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令—对农药谈之色变是偏见

刘长令—对农药谈之色变是偏见
刘长令—对农药谈之色变是偏见

专访“中间体衍生化法”之父刘长令:对农药谈之色变是偏见

“原本人们没有农药就没饭吃,所以需要农药;现在有饭吃了,我们开始考虑它的残留、风险、环境污染等,这是对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的需求。”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长令,在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人们谈“药”色变,实际上是对农药有较深的偏见。

刘长令1963年生于河南,曾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农药(沈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其研究团队创建了绿色农药分子设计和品种创制的“中间体衍生化法”,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上。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国际,600500)脱胎于中国中化集团的橡胶、塑料、化工品和储运业务,于1998年12月在北京成立,目前主营中间体及新材料、农用化学品、聚合物添加剂、天然橡胶等领域。2000年3月,中化国际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农药(Agricultural Chemicals),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草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按品种分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公众谈“药”色变,缘起甲拌磷等高毒性农药

刘长令认为,公众谈“药”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受以前一些高毒农药引发的事件影响。刚开始中国生产的农药品种主要是高毒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因此人

们将杀虫剂与农药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这类真正令人谈之色变的“农药”已经被淘汰许久。

以前中国生产的许多杀虫剂属于有机磷类,如常用的对硫磷(1605)、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敌敌畏等。这些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中,根据大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数值越小毒性越大),有LD50量在4mg/kg ~10mg/kg 的内吸磷,2.1mg/kg~3.7mg/kg的甲拌磷等高毒性农药。

根据农业生产上常用农药(原药)的毒性,按照急性口服LD50数值,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类。据统计,目前中国批准使用的农药,94%都属于低毒和微毒级别,5%属于中等毒。

2002年原农业部发布公告,禁止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等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使用。

刘长令提到,曾经还有一种令人色变的农药则是滴滴涕(DDT)。在农药的历史上,DDT 是第一个被人工合成的广谱而高效的有机氯杀虫剂。1939 年瑞士化学家首先发现DDT 可以作为杀虫剂使用,并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自此,以DDT 为首的有机农药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彼时每年减少的作物损失约占世界粮食总量的1/3。

上世纪70年代左右,中国引入滴滴涕。在全球使用几十年后,人们发现滴滴涕类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滴滴涕的蒸发。此外滴滴涕极易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蓄积。

中国在1982年禁用了滴滴涕,但是仍然将其用于应急病媒防治、三氯杀螨醇生产和防污漆生产。2009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要求禁止在中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但保留了紧急情况下用于病媒防治的可能。

滴滴涕类农药的毒性来自于富集而产生的毒性,也就是说如果有残留,由于人体不能靠代谢排出去,体内的滴滴涕就会富集,从而产生高毒性。刘长令介绍,现在的农药在上市前,如果检测出有蓄积毒性,即停止开发,不会被批准上市。

“我们永远都无法说农药没毒,永远不能否认农药有残留。”刘长令表示,化学品毒性和残留问题,都需要得到正确的认识,是否产生危害都与量有关,“那氯化钠的大鼠急性经口LD50差不多是3750mg/kg,氯化钠就是食盐,每天食用超过20克,长期下来就会对身体有害。事实上,现在使用的农药中没有富集性,且一部分农药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低于食盐,在食物中的残留量也远低于0.05mg/kg。”

此外,农药的残留问题还与使用的规范化有关。刘长令向记者介绍,假如一种农药一亩地只需要用1克,在做实验阶段就会用100克去做。在“极端施药”的情况下,测量并规定最大残留限量(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的农药最大浓度,mg/kg)、每日允许摄入量(人类终生每日摄入某物质,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危害健康估计量,mg/kg bw)等残留限量标准。

其次,施药有安全间隔期,就像有时候人吃完药以后要过30分钟才能吃其他东西。农药也是一样,用完某种药以后,一般会规定过多少天之后才适合采收

因此刘长令认为,如果没有“疯狂用药”或“着急采收”,并不会存在农作物药物残留导致人类的健康问题。

农药仍是治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首选

“现在60岁左右的人,都经历过没有饭吃的日子,我们小的时候根本没有农药,但作物收成也非常非常低。”刘长令表示,完全不施药情况下的粮食亩产,在以前尚无法让所有人吃饱,更不要说解决现在14亿人口的温饱。

而如今,人口依然在增长,随着工业化发展,耕地面积相对来说还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农作物单产来保障人们的口粮。

刘长令提到,提高单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种子、土壤管理、各种作物保护措施等等,实际上都在使用,但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尤其是在防治病虫草害方面,农药仍然是首选。

刘长令介绍,40年前曾经历过的一件事,小麦田爆发一次虫灾,当时没有农药,组织了数百学生去抓虫子。“这么多人进地里灭虫,虫是灭光了,庄稼也破坏得差不多了,收成也没有了。”

此外,包括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病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黄瓜叶子或马铃薯叶子得了病,人一经过或者刮过风,整个大棚都会爆发疾病。“农作物和人一样,不生病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营养、预防疾病,但生病了就要吃药。”

此前澎湃新闻(https://www.360docs.net/doc/3811693547.html,)采访的多位科学家也表示,粮食增产的办法除了生物技术,就是化学农药。刘长令认为,生物技术是让农作物抗病虫害的办法之一,但作物一个生长季可以受到数种或几十种病虫害的危害,目前的生物技术尚未能实现让一种农作物抵御所有病虫害,因此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需要结合使用。

据刘长令介绍,世界粮农组织(FAO)有一项统计表明,通过合理地使用农药,作物产量的损失可以减少40%,同时也可以减少作物本身抵御病虫害而产生的毒素,利于人畜健康。

此外,刘长令还提到农药市场的反应。2018年受环保治理的影响,部分农药的生产受到限制,价格不断上涨。原本一吨价位在30万左右的杀菌剂氟环唑,在2018年8月时价格飙升至68万元/吨。

“这就简单地说明一个问题,农药的需求是刚性的,少了价格就会上涨。”

农药的创制与医药相似:研发时间长、成功率低

与医药相似,国内的农药也是从仿制药开始。刘长令表示,在目前常用的六七百种农药中,大约有98%左右的农药均为仿制药,国内拥有自主专利权的农药少之又少。农药和医药都存在着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从而导致风险大、投入高的问题。刘长令认为,和医药相比,农药对成本的要求更加严格。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人到医院会说,你这个药太贵了,我不用。你肯定认为哪个药好用就用,贵就贵点。”刘长令说,“但是农药不一样,太贵就不会有市场,大不了种地的人这次就选择少收成。”

以前由于普遍的检测技术较为落后,三五年一款农药就能研究或仿制出来,随后上市,包括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并未得到充分认识。

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具备了更多种毒理学测试和环境评价的能力,对农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刘长令介绍,1956年左右从800个化合物中就能筛选出一个产品,到了1970年需要8000个化合物筛选一个产品,1980年后大约2万个化合物才能筛选一个产品,现在基本上16万个化合物才能筛选出一个产品。

以一个30人组成的团队来合成16万个化合物,每人每年约合成150个,则差不多需要35年时间。这就使得农药创制的周期变得很长。刘长令表示,目前号称一个产品研发需要12年,实际指的就是开发阶段,并未包括前期研究阶段。

除了周期长以外,成功率低也是一大“劝退因素”。在寻找化合物的阶段,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活性,可以优化、衍生或修饰;在功能上合适的话,接下来要进行各种毒性测试、残留和代谢研究与检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等,包括低毒、低残留、有无致癌性、无突变性,无致畸性、对蜂鸟鱼蚕、土壤和水等生态环境等有多大影响,这一研究过程需要6到8年,大多候选品种在这一“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后,则需要研究合成工艺,性价比不好的候选品种依然被淘汰,随后进行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大规模生产。与医药一样,每一步测试的淘汰率都非常高,也就意味着成功率低。

上世纪80年代,刘长令发现部分农药虽然品种不一样,但其使用的原料或中间体一样,随后刘长令在2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并创建了“中间体衍生化法”。

1997年,刘长令团队发表了《浅谈中间体的共用性》论文;2014年受邀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化学评论》发表综述论文“中间体衍生化法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2017年,《化学评论》的影响因子为52.613,在化学化工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超过《自然》和《科学》。

刘长令向澎湃新闻(https://www.360docs.net/doc/3811693547.html,)记者介绍,中间体衍生化法是基于逆合成分析和现实生产的可行性基础创建的。比如观察一个房子,各种类型

的房子可能长相用途不一,但往前推,观察其框架、设计和原料,最后发现原来就是沙子、水泥、钢筋、砖头等几种原料。

农药也是一样,大多数农药都是由最开始的几个原料组成的,通过各种不同的反应,最后得到不同的产品。选对了中间体就选对了原料,选对了安全且价廉原料来做反应,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提升了研制低毒、安全、性价比高候选品种的几率,也就提高了研发的成功率。

天然产物是实现农药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刘长令团队以天然产物为模板和中间体,发明了肉桂酸衍生物类杀菌剂氟吗啉,成为国内第一个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获得专利权的农药品种。此后又发明了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可用于苹果树腐烂病等防治的杀菌剂丁香菌酯,和具有杀菌、抗病毒、促进作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唑菌酯,并制定了唑菌酯原药及制剂两项国际标准。

农药的未来:低量高效,环境相容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刘长令认为,农药和医药一样,始终不变的课题就是新产生的病虫草害及抗性管理。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新的病虫草害时有发生,而任何药物,长期使用就会产生抗性。刘长令表示,新产生的病虫草害及抗性管理,都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而农药的棘手问题就是防治对象变异快。

对医药而言,目前人类约每20-30年繁衍一代,高等生物产生抗性的机理虽然复杂但每一代变化不大。而农药面对的是低等生物,繁衍速度快,变异也快,比如螨虫在纬度较高的地方一年可以繁衍30多代,而哪些变化会影响病虫草害产生抗性,将是农药研究亟待攻克的问题。

就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就是要考虑环境相容性,刘长令表示,现在的检测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达到微克级(ppm,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

分比来表示的浓度),有些甚至纳克级(ppb,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十亿分比来表示的浓度)。如果在纳克级检测出来有明显问题,也会在研究过程中被淘汰。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一款药物可能对某一种生物有害,但经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依然被批准销售。这则是因为在尚未出现更好替代品的情况下,若对当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风险较小,就选择保留。刘长令向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某种小麦除草剂,可能对鱼的毒性较高,但这种小麦田离有鱼的地方比较远,在安全评估后认为没有那么大的风险,对鱼的影响小到一定阈值以下,也会批准上市。

“做任何事情是一个平衡,农药不用不行,但用了就希望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低。”刘长令表示。

2015年,原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7年年底,原农业部表示,已提前三年实现农药零增长的目标。

作为农药创制人员,刘长令认为,所谓“零增长”,其实只是在使用量上进行了限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实现农药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并不困难。

“如目前在产业化开发中的除草剂,测算下来一亩地最多只需要用4克,而草甘膦一亩地差不多要使用100克,如果成功上市并实现对草甘膦的替代,使用量大幅减少不成问题。”

所以在刘长令看来,对农药的使用规制,并不仅仅是使用量零增长,而是通过对生态和环境毒性愈加全面的检测,将不合规的老产品淘汰。未来高效又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将大有作为,尤其非常需要环境相容的绿色农药品种。

“零增长是第一步,之后是安全环保低风险,虽然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零风险的,但效果好、环境相容、零风险、绿色农药的创制与应用是终极目标,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刘长令表示。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非常广泛,农药的使用对防治病虫害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完全放弃农药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关键在于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农药的污染因此受到极大重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

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

浅谈偏见的成因及其影响

浅谈偏见的成因及其影响 第七组部分小组成员 11企业会计2班 110709201 陈榕俊 摘要:我们通过探究社会中偏见形成的原因及偏见对人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环境中的影响,了解偏见这种人类群体特有的思维对单位人及人类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其的深入分析寻求消除偏见的方法。 关键词:偏见、成因、影响、社会群体 1、偏见的定义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定义过偏见是什么。在我国汉代时就有人著书阐明自己对偏见的理解:““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颜师古注邺自谓傍观而见之也”—《汉书·杜邺传》;““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汉书·匈奴传赞》。国外也有不少对偏见的界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则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在当代,许多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偏见这一现象做了更加科学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篇》是这样定义偏见的:“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像。” 2、偏见形成的原因 2.1、偏见从群体中习得 现今有许多理论解释人们中群体中习得偏见的原因,例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争夺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2.2、偏见从区域隔阂中产生 一定的区域中的人往往有着一些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相同的生活方式导致

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doc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但是现在,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 我么每天都面临着因为自己对环境的不加爱护而引发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分为许多种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这些简单的词语引发的自然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 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人类再不行动,那么100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有可能融化得无影无踪。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能如此,新世纪的人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人类文明将会走向光辉的彼岸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天津大爆炸说起 一、天津大爆炸事件与环境危害 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巨大火球扑向天空并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与此同时,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爆炸现场附近的住宅小区震感强烈,可见爆炸威力之巨大。但还有一些潜在的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感觉到的因素,那就是爆炸燃烧产生的诸多有害物质。根据事后的新闻追踪报道可以看出,爆炸后几天周围住宅小区的人进行了紧急疏散,尔后几天后又戴着口罩回家取一些日常用品。所有人当时不甚在意,直到氰化物这一剧毒化学品名称的披露,人们才知道,这次爆炸不是那么简单。之后的防护部队进场更是让人们对化学爆炸的危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连续几天的政府官方针对性的报道爆炸区域的环境指标也说明了此次爆炸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天津政府官方消息曾称,爆炸后对周边环境检测的结果为,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表明常规指标无异常,但甲苯和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有毒,燃烧后会产生出很多不同物质,干扰人的内分泌乃至中枢神经。而那些所谓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现场的报道可以得知很可能是熟知的硫化氢,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但有剧毒。这些有毒物质不仅的产生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由于爆炸事故发生地以东为近岸海域,风向导致的有毒物质的扩散可能会导致间接危害,而由于毗邻海域,亦有可能对海水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天津大爆炸时间的危害是全面的,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以外,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 二、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从这次爆炸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其的重要。一旦企业发生了事故和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不仅会影响企业职工和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给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这次的天津大爆炸事件,周边的小区九千多户的居民签订了补偿协议,这些无妄之灾就是化工生产中血淋淋的代价。从一些新闻的图片上,我们也能看到,周边有大量进口汽车受到爆炸波及,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而这仅仅是由于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不合理地方导致,代价不可谓不大。 辨证的看,尽管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为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同时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伴随着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高速的消耗,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使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将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安全问题提上日程,并达到节约能源和环境的目标,这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发展的潮流和主题。 三、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 安全生产是指通过人—机—环境三者的和谐运作,使社会生产活动中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的状态。安全生产工作,则是为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的活动,由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4个部分构成。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安全防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实施市场准入、监管监察、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社会中介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安全服务、科研教育和宣传培训等。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主体包括企业责任主体、中介服务主体、政府监管主体和从事安全生产的从业人员。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已为广大企业所认知,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与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打造绿色产业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

论化学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论化学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前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 1 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 ~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10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 1 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 1 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 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10 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 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 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 个,其中杀虫剂l1 个,除草剂 1 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 1 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 :30,而我国仅为l :5,开发的余地很大。 3. 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3 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 1 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 1 个相当庞

论组织冲突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

论组织冲突成因及管理对策分析 字数:2997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组织总是不断面对各种矛盾与冲突。组织的沟通不畅、架构不合理、成员的差异和组织资源的不足,都可造成冲突。组织冲突的管理水平关系着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冲突问题处理不当,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甚至威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到冲突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管理者应运用合理的管理策略将破坏性冲突转化为建设性冲突,使组织能够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创新与进步。文章通过分析、探讨组织冲突的类型和原因以及相关管理对策,为组织冲突管理的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关键词:组织冲突;破坏性冲突;建设性冲突;冲突管理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53-03冲突是组织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据美国的组织学家施米特等人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约有20%左右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组织系统中的冲突问题。而组织冲突的管理水平则涉及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冲突问题处理不当,不但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一、组织的团队类型概述了解组织团队的类型,是寻求不同组织出现冲突缘由的基础。美国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将组织的团队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问题解决型团队(Problem Solving Team),二是自我管理型团队(Self-managed Team),三是跨职能型团队(Cross functional Team)[1]。而在现实生活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我们更常接触到的组织团队可能是如下三种:1)任务或项目型组织团队。这种类型的组织团队是为了完成某项活动、项目或任务而组建的,他不仅被要求采取单独行动,而且这些行动也往往是组织经营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因此,团队领导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和责任。2)职能型组织团队。这种类型的组织团队是为了实现某种职能而在企业中存在的,通常是以某个部门的员工为核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员工参与的松散组织。这种团队大抵对应“自我管理”型团队,但团队的存在是有目标的,而且往往是由部门的组织流程相关,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团队。3)高管组织团队。这和“跨职能团队”的描述接近,组织团队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区分不同类型的组织团队的意义在于处理冲突时,可以结合组织团队的属性、目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选择合适的解决冲突的方式。二、冲突及冲突管理的含义(一)冲突的含义由于对冲突的研究角度和追求目标的不同,组织行为学家对冲突有着不同的定义。斯蒂芬·罗宾斯指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1]。在刘易斯·科塞看来:“冲突就是为了价值和对一定地位、权力、资源的争夺以及对立双方为使对方受损或被消灭的斗争”[2]。而彼得·康代夫却认为冲突是“一种彼此相关或互动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要么作为个体,要么作为群体)处于某种被觉察到的对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目标威胁之下。这些目标通常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3]。可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在追求目标上,冲突的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在表现形式上,出现直接交锋且比较激烈,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带有明显的破坏性。(二)冲突管理的含义涉及冲突管理的理念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中,具体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的“传统观点”提出:冲突是非理性的、破坏的,必须加以阻止。第二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的“人际关系观点”则认为:不可能彻底杜绝冲突,而且某些冲突可能对组织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区别对待。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相互作用观点”认为:组织要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心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冲突,应鼓励合理冲突。冲突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管理。广义冲突管理包括发现冲突,分析、处理、解决冲突的全过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公共组织的特点: 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 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 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 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 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 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 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 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 2:桑代克的试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 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 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 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伦理观点:归因理论。 凯利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行为者自身、(内部归因)行为所指对象、行为发生的情景。(外部归因) 归因三原则:普遍性、差异性、一惯性原则 成败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四要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知觉偏见及其解决思路: 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的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代表人物:罗斯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差别: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景因素的作用。代表人物:尼斯本特 3: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因素,而将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知觉客体其他方面的评价。代表人物:笛恩、阿伦森

浅谈化工与环境污染

浅谈化工与环境污染 班级:化工1204班 姓名:常月 学号:12110432

通过化工专业概论这一堂课,让我对本专业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化学工业是属于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由最初只生产纯碱、硫酸等少数几种无机产品和主要从植物中提取茜素制成染料的有机产品,逐步发展为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一大批综合利用资源和规模大型化的化工企业,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在西方发达国家化工总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7%,占工业总值的7%—10%,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首位,现阶段中国专用化学品工业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实现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生产和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不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人们生活需要都要求我们向更深处去追求和探索,这就需要把化工产品进一步精细化,也就是精细化工。这同时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己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一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精细化工率的高低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精细化工产品按照大类属性分为精细无机化工产品、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精细高分子化工产品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 护 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名称: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学校: 班级: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探究海洋环境污染与保护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下面是我关于海洋污染的研究报告。 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下面是造成海洋污染的几个主要原因: 1.石油 包括原油和从原油中分馏出来的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等,以及经过裂化、催化而成的各种产品。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约1千万吨,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包括海上油井管道泄漏、油轮事故、船舶排污等造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的,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事故,一次泄漏的石油量可达10万吨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片海水被油膜覆盖,将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海产品的价值,以及其他海上活动。 2.重金属 包括汞、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由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归入海洋,估计全球在这方面污染海洋的汞每年约4千吨。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据调查镉对海洋的污染量远大于汞。 3.农药 包括有农业上大量使用含有汞、铜以及有机氯等成分的除草剂、灭虫剂,以及工业上应用的多氯酸苯等。这一类农药具有很强的毒性,进入海洋经海洋生物体的富集作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性就更大,每年因此中毒的人数多达10万人以上,人类所患的一些新型的癌症与此也有密切关系。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这类物质比较繁杂,包括工业排出的纤维素、糖醛、油脂;生活污水的粪便、洗

最新浅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浅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摘要: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

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

论二战的成因及其影响

论二战的成因及其影响 战争,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的战争导致了一亿多人的死亡,直接损失超过了五万亿美元。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战争把战争的惨烈推向了历史顶峰。而在二十世纪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 --1945年,历时六年,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损失四万亿,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其实,单从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说,轴心国的三个国家是远远比不上反法西斯联盟的,其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大多数战争一样,充斥着血腥、暴力,人类的劣质性在其中暴露无遗。所以,对于二战的经过我不想去做过多的描述。我想,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来深刻反思二战的原因和它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发生了,其中必有某些原因。正如我们高中时考试不好时老师就会让我们写期末总结。但今天我们研究的不是考试成败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战争。所谓战争,其实就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说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与它相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仅仅隔了21年,那么在这短短21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二战的发生呢? 首先,我想从当时的国际格局来分析。就实力分布来说,一战后国际体系处于大更替时的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仲裁者”。一战之后,虽然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加入,包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并且成立国际联盟也是美国提出的,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同时,主权国家依然是战后活跃于世界舞台的绝对主体。因此,国际联盟对于调解国际纠纷所能贡献的力量是极小的。由此可知,当时的国际体系内并不存在一个阻止冲突,维护各国安全的“中央政府”。“安全困境”依然是造成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和权力冲突的因素。还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解决德国问题。大国主导下的《凡尔赛条约》太过苛刻,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又有些宽容,让德国拥有对抗合约的能力。这就相当于自己为自己开了一个很大的空头支票,真是可笑之极。除此之外,由于美国和苏联长期处于欧洲的军事体系之外,德国的行为没有受到制约。正是一战后世界“无政府”的状态和仲裁者的缺乏,使法西斯主义的形态力量增长,摧毁了凡尔赛体系,强化了国家间的敌视并阻碍了国家间的沟通。自然资源生产和使用的世界性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二战的扩大化。1938年日本在中国战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不久,日本又侵占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越南和柬埔寨,继而占领了整个印度支那。也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美英等国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政策。能源的缺乏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使日本这个极度缺乏资源的国家陷入了困境。此时,极端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认为,虽然日本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班级:高分子11-3 09 指导老师:李宗宝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空气污染、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等都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refers to the humanity for solving realistic o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ordinat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adopting the floorboard of all sorts of action.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progres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 human society changed, while increasing pollution, worrying. Soil destroyed, fresh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forest area reducing are a serious threat to manki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 环境问题污染资源与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contaminat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许多地方的环境状况还无法让人乐观,除了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这一根本原因外,环境保护措施成效不显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保护没有与当地自然生态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充分认识或者是误解了保护环境与生态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环境保护进程中迫切需要实现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与恢复。 一、环境与污染问题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

浅析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胡志伟

浅析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胡志伟 发表时间:2019-05-07T16:11:04.73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作者:胡志伟1 许芯凡2 [导读] 化工安全生产问题在当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并对环境予以保护。 1江苏泰洁智邦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江苏职安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化工安全生产问题在当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并对环境予以保护。从化工企业角度来看,化工企业生产安全性,对于其经济效益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看,工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安全生产将会关系到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持续发展背景下,还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针对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加以分析,有助于基于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探究,提出相关管理对策,力求不断提升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排污控制;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企业 ? 前言:化工企业发展期间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发展的核心目标,但是化工企业与其他企业具有较大差异,化工生产期间可能会造成各类污染问题的发生,对环境带来较大危害,影响其经济效益,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面认识到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将基于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实践探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一、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现状 目前国内的化工工业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和扩建的项目很多,在发展化工主营业务的同时,安全和环保问题突出,影响和制约了化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全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同时我国政府为了环境保护,造福后代,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保护法等法令,并在监督及执法中严格依法行事。 二、化工安全生产对策 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与自身生产工艺、生产设计、设备情况等有密切的关联性。在加强化工安全生产时,必须对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全面把握和分析,从而切实提升化工生产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 2.1加强安全生产设计工作的重视 化工安全生产设计是保证化工安全生产质量的关键和前提。结合现阶段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来看,很多事故产生都是由于缺乏安全设计考虑,在实际生产中对隐患缺乏把握,导致安全事故发生。针对于这一情况,必须做好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评估工作,加强安全质量把关,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其进行生产。一般来说,化工安全生产设计需要结合化工生产的具体情况,全方位、综合性的对安全生产隐患问题予以解决,只有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风险因素才能够被排除。 2.2保证设备生产的安全性 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化工设备进行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化工设备可能出现磨损或是老化的情况,受此影响可能导致化工生产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保证设备生产安全性工作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加强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发现设备故障问题后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切实保证设备的性能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另一方面,加强化工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化工设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从而保证化工设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避免问题出现。例如在操作过程中对设备内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及时清洗,保证设备干净整洁,避免给员工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3加强生产工艺的把关工作 我国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认为规范性操作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认识使很多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愿意对设备进行更新,依旧使用原来的生产工艺。当发生安全事故后,化工企业认为员工的不当操作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但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看,工人操作错误以及化学反应失控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化学反应失控所占的比例更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生产工艺落后问题导致的。 2.4做好化工工程操作把关 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厂爆炸事故在当下屡见不鲜,如2015年发生的淄博化工产爆炸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化工生产操作不当,导致爆炸事故产生。化工企业对生产操作流程的不重视,为化工生产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针对于这一情况,安全操作流程必须予以明确规定并加强制度建设,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妥善的分析。同时注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切实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化工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是现阶段化工企业进行生产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化工企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对化工企业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化工企业生产是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应用,要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把握: 3.1做好环保宣传工作 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相关化工企业的监督和引导,使化工企业管理者能够提升环保意识,自觉加强环境保护。同时,化工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员工教育,使全体员工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化工企业可以将环境保护管理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使这一理念伴随企业发展的始终,这样一来才能够切实的满足环境保护需要,增强化工企业的发展能力。 3.2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针对于化工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或是在对违规企业惩治过程中,缺乏约束力,助涨了违规企业的嚣张气焰。针对于这一情况,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必须摆在一个足够的高度,能够针对于现阶段化工企业生产情况,做好相应的法律建设工作。一旦化工企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对化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法律法规的完善要注重对化工企业实际情况予以把握,能够将环保问题纳入法律制定当中,对相关问题予以更加全面的规范,使其作为化工企业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doc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各种感觉的符合就是()。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意识 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作()。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A.兴趣 B.性格 C.气质 D.经验 4.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5.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6.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指人的()。 A.态度 B.需要

C.知觉 D.心理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是在()。 A.动机与人格 B.人类动机理论 C.进化论 D.资本论 8.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社交的需要 9.一个人若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及价值等,则其最强烈渴求当推对食物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人类的()。 A.社交需求 B.自我需求 C.生理需求 D.尊重需求 10.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需要是指()。 A.安全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A.长远需要 B.发展需要 C.优势需要 D.高级需要 12.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A.自我需要 B.成就需要 C.胜任需要 D.优势需要 13.反映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是()。 A.行为 B.认知 C.精神 D.态度 14.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是指态度的()。 A.针对性 B.间接性 C.稳定性 D.两极性 15.公众的旧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与新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形成是指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 A.团体习惯 B.宣传因素 C.社会因素 D.个性因素 16.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月后会变成陈旧的东西是指流行的()。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 17.下列关于流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流行涉及的范围很狭小 B.时髦是流行的一种典型表现 C.流行是一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现象 D.流行是少数人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