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苯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苯主要是从石油分馏中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六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2.苯的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险,以下说法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由于苯有毒,所有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都要做相关防护措施 3.下列实验中,不能获得成功的是( ) A.用水检验苯和溴苯 B.苯、浓硫酸、浓硝酸共热制硝基苯 C.用溴水除去混在苯中的己烯 D.苯、液溴、溴化铁混合制溴苯 4.下列物质是苯的同系物的是( )

5.已知:CH4+Br2 CH3Br+HBr;将甲苯与液溴混合,加入铁粉,其反应产物可能有( )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④⑤⑥⑦ C.只有①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 6.对于苯乙烯( )有下列叙述:①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可溶于水;④可溶于苯中;⑤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⑥所有的原子可能共平面。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全部正确7.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溴和CCl4 B.苯和溴苯 C.硝基苯和水 D.汽油和苯 8.下列物质中,既能因发生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①SO2

②CH3CH2CH===CH2 ③ ④CH3CH3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9.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0~60 ℃反应生成硝基苯 B.苯乙烯( )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 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甲苯(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

10.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苯与溴反应制取溴苯 B.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 C.

乙烯与溴生成1,2-二溴乙烷 D.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反应制取氯仿

11.某化学课外小组查阅资料知:苯和液溴在有溴化铁(FeBr3)存在

的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此反应为放热反应。他们设计了下图装置制取溴苯。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慢慢滴入反应器A中。如图是制取溴苯的装置。试回答: (1)装置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

置C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是吸收瓶,内盛CCl4液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如果没有

B装置而将A、C直接相连,你认为是否妥当?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后将A试

管中的液体倒在装有冷水的烧杯中,烧杯______________(填“上”

或“下”)层为溴苯,这说明溴苯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12.中学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溴苯。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烧瓶a中装的试剂是苯、溴和铁屑。导管b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导气,二是兼起________的作用。 (2)反应过程中在导管c的下口附近可以观察到白雾出现,这是由于反应生成的________遇水蒸气而形成的。 (3)反应完毕后,向锥形瓶d中滴入AgNO3溶液,有________

生成。 (4)反应完毕后,将烧瓶a中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可以观察到烧杯底部有________色不溶于水的液体。这是溶解了

________的粗溴苯。 (5)写出烧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液态烃的分子式为CmHn,相对分子质量为H2的39倍。它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能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而使其褪色。在催化剂存在时,7.8 g 该烃能与0.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饱和烃CmHp。则: (1)m、n、p的值分

别是m=________,n=________,p=________。 (2)CmH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3)CmHn能和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酸反应,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有机产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C 【解析】

石油分馏不能得到芳香烃,对石油产品的催化重整可以得到芳香烃,

A项错误;本分子中含有大π键,不含碳碳双键,苯不属于烯烃,B 项错误;苯不能使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项错误。 2.A 【解析】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易燃,有毒。 3.C 【解析】苯和溴苯均不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小在上层,溴苯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可以检验;在浓H2SO4催化作用下,苯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溴与己烯加成后生成的产物仍能溶在苯中,不能用溴水除去苯中的己烯;苯和液溴在溴化铁催化下能反应生成溴苯。 4.D 【解析】略 5.B 【解析】在铁与溴生成的FeBr3的催化作用下,甲苯与溴只能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6.C 【解析】苯乙烯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故应具有苯和乙烯的性质,如碳碳双键既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又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苯能发生硝化反应;苯乙烯属于烃类,而烃都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中;从分子结构看,苯乙烯是苯、乙烯两个平面结构的组合,这两个平面有可能重合,故正确答案为C。 7.C 【解析】A、B、D项的物质可以互溶,不会分层,不可用分液漏斗分离。 8.D 【解析】SO2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剂Br2及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

CH3―CH2―CH===CH2中有双键,遇Br2能发生加成反应,遇酸性KMnO4溶液能被氧化,从而使溴水及酸性KMnO4溶液褪色;苯结构稳定,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但可萃取溴水中的Br2,使溴水褪色,此过程属物理变化过程;CH3CH3既不能使溴水褪色,也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9.D 【解析】A项正确,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液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物是硝基苯; B项正确,苯乙烯( )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二者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C项正确,乙烯(CH2===CH2)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Br2中的Br―Br键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在两个价键不饱和的碳原子上,生成1,2二溴乙烷(Br―CH2―CH2―Br); D项错误,光照是烷烃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且取代的是烷烃或烷烃基中的氢原子,故甲苯( )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的是―CH3上的氢而非苯环上的氢。 10.C 【解析】苯和溴单质、苯和硝酸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烯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C项不属于取代反应。 11.(1)2Fe+3Br2===2FeBr3,+HBr (2)

导管口有白雾,试管内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有HBr生成 (3)液体变橙色反应放热,A中溴蒸气逸出,溶于CCl4中否逸出的溴蒸气也能与AgNO3溶液反应 (4)下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解析】本题考查苯的溴代反应,其中A为发生装置,但由于反应放热,溴、苯以及产生的HBr均易挥发,故加B作为吸收瓶,吸收挥发出的溴和苯。HBr 蒸气进入C中,证明发生了取代反应。 12.(1)冷凝回流 (2)HBr (3)淡黄色沉淀(或AgBr沉淀) (4)褐溴

【解析】(1)导管b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导气,二是冷凝回流(或冷凝管、冷凝器)。 (2)有白雾出现,是因为反应生成的HBr遇水蒸气而形成的小液滴。 (3)向锥形瓶d中滴加AgNO3溶液,会有浅黄色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Ag++Br-===AgBr↓。 (4)烧杯底部有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这是因为溴苯中溶解了少量溴。纯溴苯为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 13.(1)6 6 12 (2)

【解析】解答本题可先由CmHn相对分子质量是H2的39倍,求出其相对分子质量,再由与H2加成推出不饱和键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CmHn的分子式,然后结合苯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得出答案。由题意知CmH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2=78,所以可推知1 mol CmHn 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习惯方法应推知其分子中有3个双键,但它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而使其褪色,根据所学知识,推测符合其情况的只有苯环的结构,从而推出CmHn的分子式为C6H6,C6H6能与3 mol H2加成生成C6H12,也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7.2 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 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1、下列关于乙烯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乙烯的结构简式为22CH CH = C.乙烯分子中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20° D.碳碳双键是乙烯的官能团 2、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是( ) ①合成氨;②塑料;③合成盐酸;④合成橡胶;⑤合成尿素;⑥合成纤维;⑦合成洗漆剂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3、如图是某种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图中的“棍”代表单键或双键,不同大小的“球”代表不同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对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可能的化学式为23C HCl B.该有机物可以由乙烯和氯化氢通过加成反应得到 C.该有机物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在一个平面上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碳碳双键 4、下列关于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碳原子成键情况的不同,可将烃分为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B.根据碳骨架的不同,可将烃分为链烃和环状烃 C.烯烃、炔烃和芳香烃都属于不饱和烃 D.烷烃的通式为n 2n C H 5、下列关于乙烯(22CH =CH )和环丙烷( )比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者都为不饱和烃 B.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二者互为同系物 D.二者碳、氢元素的质量比相同 6、将乙烯分别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褪色且原理相同 B.二者都能证明乙烯中有碳碳双键 C.二者都可用于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D.二者都可用于鉴别乙烷和乙烯 7、PVC是聚氯乙烯的英文缩写,为保证PVC塑料制品的性能,通常需要加入多种有机助剂。下列选项中的事实均能支持“PVC保鲜膜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假设的是() ①PVC塑料属于高分子材料②使用的有机助剂有毒 ③含氯的化合物不一定有毒④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有害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下列各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①CH2=CH2+H-OH CH3CH2OH ②H2+Cl22HCl ③CH3-CH2-OH ④CH3-CH3+2Cl2CH2Cl-CH2Cl+2HCl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烷烃单烯烃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后的产物,则R可 能的结构有()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10、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反应,所属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A.光照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颜色变浅;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乙烷在氧气中燃烧;乙烯在空气中燃烧 C.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烯能使酸性 KMnO溶液褪色 4 D.用乙烯与氯化氢制取氯乙烷;用乙烷与氯气反应制取氯乙烷 11、下列有关 CH=CH-CH=CH-CH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3 A.5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B.5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C.5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不能判断是否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或同一条直线上 12、下列关于乙烯、乙烷、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烯、苯属于不饱和烃,乙烷属于饱和烃

甲烷乙烯苯知识点总结

专题复习16--甲烷乙烯苯知识点总结 核心知识图 1.烃的分类、通式和主要化学性质 氧化:燃烧 饱和烃:烷烃C n H2n+2(n≥1) 甲烷取代结构:链状、碳碳单键裂解 链烃氧化:燃烧、使KMnO4(H+)褪色 (脂肪烃) 烯烃C n H2n(n≥2) 乙烯加成:H2、X2、HX 、H2O等 结构:链状、碳碳双键加聚 氧化:燃烧、使KMnO4(H+)褪色 炔烃C n H2n-2(n≥2) 乙炔加成 不饱和烃结构:链状、碳碳叁键加聚 氧化:燃烧、使KMnO4(H+)褪色 烃二烯烃C n H2n-2 (n≥3) 1,3—丁二烯加成:1,2加成、1,4加成 结构:链状、两个碳碳双键加聚 饱和环烃:环烷烃C n H2n (n≥3) 结构:环状、碳碳单键氧化:燃烧、不能使KMnO4(H+)褪色,不能因反应使反应使溴水褪色 苯加成 环烃取代:卤代、硝化、磺化 苯及其同系物C n H2n-6 (n≥6) 结构:环状、大 键 不饱和环烃:芳香烃氧化:燃烧、使KMnO4(H+)褪色 稠环芳烃:萘、蒽甲苯取代 加成 甲烷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较稳定,与强酸、强碱、KMnO4等均不反应。 (1)氧化反应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被其他 所替代的反应。 ②甲烷与Cl2反应 乙烯烯烃知识点总结 一、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CH2〓 CH2 乙烯分子的结构: 键角约120°,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属平面四边形分子。 二、乙烯的制法 工业上所用的大量乙烯主要是从石油炼制厂和石油化工厂所生产的气体中分离出来的。

实验室制备原理及装置 三、乙烯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 CH 2=CH 2+3O 2??→?点燃 2CO 2+2H 2O (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b.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红棕色褪去) 乙烯除了与溴之外还可以与H 2O 、H 2、卤化氢、Cl 2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如工业制酒精的原理就是利用乙烯与H 2O 的加成反应而生成乙醇. 3)聚合反应 n CH 2==CH 2???→?催化剂[— CH 2—CH 2 ]— n ( 聚乙烯) 其中 CH 2=CH 2 为单体 —CH 2—CH 2— 为链节 n 为聚合度 四、乙烯的用途 作植物生长的调节剂,还可以作催熟剂;可用于制酒精、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 五、烯烃 1.烯烃的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链烃 2.烯烃的通式:C n H 2n (n ≥2) 最简式:CH 2 可见,烯烃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别为85.7%和14.3%,恒定不变 环烷烃的通式与烯烃的通式相同,故通式为C n H 2n 的烃不一定是烯烃,如右图中其分子符合C n H 2n ,但不是烯烃而是环烷烃。 (环丁烷) 一般,我们所说的烯烃都是指分子中只含一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所以也叫单烯烃,也还有二烯烃:CH 2=CH - CH=CH 2 苯及其同系物知识点 苯 分子结构 分子式:C 6H 6 最简式:CH 结构式: 结构简式:或 比例模型: 球棍模型: 空间构型: 1、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所有原子共平面 2、键角都是120°。 3、不存在单双键交替排列,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最新必修二苯的练习题

精品文档 1. 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 是因为发生了 ()是否是化学变化? A. 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 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苯的分子式为C 6 H 6,它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属于饱和烃 B. 从苯的凯库勒式看,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属于不饱和烃 C. 在催化剂作用下,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D. 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6个碳原子之间的价键完全相同 3. 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 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B.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4. 苯和乙烯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都可以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B.都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 .乙烯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5. 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合物是( A.溴和CCI 4 B.苯和溴苯 6.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用溴水区别开来的是: A . C 2 H 4和C 2 H 6 B .乙烯和苯 7. 欲除去溴苯中混有的液溴,最合适的方法是( ) A.过滤 B.加足量NaOH 溶液,振荡,分液 C.蒸馏 D.加苯并在FeBz 催化下将液溴反应完全 8.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 2发生加成 反应的是:( ) ① CH 3-CH 3 ② CH 2 =CH 2 ③ CH 3-CH 2-CI ④苯分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 将苯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换成一个氮原子, 得到一种类似苯环结构的稳定有机物, 相对分 子质量为( ) A . 78 B . 79 C . 80 D . 81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苯不溶于水且比水轻 B.苯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作香料 C.用冷水冷却苯,可凝结成无色晶体 D.苯属于一种烃 13.浓溴水中加入苯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的原因是( ) A.加成反应 B.溶解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15.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 ) C.硝基苯和水 D.汽油和苯 ( ) C . SO 2和 SO 3 D .乙烯和丙烯 9.苯的二溴代物有三种,则苯的四溴代物有( )种。 10.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 C.3 D.4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

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点燃 点燃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甲烷、乙烯、苯练习题.doc

化学必修二甲烷、乙烯、苯练习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起反应 B.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 C.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 2、CHCl 3还是 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D.甲烷的四种取代物都难溶于水 2.有关乙烯的下列叙述:①乙烯溶于水后可得乙醇②乙烯能发生加聚反应③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④乙烯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其中正确的 是() A .只有②B.①和③ C.②和③D.②③④ 3.下列事实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 .CH3Cl 只代表一种物质B.CH2Cl 2只代表一种物质 C. CHCl 3只代表一种物质D. CCl4只代表一种物质 4.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四种气态烃各 1 mol ,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A . CH4B. C3 H8C.C4H10D. C2H6 5.下列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错误的是() A.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B.干冰和冰为同一种物质 C.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12C 和14C 互为同位素 6.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4――→ C+ 2H B. 2HI+Cl 2===2HCl+I 2 点燃 C. CH4+ 2O――→CO2+2H2O 光 D. C2 H6+Cl 2――→C2H5 Cl +HCl 8.下列物质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A .CH3CH3B.CH3CHCl 2 C.CH3CH2OH D.CH3CH2Br 9.由乙烯的结构和性质推测丙烯(CH2 ===CH— CH 3)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C.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与 HCl 在一定条件下能加成并只得到一种产物 10.石油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 A.将石油按沸点范围不同加以分离得到不同的石油产品 B.将石油按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加以分离 C.得到碳原子数较多的烃类 D.将石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分开 11.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 2.24 L 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 4.48 L 二氧化碳 (气体已折算成标准状况 )和 3.6 g 水。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 .CH4和 C3H8B.CH4和 C3H4C.C2H4和 C3H4D.C2H4和 C2H6 12.下列各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较纯净的1,2-二氯乙烷的是() A .乙烷与氯气光照反应B.乙烯与氯化氢气体混合 C.乙烯与氯气加成D.乙烯通入浓盐酸 7.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13.下列有机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是()

高中必修二《苯》教学设计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苯 一、教材分析 苯的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中,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础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使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性质。在必修二的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共价键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上一节和乙烯的学习中对组成有机物的基本结构骨架——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等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节所学的难点——苯的结构——的学习有所帮助。本节知识的作用在于对将来在选修五中学习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做好铺垫,以及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掌握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画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了解有机物的基本骨架是由碳碳单键、碳碳双键(重键)等组成,初步了解等效H原子的辨别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但对苯的结构不了解,在学习苯的结构时可能会产生疑惑和困扰,是本节课所重点突破的难点。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涂料、消毒剂、染料等用品中了解到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物,在化工生产中也能知道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苯具有一般有机物的燃烧通性,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习,对有机物的结构认识较为浅显,但已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对比能力,通过与烯烃的比较得出苯的有些化学性质,如氧化、取代、加成反应等但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研究思想并不太了解,在学习苯的性质与烯烃有所不同时也会产生困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讲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 2.掌握苯的典型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实验事实逐步推断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掌握总结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精神,养成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014届高一化学必修二每日一练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 乙烯和苯 1

高一化学每日一练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乙烯和苯 1 班级姓名 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标志的是()A.乙烯的产量B.甲烷的产量C.乙醇的产量D.苯的产量 2.下列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使Br2水褪色的是()A.甲烷B.乙烯C.四氯化碳D.正戊烷 3.下列关于烷烃和烯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但通式不同 B.均能与氯气发生反应 C.烯烃分子中的碳原子数≥2,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数≥1 D.含碳原子数相同的烯烃和烷烃互为同分异构体 4.乙烯能与某些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下列物质: ①氯气②溴化氢③水④氢气。其中能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只有①②④B.只有④ C.只有①④D.①②③④ 5、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A.NH3 B.C2H6(乙烷) C.甲烷D.乙烯 6、将乙烷和乙烯鉴别出来的试剂是()A.溴水B.高锰酸钾溶液C.酒精D.水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坏乙烯分子里的C==C双键所需要的键能是破坏乙烷分子里C—C单键能量的两倍B.乙烯分子里碳、氢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而甲烷分子里的碳、氢原子不处在同一平面上 C.乙烯和甲烷都能在空气中燃烧而被氧气氧化,具有强还原性,所以它们也能被强氧化剂高锰酸钾氧化 D.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甲烷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8、下列反应的生成物为纯净物的是() A.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的反应B.乙烯燃烧 C.酒精燃烧D.乙烯和氯化氢加成 9、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丙烷和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的反应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生成1,2-二溴乙烷的反应

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方程式总汇

必修2化学方程式总汇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 与O 2反应(点燃) 4Li + O 22Li 2O Na 与O 2反应(点燃) 2Na + O 2Na 2O 2 Na 与H 2O 反应: 2Na + 2H 2O = 2NaOH+H 2↑ 2、卤素单质F 2 、Cl 2 、Br 2 、I 2与氢气反应 F 2 + H 2 = 2HF 、Cl 2 + H 2 = 2HCl 、Br 2 + H 2 = 2HBr 、I 2 + H 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Cl 2可以从溴化物(或碘化物)中置换出Br 2(或I 2): ① Cl 2 + 2NaBr = Br 2 + 2NaCl ② Cl 2 + 2KI = I 2 + 2K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 2可以从碘化物中置换出I 2:Br 2 + 2KI = I 2 + 2KBr 4、Mg 与H 2O 反应: Mg + 2H 2O = Mg(OH)2↓ + H 2↑ 5、Na 与Cl 2、反应(点燃):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Ba(OH)2·8H 2O+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典型的原电池(Zn-Cu 原电池) 典型的原电池(Zn-Cu 原电池) 负极(锌): 负极(锌): Zn - 2e -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 正极(铜): 2H + + 2e - = H 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 Zn + 2H + = Zn 2+ + H 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CH 4 + 2O 2??→ ?点燃 CO 2 + 2H 2O (2)取代反应(与Cl 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 C 2H 4 + 3O 2 ??→ ?点燃 2CO 2+2H 2O (2) 加成反应(与Br 2的反应): CH 2=CH 2 + Br 2 → CH 2BrCH 2Br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① CH 2=CH 2 + H 2 CH 3CH 3 ② CH 2=CH 2 + HCl CH 3CH 2Cl (一氯乙烷) ③ 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 (乙醇) (4)聚合反应: (乙烯制聚乙烯) 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 2的反应):2C 6H 6+15O 2 ??→ ?点燃 12CO 2+6H 2O (2)取代反应 ① 与Br 2+ Br 2 ??→?3FeBr + HBr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清单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1-4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 污染)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 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 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 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2021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乙烯和苯

2021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乙烯和苯 1.某烃A是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A 还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①②③属于同种反应类型。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 , B , C , D 。 (2)写出②、⑤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②,反应类型。 ⑤,反应类型。2.有机物: (1)该物质苯环上一氯代物有种。 (2)1 mol该物质与溴水混合,发生加成反应,消耗Br 2 的物质的量最多为_ _ __mol。 (3)1 mol该物质与H 2发生加成反应,最多需H 2 __ __ mol。 (4)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此物质可发生加成、取代、加聚、氧化等反应 B.和甲苯属于同系物 C.使溴水褪色的原理与乙烯相同 D.能使酸性KMnO 4 溶液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3.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用乙醇和浓硫酸为原料制

取乙烯(CH 3CH 2 OH――→ 浓硫酸 170 ℃CH2CH2↑+H2O),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 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推测在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具有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与溴水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其理由是。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 (2)乙同学推测在制得的乙烯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为此,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 Ⅰ、Ⅱ、Ⅲ装置中可盛放的试剂是 Ⅰ_ 、Ⅱ、Ⅲ (填字母)。 A.品红溶液B.NaOH溶液C.溴水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3)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 液的酸性,理由 是。4.下列关于乙烯和乙烷比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 2CH 2 ,乙烷的结构简式为CH 3 CH 3 B.乙烯无同分异构体,乙烷也无同分异构体 C.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乙烷分子中含有碳碳单键,双键不如单键稳定,导致乙烯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十三) 苯含答案

课下能力提升(十三) 苯 一、选择题 1.苯的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险,以下说法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由于苯有毒,所有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都要做相关防护措施 2.(2016·北京东城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的分子式为C6H6,它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属于饱和烃 B.从苯的凯库勒式()看,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应属于烯烃 C.在催化剂作用下,苯与液溴反应生成溴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D.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碳原子之间的价键完全相同 3.下列实验中,能获得成功的是( ) A.用水检验苯和溴苯 B.苯、浓硝酸共热制硝基苯 C.用溴水除去混在苯中的己烯 D.苯、溴水、溴化铁混合制溴苯 4.[双选]下列物质中,既能因发生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SO2B.CH3CH2CH CH2 C. D.CH3CH3 5.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有( ) A.乙烷B.甲苯C.丙烯D.四氯乙烯 6.(2016·宁波高一检测)下列区分苯和己烯的实验方法和判断正确的是( ) A.分别点燃,无浓烟生成的是苯 B.分别加入溴水振荡,静置后分层,下层橙黄色消失的是己烯 C.分别加入溴的CCl4溶液振荡,静置后分层,上下两层均为无色的是己烯 D.分别加入酸性KNnO4溶液,紫色消失的是己烯 7.(2016·南京高一检测)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光照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 C.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物生成;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高中化学《乙烯》教案

“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设计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乙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重要性质和重要用途。 2.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1. 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享受到化学世界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如果说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就是工业的血液。我们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取两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煤中我们可以得到苯,从石油中我们可以得到乙烯,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议席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设问:石油中能否得到乙烯? [科学探究] 石蜡高温裂化 提问:烷烃如甲烷遇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会褪色吗?利用课本P61装置图进行实验时,石蜡油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试管中,溶液不褪色,能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是甲烷吗?如褪色,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不是甲烷吗?是否含有甲烷等烷烃呢?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是否需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石蜡油分解的气体燃烧时现象与甲烷等烷烃燃烧的现象是否相同? [投影] 实验现象: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而带有黑烟 讲解:我们以前学了饱和烷烃的性质,知道它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高一化学上苯同步训练(有答案和解释) 苯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苯主要是从石油分馏中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六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2.苯的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险,以下说法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由于大量苯溶入水中,渗入土壤,会对周边农田、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B.由于苯是一种易挥发、易燃的物质,周围地区如果有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 C.可以采取抽吸水渠中上层液体的办法,达到部分清除泄漏物的目的 D.由于苯有毒,所有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都要做相关防护措施 3.下列实验中,不能获得成功的是( ) A.用水检验苯和溴苯 B.苯、浓硫酸、浓硝酸共热制硝基苯 C.用溴水除去混在苯中的己烯 D.苯、液溴、溴化铁混合制溴苯 4.下列物质是苯的同系物的是( ) 5.已知:CH4+Br2 CH3Br+HBr;将甲苯与液溴混合,加入铁粉,其反应产物可能有( )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④⑤⑥⑦ C.只有①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 6.对于苯乙烯( )有下列叙述:①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可溶于水;④可溶于苯中;⑤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⑥所有的原子可能共平面。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全部正确7.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溴和CCl4 B.苯和溴苯 C.硝基苯和水 D.汽油和苯 8.下列物质中,既能因发生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①SO2 ②CH3CH2CH===CH2 ③ ④CH3CH3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9.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0~60 ℃反应生成硝基苯 B.苯乙烯( )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 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甲苯(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 10.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苯与溴反应制取溴苯 B.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