茶亭及善人乐施的大茶缸处处可见。“客来敬茶”己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六大类茶。

(四)教学提示

了解茶文化的出现与发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茶文化出现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六)学法指导

各种茶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

(七)作业

1.分析《茶经》中的茶区划分;

2.分析明代茶文化发展特色。

(八)小结

本章学生能基本了解茶文化发展脉络,理解各时期茶文化特征,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章茶文化的中国茶道

(一)教学目的

茶道融合了茶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好好学习,通过教学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茶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包容性。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

一、中庸、和谐与茶道

二、中国茶道与乐感文化

三、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

四、礼仪之邦说茶礼

第二节老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观

二、道家茶人与服食祛疾

三、老庄思想与茶人气质

第三节佛教中国画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一、佛道混同、佛玄结合时期的“佛茶”主要为了养生、清思

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出现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结合.

三、《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结合的标志

第四节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饮茶习俗

一、“以茶表敬意”与礼仪之邦

二、汉民族的婚俗与茶礼

三、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

四、丧俗、祭俗与茶仪

五、饮茶与“家礼”

第五节中国茶艺

一、艺茶

茶的美学论述:干茶的外形、湿茶的外形以及茶具的美。

二、论水

水为茶之母,水的PH值对泡茶的影响。

三、茶器

壶为茶之父,器皿的选择对茶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瓷器:白瓷、黑瓷、汝窑、青瓷、青花瓷等等。

四、紫砂陶壶与制壶专家

中国紫砂现状,紫砂壶的妙处,制壶专家的介绍。

五、烹制与品饮

不同茶类烹制和品饮方法不同

六、品饮环境

刻意制造的茶馆环境,家中的品茶环境,心境。

第六节茶在东方的传播与亚洲茶文化圈

一、中国茶早期外传与调饮文化及乳饮文化体系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传播。边疆饮茶的习俗就是加奶或者加糖。

二、中国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

自唐朝开始,中国茶向日本和朝鲜传播

三、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

自郑和下西洋开始,把茶带到东南亚诸国。

四、亚洲茶文化圈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茶,是东方文化的一种象征。

第七节茶向西方的传播与欧美非饮茶习俗

一、茶向西方的传播与茶之路的形成

二、英法诸国饮茶习俗

三、前苏联各民族饮茶习俗

四、美洲、非洲国家饮茶习俗

(四)教学提示

了解中国文化对茶道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茶道的影响的各自特点。

(六)学法指导

各种茶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

(七)作业

1.分析儒家文化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2.分析中国茶道如何走向世界。

(八)小结

本章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准备。

第三章茶艺实践

(一)教学目的

茶艺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茶艺实践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茶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艺的基本手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龙井茶茶艺

一弄龙井:上投法

龙井茶叶,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

1.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

2.静待龙井茶一片一片下沉,欣赏她们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态。

3.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

4.再仔细些欣赏,这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呢!

5.虽然已经可以品饮了,但总难舍,再看她一眼。

二弄龙井:中投法

1.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约5公克龙井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

2.待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

3.可以喝了!但还是难舍,容你再多看她几眼。

三弄龙井:下投法

1.准备瓷盖杯(本例大小约150ml),温杯,投入适量龙井茶叶。

2.加入少许适温开水。

3.拿起冲泡杯,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

4.待茶叶稍为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

5.等待茶叶溶出茶汤。

6.用杯盖稍微拨动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

7.倒入小茶杯中品饮。

第二节碧螺春茶艺

1、焚香通灵

我国茶人认为“茶须静品,香能通灵。”在品茶之前,首先点燃这支香,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以便以空明虚静之心,去体悟这碧螺春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信息。

2、仙子沐浴

用玻璃杯来泡茶,晶莹剔透的杯子好比是冰清玉洁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对各位的崇敬之心。

3、玉壶含烟

冲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开水,在烫洗了茶杯之后,我们不用盖上壶盖,而是敞着壶,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请看这壶口蒸汽氤氲,所以这道程序称之“玉壶含烟”。

4、碧螺亮相

“碧螺亮相”即请大家传着鉴赏干茶。碧螺春有“四绝”—“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生产一斤特级碧螺春约需采摘六万多个嫩芽,你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多像民间故事中娇巧可爱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5、雨涨秋池

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个很美的意境,“雨涨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

6、飞雪沉江

即用茶导将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间白云翻滚,雪花翻飞,煞是好看。

7、春染碧水

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

8、绿云飘香

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这道程序是闻香。

9、初尝玉液

品饮碧螺春应趁热连续细品。头一口如尝云玉之膏,方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10、再啜琼浆

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时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到了舌根回甘,满口生津。

11、三品醍醐

醍醐直释是奶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来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12、神游三山

古人讲茶要静品、茶要慢品、茶要细品,唐代诗人卢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后写下了传

颂千古的《茶歌》,他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后,请各位嘉宾继续慢慢地自斟细品,静心去体会七碗茶之后:“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的绝妙感受。

第三节祁门功夫红茶茶艺

(一)“宝光”初现

祁门工夫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并非人们常说的红色,而是乌黑润泽。国际通用红茶的名称为“Black 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请来宾欣赏其色被称之为“宝光”的祁门工夫红茶。

(二)清泉初沸

热水壶中用来冲泡的泉水经加热,微沸,壶中上浮的水泡,仿佛“蟹眼”已生。

(三)温热壶盏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壶及杯中,为壶、杯升温。

(四)“王子”入宫

用茶匙将茶荷或赏茶盘中的红茶轻轻拨入壶中。祁门工夫红茶也被誉为“王子茶”。

(五)悬壶高冲

这是冲泡红茶的关键。冲泡红茶的水温要在100摄氏度,刚才初沸的水,此时已是“蟹眼已过鱼眼生”,正好用于冲泡。而高冲可以让茶叶在水的激荡下,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

(六)分杯敬客

用循环斟茶法,将壶中之茶均匀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闻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闻香。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浓郁高长,又有“茶中英豪”、“群芳最”之誉。香气甜润中蕴藏着一股兰花之香。

(八)观赏汤色

红茶的红色,表现在冲泡好的茶汤中。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杯沿有一道明显的“金圈”。茶汤的明亮度和颜色,表明红茶的发酵程度和茶汤的鲜爽度。再观叶底,嫩软红亮。(九)品味鲜爽

闻香观色后即可缓啜品饮。祁门工夫红茶以鲜爽、浓醇为主,与红碎茶浓强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绵长。

(十)再赏余韵

一泡之后,可再冲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红茶通常可冲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细饮慢品,徐徐体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十二)收杯谢客

红茶性情温和,收敛性差,易于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调饮。祁门工夫红茶同样适于调饮。然清饮更难领略祁门工夫红茶先特殊的“祁门香”香气,领略其独特的内质、隽永的回味、明艳的汤色。感谢来宾的光临,愿所有的爱茶人都像这红茶一样,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四)教学提示

了解茶艺的基本手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各个茶种之间文化的体现与茶艺的结合。

(六)学法指导

各种茶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

(七)作业

练习自己进行一种茶艺的表演

(八)小结

本章学生能基本了解茶艺的手法,能自己进行简单的茶艺冲泡。

六、课程有关说明

本大纲编制的依据是:1、2005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通知;2、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学该课程前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茶的基本知识及中国绘画、篆刻等等,其学习的重点在于对茶道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主要努力应多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考核方式主要以论文形式。

七、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一)多媒体讲解和实践相结合;

(二)以示范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来欣赏和解读作品的教学方法。

八、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1]《线装经典》编委会,茶道茶经[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2]陆羽,图解中国茶道[M].海南:南海出版社,2010年6月

(二)参考书

茶文化典籍,茶经等书籍

九、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一)中国茶道网站;

(二)中国古典文化网站;

(三)大益茶道院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茶艺师>>大纲(一)教学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1.2职业守则(1)热爱专业,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文明经营。(3)礼貌待客,热情服务。(4)真诚守信,一丝不苟。(5)钻研业务,精益求精。2基础知识2.1茶文化基本知识(1)中国用茶的源流。(2)饮茶方法的演变。(3)茶文化的精神。(4)中外饮茶风俗。2.2茶叶知识(1)茶树基本知识。(2)茶叶种类。(3)名茶及其产地。(4)茶叶品质鉴别知识。(5)茶叶保管方法。2.3茶具知识(1)茶具的种类及产地。(2)瓷器茶具。(3)紫砂茶具。 (4)其他茶具。2.4品茗用水知识(1)品茶与用水的关系。(2)品茗用水的分类。 (3)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2.5茶艺基本知识(1)品饮要义。(2)冲泡技巧。(3)茶点选配。2.6科学饮茶(1)茶叶主要成分。(2)科学饮茶常识。2.7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1)食品与茶叶卫生基础知识。(2)饮食业食品卫生制度。2.8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劳动法相关知识。(2)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知识。(5)劳动安全基本知识。(二)职业等级理论技能教学要求 本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依据具体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分类,针对分类内容分解细化,通过下面表格进行相关说明:

茶艺师培训教学计划(初级) 一、教学要求 通过茶艺师的培训,要求学员熟悉茶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茶艺礼仪、接待,茶具准备、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 二、教学目的 培养一批专业,有素质的茶艺人员。 三、课时分配 总课时:160课时 理论知识培训:76课时 专业能力培训:84课时 四、培训教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教材《茶艺师》(基础知识)、《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 五、培训师资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初级茶艺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初级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茶艺即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它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学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艺师职业认证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为提高生活情趣,提升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在专业知识上,能基本了解茶叶的基础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基本进行茶叶的选择与保管;在掌握茶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科学地泡茶和品茶,并掌握茶馆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时长20课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职业守则 3、如何做个好员工 4、个人的职业规划。 第二章茶文化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茶文化发展史 2、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第三章茶叶知识 教学内容: 1、中国茶区及分布情况 2、茶叶的分类 3、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的概念 第四章茶与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水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软水硬水) 2、泡茶用水的选择 3、茶叶滋味的鉴赏。 第五章真、假、新、旧茶区别 教学内容: 1、真假茶的识别与品饮 2、新茶与陈茶的品饮 第六章茶艺泡茶要素 教学内容: 1、茶艺的六要素 2、泡茶要素 第七章茶艺技能与表演 教学内容: 1、茶叶冲泡技巧操作程序 2、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茶艺表演

第八章礼仪 教学内容: 1、茶艺师的仪容仪表的要求 2、茶艺师的站姿走姿坐姿要求 3、茶艺服务的礼节要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和参加各项实验、实习活动,无故不听课者按旷课处理,如果累计时间达到总学时的1/3,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 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茶艺教学大纲

《茶艺》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属于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茶艺基本概念,茶艺美学,茶叶冲泡技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茶叶冲泡技艺,培养茶艺美学意识,培养其相当于初、中级茶艺师的技能。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茶艺师鉴定考核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茶艺师鉴定考核要求,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根据茶艺考核要求,对学生进行鉴定前的强化训练,逐步引领学生进入鉴定考核实战空间,帮助学生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教学中注重进行科学的应试复习,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明确考证要求,快速掌握鉴定考核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茶艺服务中接待服务的礼貌礼节、语言表达艺术、接待艺术 ·识别绿茶等各类茶的品级 ·识别茶具质量、配置等 ·了解有关泡茶用水知识 ·了解茶艺表演场所布置知识 ·了解茶艺表演基本知识 ·了解中国各地名茶、名泉 ·了解艺术品茗知识 2、能力目标: ·识别各种茶叶的能力,并能判定品级 ·学会识别茶具质量,懂得茶具配置 ·掌握泡茶基本程序 ·掌握碧螺春、乌龙茶、普洱茶、茉莉花茶、红茶的冲泡 3、情感与态度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茶文化,体会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给学生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学会团队合作创新,尤其是掌握苏州东西山碧螺春茶文化的特点,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开发出新的茶艺服务流程。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茶叶品级 教学内容 1、识别绿茶的品级 2、识别红茶的品级 3、识别黄茶的品级 4、识别乌龙茶的品级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实践知识:识别茶品级的方法和步骤 2、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茉莉花茶、红茶的品级 3、拓展知识:黑茶、白茶的品级 第二章观茶汤识茶 教学内容 1、观茶汤识绿茶

完整word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一种饮品,如今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很多人爱茶,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醇香,而是痴迷于茶的文化,陶醉于品茶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已不仅仅是喝茶来止渴这么简单,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品到茶的味道,就得先学会如何品茶。要学会品茶,就得先了解一些有关茶的基础知识。 茶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植物分类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属——这是茶的自然科学定义。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按干茶外形分为扁平状、针状、球状、雀舌状、片状、末状;按产地划分为川茶、浙茶、闽茶、滇茶、台湾茶;按我国出口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我国的七大基本茶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绿茶的代表茶有:雨花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红茶的代表茶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宜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麦芽糖香、焦糖香,味浓厚略带涩。青茶的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闽北水仙、冻顶乌龙、武夷岩茶。颜色为青绿、暗绿,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花香果

味,滋味醇厚回甘。白茶的代表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绒毛,茶汤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黄茶的代表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黄叶黄汤,香气清纯,滋味甜爽。黑茶的代表茶有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颜色是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为黑茶,汤色却不一定是黑的。陈香,味醇厚回甘。 品茶时,茶具也是很重要的。茶具的种类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一套茶具包括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以及其他。常用茶具中,紫砂壶是泡茶、饮茶的主要用具;茶海(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茶漏用于滤取多余细小的茶叶,不影响茶汤的滋味;品茗杯用于饮泡好的茶汤;杯托是茶杯的垫底器具;闻香杯闻留在杯里的香气,是乌龙茶专用;盖碗又称三才杯,泡茶专用也可单杯品用;茶叶罐是装茶的罐子;茶荷用于置茶和赏茶;茶巾擦水,辅佐茶具;茶道组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斗和茶拔。我想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茶具是泡好一杯茶的点睛之笔。而且茶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品茶的过程自然也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了。泡茶的过程是取茶→赏茶→温壶→温杯→温盅→泡茶→奉茶→赏茶底→整理茶具归位。具体而言,取茶:以茶则在茶仓中取适量茶叶置于茶荷中或以茶仓置适量茶叶于茶荷中(取一次的泡茶量);赏茶:以茶荷

茶文化研究报告总结归纳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210862 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 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 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五、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 (《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 载: “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茶文化与茶道教学大纲

《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茶文化与茶道 课程英文名称:The tea culture and skill 课程编号: 学分:1 学时:16 课程性质:任选课 课程类别:通识课 面向对象:2011、2012 级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各个专业的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 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 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 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能力目标 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 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三、课程内容 (一)、茶文化简史:茶艺茶道茶文化 1 、茶艺 茶艺的发展概况;为何叫茶艺;茶艺的特点;茶艺由谁提出 2 、茶道 起源;中国与日本不同;陆羽和茶道;中国茶道的内涵 3 、茶文化的概念;社会功能 4 、六大茶类的认识 发展史;例:乌龙类,绿茶类等 重点:茶文化背景 难点:茶道 (二)、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师的修养 1 、中国十大名茶的鉴赏; 2 、各种茶的产地分布; 3 、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开始制茶、饮茶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茶叶种类不断增多,制茶技术不断进步,并且茶叶和制茶技术及其所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最后进行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分析。 关键词:茶的传播茶文化重大影响未来走向 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是中国却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被称作“茶的祖国”。从公元前2世纪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叶先后传播到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 一、茶的起源及传播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料几个阶段。吴英藩在《浅议用茶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引《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充分说明了我国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了。2008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华茶祖

神农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也一致确认神农氏炎帝为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茶的使用价值在这片文章中也有体现,吴英藩以《晏子春秋》为据认为公元前六世纪就用茶鲜叶作菜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指出三国张辑在《广雅》中的有关茶的记载是我国茶叶加工、品饮及饮茶功效的最早记载。这与吴英藩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国茶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对外传播的,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茶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茶文化交流的论文、期刊有不少,像是何丽丽的《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齐运东的《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张稚秀和孙云的《茶之西行》及《西方茶文化溯源》、李幸哲的《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杜大干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王春华的《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等。在众多资料中,以韩国、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的占很大比例。 二、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的研究资料整理 中国茶传入朝鲜是在唐朝时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以《三国史记·新罗本记》为据提出:公元828年(兴德王三年),茶种已传到朝鲜,并且就种植在“地理山”,即今韩国的庆尚南道,韩国从中国引进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韩国茶道也逐渐形成。丁俊之在《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提到:受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影响,韩国茶道逐渐成形,现在韩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茶道组织,宣扬饮茶文化和茶道、查理。而且近年来,

中国茶文化研究性学习(2016级A3班)

“中国茶文化”课题报告 南靖一中2016级A3班 组长:王铭华 组员:阮丹玲,刘俊炜,王讯玲,庄利莹 指导老师:严晓华 一、研究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有关于中国茶的历史、种类等知识,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就组成了这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决定对中国茶文化展开研究。 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我们将会通过上网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我们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一定会充满信心并且尽力去完成调查。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茶的起源、发展、茶道、茶具等 意义: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茶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 1.茶的起源 2.茶的发展 3.茶的种类 4.沏茶 5.茶具 6.茶联 7.茶道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2.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5月16日-5月17日: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5月18日-5月19日:成员:阮丹玲、刘俊炜、王讯玲、庄利莹图书馆、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和指导老师进行讨论。 5月20日-5月30日:1.品茶,写下感受 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22日-6月23日: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 6月28日-7月5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适合的报告草案。最后将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3.整理完善阶段 8月27日-8月28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老师修改。 4.分工: 查找资料:刘俊炜,王讯玲 整理资料:阮丹玲,庄利莹 电脑制作:王铭华 六、研究成果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doc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

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 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受到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得到迅 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学会、团体等。 中国茶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大陆已有湖北、四川、浙江、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等省级茶文化学会或协会成立,还有湖州、广州、昆明、思茅、桂林、宁波、绍兴、抚顺、汕头等市级茶文化 学会和协会的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的建立,对 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 极作用。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每期约300页,刊发 各类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31辑,计约发表文章4000篇。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 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 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 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 作出重要贡献。 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简明的 中国茶史读本。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人民出 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 记载尤详。 断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宝秀的《宋代吃茶法与茶器之研究》(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 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 《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还有少量 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叶志》、《四川茶业史》等。另外,一 些综合性茶著如《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 化大辞典》中也涉及到中国茶史的内容。 各种杂志上还发表了一批关于中国茶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茶史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集 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对20世纪中国茶史的研究则非常不够。 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诚如凯亚所说,中国茶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关先秦的茶史,扑朔迷离;汉魏两晋南北朝茶史,语焉 不详;中华民国茶史,新中国50年茶史,亦待补阙如之憾;至今尚无 一部涵盖中华民国、新中国50年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茶史著作。 除陆羽、吴觉农外,古今众多杰出茶人尚无传记。中国茶史研究中 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和空白,亟待从学术上去填补、开拓。

研究性学习茶文化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茶文化的涵义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 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 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 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 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 沿用至今。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