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话说大理

【摘要】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关键字】大理白族建筑艺术

去年暑假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了云南旅游,在大理,我们接触到了白族人,也看了大理古城,那里白族人的习俗以及大理白族的居住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1、古风古韵的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面临洱海,背靠苍山。它修筑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后,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文献记载,它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时至今日,大理古城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的民居在这里比比皆是。他们的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的门楼照壁工艺精致,清新典雅。

夕阳渐渐从头顶滑落,金色的光线缓缓划过街道两旁被青瓦相联的民居、商店、作坊。贯穿全城的涓涓溪流默默流淌,垂杨依依山,茶朵朵装点着条条大街小巷。是谁,用诗情画意的笔调,浓墨淡彩的线条,浅浅勾勒出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中国水墨画。

1、古朴典雅的周城白族民居

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约有近9000人口,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村内有古戏台,还有本主庙、文昌宫等古建筑。现已被辟为白族民俗旅游村。在这里可参观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制作,并可领略白族婚礼,还可品尝白族风味食品,选购白族民间工艺品。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巷道纵横,密如蛛网,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有致;苍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顺着鹅卵石砌的墙角旁七拐八弯的巷道淙淙流淌,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的白墙青瓦楼房,整齐、庄重、轩昂、精致、大方。它们都是白族传统的石墙土木结构建筑,精雕细刻,千姿百态,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拒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四合院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青砖碧瓦,丹青翰墨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白族民居都是独立的封闭式建筑,一家一院,由大门、照壁、正房、厢房组成,其组合形式有“一坊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所谓“坊”,指的是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三坊一照壁”即是由一幢三间两层楼的主房两侧各配一座厢房,以及主房对面的一堵墙壁共同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房屋与照壁围出的院心即称为“天井”。主房比两边厢房高,在主房和两边厢房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楼房,四个角的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中央一个大天井的院落式建筑。除此以外,正房和厢房二楼的走廊串通,则为“走马串角楼”;更大的住宅以院落为单位串列组成“一进两院”,称为“六合同春”;还有数院相串的,更为壮观。大门开在照壁一侧,即院落的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白族民居建筑吸收了西方和江南民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去看白族民居,一定得往背街小巷里钻。当进入那些幽深僻静的小巷后,你就会发现白族民居十分考究。雄奇秀丽的大理风光,孕育了白族人民对美的深深理解和追求。白族民居建筑讲究,飞檐高翘,斗拱别致,镂空花枋,比较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山墙彩绘的装饰艺术。这也正是与丽江民居的不同之处。“粉墙画壁”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清一色的青石墙基,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一幅幅古香古色的书法绘画,山水花鸟,唐诗宋词,林林总总,古朴典雅。虽历经百年,至今仍清晰可辨。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挡风;另可以用来驱邪避难。照壁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一块块照壁正中写有“修身齐家”、“苍洱毓秀”等吉祥字句,或嵌有精美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装潢雅致,文雅秀气,独具匠心。壁上有画,壁下有花,整座照壁形成了一幅山水花鸟大花屏,给人以和谐、大方、精巧的美感,显示出白族民居的独特个性。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山墙则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绘以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门楼,象白鹤展翅。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和“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通用;“三滴水”则宏伟壮观,有精致的斗拱,双层上翘,额溯结构繁缚。殿阁式的造型,加上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立体图案,造型精美,色彩雅丽,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更显出白族民居的典雅与庄重。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分,上面多雕刻镂空的历史人物和花鸟图案,更是精美绝伦。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情趣怏然的吉祥图案。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橼、翠竹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白族村落到处绿树成荫,巷道幽深,溪流潺潺。周城村内有多株大青树,枝蘩叶茂犹如巨伞擎天。树下小广场有古戏台,周围店铺成排,自然形成农贸和娱乐中心。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古戏台,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节日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

2、庄严玲珑的喜洲白族庭院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是五朵金花的故乡。它西枕苍山、东濒耳海,缠绕着“水流九曲”万花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如一曲悠然的田园交响诗篇般摄人心魄。

喜洲白族民居,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富甲一方的“喜洲商帮”在洱海之滨的喜洲镇建盖的古色古香的白族传统民居,是大理白族民居的精华,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现在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其中杨品相宅建造于20世纪幼年代,总面积6530平方米,是中西结合的上品,为白族民居典型代表。这是一憧两院三坊一照壁套连的宅院,封闭独立,四面高墙。进院阳光充足,宽大明亮。杨家大院在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建筑,讲究四平八稳庄重对称。院内建有坐东朝西的照壁,照壁上镶嵌一块直径l米的圆型大理石,既可用作装饰品,又被称为“照妖镜”,镜的边缘刻有浮雕——渔、樵、耕、读四人物,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正房中间客厅的太师椅留给长辈坐,没有靠背的春凳供晚辈坐。东边是老人房,给长辈居住,室内陈设一般。惟独竹制烟斗很讲究,辈分越大使用烟斗越长,按生、老、病、死、苦数节,烟斗和烟嘴必须落在生老节上,否则,是不吉利的。西面是长子住房。整座建筑既有西方园林的庄严,又有中国庭院的玲珑,以精见长,以少胜多。

位于古镇中心的严宅是清末至上世纪初叶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严家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六合同春”格局的深宅大院,古朴庄严,很有气势。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顶楼露台,可西望苍山,北瞰洱海,揽明月清风;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在整个白族民居中,鹤立鸡群。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它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宝成府是另一个严家大院,严家二公子所建。一径有三院,但是每一个院子却比普通的民居面积要大很多,普通的都是“三房一照壁”,它却是“六房一照壁”。严家大院严肃地屹立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是过客,宝成府现在确是喜洲的文化基地,有不少的艺术家长期居住在喜洲,在宝成府都有自己的工作室。

董宅是民国时期喜洲传奇人物、“锡庆祥”老板董澄农的宅院,坐落于古镇东北部。董宅为“一进两院”格局,前院呈“三坊一照壁”样式,后院为“小四合院”,二楼走廊相通,形成“走马转角楼”样式。

在周城与喜洲这样地方民族特色浓厚的白族村寨中,有许许多多古朴典雅的白族民居庭院,充分展示着白族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对美的追求;而且还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展示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从而成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大理,白族,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还有大理众多的古塔,还有他的自然风光都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儿子为(犬子)。 2、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3、古人所称的“手谈”指的是哪种物品?答(围棋)。 4、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古稀之年”是指 (七十)岁。 5、古代刑罚名目繁多,其中将脚砍掉的刑罚叫(刖),割去膝盖骨 的刑罚叫(膑)。 6、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拔后的官职名主要有 (孝廉)和(秀才)。科举制开始于(隋)代,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先设立的,第一甲前三名俗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7、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8、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 《汉书》。 9、根据成语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韦编三绝(孔子) 破釜沉舟(项羽) 才高八斗(曹植) 春风得意(孟郊)

望梅止渴(曹操) 洛阳纸贵(左思)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东山再起(谢安) 10、有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 名为《十三经注疏》。 11、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诗囚(孟郊)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 诗魔(白居易)诗王(陆游) 12、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13、(西安碑林)是我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 14、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中国的《金刚经》。 15、琼瑶小说中很多书名实际上来自古典诗词,比如:《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中的爱情名篇《蒹葭》, 《庭院深深》出自(欧阳修)的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度夕阳红》出自(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16、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杜康)。 17、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 的纸,人们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18、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19、“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

论白族的舞蹈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舞蹈文化特色——大理风韵 摘要大理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气息的好地方。大理白族的人民家家养花,户户流水。在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优美幽静的自然环境下,白族孕育了属于他们的艺术文化,也创造了具有白族特色的舞蹈。这对现代舞蹈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起了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字大理白族舞蹈艺术 1、大理的简介 大理坐落在云南的中部,在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原始居民在大理居住。古人曾赞大理有“风花雪月”四美景,也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的迷人自然风景一直以来是一大特色。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包括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众多民族云集,造就了大理丰富的民族文化。 大理地方文化绚烂,民族风情浓郁。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史以来一直为各大文人骚客所喜爱,如马可波罗、徐霞客等多到此游览并写下了游记。另外,还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咏过南诏的历史。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图1-1 苍山图1-2 洱海 2、白族的人文风情 白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主要涉猎农业种植,水利兴修,历法、天文、医学的发展,绘画、建筑、雕刻的发展、史学的创作等各个方面。如在建筑上,中外闻名的大理三塔,虽历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摇撼,仍巍然屹立;在雕刻上,朝川石宝山的石窟人像,为唐宋时代劳动人民精心雕歌技艺高超,人物体态多姿、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有大理弘圣寺塔、蛇骨塔和弥渡铜柱铁庙,以及南沼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建筑雕刻,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在绘画上,公元899年张顾、主奉宗所绘的《南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画的《大理面卷》,是现存的古代白族人民创作的名画,在国内外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 巷道纵横,密如蛛网,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有致;苍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顺着鹅卵石砌的墙角旁七拐八弯的巷道淙淙流淌, 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的白墙青瓦楼房,整齐、庄重、轩昂、精致、大方。

它们都是白族传统的石墙土木结构建筑,精雕细刻,千姿百态,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 牲畜等作用。 白族民居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

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 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 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成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和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丹青翰墨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以“绕三灵”为例 [摘要]“绕三灵”是白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在绕三灵的盛会中包涵着许多白族历史。本文通过介绍“绕三灵”的一些概貌,挖掘这一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白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绕三灵” 白族文化特征

“绕三灵”是白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是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种民族节日。 一、从“绕三灵”中了解白族古代婚俗文化的特征 婚姻形态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民族在其婚姻发展史上有其与其他民族具有的共性,但也有因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个性。从现在的情况来考察。白族社会早就进人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古代白族的婚姻状况如果从神话传说是有过“兄妹婚”的血缘婚的历史。 关于大理白族唐以来的婚姻资料,《蛮书》中有记“俗法处子婿妇出人不禁,少年弟子暮夜游行于间巷,吹壶芦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在《白古通记》中,有“哀牢山有酋波息者,生十女,九龙兄弟娶之,厥后种粪蔓延,分据溪谷,是为六诏始”。“在《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八章中,有“土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别人发生肉体关系,而是出自妻子的一方心甘意愿的话,便不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些资料,当为白族古代婚姻的宝贵资料,说明白族历史上曾存在过的血缘婚、婚外情人等形态。 但是,从目前还能看到的古代婚俗的遗风,在白族地区目前仅有少数的几处,如剑川石宝山歌会中的一些男女对歌寄情的场面,鹤庆辛屯一带始前男女的“聘鹤兰”(找情人),以及一些山区半山区较原始开放的婚姻形式。但是,比起绕三灵长时间、大规模、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来,有如历史上

中原地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男女交会的场面,绕三灵及当今中国大陆上能够让人看到有古代的浓厚婚俗的活动。在白族社会中,绕三灵中的男女情人,都互相称呼对方为“活恩尼”、“架尼”;其他人也用这样的词来称呼他们。“活恩尼”、“架尼”有的是因互相相爱而结成,可在绕三灵时或其他场合相识后而形成较稳定的关系;也有的是因女方求生育的过程是形成。“活恩尼”大多限于本民族内部的男女,许多发生在本村、本方的男女之间。过去也一般不在社会公众面前暴露,比较隐蔽,仅在极少的男女同伴中知晓,节日里在暗中交换信物,以示相互承认。有的“活恩尼”从青年一直保持到年老,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可被白族社会道德所默许。白族人绕三灵中的男女交往,自古以来只限于风俗性的,他们之间不对对方的子女、经济等负责。节日以外,都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未闻因参加绕三灵活动而致婚姻解体的。当然,从白族社会的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来看,绕三灵中的一些古婚俗毕竟只是人类婚姻的余音。 二、从“绕三灵”中看到白族农耕文化的特征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粳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国内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破池,下阴树园林立业”。说明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7·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李燕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昆明650224)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 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 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1)01-0017-05收稿日期:2009-11-2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哲学720).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 ),女,副教授. 通讯作者:李燕萍, ypl2008xnl@163.com.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些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 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保持社会的祥和、有序发展。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在其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族传统文化在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 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消费的重心也由物质生活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倾 斜。这不仅要求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求提高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因此,在经济运行 和经济增长过程中, 文化推动力日益增大;经济效益中源于文化的附加值日渐增多;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 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末,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要求西部民族地区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和绿色资源发展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确定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历史悠 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将大理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思路。20多年来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对某种文化的追求。大理旅游资源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根据对近年来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调查, 游客对大理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的兴趣。许多国外游客来云南,尤其是到大理旅游,主要目的不是看自然风景,而是想要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经历和体验白族特殊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大理古城出现了“洋 人街”,这表明,大理民俗旅游已成为国外游客关注的热点。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荟萃。自公元7世纪大理就是雄踞云南500多年的南诏、大理两个地方王朝的王都, 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当地人民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建立了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大理的各族群众都保留着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和众多的节祭。因此,大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全州共有 2011年1月Jan.2011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3卷第1期 Vol.13No.1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等方面。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 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 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 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 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 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 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 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 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 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 举办时间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还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白族“火把节”由来: 一、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云南二年级传统文化考试题

其中单选题共50道,多选题共30道,判断题20道,合计100道。 一.单选题 1.补充句子:弟子事师,(),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A.终身为父 B.敬同于父 C.等同于父 D.修行在个人 【答案】B 2.孔子的弟子们将他和一些杰出弟子的言行,编辑成了() A.《论语》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答案】A 3.()主张无为而治,崇尚清静无为,回归自然。 A.老子 B.商鞅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4.孔子曾说:“三人行,()。”教育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A.必有我师焉(yān)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见贤思齐焉 D.终身为父 【答案】A 5.“剪桐封弟”的故事发生在西周初年哪位帝王的身上?() A.周成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周幽王 【答案】A 6.“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资治通鉴》 C.《道德经》 D.《朱子家训》 【答案】B

7.每年的()是我国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A.农历四月初五 B.农历五月初五 C.农历六月初五 D.农历四月初四 【答案】B 8.傣族的泼水节一般从4月中旬开始,连续庆祝三天。第一天叫作(),相当于除夕。 A.空日 B.麦日 C.岁首 D.迎新 【答案】B 9.戎马一生的常胜将军,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朝虎臣”的是()A.郑成功B.戚继光C.文天祥D.胡宗宪 【答案】B 10.“河鼓二”在天文学上是指哪颗星?()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D.天狼星 【答案】A 11.()百姓会在歌圩(xū)上吃传统食物五色饭。 A.傣族 B.壮族 C.满族 D.苗族 【答案】B 12.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燕国 【答案】B 13.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训》中就有“饮食约而精,()”教育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养成简单朴素的好习惯。

白族民风民俗

文化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 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 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 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 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 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 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 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 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 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民族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 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 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 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 “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 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 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 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 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 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 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 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 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传统文化节日

传统文化节日 阅读精选(1):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 阅读精选(2):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透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

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能够广为流传。 9、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1、小年。腊月二十三,又叫“灶王爷升天”。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进行扫房,清理家用品,准备过年。 12、立春。在有些地区将立春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春吃萝卜。 13、立冬。在有些地区将立冬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冬吃饺子。 阅读精选(3): 3月5日是元宵节,烟台市城乡,大街小巷,人们兴高采烈,纷纷走向街头,以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舞狮、猜灯谜、看花灯等多种形式,欢庆元宵佳节,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 2白族简介 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 白族服饰 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

尾帽”。洱源西山及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服饰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3服饰介绍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的、和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白族服饰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的风俗与习惯

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在云南有着非常神秘的爨文化,爨文化主要以白蛮(白族)和黑蛮(彝族)两种民族为主的多元民族的一种文化。 ①在日常生活中: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②关于婚丧与生育 婚礼的时候婚礼前一天双方会各自在家里宴请街坊吃饭(八大碗),同时也作为相亲会,单身的可以互相认识。婚礼当天十一点开始吃饭,类似于流水席。远方亲戚先吃,然后近一点再吃。两点新郎到达女方家,老师傅吹着唢呐,几朵金花(穿着当地民族服的阿姨),男方父母还有伴郎到新娘家中。新郎先单独给自己父母敬酒,接着给女方父母敬酒,女方父母给新郎带上红花,发红包,一旁的阿爷在旁边念词。女方亲戚为新郎倒上一百零八碗酒(有的地方是一百八十八),要喝完。跟随着新郎到达的金花开始在院子表演,新郎和伴郎们开始吃饭。饭毕,新郎上去接新娘,一翻闹之后,把新娘背下楼。拜堂成亲之后,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新娘父母不跟随。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③白族的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关于白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关于白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指导教师单位 2011年 05月4日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写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白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摘要 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经济配置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产业化方式运作、生产和经营文化信息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群体。文化产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发展与政府的态度、科技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内容与创意息息相关。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发展环境的优化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我们国家正在进入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高点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白族

鹤庆白族文化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