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称呼

常见的称呼
常见的称呼

常见的称呼一、亲属(血亲、姻亲)

在社会交往中,为表示互相尊重,常常互相称呼,为治丧方便,现将常用称呼列表如下:二、同志、师友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 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自称孝男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自称孙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 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16、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自称姨表侍上。 17、母服内之侄孙女:称贤表侄女。自称愚表伯叔。 三、妻族: 1、妻子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子之祖父:称岳祖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孙婿。 4、妻服内之祖姑夫:称内祖姑夫大人。自称内侄孙。 5、岳丈之亲舅母:称内舅祖姑。自称愚甥孙婿。 6、妻子之父母:称岳丈、岳母大人。自称婿或忝子婿。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人名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 1.意义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 韩愈——字退之。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 “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类似的还有欧阳修、贺知章、陆游、马致远、李渔等。 2.与对其影响较大的地方有关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阳的香山。 …… (三)谥号的渊源及发展 1.“谥号”,又称“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谥号常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用于表扬,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闻周达曰“昭”。 (2)用于批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悯),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赵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忠武)、岳飞(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这叫“赠谥”或“追谥”,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谥号“忠介”)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2.“私谥”。谥号的含义后来有所发展,除了朝廷给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亲友也会根据其生前情况赠一个谥号,这叫“私谥”。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世称“靖节先生”,称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谥号与庙号、年号 唐代以前,对已殁的国君,多称谥号,如梁惠王(名罃)、齐桓公(姜小白)、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唐代以后则多称庙号。庙号兴起于汉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曰“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太宗、

外国人姓名的结构与称呼

姓氏的称呼,是一种民族的历史现象。随着人类的进步,姓名结构和称呼含义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一般说,人名称呼的结构形式,是根据语言系统的不同而区别的。 一、英、美语系人名 姓名结构一般为“教名·自取名(中名)·姓”。如 George Walker Bush (中译:乔治·沃克·布什)。另外还有“名字·姓”,例如,威廉·莎土比亚;“名字·父名·姓”,例如,乔治·戈登·拜伦。 教名: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其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的名字,有点像中国的小名(乳名,昵称),但它是要叫一辈子的。 中名:即本人在以后另取的一个名字,排在教名后。 姓:说明其家族渊源,这跟中国相似。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姓的词源主要有:借用教名,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反映身份或职业的,借用动植物名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等。 英语中的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一般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着中的人名,以及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詹姆士)、 John(约翰)、 David、 Daniel、Michael(麦克)、杰克、威廉、乔治、大卫,常见的女子名为:Jane、 Mary (玛丽)、 Elizabeth(伊莉莎白)、 Ann、 Sarah(莎拉)、 Catherine(凯萨琳)、露西等。在英美的风俗习惯中,女人出嫁前跟从父姓,出嫁后改用丈夫姓,去掉父姓。 在口头称呼时一般称姓,如“布朗”先生、“撒彻尔”夫人。汉译一般简称他的姓。除了正式的教名和姓外,英语中还常使用呢称来相互称呼,特别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人们更喜欢用昵称。书写时,在很多场合往往缩写,如Walker 缩成首次母W.,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但姓不能缩写。 西方有些国家的人名中,在姓前带有一个表示贵族身份的标记,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恰尔德”是“贵公子”的称号,现已废除。“劳特”是爵士称号,也泛指—般贵族。另有冠于名前或全姓之前的“舍”。“舍”与“劳特”含义略同,但不单独冠于姓前。 二、法语人名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姓名称谓之基本称谓

姓名称谓之基本称谓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

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2017年吉林省直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古代人名称呼

2017年吉林省直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古代人名称呼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事业单位考试中,历史人文部分,考查范围广泛,让许多考生犯难。学贵在思,贵在总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久了,自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下面简要介绍古代人名称呼在事业单位中的考查情况,为广大考生赢得考试献其绵薄。 【例题】以下人名称呼方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白乐天 B.杜子美 C.李太白 D.苏东坡 这道题目的考查形式较为新颖,初看题目,甚至不知所云。题目选项中的人我们都熟悉,ABCD四个选项对应的人名分别是白居易、杜甫、李白、苏轼。他们都是各个时代诗词领域的大家,其作品我们也学过不少,但以这种方式考查,确实少见。事实上,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古代人名称呼的习惯。ABC三项中的称呼方式是“字”,而D选项中则用的是“号”。古人出生不久,即由父母长辈起名,如屈原《离骚》里“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就是此例。待到成年后,会有一个更为正式的称呼,就是我们所说的“字”,例如上述中白居易字乐天,杜甫字子美,李白号太白。关于两者的区别,清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而号则一般由自己所起,反映本人的志趣爱好等。如唐朝大诗人王维,名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为他一生向佛,故起此和佛教相关之名号。 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古代人名称呼的常见方式。鉴于事业单位考试考查难度不大,故生僻称呼方式不一一说明。 1.称谥号。古人去世后,后人根据他生前的德行,给予其中肯的称号,以作“盖棺之论”,主要都是帝王将相等显赫身份的人。上古时期,谥号有褒有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谥号往往只有褒义而无贬义。例如西周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厉王时期民众“道路以目”,最终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国亡家破,客死他乡,所以用“幽”、“厉”这样的贬义谥号;西汉武帝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死后谥号为“武”,这是褒义;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在内忧外患之下苦撑危局,做了大清王朝一辈子的“裱糊匠”,伊藤博文称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西方列强一争长短者”,死后谥号“文忠”,以褒奖其功劳。 2.称字号。如前所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都是此类。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 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 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 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 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 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 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 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 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 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古代称谓

古代古代 古代的女子称呼: 女子自称--“奴家” 女子谦称--“妾”、“贱妾”、“奴婢”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谦称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称对方的年龄(多用于年轻女子)--“芳龄” 称对方的名字(多用于年轻女子)--“芳名” 女子谦称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树在古代被看作树中的贱物)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女子、小妇人;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华丽的分割线=============================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中国人名的几种称号

螆中国人名的几种称号 膃古代中国人的号不仅是我们熟知的绰号、外号那么简单。在古代,号有着很多的种类。 蚈自号 莈自号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取的号。古人的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膅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 袃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螀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蒆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蚅赠号 莀古人增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袁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袈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 肄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膆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蚅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羃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薀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袇艺名(赠号):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螆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龢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膁3、以封爵、谥号为号 罿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蚇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 螇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