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根据新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控制权的考虑,总是优先选择内源融资,继而选择债权融资,最后寻求股权融资。家族企业是否也适用该理论,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否产生影响,本文对成长期不同的家族企业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其不同融资方式选择提出相应的企业治理模式。

一、家族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组织,也是有机的生命体,会经历由生到死、由盛转衰的生命周期。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两个生命体的融合,同样也会呈现出生命周期现象。

结合家族企业规模、发展能力以及组织制度,可以划分出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化期(或衰亡期)。

初创期的家族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融资能力差,基本依靠家族的内源资金,家族成员完全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进入成长期的家族企业,规模开始扩大,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寻求外部资本。此时,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方式,外部资金的注入,对企业的剩余所有权也会有相应的要求。

成熟期的家族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初步具备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治理结构的改变。

转化(衰败)期的家族企业,此时,家族企业的利润急剧下降,融资渠道也趋于阻塞,如果不能实现战略性的突破,企业将走向消亡。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类型

当前普遍认可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有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东南亚模式。

英美模式下,家族企业在保留家族对企业最终控制权的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融入家族企业,形成比较成熟的企业治理模式。该模式下,家族企业在股权开放中仍然保留高度的控制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带来家族企业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即家族拥有所有权外,还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分离给职业经理人的仅仅是管理权,委托代理成本成为治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家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局限,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德日模式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属于内部监控型,家族色彩浓厚。该模式下股权相对集中,法人之间交叉持股,股票周转率低。银行对企业持股并是企业重要的债权人,因此对企业的影响较大,一般地,主银行会向企业派遣内部董事,以加强对企业的监控。家族企业的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但家族依然掌握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东南亚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以家族为代表的控股股东基础之上的,具有儒家传统观念的关系治理。该模式下,股权相对集中在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董事会具有家族化倾向,企业的决策主要来自于董事长个人决策和家族成员集体决策,不是所有者的经营者只负责具体的操作和实施。

三、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

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约束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在初创期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此时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容易形成产权单一的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家族成员目标利益高度一致,企业凝聚力强,委托代理成本和企业运行协调成本低。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规模扩大,内源融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必须转向社会寻求融资渠道。在外源资本进入企业的同时,必定会对完全“内化”的治理模式提出挑战,此时,在企业初创期起推动作用的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如果不随之进行修改和完善,则会成为发展期的桎梏。

一个企业的治理模式选择,要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制度环境背景的前提下,分析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核心资源的高科技企业和以物质资本为核心资源的传统企业有很大差异。当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这决定了稀缺的物质资本尤其是财务资本是传统家族企业成长期的核心资源之一。同时,由于我国经济转型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部分家族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技术型和管理型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科技家族企业的核心资源。可见,不同的家族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不同,治理模式也应有所差别。

其一,成长期传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具体包括:

(1)成长期传统家族企业的特点及融资方式选择。从事传统产业的家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企业规模逐渐变大,产品开始被市场认可,销售量不断增长,利润显著增加,形成一定的商业信用。此时,企业资金来源的轨迹开始发生偏移,逐步向外源融资拓展。就外部融资环境而言,在初创期,由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获取外部融资的概率极低。进入成长期,外部融资环境逐步改善,此时企业在融资决策中首先是确保家族投入企业的资源安全性、盈利性以及对企业的控制。初创期,企业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及其家族,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经营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于债权融资不会引起家族所有权的让渡,有利于维护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成长期的家族企业会尽可能地采取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对引进外部权益资本持抵触态度。从融资渠道看,依然以银行贷款为主。尤其是对民间资本放开后,大量的民间资本将涌入金融领域,为缓解家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持。

进入成长期的传统家族企业,必定要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内源性融资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融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虽然已先后设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但进入门槛高,从事传统产业的家族企业,很少能满足上市要求,因此,基本不可能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按照新优序融资理论,处于成长期的家族企业也会优先考虑债权融资方式,以维护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债权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发行企业债债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等,我国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普遍较高,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传统家族企业基本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无法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因此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成为其现实选择。同时,进入成长期的传统家族企业由于获利

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可以满足银行,尤其是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基本要求,从而缓解其发展中资金紧张的问题。

(2)成长期传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与一家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成本小于与多家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成本;银行由于信息优势,也容易与企业建立长久的信贷伙伴关系。因此,成长期的传统家族企业可以借鉴德日模式,建立主银行制的治理模式。该模式下,企业股权依然集中在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主银行持有较少股份并是企业主要的债权人,银行向董事会派遣内部董事,以加强对企业的影响。

从家族企业的角度看,负债融资不会影响企业的控制权,而适当的所有权让渡带来长久地融资渠道畅通。而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开披露信息对成长期的企业而言或许是更大的风险,从银行获取资金则可以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只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公开。此外,主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也会对通过董事会从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程序等方面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其二,成长期高科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主要包括:

(1)成长期高科技家族企业的特点及融资方式选择。经过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后,高科技企业进入成长期。此时,企业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市场由企业独占或只有少数同行,竞争不十分激烈。由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替代周期短,技术进步快,如果不能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则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内源性融资获取,只有少数可以获得天使资金,总体上看,高科技企业初创期资本基本从创业企业家个人或其家族获取,大多数属于家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资本的需求量急剧扩大,企业必须转向外部寻求资金支持。刚刚进入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规模偏小,相应的信用记录缺乏,有形资产少,自身担保能力弱小,而且其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突出,很多高技术企业此时还处于亏损状态,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愿对其大量放款。同时,刚刚步入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通常还不具备在创业板上市的资格,因此,高科技企业只能以放弃部分股权为代价,寻求风险资本的帮助。

(2)成长期高科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进入成长期的高科技家族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资本的联合控制治理模式。该模式下,企业分批让渡大部分股权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多轮资金需求,同时,借助风险资本家的专业技能,从发展战略、营销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完善自己,以寻求更高层次的融资平台。风险资本家通过股权融资方式,对企业全方位进行管理,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风险资本顺利退出提供保障。

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往往具备较高的学历,是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而风险资本家主要是从事金融、管理的专家,他们在对高科技企业注入资本的同时,还会注入管理和营销的理念,如何做出科学决策、进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建立营销网络、开拓市场、控制风险、加强财务核算等,以弥补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风险资本家作为企业权益资本所有者,会调动自己的资源,尽可能帮助创业者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专业上的互补成为高科技家族企业联合控制的基础。高度的风险和巨大的资本需求,使高科技企业需要用巨额股权把自身利益和投资人捆绑,以获得投资人的信任和全力支持;另一方面,创始人在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智力垄断可以保证创始人在失去控股权后不至于沦为无足轻重的小股东,创始人敢于转

让控股权。

风险资本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项目投资期一般在3-7年,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批投入,只有发展符合约定条件的企业才能得到下一轮的资金投入,因此,该模式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有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资本会积极寻求退出渠道,最佳的选择是创业板IPO,这对高科技企业和风险资本而言是双赢的局面,因此,大多数风险资本也会积极提升企业的公司治理能力,以谋求最大的投资收益。此外,风险投资者通过对企业的全方位管理,有利于在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监控,从而降低代理人风险。

四、结论

随着家族企业进入成长期,其对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资金局限在家族范围内,必定会影响企业的筹资规模,难以在短期内筹集到提升技术层次或产业层次升级所必需的大规模资本。家族企业要继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寻求外源性资本。随着家族外的利益相关者资本的引入,企业的治理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以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传统家族企业对企业的控制权要求更多,会选择债权融资方式,主银行制的治理方式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高科技家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通常会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从风险资本获得资金,可以选择风险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联合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凌、叶长兵:《中小家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耿成轩、李南:《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融资行为动态变迁探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3]吕洪霞、丁文锋:《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4]万弋芳、谢海东:《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效应》,《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

[5]马飞、苗淑娟、薛丽娜:《基于生命周期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经济纵横》2006年第7期。

[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10-C-30);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D630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刘姗)

家族企业管制模式的选择(1).doc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1)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管理大多取得过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但当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时,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出现了危机,于是人们对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提出了质疑,在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各持己见。笔者认为,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大多数中小型私营公司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调查,目前全国实行“家族化”管理的民营企业,约占总数的70%,在这种企业里,近40%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或准家族成员,而且基本上都占据着企业的重要岗位,控制着决策、生产、财务、经销等活动。家族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尤其在经营的早期规模较小的阶段大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旦步入正轨,企业的规模扩大后,管理水平常常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甚至惨遭淘汰。现实的发展对原本效果很好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家们尽快做出回应,针对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家族式管理的优势 ?家族企业是与公众企业相对应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凡由有亲缘关系家庭“群”中的成员参与、并由这个成员群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家族企业。因此,家族企业并不仅限于同一姓氏,而是包括父子、兄弟、

姐妹、甥舅、翁婿以及表亲关系等在内共同经营的企业。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在东亚地区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这条道路发展来的,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肯定是与其适应特定外部环境的自身优势密不可分的。其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交易成本低。家族化是创业的好模式,其最大优点是内部成本低。家庭内部是一种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天然伦理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又在企业当中得以延续和放大,以血缘为中心的同族人目标一致,彼此忠诚,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凝聚力极强,为家庭这个命运共同体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这样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与公众企业相比而言就可以大大简化,也就意味着成本的节约与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当前市场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以及信仰和信用等社会资本薄弱的客观条件下,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这一优点更为突出。 其次,经营灵活,命令传达快。家族化的另一个长处在于灵活机变。“家长”往往历经风险,亲手创业,具备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决策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因此决策迅捷。再者,家族企业高度集权,组织结构简单,一般没有庞大的金字塔式的结构,规范程序低,正式规章少,没有机构流程,有利于命令的迅速传达和决策的贯彻执行。这都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再次,受“家文化”的影响,家族企业团队意识极强。“经济无法脱离文化的背景”,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无疑深受“家文化”的影响,并且东方文化中“家文化”观念要比西方文化中“家文化”观念浓厚得多。在我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文化传统与社会

浅谈借鉴军队管理模式管理企业

浅谈借鉴军队管理模式管理企业 从有企业以来,与企业生存发展相伴相生的是层出不穷的企业管理理论,但梳理现代企业管理百余年的历史会发现,对管理贡献最大的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商学院,而是军队。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从军队管理中借鉴汲取了许多营养。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方法与原则都直接取自军队。军队的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实践和理论准备。那么从企业管理角度要向军队学什么呢?一是无条件执行的效率。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企业获得像军队一样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二是从各色各样的人向军人方向转移的训练;三是不畏艰难勇者胜和超强的集体荣誉感。军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尊重。本文则围绕尊重,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尊重员工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热爱工作 部队的光荣传统之一就是关心人、尊重人。企业也应如此,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利。所有的员工在人格上、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公司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1.不要把员工看成雇员,要看成合作伙伴。要经常倾听来自员工的声音,走进他们当中去,去听听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因为企业发展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员工。 2.企业关心员工就要善待员工。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原企业被视为毫无才能、一无是处的员工,跳槽到新企业后竟然干得非常出色。其实,原因并不是他们跳槽或被辞退后“学好了”,而是因为新的企业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员工在这样的企业里做事心情舒畅。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自己与员工之间就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员工的忠诚与效力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只要有一张毫无感情的用人合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殊不知,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就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基础;同样,员工的利益也要建立在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二者紧密结合,绝对不能分离。 3.要将得力的员工视为企业一笔巨大的资本。一个员工如果能为公司的发展开动脑筋,不断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那么无疑也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当企业给员工以宽

家族企业的治理

家族企业的治理 一、家族企业治理的历程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理论上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在此期间,家族企业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真正7开始创立与发展则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把它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 1978~1992年是中国家族企业孕育和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家族企业未能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它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族企业在中国得到认可,当年家族企业处于雏形状态,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工业、矿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以“窗户店”、“家庭工厂”居多。如今发展壮大的许多家族企业都是从一辆运输车、一家豆腐房起步的。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家族企业的资金积累阶段.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992—1997年是中闷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家族企业分布广泛,不仅分布在沿海城市,在中国内地也都出现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家族企业性质的企业。这一阶段,家族企业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不仅有工业、矿业、运输业,还有商业和餐饮业等各种服务行业。家族企业有的已初具规模,甚至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有的积极参与国际化经营,从封闭的家族管理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 1998~2002年家族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与经济日益全球化,家族企业所固有的管理与经营方式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变革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家族企业能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呢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通应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和忽略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家族企 业在初创阶段是通过血缘、亲戚关系来维持企业运作的组织,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由此带来的弊端就日益显现r 出来。 据2005年《中困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20世纪80年代初在【司内崛起的一批新兴民营企业到90年代大多数已销声匿迹;在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到90年代末大多数也已日薄西山;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民营企90%以上足家族企业。中国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历史不长、寿命短暂的问题。2004年,中国有大约100万家家族企业倒闭。也就是说,中国每天约有2 740家家族企业倒闭,每小时就有约1 14家家族企业倒闭,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破产。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旧1。 1993、1995、1997、2000、2002、2004年连续6次民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杏表明:大部分家族企业的平均存活期3年左右,能够存活为3年以上的食业只有10%,中国大型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为中国民营企业的10倍。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为中国民营企业的13倍。 二、家族企业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在具体运营实践中,家族企业暴露出其组织机构混乱,权力界限、工作职能划分不清,工作内容互相交叉的弱点。在这些企业里,往往是董事长管总经理该管的事,总经理又管董事长该管的事。一方面造成了工作的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企业的决策体系缺乏科学化规范化。 2.产权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从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模糊产权——清晰产权的过程。产权模糊在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家族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基于血缘关系,彼此信任,对于财产分割不清,导致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家族成员内部产权界定不清,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其次,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为获得各种政策支持,良好的声誉,有意识地模糊化产权结构。 3.家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缺陷。(1)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比例问题经营者的薪酬以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奖金、福利、补贴、职务消费、股票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一般说来基本工资、奖金等属于短期激励,都是按月以现金结算,短期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在我国家族企业中,这种按月发放的现金薪酬在经营者整个收入比例过高,甚至全部。很多家族企业没有推行年薪制、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没有使经营者的行为和企业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经营者不能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中小型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中小型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转型中困境与对策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以美国最为成熟,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尚处于幼稚阶
段,从 1996 年开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家族 企业的研究文献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西方的家族企业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 已相当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在 1999 年后更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主导方法;并且 西方家族企业的研究热潮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延伸,如欠发达地区的学者对 印度、西亚与东南亚地区、华人家族企业以及转轨经济国家(俄罗斯)的研究开 始出现在西方权威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上,当前尤以印度家族企业的研究最为集 中。
无论从经济转轨国家角度、还是从华人家族企业的影响力角度看,中国的家 族企业研究应该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国内家族企业的研究十分散乱,缺 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撑,甚至许多学者陷入家族企业变个发展方向的争论。
国内家族企业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上升期,目前主要研究论文基本出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 《改革》等重要的核心期刊。而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发 展、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家族企业继承问题、转轨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家族企业 成长等四大块以及其他研究。
虽然国内研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和空白。 首先,在研究过程中简单的将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套用 在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上,这样使得对中国大陆家族企业发展特征的了解陷入了 空白状态,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其次,研究过程中忽略了中国经济转轨对中 国大陆家族企业形成的影响,这是国内研究家族企业的一个通病,有的套用海外 华人,有的只是套用西方社会科学和经济学模型,这两种取向都是要不得的。再 者,就是混乱的创新。比如“家族理性”概念的提出。上述的研究缺陷主要受制 于中国家族企业刚刚起步的基本国情,导致国内学者一些研究的误差,也是可以
I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7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上旬刊)总第475期 在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构成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大量进入生产经营领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出现了一批与先进管理技术紧密相连的先进管理技术,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最优化技术(OPT)、约束理论(TOC)、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高级计划排程(APS)等。这一系列技术都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推动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一、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推行管理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过程。 2.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管理组织做到精干高效,使管理制度合理、完善,实现制度化、公开化、开放性管理,以集约、法治管理方式代替粗放、人治型管理;能够将公开、平等、竞争原则引入企业各个岗位,形成以相互激励、互相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领导、专家、群众各方面的智慧,做出正确结论和决策方向。 二、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各企业纷纷在找准自己的位置,欲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种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采用的管理模式的共性就是经营型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可分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 1.专业化管理模式: 所谓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某种主导产品的生产为主建立的管理模式,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邯钢管理模式创建的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筹划于1990年,当时由于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钢材市场疲软,售价一跌再跌,原材料大幅涨价,造成钢材成本猛增,以致邯钢连续5个月亏损,企业原有的计划管理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由于分厂和广大职工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低进低出核算,成本对二级厂影响不大,以致形成分厂报盈总厂亏损的结果,其原因不是产品品种、质量问题,而是成本高、效益差。邯钢模拟市场运行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把二级单位都变成法人,抓住成本这个关键,用“倒推”的方法,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通过成本这一市场信息的传递,把市场价格信息内伸化,实行成本市场否决,使市场对质次 价高赔钱的产品不予准入。 (2)主要应用领域和适用条件。“模拟市场运行,实行成本否决”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生产环节多、成本核算较多较细、原材料等生产物资消耗量大等生产企业。 (3)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促进了观念转变及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产品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摆脱不了市场固有的弊端,表现为各运行单元重复建设多,自我循环,自成一体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扯皮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2.多元化管理模式 所谓多元化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的需要所建立的管理模式。例如,嘉陵工业集团是以摩托车及摩托车配件制造、销售为主导产品兼营农用车、房地产、酒店及猎枪弹制造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这种“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发展中所采用的控股型母子集团公司体制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管理模式创建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中国嘉陵工业集团的主体是嘉陵集团、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陵工业有限公司。基于历史原因,三者实行“三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共用机构、混合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政策相违背。而嘉陵股份公司采用以垂直功能型为主的混合管理体制,具有集权特征,高层领导班子很难摆脱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缠绕,势必影响战略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资本经营能力的提高。 (2)主要应用领域及适用条件。控股型的母子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规模大、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方式而建立的,使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之间,通过资产和经营管理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横向职能部门综合化;纵向结构实行集中管理;直线部门的精干化。我国的多元化集团管理模式也显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集团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上;其次,如何协调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结束语 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往往是以一个或多个管理方面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和升级。企业只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企业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永清 孙媛媛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 本文根据科学管理思想发展现状,提出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程 洁: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论坛[J],2002 (4)[2]倪义芳 何鸿声: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J],管理科学,2002,(5)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营管理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浅析

试析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 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产权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有较大的缺陷,内部制约机制虚化,并且规则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与扩大。因此家族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制定好继任与离任机制,妥善解决家庭冲突,对家族企业进行制度、管理、文化等的创新,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民营家族企业的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家族企业;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公司治理结构牵涉到公司的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否实现和公司能否正常运作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公司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选择何种公司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课题。然而公司治理并未受到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更是为诸多的家族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家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所占比重极大,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应该如何开展影响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质量,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深刻命题。 一、中国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权表现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 的初始所有权由单一创业者拥有,当创业者退休后,企业的所有权传递给子女,

浅谈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知识分享

浅谈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赖青林 所谓家族企业,就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一般是谁拥有股票以及拥有多少。这一定义强调企业所有权的归属。而有学者认为,是否拥有企业的经营权看作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家族企业以经营权为核心,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一个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据克林·盖尔西克等研究,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由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80%之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可以说,家族企业覆盖了我们所熟知的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的绝大部分和相当部分的公司制企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形态,在我国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改革开放后重新涌现。据调查,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有近80%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更是我国私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 一、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 家族企业制度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拥有全部所有权的,也有家族

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从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家族企业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极具生命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变化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1.原始家族企业。管理方式大都表现为个人创业、“夫妻店”、兄弟合伙等形式。 2.纯家族企业。管理者构成表现为家族成员,即家属和亲属,以企业创始人为核心,创业者掌管大权,次要职位由家族成员担当。 3.泛家族企业。管理者构成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 4.现代家族企业。经营权外化;实行股份制和股权激励制度。但整个家族仍保持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绝对或相对控制。 二、我国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的利弊 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中影响企业管理制度最基本的因素,视每个企业而不同,因此而产生不同企业在管理制度上的不同特征。管理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阶段中国家族制私营企业产生于1978年,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而快速发展,经历了非法、默认、合法化三大阶段,扮演了无地位、补充地位、重要组成部分等三个角色。这种制度环境一方面促进了家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家族企业的结构合理和健康成长。 1.家族制管理模式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部分私营企业已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陆续进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在私营企业中广为流行的家族制与规模经济、企业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许多人在提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文献综述_王虹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华人家族企业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保留了华人治理的风格,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国内外商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进行综述,发现国外学者相对走在了研究的前沿,国内学者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偏向于将理论结合到国内家族企业这一具体情景中,并提出了修正式、验证式的结论。研究的不足表现在成果中缺乏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理论新体系。 【关键词】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综述 一、引言 目前对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性研究为主,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主要有:定义的研究;华人家族企业管理与儒家文化;华人家族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家族企业间的比较性研究;局部地域范围内的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本文主要定位于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研究,对前人所做的研究以及目前现阶段有关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华人家族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英国学者雷丁,美国学者Silin,台湾学者郑伯壎、杨国枢、黄光国,国内学者有储小平、李新春、陈凌、胡军、薛天山等。 二、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的论证 1、境外学者研究 英国学者雷丁(G.R edding)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作风。他采用访谈的实证方法,长期有系统地从事香港、台湾、东南亚的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在《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文化背景与风格》中,将华人经济文化具有的特殊风貌称为“华人资本主义”,并将中国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总结为三大要素:父权主义、人际关系和寻求安全。他对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且涵盖较多的华人社会与不同类型的企业,样本数也较多。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肯定。雷丁(1991)根据对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华人企业的长期观察,得出了华人企业组织行为“弱组织和强网络”的重要结论。雷丁(1993)采用访谈的方法系统研究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作风后发现,海外华人企业组织具有家长式管理、灵活性、注重关系网络的特点,具体分析说明了华人家族企业10点“标准特征”。 美国学者Silin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台湾大型民营企业的企业主、经理及员工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关系,描述了华人家族企业领导的6个特征:教诲式领导,德行领导,中央集权,刻意与下属保持距离,不明确表明意图,施展控制手段。Silin是对华人企业领导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人。 台湾学者郑伯壎对华人企业组织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华人企业组织的领导归结为家长式领导作风和差序式领导作风(郑伯壎、董敏萍,2000)。根据他的研究,华人企业组织普遍存在家长式领导作风。这种领导作风包含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郑伯壎还分析了华人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尊尊”法则和“亲亲”法则的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2、国内学者研究 国内学者对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组织形式,重新获得了学术研究的正视。国内学界尝试以客观、理性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并希望能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储小平的研究重点是华人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人力关系、社会关系资本)和资金资本,其中主要还在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家族企业在中国虽然曾经一度消失,但是“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鼎盛的时期也是如此,只不过是以一种变相的或潜伏的形态存在(储小平,2000)。储小平(2003)指出私营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主要不是金融资本,而是管理资源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并通过相关论证证实了: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人力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正日益增强;信息分享的风险和企业主的“集权情结”成为家族企业融合经理人力资本的主要障碍;家族企业内部的特殊主义的用人规则会发生蜕变,并与“能力至上”的普遍主义规则相融合。《社会关系资本与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储小平,2003)从社会关系资本的角度对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华人家族企业主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本状况对其创业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网对融合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作用;私营(家族)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双重路径依赖关系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山大学管理教授李新春也是该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从上世纪末开始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的研究。他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有着自己相对深刻的见解。李新春(1998)探讨了中国家族制度与现代企业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家庭制度不是限制,而是大大地加速了改革开放。他强调,研究中国的经济组织,必须重视对传统家族制度的研究,摆正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后主要集中于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关系治理中的作用、治理模式与绩效等研究。在《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李新春,2001)中作者指出家族企业都要经历从家族治理结构到职业经理人的交接班的“管理革命”。他指出“管理革命”并非全部以两权分离和引入职业经理人为标准,可以将家族化治理结构改造成“家族-管理型”企业。作者一再强调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管理中经理人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又表现出不一致性。《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王虹王立君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理论探索 148 《当代经济》2009年12月(下)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创新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市场企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家族企业作为我国私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保障,家族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内部经营管理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团队凝聚力强,然而在家族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各种问题有待进行解决,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创新发展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家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改善工作。家族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缺乏科学组织管理意识、控制决策权过于集中以及人力资源的限制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现代企业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1.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都属于家族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 (1)管理效率高。家族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管理较为方便,企业内部的高层人员都是家庭成员。因此,家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会过于复杂,这样有利于提高对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内部工作沟通交流的顺畅无阻碍;

(2)产权界定清晰。家族企业几乎都是由个人或者家庭成员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归属划分明确清晰,不会存在着责任和权力模糊的问题。企业产权所有者就是企业决策者。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劣势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1)企业决策容易产生失误。在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应用下,企业内部重要决策往往都是由一人做主,企业高层领导会根据内部员工的血缘关系进行不同特殊对待,这样无疑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管理的公平公正性,无法保障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决策管理中容易产生各种失误问题; (2)过度依赖家族管理制度优化整合企业资源。应用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会导致企业控制权和所有权过于集中,难以吸引到更多社会资本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鲜活力,从而无法保障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 (3)人才限制发展。家族企业在员工人才培养上,往往会优先考虑家族内部人员,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而外部人员在工作中会受到各种打压情况,职位晋升机会较小,无法有效享受到企业股权,很难真正融入到家族企业的核心组织体系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作用。 2.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2.1构建专业规范化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家族企业要想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创新改革工作,有效把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进行科学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家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家族企业要通过结合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要求,有效健全企业股东会,强化对监事会、董事会等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明确不同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最大程度发挥出不同机构的作用,相互制约与促进发展。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必须科学有效构建出专业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成长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根据新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控制权的考虑,总是优先选择内源融资,继而选择债权融资,最后寻求股权融资。家族企业是否也适用该理论,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否产生影响,本文对成长期不同的家族企业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其不同融资方式选择提出相应的企业治理模式。 一、家族企业生命周期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组织,也是有机的生命体,会经历由生到死、由盛转衰的生命周期。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两个生命体的融合,同样也会呈现出生命周期现象。 结合家族企业规模、发展能力以及组织制度,可以划分出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化期(或衰亡期)。 初创期的家族企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融资能力差,基本依靠家族的内源资金,家族成员完全拥有企业的控制权。 进入成长期的家族企业,规模开始扩大,对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寻求外部资本。此时,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方式,外部资金的注入,对企业的剩余所有权也会有相应的要求。 成熟期的家族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初步具备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治理结构的改变。 转化(衰败)期的家族企业,此时,家族企业的利润急剧下降,融资渠道也趋于阻塞,如果不能实现战略性的突破,企业将走向消亡。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类型 当前普遍认可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有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东南亚模式。 英美模式下,家族企业在保留家族对企业最终控制权的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融入家族企业,形成比较成熟的企业治理模式。该模式下,家族企业在股权开放中仍然保留高度的控制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带来家族企业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即家族拥有所有权外,还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分离给职业经理人的仅仅是管理权,委托代理成本成为治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治理模式打破了家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局限,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德日模式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属于内部监控型,家族色彩浓厚。该模式下股权相对集中,法人之间交叉持股,股票周转率低。银行对企业持股并是企业重要的债权人,因此对企业的影响较大,一般地,主银行会向企业派遣内部董事,以加强对企业的监控。家族企业的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但家族依然掌握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如何解决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

如何解决好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家族企业治理委员会,代替股东会(适用于没有真正企业化管理运营的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家族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上把家族内部有关企业发展计划和家族发展计划之间的一些矛盾以及家族成员内部的一些分歧解决好。有股权又在公司工作、有股权但不在公司工作、没有股权但在公司工作以及没有股权也不在公司工作的四类家族成员之间,在有关分红、投资决策等等方面会存在剧烈的矛盾。 在家族委员会上,处理好家庭消费和企业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投资方向确定问题,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递到企业中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化解家庭政治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第二,避免一言堂形态,打破独裁主义框架 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既能有效地防止家族企业因内部矛盾和内部政治而垮台,也能为家族企业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战略计划、赢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做出贡献。 引入一些专业咨询公司,给家族企业进行企业化管理运营建议和改造,完善企业的民主机制,打破一言堂,消除独裁主义意识。 建立一个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各占1/3比例的董事会,使董事会成为有关企业重大问题的集体自由讨论和决策场所,可以帮助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建立和发展信任关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家族企业所有权人和经理人相互之间承诺的实现。董事会在提高家族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提高管理决策质量,以及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等等方面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董事会成员可以为家族企业的下一代提供家族企业之外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关系网络,充当下一代事业发展的导师等等。 第三,全面实施制度管人,制度管企业的运营机制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对策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对策 发表时间:2009-11-22T13:18:36.89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季晓林 [导读] 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有适宜其生存的社会根源和天然优势 季晓林(温州文海写作事务所) 摘要: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有适宜其生存的社会根源和天然优势。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家族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模式中其不利的方面也日渐显露出来,一系列弊端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为此,对家族企业的弊端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家族企业特征弊端对策发展 0 引言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占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的85%以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充满地域特色的家族主义文化,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产权制度。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唯功利性的特点突出。不可否认,在家族企业的创业初期,由于家族成员的目标利益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决策迅速,这种模式有助于减少委托代理成本,降低企业运行的协调成本,从而保证了家族企业的高效运作。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家族治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了不利的一面。 1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1.1 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导致产权界限不清家族企业一般实行家族制管理。创业之初,几个兄弟姐妹或者父子共同投资,权利高度集中于一个人,即董事长担任总经理,家族企业主通过控制所有权来实现其权利。家族成员往往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分配者等多种身份为一体。由于家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产权界定不清,很少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之间产权不清的隐患。特别是出现企业由谁继承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即使有的企业实行家族内部分工,模仿现代公司制设置机构,由于总经理仍然是家族成员,所有权与经营权实际上没有分离。这种模式阻碍了家族企业产权的制度化、明晰化,增大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 1.2 规章制度不严明,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家族企业内部人员很多来自于家族成员,治理基础主要是家族伦理、亲情原则等,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即使存在,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往往倾向于通过非正式传统家族伦理道德的自发作用来规范、配置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家庭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员工犯了错误,企业采取两种规章制度处理,企业内的裙带主义会阻碍企业内公平竞争的机制。这种现象,容易使非家族成员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积极性降低;而且,企业裙带主义容易使部分家族成员享有特权,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他们形同虚设,即使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多数人也能凭借裙带关系逃避责任。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1.3 缺乏人才培训计划,员工素质不高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思维、素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以人才的角度来说,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但家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员工队伍的建设滞后于现代化管理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少正确的预测,加之价值观念、思想的陈旧,不能组织员工进行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导致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4 企业文化缺失,企业凝聚力不强以温州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及条件所限,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企业主,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很多都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经历了成功创业的“家长们”往往也是大权独揽,因为“家长们”在昔日的创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权威,而且成功的经历也使其陷入对以往管理方式的依赖,在众多追随者的赞誉声中,企业主们在经营管理中必然会表现出很强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色彩,实行的是老板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的特征,企业缺乏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 家族企业克服弊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2.1 改革机制,明晰产权结构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要实现管理现代化,首先就要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实现所有权结构多元化。这有助于家族企业解除亲情的困扰,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外部优秀人才。根据国际知名的家族企业的变革之路,我们看到家族企业的股份化、公司化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产权社会化,即家族成员只进董事会,渐渐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运作管理交由专业人士去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权分离。同时,所有权结构还必须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才能突破个人和家族的局限,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温州天正集团,为适应内在的发展冲动和外在的竞争环境的要求,推出了“50岁以上全部退休”和“让不能胜任者出局”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其灵活的用人机制,不仅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也为企业走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坚持自我学习,转变管理理念为进一步树立现化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管理体系,企业主和管理者应积极借鉴和参考先进企业的做法,不断学习,努力转变管理意识。除有条件地进行学历学习外,更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多听一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技术、人文讲座和专题报告,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管理思维的的转变和更新。如温州乐清的某铜业有限公司,企业主的起点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极为注重学习,他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本企业讲课,或组织多媒体教学活动。而且,他每次还要求全家人,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统统坐到第一排听课。这种做法,不论效果如何,其精神确实值得在家族企业中大力提倡。 2.3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储蓄后备力量家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摒弃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管理者、职工的再训练、再教育,以提高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的竞争力。 针对温州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员工以农民工占大部分的现状,企业应注重于抓岗位技能训练。如制鞋业的,可与鞋业培训学校合作,培训岗位所需的“车包、钳工、设计”等技能,以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这不但可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后备力量,而且,也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在单位集体内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单位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体娱乐活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doc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现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营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管理模式的首选。企业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模式里,企业将员工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生理、感情的需要,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企业责任观、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资源、经营等管理活动的基本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进行的资源调配计划、技术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随着社会知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的趋势。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之一是企业战略管理,它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分析调配,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盈利。因而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企业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战略即是企业创新和产品质量。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较量已转变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角逐,而企业战略管理本文由联盟https://收集整理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发展目标更为明确,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中方便快捷的传输方式,借助高校的网络信息技术,使企业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沟通效率以几何倍数增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实现了跨地区、跨区域,甚至跨国度的信息沟通,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沟通管理效率。因此网络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许多企业构建了网络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次,扁平化的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面临组织架构不断扩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费用,避免了因企业规模扩大增加管理层次,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费用,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管理质量,使管理时效性增强。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中层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企业员工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较强的凝聚力。集团化、联盟化的趋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融合变得非常重要。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能够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企业的集团化能够是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劲,有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和高速发展。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