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言文选择题

历史文言文选择题
历史文言文选择题

当在做历史选择题时出现古文时,又看不明白在说明什么?怎样做呢?同时又怎样分析材料的内容来做出选择呢?

看时间,大概推测一下那个时期的时间或者是历史书上出现的标志性的东西。

再就是找关键词,肯定会有(没有那么难的古文的),这个时候不要大意的发挥你的想象力和课本上一切挂钩的东西进行联想就差不多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

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②“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④

2.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

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A.依法治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

3.卢昭《题昭君出塞图》:“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

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昭君出塞

A.为了个人幸福,打破传统观念 B.不畏艰险,不辞劳苦

C.以西汉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 D.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4、在镇南关大捷之后,李鸿章说:“若此时与[法国]议[和],似兵费(赔款)可免,边界可商”,“与其兵联祸

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军费)匮竭,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之有裨益全局矣。”这段话表明李鸿章:

A、阻挠中国军队追歼法军以卖国求荣

B、惧怕外敌和内乱而委曲求全

C、懦弱无知而不了解前线战局的发展

D、审时度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5、据12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

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一语。报道中引用的“仁者爱人”一句,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

A.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友爱

B.每个人都应爱别人

C.统治者应爱惜民力

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

6.“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反映了()

①经商者众②商业繁荣③农村破敝、田地荒芜④当时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知识分子忙于科举做官

B、知识分子热衷于考据

C、清政府大兴文字狱

D、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8.《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

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

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

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

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9.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10.史书记载“天下之盛,扬为首”下列选项与该城市繁荣无关的是()

A.交通便利 B.手工业中心C.商业发达 D.军事重镇

11.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北上宣言

12.下列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诗句中,观点错误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3.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暴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通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

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时民主共和成为主要社会思潮

B、袁世凯称帝使自己众叛亲离

C、段祺瑞反对帝制,真心拥护共和

D、段祺瑞不敢违背民意拥袁称帝

14.如果在1930年从中国洛阳出发,前往美国、加拿大、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中国:“白骨遍田野”,“千里无人烟”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加拿大:人民要求脱离英帝国的呼声高涨

D、苏联:机器轰鸣,但人们衣着较单调

15.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6.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

A.《采桑度》B.《敕勒歌》C.《归园田居》D.《蒿里行》

1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

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为此,希特勒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B.进军莱茵不设防区

C.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8.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是越窑青瓷发展史上的顶峰。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八棱净水瓶”就是越窑青瓷具有代表性的上品。以下对青瓷赞美的诗句,不准确的一句是()A.陆龟蒙的“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C.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D.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19.“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安心,地主劳动回心。”此局面应出现在()

A. 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 B.1941年“双交双减”实施后

C.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后 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推行后

20.某同学在查阅美国总统选举资料时,查到一段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词:“…… I pledge you, I pledge myself to

a new dea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请你判断该总统可能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尼克松

21.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A.《南京条约》签定 B。《北京条约》签定 C.《马关条约》签定 D。《辛丑条约》签定答案:C

22.“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发表这一议论的是

A.林则徐 B.郑观应 C.左宗棠 D.李鸿章

23.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Science指:

A. 科学与技术

B. 民主与共和

C. 自由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

24.“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

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25.《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曹魏政权)圈闭宗室,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遽倾(曹魏政权灭亡),天命归于陛下(西晋取得政权)。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久安于万代。”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

A、奠定了司马氏篡魏基本方略

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

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

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

2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末?禾苗待我灌醉,根据这首《调笑令》词意,判断作者生活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唐朝

27.可以用来证明《史记》记载的是信史的文物有:①《史通》②《通典》③甲骨文④雕版印刷品⑤早期竹木简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8.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C.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29.“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此材料反映了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局面形成 C.分封制崩溃 D.阶级矛盾的尖锐

30.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

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答案:B

3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宋史》中记载北宋时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最直接的

后果是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农民的反抗斗争遍及国内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宋辽、宋夏之间战争激烈

答案:B

33.明末清初学者唐壁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下列思想家中政治主张和此他相似的是()

A. 徐光启

B.黄宗羲

C.郑观应

D.魏源

34.乾隆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该谕旨是针对下列哪一历史

事件而言的

A.改土归流 B.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C.台湾郑氏降清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答案:D

35.“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个谜面,谜底说的是近代的哪位皇帝()

A.道光B.咸丰C.光绪D.宣统

36.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①基本特点以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A

37.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38.“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39.北宋初年立“更戍法”,其后果是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C.“方镇相望于内地”

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40.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4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深远。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英雄的价值观明显来自

A. 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42.据《史记》记载,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

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推行

A.限制商业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禁止经商政策 D.反腐倡廉政策

43.“……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

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都江堰 C.灵渠 D.郑国渠

44.“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

为“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攻打匈奴

45.下列引文反映宋代商业发达的是:

A、“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B、“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华宝毕来”

C、“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所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应知汗八里城内外城户繁多……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4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

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B.盂浩然 C.杜甫D.杜牧

47.1895年,有人题联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联中的“割地”是指

A.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割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4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⑤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9.下列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中,属于黄宗羲主张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天下治矣”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

D.“诛杀满州人所立之皇帝,……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

50.曾预言中国石油“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

的人物”的是()

A.僧一行 B.毕升 C.沈括 D.郭守敬

5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

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5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棱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53.“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幅挽联,应是孙中山为谁而作

A.谭嗣同 B.秋瑾 C.宋教仁 D.黄兴

54.阐述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郑观应

55.《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

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对这段文字的深刻理解是A.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商业城市繁荣,社会财富增值,人口增长

B.临淄人喜欢音乐、赌博和旅游

C.临淄人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

D.战国时期,有钱人整天享乐,一般百姓为生计而奔波

56.《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57.《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58.元·吴师道:“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故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翦伯赞:“汉武雄

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诗歌反映了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决定西汉“平城围后几和亲”和对匈奴“汉武雄图”的关键性因素是

A、匈奴是否南下威胁

B、西汉国力的强弱

C、双方统治者的决策

D、民族融合的程度

59.“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古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0.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去年今日”是指

A.1893年4月 B.1894年4月 C.1895年4月 D.1896年4月

61.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

A.见到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的公文 B.观看悲剧《窦娥冤》的演出

C.借助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 D.阅读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B A B C C A

D C A C B C A C D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D A C B C C A B B B B D A A B B B A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号

A A C C A C C A A C C A C

B A A A B D

C B 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 班级姓名学号 《三峡》 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 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 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世界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世界史】 整理:范文仓 一、世界古代史 (一)希腊民主 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6.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利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初三文言文选择题归纳

初三文言文选择题归纳 一.为学 通过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主观努力对成败的作用,其实人们只要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成功。【白鹤堂文集》清朝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文学家】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D ) A.第一段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观点:做任何事难易转化的关键在于“为”。 B.富僧的两句“子何恃而往”充满着对穷僧的嘲讽之意。 C.作者以一富一贫两位僧人的对比,证明了客观条件对一件事的成功没有影响。 D.结尾处的“蜀鄙之僧”指的其实只是穷僧一人。 (A错在反问句,应是设问句;B错在第一句应是怀疑、疑惑,而不是嘲讽;C错在证明的是主观的努力实践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首段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对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B.蜀鄙穷僧的故事生动地证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句话。 C.作者主要运用语言、肖像描写刻画了穷僧知难而进的人物形象。 D.末段由此及彼,将穷僧成功的经验加以引申,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错在没有肖像描写) 二.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 以下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A )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 以下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D ) A.第二段运用例证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 B.第三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地利”,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 D.第四段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下列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D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下列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A A.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本文的论点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本文的论点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2 181、“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指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B.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 C.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答案:D 182、“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个水利工程的称赞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B 183、《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 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 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 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 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答案:C 184、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经济制裁 答案:B 185、2002年12月5日,新任党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村参观访问。这里之所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召开了 A.八七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186、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187、历史提供给中共具体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机遇是 A.参与并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在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 D.领导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答案:A 18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189、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地工业企业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际上()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B.由国家发展经济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1.(2015·开封检 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5·恒台联 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3.(2015·商丘联 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5·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5·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5·潍坊模 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5·青岛联 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5·南京联 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401、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果是因为 A、两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两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内涵不同 C、所处时代农民的思想觉悟不同 D、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不同 答案:B 402、隋朝的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答案:B 40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两者的关系是 A.互相矛盾B.互相衔接C.互相制约D.互相借鉴 答案:B 404、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答案:D 40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c.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406、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变化是() A.革命任务B.领导力量C.革命对象D.斗争方式 答案:B 40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因为它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革 答案:C 408、制约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资本短缺B.国内市场狭窄c.技术力量薄弱D.外来移民较少答案:D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7题

27题题型训练---明清时期转型与迟滞时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4年全国II卷.27-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B.皇权渐趋衰落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2016年全国I卷.27-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2017年全国II卷.27-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4.【2018年全国I卷.27-1】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B.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C.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2014年全国I卷.27-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6.【2015年全国I卷.27-2】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文言文选择题(含答案)

七下文言文阅读理解选择题 一、《孙权劝学》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吕蒙无可推托。 B. “鲁肃大惊”,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的长进令人惊叹。 C. 本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寥寥数语,使读者形象的感受到三人当时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D.鲁肃最后和吕蒙成为好友并拜见吕蒙的母亲,是因为吕蒙的真性情和好学吸引了他。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 B.自.以为大有所益屠自.后断其股 C.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D.睨之久而不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二、《卖油翁》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以.我酌油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蒙乃.始就学 C.睨之,久而不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下列对于《卖油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作者欧阳修,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告诉我们熟能生巧以及有长处不能骄傲的道理。 C.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丰满:陈康肃公仗着箭术高超而自负;卖油翁却是一个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老头儿。D.文中故事暗藏道理,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 三、《陋室铭》选择题。 1.下列语句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B.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D.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B.陋室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从表达方式看,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D.文章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的对陋室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以主人德高而显名。这就使前后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文中开头几句排比,使内容跌宕起伏,全篇文气畅通;中间几句对偶,既描且叙,言简意丰,节奏感强,还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D.文中作者不以“君子”的孤高自傲标榜,而用君子的修德敬业律己,表现出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也有此境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四、《爱莲说》选择题。

2020-2021高考语文复习专项训练:文言文+古诗歌选择题不丢分系列含解析(9)

文言文+古诗歌选择题 一、冲刺满分的文言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王监国 ..,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 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 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 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 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 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 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 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 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 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解析:选B“引义”的主语是“时”,“咨之”与“时”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谅直”意为“诚信正直”,是李贤对彭时品质的表述,其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 项,答案为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

高考历史最新选择题精选25题

高考历史最新选择题精选25题 每小题4分,共100分)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性D.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2.《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主张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C.主张设厂卫,加强监督D.主张改革官制,增设内阁 3.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被揭发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 5.近代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在此,该思想家 A.反对进行政治改革B.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C.主张进行社会改良D.强调革命的必要性 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B.欧洲三大工运动失败 C.俄国二月革命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A.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9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 如何迅速准确的完成历史选择题,是现在高三冲刺阶段学生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秒杀”历史选择题的几个方法。 首先呈现“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

这9大技巧其实反映了高考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高度关注历史问题的时空定位的,历史高考是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历史学科高考特别关注学生历史思维逻辑的培养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对每一个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析,大家一起体会一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本题首先要优先关注“穿衣戴帽“的关键考点“雅言”。“雅言”就是西周的普通话。然后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雅言”可能最早起源来自何处? 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题目还是有一定的迷惑度的。这时古代文明起源的知识越多越可能形成解题的障碍。就是心理学上的“前摄效应”。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范围传播。应该说中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听说过一些名词,不可能作深入的研究和分类能不要强调原始文化的地理分布。所以老师对题目的讲解不要从复原历史,传播文化的角度,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让学生推理就行。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今天的普通话与首都北京有密切的关系,“雅言”也应该当时的首都镐京(近西安)有关系,得出答案C。这是最简单的做题方法。高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学习的对接。一是学生看到了西周想到教材上的分封制,分封其实就包含着文化的传播。谁来分封?周天子。周天子在哪里分封?陕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讲题方法是一些学生在高三历史成绩在经过刻苦努力学习之后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老师在分析试题的时候一定引导学生,按照中学生应该有的逻辑思考问题。 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八年级文言文选择题(详细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选择题 1.B(A于:在;B.于:对;C于:在;D.于:在2.B(A间.:偶尔/间.:夹杂;B、朝.:朝迁;C、修.:身高/修.:修建;D、市.:市集/市.:买; 3.C(A地方 ..:土地方圆B.窥.:察看;C昳丽 ..:. 光彩美丽 ....;D左右 ..:待从 4.D(D.编订了33篇) 5、B(A、乐.:高兴/乐.:游乐B、……的样子;C、寻.: 寻找/寻.:不久;D、耳.:罢了 .../耳.:两耳 ... 6、A(A户.(门户) 7、C(A、但.:只是 B、念.:想到C、如.:像 D、闲人 ..:闲职的人) 8、A(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没有交代地点) 9.A(A步.:量词? ..../步.:动词,步行,出行; B、知道C、才. D. 还 10.C(C.水中藻.荇交横(水草的总称) 11.A(A寝.:睡觉 ...;B.与:一起;C.户.:门户; .... D. 但.:只是 12.A(A.感情肯定不一致) 13.D(A益.:好处/益.:更加; B.善.:好/善.:擅长 C间.:偶尔/间.:夹杂 D.视.:观察、察看 ....../.视.:观察、察看 ...... 14. B( B(左右:侍从) 15.C(A.以.:认为/以.:因为;B于.:在 /于.:到;C. 之:助词,“取独”;D.求.:要求/求.:探求 16. B(B.侧面) 17.B(A清.:清晾/清.:凄清; ....B.自.:自从; ...C.而.:表修饰/而.:表顺承;D居.:停留;居.:居住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题。 18、B (B.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19.C(A乐.:高兴/寒.:使……寒冷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蛇.:像蛇爬行那样/鳞.:像鱼鳞.那样; ...D西南 ..:向西南/面.:对着 20.C(C.从侧面描写溪水的清澈) 21.B(A.见.:拜见/见.:引见;B.说.通“悦” .... 高兴 ..;C军.:军队 .../.军.:军营;D诚:如果/诚:确实) 【乙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老 人说:“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22.A(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23.C(A.一.:全/一.:一个;B.孰.通“熟”仔细/孰.:谁;C衣.:衣服/衣.:衣服; ....D美.:美丽/美.:认为……美) 24C( C.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治国的道理) 25.D(A.而.:表修饰/而.:表转折;B.可.:大约/可.:能;C清.:清晾/以:因为;D然.:……的样子)【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6.B(B.沉鳞.竞跃(指鱼) 27.D(A与.:参与,这指欣赏领略之意/与.:一起;B.以.来/以.:因为;C.谢.:姓/谢.:辞官;D之:助词,的) 28.C(C.【乙】文先叙述,再写景,最后叙事抒情。29.D(A拂.:飘动/拂.:辅弼,辅佐;B.信.:诚实(实 话,实情/信.:守信用;C.动.:游动 .../.动.:惊动;D.国.家.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 30.C(A(目光短浅)/加.(虚夸,谎报)B.必以信.(诚实)D.再.(第二次) 31.B(A.间.:参与/间.:夹杂;B.以.:凭借 C于.:在/于.:到;D从.:跟从/从.:学习) 32.C(C.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取胜的条件。 33.B(A比得上/等到;B.早上 ../.早上; ...C确实/如果 D日光/景色)34.C(指酒清) 35.A(A两个均是代词;B.表转折 .../.表顺承; ....C从/ 至于;D因此/原因) 36.C(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 情状,意在表现作者以民同乐……) 37.B(A指欣赏,领略/一起;B、鱼/鱼;C、这样 ../. 同“燃”燃烧 ...... D、灭亡/逃亡 38.C(C、忠于职守) ..... 39.CA、根据/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B、代词,代曹刿/助词,的;C在/在; D于是/在) 40A(A、本文详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双方交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4题

24题题型训练---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和第一次社会转型) 1.【2013年全国I卷.24-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2014年全国I卷.24-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3.【2014年全国II卷.24-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4.【2015年全国II卷.24-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C.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5.【2018年全国II卷.24-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6.【2017年全国I卷.24-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2016年全国Ⅲ卷.24-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8.【2015年全国I卷.24-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练习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 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