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一节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 1 章第一节学时:3

班级: 1、1

教学目标:

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2、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3、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1、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

2、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

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作物布局

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 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

(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

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

(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

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五)进行可行性鉴定

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布局,应进行可行性鉴定。鉴定内容包括:是否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六)保证生产资料供应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农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

四、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粮食生产立足于“总量平衡,区域优先发展” 为保证总量平衡,要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

(二)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把粮饲分开,使饲料作物作为独立的生产单元,进而实现种植业粮—经—饲三元优化结构。

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