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读书笔记

姓名吴俊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学号xxxxxxxxx

时间2016年11月25日

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

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随之,陈先生先

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而论证的过程之中,隋主要的制度继承于北魏和北齐,次之是第二南朝梁陈之源,再次之为西魏北

周之源,也就是说在全书当中,北魏和北齐在制度的继承当中最为重要,而其他二源是兼以吸收补充,或者是分说中具体如财政等的特殊的继承关系,所以论证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因具体而论。

在礼制属隋唐制度渊源的重中之重,所以此处笔墨最多,礼制渊源是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其制定礼仪则不依北周之制,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并且就起发展之源做以严密的论证,把每一源

头做以分析考证,证明礼仪主要继北齐和梁陈而不采周。职官多依北齐之制和北魏,隋朝继承并加

以普遍化而已。刑律渊源稍有变化,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至于南朝

前期,及西晋的刑律之制,另外与礼仪职官有所不同的,实为即采江左,又重视河西文化的遗留发展,因此所采的元魏之刑律取精用宏。音乐在隋朝分两种,多盛行的胡乐(龟兹乐)主要多传自北齐,雅乐系统实由梁陈传之於隋代。在兵制方面,隋并不是完全直接继承下来的,是沿袭北周的兵

农分离,再到周武帝和隋文帝变革成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所以说其渊源也很明显得知。财政方面

继南北朝正统之隋唐,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也就是南朝化。进而涉及到南北朝到隋

唐经济发展状况,具体财政方面制度的地方化现象。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

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

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另外,对陈先生的论证方法也是比较特殊的,在论证一个观点的过程当中,采用以人为线索来贯穿整个论证过程,就是从隋唐所采的制度建设当中是由谁来主持,以及谁参与制度文稿的撰写,从他们的身上下手,寻求他们的背景,所传承的学术流派,便可得知隋唐所采的制度的渊源。例如专论王肃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择录牛弘、辛彦之两传事迹较为详细,是为了阐明魏晋以降中国西北一隅即河陇区域在文化学术史上所具有之特殊性质及密切的关系。兹考其梁陈之源,进而考察袁朗、裴政这些属梁陈系统的文人。在刑律方面则选崔氏父子等等,都可以看出陈先生此种思路,考据方法的高明之处,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也非常明了,思路逻辑清晰,对其所推论的观点的认可度也高。

接下来,我便就作者对于在绪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和财政进行具体的章节的逻辑思路的整理,以及主要所涉及的作者观点。在绪论中作者就详细的陈述了隋唐三渊源的具体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地域和政治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区别,后世史家因隋唐承魏周之遗业而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的传统,而陈寅恪先生则打破传统的认知,论证了西魏对隋唐制的沿袭影响的弱微,前两源才是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从东晋到南齐之间不断发展变化,加之北魏孝文帝汉化及子孙不断模仿采用其制度,传至北齐成集大成者。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於李唐者。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於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隂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託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於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首章《礼仪》是作者论述最为详尽的一章,陈先生叙述过礼制在国家制度中的作用,唐以前礼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到唐以后才为空文,流于形式。所以此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制是封建统治阶级相维系的。并且当时士大夫阶级世家大族在社会的地位非常高,所以陈寅恪对于隋唐礼制渊源做了很详尽的论述。首先北魏孝文帝欲用夏变夷,采用本来魏晋残存的文物之外还采用在青齐所俘虏的南朝人士,如刘芳、蒋少游等,以来丰富南朝的江左文物制度,但是仍旧是细枝末节。最为重要的是王肃北奔,王肃虽然不是江左才学第一流,但是其才学足以包含其南朝的文物制度,而魏孝文帝用王肃进行汉化改制,而北齐又继承其北魏的文物制度,并且为当时北朝的文化传统之中心,北齐是文化制之正统,修注五礼及衣冠制等多是承北齐而不采周,宇文泰以关陇为文化本位,实为虚饰周官旧文山东文化正统地位以适鲜卑野俗,非驴非马,用来笼络人心而已,这个关中本位也迷惑了很多史学家。另外河陇一隅能在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的情况保持张凉治下较稳定的环境,也成为了很多继承汉魏晋文学制度的家族的转移避难之地,也就保证了牛弘、辛彦之等家族的所承汉族文化不被伦替,也就日后在北方的统一之后,为隋唐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而此文物制度与北魏(齐)同属一源,不做他论,故证北魏(齐)为最重要的第一源。修注隋代礼制的过程中,由于北齐是间接继承南朝前期的文物制度,所以不够完备必须兼采用南朝后期梁陈礼制,属车之数、衣冠法物、

礼具也是按照南朝的礼制发展所继承的,在修订隋礼中明克让、裴政、袁朗等都属于梁陈系统的士人。

由此看来,隋唐礼仪文化制度主要承北魏(齐)兼采梁陈制而不采北周制度,隋唐的礼仪三源影响的轻重程度也很明显了。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遗业,然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此章还提到了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关中文化本位制度,实际上是因为北周没有什么文化,相比当时的三国北齐和梁朝自己没有一点文化优势,本国胡化严重,是胡汉混合文化状态,而采用此方法来吸引人才,以及建立文化自信。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河陇之地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保全的原因,很有先见的洞察出河西之地文化在隋唐文化流传的重要地位。另外比较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就是文化高于种族、胡汉不因种族区别因文化来区别,重视文化关系而轻种族关系,这也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最更根本的文化大融合。

在职官制度建设上,主要论述的是宇文泰令苏绰、路边等模仿周制并非普遍与全体,而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的一部分;唐代职官是继承北魏太和、北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职仅仅为少数。唐代职官不仅与之周礼无关,还与之相反。再具体来看宇文泰模仿周制,虽效周礼以制官,但是周制是封建之制,而北周地方政府仍用郡县之制,并没有周封建之形。隋之职官多依北齐之制,事关隋唐选官归吏部铨授,是中国政治史上中央集权之一大变革,实为北魏末年及北齐之遗习,隋承之加以普遍化。所以北周在职官制度对隋唐制官没有多大影响,很多实为相背,主要还是继承了北魏和北齐的职官制度。

刑律的渊源稍有不同,大体还是与礼仪和职官相同承北魏(齐)。而不同的地方主要由两点,第一,北魏汉化以后所采用的的刑律止于南朝前期,因为江左刑律与前期没有大的区别,元魏主要吸收的是南朝前期的刑律。第二是北魏出入中原,其议律之臣乃山东士族,颇为汉代之律学,与江左死抱晋律不放不同,兼收江左张、杜之晋律和河西崔氏父子因子,不过融合发展完备,隋唐刑律取精用宏、广收博取。所以北魏、北齐、隋、唐律为一系相承之嫡统,而与北周律无涉也。

隋唐音乐之渊源,可以分两部分,雅乐和流行乐,隋定雅乐主要采江左之久,盖雅乐系统实为梁陈而传于隋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梁陈音乐并不是纯粹华夏之正声,仍旧有胡化的迹象。而流行乐主要就是所盛行的胡乐,而胡乐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龟兹乐,考其龟兹乐多传子北齐,这与北齐首都西域胡化有很大关系。北齐胡乐主要是从北魏洛阳转徙而来,这就是隋代胡乐大部分系统渊源。可证隋唐音乐主要渊源为北魏(齐)和梁陈。

兵制上显然府兵制是重头戏,在府兵制的考证之中,陈寅恪先生否定了古代史学家认为府兵制初期与唐制相同兵农合一,并且历经两百年无根本变化的谬论。实则是西魏府兵制是兵农分离,为部酋分属制及特殊贵族制,这为宇文泰苏绰创建的初期府兵制,到了变革时期周武帝施行府兵扩大化以及隋文帝的进行军民同籍的改革,才有了兵农合一的体制,再到玄宗和张说废除了府兵制。期

间两百多年的府兵制建立演变发展到废除就是如此,此隋唐兵制渊源并是不单单继承北周府兵制这么简单了。

财政这一章所要讲的主旨很明确,主要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朝,其中央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换言之,即南朝化,以及西北一隅的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度,即河西地方化。陈先生还论述了其中的原因,隋唐时期,关中虽为政治中心,但是并不是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实为经济发达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的条件比较差,物资供给不足,所以采用新的财政政策,实为本来南朝的财政旧制。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继承宇文泰的关中本位的政策,把军事重点防御放在西北。而在西北边州早行和籴之法,牛仙客推行并引用于关辅之地,这就是所谓的唐代制度的西北化。所以隋唐时期的财政政策渊源就很明晰了。

以上便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全书的总逻辑和分章逻辑。下面我就要分析第二本书《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全书逻辑。次书的逻辑比较清晰,章节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和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而这三篇主要论述的是种族和文化这二问题,首先所讲的就是统治阶级中心皇室的氏族问题,然后再推及其他统治阶级之种族文化问题。这是全书的总逻辑,也就是主要论述的线索和轨迹。而就其具体篇幅来讲,而有具体的逻辑和主要观点和思路。

在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首先考证了李唐皇室之氏族的渊源,其李唐皇室出自何方,实属那一氏族,是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经考证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后来其与胡夷混杂。陈寅恪先生从李唐世系先后改易之历程及胡汉文化问题推至当时多数北朝、隋唐统治阶级之家的胡汉文化问题。然后又深刻的论证了种族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李唐统治阶级的稳定与否重点在种族文化关系之上。陈先生认为李唐初继承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利用关陇文武合一的士大夫集团,皇室与大臣实属同一类人,有着共同利利益,也就不容别的统治阶级的出现,而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力扶持山东洛阳士大夫集团,消灭府兵制和关陇集团,李唐皇室的统治根基更易之,皇室与士大夫不属同一阶级,并且将相文武藩汉进用之途,产生分歧不可复合,对于李唐统治是极大的危害,这样就把皇室推到与宦官一路,也致使后期阉党祸国。另外河北地区的胡化,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不断与关陇统治阶级所割裂开来,根源也就是种族文化之关系。值得一说的是陈先生认为胡汉不因种族来分,是因文化来区分种族,实属创举。也就是陈先生开篇所说的统治阶级与种族文化问题。

在下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中,陈寅恪先生依据唐代政治革命发源地性质分为中央政治革命和地方政治革命,先生也不断发问为何安史之乱之前中央政治革命能够成功而后是地方革命的胜利?以及唐代皇位继承不固定,新旧君主交替往往发生宫廷革命?外廷士大夫党派如牛李党究竟如何发生?随着这些问题的而解决也就把这篇唐代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讲清楚了。而在具体的阐述中,安史之乱前期李唐皇室和关陇集团牢牢控制着天下,也就关中本位政策未被破坏之前,只有中央政治革命能够成功。在关陇集团的衰落下,关中本位完全改变,所以只有地方政治革命能够成功。而关于唐代皇位继承问题,与北军统治权即中央政柄有着最根本的关系,也就是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全部寄托于玄武门的军事胜负上,而安史之乱后阉党的作乱是由于其掌握了军事大权,所以皇帝位由阉党说了算,也就为何皇位更替非常不固定。在牛李党派问题的阐发当中,陈先生考其牛

李党政治社会背景,牛李党长居河朔藩镇,在其社会背景后还有其种族问题,并且牛李党勾结宫禁阉寺,所以除党派纷争及阉党祸患非常难。另外唐代科举做官是讲究在朝官员的推荐的,所以容易形成党派集团。对于党派分野的问题在安史之乱后是影响唐代气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及河朔之地的胡化,文化种族问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所以这种文化种族团体,非国家统治意识形态是需要去不断稀释、取缔的。

下篇是讲外族盛衰的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首先陈先生明确了什么是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即某甲外族不独独与唐室统治的中国接触,它同时也和其他外族接触,所以其他外族的崛起或强大而使某甲族衰落或灭亡,同时与某甲族接触的唐帝国肯定要受其影响。从此可得知中国与外族关系不仅仅受制于之一小圈子。是与外族之另一外族的盛衰也是有关系的,也就是所讲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陈先生用盛衰次序的来详细的解释了唐帝国与之各外族之间的关系,其中东突厥败亡与之领接部族回纥薛延陀的崛起,中国才有可乘之机,灭了东突厥。回纥又因黠戛斯崛起而被中国所灭亡,此为外族盛衰连环性之例证也。在外患与内政之间的关系当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唐代中国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以及牵扯的东北高丽问题。李唐承袭关中本位政策,把全国中心放在西北一隅,吐蕃盛强延至二百年之久。也就是为何中国在东北采取消极政策,在西北采取积极政策,这点最后吐蕃的败亡也涉及到了外族盛衰的连环性,同时很重要的影响着国家政策方针。在唐末对黄巢起义的镇压以及南诏侵边的事务处理上都明显的体现出外患与内政之间的相互关系。

至此本书逻辑就阐述到这里,我已按照陈寅恪先生的思路对两本书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可能有所偏差,敬请包涵改正。

问题阐发:

为何隋唐礼仪制度渊源多属北魏(齐)和梁陈?和它两源的文化的本质内涵有何关联?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对于个人、做事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第一,礼仪,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为维持自然的“人伦秩序”而产生礼,对于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为“止欲制乱”而制礼,是维系封建等级差别的需要;第二,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的繁体字“禮”);第三,从祭祀之礼扩展而为各种礼仪。夏朝以前,礼仪开始起源,在夏、商、西周三代,是礼仪的形成时期。五礼包括吉礼、宾礼、凶礼、嘉礼以及军礼。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仪的变革时期,秦汉至清末,是礼仪的强化时期。而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应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可见其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对于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礼仪一章成为全书的主体部分,由此出发(北)齐,“礼仪”不出三源:一曰(北)魏,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三源“礼仪制度对于之后东晋南北朝有着怎样的特殊的原点意义,实为之源,大略有两端。对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已经很详细的对礼制的渊源做了严格的考证,主要出于前二源,为何是这样,西晋首次把无礼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西晋是礼仪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但是由于社会呈分裂状态,其主要继承汉族中原文化的也分散开来,直接继承的是南朝所继承的礼仪文物制度,另外间接继承的是北魏更始用夏变

夷所继承的南朝前期的礼仪文化制度,再传至北齐。另外就是南朝后期梁陈所继承的礼制和河陇一隅所保留的家族汉族中原文化礼仪被隋代建朝时被兼用之。南北朝时期实属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但是汉族的文化礼仪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从三代之秦汉传至魏晋,一脉相承,是其他民族不可替代的,在礼仪文化方面汉族实属领先的地位,胡化下的北周礼仪文化制度便是非驴非马,所以北魏(齐)和梁陈两源是隋唐礼仪制度最重要的渊源。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之中,就已经有吉、凶、兵、军、嘉五礼之称,部分具体礼仪亦见于先秦典籍,但《周礼》所记载的五礼体系并未用于姬周制礼作乐的实践,但是具体内容与后来西晋的五礼也有很多的不同。到曹魏咸熙元年,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五礼之名取自《周礼》,实质内容多为创新,五礼体系成为晋礼,有别为序。《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礼制多数都是因类设目,不以五礼为序;而在晋礼之后,礼仪制度多以五礼为序,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由此而剩。隋唐礼仪制度以梁、北齐为主源,北齐后主所定的礼仪皆以西晋五礼为基本框架。在具体的历史传承上,东晋南北朝礼制也以西晋礼制为近源。西晋为汉末三国和东晋南北朝其次。两个长时间的分裂段之间的统一时期,其对于后世东晋南北朝的影响类于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如此看来中原汉族礼制是一脉相承,文化内涵丰富,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所以隋唐礼制采其前两源是合情合理的。

为何唐代皇位更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与之玄武门和阉寺之间有和关系?

不管是看了陈寅恪先生的这本书,还是看其他唐代政治的研究书物,都会发现唐代皇位更替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本书里认为关于唐代皇位继承问题,与北军统治权即中央政柄

有着最根本的关系,也就是唐代历次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全部寄托于玄武门的军事胜负上,而安史

之乱后阉党的作乱是由于其掌握了军事大权,所以皇帝位由阉党说了算,也就为何皇位更替非常不

固定。

这也是陈寅恪先生陈述了当时唐代皇位更替不稳定的客观原因,军事统治权是统治之权柄,也

就是玄武门所控制的北军军权是统治权柄,皇位的争夺也就演变成玄武门之争,皇位继承就出现了

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阉寺势力与外廷相进退,以及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势力做大和后来牛李党的

党派势力,也就是为何后期地方政治革命能够成功,中央势单力薄,外部的山东士大夫集团与李唐

皇室的对立,所以李唐皇室在维护统治上逐渐倚重阉党,阉寺逐渐夺取了帝国的主要的中央军事大权,在藩镇中也是监军,把握着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皇帝完全成为阉寺傀儡,那么皇位之更替完全控制在阉党手中,成为唐代皇位更替的不稳定因素。

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在书中,陈寅恪先生有详细叙述了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的四次中央政治革命,其成败都与玄武门的得失,是否掌握北门禁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说掌握玄武门与否,对于中央政治革命的关键成败问题有着很大的影响。唐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

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李世民借口李建成被召进宫,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了唐帝国的军事领导权,随后李世民进宫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上皇位。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但是,在我看来李渊立李建成的思维是正确的,李世民为次子虽功绩非凡,但是不符合传统传位的思维,皇帝位传至李建成是符合传统的,也符合道德礼仪标准。李世民弑父杀兄,夺取皇位,显然是不符合传统的礼制道德的,这种社会效应也是负面的,对于自己的子孙的模范作用也是起消极作用,李唐子孙在后世的皇位争夺上,多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以架空皇帝权力,是有很多典范的,以及肃宗在皇位的获得都是非法合理的途径的,直接架空玄宗权力,自己上位,玄宗也无可奈何。多数例子和唐太宗的获得皇位的手段是相似的,也就说李世民的非法手段获得王位的方式为其唐代皇位更替的不固定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心理的模范暗示作用增加了唐代皇位更替的不稳定性。

“关中本位政策”在李唐的继承与发展对关陇集团及统治阶级的升降影响?

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中本位说”,该说认为,西魏实施“关中本位政策”,北周、隋及唐前期(开元以前)皆踪行之。西魏靠实施此政策而与东魏、梁朝抗衡,北周因实施此政策而灭北齐,而唐代三百年间统治阶级的变迁升降,即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的兴衰及其分化。北周的关中本位政策,在宇文泰和苏绰的建立之下,以及隋唐继续继承又扩充下开创了唐帝国的繁盛,而在最终在武周和玄宗被完全破坏。关中本位政策的发展看来与之关陇集团和府兵制都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也就说明了这三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此处府兵制不做详论,因为府兵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的复杂的制度。

首先我们先了解关中本位政策的核心内容以及发展过程。所谓“关中本位政策”即“关陇本位政策”,《述论稿》言:乃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渊源之信仰,同受文化之熏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而精神文化方面尤为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其存在时间在西魏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可见,“关中本位政策”包括物质与文化两方面。隋唐时,即唐高宗统御之前期以前,前述《述论稿》所举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之四个例证中之第二、四两项即“属于官制之周官”与“以诸将功高者继塞外鲜卑部落之后”在隋唐显然已不在,只有第一、三两项即“府兵制”与“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仍存在。然若究其实,则隋唐时此第一、三两项与西魏之情形亦有不同:“府兵制”在唐高宗前期以前虽存在,但其规模、素质等与西魏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关陇集团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升降之变动。这里也就梳理清楚了关中本位的核心内容,融合关陇胡汉民族武力才智,即鲜卑及胡人的武功和关陇的文化融合,即以府兵制和关陇文化为基础成长起来的胡汉文物一体关陇集团。

宇文和杨隋皇室及辅佐的功臣大多出自西魏以来的关陇集团中的人物,所谓八柱国的代表。李唐初期此集团力量仍旧比较强大,皇室和将相大臣同属一个系统和阶级,李唐居帝位为阶级统治的核心,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所以肯定不容的其他统治阶级。而到武周时期,武氏本不属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的势力,遂开始极力破坏传统的统治集团,崇尚进士文词科破格用人,提拔山东洛阳的士大夫集团,扶植自己的势力,但是这样一来即渐毁府兵制,关陇集团因自身的衰落加之武氏的破坏,不可救治。皇室开始与出任将相大臣实属不同的阶级,那么阶级统治基础被破坏,王朝的衰落也是在所难免的。至武氏与玄宗关陇集团便完全崩溃,关中本位政策也被更易,及唐代统治阶级转移升降即在此时之征象。

在了解完“关中本位政策”的内容及发展过程,其中与之关陇集团的关系和府兵制之间的关系也就基本明了了。李唐承关中本位政策,且于形成的关陇集团属一个阶级,这样的阶级基础是非常稳固的,而随着武氏的破坏采用其他阶级形成新的官僚集团,这样李唐皇室的统治基础边非常的脆弱。玄宗继位已经无济于事,此时关中本位与关陇集团一起走向衰败。唐代统治阶级的转移升降与之关陇集团有着很大关系,离开了这一阶级基础,唐帝国也就步入了安史之乱后的衰落。

河朔藩镇的文化种族问题推至牛李党之间文化种族差异问题。

首先在这里明确陈先生的文化与种族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种族(胡汉)之区分在于文化。陈先生称“然则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爽很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可见他区分中国隋唐时的种族和文化大致为两共,一类为汉种(华夏),一类为胡种(“胡”本来只指北方的一个种族,在这里扩展至不同于华夏的所有种族);一为华夏文化,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称汉人(民族),他们多地处中原,在文化上相对先进;一为胡夷文化,保持这种文化的人称胡人(胡民族),他们多居住边疆,在文化上相对落后。这里所说的汉种人并不一定就是汉人,胡种人并不一定就是胡人,种族并不重要,文化才是区分两类人的标准,只要是被汉文化所化之人,不管是胡种抑或是汉种都被视为汉人(汉民族)。同样胡人胡民族的划分也是这样的。

我们弄清了基本的种族与文化概念之后,我们来讲河朔之地的文化种族问题及推至牛李党问题。陈寅悟先生是第一位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河朔三镇问题的学者。他多次指出河朔三镇与中央政府之关系,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他在谈到河朔藩镇诸将“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族,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之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他又指出“唐代中国疆土之内,自安史乱后,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以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他认为“河北社会全是胡化,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并论及河朔胡化的表现“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长于骑射”等及河朔胡化的原因“恐不于民族迁移一事求之不得也”,并进一步详细论述了与河朔胡化

相关的几次民族迁徙他又进一步指出青齐等地的胡化及原因,如“淄青一镇亦与河朔同风,

遂为唐代中央政府之矩患。推求其故,实由其统治者本从河朔胡化集团中分出者也。”陈先生以“文化”把唐代后期社会分为长安汉化集团和河北等藩镇胡化集团。又以文化为标准,对长安集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如以汉化程度之高低分为内廷阉寺与外廷士大夫集团以“文学”与“经学”科举与门第分为新进士与旧士族,进一步发展为牛党、李党之争,牛李党争之中又夹杂着内廷阉寺党派的竞争。总之,陈先生所说的集团、党派、阶级,都是以文化作为区分标准的,这些都是陈先生种族与文化观的体现。

这里陈先生集中的说了河朔藩镇的种族文化问题,他认为河朔之地已经孤立于其他长安中央政府及其他汉化区域,完全被胡化,具体来说就是成为胡人集聚区(包括被胡化的汉人),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是具有独立性的,脱离中央的实际控制。社会风俗也渐与其他地区不同,甚至完全割裂。这么说来,河朔之地也就成为了胡文化代表区域,而河朔之地的胡化背景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时期,以及北齐之地的胡化,胡风盛行,所以此地胡化问题由来已久。社会氛围一下是难以改变的,当然这个地区也增加了中央王朝的统治成本,成为中央王朝统治的祸患。

不过陈先生这里所说的河朔地区的种族文化问题,即河朔的胡化可能是存在问题的,有学者提出河朔地区的胡文化氛围没有那么重,范围也没有那么广泛。具体来说,河朔三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在政治上,河朔三镇的地方政权组织及设官制度,也同样是按照唐

王朝统一规定建制其军事、政治、经济上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烙印。仅凭某些藩镇个人的民族出身、作战技能来断定河朔三镇沦为胡化地区,就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河朔三镇反抗唐中央,内部军将争夺统治权利,抗击北方各族,都是以唐朝地方政权治者面目出现的。尽管陈先生的河朔胡化说可能在某些具体说法上存在问题,但是他在研究唐代后期历史中,以“种族”、“文化”为突破点,发现了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并以此为线索形成对整个唐代历史认识得通解通识,给后人的启迪和深思却是无限的。所以文化种族这个观点去看当时的阶级、党派之争是很有启发性的,河朔藩镇问题和牛李党争都是可以用此观点来解释的。

浅谈唐帝国的财政南方化及唐帝国的国运盛衰。

陈寅恪先生在《略论稿》中财政一章便提到了财政的南方化,并且详细的论述了从南北朝至隋唐的南北方经济的差异,北朝经常遭受战乱,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南方社会则较为稳定,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南方经济最后超过北方。因此中央财政的南方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陈先生还阐明当时隋唐时代长安承关中本位政策为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其发展的尴尬是关中的经济状况和物资实力根本承受不起皇室的花销,并且长安的为内陆地区,交通不便,所以物资运输方面还不及东都洛阳。那么这样一个现实状况,唐王朝不得不倚重南方的经济物资。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财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财政区的缩小及其南方化,这是北方藩镇化的直接后果。北方河南河北藩镇化,中央政府的财政区急剧萎缩,不得依靠南方地区的税收来保证帝国的运行,而这样对于南方地区赋予巨大经济负担,又加之南方的藩镇化及地方起

义的兴起,唐帝国的经济命脉也被破坏,唐帝国的国运也走向衰竭。就具体的史实来看,唐肃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当其盛时,蔡附齐连,内裂河南地,为合纵以抗天子。”从河北到河南的藩镇化,使北方的大部脱离了中央财政,“国命”悬寄于东南,在这一过程中,漕事日繁,转运使的地位尤显突出。永泰二年,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转运、度支二使,“东都畿内、河南、淮南、江东西、湖南、荆南、山南东道,以转运使刘晏领之; 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以京兆尹、判度支第五琦领之。及琦贬,以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与晏分治”。此时“二使”分理之地,尚能看到唐代宗时中央财政的“天下”,但财政地图的东重西轻这种格局愈益明显,“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至唐宪宗时,李吉甫《元和国计簿》里的“国计”的地域,中央财政的“天下”已复存在,其中所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财政地图和财税特点: 一是财政区的缩小。当时,全国共有 48 个方镇,有 15 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仅有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8 道,8道皆在江淮,故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称;二是政强度加大。元和时期为财政区的8 道,合49 州144 万户,赋役户是天宝时的四分之一,而天下兵戎依县官供给的有 83 万余人。兵马比天宝时增加了三分之一,大概相当于每两户承担一兵的义务。其实,江淮赋役的负担,早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就已很繁重,“江、淮而南,赋敛不息”。安史之乱时,江淮财富给予朝廷重要的支持,“清河……有江淮租布备北军,号‘天下北库’,计其积,足以三平原之有……”此后,江淮作为比较稳定的财政区,赋役十分沉重。

天宝以后财政区的南方化决定了财政内容和财政结构的南方化。天宝以后唐江淮财政区的状况表明,财政区在南方化的同时,财政区的财政对象也随之减少,前者体现了行政区划的藩镇化趋势,后者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严重的土地兼并,征税的对象数量在减少,是百姓身份的蜕变,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唐初以来的财政制度。中央唐天宝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财政措施,从财政区、财政内容和财政结构上看,体现了明显的南方化,这对江淮经济秩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天宝以后唐财政区的缩小及其南方化,江淮经济有关乎“国命”之称。而“财利之说兴”和“聚敛之臣进”分别作为此后财政和政治的反映,加剧了江淮经济秩序的破坏,其主要表现就是农工商失序、失业“人不堪命”,促使百姓身份的蜕变,酿成了一系列的起义,并推动其他地区起义在江淮的发展。其结果,不断地改变江淮与唐中央的关系,使江淮藩镇化。地方上藩镇化的趋势,使中央财政职能调整为以军需为主化。在这一过程中,“国命”所系的江淮农工商失序、失业,经济秩序遭到严重,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剧地方的离心倾向。该地区的经济秩序的破坏,则是破坏了唐王朝的经济支柱,这也就是在未破坏其经济命脉之时,唐王朝还能平叛藩镇,对外族作战还能保证胜利,李唐还能维持整个的存在。但是随着江淮财政区的崩溃,黄巢起义在江淮地区,此地的不保亦唐帝国的覆灭。

社会最鼎盛时期过去之后,社会的中层阶级开始做大力量,社会权力由上至下,金钱财富由下至上,都开始向中层阶级集中。在中国古代表现为皇帝朝堂上,皇上不能治下,皇权逐步被中层阶级架空,民间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士大夫阶层(藩镇士族)在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又无需缴税国家,中央政府财政财税的负担最终只能由生活状况愈发困难的社会平民来承担,这最终一定会导致王朝帝国的社会经济走向崩溃,国家体系无可逆转地会走向大崩溃,扭曲的社会结构在王朝帝国的大崩溃中将会被打破,历史就开始进入下一个朝代循环周期。而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状况就是如此,中国古代从此逐渐走向了财政帝国的道路。

链接书目:《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补论》

《说“关中本位政策”》

《论陈寅格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

《新唐书·食货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院:中原工学院 班级:RB软工移151 学号:201560140 姓名:袁若飞 2017年4月2日 摘要: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由于本人以前从未涉及过《社会契约论》有关的内容,所以此次读书中,特意在图书馆借了两本相关的书籍,一本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契约论》全译彩图版进行入门学习,这本书图文并茂,不仅提高我对社会契约论的学习兴趣,而且一幅幅彩图加深我对当时那段历史的了解和记忆;第二本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卢梭与<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纯文字版的,里面观点的阐述比彩图版的更加详细,可以加深我对社会契约论相关理论点的理解。下面的内容我是围绕彩图版的进行展开。 一、《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 彩图版的《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确立了政治体的概念,意即主权在人民;第二卷探讨立法和公意的问题,解释主权的理论,立法者和人民建制的理论;第三卷探讨政府形式的问题;第四卷探讨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指出国家的内聚力以公意的表达、公意和政府的平衡、公意的整体建立为前提条件。而每一卷都分成不同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讲解,虽然没有读到卢梭的原著,但是通过读译本的了解,我发现这是一部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卢梭信奉的启蒙思想的哲学起点就是人被假定为天生自由的,但人类社会的现实是,人们生活在国家这一特别的社会组织中,人们服从着国家的权力、听从着政府的管理,所以,现实中的人是不自由的,是处处受到约束、束缚的。而我认为卢梭要探讨的真理源出于此:人为什么要接受国家的约束?或者,反过来说,国家凭什么可以约束个人?国家的权力及其行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正当的?而他书中的中心论点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些问题:即人生而自由与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主权和立法权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我认为卢梭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分不开的,18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之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渐渐兴起,他们试图在旧的社会体制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权利的社会形态。于是,1762年《社会契约论》应运而生,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它成为18世纪法国和美国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376167210.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1002 国政经外 走向自由的基石——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 201055030 王缇萦 2011/4/30

走向自由的基石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关键词:社会契约自然状态人身自由公民社会公民自由 文章摘要:《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宝库中的得要经典之一,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君权神授”理论、争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在政治上与法律上获得正当化的基础,同时亦为资产阶级国家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并发达的先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形成以前的人们所拥有的人身自由和社会形成后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而拥有的公民自由,并指出公民自由由于有公民社会制度保障以及其自身的理性和道德性而优于人生自由。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自由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未能真正为人们找到谋求政治权利和公益的正确出路。 一.重要内容 1. 人民主权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人民主权学说。卢梭认为,主权并非自然产物,而是源自于人们自愿缔结的、使人们结合为一个共同体的 契约;主权的本质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主权具有限制性和合理性。所谓限制性指的是主权只能涉及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主权,其所干涉的内容和个人自由存在着分界;而主权的合理性有三条原 则:主权来自于社会公约的约定授权;主权者服从对社会公约的约定义务;义 务约束平等以致公正。

主权的主体是主权者——集体行动的所有公民。主权者的意志称为公意,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形成途径是投票。。主权者不能是政府,不能是议会,更不能是君主或其他任何国家机构。主权的本质是公意,意志是无法转让的,所以主权不可转让,其仅属于人民。同时,意志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只有政府的执行权才是可以分割的。 人民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立法权。执行权是由立法权派生的权力,对立法权具有从属性。人民不宜直接行使执行权,但必须直接行使立法权。主权的行使方式是人民集会。人民只能以集会的方式成为实在的主权者,并且也只能在集会中行使主权——立法权,阻止人民集会就是阻止或篡夺人民主权。保障人民主权的关键点就是保障人民定期集会。 至此,人类民主政治理论至于成熟。 2. 人民直接立法 自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由除了为利益而转让外是不可放弃的。这就与要人们接受国家的约束并放弃之前的自由存在矛盾。能够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是让人民自己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的约束。当人们受到约束的规则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人们就是自由的。 国家建立之后,有可能从整体上剥夺人民自由、把人民变成奴隶的就是政府,尤其是专制君主形式的政府。政府作用只能被严格限定为执行法律,相应地,授予其执行法律权。人民保有并直接行使立法权。卢梭认为,当议员或代表代替人们集会的时候,就是人民丧失主权与自由的时候,因此其强烈反对代议立法,积极倡导人民直接立法。 法律的实质是人民的普遍意志,而主权的实质也是人民的公意。小国因时空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付诸实践,实际上是制定法律规则的正义追求与法律供给的效率的矛盾。人们长期得不到立法供给、长期享受不到这种“正义”的法律利益,以致人们实际上仍然是在没有法律的不正义中生活,这种立法方式所追求的正义法律就没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导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下面是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一: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度曾让我思索。《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名著由意大利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顾名思义,《爱的教育》,爱,便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那最平实的字里行间,作者融入了种种人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 《爱的教育》是我人生当中接触的第一部名著,所以,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最深,给予我的启发最多。 我在小学时就曾读过《爱的教育》,但是由于当时年纪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并不能完全领悟书中所写的种种,以及书籍以外更高一层的真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现在再翻阅《爱的教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打动我的心,震撼我的灵魂,使人从中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又或者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爱的教育》当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里面的少年爱国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把他卖给了戏法班子;在戏法班子里,他挨打受骂,忍饥挨饿,饱受虐待。后来终于在一次国外演出中逃了出来,并寻得意大利领事馆领事的帮助,坐上了回家的轮船。在轮船上,有三位乘客在得知他的悲惨遭遇之后,给了他少许金钱,其他乘客也纷纷给了他若干的钱。正当这位少年欣喜地坐在床上盘算着怎样利用这些钱的时候,他却听见那三位给自己钱的乘客正在和其他乘客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丢还给了他们,并且愤怒地说到:“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人的东西。”那一瞬间,我对这位少年爱国者肃然起敬!即使知道会一无所有,也要坚决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荣誉,这样的人与之相比,显得何其渺小。少年爱国者的言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尊严和民族荣光都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生命当中永不磨灭的年轮。我由此而想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像是一个益友,更像是一位良师。它所教会你的,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所使你开阔的,绝不仅仅只是视野。以前,对于人生和未来,我从不会去做过多的设想;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也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